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如梦如幻,一切皆在游戏中——庄子之道
- 格式:docx
- 大小:18.15 KB
- 文档页数:5
锦瑟高中课文原文【原文】锦瑟[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注释】(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周礼·乐器图》:“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古瑟大小不等,弦数亦不同。
义山《回中牡丹为雨所败》诗有“锦瑟惊弦破梦频”;《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有“雨打湘灵五十弦”。
无端:没来由,无缘无故。
此隐隐有悲伤之感,乃全诗之情感基调。
历代解义山诗者,多以此诗为晚年之作。
李商隐妻子故去,所以二十五根弦断后变为五十弦。
“思”字变读去声(sì),律诗中不许有一连三个平声的出现。
(2)庄生晓梦迷蝴蝶:《庄子·齐物论》:“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商隐此引庄周梦蝶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
佳人锦瑟,一曲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景,不复成寐。
这里面隐约包涵着美好的情境,却又是虚缈的梦境。
也有着人生如梦的惆怅和迷惘。
(3)望帝春心托杜鹃:《华阳国志·蜀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
……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
帝升西山隐焉。
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即杜鹃,又名子规。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一九《杜鹃》诗注引《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亦曰子规。
”传说蜀国的杜宇帝因水灾让位于自己的臣子,而自己则隐归山林,死后化为杜鹃日夜悲鸣直至啼出血来。
(4)沧海月明珠有泪:《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新唐书·狄仁杰传》:“仁杰举明经,调汴州参军,为吏诬诉黜陟,使闫立本如讯,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庄子逍遥游的主题思想是什么1. 问:道家思想中:《道德经》与《逍遥游》的主体思想区别在哪儿这个《逍遥游》出自《庄子》,你可以网搜《老子》和《庄子》的区别,有好多答案,这不是数学题,想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是二人思想一脉相承,都是作者通过对当时社会,自然的理解,和相应的解决办法。
但老庄之言,有着严重的虚无观,这一点要注意,这是他们的弊病。
至于“无为”和“自在”,你可以看《庄子》中‘材与非材’的故事,道家讲的应该是“无为之为”,“得机得势”这种感觉,不是“无为”而是以“无为”之心有为。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嘛!个人见解,见谅!2. 庄子《逍遥游》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庄子的逍遥游实质是自由主义洒脱精神。
与西方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一致。
比黑格尔要强的是自由主义的实践论,也是我们中国人喜欢回归自然,对田园生活的那份农家情感,对返朴归真后心灵的那份宁静与轻松。
庄子并不是虚言于外表的语言争论(他与名家学派有深厚的情意,不能说庄子不懂争论)而求“自明”以及绝对精神自由上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舍弃形器而保其内在精神,使心不随物牵引,不逐物漂流,能够保持其心灵的本质,以观照宇宙人生。
一、逍遥的涵义及逍遥思想的引入“逍遥”一词,据查并非庄子首创,在其成书之前的《诗经》、《礼记》等文著中都有出现;比庄子稍后的屈原,在其名作《离骚》中也有“折若木以扶日兮,聊逍遥以相羊”之句。
不过这些所谓的“逍遥”并不是庄子所崇奉的精神境界里的绝对自由,而有安闲自在之意。
庄子的逍遥,与其说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的操守,不如说是精神境界的享受——放怀万物,以心灵去感知宇宙人生的幸福。
我们可以大致地把《逍遥游》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通过逍遥思想的小大别来判别人或事物受物质形体束缚下的相对自由,这一层面的意思到“此小大之辨也”为止,借鲲鹏游弋与翱翔以及鲲鹏与蜩鸠的对比来描绘逍遥的物象、逍遥的小大之别以及逍遥受形体束缚表现出来的相对幸福。
受形体束缚的相对逍遥是算不上逍遥的极致的,真正的精神领域的自由才是逍遥的最高境界。
庄子读后感500字范文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要以大境界来看人生,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庄子》的读后感,希望给大家提供帮助。
