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2)完整篇.doc
- 格式:doc
- 大小:76.00 KB
- 文档页数:2
氧气教案(精选13篇)氧气教案篇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是在上节课学习《课题3制取氧气》(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对试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进行复习,对试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试验装置和试验操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同学了解试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为此后系统的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也是中考试验操作考试的内容之一,因此本节课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氧气是同学比较熟识的物质,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已经具备观看试验和进行简洁的试验操作的力量。
而且在第一课时中,同学也初步了解了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因此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同学可以经受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乐观性。
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了解试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试验装置、试验操作。
2、了解试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试验装置的探究,培育同学的试验及合作力量。
2、初步具有对学问进行分析、对比和迁移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受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同学学习化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和试验操作。
教学难点:1、对一般气体制取方法的总结归纳,使同学学会发觉并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
2、培育同学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索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法和学法:本节课实行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同学则扮演着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角色。
并且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与试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被同学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从而使同学获得学问,力量得到提升。
教学用具:药品:KMnO4教学过程:环节1: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几种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复习]带领同学复习试验室中制氧气的三种方法:加热KMnO4、分解H2O2或加热KClO3。
[引出主体]结合上节课的所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重点争论KMnO4制O2的过程。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5篇《氧气》说课稿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了解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增强环保意识2.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三、教学难点:掌握各种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四、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
429g/L,略大于空气;(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问题: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2.化学性质:实验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氧气(o2)点燃——→二氧化碳(co2)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可以燃烧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文字表达式:铁(fe)+氧气(o2)点燃——→四氧化三铁(fe3o4)注意事项: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
在空气中加热情况: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3)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暗红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文字表达式:磷(P)+氧气(o2)点燃——→五氧化二磷(P2o5)空气中燃烧情况:黄白色火焰,放热,有大量白烟(4)镁带在氧气中燃烧(银白色固体)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的不同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能力目标:逐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很高兴能和同学们一块上一节课,我昨天从集市上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小鱼缸,顺便买了6条金鱼放在里面,可今天早上发现我的金鱼全飘在了水面上,请同学们帮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它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难怪人们常说“氧气是养生之气”。
了解物质的性质是认识物质的主要环节,氧气到底有哪些性质呢?是我们今天探究的主要内容。
出示一瓶氧气,请学生们观察【提出问题】①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并通过你的观察描述其物理性质。
学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提供资料】课件上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水中溶解有氧气吗?学生:有问:什么事例能证明学生可能回答水中有生物存在,生物离不开氧气【图片】河塘中的增氧机问:水中有氧气,又为什么用增氧机,说明水中溶解的氧气多不多,易溶解在水中吗?学生回答--不易引出水中溶有氧气,水中溶有氧气不多(氧气不易溶解于水),指导学生归纳出氧气的溶解性。
学生: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易溶于水。
