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理想的风筝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32
教学设计:教你如何教《22理想的风筝》》《22 理想的风筝》是一本深受青少年喜欢的作品,它以至真至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打动着许多读者的心灵。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何教授这部作品,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其中的意义和价值,是我们应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来教你如何教《22 理想的风筝》。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水平的要求。
在教学《22 理想的风筝》这部作品时,我们应该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掌握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能够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4.能够通过小说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课前预习导入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小说的概述和重点,让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了解。
可以让学生先看一遍小说,简单记录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感想,然后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的帮助下,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教学主体在教学主体的阶段,可以将小说进行分段教学,分别对每一段内容进行分析和讲解。
第一段:小说的开头部分是对主人公——阿米尔与哈桑的生活背景和关系的介绍,强调他们是“一条沟、一堵墙、一个石墙”的关系。
第二段:阿米尔与哈桑一起飞风筝的情节,强调图腾的意义,即父亲与儿子的关系。
第三段:小说的中心部分。
阿米尔的懦弱和背叛,哈桑遭遇耻辱的情节。
强调一个男人的尊严和友情的珍贵。
第四段:阿米尔找回哈桑的儿子——索克拉特的情节。
强调责任感和担当。
第五段:阿米尔和索克拉特一起回国的情节。
这一部分强调家族、国家和文化的课题,探讨主角的内心感受和变化。
3.添加多媒体资料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资料是很好的补充。
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小说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和网站,以便拓宽学生的阅读感受和视野。
4.开展讨论开展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可以在教学结束的阶段,让学生自由表达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和感受,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2 理想的风筝苏教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爽朗的人一辈子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
教学重点:重点句子的明白得,体会刘老师的坚强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难点:“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回忆课文,确定目标1.今天我们连续学习------(“理想的风筝”学生齐读)2.这是一篇回忆录,刻画了作家苏叔阳的内心深处的难以忘怀的刘老师的形象。
还记得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些感人的事吗?(学生说,师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过渡: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追忆,怀念,走进刘老师,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1.出示自读要求:自由读课文,课文描写刘老师的三件事中最能牵动你心的一件事是哪一件?这件事中哪儿写的生动细腻?从中你感受出了一个如何样的刘老师?读一读,划一划,写下你的感受。
2.交流:预设一笑谈腿疾(1)哪件事牵动了你的心?(2)学生读文(这件事中哪儿让你感受深刻?)生:我读到了刘老师的幽默乐观。
(你从哪感受到的?读见笑)(3)小孩们,见笑谁都会讲,可刘老师笑谈的是他的断腿,打趣的是他的伤疤呀!他如何就能笑得这么轻松呢?(指名说)(4)如此的刘老师你想送他什么词?(乐观向上、笑对人一辈子)(5)小孩们言由心生,借助人物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听了刘老师见笑,小孩们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你发觉了吗?(指名读)这简简单单的话语里包含了我们专门多情感,发觉了吗?有—有—有—有—(笑—酸涩—尊敬)看来刘老师的见笑的确给小孩们的内心带来了波澜,什么缘故笑?什么缘故酸涩?什么缘故尊敬?同桌交流.(指名交流)点拨“酸涩”出示: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读一读这段文字,读着读着,你眼前看起来显现了一副如何样的画面?学生说,现在你的心情如何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如此一位躯体残疾却乐观坚强的刘老师怎能不让人尊敬?谁能读出当时我们复杂的情感?谁再来读?)(6)一起来读出这份复杂而真切的感受(齐读)过渡:是啊,听了你们的读书,我们看起来也感受到了你们内心的酸涩和尊敬,刘老师啊刘老师,您差不多深深地牵动了我们的心,还有哪件事也牵动了你的心?预设二旋转板书(1)生:我选择写板书这件事。
《22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一、引言风筝,作为一种古老而美丽的玩具,一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教学中,通过制作和飞扬风筝,可以不仅增加孩子们的趣味和体验,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本次教学设计将围绕“22理想的风筝”展开,旨在引导学生了解风筝的发展历程和分类,激发学生设计自己理想风筝的灵感。
二、目标1. 了解风筝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种类;2. 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3. 能够设计并制作一枚理想的风筝,并实现飞行。
三、教学内容1. 风筝的历史、种类及原理介绍;2. 风筝的制作材料和步骤;3. 风筝的飞行技巧和注意事项;4. 设计理想的风筝,进行制作和飞行实践。
四、教学过程1. 风筝的历史、种类及原理介绍风筝最早源于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风筝的雏形。
随着历史的发展,风筝传入亚洲其他国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筝文化。
风筝主要分为传统风筝、现代风筝和专业风筝等多种类型,每种风筝都有其特定的风筝线和设计原理。
2. 风筝的制作材料和步骤风筝的制作材料主要包括竹篾、纸张、布料、塑料片等。
制作风筝的步骤一般包括制作骨架、覆盖表面和装饰图案三个部分。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选择不同的材料和风格来设计自己独特的风筝。
3. 风筝的飞行技巧和注意事项风筝的飞行有一定的技巧,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风力和场地、掌握风筝线的长度和张力、以及控制风筝的姿态和高度等。
在飞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在狭窄或人群密集的地方进行飞行,以免发生意外。
4. 设计理想的风筝,进行制作和飞行实践在掌握了基本的风筝制作和飞行技巧后,学生将分组进行设计理想的风筝。
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想法,设计并制作一款独特的风筝。
随后,学生们可以前往指定的风筝飞行区域,进行风筝飞行实践,体验自己设计的风筝飞翔的乐趣。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设计,学生可以了解风筝的历史渊源和分类,掌握风筝的制作方法和飞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2.理想的风筝
一、字音:
连翘(qiáo)花女娲(wā)撒(sā)脱手
急速地一转(zhuàn)转(zhuǎn)向黑板跳跃旋转(zhuǎn)每转(zhuàn)一次
二、字形:
眯眼睛酸涩
三、赞美老师的成语:
呕心沥血学富五车循循善诱风度翩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四、赞美老师的诗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五、赞美老师的句子:
老师像园丁,将我们这些幼苗栽培成祖国的栋梁;老师像红烛,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老师像春雨,滋润我们渴求知识的心田……
六、刘老师:身残志坚热爱生活乐观向上
七、正确面对逆境的名言:
宝剑锋经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22 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1 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 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1 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1) 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2) 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 找同学读这件事。
