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保健(运动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2.32 MB
- 文档页数:31
幼儿运动系统知识点总结一、幼儿运动系统概述幼儿运动系统是指幼儿身体内肌肉、骨骼、关节等组成的系统,通过这些器官的协调运动,使幼儿能够进行行走、奔跑、跳跃、投掷等各种动作。
在幼儿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运动系统的发展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整体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幼儿运动系统发育的特点1. 幼儿运动系统的生长速度较快:在幼儿期,骨骼和肌肉的生长速度远快于其他器官,因此幼儿的身体常常显得笨拙,不够灵活。
2. 幼儿运动系统的协调性差:幼儿的运动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肌肉控制和神经反应等都不够成熟,所以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平衡性相对较差。
3. 幼儿运动系统的塑性强:幼儿运动系统对运动刺激具有较强的适应和塑性,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三、幼儿运动系统的发育阶段1. 初生期至一岁:在这个阶段,幼儿主要通过抓握和挥手等动作,逐步发展手部肌肉力量和运动协调性。
2. 一岁至三岁: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学会行走和奔跑,肌肉和骨骼的发育速度加快,身体姿态逐渐稳定。
3. 三岁至六岁:这个阶段是幼儿运动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幼儿逐渐掌握基本的跳跃、投掷和抓握等动作,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完成度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开始逐渐完善。
四、幼儿运动系统的发育评估1. 行走能力评定:通过观察幼儿的步态、平衡和速度等指标来评定幼儿的行走能力,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干预。
2. 抓握能力评定:通过观察幼儿的手部肌肉力量和灵活度来评价抓握能力,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功能锻炼。
3. 跳跃和投掷能力评定:通过观察幼儿的跳跃高度和投掷准确度等指标来评价幼儿的跳跃和投掷能力,帮助幼儿提高运动技能。
五、幼儿运动系统的保护和促进1. 合理膳食和营养: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钙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以促进骨骼和肌肉的发育。
2. 合理的体育锻炼:家长和教师应引导幼儿进行适合自身年龄特点的体育锻炼,以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
3. 定期体检和评估: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运动能力评估,及时发现和干预运动系统发育方面的问题。
幼儿运动系统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概要课
件 (一)
幼儿时期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幼儿的身体发育、提高体质、增强免疫力。
在幼儿运动中,需要了解幼儿运动系统
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以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
1. 幼儿运动系统生理特点
(1)骨骼:幼儿的骨头比成人柔软,容易发生骨折和畸形,因此幼儿
不宜进行重大强度的活动。
(2)肌肉:幼儿的肌肉量较少,肌力较弱,活动时易疲劳,需要进行
轻度活动,逐渐适应增加运动量。
(3)心脏:幼儿的心脏比成人小,心肺功能还未发育完全,运动过度
会导致心肌劳损。
(4)呼吸:幼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换气功能比成年人差,需进
行适度的有氧运动。
2. 幼儿运动卫生保健
(1)选择适宜的运动场地:幼儿运动应该在安全、干净、宽敞的场地
进行,避免在崎岖的地面、易滑的地面上活动。
(2)合理的搭配、安排运动器材:幼儿的运动器材应该选择质量优良、材质环保的产品,且按照孩子的身高、年龄、运动量进行合理的搭配
和安排。
(3)加强卫生管理:幼儿运动场地、器材、幼儿本身及身上的衣物、饮食水源等都应该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感染病毒。
(4)遵循运动安全原则:幼儿运动应该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监督,运动前应进行必要的热身、伸展动作,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注意保护幼儿关节、头部及心肺等要点。
总之,幼儿的身体处于发育成长的阶段,适当、规范的运动,有益于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们要关注幼儿的运动系统生理特点,重视幼儿的运动卫生保健,为其提供安全健康的运动环境。
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一、学前儿童运动系统有何特点?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特点是:1、柔韧性大而硬度低,不易发生骨折;2、学前儿童的骨不断生长;3、脊柱易弯曲;4、随着骨的生长发育,某些原来分离的骨,逐渐愈合;5、腕骨的骨化情况可判断骨骼的发育年龄;6、足弓易塌陷;7、关节灵活;8、骨骼肌易疲劳。
二、如何做好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做好学前儿童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工作包括:1、培养学前儿童坐、立、行等正确的姿势。
坐着时,身体挺直,不耸肩,躯干与大腿垂直,两小腿与地面垂直或向前伸,两脚平放地面,使膝关节后面的肌肉、血管、神经不受压迫,这种坐姿使人感到舒适而又不易产生疲劳。
站立时,身体正,腿不弯,两肩在同一水平上自然下垂,抬头,挺胸,两眼向前平视,腹部微内收,两脚稍稍分开约两拳的距离,脚尖微向外斜,把身体重量落在两脚的脚跟和外缘上。
