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8
科学家们与宗教关系密切:美国盖洛普对300年以来300位最著名的科学家的信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242位信仰宗教,20位不信仰宗教,38位无法确定其对宗教的态度。
换句话说,也就是92%的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
尤其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信仰宗教者竟占93.27%。
佛教的生命科学观认为,不管是任何一个生命,都有无量无边的前世后世,乃至灭尽轮回获得佛果之前,定会一直流转于六道当中。
西方基督教和天主教认为,人死后,造善业者可上升到天堂,造恶业者将堕入地狱....。
因此我们普通人应该知道如何做了。
社会评价安南是位经验丰富的外交家,懂英语、法语和几种非洲语言。
他讲话温和,性格直率,待人坦诚,头脑冷静,富有幽默感。
身高1米75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虔诚的天主教,站着的时候总是腰板挺直。
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即便是在劳累、忧伤或处在危险境地,安南总是非常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
因此熟悉他的人常戏称他为“世俗教皇”。
美国著名男性杂志《君子》曾经评选出“全世界最会穿衣服的男性”,名单中除了英国影星休-格兰特和大帅哥裘德-洛以外,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榜上有名。
正如同服装追求简单之美,在为人处事中,安南也喜欢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
他生在非洲部落酋长之家,却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很少提到自己是加纳人,而以一个非洲人来称呼自己;他被人称为“世界总统”,却没有任何实际的政治权力,没有任何领土归他管辖,没有任何军队供他调遣;作为联合国秘书长,他有太多的麻烦和困扰,但他始终保持乐观;他是那么引人注目,却是个低调的人,让人觉得他在尽力避免别人的目光;他既有着高贵的品质,也不乏普通人的生活原则;他永远让人感觉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
安南是公认的联合国历史上最富有改革精神的秘书长。
在任职的八年中,安南一直在不懈地推动联合国改革进程,致力于将这个声望下降的庞大机构改革成为能够应对新时期新挑战的卓有成效的权威国际组织。
安南曾经将自己的工作形容为“与时间赛跑”。
就任后,为了和平使命,安南在世界各地不断地穿梭访问、调停斡旋,化解危机,遏制冲突,防止战争,到处呼吁和谈、谴责暴力,足迹遍布五大洲。
无论是在伊拉克危机、中东巴以冲突中,还是在南亚克什米尔争端、阿富汗战争里,都可以见到安南的身影。
因此,有人称他为世界上最忙碌的和平使者。
安南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眼睛。
他的眼睛,映射出的不仅有对这个既富饶又贫穷、既美好又痛苦的世界的忧患和悲悯,更多的是力量和希望。
圣·马修福音中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保佑和平使者,因为他们应该被称之为上帝的孩子!这句话被刻在一个走在钢丝上的木雕小熊上,在2003年2月8日的安理会午宴上,由俄罗斯外长伊万诺夫送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安南。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诗人蒲宁。
1920年,由于顽固的贵族立场和对苏联红军莫名的恐惧,他离开了苏联,开始了他后半生在国外的流亡生涯。
他的代表性作品是小说《乡村》,这部作品以苏联当时社会为背景,通过农民库兹玛的破产和四处流浪的不幸遭遇,突出反映了农民失去土地、失去自由和希望破灭的痛苦命运。
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赢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理由是“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
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霍尔斯陶穆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一部《乡村》小说,使40岁的蒲宁名声鹊起。
在小说中,他抨击了那些有民族自大狂的农民,对那些乡愚的嘴脸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画。
作者虽未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农民的没落,只简述了两位主角的祖父被庄园主纵犬追逼而死,但这个情节耐人寻味,它暗示了一种先天的精神压迫,蒲宁以对这种精神压迫的描写来暗示自己对这种高压手段的鄙视。
蒲宁的这部作品完整地体现了俄国文学的本色——阴郁加残酷。
”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瓦戈医生》通过描写日瓦戈医生穿越革命与战争历史的一生,通过刻画苏联革命与战争中的痛苦和爱情,通过展现对文艺与宗教的见解和追求,通过表现知识分子在苏联革命时代的选择与彷徨,超越了传统的革命道德的善恶是非观,深刻地道出了人类灵魂在苦难中的战栗和孤寂。
“受托尔斯泰‘不以暴力抗恶’思想的影响,帕斯捷尔纳克塑造了日瓦戈医生这个渴望革命带来的生活巨变,但却无法接受其流血的代价与自由知识分子形象。
”然而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这种拯救的希望越来越显得渺茫。
小说中的日瓦戈和杜莉萨,所有的普通人都无力改变历史的进程,只能在对美和诗的追求中找寻个人性的解脱和灵魂的救赎。
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引起了苏联当局甚至“全体”人民的愤慨。
帕斯捷尔纳克不愿意得罪苏联当局,结果放弃了领奖。
