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修课美术鉴赏文关于梵高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美术鉴赏论文梵高部分作品赏析摘要:文森特·威廉·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关键词:梵高印象派油画星夜割耳朵后的自画像乌鸦群飞的麦田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
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在这里,我主要对他的《星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乌鸦群飞的麦田》进行分析。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
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
那是奔放的,或者是像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
这种笔触,就像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梵高——一个纯粹的自我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美术课上总会有一个画家的名字频频出现,他就是梵高。
一开始看他的画作,我感受到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癫狂,色彩明艳,表情夸张,尤其是那金灿灿的向日葵,似乎就像一个个闪耀的小太阳,硬是要把光亮深深刺进你的胸膛。
但慢慢的我发现即便看过许多名家作品,梵高依然是心头最爱。
不,应该是:越是对比,越是觉得梵高可贵,越是爱。
不可否认的,梵高是一个天才,是一个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他的画将情感和美感融入,偏偏特别动情,偏偏特别美。
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要结合艺术家创作时的背景和心境。
一个艺术家的成就,要看他对后人的启发。
梵高在1880年决定开始正式画画,那时候他27岁,他搬去乡下跟他的父母住。
作为一个没有工作的单身狗,被爸妈嫌弃是必然的。
那时候的梵高,虽然在画画,但是日子过的很压抑,这可以从当时给弟弟提奥的信里看出,他自嘲自己过的连条狗都不如。
当时的作品普遍比较灰暗,颜色比较单一。
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画出了《吃土豆的人》。
准确地说,这幅画是1885年画的,但在那之前,画家已经开始构思练习了。
吃土豆的人为什么是名作?蒋勋说,梵高当年画矿工画农民,是一种救赎,他想救赎自己,而他拿起画笔的时候是在画他无法救赎的人。
而我最感动的是,梵高在自己被人嫌弃无法救赎的时候,居然还有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人。
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梵高在1886年去巴黎,可以说,这家伙终于踏上了艺术这条不归路。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莫奈,马奈,毕沙罗,罗丹等等艺术家在巴黎正以“先锋艺术”的形象大展头脚。
梵高就像一个小粉丝一样,怀着一颗惴惴不安的心,住进巴黎蒙马特。
那段时间,他开始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他开始经常出门去画这个城市,画市郊,画静物。
这时候他的作品开始出现明媚的颜色。
对梵高来说,油画就跟文字一样,只是另一种表达方式。
美术鉴赏论文2000字(通用3篇)论文一:对达芬奇《蒙娜丽莎》的艺术鉴赏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蒙娜丽莎》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作是一幅肖像画,绘制于16世纪初期,目前收藏在法国卢浮宫。
通过对《蒙娜丽莎》的深入观赏,我们可以欣赏到达芬奇在绘画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魅力。
首先,在绘画技巧方面,达芬奇运用了光与色彩的巧妙组合,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生动。
画中女子的面部充满了光影效果,而眼神中的微笑更是达芬奇的创作精髓所在。
他通过运用细腻的笔触和渐变的色彩,使得画中的蒙娜丽莎仿佛具有生命力,能够和观者进行交流。
此外,达芬奇还巧妙地运用了透视法,使得画面具有深度感,使蒙娜丽莎的形象更加立体。
其次,在表现手法方面,达芬奇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展示了他对人物心理的独特洞察力。
在画中,蒙娜丽莎的面容表情并非丰腴的微笑,而是一种微妙的、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
这种表情使得观者难以揣摩她内心的情感,给了观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这种不确定性与神秘感正是达芬奇追求的目标之一。
他通过巧妙挑战传统肖像画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得观者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到蒙娜丽莎内心深处情感的种种可能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蒙娜丽莎》中感受到达芬奇对于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于人类美的追求。
画中的蒙娜丽莎身着一袭华丽的礼服,头戴一顶菊花装饰的帽子,这些细节展示了达芬奇对于细节的精心雕琢。
同时,画中的背景正是美丽的自然风景,这个细致描绘的背景象征着达芬奇对于自然世界的热爱与崇敬。
达芬奇通过这幅画作将人类的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传递出对于真实与理想的追求。
总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一幅艺术品,它展示了达芬奇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于艺术的深刻把握。
通过细腻的绘画技巧、神秘的表现手法以及对于自然与人类美的追求,达芬奇创造出了一幅极具魅力和内涵的杰作,给观者带来了无尽的欣赏乐趣。
论文二:对梵高《星夜》的艺术鉴赏梵高是19世纪后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而他的作品《星夜》则是他在画作风格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代表作。
