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工位级进模制造工艺
- 格式:rtf
- 大小:102.48 KB
- 文档页数:11
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1. 引言塑性成形工艺是一种将金属或非金属材料通过加热或施加压力的方法,使其发生塑性变形的工艺。
在塑性成形中,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是一种常用的方式,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文将介绍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基本概念、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
2. 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基本概念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是指在塑性成形过程中,通过设计多个工位,并使工件在每个工位上完成一定的变形,最终达到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制造成本,并且可以实现复杂形状的成型。
3. 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设计原则在进行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设计原则:3.1 合理确定工位数量和顺序工位数量和顺序的确定是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关键。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工艺要求、工件形状和尺寸以及设备能力等因素来确定工位数量和顺序。
3.2 合理分配变形量和变形方式在每个工位上,需要合理分配变形量和变形方式,以确保工件在每个工位上都能得到适当的变形,最终形成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变形量的分配应该根据工件的几何形状和物理特性来确定,变形方式可以通过改变模具形状、施加压力或改变工艺参数等方式实现。
3.3 考虑工件的变形特点和工艺难度在进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时,需要考虑工件的变形特点和工艺难度。
一些工件可能具有复杂的形状和几何结构,需要特殊的工艺和设备来实现。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工件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工位和工艺。
4. 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实施步骤在进行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施:4.1 确定工艺要求和工件形状在设计过程开始前,需要明确工艺要求和工件形状,了解变形量、变形方式和变形位置等方面的要求。
4.2 设计工位数量和顺序根据工艺要求和工件形状,确定所需的工位数量和顺序。
可以利用CAD等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以验证设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基础知识)(doc 23页)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基础知识) 011 概述多工位级进模是在普通级进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精度、高效率、长寿命的模具,是技术密集型模具的重要代表,是冲模发展方向之一。
这种模具除进行冲孔落料工作外,还可根据零件结构的特点和成形性质,完成压筋、冲窝、弯曲、拉深等成形工序,甚至还可以在模具中完成装配工序。
冲压时,将带料或条料由模具入口端送进后,在严格控制步距精度的条件下,按照成形工艺安排的顺序,通过各工位的连续冲压,在最后工位经冲裁或切断后,便可冲制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冲压件。
为保证多工位级进模的正常工作,模具必须具有高精度的导向和准确的定距系统,配备有自动送料、自动出件、安全检测等装置。
所以多工位级进模与普通冲模相比要复杂,具有如下特点:(1)在一副模具中,可以完成包括冲裁,弯曲,拉深和成形等多道冲压工序;减少了使用多副模具的周转和重复定位过程,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2)由于在级进模中工序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工位上,故不存在复合模的“最小壁厚”问题,设计时还可根据模具强度和模具的装配需要留出空工位,从而保证模具的强度和装配空间。
