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
- 格式:docx
- 大小:28.84 KB
- 文档页数:3
建筑景观场景搭建方案设计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城市景观建设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文设计了一个建筑景观场景搭建方案,旨在为城市增添一处独特的文化氛围和视觉享受。
二、场地选择本项目选址于城市中心繁华商业区,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周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是一个适宜景观建设的理想场所。
三、设计理念本项目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通过景观设计,打造出一个结合现代艺术与自然美景的空间,让游客在这里感受到心灵的放松和美好。
四、设计要素1. 建筑设计:选用现代简约的建筑风格,色彩鲜明,线条流畅,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其中包括主体建筑、室外展览区、休闲区等。
2. 植物设计:利用各类绿植,在场景中营造出浓郁的自然氛围,如绿草茵茵的草坪、多样化的花草树木等。
3. 艺术装置:设置各种现代艺术装置,如雕塑、装置艺术作品等,结合建筑景观,营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
4. 灯光设计:夜间景观也是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打造出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观效果。
五、功能布局1. 主体建筑:作为景观搭建的核心,主体建筑包括展览区、休闲区、接待区等功能空间,展示当代艺术作品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2. 室外展览区:设置户外展览区域,展示不同主题的艺术品和装置,吸引游客观赏和参与。
3. 休闲区:设置休闲座椅、小品雕塑等,为游客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同时呼应景观设计,增加空间的趣味性和活力。
4. 绿化景观:将大面积绿植种植在场景中,形成绿色长廊和绿色环境,提升景观品质,增加人们的欣赏和亲近感。
六、施工实施1. 建筑设计:委托专业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保证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完美呈现。
2. 植物种植:选用适合生长环境的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和绿化设计,保证景观效果的持久性和美观性。
3. 艺术装置:与相关艺术家合作进行艺术装置制作,确保装置作品的专业性和独特性,为景观增添文化氛围。
基于虚拟现实的园林水景景石空间协调配置方法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涉及到了园林水景景石空间的协调配置。
传统的设计方法往往需要在实地进行观察和试验,耗费时间和资源。
而基于虚拟现实的方法可以提供更加直观、高效的设计体验,帮助设计师和客户更好地理解设计构思。
第一步,建立三维模型。
通过激光扫描或摄像拍摄等方式获取园林水景景石的实际场景,并将其转换成三维模型。
还可以添加一些其他元素,如植物、建筑等,以丰富整体的场景。
第二步,选择景石和配置方式。
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设计师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种类的景石,并进行不同的配置。
通过调整景石的位置、角度、大小等参数,设计师可以直观地查看不同配置方式对整体效果的影响。
第四步,优化设计。
在进行评估和调整的过程中,设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配置方式进行优化。
对于不合适的配置方式可以进行删除或调整,对于合适的配置方式可以进行细节调整,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五步,展示和沟通。
在完成设计后,设计师可以将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场景转换成二维图像或视频,并与客户进行展示和沟通。
客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立体感地了解设计效果,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设计的进一步优化。
景观元素小景设计方案
一、悬挂花篮
设计一个悬挂花篮的小景,将一组色彩鲜艳的花卉和绿植悬挂在天花板上。
通过不同高度和大小的花卉搭配,营造出层次感和丰富的视觉效果。
花篮的材质可以选择木质或者铁艺,以与整个环境相协调。
二、水系景观
通过设计一个小型的水池或者人工喷泉,营造出水的流动和声音的效果。
可以选择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来点缀水面,增加水系景观的美感。
同时,可以在水池旁布置石头、木桩、纹理石等元素,使整个小景更具自然感。
三、石雕艺术
在公共区域设计一组精美的石雕艺术品,如动物形象、人物雕像等。
可以选择不同尺寸和形态的石材,以增加视觉上的变化和层次感。
同时,石雕艺术品的布局要合理,以达到整体美观和流畅的效果。
四、自然花坛
在空地上设计一组自然花坛,不同种类和颜色的花卉交错种植,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花卉来进行更替,以保持花坛的新鲜和活力。
同时,还可以搭配一些绿植和灌木,使整个花坛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五、人工景墙
在空地上设计一面人工景墙,可以选择藤蔓、攀爬植物等来点
缀。
景墙的材质可以选择仿真石、文化石等,以增加自然的质感。
同时,可以在景墙上设置一些小型的装饰品,如仿真蝴蝶、飞鸟等,使整个小景更具生动感。
六、照明装饰
通过设置一些特殊的照明装饰,如地面灯、景观灯等,为整个空间增加一种独特的氛围。
可以选择不同颜色和灯光的组合,以改变空间的气氛和效果。
同时,还可以在灯光的周围摆放一些小型的花卉或绿植,使整个照明装饰更加生动有趣。
2016年第6期现代园艺水收集装置。
