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_初三化学复习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58.97 KB
- 文档页数:9
顾交5.书写步骤:①写:②配:③标:④注:6.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提供的信息)以2H2+O22H2O为例:(1)质的方面:表明_______ ____;(2)量的方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_____ ;(3)微观方面:表示各物质之间的 __。
三、基本反应的类型7.初中阶段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包括:、、、1、化合反应定义:如: CaO+H2O=Ca(OH)22、分解反应定义:如: H2CO3=H2O+CO23、置换反应定义:如: Fe+2HCl=FeCl2+H2↑4、复分解反应定义:如: CuSO4+BaCl2=CuCl2+BaSO4↓;检查化学方程式要“四看”:一看化学式二看配平三看条件和等号四看“↑”,“↓”整理归纳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把握基本反应类型的特征,学会给化学反应归类定位提升典考点一:质量守恒定律1.下列说法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黑色固体质量比燃烧的铁丝质量大的多B.足量的硫在密闭容器内与20L氧气反应,生成了相同条件下的二氧化硫20LC.10g食盐溶于70g水中得到80g食盐水D.10g水在受热条件下变成了10g水蒸气2.化学反应前后,下列诸项中小组讨论,交流共享。
方法指导: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且体现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等守恒。
注意:物质的种类和分子的种型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总质量⑤物质种类⑥原子种类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⑥C.①④⑥D.①③⑤考点二:化学方程式3 . 科学研究表明,氨气在常压下可液化成液氨,液氨可用作汽车的清洁燃料,其有关的主要反应为4NH3+3O22X+ 6H2O,则X的化学式为()A.NO B.N2 C.NO2 D.N2O4.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4P+5O2点燃P2O5B.2KMnO4△K2MnO4+MnO2+O2↑C.H2O通电H2+O2D.2NaOH+H2SO4=Na2SO4+H2O5.如图为某化学反应在催化剂作用下微观模拟示意图,其中“”和“”分别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类一定改变,分子数目可能改变分析: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左右两边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以推出X的化学式。
《化学方程式及其意义》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首先通过分析、比较“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这一反应的几种不同表示方法,得出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最简明的方法,也是国际上描述化学反应的通用语言。
进而又分析变化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和微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定性和定量、宏观和微观的角度阐述了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1.理解为什么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变化,并能说出具体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2.能从定量的角度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3.通过学习化学方程式意义的过程,建立“宏观—微观—符号”的三重思维表征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五、教学过程化学方程式意义【思考1】化学方程式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语言,为什么用它来代表化学反应?也即化学方程式代表的意义有哪些?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07上方的文字找出答案【思考2】结合刚才的答案,你能否说出氢气燃烧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有哪些?【思考3】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存在质量关系?他们质量关系是怎样的?【交流共享】宏观:微观:【思考】氢气、氧气、水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什么?【板书】各物质的质量比=各微粒的质量比=各微粒的相对质量比思考、回答小组交流讨论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定量研究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巩固练习所代表的意义有哪些?思考、回答巩固化学方程式意义化学方程式意义有哪些?【方法提升】学习和研究化学,不仅要从宏观角度对物质的性质、化学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还要从微观结构上进行解释,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最后用化学符号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以及体会化学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宏观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是化学方程式,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也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通过对比文字表达式、微观示意图、化学方程式三种方法来表示氢气燃烧的化学反应,让学生感知化学方程式的科学性与简便性。
化学方程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3.掌握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化学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运用科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2.通过自身参与科学实验探究过程,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及写法。
2.知道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3.培养独立思考、加工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化学方程式,教师板书课题: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化学方程式(1)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讨论: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此式能否体现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回答:(因上式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没变,数目相等)用已有的知识认识新问题引导:既然此式可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这一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我们可以用“”讲述:化学上就是用这样一种既可表示反应物,又可表示生成物还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式子来表示化学反应的,这样的式子,化学上称为——化学方程式(二)知识点二: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例:已知锌()与稀硫酸(H2SO4)反应生成硫酸锌(ZnSO4)和氢气(H2)。
问:实验室里用2.6g锌粒和足量的稀硫酸反应,最多能得到多少克氢气?阅读课本,并完成“实践应用”。