行走时,为了维护身体的左右平衡,上身要保持端正的姿势,当右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当左脚向前迈步时,右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又向前移,如此反复;两脚脚尖应该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
2、要合理安排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使骨骼和肌肉得到更多的营养。
学前儿童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使其肌纤维变粗,肌肉重量增加;而且还能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加速骨的钙化,使骨质更加粗壮结实;同时还可促进韧带发育,增加关节的牢固性和灵活性。
在组织学前儿童锻炼时,一定要合理安排锻炼的内容、锻炼持续的时间及运动强度。
3、提供充足的营养。
学前儿童的骨骼和肌肉正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充足的营养是它们生长发育的基础,如钙、维生素D能促进骨的钙化,蛋白质能促进肌肉的发育等。
因此,要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学前儿童正常的发育。
4、护好手和足。
(1)学前儿童腕部骨骼尚未骨化完成,这决定了其腕部力气不大;手部、腕部小肌肉群活动能力较差,难以完成精细动作。
幼儿运动系统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幼儿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知识。
教材第四章“幼儿生长发育”的第三节“幼儿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卫生保健”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详细内容包括:幼儿骨骼、关节、肌肉的生理特点,运动对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保健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幼儿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及其与成人的差异。
2. 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对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其关注幼儿健康成长的意识。
3. 教会学生幼儿运动卫生保健的基本方法,提高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幼儿运动系统生理特点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幼儿运动卫生保健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幼儿运动系统生理结构图、运动卫生保健宣传册、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幼儿运动场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幼儿需要参加运动?运动对幼儿有哪些好处?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幼儿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包括骨骼、关节、肌肉等方面的内容。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具体例子讲解幼儿运动卫生保健方法,如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拉伸、运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幼儿运动场景,设计合适的卫生保健措施。
5. 互动环节(10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强调幼儿运动卫生保健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幼儿健康。
六、板书设计1. 幼儿运动系统生理特点骨骼:柔软、弹性好、易变形关节:活动范围大、稳定性差肌肉:收缩力弱、耐力差2. 幼儿运动卫生保健方法热身运动:关节活动、肌肉拉伸运动过程:适量、强度适中、注意安全拉伸放松:缓解肌肉紧张、预防运动损伤七、作业设计场景一:幼儿在操场上跑步。
场景二:幼儿在室内进行舞蹈练习。
答案:场景一:跑步前进行关节活动和肌肉拉伸,跑步过程中注意适量、强度适中,跑步后进行拉伸放松。
《幼儿卫生保健》论说题及答案0903幼儿卫生保健》论说题论说题及答案(2022.03)幼儿卫生保健一、试述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及卫生措施。
答:(1)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①柔软的骨。
幼儿骨骼最主要的特点是骨的化学成分与成人不同。
骨中含有机物较多,含无机物较少,因此,骨的弹性大而硬度小,不易骨折,但受压迫后容易弯曲变形。
随着年龄的增大,骨内的无机物(主要是钙盐)不断增加,硬度也逐渐加大。
②灵活的关节。
幼儿关节窝较浅,关节附近的韧带较松,肌肉纤维比较细长,所以关节和韧带的伸展性和活动范围比成人大,尤其是肩关节、脊柱和髋关节的灵活性与柔韧性明显地超过成人,但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脱臼,常伴有关节囊撕裂,韧带损伤,出现肿胀、疼痛,失去运动功能。
③易疲劳的肌肉。
幼儿肌肉嫩、柔软,肌纤维较细,肌腱宽而短;肌肉中含水分相对较多,含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少,力量较差,容易疲劳或受损伤。
尤其在运动量过大,或单调的长时间站立、写字、静坐时,都容易使肌肉产生疲劳。
但因新陈代谢比较旺盛,氧气供应充足,疲劳的恢复比成人快。
幼儿肌肉的力量和谐调性较差。
大肌肉群发育较早,小肌肉群发育较晚。
(2)幼儿运动系统的卫生措施①培养正确的坐、立、行姿势。
幼儿在坐、立、行时应该有正确的姿势,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育。
②合理地组织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
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可使肌肉更健壮有力,刺激骨的生长,使身体长高,并促进骨中无机盐的积淀,使骨更坚硬。