(3)多工位级进模通常具有高精度的内、外导向(除模架导向精度要求高外,还必须对细小凸模实施内导向保护)和准确的定距系统,以保证产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模具寿命。
(4)多工位级进模常采用高速冲床生产冲压件,模具采用了自动送料、自动出件、安全检测等自动化装置,操作安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多工位级进模工位数多达50多个,冲压速度达1000次/分以上。
(5)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复杂,镶块较多,模具制造精度要求很高,给模具的制造、调试及维修带来一定的难度。
同时要求模具零件具有互换性,在模具零件磨损或损坏后要求更换迅速,方便,可靠。
所以模具工作零件选材必须好(常采用高强度的高合金工具钢、高速钢或硬质合金等材料),必须应用慢走丝线切割加工、成型磨削、坐标镗、坐标磨等先进加工方法制造模具。
塑性成形工艺--多工位级进模设计课程塑性成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中的工艺,它通过热加工和机械加工等方法,将塑性材料加热至可塑状态,然后通过压力或力的作用,将其注入模具中,最终得到所需形状的产品。
在塑性成形工艺中,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方法。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是指通过在模具中设置多个工作位置,实现在同一次成形过程中完成多道工序的设计。
在塑性成形中,常见的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有分型模具和转台模具。
分型模具是指模具中的多个工作位置可以同时完成不同的工艺步骤。
每个工作位置可以拥有不同的工艺设备,例如注塑机、模温机等。
在分型模具中,每个工作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独立控制,从而实现产品的同时成形,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转台模具则是通过安装在模具上的转台,实现不同工作位置的切换。
这种设计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将产品注射成型、冷却、脱模等工序一次完成。
转台模具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转台的切换速度以及准确度,以确保不同工序的无缝衔接和高质量的成品。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减少设备投资和生产空间占用。
通过在同一模具中集成多个工作位置,可以节约设备和模具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多工位级进模设计还可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误差,并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
然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每个工作位置的尺寸、形状和功能。
此外,在进行多道工序时,需要仔细控制每个工序的时间和顺序,以确保最后产品的质量。
总之,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是塑性成形工艺中一种重要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方法。
通过合理设置和设计模具的多个工作位置,可以实现多道工序的同时进行,减少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的一致性和质量。
虽然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具有一定的挑战和限制,但其优点明显,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是塑性成形工艺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它通过有效布局和合理设计模具的多个工作位置,实现了在同一次成形过程中完成多道工序的目标,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一致性。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第6章多工位级进模设计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是冲压工艺和模具设计中的一种重要技术。
它通过在模具中设置多个工位,并在一次冲压周期内完成多道工序的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章将介绍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