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苏联作家是肖洛霍夫,1970年他以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哈耶克宗教思想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认为,与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两种社会类型相对应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道德类型。
封闭社会强调休戚与共和利他主义,而开放社会则强调对一般行为规则的严格遵守。
然而,尽管新的道德观念与人类的“返祖”式的本能相矛盾,正是在宗教作用下,在漫长的文化进化过程中,各种有益的习惯、习俗与传统才得以有效的传承与发扬,才有了人类今天的富足与繁荣。
哈耶克并不是有神论者,尽管他的宗教思想存在着不可知论和功能主义之嫌,但是,他却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守护者的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才能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弘扬。
标签:封闭与开放社会;文化进化;宗教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作为本世纪西方重要的自由主义代表人物,其研究范围涉及到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广泛领域。
广大学者对哈耶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对集权主义的批判、对自由的捍卫、对市场经济的维护。
但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至今却寥寥无几。
鉴于哈耶克宗教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将就哈耶克的宗教思想开展批判性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宗教本质与功能的认识。
一、从封闭社会到开放社会哈耶克将人类社会分为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种。
哈耶克论述到:“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了,人类发展出农耕、城镇并终于建立起了‘大社会’,只是过去一万年里发生的事情,而此前,人类至少已在共同分享食物的五六十人的渔猎群体里生活了上百万年”〔1〕(P300)。
在封闭社会中,“人的态度和情感所适应的是小群体的行为,人类在这样的小群体中生活了几十万年,他们相互认识,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并追求着共同的目标。
”〔2〕(P156)在开放社会中,人类不再主要服务于熟悉的同伴或追求共同的目标,而是逐步形成了各种制度、道德体系和传统,它们所导致并维持其生存的人口,是生活在文明开始前人口数量的许多倍,这些人主要是以和平竞争的方式,在同成千上万他们素不相识的人的合作中,追求着自己所选择的成千上万个不同的目标。
7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宣词,孔子7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孔子太伟大了!中国有句古话:“半部论语治天下”。
这话反映了做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的孔子的思想的无比伟大和先进。
无独有偶,1988年1月,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做了发言。
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得出了如下的结论:“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这是上周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参会者经过四天的讨论所得出的结论之一。
在密特朗总统(注:法国前总统)参加的最后一天的会议上,七十五名参会者(包括五十二名科学家)宣布了十六个结论,涉及艾滋病、保护环境、人的权利等各方面的问题。
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显然是崇尚知识的。
他们的第六个结论是:许多国家存在的政治权利和知识界之间的鸿沟应当缩小。
第七个结论是:教育应当在所有国民预算中享有绝对的优先。
第十二个结论是:应当鼓励促进医学进步的分子生物学。
会议纪要是保密的。
但是我们知道,其中有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起了很大的作用。
伦敦圣巴托罗缪医院的约翰·文博士(英国,一九八二年医学奖获得者)在会上发言,指责在制药研究中趋利行为所产生的局限;大会的第十一个结论是,各地的制药业应当在艾滋病的研究中携手合作。
文博士是这个问题的专家。
此外,莫里斯.威尔金斯博士(英国,一九六二年生理学奖获得者)和约翰·波拉尼(加拿大,一九八六年化学奖获得者)的发言谈到了裁军问题。
在结论中,提到裁军的文字只有:它可以让资金更多地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这个有点老一套的声明可能源自亨利.季辛吉博士(美国,一九七三年和平奖获得者)的影响。
诺贝尔的信仰(摘⾃《名⼈的信仰》)诺贝尔(19世纪瑞典化学家、⼯程师、发明家、哲学博⼠、企业家、瑞典皇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诺贝尔奖创办⼈)诺贝尔不仅是位杰出的科学家,⽽且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企业家之⼀。
在他去世之前,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个庞⼤的跨国集团,遍布20多个国家,总资产约相当于当时的1000万美元。
他发明雷管和爆炸⼒极强的⽢油炸药,⽽且他的研究还涉及电化学、⽣物学、纤维学、医学、⽣理学等各个领域,拥有355项发明专利。
他具有谦卑、坚毅、屡遭挫折却⼜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中得过许多国家赠予的各种勋章。
他虽没有学历,却在科学上取得了如此⼤的成就。
诺贝尔的母亲是位极虔诚的基督徒,每到星期⽇,她必定带孩⼦们去礼拜。
