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与北宋前期词坛共50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6.93 MB
- 文档页数:25
第四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第一节柳永第二节晏殊和欧阳修第三节张先和其他词人第一节柳永一柳永生平柳永(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生卒年均不详,主要活动在宋真宗朝后期和宋仁宗朝。
《乐章集》李清照《词论》:“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时。
”《乐章集》清刊本《鹤冲天》黄金榜上。
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二柳永创新词调、开创慢词体式的贡献《乐章集》存词二百一十多首,使用词调达一百三十曲以上,除少数沿用唐五代旧曲外,其他多是新调。
宋词中有一百来个词调是柳永首创或首见于柳永词。
由于词调的乐曲长短、繁简、快慢不同,而有令、引、近、慢的区别。
“令”,篇幅较小,大约起源于唐代宴席上所行的酒令。
“引”、“近”一般认为是摘取大曲中的一部分而成,一般比“令”长。
“慢”即慢曲子,指曲调慢长、节奏舒缓的乐曲,与“急曲”相对而言,依“慢曲”所填的词,称为慢词。
令、引、近、慢与小令、中调、长调明清时期,一般又把各种词调归纳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
清人宋翔凤《乐府余论》云:“令者,乐家所谓小令也;曰引、曰近者,乐家所谓中调也;曰慢者,乐家所谓长调也。
不曰令、曰引、曰近、曰慢,而曰小令、中调、长调者,取流俗易解,又能包括众题也。
”清人还从字数上区分,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这种分法并不科学,实际上界限并不这样分明,但因习用已久,遂沿用至今。
在柳永创制的新词调中,慢词又占了很大的比例。
柳永之前长期占据词坛主流的词调是小令,少则二三十字,多则五六十字,体制短小,容量有限。
而柳永创作的慢词一般都在九十字以上,如《长相思》词调,在唐五代本是双调36字,柳永则度为双调103字,《浪淘沙》本有28字和双调54字两体,柳永则衍为三叠135字,至于柳永自制的慢词如《戚氏》更长达三叠21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