首先,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原理是在一张板材上设置多个工位,通过模具的移动,将板材逐个引导至不同的工位进行加工。
这样能够实现多道工序的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多工位级进模设计还能够减少加工误差,提高产品的质量稳定性。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工序和工位数:根据产品的工艺要求和加工工序,确定需要设置的工位数。
通常情况下,每个工位都有一个特定的工序,因此需要根据产品的工艺流程来确定工位数。
2.工位的位置和间距:根据产品的尺寸和形状,确定不同工位之间的位置和间距。
通常情况下,工位之间的距离要足够大,以便模具的移动和板材的引导。
同时,还需要考虑工件的定位和夹持问题。
3.设计模具结构: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工艺要求,设计模具的结构。
模具的结构应该能够实现板材的引导和定位,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稳定性。
4.确定进模方式:根据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加工要求,确定板材的进模方式。
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滑块、导柱、引导板等方式来实现板材的进模。
5.考虑模具的适应性:在设计模具的同时,还要考虑模具的适应性。
模具应该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和形状的板材,以应对不同的生产需求。
在进行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工位的顺序:根据产品的工艺要求和加工工序,合理安排工位的顺序。
通常情况下,先进行简单工序,再进行复杂工序,以确保生产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2.考虑工位的平衡性:在设置多个工位时,要考虑工位之间的平衡性。
工位之间的加工时间应该尽量一致,以避免生产的瓶颈。
3.加工误差的控制:在多工位级进模设计中,由于板材的引导和移动,容易产生加工误差。
因此,需要在设计模具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加工误差,提高产品的精度和一致性。
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在制造业中,多工位级进模是一种常见的生产工艺,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本文将介绍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原理和优势。
什么是多工位级进模?多工位级进模是一种通过在同一模具上设置多个工位,实现在不同工位上同时进行不同生产工序的工艺。
通常在汽车零部件、家电产品及日用品等行业中广泛应用。
通过多工位级进模,可以实现高效的生产流程,节约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原理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模具结构设计:多工位级进模需要设计合理的模具结构,包括各个工位的分布、工位之间的联动方式等。
模具结构设计需要考虑材料选择、强度分析等因素,确保模具的稳定性和耐用性。
2.工位规划:在设计多工位级进模时,需要合理规划各个工位的位置和功能,确保各工位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生产流程的顺畅进行。
3.工艺参数设计: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工艺参数的设定,包括生产速度、温度控制、压力等参数的调整,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多工位级进模的优势多工位级进模相比传统的单工位模具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包括:•提高生产效率:多工位级进模可以同时进行多个工序,节约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由于生产效率提高,可以减少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人为操作:多工位级进模可以自动完成不同的工序,减少人为操作,减少人力成本。
结语多工位级进模是一种高效的生产工艺,可以极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合理的模具结构设计和工位规划,可以实现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和制造。
在今后的制造业发展中,多工位级进模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多⼯位级进模具设计经典教程⼀、⼯艺分析图1所⽰为等离⼦电视连接⽀架。