师: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实验证明,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高三化学氧族元素知识精讲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氧族元素二. 教学目标:了解氧气、臭氧和双氧水的性质及用途;了解关于硫在自然界中的转化,含硫元素的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含硫物质的主要来源;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用氧化还原知识,探究含硫元素的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硫的重要性质;理解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三. 教学重点、难点:硫元素的各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四. 教学过程:(一)氧气和臭氧1、氧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ⅥA族,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在化学反应中均易得到电子而使最外层变成8电子稳定结构,氧族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为-2、+4、+6(O只有负价),氢化物的通式为H2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通式为H2RO4。
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与氢化合的难易程度逐渐增强,H2R稳定性逐渐减弱,H2RO4酸性逐渐增强。
2、(2)臭氧的化学性质和用途①不稳定性2O3(g)=3O2(g);△H=-284kJ/mol],说明氧气的稳定性比臭氧低。
②极强的氧化性,能将Ag、Hg等不易被空气氧化的金属氧化,能将有机色质氧化,故可用作脱色(漂白)剂,也具有杀菌消毒作用,则又可用作消毒剂。
在一定条件下臭氧和氧气可相互转化。
3、过氧化氢①过氧化氢是一种强极性分子,为无色粘稠液体,它的水溶液俗称双氧水,医用双氧水的质量分数一般为3%。
②化学性质:a. 是一种二元弱酸,具有弱酸性,电离方程式为H 2O2H++HO2-和HO2-H++O22-b.氧化性,如能把Fe2+氧化成Fe3+,酸性条件下的反应式为:2Fe2++H2O2+2H+=2Fe3++2H2O;c. 还原性,如能发生H2O2+Cl2==O2+2HCl,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等。
d. 不稳定性(受热会分解,MnO2作催化剂时反应更快)。
过氧化氢可用作氧化剂、漂白剂、消毒剂、脱氯剂,还可作为火箭的燃料。
高中化学氧气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理解氧气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3. 掌握氧气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教学重难点:
1. 氧气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2. 化学氧化反应的现象和原理。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氧气发生器、点燃器、试管、瓶装氧气、金属锈片等。
2. 实验材料:金属锈片、木炭、石墨、绿叶等。
3. 多媒体课件:包含相关氧气的实验操作视频和图片。
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氧气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15分钟):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包括氧气的无色、无味、无臭、能支持燃烧和促进氧化等。
3. 实验操作(20分钟):进行氧气的实验制备和性质验证实验,观察氧气支持燃烧和促进氧化的现象。
4. 总结(10分钟):归纳氧气的性质及其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强调它在维持生命和促进化学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5. 拓展(10分钟):通过探究氧气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物圈和大气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评估:
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情况和实验结果的记录。
2. 学生展示对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氧气性质及其应用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1. 学生对于氧气的性质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和印象。
2. 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
氧气的性质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氧气的性质教案目标:1. 了解氧气的基本性质,包括氧气的颜色、气味和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2. 掌握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和特点。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4. 激发学生对氧气的兴趣,并认识到氧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材料:1. 富氧环境的疗法及实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氧气气体供应装置、实验室微量燃烧器、燃烧物质(如木条、蜡烛等),火柴、安全火炬、盛装试剂的容器、石膏花、石膏卷材、化学试剂。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多媒体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富氧环境的疗法,如氧气吸入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人体中的作用。
2. 提问:氧气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作用?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3. 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自然界中是否存在?我们能否通过实验感知氧气的存在?实验探究(20分钟):1. 将实验器材摆放整齐,向学生简单介绍实验操作步骤,并确保实验环境安全。
2. 实验一:点燃火柴,然后将其置于密闭的瓶子中,观察火燃烧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燃烧物质会获得氧气。
3. 实验二:使用微量燃烧器,将一小块木条或蜡烛点燃后放入瓶中,观察燃烧的现象,让学生观察瓶中氧气的消耗情况。
4. 实验三(拓展性实验):使用石膏花或石膏卷材,浸泡在水中,直至充分吸收水分。
分别放置在两个密封的容器中,在一个容器中加入少量漂白粉,观察两个容器中的石膏花的变化,学生思考漂白粉的作用。
讲解与讨论(15分钟):1. 结合实验结果,解释为什么燃烧物质需要氧气才能燃烧,引导学生探究氧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2. 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氧气在空气中的存在和重要性。
3. 学生们分组讨论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并向其他小组进行汇报。
巩固与拓展(10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分组或个人完成一份研究报告,介绍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学、工业、植物等。
