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为”的社会人生观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7
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摘要:老子,姓李名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
其著作《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可以说是老子的思想结晶。
现在,老子的无为思想仍对当代人的生活起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有深入解读这古老而又不朽的思想的必要。
关键词:老子清静无为影响一、老子的无为思想。
“无为”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
在《道德经》中,“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
第二章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又如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爭;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盜;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在第五章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横征暴敛,胡作非为,老百姓在饥饿和死亡的边缘挣扎,民不聊生,困苦不堪。
老子看到当时的统治者本是无德无能的,却偏要好大喜功,妄自作为,结果使老百姓疲于奔命,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老子怀着对统治者的憎恨和对人民的同情,针对统治者的“有为”而提出“无为”的主张。
所谓“有为”就是指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
老子看到“有为”的祸害已经是非常严重的了,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极力呼吁统治者为政要“无为”,实行“无为而治”,不要过多地干涉老百姓。
道家“无为”思想最基本的含义就是“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廿五章提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认为是最玄而又无处不再的终极,道是取法自然的,自然才是根本。
自然在这里并不是指我们现在说的大自然,老子的自然是万物并行不悖,按照他们原本地专题生存、发展而不为破坏的一种状态,说通俗一点就是自然规律,此是为“自然”。
这里的“道”就是自成法则的自然规律。
如何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作者:李欣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第34期李欣(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河南焦作454000)摘要:众所周知,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之一,他的《道德经》一书博大精深,对后世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青睐。
无为、道法自然、柔弱不争、心若空谷、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等等一系列的探讨治国、自然、修身和生态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无为”是“道”的核心思想,也是整个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对老子“道”的最好阐释。
它要求我们做人要坚守自己的本性,做事要遵守一定的规律,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都能处于一个和谐统一的状态;当然,树立一种超然的忘我的境界也是我们应该做到的;老子还认为要想达到“无不为”的境界,我们不能带有个人的偏见去看待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
关键词:无为;老子;自然;人生观;生态观中图分类号:B2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190-02作者简介:李欣(1991-),女,河南商丘人,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15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
一、引言《老子》,又称《道德经》,涵盖了中国哲学的各个方面,博大精深,可以说是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瑰宝,充满着人生智慧。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之父,其“无为”思想便是教人求得心灵的真善美,以淡泊名利、知足常乐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事与物。
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自然观、美学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将对其进行一一阐述。
探究一下老子的人生哲学思想会对构建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无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道德经》一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
所谓“春秋无义战”,一方面,是指这一时期发生的战争大多不是为了捍卫正义或为了保卫某种政治道德原则,而是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有些地主在经济上不断壮大,经济地位也不断提高,于是他们就提出与贵族享受同等权力的要求,从而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激烈的争权斗争,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论老子“无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前言作为一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们所不可避免的。
而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此时,我们可以从老子的“无为”思想中汲取灵感,来指导我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具体实践。
老子“无为”思想的内涵“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关键词汇。
而它并不是指无所作为或懒惰的表现,而是指“无为而治”,也就是以不强迫、不命令、不干预、不居功为治理方法。
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尊重自然、尊重人性、尊重事物,倡导“顺应自然、随缘而安”的心态,而不是强行干预和策划。
“无为”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尊重大学生的选择自由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思想和选择自由。
大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他们有权自由思考和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观。
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多地给予他们空间和自由,而不是过于干预和指导。
