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第六章
- 格式:pdf
- 大小:191.81 KB
- 文档页数:7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科学。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被广泛教授。
在七年级地理学的第六章,我们将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的详细讨论:一、大洲与国家地球表面被分为七个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南极洲。
每个大洲都有其地域范围和独特的特征,如亚洲是最大的大陆,非洲是最热的大陆,澳大利亚是最小的大陆等等。
每个大洲被进一步划分为许多国家。
例如,亚洲有中国、印度、日本等等,非洲有埃及、南非、肯尼亚等等。
国家可以根据其地理特征和文化差异被归类为亚洲国家、非洲国家等等。
二、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点在地球表面上的具体位置。
地球被等分为南北两半球,经线和纬线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
经线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沿着地球表面向东西两端延伸的线。
通过经线,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点的东西方向位置。
纬线是以赤道为基准,在地球表面向南北两端延伸的线。
通过纬线,我们可以了解一个地点的南北方向位置。
我们用经纬度来精确标记一个地点的位置。
三、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表面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和气候等。
这些地理特征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生物和人类活动。
山脉是指连绵不断的高地,它们分布在全球各地。
山脉有许多不同的功能,如保护森林、影响降水以及提供旅游和运动等娱乐活动。
河流是指大量水流下坡流向海洋的自然水道。
河流的长度和流量各不相同,例如,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长达6650千米。
河流不仅对生态系统有影响,而且对交通和能源生产也有很大的贡献。
湖泊是指天然形成的非永久性的水体。
它们通常位于深谷或山中,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湖泊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提供用于灌溉和供水的自来水。
海洋是指地球表面上与陆地相隔的大量咸水区域。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水体,覆盖了71%的地球表面。
海洋也是自然资源(如鱼类和能源)和运输的重要来源。
气候是指地球表面的气象条件。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的学科,通过学习地理,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各种地理现象。
这对于我们认识世界、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的主要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
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人类活动的空间。
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地壳上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得我们有白天和黑夜,四季变化等现象。
地球仪是用来模拟地球形状和地理现象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各个方面。
地球仪分为物理地球仪和政治地球仪,前者主要展示地球自然特点,后者主要展示地理政治特点。
第二节:大地形和大陆划分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每个洲都有独特的地理特点,包括陆地形状、大小、气候等。
大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山地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一定的影响,如山地的高度会影响气候和降水。
第三节:气候和气候分带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气候分带是将地球的气候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带状区域。
寒带气候寒冷干燥,温带气候四季分明,热带气候炎热潮湿。
气候对于植被、动物分布和人类活动都有很大的影响,不同气候区域的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也存在差异。
第四节: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是指地球和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保护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环境问题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第五节:人口与城市人口是指指定地区的居民数量,人口分布不均衡是地理现象之一。
世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较大。
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城市化现象不断加剧。
城市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和工作机会,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必背知识点一、地理位置1. 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 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达南纬11°,经度约在东经26°至西经170°之间,跨寒、温、热三带,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3. 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
西隔乌拉尔山脉与欧洲接壤,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二、地形特征1. 地形类型: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2. 地势特点:中部高,四周低,高低悬殊。
3. 世界之最: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除南极洲外)。
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湖面。
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
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咸水湖)。
三、气候特征1.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等。
2. 主要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主要在中、西部。
气候类型南北差异大,东西差异也大。
四、河流特征1. 流向特征:亚洲的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顺地势呈放射状流向四周海洋。
2. 主要河流: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
黄河、长江、湄公河 (在我国境内称澜沧江)流入太平洋。
恒河注入印度洋。
湄公河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五、分区与国家1. 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六个地区。
2. 重要国家:中国:位于东亚,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
日本: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数千个小岛组成,是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
印度: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其他:如印度尼西亚 (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俄罗斯 (地跨亚欧两大洲)等。
六、人文环境1. 人口: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1%。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第六章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在地理学中,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