大家看课本,并完成练习三、巩固练习1.分别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方程式:(1)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2)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受热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3)Fe2O3与稀盐酸(HCL)反应,生成氯化铁(FeCl3)和水;(4)在空气中铝制品的表面被氧化成氧化铝2.加热24.5g氯酸钾,使它完全分解,可得到多少克氧气。
3.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又叫碳铵。
碳铵稍受热就会分解,生成氨气(NH3)、水和二氧化碳。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复习课》教学反思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复习课》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活动、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贯穿整个课堂,而且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着适度的紧张,有了不少的收获。
但课后认真思考后,总觉得这种形式的教学过程利弊兼有。
对于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来讲,这节课犹如一节知识与思维的“盛宴”,在一个个被巧妙设计的基础知识与易错点、重难点交织层出的习题向前,他们就象一个个胸有成竹的“勇士”,时而眉头紧锁、时而得意洋洋、时而游刃有余、时而又为自己的疏忽大意哑然失笑。
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稍微薄弱甚至于很差的学生来说,遇到个别综合题或实验探究题时出现在他们脸上的表情则是不知所措多于迎刃而解。
所以这节精心设计的复习课虽然是完全借用中招试题,但其实主要还是只针对了中上等的学生,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
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思考。
感觉自己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关键在于“急于求成”。
只想着让学生能从一开始就与中考结轨,过于高估学生,而缺少对学生现阶段学习状况的调查和准确把握,因此出现了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
如若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不能及时纠正这种做法的话,那么势必会使那部分后进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步削弱,最终与前面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在以后的复习课中,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全方位考虑全体学生,在习题设计上除了考虑训练学生能力外,还应该切合实际地考虑一部分基础知识的巩固、基本能力的培养。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精心整理
初三化学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评讲课教学反思
试题的设计上,命题者根据本单元的知识要点:①质量守恒定律;②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③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等从不同的角度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
另外,依据当今教学形势特点,我还特别设计了两条题目:一条是自编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评价的能力,知道在升学会考中正确规范书写的重要性。
另一条是实验设计题,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进一步明确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是必须通过实验探究才能验证实验结论。
二、3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2⑩三、2通电
①加热高锰酸钾2KMn04====2K2MnO4+MnO2+O2↑
②电解水2H2O====2H2↑+O2↑
③在常温下使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2Na2O2+2CO2====2Na2CO3+O2↑
MnO2
精心整理
④加热氧化汞2HgO====2Hg+O2↑
⑤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2H2O2====2H2O+O2↑
学生发表意见:
学生1:选取电解水。
潜艇是在大海里航行,水资源广泛,潜艇里又可以发电。
学生2:选取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
生成物为固体和液体,容易分离。
学生3:选取在常温下使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利用了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循环。
《化学方程式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构建网络,进一步理顺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三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复习,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建立起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规范计算。
3、掌握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典型例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走近航空航天,探究宇宙飞船的奥秘一、构建知识网络二、航空解密2'醐姗1峨蜘岫*1—()、(厩版脚㈱:麻潮(脚5,)>(")]皿盼翻岫;(宇宙飞船的外壳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宇宙飞船的外壳是用钛合金制成的,金属钛(Ti)的合金具有耐高温、耐腐蚀、强度高等性能。
工业上冶炼金属钛的过程是以钛矿石(主要成分为钛酸亚铁,化学式为FeTiCh)、焦炭、氯气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制取TiC14,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TiO3 + 6C + 7Ch2TiC14 + 2X + 6COo然后用镁与TiC14,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金属钛和氯宇宙飞船升空是用什么提供能量的?宇宙飞船是用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升空的,火箭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升空时至少要携带100kg液氢,充分燃烧才能获得足够的能量。
太空是接近真空状态,有极微量的氧分子,但无法利用。
那么宇航员在太空是如何获得氧气进行呼吸的呢?宇航员用的氧气有两个途径:携带纯氧,通过化学反应制氧。
化学反应制氧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①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
②电解水制取氧气。
(S:32 O: 16 H: 1 Na: 23 C: 12 )(1) lOOKg液氢与800Kg液氧恰好完全反应后会产生 ____________ Kg的水。
(2)在制备T1C14的反应中,X的化学式为(3)下列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镁条燃烧后质量增加,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化学教案及反思化学方程式化学教案及反思通过练习、讨论,初步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一种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究及合作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1.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式子。