第六章氧族元素硫酸工业第一课时氧族元素【考纲要求】1.理解氧族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2.以硫元素为代表,了解氧族元素的单质、氢化物及其氧化物的重要性质;3.了解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意义教与学方案【自学反馈】1.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及性质递变规律【小结】非金属性依次;金属性依次。
2.硫的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的结构、性质3.金属硫化物的颜色和溶解性4.硫单质与氢化物、氧化物的性质及化合价关系强还原性氧化性、还原性强氧化性特别注意:中间价态的两类硫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SO2、H2SO3、Na2SO3以还原性为主。
5.硫的四种价态间的含硫物质之间的网络关系学性质稳定性不稳定稳定较稳定不稳定稳定水溶液的酸性强弱弱酸性检验使含Pb2+的湿润试纸变黑或与Cu2+反应生成CuS沉淀1H2S是具有臭蛋气味的剧毒气体,其水溶液——氢硫酸是一种具有挥发性的二元弱酸,硫化氢、氢硫酸都具有强还原性可被碘水、溴水、氯水、FeCl3溶液、HNO3等氧化。
H2S能燃烧,燃烧依反应条件不同而不同。
2硫与Fe、Cu反应时,由于其非金属性比氯弱,所以生成低价态的物质FeS、Cu2S。
3硫的氧化物有SO2和SO3,其中SO2是一种有刺激气味的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叫亚硫酸、二元弱酸。
SO2是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危害详见课本),防治方法有排烟除硫燃料脱硫。
6.臭氧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常温常压下,臭氧是一种有的色体,密度比氧气,溶于水;液态臭氧呈色,固态臭氧呈色。
(2)化学性质:1极强的氧化性:O 3+KI + H2O =2不稳定性:3漂白性:漂白原理是依靠性,因此臭氧是一种很好的剂和剂;4产生方式:(用化学方程式表示)7.过氧化氢的性质:过氧化氢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价,因此过氧化氢表现为即有性又有性,并以性为主,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俗称呈弱酸性。
A.化学性质:(1)当遇到强还原剂时,体现氧化性,如:SO2+ H2O2= ;Fe2++ H2O2+ H+ =(2)当遇到强氧化剂时,体现还原性,如:MnO4—+ H2O2+ H+ =(3)不稳定性:H2O2=B.用途:【例题解析】[例1] 已知硫酸锰(MnSO4)和过硫酸钾(K2S2O8)两种盐溶液在银离子催化下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高锰酸钾、硫酸钾和硫酸。
无机化学《氧族元素》教案教学要求]1. 掌握臭氧、过氧化氢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硫化氢的特性及硫化物的水溶性。
3. 了解掌握硫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一般性质及用途。
[ 教学重点]1. 氧的单质及双氧水的结构、制备和性质2. 硫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制备和性质[ 教学难点]1. 氧的单质及双氧水的结构、制备和性质2. 硫的单质及重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1. 氧族元素的通性2. 氧及其化合物3. 硫及其化合物15-1 氧族元素的通性一、氧族元素的存在氧族元素有氧、硫、硒、碲和钋五种元素。
氧是地球上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元素。
约占地壳总质量的46.6% 。
它遍及岩石层、水层和大气层。
在岩石层中,氧主要以氧化物和含氧酸盐的形式存在。
在海水中,氧占海水质量的89% 。
在大气层中,氧以单质状态存在,约占大气质量的23% 。
硫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45% ,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元素。
它在自然界中以两种形态出现棗单质硫和化合态硫。
天然的硫化合物包括金属硫化物、硫酸盐和有机硫化合物三大类。
最重要的硫化物矿是黄铁矿FeS2,它是制造硫酸的重要原料。
其次是黄铜矿CuFeS2、方铅矿PbS 、闪锌矿ZnS 等。
硫酸盐矿以石膏CaSO 4· 2H 2 O 和Na2SO 4 · 10H 2 O 为最丰富。
有机硫化合物除了存在于煤和石油等沉积物中外,还广泛地存在于生物体的蛋白质、氨基酸中。
单质硫主要存在于火山附近。
二、氧族元素的基本性质氧族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性质氧硫硒碲原子序数原子量价电子构型常见氧化态815.992s 2 2p 4-2,-1,01632.063s 2 3p 4-2,0,+2,+4,+63478.964s24p 4-2,0,+2,+4,+652127.605s 2 5p 4-2,0,+2,+4,+6共价半径/pmM 2 - 离子半径/pm第一电离能/(kJ/mol)第一电子亲合能/(kJ/mol) 第二电子亲合能/(kJ/mol) 单键解离能/(kJ/mol)电负性(Pauling 标度) 661401314141-7801423.441041841000200-5902262.58117198941195-4201722.55137221869190-2951262.10三、氧族元素的电极电势氧的电势图:2.07 0.68 1.77φ A θ / V O 3 ——— O 2——— H 2 O 2 ——— H 2 O1.24 –0.08 0.87φ B θ / V O 3 ——— O 2 ——— HO 2 -——— OH –硫的电势图:2.05 0.20 0.40 0.50 0.14φ A θ / V S 2 O 82 -——— SO 4 2 -——— H 2 SO 3 ——— S 2 O 3 2 - ——— S ——— H 2 S-0.92 -0.58 -0.74 -0476φ B θ / V SO 4 2 - ——— SO 3 2 - ——— S 2 O 3 2 -——— S ——— S 2 -15-2 氧及其化合物一、单质氧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即16 O 、17 O 和18 O ,在普通氧中,16 O 的含量占99.76% ,17 O 占0.04% ,18 O 占0.2% 。
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处教案3篇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处教案3篇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处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才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描绘实验现象的才能,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绘,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绘。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答复:〔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考虑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答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的】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绘其物理性质。
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答复: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答复:靠腮呼吸。
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才能【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3.不易溶于水。