③供应充足的营养。
蛋白质、钙、磷、维生素D都能促进骨的钙化和肌肉的发育,应供应充足的营养,以保证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
④衣服和鞋子应宽松适度。
幼儿穿过于紧身的衣服,影响血液循环;衣服过于肥大,则影响运动。
鞋过于小会影响足弓的正常发育。
⑤注意安全、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幼儿骨骼为什么容易弯曲变形?如何培养幼儿正确的坐、立、行姿势?答:幼儿骨骼最主要的特征是骨的化学成分与成人不同。
运动系统概述运动系统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
有支撑体重、维持体形和保护内部器官等功能。
人体的骨靠骨连结有序地连接起来,构成支架(骨骼),来支撑体重,维持正常人体的形态;肋骨、胸骨等围成一个骨质的“笼子”,把心、肺等脏器装进去,并把它们保护起来。
骨骼肌借肌腱附着于相邻两块骨的骨面上,收缩时以骨连结为支点,牵引骨改变位置,产生各种运动。
因此,在运动过程中,骨是杠杆,骨连结为支点,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部分。
一、骨(一)全身骨的分布人体共有206块骨。
成人全身的骨骼约占体重的20%。
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
分布如下:颅骨:包括脑颅骨、面颅骨和听小骨。
脑颅骨和面颅骨可以保护脑和形成面部支架,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躯干骨包括脊柱、肋骨和胸骨。
脊柱是由26块椎骨构成,全部椎骨连在一起构成椎管,脊髓就在其中。
胸部的脊椎骨和胸骨、肋骨共同围成了胸廓,容纳和保护着肺和心脏等器官。
四肢骨包括一对上肢骨和一对下肢骨。
它们在肌肉的牵动下能产生各种动作。
(二)骨的形态骨的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大致可分为四类: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长骨:形状细长,中间呈管状,两端膨大,分布于四肢,起支持和杠杆作用。
如肱骨和股骨。
短骨:又短又小,一般为立方体。
分布于既能承受压力又能活动的部位。
如腕骨和跗骨。
扁骨:呈板状,分布于头部及胸部,围成骨质的空腔,容纳和保护其内部的脏器。
如颅顶的骨和肩胛骨等。
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有些不规则骨的内部中空,如上颌骨等,发音起共鸣作用,并可减轻骨的重量,统称含气骨。
(三)骨的构造与功能每块骨都是由骨膜、骨质和骨髓构成。
1. 骨膜:是紧贴在骨的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
骨膜上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
骨膜最内层的细胞,在幼年时期非常活跃,能进行分裂繁殖,并分化为成骨细胞,直接参与骨的形成,使骨长粗,成年后虽处于静止状态,但终生保持分化能力。
一旦发生骨折,迅速生成无数个新骨细胞,促进骨的愈合和再生。
幼儿卫生与保健运动系统幼儿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卫生与保健习惯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幼儿卫生与保健运动系统是一套科学规划的活动,旨在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一、生活习惯的养成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整体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卫生与保健运动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适合幼儿健康成长的环境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下面几个方面的良好习惯。
1. 饮食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健康的饮食活动,如做水果沙拉、蔬菜串等,引导幼儿选择并学会合理搭配食物。
同时,通过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和作用,培养幼儿科学的饮食观念。
2. 卫生习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养成勤洗手、穿戴整洁衣物、保持环境清洁等卫生习惯。
通过讲解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并示范正确的洗手和穿戴衣物的方法,引导幼儿自觉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3. 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休息活动,讲解睡眠的重要性,并帮助幼儿养成规律作息时间,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身体锻炼的培养适度的身体锻炼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协调性、灵活性和心肺功能的发展。
在卫生与保健运动系统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幼儿的身体锻炼习惯。
1. 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各种身体动作,如跳跃、奔跑、跳绳等,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身体运动的乐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集体体育活动,如晨间操、小球游戏等,让幼儿在团体中感受合作和竞技的快乐。
2. 健康课程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健康课程,如健身操、瑜伽等,引导幼儿进行身体锻炼。
通过系统的健身课程,教师可以让幼儿学到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活性。
3. 自由活动幼儿的天性喜欢自由活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室内外的环境,提供各种玩具和器材,鼓励幼儿进行自由活动。
例如,幼儿可以在室外跑步、跳跃、玩耍,在室内可以尝试爬、跳、走等动作,以此培养幼儿的身体活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