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遗传学课后习题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75.35 KB
- 文档页数:11
1 复习题1. 什么是遗传学?为什么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2.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达,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3. 在达尔文以前有哪些思想与达尔文理论有联系?4. 在遗传学的4个主要分支学科中,其研究手段各有什么特点?5. 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动、植物育种及医学方面的应用各有什么特点?2 复习题1. 某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你预期在它们生长时期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该是下列哪一种:AaBb,AABb,AABB,aabb;还是其他组合吗?2. 某物种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分别指出下列各细胞分裂时期中的有关数据:(1)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数(2)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3)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4)减数分裂末期II的染色体数3. 假定某杂合体细胞内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母体,A′、B′、C′来自父本。
经减数分裂该杂种能形成几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如何?其中同时含有全部母亲本或全部父本染色体的配子分别是多少?4. 下列事件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或是两者都发生,还是都不发生?(1)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2)染色体复制(3)染色体联会(4)染色体发生向两极运动(5)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6)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7)着丝点分裂5. 人的染色体数为2n=46,写出下列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
(1)初级精母细胞(2)精细胞(3)次级卵母细胞(4)第一级体(5)后期I(6)末期II (7)前期II (8)有丝分裂前期(9)前期I (10)有丝分裂后期6.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1)叶(2)根(3)胚(4)胚乳(5)大孢子母细胞(6)卵细胞(7)反足细胞(8)花药壁(9)营养核(10)精核7.以下植物的杂合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水稻2n=24,小麦2n=42,黄瓜2n=14。
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论文。
普通遗传学答案一、简答题1. 何谓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
解答:限性遗传:是指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在雄性或雌性上表现的现象。
从性遗传: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性状,由于内分泌等因素,在一种性别表现显性.在另一种性别表现隐性。
2. 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几部分?有哪些类型?解答:在形态上染色体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主缢痕、染色体臂、次缢痕、随体。
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可以将染色体分为5种类型:中间着丝粒染色体、近中着丝粒染色体、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端着丝粒染色体和粒状染色体。
3. 什么是广义遗传率和狭义遗传率,它们在育种实践上有何指导意义?解答:广义遗传率是指基因型方差与表现型总方差的比率;狭义遗传率是基因型方差中的加性效应方差与表现型总方差的比率。
遗传率反映的是表现型变异中由于遗传因素引起变异的比率。
用遗传率与选择差的乘积可以估计对群体选择所获得的响应,即遗传进展,GS=i×h2。
群体中遗传变异所占比重越大,选择获得的遗传进展也会越高。
当遗传率等于1时,遗传进展等于选择差。
根据不同性状遗传率的大小可以确定杂交后代的选择原则。
遗传率大的性状可以在分离的早世代(比如F2、F3)按表现型选择;遗传率小的性状应该在分离的晚世代(比如F4以后世代)按基因型(家系表现)选择。
由于狭义遗传率代表变异群体的遗传方差中可以在世代间稳定遗传部分,所以依据狭义遗传率大小决定选择的世代和方法更为可靠。
4. 在接合实验中,Hfr菌株应带有一个敏感的位点(如azis或strs),这样,在发生接合后可用选择性培养基消除Hfr供体。
试问这个位点距离Hfr染色体的转移起点(O)应该远还是近,为什么?解答:这个位点距离Hfr染色体的转移起点(O)应该远。
因为接合时,受体菌应该带有一个不敏感位点(如azir 或strr),这样,在含有azi或str的培养基中就可以将供体菌和受体菌分开(供体菌不能生长,而受体菌可以生长)。
《普通遗传学》思考题解答第2章Mendel定律及其扩展1. 在花园中种植的某种植物,其花色可以表现为红花与白花两种相对性状。
取两株开白花的植株进行杂交,无论正反交,其F1代总是表现为一部分开白花,一部分开红花。
用开白花的F1代植株进行自交,其后代都开白花;而开红花的F1代植株进行自交,其后代既有开红花的,也有开白花的,统计结果为:1809个个体开红花,1404个个体开白花,试写出最初两个开白花的亲本基因型,并用你假设的基因型分析说明上述实验结果。