低影响开发设计过程连续且可重复,既适用于新场地的建造,也适用于建成场地的改造调整,该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主要方面:(1)视水文过程为一个整体,设计中应力求模拟自然过程。
(2)对场地实行分散式控制以控制生态过程。
(3)源头控制,在产生径流的地方控制、疏散、引导,减少污染物汇聚下游的风险。
(4)整合非系统性结构,充分利用生物和化学过程,设计和保持自然系统。
(5)利用多功能的景观、建筑与基础设施。
具体技术手段大致包括生物滞留地、过滤带、干井、浅草沟、可渗透铺路材料、植物缓冲带等[7]。
4结语我国当下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务必以更加科学性、系统性的思路使得雨洪管理以更加自然、生态、可持续性的方法进行,综合考量城市内涝、水资源匮乏等多方面问题,不可仅凭靠排除洪水的做法,应做到充分利用雨水资源为自然和人类服务;应积极推行绿色基础设施的建立,结合当下国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对于“海绵城市”的号召和要求。
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自然,才能使得自然同人类和谐地共存。
参考文献1曹琨.上海城区雨岛效应及其变化趋势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92乔建民.基于GIS 和RS 的崂山区雨岛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3邱海玲.北京城市热岛效应及绿地降温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4殷学文,俞孔坚,李迪华.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对雨洪调蓄功能的影响[A].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5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6张晋石.绿色基础设施———城市空间与环境问题的系统化解决途径[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7赵晶,李迪华.城市化背景下的雨洪管理途径———基于低影响发展的视角[J].城市问题.2011(9)(责任编辑荷初)作者简介:夏倩蓉(1980-),女,汉族,籍贯浙江,中级职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习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读,电子邮箱:115678262@qq.com 。
打造独特园林景观的奇思妙想与实现方法解析园林景观是人类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创造的结晶,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为了打造独特的园林景观,需要有奇思妙想和创新的实现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以用来打造独特园林景观的奇思妙想和实现方法。
一、借鉴自然元素自然是园林景观的灵感之源,借鉴自然元素是打造独特园林景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比如,可以利用山水、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来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例如,在园林中设置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让游客在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或者利用花卉的色彩和香气来打造一个花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通过借鉴自然元素,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贴近自然,给人一种舒适和放松的感觉。
二、融入文化元素园林景观不仅仅是自然的表现,还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
通过融入文化元素,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独特和富有特色。
比如,在园林中设置一些与当地文化相关的雕塑、建筑等,展示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或者在园林中设置一些与当地特色风俗相关的活动场所,让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其中。
通过融入文化元素,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
三、运用艺术手法艺术是园林景观的灵魂,运用艺术手法是打造独特园林景观的重要方法之一。
可以通过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手法来打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比如,在园林中设置一些艺术雕塑,可以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或者在园林中设置一些音乐喷泉,让游客在欣赏景观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音乐的美妙。
通过运用艺术手法,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有趣和富有想象力。
四、注重空间布局园林景观的空间布局是打造独特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有序和美观。
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来实现空间布局的独特性。
比如,在园林中设置一个供游客休息的区域,一个供游客游玩的区域,一个供游客观赏景观的区域等等。
通过注重空间布局,可以使园林景观更加有层次感和丰富性。
五、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打造独特园林景观的基础和前提。