诺贝尔成⼈后受洗。
他到国外时,曾收到母亲的来信说:“我每天都在为你祈祷,愿你平安⽆事。
”诺贝尔从⼩⾝体很弱,他⽗亲写给他舅舅的家信中说:“感谢神使我的亲爱的、勤劳的诺贝尔恢复了健康,因为我们做⽗母的以及他的哥哥们极其珍重他的学识和不知疲倦的精⼒,这些长处是⽆⼈可替代的。
”诺贝尔从幼年开始,不但爱好科学,也爱好⽂学,读了许多⽂学名著。
他还喜爱写诗和⼩说,其中⼀部⼩说取名为《弟兄姐妹》。
他通晓英、俄、法、德等外语,曾把⾃⼰写的⼀⾸英⽂诗抄赠给⼀位英国⽼牧师,这位牧师读了后竟以为是英国⼈的作品。
由于诺贝尔喜欢与这位牧师交朋友,使他的诗和⼩说常常显露出基督信仰。
在他的⼀⾸诗中说:“我跪下来,举⽬向着神祈祷,他是宇宙的主宰。
⽇间就这样过去,⿊夜降临,群星闪烁得可爱,依我看来,那星光就像神给我神秘的回⾳。
本来是神的回⾳,充满这宇宙的光,不是神发来的⾳讯⼜是什么?”他在⼀部未完成的⼩说中说:“愈批评圣经,那⾥⾯所含永恒的真理愈显明。
”在巴黎的瑞典教堂任过牧师的索德⼘罗姆,是⼀位对他的基督信仰极有影响的朋友。
诺贝尔与哥哥路德维格有过⼀些⽭盾,他哥哥极希望能消除芥蒂,不留⼀丝痕迹,便给弟弟写了⼀封情意深长的信,他在回信中说:“我绝对不希望与你闹分歧,如果在我们的关系中存在过阴影的话,想到圣经上说的⼼⾥要有光,就早已抹掉了。
姓名:赫晓双学院:数计学院专业:10统计诺贝尔与诺贝尔奖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摘要:诺贝尔走着艰难的成才之路,有着艰苦的创业历程,本着执着的人生追求,不抛弃,不放弃,最终他的人生得以辉煌。
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仅是诺贝尔毕生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而且是其所躬行的现实目标,并通过遗嘱使之得到确定;诺贝尔奖则使这两类精神,在奖项设置及其运作、奖励获得者及其成果以及诺贝尔奖得主受教学校的教育理念等方面得到了继承、发扬和相互强化;弘场诺贝尔奖精神,对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甚至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诺贝尔;艰难;执着;诺贝尔奖精神;融合;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一、诺贝尔在世界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鼓励他们向科学的高峰努力攀登。
今天,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世界上的最高科学奖。
他的名字和人类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一道,永远的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文明史册。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是世人皆知的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黄色炸药及更大威力之炸药的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
1、少年自学成才1833年10月21日,诺贝尔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生。
兄弟四人,他排行老三。
父亲是一个小工厂主,也是一个发明家。
诺贝尔7岁时,父亲的工厂破产,全家移居俄国彼得堡。
身居异国他乡,他跟一位家庭教师学习,没有进学校读书。
年龄稍大,父亲就让他去各地旅行,访求名师指导。
诺贝尔曾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实验室学习。
他勤奋好学,18 岁时,在自然科学、文学和哲学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修养。
同时精通多国语言。
由于勤奋好学,他19 岁在父亲的工厂里工作时,技术上就已崭露头角。
2、承父志不畏艰险诺贝尔的父亲曾试验过炸药,受父亲的影呐,诺贝尔从小就对研究炸药怀有浓厚的兴趣。
诺贝尔奖的“犹太情结”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01~2001年共有6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其中犹太人(或者说犹太裔)就有152位,占总获奖人数的22.35%。
其中获物理学奖的有39人,占物理学获奖总数的24%;化学奖获奖者23人,占16.8%;生理学和医学获奖者51人,占29.1%;经济学奖获得者18人,占47.37%;文学奖获得者12人,占13%;和平奖获得者9人,占10.98%。
据统计,犹太人占世界人口总数不到0.3%,但获诺贝尔奖的比例却占诺贝尔奖总人数的22.35%。
其实,2001年以后,又有若干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诸如:文学奖有2002年的凯尔泰斯•伊姆莱,2004年的耶利内克,2005年的哈罗德•品特;化学奖有2004年的两位以色列科学阿龙•切哈诺沃和阿夫拉姆•赫什科,2006年又有一位犹太人罗杰•科恩伯格获得了化学奖;医学及生理学奖有2002年的悉尼•布雷内和罗伯特•霍维茨;经济学奖有2002②年的丹尼尔•卡尼曼和2005年度拥有以色列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以及2007年诺奖得主赫维兹和2008年诺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
截止到2008年,共有164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这也构成了诺贝尔奖中的“犹太现象”,因为迄今为止,有39名犹太人获得了物理学家,有26名犹太人获得了化学奖,有53名犹太人获得生理学和医学奖,有15名犹太人获得了文学奖,有9名犹太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可以预测,随着犹太人在全世界的公民待遇的逐步提高,他们的发明创造和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会越来越大。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匈牙利的犹太人在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中也占有极大的比例:194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赫维西是匈牙利犹太人;196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维格纳是匈牙利犹太人;197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伽玻是匈牙利犹太人;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豪尔绍尼是匈牙利犹太人。