庄子读后感今天老师发了一本书,要我们写一写对这本书的印象。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尝试,所以一拿到书,我就很仔细的去观察。
这本书是由中华儿童丛书出版的中国古典寓言故事《庄子》。
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很特别,因为现在的书,封面几乎都用十分抢眼的颜色和图样来吸引读者的注意,而这本书的封面用的是柔和的颜色和古典的书法,给人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觉,它似乎在告诉人们,不要忘了中国的文化,它将要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奥秘的世界,让我们一起领会庄子对宇宙发人深省的看法。
这本书的插图也以朴素、淡雅的色调,针对故事内容加以缀饰,我们如果只看插图,也可以明了一些故事的大意。
而书中的字体,也编排得十分工整,不会让人看了眼花撩乱,在内容的编排上,一共选了二十篇故事,可以说是充实而又不至于杂乱。
最让我喜爱的,是它的纸张,纸质不会太滑,太滑的纸张容易反光,又不会太粗糙,让人刮破了手。
真是一本十全十美的好书。
庄子读后感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
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
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
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
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素材——庄子一、庄子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梷前286),名周,宇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
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
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影响深远的哲学流派。
相传,庄子自幼聪明好学,与惠施为同学、挚友,曾南游楚越,探访古风,一生率性任为,崇尚自然,傲视王侯。
楚王曾以厚礼聘其为相,被他拒绝,并终身不仕,退隐江湖,以编草鞋为生,以寓言传道,著书十余万言。
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主张返璞归真。
为此,他对世俗社会的礼、法、权、势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提出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的精辟见解。
在人类生存方式上,他崇尚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并且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遥自得,是绝对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质享受与虚伪的名誉。
庄子在以崇尚自由、尊重生命、反对权势和世俗等为主题的?题中,具有普遍运用的功能。
●庄子名句: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2、凡人心险于山川。
3、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4、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5、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6、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随遇而安,知天乐命。
这或许会使人丧失进取心,却也不失洒脱。
)7、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8、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9、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功利之徒只知道有用之用。
)1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
(感慨生命短暂)(一)人物事略濠梁之辩庄子和惠子一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的作文关于庄子的作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关于庄子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庄子的作文1《庄子》有篇,名《秋水》。
——题记庄子在我这里,是个极其浪漫的人,浪漫到神秘。
我倾慕他的浪漫,却无法很好地解释他的神秘。
我对他一知半解,就像隔了一层“厚障壁”。
透过这“厚障壁”,我朦胧中窥探他的品性——幻想着能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
庄子之思为“广”。
井底之蛙囿于浅井,以尽情攀缘蹦跳自得,如此满足于生活的常态。
在偶然间,被巨鳖告知以海的广阔,从而认识到自己所处之处的渺小,与目光的浅短。