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以上海市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为例摘要:原型是原始的经验和体验,集体潜意识反应了人类在以往历史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
集体潜意识靠借助原型来激发大众内心的集体记忆。
现代许多公园,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只追求形式上或者视觉上的特别效果,缺少了对本地块特色的思考,没有考虑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等因素,无法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因此设计者用设计语言赋予原型具体的空间、结构、形态,引导人们对原型的感知,引导人们对景观的解读。
本文以“原型”理论为指导,从自然、地域、历史文化三个方面出发,寻找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原型,通过空间塑造、景观构筑、场所营造等手法对原型进行演绎、还原与转译,从而激发人们对这片土地的历史回忆,并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关键词:景观设计;景观原型;地域原型;历史文化原型;吴淞炮台湾1.原型原型(Archetypes)一词源于古希腊,其含义为最初的经历和体会。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理论,他定义“集体潜意识”是“ 一种不可计数的千百年来人类祖先经验的成绩, 一种每以实际仅仅增加极小极少变化和差异的史前社会生活经验的回声”。
简单来说,“集体潜意识”反映了人类祖先不断重复的经验与体验。
集体潜意识的激发需要通过一些事物或者手段,而这一媒介称之为“原型”。
“原型”是一种催化剂,当某种特定的原型出现时,人们的集体潜意识被激活,关于这个原型的集体记忆会被唤醒,决定了我们如何做出反应和选择。
1.景观原型如何创造有特色的景观,是我们景观设计师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追求视觉上享受和效果的同时,设计师更注重作品情感上的效果,注重设计作品能否激发人们情感的共鸣。
“景观原型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使用的参照物,它能在我们感知与体验的过程中指导我们对景观的解读,激发内心的集体记忆[1]”。
设计师通过空间、形态、结构等对原型进行转译、在现、还原,引导人们感知原型,激发内心集体潜意识,引发情感共鸣,创造特色景观。
中国园林语境下的迪士尼乐园硬质景观设计与营造迪士尼乐园作为全球知名的主题公园品牌,在中国的迪士尼乐园硬质景观设计与营造中,融合了中国园林的特色与迪士尼的文化元素,创造出了独特的景观风格。
在硬质景观设计中,迪士尼乐园充分利用中国园林设计的原理,注重营造精细、有序的空间布局。
迪士尼乐园采用了传统园林常用的对称布局和回廊式设计,使游客在园区内轻松畅游。
乐园中的道路、广场、雕塑等硬质元素的设计,也体现了中国园林设计中对几何形态、材质和色彩的讲究,使整个乐园拥有和谐、均衡的视觉效果。
在营造过程中,迪士尼乐园将中国传统园林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打造了许多引人入胜的硬质景观。
在乐园内的广场上,迪士尼采用了传统的石材铺地工艺,使游客在踏上这些石头时能够感受到传统的园林文化。
迪士尼还利用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打造了许多惊艳的硬质景观,如水幕电影、灯光秀等,给游客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体验。
迪士尼乐园的硬质景观设计中,还融入了大量的迪士尼文化元素。
迪士尼乐园在园区内设置了许多代表迪士尼卡通形象的雕塑和立体造型,如米老鼠雕塑、白雪公主城堡等,使游客能够与迪士尼的经典角色亲密接触。
迪士尼乐园还借鉴了中国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故事,将其融入到硬质景观中,如在游乐设施和建筑物上加入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元素,给游客带来了独特的感受。
中国园林语境下的迪士尼乐园硬质景观设计与营造充分体现了传统园林文化与现代主题公园的巧妙融合。
通过创造精细、有序的空间布局,结合中国传统园林技艺和现代科技,打造了独特、令人惊艳的硬质景观,同时融入了迪士尼的文化元素,使游客能够在其中享受到别具一格的游乐体验。
48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探讨——基于风景园林学途径的城市设计A Study of Landscape Archetype Design Method—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pproach for Urban Design摘 要:城市设计被认为是创造、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对城市景观环境塑造的关注与风景园林学科在城市中的工作内容及任务不谋而合。
首先,基于风景园林学视角对城市设计的概念和要素进行再认识,发掘两者在方法上的贯通之处。
其次,进一步引入景观的原型设计方法,对历史原型的引入与转译方法以及地域原型的还原与重构方法进行解析。
最后以清远大燕湖片区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景观原型手法表达城市设计要素,探讨景观原型设计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城市设计;景观原型;设计方法;清远大燕湖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6-0048-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3-28; 修回日期:2017-01-19基金项目:同济大学2017—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编号20161214)资助Abstract: Urban design is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way to create and improve the urban living environment. Its concern of shaping