科学奇才冯•卡门、化学家波拉你、“核和平之父”西拉德、“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美国氢弹之父”特勒、“当代罕见的数学奇才”保罗•爱多士等,全都是匈牙利犹太人。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一、马丁·路德·金简介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权运动领袖之一。
他在非暴力抗议、种族平等和社会正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64年,他以其非暴力推动种族平等和废除种族隔离政策的努力,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马丁·路德·金于1929年1月15日出生在亚特兰大,成长在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
他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则为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年幼时,他对不公正和歧视感到痛苦,并发誓要为黑人民群体争取公平待遇。
二、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议运动1. 《沃尔科特信仰》震撼人心马丁·路德·金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引起全美关注的是,他领导并推动了著名的蒙哥马利巴士抵制行动。
这次抵制以非暴力方式抗议种族隔离政策,目标是废除蒙哥马利的公共汽车种族隔离政策。
这次运动激发了全国各地黑人民众的积极参与。
马丁·路德·金利用非暴力理念推动行动,他在行动中展示了自身坚定的信仰和领袖风范。
他指导示威者要保持与敌人和平对话,并鼓励彼此相互支持。
这次抵制运动标志着美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开始。
2. 民权运动代表人物马丁·路德·金成为美国民权运动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并创立了南方基督教领袖会议(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简称SCLC)。
该组织旨在通过非暴力手段推动非洲裔美国人群体争取平等权利。
他在演讲中强调团结和正义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著名口号“我有一个梦想”。
他向全美洲民众传达了反对歧视、追求平等和和平共处的信息。
其鼓舞人心的声音深深影响了整个美国,激发了无数人的行动。
三、马丁·路德·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1. 种族平等成就马丁·路德·金在反对种族隔离和争取平等权利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阿列克谢耶维奇诺贝尔奖获奖感言我并不是一个人站在这个讲台上,还有一些声音围绕在我身边,数以百计的声音。
从童年开始,他们就一直在我身边。
我在农村长大。
小时候,我们喜欢在外面玩耍,但每当夜幕降临,劳累了一天的村妇们就聚在农舍变的长凳上讲故事,她们的声音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们。
他们都没有丈夫,也没有父亲或兄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村里几乎就见不到男人:战争期间,四分之一的白俄罗斯人丧生,有些是死于前线,有些死于后方和游击队的战斗。
战争结束后,我们这些孩子生活在女人的世界里。
我印象最深的,是女人谈论爱,而不是死亡。
她们会讲诉心爱的男人上战场的前一天,是怎样和他们告别的;她们会谈论如何等待男人回家,她们仍然在等待。
很多年过去了,但她们继续等待:“我在乎他失去了胳膊还是腿,我会背着他。
”没有胳膊,没有腿,我想我从童年就知道什么是爱了。
福楼拜称自己是人们的笔;我会说,我是人们的耳朵。
当我走在街上,记录下听到的各种词汇、短语和感叹时,我都会在想:有多少小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啊!消失在黑暗中。
人们还不能捕捉生活中的对话,把它作为文学记录下来,因为我们不懂得去欣赏这些对话,也不会因为读它们而感到惊讶或者快乐。
但它们却让我着迷,甚至俘虏我。
我喜欢人们交谈的方式,我喜欢寂寞的人声。
这是我最大的爱好和激情。
通往领奖台的路很长,几乎有四十年那么长——经过一个又一个的人,一个又一个的声音。
说实话,我没有力量一直坚持走下去——很多次,人们让我震惊,让我恐惧。
我体会过狂喜和厌恶,我也曾想忘记听到的东西,回到无知的状态。
然而,我也一次有一次看到了人的美好,为此喜极而泣。
我生活在一个从小就教我们死亡的国家。
我们被告知,人的存在就是为了奉献,为了牺牲自我。
我们被教导用武器去爱别人。
如果成长在另一个国家,我不可能走这条路。
邪恶即残忍,你必须对它免疫。
我们在刽子手和受害者中长大。
即使我们的父母活在恐惧中,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这些,通常他们什么也不说。
诺贝尔文学奖历年获奖作品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每年颁发给对人类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作家。
自1901年设立以来,已经有许多优秀的作品获得了这一荣誉。
本文将回顾历年获奖作品,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内容和影响。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雷纳尔德·西蒙的作品《阿瑟·拉莫洛》。