材料为SPCD,料厚为1.6mm,原⼯艺采⽤1副多⼯位弯曲级进模和⼀副铆接模来完成,也就是说在专业⼚家采购的铆钉和在多⼯位级进模⽣产出的弯曲件经过铆接模铆合在⼀起。
所需模具及设备多,机床利⽤率低,⽽且成本较⾼,并且制件的铆接部分在流⽔线上安装时容易脱落、松动导致质量不稳定。
图1 等离⼦电视连接⽀架经分析,设计成⾃动送料的⼀出⼆连续拉深多⼯位级进模来⽣产,并在级进模内设计有⾃动攻螺纹技术,这样⼀来⼤⼤降低⼯⼈的劳动强度和⽣产成本。
有效保证了制件的质量,提⾼该制件在市场的竞争能⼒。
该制件须向下拉深、弯曲较为合理。
并要求在制件的拉深内径攻M6螺纹孔,那么在⽣产中需经过冲切外形废料、拉深、攻螺纹、弯曲、切断等⼯序组合⽽成,均经合理分解后,按⼀定的成形顺序要求设置在不同的冲压⼯位上。
该制件内孔为M6的挤压攻螺纹,经过积累的经验得出,满⾜该制件的M6螺⽛,那么对攻螺纹前拉深内径要控制在?5.65±0.02mm才能达成。
如攻螺纹前拉深内径偏⼤会造成M6的螺⽛不饱和,反之内径偏⼩造成挤压丝锥容易折断,将⽆法正常⽣产。
其中M6的螺纹孔,要求在级进模内同时完成⾃动攻螺纹⼯艺。
由压⼒机⼀次⾏程⽣产出2个完整的拉深、弯曲及攻螺纹的制件,故⽣产效率⾼,但同时在冲压过程中实现拉深、弯曲及⾃动攻螺纹等功能⼤⼤提⾼了模具设计与制造的难度。
⼆、排样设计该制件排样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个⽅⾯。
①模具刚性好、精度⾼的级进模通⽤模架,攻螺纹模块位于模具的中部,因⽽模具结构设计成4⼤模块:冲裁、拉深模块,单独拉深模块,攻螺纹模块、弯曲及载体与制件分离模块。
②合理制定⼯位数,以适应模架周界及考虑累积误差对零件精度的影响。
③复杂的型孔应分解为若⼲个简单的孔形,并分成⼏步进⾏冲裁,使模具制造简单,但同⼀尺⼨或位置精度要求⾼的部位应尽量在同⼀⼯位上冲压出。
④合理制定步距,以适应凹模强度及攻螺纹模块的位置。
第一章多工位级进模的装配工艺及装配要点(总10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教学项目四多工位级进模的装配、调试1.项目目标提高多工位级进模的装配和调试综合能力。
2.项目内容能进行多工位级进模的装配能熟练操作冲压设备能进行多工位级进模的调试工作3.项目要求能识读多工位级进模的装配图及相关工艺文件,能制订多工位级进模的装配工艺,并能按装配工艺进行正确装配作业能熟练操作冲压设备,正确安装模具,并调整冲压行程能进行多工位级进模的调试,并能分析常见质量问题第一章多工位级进模的装配工艺及装配要点第一节多工位级进模具结构要点一、级进模具有以下优点1)级进模是多工序冲模,在一副模具内,可以包括冲裁、弯曲、成形和拉深等多种多道工序,具有比复合模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也能生产相当复杂的冲压件;2)级进模操作安全,因为人手不必进入危险区域;3)级进模设计时,工序可以分散。
不必集中在一个工位,不存在复合模中的“最小壁厚”问题。
因而模具强度相对较高,寿命较长。
4)级进模易于自动化,即容易实现自动送料,自动出件,自动叠片;5)级进模可以采用高速压力机生产,因为工件和废料可以直接往下漏;6)使用级进模可以减少压力机,减少半成品的运输。
车间面积和仓库面积可大大减小。
级进模的缺点是结构复杂,制造精度高,周期长,成本高。
因为级进模是将工件的内、外形逐次冲出的,每次冲压都有定位误差,较难稳定保持工件内、外形相对位置的一次性。
但精度高的零件,并非全部轮廓的所有内、外形相对位置要求都高,可以在冲内形的同一工位上,把相对位置要求高的这部分轮廓同时冲出,从而保证零件的精度要求。
二、冲压工序顺序安排的原则1)对于纯冲裁级进模,原则上先冲孔,随后再冲切外形余料,最后再从条料上冲下完整的工件。
应保持条料载体的足够强度,能在冲压时准确无误送进。
2)对于冲裁弯曲级进模,应先冲切掉孔和弯曲部分的外形余料,再进行弯曲,最后再冲靠近弯边的孔和侧面有孔位精度要求的侧壁孔。
多工位级进模制造工艺多工位级进模工艺介绍<一>本文通过介绍级进模排样、镶块、模板和其它零件的设计过程,指出了级进模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并介绍了模具生产中一些常见故障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多工位级进模;级进模;精密级进模;电机级进模;冲压模;排样;镶块;间隙1 引言对冲压生产而言,单工位模具结构单一,生产效率低,而且钣金零件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就需要多副单工位模具才能实现。
如果采用级进模进行冲压生产,就可以改变这些缺点。
级进模的特点是生产效率高,生产周期短,占用的操作人员少,非常适合大批量生产。
2 级进模设计要点2.1 产品的展开计算与排样读懂产品图后,首先要进行展开计算,产品的展开尺寸一般是通过经验公式得来的,也有的是通过软件计算得来的。
无论用哪种方法,应该保证计算结果是在允许的范围内。
因为一旦展开尺寸计算错了,最后的产品一定是不合格的,再改正会很麻烦。
所以应该对展开计算的结果进行验算,以保证展开尺寸准确无误。
设计排样图的过程,就是确定模具结构的过程,如果排样图确定了,那么模具的基本结构也就确定下来了。
所以,在进行排样设计时,要从全局进行详尽的考虑,不能受限于局部结构,而且还要多注意细节。