只有做到开放、自由,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老子思想中强调“知足常乐”,“安贫乐道”,“淡泊名利”,这些思想与当代“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意识。
指导他们从内心深处去摒弃功利性和虚荣心,获得真正的学习成果和生活成长。
倡导“顺应自然”的心态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很多工作做不好就是因为我们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和内心的变化。
而这种工作方法不仅会让大学生失去兴趣,而且可能会产生压力和排斥。
因此,我们应该倡导“顺应自然”的心态,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从内心深处去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总结老子思想中“无为”思想的价值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可谓深远。
我们在思想和实践中,应该在尊重自由和鼓励自主学习中,更加注重人性、尊重事物和顺应自然。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老子为人处世的道家思想及其对当今在校大学生的借鉴意义【摘要】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观和处世智慧的思考,对当今在校大学生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老子强调无为而治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谦逊自律,与其说是不作为,不如说是在做中无为。
他提倡顺势而为,认为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同时也反对攀比竞争,主张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追求真正的自我修养。
对待权力和名利,他提倡淡泊,认为贪婪和功利只会让人迷失方向。
大学生应该学习老子的谦逊、自律和无为而治的智慧,以平和的心态应对挑战,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淡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和内心修养。
【关键词】老子、道家思想、人生观、大学生、无为而治、顺势而为、自然、自我修养、攀比竞争、权力、名利、淡泊、借鉴意义、谦逊、自律、智慧。
1. 引言1.1 老子对人生观的思考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对人生观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老子认为人生应该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天道,保持谦虚和谨慎的态度。
他强调无为而治,即通过不操之过刚的方式来处理事务,避免强行干预,以此来实现事物的自然运转和最大效果。
老子认为,人生何其短暂,世事难料,因此应该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要贪图名利和权力,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我修养。
他主张顺势而为,随遇而安,不必逆流而动,不必强求成功和得失,只需顺势而行,顺其自然,秉持一颗淡泊的心态。
老子的人生观对当今在校大学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现代社会,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就业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焦虑不安。
老子的思想提醒他们,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要过分攀比和竞争,要顺势而为,遵循自然规律,保持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坚韧。
这样不仅能更好地面对挑战,也能更好地驾驭自己的人生,实现真正的自我价值。
1.2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当今大学生的启示老子的道家思想不仅仅停留在古代,其对当今大学生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如应付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追求名利的欲望等。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英文是View Of Life,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1、人生目的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为实现人生目的,人们会注重培养能力、磨炼意志、奋发进取、努力拼搏。
古今中外众多创造了辉煌壮丽人生的志士仁人,多在青年时期就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从而在解决人生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始终朝着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前进。
第二,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人生道路崎岖不平,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不同的人生目的会使人采取不同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目的可以使人无所畏惧、顽强拼搏、积极进取、乐观向上;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或是投机钻营、铤而走险、违法犯罪,或是虚度人生、游戏人生、放纵人生,或是悲观消沉、看破红尘、厌世轻生。
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者,无不是在正确的人生目的支配下,以昂扬乐观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坎坷。
第三,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奉献,从而在工作中尽心、尽力、尽责;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或他人进行索取,从而以追逐个人私利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以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尽义务为无价值、无意义的人生。
不同的人生目的会有不同的人生选择,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追求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价值。
论老子“无为”的人生观老子,这位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其中,他的“无为”人生观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深入探讨老子的“无为”人生观,以及它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他的“无为”人生观。
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度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
他也提倡“无为而为”,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让自己的行为与自然保持和谐。
他强调“无为而活”,即不要受过多的欲望驱使,过简单自然的生活。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个人层面,无为而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