其含义有二,其一可以表明反应物、生成物是什么,其二表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依据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设想、随意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
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一定的顺序,才能保证正确。
其顺序一般为:“反应物”“-” “反应条件” “生成物” “或” “配平” “=”。
2.配平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难点,配平是通过在化学式前加系数来使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以确保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配平的方法有多种,如奇偶法、观察法、最小公倍数法。
为了能顺利地写出反应物或生成物,应力求结合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化学反应现象来记忆。
例如,镁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为,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白色粉末。
白色粉末为氧化镁,反应条件为点燃。
因此,此反应的反应式为有些化学方程式可以借助于反应规律来书写、记忆。
例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因为有规律可循,所以根据反应规律书写比较容易。
例如酸与碱发生复分解反应,两两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盐和水。
以硫酸跟氢氧化钠反应为例。
反应方程式为:教法建议学生在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知道了一些化学反应和它们的文字表达式后,结合上一节学到的质量守恒定律,已经具备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基础。
本节教学可结合实际对课本内容和顺序做一些调整和改进。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去分析^p 、解决问题,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宽松又紧张有序的学习气氛。
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节在初三化学学习的整个阶段占有核心地位,为以后的化学计算将奠定良好根底。
学情分析:学生在已经驾驭了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根底上初步接触化学计算,应让学生娴熟驾驭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完善计算解题步骤。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驾驭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定律。
3、知道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4、驾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进展简洁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探讨、总结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2、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把握考点和重点。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化学学问中的微粒美和计算美,相识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书写。
教学方法:小组探讨、学生展示、讲授法。
课前打算:大白纸、记号笔。
初三化学复习课教学设计(二)一、学生根本状况分析1、总体分析:从学生的学问根底看,学生在小学自然、社会学科,初中物理和生物中已了解一局部与化学有关的根底学问。
从学生的实力开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必须的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并具备了必须的试验操作实力。
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看,75%左右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驾驭了根本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完成试验,但个别学困生自制力差。
从学生的学习看法看,各个班的同学90%以上要求进步,看法端正,上进心强,但局部同学学习目标欠明确。
各个班开展较为均衡。
面对实际状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他们得以全面、安康地开展。
二、试验内容分析: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踊跃主动地获得化学学问,激发学生亲近化学、酷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爱好,造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实力,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新教材将原有的局部演示试验和分组试验全部改为活动与探究、家庭小试验等。
化学式与化合价教学设计说明本课题的知识点是初三化学教学的难点,同时又是基础化学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分化,基于这几方面的考虑,以讲练结合的形式,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抓好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
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先后安排了化学式、化合价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这些都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是今后学习化学的必备基础。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能说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二)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认识了很多物质的化学式(在本课题以前叫化学符号),但不明白这些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结合对水的组成的认识,学习化学式应该是水到渠成。
而对于化合价,学习之初部分学生难免是机械地记忆,不知其所以然,所以经常出现错误,学生开始体会化学学习很困难。
而对于第三部分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需适当增加练习来强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2.知道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熟记常见原子团及其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并利用其进行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和整理,归纳所学知识并初步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寻找规律的学习能力;2.通过编顺口溜的形式,培养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3.通过化合价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2.化合价以顺口溜的形式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化学式的含义和书写;2.根据化合价规律,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3.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1.化合价含义的理解;2.根据化合价规律,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课时设计3课时教学策略1.用归纳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含义;2.用举例法帮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含义和规律;3.通过讲解+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1、《化学方程式》教学反思本节课将化学方程式及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两部分内容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作为一课时内容。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在学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之后,并且熟练掌握前面所学文字表达式的基础上,又要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化学用语。