【解答】用两株开白花的植株进行杂交,无论正反交,其F1代总是表现为一部分开白花,一部分开红花,说明该植物控制花色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由实验结果分析,该性状并非单基因决定的,属于两基因座上的基因互补作用。
所以只有当两基因座位上同时存在显性基因(A_B_)时,个体表现为开红花;当两基因座位上的基因为A_bb、aaB_或aabb时个体表现为开白花。
以两株开白花的植株为亲本杂交,F1代总是表现为一部分开白花,一部分开红花,说明在F1代中有一部分植株(红花)同时具有A基因和B基因。
所以可以推测这两株开白花的植株中,其中一个个体含有A基因,另一个个体含有B基因,即它们的基因型分别为A_bb、aaB_,则可能有4种组合:(1)AAbb×aaBB、(2)AAbb×aaBb、(3)Aabb×aaBB、(4)Aabb×aaBb。
对下的4种组合,逐一分析:组合(1)AAbb×aaBB杂交的F1代全部开红花,不合题意,故舍去。
组合(2)AAbb×aaBb杂交过程如下图所示:正交:反交:P AAbb(白花)×aaBb(白花)P aaBb(白花)×AAbb(白花)↓↓F11AaBb(红花)1Aabb(白花)F11AaBb(红花)1Aabb(白花)开白花的F1代植株自交后产生的F2代均表现为开白花,结果如下:F1Aabb(白花)↓F21AAbb(白花) 2 Aabb(白花)1aabb(白花)F1代开红花的植株自交后产生的F2代统计结果为:1809个个体开红花,1404个个体开白花,约为9:7的分离比,图谱分析如下:F1AaBb(红花)↓F2基因型9A_B_ 3 A_bb 3 aaB_1aabb表现型9红花7(白花白花白花)组合(3)Aabb×aaBB杂交过程如下图所示:正交:反交:P Aabb(白花)×aaBB(白花)P aaBB(白花)×Aabb(白花)↓↓F11AaBb(红花)1aaBb(白花)F11AaBb(红花)1aaBb(白花)开白花的F1代植株自交后产生的F2代均表现为开白花,结果如下:F1aaBb(白花)↓F21aaBB(白花) 2 aaBb(白花)1aabb(白花)F1代开红花的植株自交后产生的F2代统计结果为:1809个个体开红花,1404个个体开白花,约为9:7的分离比,图谱分析如下:F1AaBb(红花)↓F2基因型9A_B_ 3 A_bb 3 aaB_1aabb表现型9红花7(白花白花白花)组合(4)Aabb×aaBb杂交过程如下图所示:正交:P Aabb(白花)×aaBb(白花)↓F11AaBb(红花)1aaBb(白花)1Aabb(白花)1aabb(白花)反交:P aaBb(白花)×Aabb(白花)↓F11AaBb(红花)1aaBb(白花)1Aabb(白花)1aabb(白花)开白花的F1代植株自交后产生的F2代均表现为开白花,结果如下:F1aaBb(白花)F1Aabb(白花)F1aabb(白花)↓↓↓F21aaBB(白花)2 aaBb(白花)1aabb(白花)F21AAbb(白花)2 Aabb(白花)1aabb(白花)F2aabb(白花)F1代开红花的植株自交后产生的F2代统计结果为:1809个个体开红花,1404个个体开白花,约为9:7的分离比,图谱分析如下:F1AaBb(红花)↓F2基因型9A_B_ 3 A_bb 3 aaB_1aabb表现型9红花7(白花白花白花)综上所述,最初两个开白花的亲本基因型分别为AAbb×aaBb、Aabb×aaBB、或Aabb×aaBb。
张飞雄《普通遗传学》课后题答案第2章1、AAbb×aaBb 或Aabb×aaBB2、AaCCRr第3章2、(1) AB 0.45; ab 0.45; Ab 0.05; aB 0.05(2) AB 0.05; ab 0.05; Ab 0.45; aB 0.453、a. 在X染色体上。
因为题中杂交子代的雌果蝇都是野生型,雌果蝇的一条X染色体是父本传递的,而父本是野生型的。
b. 数量最多的两个为亲本型配子即ab+c, a+bc+;数量最少的两个为双交换型配子即a+bc, ab+c+;用双交换的配子与亲本型比较可知c被交换了,因此c基因位于三个基因的中央,即基因顺序为acb或bcaRf(a-c)=(32+27+1+0)/1000=6% a-c 相对遗传距离为6cMRf(c-b)=(39+30+1+0)/1000=7% b-c 相对遗传距离为7cMRf(a-b)=(39+32+30+27)/1000=12.8% a-b 距离为12.8cM绘图6 7a c bc. 并发系数C=1‰/6%×7%=0.244、Rf(a -b )=10% Rf(c -b )=20%C =60%=实际双交换率/10%×20% 实际双交换率=60%×10%×20%=0.012 双交换配子的频率为0.012/2=0.006 即aBc 及AbC 表型的频率为0.006a -b 单交换产生的配子频率为(0.1-0.012)/2=0.044;即aBC 及Abc 表型的频率为0.044 b -c 单交换产生的配子频率为(0.2-0.012)/2=0.094;即abC 及ABc 表型的频率为0.094 两种亲本型配子频率为(1-0.012-2×0.044-2×0.094)/2=0.356;ABC 及abc 表型的频率为0.356ABC m 3562262942441000=⨯-⨯-⨯-=mabc maBC z %10%1001000=⨯+++xx z z z =44Abc zabC y %20%1001000=⨯+++xx y y y =94ABc yAbC x 012.0%1001000=⨯+xx 6=x aBc x第4章2、X B X b×X B Y X B X b Y(X染色体不分离)第5章2、1-8的性别分别为F+, F-; F-; Hfr; Hfr; Hfr; F-; F+因为菌株4、5、6只有高频重组和无重组两种情况,故菌株4、5、6为Hfr,其对应接合菌株2、3、7为F-,菌株1、8为F+。
第五章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哺乳动物中,雌雄比例大致接近1∶1,怎样解释?解:哺乳动物是XY型性别决定,雄性的染色体为XY,雌性的性染色体为XX。
雄性可产生含X和Y染色体的两类数目相等的配子,而雌性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配子。
精卵配子结合后产生含XY和XX两类数目相等的合子,因此雌雄比例大致接近1∶1。
2、你怎样区别某一性状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的?用例来说明。
答:进行正交和反交,如果正反交结果一样,为常染色体遗传;如果结果不一样(又不是表现为母本遗传),那属伴性遗传。
举例略。
3、在果蝇中,长翅(Vg)对残翅(vg)是显性,这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又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这基因在X染色体上。