不同的地区拥有着不同的国土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差异极大。
本文将围绕第六章的知识点,对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进行归纳总结。
一、国土资源的类型及分布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指的是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水、土地、森林、油气矿产、野生动植物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往往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2.人文资源人文资源包括文化遗产、人文景观、人才等。
这些资源的分布受到人类活动及文化传承等因素的影响。
3.区位资源区位资源指的是地理位置及交通、通讯等资源,这些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1.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是人类最早依赖的资源之一,其开发利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各国对于能源资源的探索及开发利用也越加重视。
目前常见的能源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3.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所必需的,其开发利用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缓解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
4.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包括人文景观、自然风光等,其开发利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5.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生态资源的保护利用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在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也要考虑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总的来说,国土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涉及众多领域,需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特点及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并保护好环境与生态平衡。
第六章 发展与合作1.能够运用数据,说出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够运用地图,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及其分布特点。
3.能够通过分析实例,理解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4.能够运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
运用资料,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通过分析实例,理解交通运输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运用资料,理解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1.收集国际合作的资料。
2.收集在当今国际社会体现中国力量、中国智慧的案例。
3.多媒体课件。
新课导入 出示联合国标志图,提问学生:这个图案代表哪个国际组织?它的宗旨是什么?反映了当今什么样的国际趋势?结合学生回答,总结当今的国际趋势:发展与合作,从而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不同国家发展水平差异1.地域差异的原因【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局部地形图,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地形、气候、水源等角度,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分析欧洲与非洲的自然环境差异。
【学生活动】结合地图,利用前面几章学过的内容,分析两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差异。
【教师活动】出示教材第110页图6.1“世界国家和地区人类发展指数(2021年)”,指导学生估算出欧洲和非洲的平均发展指数,并分析得出:欧洲平均发展指数比非洲高,欧洲的平均发展水平高,非洲的平均发展水平低。
【学生活动】结合教材第110页图6.1“世界国家和地区人类发展指数(2021年)”,估算出欧洲和非洲的平均发展指数,并得出欧洲平均发展水平高,非洲平均发展水平低的结论。
【教师活动】通过对比欧洲和非洲的自然环境差异,以及欧洲和非洲的平均发展水平差异,可以总结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有优有劣,开发历史有早有晚,所以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承转】世界上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和发展水平低的国家都有哪些?他们位于哪个大洲?又有哪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呢?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显著差异【教师活动】再次出示教材第110页图 6.1“世界国家和地区人类发展指数(2021年)”,引导学生找出发展水平高的和发展水平低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有哪些。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 位置和范围知识点1 雄踞东方的大洲 1、地理位置(1)半球位置: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绝大部分地区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北邻欧洲,西南邻非洲,东北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相望(课本3页图6.2) (3)经纬度位置:纬度(81°N ~11°S )跨寒、温、热三带;经度位置:(26°E ~170°W )2、范围(在地图上找出)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东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望图示记忆亚洲的地理位置亚洲西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北美洲欧洲非洲大洋州结合课本3页6.3图比较亚洲和北美洲。
合作讨论完成学案比较项目亚洲北美洲东、西半球中的位置南、北半球中的位置濒临的大洋面积(万平方千米)所跨的纬度范围所跨的经度范围东半球西半球北半球北半球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大西洋4 400 2 40081°N~11°S81°N~10°N 26°E~170°W170°W~20°W知识点2世界第一大洲1、面积最大的大洲(1)亚洲包括亚欧大陆的大部分和周边岛屿,面积约4 400万平方千米。
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七大洲面积大小排列顺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2)亚洲也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2、地理分区(1)亚洲地域辽阔,为了便于认识,按照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地区。
,(在课本4页图6.5找出)地理分区主要国家(地区)东亚中国、蒙古、朝鲜、韩国、日本(5)(2)亚洲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
第六章亚洲
一、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邻印度洋。
3.经纬度位置:81°N-11°S(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26°E-170°W(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3。
(各大洲面积由大到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
二、范围
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亚洲、非洲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亚洲、欧洲分界线:“乌乌里大黑土”(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三、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②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③季风气候显著.