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展如下实验。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章节一: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
2. 激发学生对氧气性质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1. 氧气的发现和命名。
2. 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3. 氧气的用途。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氧气的发现和命名过程。
2. 学生分享生活中接触到的氧气应用实例。
3. 学生讨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章节二:氧气的物理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氧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氧气的颜色、气味、状态。
2. 氧气的密度。
3. 氧气的溶解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氧气的颜色、气味和状态。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进行密度实验,观察氧气与其他气体的密度差异。
章节三: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
2. 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氧气的氧化性。
2. 氧气的助燃性。
3. 氧气的还原性。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氧气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进行还原性实验,观察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
章节四:氧气的制备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
2. 实验室制氧气的装置和操作步骤。
3. 实验室制氧气的注意事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制取氧气。
3.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章节五:氧气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1. 氧气在工业中的应用。
2. 氧气在医疗中的应用。
3. 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介绍氧气在工业、医疗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生活中接触到的氧气应用实例。
氧气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氧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研究具体物质的方法,并知道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2.知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认识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
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目标:从五彩缤纷的化学变化中,让学生体验化学美;知道化学反应的重要用途。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2.难点: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让学生体验到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教学用具】准备好补充实验中实验仪器和药品;收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提示氧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反应,体现了什么样的性质?二、引入新课在开往西藏高原的火车上都准备有吸氧装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高原氧气稀薄让人呼吸的)对这说明氧气可以供给呼吸。
那么氧气都有什么性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新课教学(展示)一瓶收集好的氧气,请同学们猜测并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小组代表发言之后阅读教材,得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讨论与思考)1.你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吗?2.你能证明氧气不易溶于水吗?你对“不易”两字如何理解?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展示)一瓶无色气体,如何来证明它是氧气?(学生讨论设计实验)请一个同学上台来做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为什么在空气中只能看到火星,而在氧气中却能燃烧?(讨论得出)因为氧气多,含量高,支持燃烧的是氧气正是由于氧气支持燃烧,所以我们检验氧气的方法是:二、氧气的检验方法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我们继续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演示实验)请仔细观察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燃烧演示[实验2-3]:(思考问题)1.说出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讨论现象不同的原因;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氧气的含量不同2.介绍实验中的生成物,复习学生闻气味的方法3.关注细节(1)集气瓶底预先放了一些水,为什么?(2)实验结束时,燃烧匙应浸入水中,为什么?4.完成文字表达式:硫+氧气──→二氧化硫S O2 SO2(学生交流)教材中的“讨论”分析原因: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氧气的物理性质(2)记住氧气的化学性质(3)能熟练描述出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与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4)能在1分钟内写出木炭、硫、铁丝燃烧的文字表达式(5)熟记化合反应定义并会举例(6)知道氧化反应及其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定义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四、教学过程:。
Ⅲ.氧族元素
一、氧
二、硫
这一部分应以掌握S 、H 2S 、SO 2、H 2SO 4代表物的性质为核心,用氧化还原的观点为指导思想。
系。
如下图:
1、 硫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相互关系
2、 硫
在自然界,游离态的天然硫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
以化合态存在的硫分布很广,主要是硫化物和硫酸盐。
如:
黄铁矿(也叫硫铁矿)FeS 2
黄铜矿 CuFeS 2
石膏 CaSO 4·2H 2O
芒硝 Na 2SO 4·10H 2O
硫的化合物也常存在于火山喷出的气体中或矿泉水里,煤和石油里都含有少量硫。
硫还是某些蛋白质的级成元素,是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一种元素。
(1) 物理性质
淡黄色晶体,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 2。
思考:晶体类型?S 是分子式吗?