通过第一课时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为本课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了理论准备。
本课在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通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事例,简单明了地叙述了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使同学们知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
化学方程式不仅书写方便,同时它把质和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本来不是难以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常成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分化点。
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不过关,对配平理解不深刻等。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书写规范完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为了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本节课教材简明生动,以举例、归纳等方法介绍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方法,以图片的形式生动的介绍了配平的过程,由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书写,因此利用书上已有情景的同时,利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才能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
在知识内容的编排上,通过采用“感知—发现—归纳—运用”的教学程序,将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两个板块重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逻辑思维严谨,充分体现了理科教学的特点。
并且注重了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突出了化学方程式的优势,让学生的学习变得主动。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设计情景时则以学生熟悉的方程式为例,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节课教学特色有以下几点:一、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课通过回顾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适用范围。
既巩固了已有知识,又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达到了温故知新的目的。
二、注重启发学生参与: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活动程度的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否到位,此课中充分利用了启发式教学优势,使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让学生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较好的地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知道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成正比关系,是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理论依据。
2、通过教师引领例题,掌握折线题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3、借助辨析题和课本习题练习相结合,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步骤和格式。
4、结合教材中的例题和分析平时实验中所取药品量的不足或过多的现象,认识定量研究在实际生产、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教学过程一、火眼金睛找出图片中的错误,让学生发现错误,引起学生警示。
二、展示正确的解题步骤1.正确的写出化学方程式。
2.准确计算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化学式量。
3.解设未知数时不能带单位。
但列比例式时已知量一定写单位,计算结果也要写单位。
4.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一定要写在相应的物质下面,上下对齐。
5.计算时应把纯物质的质量代入化学方程式。
6.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要保留一位小数需除至下一位,然后四舍五入.7.解题步骤要规范,过程要完整。
三、呈现完整的例题格式四、教师引领,例题讲解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 CuSO4和H2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NaOH溶液,沉淀的质量与所滴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1)原溶液中CuSO4的质量是多少?(2)求所加的NaOH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五、小组合作、共同提升2. .现有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样品22.3g,将其放入干净的烧杯中,加一定质量的水使其完全溶解。
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上图所示。
试回答F列问题:①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里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②在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样鼎中,含Na2CO3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g。
③当滴入上述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试通过计算,求此温度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g)。
复习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备课时备学情胜过备课标和备教材,本单元的复习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恰当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一、学生的已知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能量守恒。
在前四个单元的学习中,学习已经学习了一些物质的变化,特别是第三四单元的学习,通过电解水实验、水分解微观分析,通过对水的组成和结构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微观想象能力,为本单元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等化学用语,再加上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奠定基础。
