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5.44 MB
- 文档页数:48
肺功能检查应用范围内科: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肺原性、心原性;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病情发展;了解肺功能损害的程度和类型;观察药物疗效;小气道病变的早期发现;呼吸衰竭的诊断和鉴护;了解体内酸碱紊乱的过程血气;外科:为探索手术的可能性、麻醉种类及手术的安全性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工业卫生职业病:矽肺、尘肺、石棉肺、职业性哮喘、过敏性肺泡炎等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劳动力鉴定等方面是重要依据;高空、高原、潜水等呼吸生理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项目;上气道:指隆突以上部位气道:喉、咽、鼻、口;大气道:肺内支气管,在吸气状态下,内直径>2mm者,称为大气道,包括叶,段支气管;小气道:内直径<2mm的细支气管,称为小气道14—19级;气管的胸内部分与总支气管的肺外部分合称为中央气道;影响肺通气的因素: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位立位>坐位>卧位、生理节奏上午、下午、晚上、妊娠5个月后,横隔上升、移位,影响肺容量;肺容量的组成⑴潮气容积 VT: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值500ml±;意义: VT下降时,呼吸肌麻痹、衰竭;VT上升时,呼碱,胸腔内压力上升回心血量下降;⑵补吸气容积 IRV:平静吸气后,再用力吸气所吸入的最大气量;正常值:男2160ml ±, 女1500ml±;意义: IRV下降时,呼吸肌特别是吸气肌麻痹、衰竭,肺、胸廓活动度受限, 气流受阻;⑶补呼气容积 ERV:平静呼气后能继续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值:男910ml ±, 女560ml±;⑷残气容积 RV:最大呼气后所残留在肺内的气量;正常值:男1380±631或 2000ml ±;女1301±486或 1500ml±;意义:RV下降时,为弥漫性限制性肺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RV上升,常见于肺气肿;RV异常增大或减小均可引起低O2血症;以上为基础容积,彼此互不重叠;⑸深吸气量 IC:平静呼气后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IC=VT+IRV正常值:男2600ml 女1900ml 意义同IRV ⑹肺活量 VC:呼气肺活量,最大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VC=IC+ERV吸气肺活量,最大呼气后所能吸入的最大气量;VC=VT+IRV+ERV正常值:男3470ml 女2440ml 实测值/预测值>80%为正常计算公式:男2100×BAS 3500ml±女1800×BAS 2500ml±BASm2=×身高cm+×体重kg意义: VC下降,常见于限制性,呼吸肌力下降,重度COPD;⑺功能残气量 FRC:平静呼气后肺内所含的气量;FRV=RV+ERV正常值:2400ml±男2270±809或2500ml 女1860±550或2000ml意义:FRC对吸入至肺泡的空气起缓冲作用,使肺泡内PO2和PCO2保持相对恒定;FRC下降,常见于弥漫性限制性肺疾病和ARDS;FRC上升,常见于肺气肿; FRC异常增大、减小,均可引起低O2血症;⑻肺总量 TLC:深吸气后肺内所含的总气量;TLC=VC+RV正常值:男5090±800或5000ml 女3990±800或4000ml 意义: TLC上升,常见于COPDRV上升;TLC下降,常见于限制性疾患VC下降;IC、VC、FRC、TLC以上是四种容量,由2个或2个以上基础肺容积组成;二肺通气功能测定包括肺容量动态肺容量:指单位时间内,随呼吸运动进出肺的气量和流速;1、每分钟静息通气量 VE:静息状态下,每分钟进出肺的气量;VE=VT×呼吸次数正常为3—10升男6升女5升VE大于10升为过度,小于3升为不足;2、肺泡通气量 VA:指静息状态下,每分钟吸入气量中能达到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3、最大通气量 MVV:单位时间内进出肺的最大气量;被检者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深的幅度,重复最大自主努力呼吸所得到的通气量是一项简单的负荷试验;是反应胸廓是否完整,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肌是否健全,肺组织弹性是否受损的重要项目;4、用力肺活量 FVC时间肺活量 TVC:单位时间内呼出的最大气量最大吸气至TLC位后,以最大努力、最快的速度作呼气肺活量至RV位所呼出的气量;正常人FVC≈VC 有阻塞时FVC<VCFEV1 1秒钟用力呼出量 2.833L 83%年轻人FEV2 2秒钟用力呼出量 3.303L 96%FEV3 3秒钟用力呼出量 3.411L 99%年龄大相对低,FEV1、FEV1%、FEV1/FVC%、下降提示阻塞.