urban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incides with the contents and task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ith recognition of urban design's concept, elements and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similarities of both contents and methods were found. Therefore, the paper introduced of landscape archetype methods, analyzed int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of historical archetype and revivification and reconfiguration methods of regional archetype. Finally, in order to discuss landscape archetype approach for urban design, a case of design of Dayan Lake Area in Qingyuan was taken to illustrate designing urban elements by using landscape archetype.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design; landscape archetype; design method; Dayan Lake of Qingyuan1 城市设计:设计城市与设计景观城市设计就是设计城市的各方各面,其不仅仅把城市看作是抽象和精确的物理空间构成,而且是将城市看作容纳充满活力的、丰富的、容许偶然性的日常生活容器,进而形成分析城市、塑造城市的方法[1]。
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空间塑造已经逐渐成为了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
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塑造对于城市形态、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地基于景观原型进行空间塑造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景观原型是指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和景观元素,包括森林、海洋、河流、山脉等等。
基于这些景观原型进行空间塑造设计方法,旨在将自然美景与城市生活完美融合,创造出更加宜居、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在基于景观原型进行空间塑造设计时,设计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与实践:1.景观元素的识别与定位在进行空间塑造设计时,首先需要对自然环境和景观原型进行认识和定位。
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勘察,以便更好地把各种自然元素与现代城市建设相结合。
2.景观特征的转化和创新对于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除了识别和定位景观元素以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特征转化和创新。
例如,在考虑城区公园的设计时,我们可以考虑在设计中加入自然地形、水体、草坪、植物等元素,使城市公园更具自然气息和观赏性。
3.生态环境保护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是要实现美丽、宜居、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环境。
设计师应该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选择和利用环境中的自然资源进行空间塑造设计。
例如,做好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案,使城市环境得到最大保护。
4.景观元素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在基于景观原型进行空间塑造设计时,我们还需要注重如何将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建设完美结合起来。
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需要充分思考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城市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方案,同时避免过度改变自然风貌和环境,以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
总之,基于景观原型的空间塑造设计方法是一种创新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特点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方法。
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激活自然环境、打造宜居城市,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原型理论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分析摘要:为有效发挥景观原型对风景园林设计的指导性意义,通过阐明原型理论的基本内涵,基于现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原型理论在可识别性、空间感知、意象表达与精神传承方面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的启示,并围绕原型选择与景观意象构建、融入场地功能的空间布局方案、以历史为原型的景观表达形式、集成文化符号的场所精神表达4个层面,探讨关于风景园林景观的具体设计策略及要点,以期为原型理论下的景观设计实践提供现实借鉴意义,在方法论层面提升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高度。