学生在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前提下,加上已有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教师适当的引导就能突破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关。
二、学生的认知障碍1、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学生不能从微观本质理解为什么守恒?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现象表达不清2、对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学生容易顾此失彼,书写的不完整;还会主观臆造不存在的化学方程式,特别是对生成物状态即气体和沉淀符号标错3、在化学计算中,学生由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障碍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导致计算错误,格式不规范,步骤不完整也是常犯的错误。
三、学生心理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独立判断性明显发展,记忆力逐步发展到以理解记忆为主。
看问题不全面,易片面,急于下结论,初步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习的独立性,自觉性增强。
复习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是在充分了解学情,研读课标,遵循复习课在巩固双基的同时,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的原则设计的,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和课下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效果也在自己的预料之中。
一、情景导入:本节课导入自然流畅,没有突兀的感觉,使学生不知不觉渐入佳境。
首先根据地方特色由牡丹花香给人的感觉引入化学变化,以火箭腾空为情景素材引出本节复习的知识脉络,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核心知识,加上水到渠成的板书设计,复习重点知识让学生了然于胸。
复分解反应复习教学设计复习目标:1.通过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构建复分解反应模型,能准确判断常见化学反应是否为复分解反应。
2.通过复习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能准确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并构建网络。
3.通过复分解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本质,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
4、能熟练书写化学方程式,会运用复分解反应解决物质的共存、鉴别、除杂等问题。
重难点:1、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类型及实质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及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
三、教学过程一、根据“手操”复习四大反应基本类型的特点,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定义熟记复分解反应的两大要点:互相交换成分,化合价不变书写下列化学方程式,确定反应基本类型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碳酸钠和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稀盐酸和氧化铁澄清石灰水通入CO2 气体二、根据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复分解反应的类型1、酸和碱2、碱和盐3、酸和盐4、酸和金属氧化物5、盐和盐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微观实质生成物必须满足:产生沉淀、气体或水反应物条件:反应物是可溶的总结常见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思维图四、复分解反应的应用1、共存物质之间不反应,能“共存”下列物质能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NaNO3、NaCl、KNO3、(NH4)2SO4B.H2SO4、HCl、AgNO3、Na2SO4C.KMnO4、CuCl2、Fe2(SO4)3、NaNO3D.K2SO4、NaCl、K2CO3、NaOH练习:(1)、下列各组离子能在指定溶液中大量共存的一组是()A、在稀盐酸中:Ba2+、CO32-、Zn2+B、在氢氧化钠溶液中:H+、Mg2+、Cl-C、在氯化钠溶液中:K+、Ca2+、NO3-D、在硫酸铵溶液中:Na+、Cu2+、OH-(2)、在无色溶液中,下列离子组能大量共存的是()A.Ca2+Na+CO32-Cl-B.Na+ K+OH-Cl-C.Cu2+K+ Cl-NO3-D.H+ Na+OH-SO42-2、鉴别与除杂现有①NaCl、②Mg(NO3)2、③NaOH、④FeCl3四种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可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其鉴别顺序是()A.④②③①B.④③②①C.④②①③D.③④①②完成鉴别题时,首先考虑物质本身的颜色,其次考虑发生化学反应时出现的特殊现象,如产生气体、沉淀、指示剂颜色变化等。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2.掌握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讲练结合的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1.化学式的意义。
2.化学式的写法。
3.化学式的读法。
【教学难点】:1.化学式的意义。
2.化学式中各数字的意义。
【教学突破】:运用导学案,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点拨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展示水分子结构模型,师生共同回忆水分子的构成,回忆旧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纯净物。
(包括单质、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课题四化学式和化合价(第一课时)二、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阅读,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化学式的意义1.〖阅读文本,独立作答〗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回答化学式的概念,完成导学案上的内容。
分组展示化学式的概念:(1)、水的化学式为:(2)、氧气的化学式为:(3)、二氧化碳的化学式为2.〖小组讨论〗:(1)、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2)、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3)、化学式可以任意的书写吗?分组展示,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3.学生阅读文本,以水的化学式为例,明确H2O表示的意义,填写好导学案。
4.〖归纳、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化学式的意义。
5.〖知识迁移〗(1)请说一说化学式 CO2 表示的意义:(2)讨论: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每组推荐1名代表展示。
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小结:1.元素符号之前加数字不再表示是某元素不再有宏观的意义,只表示原子的个数。
如 6C 表示6个碳原子2、化学式前加数字也不再表示该物质,不具有宏观的意义,只表示分子的个数。
如2H2O 表示 2个水分子。
初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方程式》【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3.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4.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5.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引言: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这是本章的基础。