果蝇的性决定是XY型,雌蝇是XX,雄蝇是XY,问下列交配所产生的子代,基因型和表型如何?(l)WwVgvg×wvgvg (2)wwVgvg×WVgvg解:上述交配图示如下:(1) WwVgvg ⨯ wvgvg:基因型:等比例的WwVgvg,WwVgvg,wwVgvg,wwvgvg,WYVgvg,WYvgvg,wYVgvg,wYvgvg。
表现型:等比例的红长♀,红残♀,白长♀,白残♀,红长♂,红残♂,白长♂,白残♂。
(2) wwVgvg ⨯ WVgvg:基因型:1WwVgVg :2WwVgvg :1Wwvgvg :1wYVgVg :2wYVgvg :1wYvgvg。
表现型:3红长♀:1红残♀:3白长♂:1白残♂。
4、纯种芦花雄鸡和非芦花母鸡交配,得到子一代。
子一代个体互相交配,问子二代的芦花性状与性别的关系如何?解:家鸡性决定为ZW型,伴性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于是,上述交配及其子代可图示如下:可见,雄鸡全部为芦花羽,雌鸡1/2芦花羽,1/2非芦花。
5、在鸡中,羽毛的显色需要显性基因C的存在,基因型cc的鸡总是白色。
我们已知道,羽毛的芦花斑纹是由伴性(或Z连锁)显性基因B控制的,而且雌鸡是异配性别。
第一章绪论1. 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 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 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所以,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5. 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始于哪一年,是如何建立?答:孟德尔在前人植物杂交试验的基础上,于1856~1864 年从事豌豆杂交试验,通过细致的后代记载和统计分析,在1866 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 论文。
文中首次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认为性状传递是受细胞里的遗传因子控制的,这一重要理论直到1900年狄弗里斯、柴马克、柯伦斯三人同时发现后才受到重视。
因此,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被公认为是遗传学建立和开始发展的一年。
1906 年是贝特生首先提出了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6. 为什么遗传学能如此迅速地发展?答:遗传学100 余年的发展历史,已从孟德尔、摩尔根时代的细胞学水平,深入发展到现代的分子水平。
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遗传学与许多学科相互结合和渗透,促进了一些边缘科学的形成;另外也由于遗传学广泛应用了近代化学、物理学、数学的新成就、新技术和新仪器设备,因而能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地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遗传学是上一世纪生物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遗传学不仅逐步从个体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发展,而且横向地向生物学各个分支学科渗透,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正在为人类的未来展示出无限美好的前景。
7. 简述遗传学对于生物科学、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答:在生物科学、生产实践上,为了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有效地控制有机体的遗传和变异,加速育种进程,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工作,都需在遗传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
例如我国首先育成的水稻矮杆优良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获得了显著的增产。
又例如,国外在墨西哥育成矮杆、高产、抗病的小麦品种;在菲律宾育成的抗倒伏、高产,抗病的水稻品种的推广,使一些国家的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引起了农业生产发展显著的变化。
医学水平的提高也与遗传学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更是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地深化。
国际上将在生物信息学、功能基因组和功能蛋白质组等研究领域继续展开激烈竞争,遗传学作为生物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1. 解释下列名词:原核细胞、真核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二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
答: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
细胞壁内为细胞膜。
内为DNA 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
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染色体: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 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染色单体:由染色体复制后并彼此靠在一起,由一个着丝点连接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
着丝点: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被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
