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公开课教案一等奖《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小学三年级语文《大青树下的小学》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教学设想】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生字,扫清阅读障碍,对课文整体把握,了解我国各民族儿童的友爱团结以及他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观察插图,激趣导入。
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他们的服饰很漂亮,但各不相同;他们很快乐,他们一同上课。
他们是不同民族的小朋友……)师:对,这些小朋友的确来自不同的民族,他们将要走进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大青树下的小学。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圈出文中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
2、交流识字妙法,快速识记生字。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
(2)学生自由认读后,指名读。
(3)正音后,开火车读。
“摔”是翘舌音。
“坝”读“bà”,不读“bèi”。
(4)做游戏,巩固字词。
同桌相互做“你指我认”游戏,看谁认得的'生字多。
(5)学生相互交流识记妙法。
坝——贝汉——汗摔——率跤——交凤——风(6)重点指导:晨、装、静(注意笔画、笔顺)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朗读情况,巩固生字的认读、识记。
三、指导写字1、指名读生字、新词。
2、观察:学生自主观察每个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指导书写。
“装”:上下结构,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右边部分“戎”不要写成“戒”。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小组内互相展示自己写的字。
6、评价:自评、互评。
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同桌互相交流:你读了每个自然段,知道了什么?2、读完全文,讨论: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并板书:上学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3、你最喜欢哪些自然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布置作业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完美版)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完美版)【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望天门山》【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设计意图:运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作者李白,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优秀教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说明:《北大荒的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文章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体面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漂亮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文章共有六个自然段。
先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到来,再从天空、小河、原野三方面写出北大荒秋天景色的漂亮,然后写了北大荒物产的丰富,最后作者包含深情地赞叹了北大荒的秋天。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对遥远的北大荒比较目生,所以在教学前让学生查找有关北大荒过去和现在的资料,并在班级进行交流,为进一步学习课文作好铺垫。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北大荒的图片,通过对照进一步了解北大荒的漂亮与富饶。
设计理念:根据本文特点,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渗透思想。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体味文中所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并由此欣赏和领悟作者巧妙的构段方式。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第4 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了解北大荒是个漂亮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味本课词句,展开想象意境,训练感情朗读。
2、能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法写出某一场景。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在第四自然段运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并仿写。
教法学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生认读词语,并纠错。
(自由读,指名读)几缕橘黄绛紫顿时漾起豆荚脸庞榛树转眼间热闹非凡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畅谈收获)学生汇报自己在内容方面的收获。
生甲: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北大荒的秋天很美。
生乙:我还知道了北大荒的秋天很美,主要表现在天空一碧如洗,小河清澈见底,原野热闹非凡。
生丙:北大荒的秋天体面秀媚,物产丰富。
4、说的太好了,的确,北大荒的秋天太美了,我们一块去欣赏吧。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反思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目标】1.学会用多种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2.会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他人听,注意说得通顺、有条理,再写下来。
3.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乐于把自己在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培养自己观察生活的能力,并乐于把自己在观察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下来。
【教学课时】1课时一、情境导入1.师:我们每天生活在同样的地方,做很多同样的事情,肯定有同学会抱怨:“我的生活真是乏味极了,没有一点新鲜的东西。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受,我们就能从家里、学校、草丛里、小河边等地方发现很多新奇有趣的事物。
就像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2.学生读日记,说说自己这段时间的发现。
3.师小结: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了我们身边一些别人可能没有发现的现象。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
(如果学生没有写日记,也说不出来身边的具体变化,可以出示教材上的图片和教师准备的照片,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去回想自己身边的那些被忽略的美好。
)二、探究新知(一)课件出示课本中的三幅图同学们在这三幅图中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说,老师及时指导。
) 生1:第一幅图中有绿地、房屋、树木、小鸟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形成了一处美丽的风景。
生2:第二幅图展现的是早晨街道的一处场景,有去上学的学生、去上班的成年人、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报刊亭中的售货员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
生3:第三幅图展现的是学校教室课间的场景,一位老师正在辅导一名学生,其他学生有的在看书,有的在讨论,还有的在擦黑板。
教师点拨:这三幅图从不同角度提示学生可以观察的对象,激发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或场景的兴趣,进一步拓宽学生习作的选材思路。