河伯囿于黄河以秋水灌河,两岸难以相视自得,如此满足于自己所认为的“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在偶然间望洋向若而发觉其无端之广阔,不由兴叹自己目光短浅,过于自满。
“广”是相对而言,对于井中蛙与河伯,所处之浅井与所掌之黄河,其实已经足够“广”。
对于他们短浅的认识,是没有必要太过苛责的。
庄子之所谓“广”,是在此基础上,或依次为步点,推广出去的,所合适于更广大事物的“广”,从而伸张为意义上更长远的目光。
庄子之思为“辩”。
“辩”或为“辨”,既为辩论,意为辨证。
于濠水之上,庄子与惠子辩“知鱼之乐”。
既有“辩”,则有“辨”。
庄子以儵鱼出游从容,辨得鱼为乐。
惠子问其怎知鱼乐。
了然,这一辨,庄子是成功的,这一辩又注定胜辩。
“辨”,从事物的本质去推出,“辩”以“辨”得的结果来做基础,因而也是基于本质来说的。
循其本而溯其源,辨而有思,辩而有道。
庄子之思为“空”。
不是说什么东西或什么内容也没有;相反,是集大成,聚广物而为“空”。
在庄子的“空”当中,事物是明晰的,事理是浅近的,任一所谓复杂的,繁驳的,都足以分解为浅显的,易懂的。
庄子独创的六个词汇:囊括人生天地,暗藏大道玄机一、宇宙——悟道的眼界与目标何为“宇宙”?《尸子》中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即是时空之总体。
“宇宙”作为一个完整的词汇,初始于《庄子·齐物论》的“旁日月,挟宇宙”。
那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圣人同日月并明,怀藏宇宙,与万物合为一体,是非淆乱置之不问,将世俗的尊卑贵贱视为平等。
庄子创生这个词的深意,从这句话里已可见端倪——庄子说的,是一种眼界、境界,一种气度、气象,一种广度、高度。
但这只是庄子指给我们的悟道路径的开始,它给予我们这样一种启示——欲得大道,先明大道;欲明大道,先见大道;欲见大道,先要有囊括天地宇宙的眼界和胸怀。
佛家言,修行之前先立正见,悟后起修。
有了这等眼界和胸怀,就可进入下一阶段。
二、造化——悟道之所行与方向《庄子·大宗师》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
”——把天地作为大熔炉,把造化看作大铁匠。
世间万物,不过同是造化所锻造之物,同出于大匠之手,同具有造化之用,根本上本没什么不同、皆是道之化现,皆寓于天地无尽之广大中。
“造化”和“宇宙”的概念,今天含义却已经趋同。
但在庄子这里——至少是此处,虽有相通却仍不同——宇宙是总体,造化是创生;宇宙是寂静深邃,造化是生生不息;宇宙是“地势坤”,造化是“天行健”;宇宙趋于完成,创生是其中环环无尽的过程……那么,对于悟道,具备宇宙视野是起步,造化之旅便是正式踏上悟道征程。
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创生什么?以道家眼光,因远离大道、迷乱世间,尘世之人,都是离乡的迷途游子,心智发育只是半成品、残次品。
所以需要打破藩篱、隔阂、局限与障碍,重归大道母体。
对于悟道,宇宙是目标,造化则是方向。
闻一多说,庄子遥望的,是久违的故乡。
三、众生——大道之修,不离世间如何回归大道,路在何处?世间。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世间又是什么?众生。
对于天地,“众生”是造化之一隅;对于人,“众生”则是悟道之下一程——观世间。
论庄子的游世思想论庄子的游世思想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之一。
他的思想体系以自然界为基础,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庄子的游世思想是他独特而深远的思考方式,它不仅在顿悟人生本质上有独特见解,而且提供了一种以平静心态面对世事的冷静方法。
本文将通过对庄子游世思想的探讨,体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一、游世思想的内涵庄子的游世思想是指他对人生的态度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
庄子认为人生是一场梦境,一切尘世间的忧愁和纷争都是虚幻的,与自然和谐的心态是人生的真正境地。
他提倡“无为而治”,以此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同时,庄子还通过许多哲理故事,如庖丁解牛、蝴蝶梦、魏文侯梦等,来阐述他对人生的认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见解。
庄子游世思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生的虚幻庄子认为人生如梦,一切尘世的烦恼都是虚幻的。
他通过庖丁解牛的比喻告诉人们,一旦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看到世间事物的真实本质。
人们常常为名利和权势奔波,追求着虚幻的欲望,而忽略了自己本真的自我。
只有超越这些虚幻和幻象,才能走向真实的境地。
2. 以无为而治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在达到平静自在的状态下,做到顺其自然,不去强求改变世事。
他认为人们应该学会放下执着,不操心于外物,而是与自然相融合。
只要心灵达到平和的境地,自然会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一切都能够回归自然秩序。
3. 推崇自由和无拘无束庄子强调人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他认为人们常常被各种束缚所困扰,丧失了自由的本心。