化学方程式是本章的中心。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学生:看学案完成知识梳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知识梳理】反应物和生成物不变元素的不变原子不变原子不变原子不变宏观——物质一定改变微观——分子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可能改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三个问题:【思考】1、如何从微观上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什么量变,什么量不变?3、质量守恒使用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学生讨论:展示教师展示PPT 学生练习:【练习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①物质的质量总和;②物质的质量;③物质的种类;④物质的性质; ⑤元素的种类;⑥原子的数目;⑦原子的种类;⑧物质的分子总数。
【练习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⒈ 燃烧的镁带和生成的白色粉末质量相等。
⒉ 3g 碳在10g 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13g 二氧化碳。
【练习三】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 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 产生的淀粉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教师:下边我们重点复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数法、定一法。
学生: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师生共同总结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学生练习:展示【练习一】按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⒈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⒉有白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⒊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光能 叶绿素⑴ P + O 2P 2O 5⑵ Fe + H 2O 高温 Fe 3O 4 + H 2 ⑶ C 2 H 2 + O 2 点燃CO 2 + H 2O ⑷ CH 3OH + O 2点燃CO 2 + H 2O点燃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初三化学一轮复习《化学方程式》【学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关键词语。
3.用化学变化实质及原子、分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4.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原则。
5.学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引言: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方程式的理论准备,这是本章的基础。
化学方程式是本章的中心。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
学生:看学案完成知识梳理,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知识梳理】反应物和生成物不变元素的不变原子不变原子不变原子不变宏观——物质一定改变微观——分子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的可能改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三个问题:【思考】1、如何从微观上来解释质量守恒定律?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什么量变,什么量不变?3、质量守恒使用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学生讨论:展示教师展示PPT 学生练习:【练习一】: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的是( ):①物质的质量总和;②物质的质量;③物质的种类;④物质的性质; ⑤元素的种类;⑥原子的数目;⑦原子的种类;⑧物质的分子总数。
【练习二】: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⒈ 燃烧的镁带和生成的白色粉末质量相等。
⒉ 3g 碳在10g 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13g 二氧化碳。
【练习三】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 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 产生的淀粉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教师:下边我们重点复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板书》二、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最小公倍数法、观察法、奇数配偶数法、定一法。
学生: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师生共同总结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 学生练习:展示【练习一】按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⒈有水生成的化合反应。
⒉有白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⒊有黑色固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光能 叶绿素⑴ P + O 2P 2O 5⑵ Fe + H 2O 高温 Fe 3O 4 + H 2 ⑶ C 2 H 2 + O 2 点燃CO 2 + H 2O ⑷ CH 3OH + O 2点燃CO 2 + H 2O点燃⒋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的化合反应。
⒌有氢气生成的分解反应。
⒍分解反应生成的三种物质中,其中有一种是氧气。
⒎一种固体和一种液体发生的置换反应。
⒏有水生成的置换反应。
⒐有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的分解反应。
⒑生成永久性沉淀的复分解反应。
【练习2】为保证长时间潜航,在潜水艇里要配备氧气再生装置,有以下几种制氧气的方法:①加热高锰酸钾;②电解水;③在常温下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⑴写出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⑵在潜水艇里制氧气最适宜的方法是()。
练习:指出下列方程式的错误见学案学生讨论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拓展探究】:氢氧化铜分解能得到两种产物,其中一种为固体,Cu(OH)2为了确定这种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假设:生成的产物可能是Cu2O,也可能是————、———资料:氧化亚铜是红色固体实验:将新制的氢氧化铜粉末放入试管加热,蓝色逐渐变成黑色。
推测结论:该黑色粉末是氧化铜,依据是————、————验证结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这种推断是正确的。