无为而为则可以提升我们的心态,使我们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无为而活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享受生活的美好。
在社会层面,老子的“无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我们不再强求和控制他人时,人们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就会减少。
同时,无为而治也可以应用于企业管理,让企业更加高效和谐地运转。
有人可能会认为,老子的“无为”人生观过于消极,会导致人们不思进取。
但事实上,无为并不等于消极,而是要在积极进取的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无为而治并不是完全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充分了解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干预和引导。
老子的“无为”人生观是一种深刻而有益的哲学思想。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我们应该深入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从中汲取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无为”理念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哲学概念。
其中,“道”、“有”、“无”三个概念,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概念,试图深入理解老子的道本论,并探讨王弼本无论对老子道本论的改造。
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道”被视为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摘要】提起庄子,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逍遥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庄子所主张的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完全体现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
但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及其思想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以往传统的无情批判和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他对世间万物的普遍看法。
本文仅以此为线索,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对他思想本质的把握来探究庄子人生观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以及他对现实人生的启发。
【关键词】庄子、无为、积极意义、生命一、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要了解庄子思想,必须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背景,只有从他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的正真内涵。
关于庄子的出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大多数学者考证,庄子大概生活在战国中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节点,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显得尤为重要。
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兼并与称霸战争不断,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
学术文化的下移,井田制的崩溃,导致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游士阶层。
由于这一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各诸侯之间的争霸也需要一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双向作用力的发挥下,游士阶层逐渐膨胀。
他们纷纷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诸侯们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1 / 7就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代,“那时中国人把人生大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了,这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即中国文化之终极目标所在”。
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建构,主要就是诸子百家,而道家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达到了极致,战争带给人的恐惧以及生死的无常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厚的阴影。
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也是无为思想的缔造者。
老子竭力倡导无为而治,他认为宇宙万物最根本的运动形式和法则是“道”,统治者的“有为”是违背了“道”的本意,所以才导致了一系列统治者越“为"越“乱”的社会弊端。
如何才能不违背“道"的本意?老子认为就是要遵循大道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的这一思想实际上就是无为政治,即一切遵循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自然而然,不妄于过多的干预,一切顺其自然,让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真正融为一体。
这虽带着浓厚的个人理想主义色彩,但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坚守自己思想的独语者的顽强意志。
无为思想作为老子的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汉初,高祖刘邦的“约法三章”,刘邦统治者从秦亡中接受教训,面对现实采取因势利导,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安定百姓,与民休息的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据《汉书?食货志》称“萧、曹为相,填以无为,以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故黄老思想盛极一时,可见影响之深之大,所以历史上才有“大汉”、“汉人"之说和“文景之治”。
唐时,高祖李渊起兵太原,为争取社会民心支持,宣布废除隋法,只“约法十二条"。
唐初几代统治者均“动静必思隋氏,以为殷鉴”,太宗李世民即位时宣称:“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并十分崇尚道家的“清静无为”。
唐太宗说,“君无为则人乐”。
魏征则说,“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无为而治,德之上也”。
有了唐代君主的无为政治思想,才有我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
