中国教育历史发展演变探讨(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4.14 MB
- 文档页数:74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变迁和改革,至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传统教育、近现代教育改革、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古代教育1.1 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注重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结合,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
1.2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材的主要方式,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材,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1.3 私塾教育私塾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通过私人教师传授知识,培养了一大批人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近现代教育改革2.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阶段,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2.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对中国传统教育进行了批评和改革,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2.3 全面发展教育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注重全面发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材奠定了基础。
三、教育现状3.1 义务教育中国已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教育公平,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3.2 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材。
3.3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得到重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材,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未来发展方向4.1 推进素质教育未来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教育质量。
4.2 加强教育公平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加强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4.3 推动教育现代化未来中国教育将继续推动教育现代化,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革和进步,从古代的传统教育到近现代的教育改革,再到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将不断前行,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章第四节“孔子教师论”
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儒家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孔子的教师论如下:
1、学而不厌:教师应注重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具有高尚的品德,这是教人的前提条件。
2、诲人不倦:教师以教为业,也以教为乐,要树立“诲人不倦”精神。
这还表现在以耐心说服的态度教育学生,给予学生高度的爱和责任。
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诲人不倦是教学态度的思想基础。
3、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有两层含义:
第一,“故”指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新”指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
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有益的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实际问题,知道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新旧知识之间有联系,要求学生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深化认识,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注意创新。
4、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强调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甚至认为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对学生有巨大的感化作用,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以身作则。
5、爱护学生:教师应该爱护关怀学生,提倡要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爱护学生,更要尊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6、教学相长: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并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可以教学相长的。
他在教学活动中为学生答疑解惑,经常共同进行学问切磋。
这不但教育了学生,也提高了自己。
注:“教学相长”是一个常考的名词解释,咱们主要答《学记》中的就可以。
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一、生平活动及政治主张荀况字卿,又叫孙卿,世称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
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卒于公元前238年。
他的家世和早年经历不详,史书记载也多有矛盾。
但是荀子长期居住在齐国,在稷下学宫游学,曾是稷下学宫一位声名赫赫、威望甚高的大学者确是无疑的。
他曾在学宫“三为祭酒”,成为学术首领;(祭酒:在祭祀活动中,由一个年高望重的人举酒祭禅)封为“最为老师”(公认的最有德望的先生)。
他批判的继承了孔子以来的儒家传统,并吸取墨、道、名、法各家的长处,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生活的年代,是战国后期,这时的社会,诸侯长期称雄的局面行将结束,已基本上形成了秦、楚、魏三国对峙的局面,出现了封建大一统的趋势。
荀子的言行,反映了这一时代的要求,并从理论上为大一统制造舆论。
当时荀子生活的赵国是个小国,他的近邻齐国是个东方大国,荀子将统一的希望寄托在齐国,希望齐国能“调一天下,制秦楚”,结束战国七雄的割据与征战。
荀况初到齐国,正当齐王吞并宋国,兵威不可一世的时候,荀况向齐国的宰相进言,劝其“处胜人之势,行胜人之道”(《强国》)他所谓的“胜人之道”就是实行“王道”政治。
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受到重视,齐国后来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变化,他也因人进谗言,而不得不怀着失望的心情离齐去楚,谒见了春申君黄歇,任兰陵令。
不久,又遭楚人谗言,不被重用,被春申君辞退。
后来他看到最有条件统一中国的不是齐国,而是后起之秀的秦国。
秦国一向重用法家而不欢迎儒者,儒者西行也不入于秦国,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破例访问了秦国,观察了秦国的城市和乡村,并会见了秦昭王和他的宰相范雎。
他认为,秦国民风朴实,法令严明,政府工作效率高,秦国因此而强大。
但是秦国也有它根本的弱点,那就是“恃武功而轻德教”,不能服人之心,难以久安,尽管兵劲城固,却“忧患不可深计”,时刻担心各个诸侯国会联合起来对付自己。
荀子主张王者之政应重在服人心。
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一、近代教育的起步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逐渐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
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历史轨迹,一般认为从洋务教育开始。
中国教育经历近代化与封建主义的多次交锋,最终在民国时期完成了从传统教育向资产阶级新教育的转变。
(一)教会学校在中国的举办1.从英华书院到马礼逊学校(1)英华书院1818年,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782——1834)在马六甲(今雅加达)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 Chinese college )。
1843 年英华书院正式迁往香港,次年更名为英华神学院,1856 年停办。
英华书院尽管不是设在中国本土,办学目的也只在“为宣传基督教而学习英文与中文”,但它是第一所主要面向华人的新式学校。
该校毕业的部分华人学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西学的知情者。
从传教士方面说,英华书院也为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大量设立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径,准备了人才。
(2)马礼逊学校1839年11月,独立的马礼逊学校在澳门成立,由美国人布朗(1810——1880)主持并任教师。
马礼逊学堂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因纪念马礼逊而得名。
1842 年11月,迁往香港,成为香港开埠后的第一所学校。
1850 年因故停办。
马礼逊学校是一所专门针对华人开办的学校,它以丰富的西学课程,充实了在此求学的中国青年,开阔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形成了他们近代社会观念的基础。
2.教会学校的竞相设立1842 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办医院、办学校。
早期的教会学校集中在福州、广州、厦门、宁波、上海这五个开放通商的沿海城市和香港。
大多附设于教堂,规模小,程度低,绝大多数是相当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塾。
办学目的是为“传播福音开辟门路”。
招生对象以难童、贫苦人家的子弟及父母已为信徒的孩子为主。
为吸引学生,早期教会学校多免收学费和膳食费,甚至还提供衣服和路费等。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由私人教师或者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演变和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里程碑。
1. 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古代中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由贵族家庭传授,目的是培养出有才华和品德的子弟。
这种教育体系注重礼仪、音乐、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教育。