论梵高的艺术及其启示姓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1梵高生平简介通过美术鉴赏课堂以及课下的学习,我对梵高本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人,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不仅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而且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
他的精神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这些种种原因为他后来罹病和悲剧的生活埋下了伏笔。
通过课堂上视频的学习,我了解到梵高的早期曾投身于艺术品商人的工作。
后来又经历了短暂的教职生涯,随后他成了贫困的传教采矿工人。
梵高是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也就是说直到27岁时,梵高才开始了他的画家生涯,然而,在他生前的最后十年间,却创作了超过二千幅画,包括约900幅油画与1100幅素描。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
梵高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其在梵高待在法国亚尔的那段时间,发展已臻成熟。
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在他生前最后二年创作的,期间梵高深陷于精神疾病中,其最后在他37岁那年将他导向自杀一途。
他的作品,如《夜晚的咖啡馆》、《向日葵》、《星夜》与《罗纳河上的星夜》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割耳事件:1888年2月,梵高赴法国南部的阿尔勒旅居。
租赁房屋,10月高更来访。
12月高更离去,随后梵高的左耳于1888年12月圣诞节左右被割去一大半。
普遍认为,梵高由于与好友高更发生争执,高更愤怒之下离他而去。
梵高因情绪激动而导致精神失常,于12月23日晚挥刀割掉自己的左耳。
关于割耳事件的原委,学术界也有不同说法。
两名德国的艺术史研究学者于2009年5月曾提出,梵高的左耳可能是在与高更一次争吵中,高更挥刀误伤而导致梵高左耳被割掉。
艺术美术鉴赏梵高xx年xx月xx日•梵高简介•梵高作品赏析•梵高与其他艺术家的比较目录•梵高的艺术风格与技巧•梵高的精神世界•梵高的遗产与影响01梵高简介生平简介1890年因精神失常割腕自杀。
1888年前往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勒,创作《向日葵》等作品。
1885年前往巴黎,开始接触印象派绘画。
1853年出生于荷兰牧师家庭。
1873年进入神学院,1876年毕业后在多所学校担任教职。
印象派风格的杰出代表之一。
将色彩和线条运用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向日葵》、《星夜》等作品享誉全球,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艺术成就1影响与贡献23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发展,为后来的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是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为世界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02梵高作品赏析色彩表现梵高使用鲜艳的黄色和橙色来表现向日葵的亮度和纯度,通过色彩的对比和明暗变化,展现出富有生命力的画面。
《向日葵》构图特点画面前景的向日葵与背景的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画面的主体。
同时,梵高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纹理,使画面更具层次感和立体感。
创作背景这幅画作是梵高在法国南部阿尔勒创作的,当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
《星空》色彩运用01梵高使用深邃的蓝色和闪烁的白色来表现星空的深沉和神秘,同时运用短促、粗重的笔触,使星空呈现出强烈的闪烁感。
构图特点02画面中的星星和月亮通过旋转的线条和大胆的色彩对比,形成强烈的动态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生命力。
创作背景03这幅画作是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精神病院创作的,当时他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稳定,但他的创作热情却达到了巅峰。
梵高使用强烈的红色和黄色来表现自己面部的沧桑和神经质,通过色彩的明暗对比,使自己的形象更加鲜明。
色彩表达画面中的自己被画得很大,与背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梵高的内心世界。
同时,梵高的眼神和手势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他的情感状态。
美术鉴赏论文__梵高部分作品赏析
梵高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受到人们的赞赏和欣赏。
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荷兰画家,他的风格独特,色彩鲜明,表现力极强,一些作品成为了后世艺术家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梵高的部分作品进行赏析。
《星夜》是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画所表现的是夜晚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在画面中,夜空中布满了星星。
天空呈现出巨大的旋风形态,颜色非常鲜艳,混合着橙色、黄色和蓝色。
画面中央是一个小村庄,房屋非常小巧玲珑。
这幅画所达到的效果非常明显,如同被生动的夜景所吸引,仿佛画作散发出来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感觉会继续停留在你的记忆中。
《向日葵》是梵高的另一幅经典作品,这幅画所表现的是一朵金黄色的向日葵。
画作中只有一朵大花,但它充满了整个画面;从它的花瓣到它盛开的花盘,都是充满生命力和能量。
这强烈的生命力和特别的表现手法使得这幅画成为了梵高风格画作的代表之一。