宋、明、清几代君主对老子“无为思想”均有过狂热推崇,但多是迷信于某些玄妙的禅学方术,而未付诸于治国实践,其所作所为也完全背离了道家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所以多落了个国亡身败的下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重视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一代伟人邓小平对老子的清静无为思想进行了创新完善,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方面,无不体现着无为思想的深邃的智慧内涵和博大的精神实质,如农村承包责任制、开放搞活、多种经营、黑猫白猫的猫论、发展就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见,无为思想作为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不仅对古今统治者实行统治、治国安邦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积极作用,同时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一种古代先哲智慧和文化特质也仍在极大的影响着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企业.这种极富东方文化特质的独特智慧,在今天已经成了一种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营养宝库,供我们不断从中受益并吸取营养.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无为思想和其他思想一样,对人们的影响首先是表现为,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接受抽象的概念化影响,其次是再由概念的导向所引起的潜移默化中,继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引起变化,产生习惯性记忆意识。
论无为思想对人的意义——论“无为”的社会人生观选题意义:老子作为道教的创始人,其思想源远流长,其代表作《老子》一书,思想深沉,内涵丰富,其中“无为”作为老子一个重要的思想从古到今一直被人推崇研究,其“无为”思想旨在通过主体对道的复归与把握,实现在大宇宙、社会、人生中“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有为的目标。
“无为”思想在现代社会人生中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尤其对于现在社会风气败坏,人心浮躁,诸如“小悦悦”事件,以及“救人反而被判赔偿事件”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学习老子思想,尤其是学习老子“无为”的思想对人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人说“无为”教人如何与自然相处的一门学问,也有人说“无为”是可以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的一个思想,,更有人说“无为”是可以使人活的更快乐的一个思想。
可见,“无为”无论对人,社会,还是自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文大纲:论文分为了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讲述“无为”的人生观含义,第二部分讲“无为”的必要性。
关键词:自由,无为,顺应天性,一、对“无为”人生观的阐述无为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对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思想、文化都有着极大地影响。
那么,“无为”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对人们的人生观的选择又应该有何影响呢?我们又应该去对这种影响人们人生观的“无为”作何解释呢?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违背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百姓饥寒交迫,是因为统治者的苛捐杂税太多,老面姓的灾难不断,是因为统治者妄自作为,违背规律。
在老子看来,在那个时代里,应为统治者的“有为”而使得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这,便是老子提倡“无为”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讲“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意思是说“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
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这里说采用“无为”的方式去治理民众,以“道”去教育人民,天下的人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
这实质上就是使人们树立了“无为”的人生观的结果。
但是,什么又是“无为”的人生观呢?宋锡同在《无为之境——《老子》无为思想的有为价值》中说:在《老子》思想中,“无为”指基于天道的自然本性,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不是无所作为的“不为”,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自然固有本性的前提下因应善为。
就如同他所说,“无为”的人生观就应该是顺任万物的本性无心而为。
具体的说“无为”的人生观就是要求人们可以在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顺任本性,自由自在的生活下去,不刻意去争抢什么,不功利,不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与自由,不去限制他人,不干涉别人的选择,自然万物可以和谐的相处,人与人之间没有纷争,没有谁看不起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也不要随意的破坏自然。
当然,《老子•德道经》中“无为”一词中的“无”,不是表示不存在、什么都没有的含义,而是指无具体形象的物质和状态,这种物质和状态只是看不见,听不清,摸不着。
它是既表无具体形状的物质,又表抽象思维的属性概念。
《老子》第四十八章说“无为而无不为。
”所以,这里的“无为”是需要人们有所作为的,“无为”的人生观也是需要人们有所追求的,只不过是这里的追求强调每个人要顺应本性,不去受别人的干涉与影响。
这里“无为”的人生观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求人们顺心本心的去追求,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受强迫,处在一种自由选择,自由奋斗,自由生活的状态,不要刻意去追求成功,也可以以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失败。
这里所说的“无为”的人生观与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与陈帅佛所说的“无为”大同小异,任法融在谈无为时说,所谓“无为”并不是空待功成的无所作为——可叹世间又有几人知道无为也即无所不为。
存之非求,我自不动,如此而已;人择非己,我自不顾,如此而已。
若心已见,却放而任之,悔也;若机已临,却望而豫之,枉也。
同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陈帅佛说,若不行,自当无悔而不歧于己道,自当无枉而不逆于时势;若行之,自当无疑而不悔于己道,自当无退而不枉于时势。
以心为略,以机为术,行之无疑无退不悔不枉,才是无为之本也。
陈帅佛说道教以“道”为基本信仰,认为“道”是无为的。
他们认为“无为”就是,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们所说的“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强调了人们要从心所欲的生活。
另外,树立一种“无为”的人生观是要求人们追求自己的内心世界的,要求人们选择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多彩,每个人才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个社会次才能分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所以,这里的“无为”的人生观也是一种要求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二、“无为”的社会生活的必要我们的生活应该是无规则的,是一种在无为中自由的生活。