关键词:原型理论;空间布局设计;景观设计1.原型的选择在将原型意象引入风景园林设计环节时,首要要做好原型的选择。
以四季公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该公园坐落于辽宁省盘锦市,紧邻辽东湾,周围湿地资源丰富,呈现自汉起多个朝代建城者在城市选址、空间规划与建设等领域凝结的智慧,其自然地理特征与文化传承积淀为风景园林设计提供丰富、宝贵的原型资源,如红海滩、鹤乡等现代文化符号,进一步演化为区域独有的特殊景观意象,将上述原型作为风景园林设计的主要元素,以中华民族对自然山水的向往与共同心理认知为基础,融入多种情感、意象作为载体,重构设计要素,更好地发挥原型作为传承区域特征、沿袭历史文脉的重要功能。
如以红海滩、鹤作为原型,一方面,将红海滩的壮美景观融入公园大地景观设计中,赋予风景园林独特的气质与内涵,呈现该城市独有的自然景观特色;另一方面,以鹤作为典型文化符号,以鹤乡文化作为切入点,延伸出古代将鹤称为“一品鸟”、比喻具有君子之风的贤才智士,由此衍生为当代城市独有的文化追求。
通过运用类推手法有机整合红海滩、鹤两种设计原型,将当地人口耳相传的自然景观与文化符号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灵感与要素,以变换形态、丰富肌理为主要方式,利用动态山水景观、鹤之高洁符号特征传达对自然山水的皈依、向往之情与寄情于山水间的文化追求、情感寄托,在此过程中,再现富含地域风情与城市文化特色的山水风光、滨海原乡景色,形成兼具流动性、多元性、文化传承特质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景观。
建筑景观场景搭建方案建筑景观场景搭建方案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建筑景观场景的搭建对于城市的美化和提升城市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建筑景观场景的搭建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建筑景观场景的搭建应以城市环境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城市的特点和周围环境的风貌。
在选择建筑景观场景的材料和设计风格时,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以形成统一的整体形象。
同时,需要注意景观场景的搭建应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满足市民的需求。
例如,在公园或广场等开放空间中,可以设置休息和娱乐设施,给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场所。
其次,建筑景观场景的搭建应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选择景观材料和植物时,应选择符合环保标准和节能减排要求的材料和植物。
同时,应采用合理的管理和维护措施,保证景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例如,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来利用雨水灌溉植物,减少用水量;可以设置太阳能光伏板来为景观照明提供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此外,建筑景观场景的搭建还应考虑到人文因素。
如何通过景观场景表达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历史底蕴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选择建筑风格和材料时,应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背景,以增加景观的文化内涵。
同时,可以通过雕塑、广告牌等方式来体现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建筑景观场景的搭建还应考虑到可访问性和安全性。
在设计和选择景观元素时,应考虑到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便利。
例如,在景观场景中设置无障碍通道,给予行动不便的市民足够的便利。
同时,在设置儿童游乐设施时,应考虑到安全问题,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游玩环境。
综上所述,建筑景观场景的搭建方案应考虑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人文因素、可访问性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全面的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的美化水平,提升城市形象,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美丽的居住环境。
而这些方案的实施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将梦想变为现实。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以上海市复兴公园绿地为例作者:王维祥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8年第12期1 背景复兴公园的设计就是中西文化的结晶,在复兴公园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经过各种景观原型的抽取和演绎,最终形成自身独特的城市公园。
复兴公园建造时属于法国的殖民区,导致在开始营造时风格是法式园林,历史演变中随着服务人群所受教育的不同,其构成也在发生相应改变。
在后续建造中新增了中式景观设施,形成以法式为主、中式为辅的园林格局,从而给人们提供更多空间体验。
2 景观原型“人类先辈的经验经过不断传承和累积,便会在人们的的心灵上沉淀,形成这种物质即原始意象,这种意象被无意间保存于人们的集体潜在的意识中,这种原始保存的记忆就是“原型”[1]。
原型不能单独的存在,必须利用某种物质来表达,这种物质有可能是某一具体的物体或元素,也有可能是一种思想或是一种心理感受。
当原型的演绎与转化与人们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就会影响人们的记忆,潜藏于内心的某种意识就会被释放,人们的记忆也就通过“原型”这一媒介表达出来。