《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在疯狂精神状态下创作的一幅画,画面中的麦田是诡异的,没有任何连接物,只有一个寂静的地方。
麦田藏不住躁动的暴力,这时一只乌鸦出现在画面上,似乎它想告诉我们,这才是真正的本质。
总之,梵高的作品独具特色,表现了其内心深处的情感。
梵高在表现色彩上的独特性,以及他对人与自然的关注,让他成为了20世纪艺术界的一位传奇人物。
美术鉴赏论文
学院
年纪
姓名
如果要插入图片,请自己对号插入图片(网上找图片)
摘要:美术鉴赏课将我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带到了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过的领域,带到了艺术的殿堂,我可以说出那些美丽的作品的故事,它让我发现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原来先代们是那么的智慧。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活动能帮助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关键词:绘画、梵高、中国建筑、鉴赏
一、对绘画的鉴赏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即平面)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以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
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
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
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
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
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提起梵高的经典作品,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向日葵》。
它是梵高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现藏于伦敦国家画廊。
画面上那种仿佛是从作者内心里流淌出来的金黄色肆意渲染,单纯的陶罐花瓶,粗糙的台布,层层叠叠的阳光交织成的背景,在台布上泛动着光晕;充满朝气的9朵向日葵正值盛开时节,花盘未尽显露出来,甚至带着娇嫩的绿色,而另外几朵向日葵则是苍老的、成熟甚至是行将颓败的,花瓣残缺不齐,枝桠僵硬并扭曲倾斜。
这似乎暗示
着某种宿命,虽然在强烈阳光的沐浴底下,向日葵还是逃脱不了苍老颓败的结局,仿佛一切都那么短暂地辉煌,世间万物都不可能像太阳一样永恒放光,短暂似乎是一切万物的宿命。
然而,梵高将阳光的金黄色强加给了所有的背景物,空气、花瓶和台布等等。
当他一笔笔仔细地完成从调色板到画布的颜料转移时,他应该看到,整个画室里已经被那种耀眼的金黄色所照亮了,包括他的脸,他那严肃的表情,他的精神世界。
在梵高的笔下,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他们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
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
《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
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
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
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
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
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
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
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
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
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曾在给弟弟迪奥的信中写道“凝望着璀璨的星空,我总是不由得浮想联翩……我不禁问自己,为什么夜空中闪烁的亮点不能像法国地图上的黑色标志那样容易到达呢?我们只需坐上火车就可以到达特鲁斯肯或卢昂,而到达星星那里却要经历一次死亡之旅”。
梵高所描绘的那些搅动着的漩涡似的星辰,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新奇创意的景色,但事实上那是作者心中的暗涌,以及对死亡的诠释。
或许对于梵高来说,死亡并不是灾祸,而是通向天堂的隧道,是种精神的解脱。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
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
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
那种令人激动
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
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
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
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
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
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
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
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
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
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
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
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