他提倡人们通过释放自我的方式,追求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
只有放下执着,不受限制地游走于自然和社会之间,才能真正的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4. 尊重自然,和谐共生庄子的游世思想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流转变化的无穷大世界,人应该顺从自然,融入自然的大道中。
他引用“蝴蝶梦”这个故事来告诉人们,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局限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应该开放心胸,追求内心真正的自由与和谐。
【正文】1. 原文:此间天地,尽在掌握。
译文:此际之天地,皆在吾掌握之中。
2. 原文:山川壮丽,万物生长。
译文:山川雄伟,万物生长不息。
3. 原文:寻仙问道,踏遍千山万水。
译文:追寻仙道,跋涉千山万水。
4. 原文:侠骨柔情,剑气纵横。
译文:侠之大者,柔情似水;剑气纵横,威震四方。
5. 原文:风华绝代,独步江湖。
译文:风华绝代,独步于江湖。
6. 原文:一剑破空,万剑归宗。
译文:一剑破空,其余万剑皆归宗。
7. 原文:天地为炉,造化弄人。
译文:天地如炉,造化在其中弄人。
8. 原文:剑指苍穹,意气风发。
译文:剑指苍穹,意气风发,豪情万丈。
9. 原文:破晓时分,万物复苏。
译文:破晓之际,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10. 原文:心随剑动,意随心转。
译文:心随剑动,意随心转,剑意随心所欲。
11. 原文:红尘滚滚,何处是吾家?译文:红尘纷扰,何处才是吾之归宿?12. 原文:世事如梦,浮生若幻。
译文:世事如梦,人生如幻。
13. 原文:苍穹之下,我为至尊。
译文:苍穹之下,吾为至高无上。
14. 原文:风云变幻,吾辈当自强。
译文:风云变幻,吾辈应当自强不息。
15. 原文: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译文:心中怀有猛虎之志,又能细腻地品味蔷薇之香。
16. 原文:剑气纵横,护我家园。
译文:剑气纵横,守护吾之家园。
17. 原文:天地为证,吾誓守护。
译文:天地为证,吾誓守护此间安宁。
18. 原文:红尘如梦,剑指天涯。
译文:红尘如梦,剑指天涯,追寻吾之理想。
19. 原文:生死轮回,我心如一。
译文:生死轮回,我心依旧。
20. 原文:天地为棋,我为执子者。
译文:天地为棋局,我为执子之人。
【结语】《原神》作为一款具有东方元素的游戏,其台词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以上翻译仅是其中一部分,希望能为玩家们带来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在游戏中,这些文言文台词无疑为玩家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古典的氛围,使人在游戏中仿佛穿越时空,体验一番别样的文化之旅。
世间如梦如幻,一切皆在游戏中——庄子之道
*导读:《应帝王》里面非常妙,一节一节都是说一个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给我们做了一个完全的结论。
结论就在它的题目,《应帝王》这个题目,《应帝王》也就是入世之道。
换句话,结论就是在我们的心里头,要用你自己的智能去做结论。
……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
立未定,自失而走。
壶子曰:追之。
列子追之不及。
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第二天,列子又陪这位有神通的神巫来了,他一看壶子,自己就慌了,站不住了,回头就跑掉了。
壶子叫列子去追他来。
列子追这个神巫,但追不到了。
列子就回来向老师报告:看不见,丧失了,抓不回来了。
这里的文字很妙,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列子讲追不到,三个字就完了,庄子为什么用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呢?庄子的文字太好了,专门在玩弄文字。
但是我们把书放下来,再仔细研究一下,其实庄子不是在玩弄文字,这三个阶段都有它的道理。
已灭矣,看不见,每一件事情,同我们讲的话一样,是没有影子的;已失矣,丧失了,永远不会回来了;吾弗及已。
而且不管怎么样追,也永远抓不回来的。
换一句话讲,这三个阶段,代表了在现实的人生当中,你要追什么东西,神通也追不住,神佛也追不住。
这三个阶段,也等于哲学经常用的过去、现在、未来。
所以庄子用每一个文字,都是有道理的。
庄子的文章,这次这样讲,隔一阵,说不定又变了,又用另外的方式讲,就同庄子自己的东西一样,如珠子走盘,非常妙。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
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未始,无始以前的那个东西,就是至高无上的道。
吾宗就是宗旨就是道。
壶子告诉列子:刚刚我给他表示的是宇宙万有无始以前的形而上道的境界。
吾与之虚与委蛇,这句话解释起来,就是佛学上的名词如梦如幻、如真如实。
壶子说:我给他看的是似真似幻的影子。
这也表示我们现实的世界,我们现实的生命,我们活着的身心,都是虚与委蛇,都是个影子。
后来文学上经常用到的成语虚与委蛇,就是出自这里。
而不知其谁何。
就是参不透,他看的是如梦如幻的东西,当然看不懂嘛!