当然,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一无所为,而是无为而无所不为;这里的自由也并不是毫无节制的自由,而是一种在遵循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前提下的一种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的自由,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应该一致。
在当今世界中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人们是需要树立“无为”的人生观的。
“无为”就是,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歧不逆不悔不枉,顺其自然,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我们每个人所应该拥有的,每个人拥有每个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而不要去强求一致,也只有我们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才能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
就像《血色浪漫》中,钟跃民所说:我要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如果一种生活方式过腻了,那我会马上再换一种生活方式,在我看来,当年插队时要饭和现在当兵只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无所谓哪种好哪种不好,这两种生活方式我都会高高兴兴地投入进去我们的生活应该是自由的,应该基于天道自然本性的去生活。
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趋于同一种生活方式,当一个婴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便早已被注定,被父母所规划于同样的道路,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大学毕业后争相做官,当老板,当学者,最差也要混个白领阶级,没有人愿意做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我们拥有者同样的思维,同样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是与“道”与“无为”的生活方式相违背的。
在那么一个生活方式下,人们慢慢变得势利,刻薄,人世间丧失了最起码的人情关怀,像“小悦悦”事件,南京“徐老太”事件层出不穷。
在这样的社会下,人们将所谓的道德仁义抛诸脑后,然后慢慢学会了阿谀奉承勾心斗角,就连小学生都学会了腰挂锣鼓,手举彩带高声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以博取领导的欢心。
记得曾经有一个父亲把他的儿子带到一个擦鞋匠的大叔身边,告诉儿子:看吧,要是不好好学习,以后你就要跟他一样。
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当官的似乎要远远比普通工人来的尊崇,有钱的要远远比没钱的高贵。
这不,2011年夏天一个山西的煤老板不就为了达成自己无礼的目的把一打钱摔在一个导游的面前吗。
这只能够生活方式是违背自然大道的生活规律的。
这种违背“道”的社会是一个被扭曲的社会,在以“金钱”与“权势”为衡量标杆衡量个人成就的社会里,社会生活早已经失去了多元化的特点。
在那样一个社会结构中,几乎所有的人都为了活得更体面点,更最严点而苦心钻营,努力地向上爬着。
这样的社会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培养的人大都是缺乏创造力的人,而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哪怕是读完博士,腰缠万贯,位居高官,也依然是个庸才,是一部被制造出来的机器。
但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时可以把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的,而想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是需要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
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无规则的,是无为中自由的。
人们的社会生活应该是多元化的,这个社会需要大声疾呼舍生取义者,也同样需要阿谀奉承随波逐流的人。
无论是卑微碌碌无为,还是高尚努力奋斗,只要符合自己的理想,就算是自己一无所有那又如何呢。
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有资格去嘲笑谁。
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去尊重别人的生活,而不应该强求一致,谁的生活都不比别人的高贵或者卑贱。
每个人的能力兴趣不同,选择不同,生活也就不同。
但是,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态呢?现在,之所以出现这种社会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孩子们的父母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不能做到“无为”,他们过多的安排自己子女的生活从而违反了孩子们自然发展的自然规律,使得自己的子女不能按照自己的自然天命生活下去,遏制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天真、活力、自己的想法;孩子们在自己的父母还有那些所谓的“社会人”的影响下扭曲了自己的自然本性,慢慢变得功利了起来,泰戈尔说;“过于功利的人生就像把无柄的刀子,也许有用,可是太不可爱了。
”所以,作为父母,过多的要求自己的子女,让自己的子女树立一种过于“功利”的思想是不正确的。
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也是人们快乐的根源,记得在《自然无为与快乐》一文中指出,人的“心”对“物”常常起私欲,想占有它,想有所为。
结果呢?人心必然失去宁静与安定。
既然,人心失去了宁静与安宁,那么,人们还会快乐吗?在中国,大多数人的“心”都是在孩童时便被扼杀的,从我们小学起便被教育着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初中,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着,抛弃了很多可以和小伙伴们游戏的机会,丢掉了大多数可以看心爱动画片的时间;考上一个好点的初中后,家长与老师又会说“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一个好高中,考上一个好高中,就等于你有一只脚迈入大学了。
”于是我们又拼命努力着,直到考上了高中。
到了高中后老师们又说“现在别贪玩,别早恋!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大学就是天堂,你不是想玩吗,在那里你就会玩个够;你不是想谈恋爱吗,大学里有很多好的女孩子男孩子,在那里你就谈个够。
”于是,我们放弃了一起可以与朋友相处的时间,放弃了我们心爱的人儿。
后来,我们终于考上大学了,可是,在大学里真的是如高中老师们所说的天堂吗?在这里我们还不是为了能在以后找个体面点的工作而努力着吗。
那么,找到自己所认为的体面地工作之后呢?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是错在这病态倾向的。
在我们的生命中是需要一些纯粹的,本质的体验的,每个阶段得人都应该有那个阶段独特的生活状态,每段人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乐趣,不要想着当我们走完一段人生后,等着以后再去补偿那段已经失去的人生本该拥有的乐趣。
所以,我们是需要一种“无为”的人生观,在遵循大道规律的前提下,顺应自然本性去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要刻意压抑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快乐,这个社会才会精彩,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