(2) 化学性质
① 与金属反应(体现氧化性)
S Na S Na 22=+
FeS
Fe加热
S
②③④
3、硫化氢
4、二氧化硫
5、硫酸。
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教案教案一: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氧族元素的氧化性递变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同周期元素的氧化性递变规律;2.掌握进行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锻炼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1.氧族元素样品:氧、硫、硒、碲;2.实验器皿:试管、试管夹、玻璃棒;3.实验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稀硫酸溶液。
三、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将氧族元素样品准备好,并放置在实验台上,防止受潮氧化。
2.实验操作:(1)分别取一只试管,分别放入氧、硫、硒、碲样品;(2)依次将每种样品与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3)记录下每个样品与氢氧化钠混合后的现象和观察结果;(4)再分别将每个样品与少量稀硫酸溶液混合,并用玻璃棒搅拌均匀;(5)记录下每个样品与稀硫酸混合后的现象和观察结果。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列出以下数据表格:元素,与氢氧化钠混合后的观察结果,与稀硫酸混合后的观察结果------,--------------,--------------氧,硫,硒,碲,根据数据表格,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1.与氢氧化钠混合后的观察结果:-氧(O)和硫(S)样品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产生氧化物(氧气、硫化物);-硒(Se)和碲(Te)样品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没有明显反应。
2.与稀硫酸混合后的观察结果:-氧(O)样品与稀硫酸混合后没有明显反应;-硫(S)样品与稀硫酸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硫气体;-硒(Se)和碲(Te)样品与稀硫酸混合后产生二氧化硒和二氧化碲气体。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同周期元素中,氧化性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强。
2.同主族元素的氧化性一般是逐渐增强的。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不仅可以了解氧族元素的氧化性递变规律,还锻炼了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此外,本实验设计的操作步骤简单明了,适合学生自主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技能。
《元素》教学设计14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元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元素》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及反应规律,是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载体。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中,“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与化学反应规律”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为:“认识原子结构、元素性质与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知道元素、核素的含义,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具体内容包括原子结构、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核素、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例了解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还指出,学生应通过实验探究和联系实际的方式学习上述知识。
因此,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联系实际、以综合问题解决为核心任务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将上述不同素养进行整合培养,有助于教学目标的高效落实。
二、学情分析原子结构在义教学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对于元素周期表学生也是不陌生的。
因此本节应在义教学习的基础上对原子结构进行拓展、深入,对原子结构的学习能更好的体会模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鼓励学生多运用模型法进行学习和认识世界。
通过大量事实了解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巩固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体会周期表的归纳和预测的作用。
因此分析学生的障碍点: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2.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结合上述学生的障碍点和发展点,需要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背景,设计符合其认知发展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目标1.在初中有关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住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载地址:/DatumInfo-2571.aspx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
【教案】
高中化学氧族元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住氧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及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理解单质和化合物性质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3.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4.掌握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初
步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2.培养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了解保护臭氧层的意义,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氧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下载地址:http://huaxuefudao/DatumInfo-257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