掌握: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气候特征.(地理图册P9)
季风气候特点:雨热同期
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国家和地区。
第六章:气候与地理一、气候的形成与类型1.气候的形成:气候是指地球表面上其中一地区长期平均天气状况的总和。
气候主要由大气循环、纬度、海洋性、大陆性和高度等因素影响。
2.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 savanna 气候,一般位于赤道地区,年平均温度高,降水丰富。
(2)温带气候: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冬季干燥,夏季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湿润。
(3)寒带气候:较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0℃,夏季炎热,冬季严寒。
(4)高山气候: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
(5)大陆性气候:位于大陆内部,季节性温差大,降水少。
二、自然灾害与地理1.自然灾害的类型:(1)地震: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地壳的震动,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2)台风:热带海洋上自由旋转的气旋产生,风力大,降雨丰富,会引发洪涝灾害和水灾。
(3)洪灾:地表积水过多,导致河水泛滥,造成低洼地区的严重灾害。
(4)干旱:长期天气干燥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5)沙尘暴:干旱地区或草原地区强风刮起泥沙、尘土等,形成暴风,并引发能见度降低和空气污染。
2.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灾害:(1)经济影响: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建筑毁坏、交通中断等,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2)人类生活影响: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居民被迫撤离等,影响人类日常生活。
三、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可以发展贸易、交通和旅游业等。
(2)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3)气候和土壤: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
(4)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负面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城市的扩大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工业化:工业污染和工业废物的排放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着地球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第六章是我们七年级地理学的重要章节,本文将对第六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地球是一颗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行星。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使得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完成一年的时间。
这两种运动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气候和季节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高纬度、低纬度和海洋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季节是地球公转所导致的地球不同位置受到不同太阳辐射的结果。
高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低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较小。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层组成。
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壳的形成、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产生影响。
四、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地貌是指地表上各种地形的组合。
地形和地貌受到构造运动、风化和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貌因此呈现出多样性。
五、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地下水层中,而地表水则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六、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过度开采资源和环境污染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我们要提倡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七、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数据、硬件、软件、人员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系统,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地理空间信息的便捷获取与分析。
总之,地理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通过对第六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对地球的运动、气候、内部结构、地形与地貌、水资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七年级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第六章第六章:环境与资源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研究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地貌、气候、环境等方面。
本文将重点总结七年级地理学习的第六章内容,即环境与资源。
一、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恶化和人类环境失衡的问题。
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问题:人口的数量和分布不均匀导致资源消耗加剧和环境负荷增加;2. 工业问题: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能源利用引发大量废气、废水的排放;3. 城市化问题:城市建设导致土地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4. 农业问题:过度的化肥和农药使用引起土壤污染和水源污染。
二、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环境问题对人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问题:环境污染导致空气、水源、土壤等的恶化,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2. 经济问题:环境问题会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3. 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引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减少污染:限制工业废气和废水排放,加强环保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 保护生态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3.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4. 加强环境监测: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为环保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资源与可持续利用资源是指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自然物质和能源。
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1.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等;2. 人力资源:指人类的智力和劳动力资源。
为了实现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1. 合理利用资源:采取科学、经济、高效的方式利用资源,降低资源的浪费;2. 节约资源:提倡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环保行为;3. 开发新能源: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资源的依赖;4. 降低资源密度: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减少资源消耗。
地理第六章知识点总结地理第六章是关于陆地的知识,主要包括陆地资源和环境、陆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全球陆地分布格局以及陆地的开发利用等内容。
本章知识点较多,下面我将对其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
一、陆地资源和环境陆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上的各种可供利用的物质和能源。
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植被资源等。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主要用于农牧业生产和城市建设。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重要资源。
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等,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能源资源包括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能源供给。
植被资源是指地表的植物群落,具有保护土壤、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功能。
陆地环境是指地球表面陆地上的自然和人为环境要素的组合。
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
人为环境要素包括居民集聚地、交通设施、工业区、农田等。
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了各个地区的地域环境。
二、陆地的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地理条件指的是陆地在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等方面的特征。
气候是陆地的重要自然地理条件之一,主要由气温、降水量、气压、湿度等因素决定。
地形是陆地的高低起伏程度,对水循环、植被分布、土壤发育等有重要影响。
地貌是地表形态的总称,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等不同类型。
土壤是由石头、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变质和有机物分解形成的薄层覆盖物,对植被生长、农作物产量有重要影响。
水文是指陆地上的水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等。
植被是陆地上的植物总称,对土壤保持、水分蒸发、气候调节等起重要作用。
三、人文地理条件人文地理条件指的是人类在陆地上进行生产、生活和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表现。
包括土地利用、资源分布、人口分布等方面。
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法,包括农业、工业、居住、交通等。
资源分布是指各种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决定了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