2 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着去追赶..........,拄着..拐杖,蹦跳..,叫着己来..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
”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板书:生命)3 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
教育教学:22理想的风筝教案示范。
教学目标掌握风筝飞行与制作的基本技能,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 主要发展学生操作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教学重点和难点(1)如何设计风筝(2)如何在制作中理解风筝的原理(3)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技巧备课过程一、导入环节1.教师放映有关风筝飞行的视频,介绍风筝的历史和发展。
2.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知识。
3.分析学习风筝的意义.二、知识感知与任务阐述环节1.呈现参考模板,让学生通过阅读模板并理解其用途,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根据模板,学生开始设计自己的风筝.3.分工合作, 协作操作。
三、分别测试与反馈环节1.学生综合呈现每个小组的作品,并进行评价。
2.学生可以自由评价其他组的作品,分享自己的体验。
3.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与激励。
四、拓展活动环节1.面向自然。
让学生在公园或者广场上放飞风筝,感受风筝的美妙。
2.面向文化史。
展示一些历史上著名的风筝,了解各地风筝的文化和背景。
3.面向现代科学。
学习和了解一些现代风筝的历史、原理和新技术。
五、作业环节1.学生提交自己设计的风筝的图纸、用料清单和制作工艺。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分与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创造力、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方面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升。
学生们都能够很好地合作,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制作,达到了很好的校际效应。
我认为,这份教案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同时,学生们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风筝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教育教学的改革还有很大的空间。
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22.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六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
2.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提问导入板书:理想的风筝。
同学们,在你一到六年级的学习中,有令你印象深刻的老师吗?请你说一说为什么她们令你难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一篇关于回忆老师情深的课文。
1.齐读课题。
2.在作者笔下,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学习了课文以后就会明白。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风筝连翘花眯着眼蜈蚣倘若指名读,齐读。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段?怎么分?课文主要写“我”回忆刘老师辛勤从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对老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
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第一至三自然段,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段是第四至九自然段,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段是第十、十一自然段,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思念之情。
3.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问?疑问大致有:(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人心里都泛起了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酸涩”指什么?为什么?(2)为什么“他每旋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3)后两处省略号的用法。
4.交流学习心得。
三.反复品读,互动探究1.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的细腻感人,试找出几处读一读,揣摩这些地方为什么要写的这样细腻。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1.反复品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2.抄写生字词。
22理想的风筝教学目标:1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
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
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
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板书:生命)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
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强烈的爱与追求)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原文在六年级语文学习阶段,掌握好课文的每个知识点是很重要的。
下面是网络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文22课《理想的风筝》原文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
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
这条腿什么时候、为什么截去的,我们不知道。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到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摔丢了腿和胳膊。
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在晴朗而没有大风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一课时课题22理想的风筝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要点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由古诗《村居》导入,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
2、板书课题,设问:“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意思?风筝为什么会有理想?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刘老师。
二、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适时提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
2、检查自读情况,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
特别注意读准“筝”“翘”“转”的字音。
引导学生将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多读几遍,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3、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尝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腿疾、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作者一看到这种情景,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2、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由景及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抓住“又”和“每逢”等词语感受作者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抄生字词:铮挣筝咪眯倘躺淌敞撇憋蔽板书设计22理想的风筝第一段(1—3自然段)第二段(4—9自然段)第三段(10—11自然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