2. 秦汉时期的教育改革在秦汉时期,教育经历了重要的改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包括推行统一的文字和度量衡,以及建立官方的学校和教育机构。
这些改革为后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
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孟子》被视为教育的基本教材,儒家学者也成为了古代中国教育的主要教师。
4. 公共教育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体系逐渐向公众开放。
在唐宋时期,私塾逐渐发展为公立学校,为普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这些学校主要教授儒家经典和文学,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学生。
5. 近代教育的兴起近代中国的教育改革开始于19世纪。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开始推行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校分类、课程改革和教育机构的建立等。
6. 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建立起了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等。
7. 当代教育的发展随着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和改革。
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包括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和促进教育公平等。
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壮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生。
总结: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和多次重大改革。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过程。
从古代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全面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改革。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即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的兴起、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详细介绍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教育的起源与古代教育1.1 私塾教育的兴起在古代,教育主要由私塾负责。
私塾是由有学问的人创办的,他们教授儿童基础知识和礼仪道德。
这种教育方式注重个体素质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官学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学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官学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文人墨客,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1.3 科举制度的实施宋代开始实施的科举制度,使得教育开始与官员选拔挂钩。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得教育更加规范化,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近代教育的兴起2.1 西方教育的引进近代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为了强国富民,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
西方教育的引进使得中国教育开始与世界接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2.2 传统与现代教育的碰撞近代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传统的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新的学制和教育理念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
这一时期,中国教育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探索。
2.3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多元化,涌现出了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
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了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改革方案,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育体制的改革3.1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新中国教育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教育体制的彻底改革,教育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的分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
3.2 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学扩招、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使得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编:原始氏族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二编:封建时代的教育第三编:近代社会的教育第四编:现代社会的教育第一编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教育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发展初民生活所在时期叫做采食经济时期:男子外出采食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小孩,以年长的女子为首领,谓之母系社会。
这个社会没有文字、法则、制度、他们过着纯自然的生活。
又成为原始公有社会。
这个时期他们与自然作斗争。
后来经过长期斗争,征服异族,逐渐有了文字,有了粗笨的用具,开始从渔猎变为牧畜。
也是男子之与女子的一大革命,因此母系社会转为复习。
了解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知道他们教育的起源。
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经济情形而变迁。
在渔猎经济时期,他们的教育就是教会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拾掇果实;在牧畜时期就是教怎样架设栅栏,怎样追逐水草、喂牛养羊……足可以说明:劳动即学习,教育和生活是一致的。
在当时没有老师这个职业,而父母就相当于教师。
逐渐的社会阶级出现,有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后来统治阶级为了利益,私产观念日益鲜明,而土地成了最主要的生产手段,这两种手段混合为一,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
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发生变化,带有阶级性,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目的。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夏朝的建立标准着原始社会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奴隶制社会。
经过商代、奴隶制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极盛时期。
这一历史阶段的教育开始同生产劳动相分离,并完全为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本阶级的继承人,成为实施社会教化的一种工具。
它的基本形式是学校,即奴隶制官学。
一、学校的产生氏族公社末期学校萌芽出现后(有成均之学、虞庠之学等)二、夏代学校的雏形我国古籍中有关夏代学校的记载,列举如下:“夏后氏之学在上庠。
”①“序,夏后氏之序也。
②“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③“夏后氏设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中国教育史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六艺教育起源于夏代,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二、春秋时期的教育变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学衰变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2、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3、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二)、私学兴起兴起的原因:1、政治经济的变革,社会的变动,官学的衰落2、“士”作为一个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私学的创办者都已各种“治国治民”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三、私学的历史特点1、私学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个体经济基础上。
2、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心地主阶级为首,包括农、工、商等自由民反奴隶主贵族统治的阶级联盟。
3、私学它是有四家根据社会或个人需要而设立的,它是分散的,学在四方。
4、私学是政教分设5、私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
6、私学是官师分离7、私学思想自由8、私学的教育内容突破传统的“六艺”教育四、孔丘的教育思想(一)、论教育的作用(1)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通过教育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风气传播开去,就会影响政治。
(2)与经济的关系: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庶富教”(3)、与军事的关系:“足食、足兵、民信”作为立国的基本要求;(4)、与行政、法律的关系:“道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二)、论教育对象问题-----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2)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论培养目标-“学而优则仕”(1)内涵:将学习与做官联系起来(2)依据:《论语?子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学也,禄在其中矣”(3)意义: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反映了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
对后世的读书做官制度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