景观原型是表达人们熟知的事物,通过这些事物唤起人们的集体记忆,从而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产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感知地方特色。
任何一块场地的设计,要考虑场地的地域性、时间性及空间性,把这3 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反映场所的精神,唤醒人们内心的潜意识,更多地去感受空间,从而与空间产生互动。
最终通过这些体验景观把人们引向心灵深处,使人们的内心得到升华,与人们的集体记忆产生共鸣,让人们在场所中找到心灵的落脚点,产生浓浓的归属感。
设计师通过这种探究景观原型,并应用在场地设计中,从而呈现一个景观生命从无到有不断成长的过程,使其展现独特的地域特质和丰富的人文情怀。
景观原型的发掘不应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要寻找复杂形式背后隐藏的构成形式,寻找出限制着特色景观生成的因素。
3 基于景观原型的设计方法3.1 基于历史文化原型的承继景观原型是对历史的特殊展现形式,也是某一阶段历史文化的载体,设计师通过解读场地历史,从而给人们提供一种心灵上的暗示和启迪,让人们去感知历史和体验空间。
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探讨作者:王丹皮雪吟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19期摘要:指出了基于原型理论的景观设计方法是设计师深刻把握与场地关联的原型脉络,运用特定形式栽体和景观场景唤醒受众集体潜意识,引起集体共鸣的方法和策略。
以心理学原型理论为基础,以合肥市包公园为例,从资源利用、地形处理、空间营造等方面入手,结合地形、植物、水体、建筑等元素的解析,提出了公园绿地原型空间的塑造手法。
关键词:原型、集体潜意识、空间塑造中圈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066-021引言公园与其所在场地的文脉、使用人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不仅承载使用者休闲、游赏需求,还吸收融合着社会集体记忆,承载人们对于土地的思考,对于历史文化的精神追求。
有的公园因纪念某种共同的原型记忆而生,有的公园随着历史的推移,自身也成为使用者新的共同记忆,成为一种新的原型,历史公园的产生通常就是如此。
这种集体潜意识的共识,来源于使用者长久积淀的身心记忆所形成的原型诉求。
这样的诉求,正是当代公园景观设计者试图把握的场地原型脉络。
这样的脉络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予以表达和彰显,使受众产生对场地和空间的共鸣体验,从而建立起使用者与场地间牢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使用者的“心理原型”原型是“典型的领悟模式”,是集体潜意识的重要内容,保存着人类以往所有典型的经验和体验。
人们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會有本能的共性诉求。
这种共性诉求,通过原型的载体来显现。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展现文人阶层共同精神诉求的固化意义标志物,可称之为“意象”。
这种“意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以新的方式演绎再现,而造园家探索出来的原型设计手法也随着时代不断发展。
3原型的“元”构成设计师分析的不仅是场地的物质空间,更要探究场地与历史、文化、使用者间的内在关系。
设计出与场地原型脉络相契合的景观,营造出让使用者产生共鸣的环境,是需要抓住场地最本质的特征,这种特征可称之为“元”特征。
借景设计方案项目概述借景设计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设计手法,即利用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或人工景色来为景观空间添加框架和氛围,使整个景观更加完美、美观、有序。
本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借景的手法为一所城市中学的校园景观进行改造,提高校园整体形象和文化氛围,满足学生和教职员工日常活动和学习的需求。
设计思路现状分析该中学校园场地面积较为狭小,远处存在高层建筑群和公园绿地,但校园周边主要道路繁忙,空气质量受到较大影响。
目前校园中存在的绿化设施较少,而且分布分散,不能很好地发挥绿化美化效果。
教学楼、宿舍楼外立面单调,缺乏特色和潜质。
设计要点在现有校园地形和绿化基础上,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借景设计:1.利用高层建筑的轮廓和流线形状,作为校园中心绿地的背景,形成抢眼的视觉焦点。
高层建筑群的现代化风貌与校园优美自然的环境形成对比,增强视觉冲击力。
2.根据学校文化及地域特色,选定文化代表性建筑或标志性建筑,做为景观元素的结合点,营造出独特风格。
3.利用周边公园的绿植资源,选用适宜种植的树种和花卉,加强校园绿化,规划出直线、曲线和圆弧状的绿化点,提高视觉效果和美化率。
4.借助人工雕塑或美术装置等文化艺术元素,提高景观层次和文化内涵,增强校园的文化品味和品牌影响力。
设计效果在借景设计的效果方面,本设计方案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通过高层建筑轮廓和流线形状获得强烈的视觉感受,使校园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增加方向感、空间感和流动感。
2.通过文化代表性建筑或标志性建筑的巧妙结合,营造出独特风格的校园景观,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和形象。
3.通过绿化点的布置和景观元素的搭配,创造出富有层次和节奏感的校园绿化景观,吸引师生驻足欣赏。
4.通过文化艺术元素的增加和人文特色的营造,提高校园整体品味和文化内涵。
总结借景设计是一种创新性、独特性的景观设计手法,通过人工手段结合周边环境,使整个景观更加完美、美观、有序。
在此校园改造项目中,借景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校园整体形象和文化氛围,还可以满足学生和教职员工日常活动和学习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