小结:见课件【达标训练】1.下列各项:①物质种类②物质的总质量③元素种类④分子种类⑤分子数目⑥原子种类⑦原子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A.①②⑥⑦B.②③④⑥⑦C.②③⑤⑥⑦D.②③⑥⑦2.下列事实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是()A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增加了B水结成冰C 煤燃烧后留下的煤灰比煤的质量减轻了D 用12 g碳作原料可制得44 g二氧化碳3.根据化学方程式4NH3+5O2====4X+6H2O,可推断X的化学式是()A.NO B.NO2 C.N2O3D.NH34、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其反应类型....1、镁带燃烧:(反应)2、红磷(白磷)燃烧:(反应)3、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4、木炭在充足空气中燃烧:(反应)5、铜在空气中受热:(反应)6、铝在空气中被加热:(反应)7、氧化汞受热分解:(反应)8、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反应)8、用双氧水制氧气:(反应)9、用氯酸钾钾制氧气:(反应)10、电解水:(反应)11、氢气燃烧:(反应)课下:见测评练习《化学方程式复习》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初中,所教班级是一个普通班,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虽然是复习,但是很多学生不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实质是什么,更不会用质量守恒定律准确的解释一些现象。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还经常出现错误,注意到了这有时又忘了那。
因此复习时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重点理解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有关问题。
掌握化学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基本方法,会书写课本上常见的化学方程式,在此基础上方能有所拔高。
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通过练习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效果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本节课我采用了学案加PP的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比较大,学生活动充分,通过知识梳理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通过练习能够使学生充分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和正误判断。
整体效果还不错。
但是,学生间的交流较少,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化学方程式复习》教材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本单元的中心,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的方程式书写和计算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中考化学也是以方程式计算及书写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
方程式的相关计算是中考必考的题型之一。
能否准确理解并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能否正确使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化学反应,对后续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复习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概念和微观含义。
2、了解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学会方程式的正确写法,记住一些常见方程式。
3、会判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及方程式的计算。
【难点】:方程式的计算,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含义的理解。
【考点透视】命题落点1.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并能设计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守恒的原因和应用。
2.能用质量守恒定律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及推断物质的化学式,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给出某具体化学反应方程式,能说出其所代表的涵义或信息,4.根据化学方程式宏观和微观意义,能正确读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5.根据化学方程式,能比较、归纳出各化学方程式间的相同点与区别6.利用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一关系,求反应中某物质的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化学方程式测评练习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镁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铜在空气中受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铝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氢气中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红磷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硫粉在空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利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加热氯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加热高锰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一)最小公倍数法:1、Al+O2——A l2O32、Al+Fe3O4——Fe+A l2O33、Fe+O2——Fe3O44、Al+M nO2——Mn+A l2O35、N2+H2——NH36、Al+H2SO4——A l2(SO4)3+H2(二)观察法:1、CO+Fe2O3——Fe+CO22、C+Fe2O3——Fe+CO23、CO+Fe3O4——Fe+CO24、C+Fe3O4——Fe+CO25、H2+Fe2O3——Fe+H2O6、H2+Fe3O4——Fe+H2O10、H2+W O3——W+H2O11、C O+O2——C O212、Fe+H2O——H2+Fe3O413、A l(OH)3+HCl——AlCl3+H2O(三)奇数配偶法:1、FeS2+O2——Fe2O3+SO22、C2H2+O2——CO2+H2O3、C+Fe2O3——Fe+CO24、MnO2+H Cl——MnCl2+Cl2+H2O5、Cl2+Ca(OH)2——CaCl2+Ca(ClO)2+H2O(四)归一法:1、C2H2+O2——CO2+H2O2、C6H6+O2——CO2+H2O3、C22H46+O2——CO2+H2O4、NH3+Cl2——NH4Cl+N2三、题型变化:1、3Cu+8HNO3==3Cu(NO3)2+2X↑+4H2O,求X的化学式为2、R+3O2==2CO2+3H2O求R的化学式为。
3、4K2Cr2O8==4K2CrO4+2R+3O2求R的化学式为。
4、a C3H6+b O2==c CO2+d H2O,找出a、b、c之间的等量关系。
四、根据信息书写化学方程式练习:1、发射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以四氧化二氮(N2O4)作氧化剂,燃烧尾气由氮气和水蒸气组成。
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用粮食作原料酿酒时,往往发现制得的酒发酸,这实际上是因为酒精(C2H5OH)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生成了醋酸(CH3COOH)和水,请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将黑色氧化铜粉末装入试管中加热,通入氨气(NH3)则生成红色的铜、水和一种气体单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复习课教学反思化学方程式复习这一课让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先前的主要关注反应物、反应条件、生成物及反应现象,到现在的同时还要关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从而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更全面、更彻底了。
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展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所采用的都是“先复习知识点、后典型题练习”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