例如:在分配每一步工位时,不但要考虑哪一工位冲裁,哪一工位折弯,哪一工位成形,还要考虑各个镶块应如何排布,排布的空间够不够,各个镶块之间有没有相互影响。
对于冲裁的工位,应主要考虑冲裁力如何分布均匀合理,冲裁模强度是否能够保证,复杂的冲裁应适当分解。
对于折弯和成形等工位,则应考虑是否能一次成形,如果没有把握,应增加一步预成形或空步,以方便模具调整。
对于平面度要求高或成形中易形成翘曲的产品,应增加校平工位来保证平面度。
在排布工位顺序时,应注意前后工位不能有影响,否则应调整工位顺序。
例如:在进行Z字形弯曲时,如果Z字形弯曲面上有冲孔且冲孔位置有较严格的公差要求,那么就应该先进行Z字形弯曲,然后再冲孔,这样就保证了冲孔的位置。
级进模的最后工位是很重要的工位,因为它涉及到产品如何从模具中取出。
一般的出件方式主要包括吹出和落下,有的特殊产品也需要机械手取件。
不论哪种方式,都需要进行切断,切断处的大小尺寸和位置要经过仔细考虑,因为它们不但影响到模具的出件,还影响到条料能否稳定、顺利地送进。
而如果采用落料的出件方式,切断处的毛刺方向与其它位置是相反的,这要同产品设计人员进行研讨后才能确定。
设计排样时,在保证条料能顺利送进和稳定生产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小料宽和步距,以降低钣金零件的成本。
2.2镶块设计(1) 冲裁凸模。
冲裁凸模的形状是由产品的形状决定的,它可以采用直身结构也可采用加强型结构。
主要的固定方式有:挂台固定、销钉固定、螺丝固定、压块固定、顶丝固定。
这其中挂台固定最安全可靠,销钉固定不常用,其它3种固定方式主要是便于维修时快速更换。
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2) 凹模镶块。
凹模刃口可以直接在凹模板上割出,但对于产量较大或硬度较高的产品,应设计凹模镶块,以方便维修。
凹模镶块的固定方式有:挂台固定、螺丝固定、压块固定。
在设计单侧冲裁的凹模镶块时,为防止产生废料上浮,应在不冲裁的一侧增加挤料尖角,挤住废料,不让其上浮,如图1所示。
(3)折弯镶块。
折弯镶块既可以用挂台固定,也可以用螺丝固定。
折弯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应为一个料厚。
折弯凸模头部应设计为圆弧R角,以避免折弯时擦伤产品(如图2所示)。
对于直角弯曲的折弯凹模靠近折弯线处,应设计一条校正筋(如图3所示),使折弯时在产品根部产生塑性变形,减小回弹,保证90O 弯曲角。
2.3模板设计标准的级进模模板包括:卸料板、固定板、凹模板、上模座、下模座。
其中卸料板、固定板、凹模板是关键的3块模板,也是级进模必不可少的。
固定板起着固定凸模的作用;卸料板主要起卸料、导向、压料3个作用;凹模板既可以充当凹模刃口,也可以在其上镶拼凹模镶块。
3块模板之间用4个小导柱来导向,把4个小导柱固定在凸模固定板上,在卸料板和凹模板上分别镶4个小导套,精确控制小导柱和小导套间的配合精度,以保证凸模的运动精度。
进行级进模的设计,有一项也很重要,就是设计让位,一般弯曲或成形等工位的所有后续工位都需要让位,而且要充分让位,不但要考虑静态让位,还要考虑动态是否需要让位。
2.4其它零件设计在级进模中,一些辅助零件对模具的顺利工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导正钉。
在级进模中,导正钉对产品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一般在第一工位冲了2个孔,后续工位用这2个孔进行双导向,这样能够较好的保证产品的精度。
设计导正钉时要注意控制导正钉的长度,当模具在自由状态时导正钉的直臂部分伸出卸料板的长度要小于产品的一个料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带料现象。
(2) 浮动送料钉。
条料的送进高度是由浮动送料钉来决定的,在设计送进高度时,应保证条料在这一高度送进时,不会被任何镶块或顶杆阻碍。
浮动送料钉不仅能将条料抬起,还对条料起导向作用。
它的数量和位置要根据条料的宽度和厚度来相应地确定。
(3) 抬料块和顶杆。
当条料进行折弯、切口、拉伸等成形工序时,会产生包紧力使条料成形部位包紧在镶块上,不易脱模。
为保证条料顺利弹起,应在适当位置设计抬料块或顶杆,依靠弹簧力将条料顶出。
而在最后工位,切断的产品有时会因为冲压油的作用粘附在模具上,所以最后工位上、下模均应设计顶杆,以防出现叠件现象并损伤模具。
另外,为了防止误送料和废料上浮现象损伤模具,可以设计误送料和废料上浮感应报警装置。
多工位精密级进模多工位精密级进模是具有精密、高效、长寿命的的特点。
它适用于冲压小尺寸、薄料、形状复杂和大批量生产的冲压零件。
多工位精密级进模的工位数可高达几十个,其模具能自动送料、自动检测出送料误差等。
多工位精密级进模常用于高速冲压,因此,生产率得到极大地提高,解决了手工送料的误差,减少了冲压设备和工人,提高了产品精度。
相对于普通模具来说,多工位精密级进模结构更为复杂,制造技术和制造要求更高,模具的成本相对也高,同时对冲压设备、原材料(卷料)也有相应的要求,对模具设计的合理性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在模具设计前必须对制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结合模具结构特点和冲压件的成形工艺性来确定该制件的冲压成形工艺过程。