正常人3秒钟基本呼完;•阻塞者:呼气延长;•限制者:提前呼完2秒或1秒呼完;5、最大呼气中期流速 MMEFMMF、FEF25%-75%:MMEF由FVC曲线上获得,用力呼出VC 25-75%的平均流量,MMEF为非用力依赖部分;正常:男3.369L/S 时间秒女2.887L/S 时间秒意义:与FEV1相同;MMEF下降,表示有阻塞,但较前敏感;当FEV1、FEV1%正常,而MMEF下降时,表示阻塞早期小气道病变;6、通气储量% VR%=指基础条件下,通气量的储备能力;要全面衡量:FEV1、VC、MVV、DLCO、 RV/TLC、气道阻力等;93%+ 通气功能健全,完全胜任手术;87-92% 通气功能可以,能胜任手术;80-86% 通气功能尚可,尚能胜任手术;70-79% 通气功能欠佳,手术应慎重;70%- 通气功能严重损害,手术应避免;支气管扩张患者,应放宽;7、气速指数:MVV实测值/预测值%/VC实测值/预测值%正常值=1,大于1为限制;小于1为阻塞;由于肺组织缺损或胸廓、肺扩张受限,引起肺功能损害,VC下降,较MVV下降明显,此时 < 1,表示阻塞为主;反之 > 1, 表示限制为主;8、残总比 RV/TLC%:年龄大,相对高正常值:30岁- 27±% 25%±上升10%为一个档次30岁+ 35±8% 35%±RV/TLC诊断阻塞型肺气肿的标准,结合FEV1、MVV;肺功能分型1、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1上呼吸道疾患:咽喉肿瘤、水肿、异物等;2气管和周围气道疾患:肿瘤、狭窄、异物等;3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VC-或略↓,FVC↓,FEV1和FEV1%↓↓,MVV↓↓梯形上移,RV↑,FRC↑,RV/TLC↑,TLC↑,气阻↑,F-V环勺状凹陷,,气体分布不均;2、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1肺间质、肺尖、肺f化、矽肺、尘肺;2肺占位、肿瘤、水肿、;3胸膜病变:气、血胸,积液,胸廓畸形;胸壁:外伤、神经肌肉病变格林-巴利VC↓↓,FVC↓,FEV1和FEV1% - 或↓,MVV - 或略↓,RV -↓,FRC -↓,TLC -↓,RV/TLC -↓,,F-V环高、尖、陡直,气阻正常;3、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阻塞型、限制型结节病、肺间质病变、支气管扩张、矽肺、煤尘肺;VC↓,FVC↓,FEV1↓,FEV1%↓,MVV↓,RV不定,TLC不定,RV/TLC不定,气阻↑,F-V环一般低、平、小,明显勺状,阻塞为主,高、尖、陡直是限制为主气体分布不均,不定根据程度而定;4、小气道功能障碍单纯VC,FVC,MVV,FEV1,FEV1%均正常范围,F-V环中MMEF 75-25%↓,50%流速↓,25%流速↓;•小气道生理解剖特点:小气道的功能直接关系到COPD的早期诊断和发病机制的探索和研究;–管径细:内直径<2mm,容易阻塞;–管壁薄:炎症易波及气道全层周围组织;–管壁内软骨组织消失:易扭曲、陷闭,易阻塞;–纤毛上皮细胞减少:防御能力低,易感染;–claya细胞增多:分泌粘液多,存留在气管,易造成粘液栓;–数目多:终末细支气管内直径仅为0.65mm,6万多支;呼吸性支气管17—19级,内直径0.45mm,50万多支;–面积大:0级气管→14级支气管,长度为15cm,面积增大100倍;–气流阻力小:占总气道阻力的20%,气流速度慢,有利于气体均匀分布,同时有害物质易沉淀,刺激发炎;由于小气道的这些解剖生理特点,容易受感染,受侵犯,不易被发现早期无症状,称为寂静区,也称沉默区;因此,小气道功能检查,能早期发现呼吸系统疾病,及时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F-V环临床意义:①判断气道阻塞的部位上气道、大气道、小气道;②判断通气障碍的性质阻塞性、限制性、程度轻度、中度、重度;③支气管扩张剂对小气道病变可逆程度的判断;④舒张试验、激发试验、运动试验、观察 FEV1变化;⑤小气道病变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及随访观察;肺换气功能换气功能包括弥散功能、气体分布、血气分析一、意义:1了解肺换气功能受损的程度;2结合通气功能判断疾病的性质;3肺部疾病的辅助诊断;4观察病情是否好转、判断治疗的结果;5呼吸困难的鉴别诊断通气障碍与换气障碍都可导致呼吸困难;6观察化疗、放疗后是否并发肺间质病变;7观察矽肺、尘肺等职业病的进展,判断预后及劳动力的鉴定;8手术适应症选择;9确定酸碱血气分析失衡的类型、指导临床治疗;10帮助鉴别是否由呼衰引起的危重病情神智障碍肺脑;七、影响弥散的因素1、生理因素:年龄:成年人年龄越大,弥散量相对越低,平均每增加1岁,减少性别:相同年龄组弥散量男>女身高、体重体表面积:体表面积越大,弥散量越大体位:弥散量在卧位>坐位>立位Hb:每下降1g,弥散量下降7%,因此,需对DLCO进行校正:男:DLCO=DLCO+女:DLCO=DLCO+运动:运动时DLCO增加,可能由于已开放的肺毛细血管扩张或闭合的肺毛细血管开放所致吸烟:吸烟者弥散量降低,可能与吸烟导致PCO增加或通气血流不均有关;2、病理因素:①弥散面积减少:弥散面积指有与血流的肺毛细血管相接触进行功能活动的肺泡面积;其减少直接导致肺弥散量降低;常见于肺切除、气胸、肺损伤等;②呼吸膜增厚:呼吸膜包括表面活性物质层、肺泡上皮膜、基底膜、毛细血管内皮膜、毛细血管中血浆层、红细胞膜及Hb,其增厚直接导致DLCO下降;常见于肺间质疾患;③Hb减少:Hb与CO或O2的结合减少,导致弥散量减少;常见于贫血;④ V/Q比率失调通气血流分布不均:正常成年人肺泡通气量为4升/分钟,肺血流量5升/分钟⑤正常人:V/Q=,此时气体交换效率最佳;⑥当V/Q>时,此时进入肺泡的气体,不能完全与血液接触,从而得不到充分气体交换,使DLCO下降;⑦当V/Q<时,此时V血流经通气不良的肺泡时,不能动脉化,形成在A血内有V血掺杂,也不能充分进行气体交换,使DLCO下降;因此,V/Q>或V/Q<时,都影响气体交换,使DLCO下降,多见于肺气肿;⑧肺毛细血管容量减少,使呼吸面积减少,导致DLCO下降,常见于肺动脉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