有些著作认为,禅宗虽然穿了佛教的外衣,实际上里面是老庄的东西。
这些著作也言之凿凿,有凭有据。
道理是什么呢?老庄的这些术语,禅宗的大师们太熟了,在中国弘扬佛法的道理,已经把那个术语都变了,用老庄的术语来讲。
譬如从明朝以后,禅宗流行参话头的方法,到了这一百多年后,所流行的参一个话头念佛是谁?就同庄子不知其谁何这句有关。
我们这个能够作用,能讲话听声音,能吃饭能走路能思想的,这究竟是什么东西?或者我是谁?身体不是我,身体上每一样不是我,但是都是我之所有,都是我之所属,现在属于我的使用权。
我们这个肉体
生下来以后,都归我们使用,使用五十年、一百年、二百年、五百年都可以,它毕竟是借来归我们使用的,现在我们有使用权用它,但没有主权永远占有它,做不到。
那么这个我究竟是谁呢?当然这个话不能再去研究了。
有一本武侠小说,有一个人就被这个话问疯了,两个手在下走路,两个脚朝上,一碰到人就问我是谁?参禅参疯了,永远昏了头,功夫都用不出来了。
我是谁?这个问题,你真能找出答案来,那天下事都能解决。
但这个问题很难找出答案来,那么日本美国许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禅,都会碰到这个问题,就认为是从《庄子》里面出来。
这种理论的出现,先是出自日本方面,因为日本许多老先生们,对于老子庄子熟悉的还不少。
他们认为禅受老庄的影响太大,所以有这个观念。
不能说这个观念完全没有道理,也不是有百分之百的道理。
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这几句话更妙了。
因以为弟靡,什么叫弟靡呢?这个名词,是《庄子》里特有独见,在《庄子》以前很少见。
简单明了的解说,弟靡就是游戏三昧。
懂了道的人,处在这个世间如梦如幻,一切皆是在游戏中,连生死都是游戏,现实更是游戏,没有哪一样不是游戏,不必要那么去认真的,或者你认真也无妨,认真也是游戏,不认真也是游戏。
像在这个大地球大汤圆上,幸而生了我们这些穿衣服和不穿衣服的生物,这些生物就在这个大汤圆上,莫名其妙地搞了几千万年,实际上都是在玩,都是在游戏,
没有哪个是究竟。
因以为波流,这个生命在世界上,懂了道以后,懂了虚与委蛇,并不可悲,像流水一样地那么优美。
你不要想到流水就很悲观,流水过去了追不回来,黄河之水天上来,永远还有流水来的哟。
世界上最初那一点水,最初那一条河,从哪里来?几时来?你说最初那一条河从太阳来,那从太阳来的那一条河又从哪里来?这个虚空里的太阳多得很,最初的最初又从哪里来?同样的道理,不知其谁何,你也找不出来。
但是,你不要怕来源没有了,总归有来,也总归不断地去了。
所以一切都是游戏三昧,如梦如幻。
壶子说,我刚刚给神巫看无始以来形而上的道,道是看不见的,他看见我变成了影子了,看一切境界都是影子,都是如梦如幻的境界,一个人突然看到如梦如幻,一切不现实了,脱离现实太远,连自己都忘掉了,他于是害怕了,故逃也。
这个道的境界,道的作用,有神通的人都看不懂了。
实际上列子也表示,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矣。
换句话讲,这个有神通的神巫被壶子吓死了,所以列子出去追不到了。
《应帝王》里面非常妙,一节一节都是说一个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地方,给我们做了一个完全的结论。
结论就在它的题目,《应帝王》这个题目,《应帝王》也就是入世之道。
换句话,结论就是在我们的心里头,要用你自己的智能去做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