多工位精密级进模要求高精度、长寿命,其模具的主要工作零件常采用高强度高合金工具钢、高速钢或硬质合金等材料制造。
加工方法常采用慢走丝线电极电加工和成削磨削。
多工位精密级进模,必须有自动送料装置,才能实现自动冲压,并要求送料精度高,送料进距易于调整。
生产中常采用的送料装置有钩式、夹持式送料装置和辊式送料装置。
送料误差以及能否及时地从凸模上排除工件,往往是造成级进模损坏的主要原因。
因此对造价昂贵的精密级进模,还必须带有高精度的误差检测装置。
在多工位精密级进模中,由于凸模通常很精细,必须加以精确导向和保护,因而要求卸料板能对凸模提供导向和保护功能。
卸料板上相应的孔必须采用高精度加工,其尺寸及相互位置必须准确无误。
在冲压过程中的运动必须高度平稳,因此对卸料板要有导向保护措施。
综上所述,多工位精密级进模有如下特点:1)在一副模具中,可以完成包括冲裁、弯曲、拉深和成形等多种多道冲压工序。
从而免去了用单工序模的周转和每次冲压的定位过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2)由于在级进模中工序可以分散,不必集中在一个工位上,故不存在复合模上的“最小壁厚”问题,可根据生产中实际需要留出空工位,从而保证模具强度,延长模具寿命。
3)多工位精密级进模常采用高速冲床生产冲压件,模具采用了自动送料、自动出件等自动化装置,操作安全,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效率。
4)级进模结构复杂,模具制造精度要求很高,给模具制造、调试及维修带来一定难度。
同时要求模具零件具有互换性,在模具零件磨损或损坏后要求更换迅速方便、可靠。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招聘(广告)多工位级进模的设计1 概述多工位级进模是在普通级进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精度、高效率、长寿命的模具,是技术密集型模具的重要代表,是冲模发展方向之一。
这种模具除进行冲孔落料工作外,还可根据零件结构的特点和成形性质,完成压筋、冲窝、弯曲、拉深等成形工序,甚至还可以在模具中完成装配工序。
冲压时,将带料或条料由模具入口端送进后,在严格控制步距精度的条件下,按照成形工艺安排的顺序,通过各工位的连续冲压,在最后工位经冲裁或切断后,便可冲制出符合产品要求的冲压件。
为保证多工位级进模的正常工作,模具必须具有高精度的导向和准确的定距系统,配备有自动送料、自动出件、安全检测等装置。
所以多工位级进模与普通冲模相比要复杂,具有如下特点:(1)在一副模具中,可以完成包括冲裁,弯曲,拉深和成形等多道冲压工序;减少了使用多副模具的周转和重复定位过程,显著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设备利用率。
(2)由于在级进模中工序可以分散在不同的工位上,故不存在复合模的“最小壁厚”问题,设计时还可根据模具强度和模具的装配需要留出空工位,从而保证模具的强度和装配空间。
(3)多工位级进模通常具有高精度的内、外导向(除模架导向精度要求高外,还必须对细小凸模实施内导向保护)和准确的定距系统,以保证产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模具寿命。
(4)多工位级进模常采用高速冲床生产冲压件,模具采用了自动送料、自动出件、安全检测等自动化装置,操作安全,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多工位级进模工位数多达50多个,冲压速度达1000次/分以上。
(5)多工位级进模结构复杂,镶块较多,模具制造精度要求很高,给模具的制造、调试及维修带来一定的难度。
同时要求模具零件具有互换性,在模具零件磨损或损坏后要求更换迅速,方便,可靠。
所以模具工作零件选材必须好(常采用高强度的高合金工具钢、高速钢或硬质合金等材料),必须应用慢走丝线切割加工、成型磨削、坐标镗、坐标磨等先进加工方法制造模具。
(6)多工位级进模主要用于冲制厚度较薄(一般不超过2mm)、产量大,形状复杂、精度要求较高的中、小型零件。
用这种模具冲制的零件,精度可达IT10级。
由上可知,多工位级进模的结构比较复杂,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要求较高,同时对冲压设备、原材料也有相应的要求,模具的成本高。
因此,在模具设计前必须对工件进行全面分析,然后合理确定该工件的冲压成形工艺方案,正确设计模具结构和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以获得最佳的技术经济效益。
显然,采用多工位级进模进行冲压成形与采用普通冲模进行冲压成形在冲压成形工艺、模具结构设计及模具加工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本章将重点介绍它们在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上的不同之处。
2. 多工位级进模的排样设计排样设计是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关键之一。
排样图的优化与否,不仅关系到材料的利用率,工件的精度,模具制造的难易程度和使用寿命等,而且关系到模具各工位的协调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