一般每个染色体只有一个着丝点,少数物种中染色体有多个着丝点,着丝点在染色体的位置决定了染色体的形态。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1)DNA合成前期(G1 期);(2)DNA合成期(S期);(3)DNA合成后期(G2期);(4)有丝分裂期(M期)。
同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异源染色体:生物体中,形态和结构不相同的各对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无丝分裂:也称直接分裂,只是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细胞质也分裂,从而成为两个细胞,整个分裂过程看不到纺锤丝的出现。
在细胞分裂的整个过程中,不象有丝分裂那样经过染色体有规律和准确的分裂。
有丝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核分裂和质分裂。
即细胞分裂为二,各含有一个核。
分裂过程包括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在分裂过程中经过染色体有规律的和准确的分裂,而且在分裂中有纺锤丝的出现,故称有丝分裂。
单倍体:具有一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二倍体:具有两组基本染色体数的细胞或者个体。
联会: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过程。
胚乳直感:植物经过了双受精,胚乳细胞是3n,其中2n来自极核,n来自精核,如果在3n 胚乳的性状上由于精核的影响而直接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这种现象称为胚乳直感。
果实直感:植物的种皮或果皮组织在发育过程中由于花粉影响而表现父本的某些性状,称为果实直感。
2. 细胞的膜体系包括哪些膜结构?细胞质里包括哪些主要的细胞器?各有什么特点?答:细胞的膜体系包括膜结构有:细胞膜、线粒体、质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核膜。
细胞质里主要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
各细胞器特点如下:线粒体:在光学显微镜下,呈很小的线条状、棒状、或球状;其体积大小不等,一般直径为0.5~1.0mm,长度为1~3 mm线粒体是由内外两层膜组成,膜的主要成份是磷脂类。
外膜光滑,内膜向内回旋折叠,形成许多横隔。
线粒体含有多种氧化酶,能进行氧化磷酸化,可传递和贮存所产生的能量,成为细胞里氧化作用和呼吸作用的中心,是细胞的动力工厂。
线粒体含有DNA RNA和核糖体,具有独立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线粒体含有DNA有独立的遗传体系。
但试验证明,线粒体的DNA与其同一细胞的核内DNA的碱基成分有所不同,是两个不同的遗传体系。
线粒体具有分裂增殖的能力,线粒体具有自行加倍和突变的能力。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所特有的一种细胞器。
叶绿体的形状有盘状、球状、棒状核泡状等。
其大小、形状和分布因植物和细胞类型不同而变化很大。
高等植物一般呈扁平的盘状,长度约为5~10 mm细胞内叶绿体的数目在同种植物中是相对稳定的。
叶绿体也有双层膜,内含叶绿素的基粒由内膜的折叠所包被。
叶绿体能利用光能和CO2合成碳水化合物。
叶绿体含有DNA RNA及核糖体等,能够合成蛋白质并且能够分裂增殖,还可以发生白化突变。
这些特征都表明叶绿体具有特定的遗传功能,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之一。
核糖体:核糖体是直径为20mm的微小细胞器,其外面无膜包被,在细胞质中数量很多。
它是细胞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成分,在整个细胞重量上占有很大的比例。
核糖体是由大约40%勺蛋白质和60%勺RNA所组成,其中RNA主要是核糖体核糖核酸(rRNA),故亦称为核糖蛋白体。
核糖体可以游离在细胞质中或核里,也可附着在内质网上。
已知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内质网是在真核细胞质中广泛分布的膜相结构。
从切面看,它们好象布满在细 胞质里的管道,把质膜和核膜连成一个完整膜体系,为细胞空间提供了支架作用, 内质网是 单层膜结构。
它在形态上是多型的, 不仅有管状,也有一些呈囊腔状或小泡状,在内质网外面附有核糖体的,称为粗糙内质网或称颗粒内质网,是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 并通过内质 网将合成的蛋白质运送到细胞的其它部位。
不附着核糖体的,称为平滑内质网,它可能与某些激素合成有关。
中心体:中心体是动物和某些蕨类及裸子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
其含有一对由微管蛋白组成的结构复杂的中心粒。
它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纺锤丝的形成有关。
3. 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哪些部分? 染色体形态有哪些类型?答:一般染色体的外部形态包括:着丝粒、染色体两个臂、主溢痕、次溢痕、随体。
般染色体的类型有: V 型、L 型、棒型、颗粒型。
4.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 多少精核? 多少管核? 又10个 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答: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花粉粒:10M=40个;精核:40X2=80个;管核:40 X1=40个。
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胚囊:10X1=10个;卵细胞:10X1=10个;极核:10 ><2=20个; 助细胞:10X2=20个;反足细胞:10X 3=30个。
5. 植物的双受精是怎样的?用图表示。
答:植物被子特有的一种受精现象。
当花 粉传送到雌雄柱头上, 长出花粉管,伸入胚囊, 一旦接触助细胞即破裂,助细胞也同时破坏。
两个精核与花粉管的内含物一同进入胚囊,这 时1个精核(n )与卵细胞(n )受精结合为合 子(2n ),将来发育成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