(二)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平时的发现有一个要求,别人说的时候,要专心听,要记住自己小组的同学都有哪些发现。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公开课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这是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第四篇课文,全组课文体现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是略读课文。
诗歌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诗的题目《听听,秋的声音》用轻柔的语气引领你走进美丽的秋景,诗中这句话不断出现,一种声音就是一幅美丽的秋景图。
前四节写的是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具体可感的声音,后两节写了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
诗歌就是要从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中引导我们想象秋天美好的景象,体味秋天独特的风情。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方面他们非常喜欢生动的形象、鲜艳的色彩,喜欢多媒体上那一系列神奇的变变化。
另一方面他们的抽象思维正在发展,想象丰富不受限制,并且开始尝试用自己的小脑瓜思考问题,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积极表达。
在前几课的学习中他们已了解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了解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了解了秋天里具体的景物,这些都为他们理解这首现代诗打下基础,虽然诗歌语言精炼,跳跃性强,相信理解起来并不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及朗读能力。
2.仿照诗歌的形式读写诗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设想这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而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对秋天有一定的了解,所以理解课文并不难,关键是引导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写,用自己的语言表现美。
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现形象,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
然后紧密结合课文借助多媒体开展一系列活动(如:听秋声、找秋声、说秋声)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美,学生在听、找、说中动耳、动脑、动口领悟秋天的美好可爱。
烧云》CONTENTS•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火烧云形成原理及科学知识•跨学科拓展:艺术、摄影等领域表现•课堂互动环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01作者萧红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火烧云的自然现象,被其壮美景色所震撼,从而产生了创作冲动。
作品描绘的是中国北方乡村的火烧云景象,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该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萧红文学创作的成熟期。
灵感来源创作地点创作时间《火烧云》创作背景生平经历文学风格代表作品文学贡献作者萧红生平及成就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萧红的作品多以描绘中国北方乡村生活为主,文字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除了《火烧云》外,萧红还创作了《呼兰河传》、《生死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萧红在短暂的生命里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她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火烧云》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了该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文学地位《火烧云》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赞誉,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同时,该作品也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成为了培养孩子们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篇章。
文本解读与赏析02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结构清晰文章按照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来组织,条理分明。
写作特点鲜明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将火烧云的美丽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描绘火烧云景象的技巧色彩描绘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色彩词汇,如“红彤彤”“金灿灿”“半灰半百合色”等,将火烧云的多彩变化表现得栩栩如生。
形态描绘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作者将火烧云的形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如“像一匹马”“像一条大狗”等,使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火烧云的变幻莫测。
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
小学三年级语文公开课二、教学设计 22. 金子泥河小学许小三教学分析:
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不得不离去另谋生路时,发现雨后土地上长出了小草,从中得到启发,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想靠意外的收获上不现实的,要想获得成功或财富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本课后,能从中悟出要想获得财富或渴望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真金”的含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设计思路:
由梦想导入,引出故事,引导学生通过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品读,在读中感悟,体会。
引导体验彼得获得成功的过程,从而理解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潜心会文”,通过读文,加强学生对词句的感受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故事,从故事主人公的身上获得自己的收获,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巧妙导入 1.每个人都有梦想,老师的梦想是当一位教师,现在我实现了我的梦想。
你的梦想是什么?师生共同畅谈梦想。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梦想有关的课文,揭题。
师生共写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标出小节号,画出生字词。
2.检查生字词,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分段读文,注意正音。
三、读议课文,促进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第1~3小节)(1)听说有人在萨文河畔无意中发现了金子,无意中发现的金子却吸引了很多淘金者,这些人有什么表现呢?(理解:蜂拥而至)他们都带有一个什么样的梦想?(2)满怀梦想而来,却失望而归,他们心情怎样?你能读出来吗?(3)彼得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也有与淘金者一样的梦想,那就是(挖到金子),可他却与其它淘金者有着不同的表现,读2~3小节,用笔划出不同表现的词语。
(4)默读,讨论彼得与其他淘金者的不同表现的词和句(不甘心落空、默默地)。
(5)读这些词,你觉得这是一个()的彼得。
(板书:坚持)(6)学法指导:你们已经学会了抓“关键字”理解文章的意思,这是我们每个学生都要学会的一种读书方法。
四、课后总结五、布置作业三、公开课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