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被社会孤立的年轻人的故事,反映了19世纪末法国社会的道德和社会问题。
1907年,拉德亚德·基普林的小说《亚当·贝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以医生的视角展现了人类的道德困境和社会不公,并探讨了人类的存在意义和宗教信仰。
192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爱尔兰剧作家约翰·史特林的作品《维多利亚时代》。
这部剧作描述了一个贫穷的家庭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揭示了社会阶级固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
1949年,安德烈·纪德的小说《家庭》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故事,探讨了家庭关系、爱情和个人自由的主题,对苏联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969年,萨缪尔·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以荒诞剧的形式,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无意义和孤独,对战后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82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以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探讨了拉美地区的历史、政治和人性的主题。
2008年,法国作家让-玛丽·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的小说《散兵游勇》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通过讲述一位法国军官在亚洲殖民地的经历,探讨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问题,并对人类的道德选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2017年,英国作家卡齐姆·奥兰的小说《遗愿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部作品以一个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反映了英国社会的变迁和族群关系的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人类的记忆和认同的主题。
犹太人拿走全球20%诺贝尔奖的秘密在哪?又到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季”。
木只占世界0.25%人口的犹太人,包揽20%全球诺贝尔奖的事儿,所以就简单普及知识,介绍介绍。
人家优秀的地方,我们也要学习。
诺贝尔奖是一年颁发一次的最知名的国际奖项,其中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及和平等5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则于1969年起颁发。
诺贝尔奖至今已颁给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犹太人。
具体而言,据犹太人诺贝尔网站统计,从1901年开始至少有193位犹太裔(包括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三血统)获奖,约占全部23%。
以个别奖项,经济和科学更是犹太人强项。
经济奖中,犹太裔占全部近四成(39%),其次医学占27%、物理26%、化学22%。
而文学有12%、和平奖也有9%。
要知道包括以色列、美国、欧洲等国在内,全世界的犹太人加一起才1500万人,占全球人口0.2%多一些,相当于北京市人口的三分之二,但是却在科研和国际信用领域拔得头筹。
秘密是什么?《犹太人的礼物》一书介绍的一种说法比较有意思,有点类似上帝造人的“天择论”——认为犹太人的聪明来源于基因。
该书引述康桥大学出版社发行的《生物社会科学杂志》上柯曲兰、哈本丁、哈代三位作者一篇引起争议的论文认为:犹太人的聪明起源于一种导致神经疾病的遗传基因及生存竞争。
文章称,公元1世纪时,犹太人举行起义反抗罗马帝国统治,开始在全球漫长的流亡。
中世纪时,欧洲犹太人受到歧视而被禁止务农,转而从事商业及金融业,论文作者认为从事这些行业者用脑较多,使得犹太人的智力得到发展,上千年来基因逐渐变异,最终变得越来越聪明。
这种聪明不仅体现在对事物的探究上,也表现在金融、法律等领域。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基因不能决定一切,主要还是后天因素。
于是有人就认为“忧患意识”,应该是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比较多的重要原因。
比如有分析人士用卢梭的“环境决定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历史上犹太民族是最多灾多难的民族,外部环境一直险恶,为了生存必须让自己做得最好,否则就会被消灭的。
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做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做出重大贡献者。
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
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之际首次颁发。
奖金奖牌诺贝尔奖的奖金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其范围约从11000英镑(31000美元)到30000英镑(72000美元)。
奖金的面值,由于通货膨胀,逐年有所提高,最初约为3万多美元,60年代为7.5万美元,80年代达22万多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半镑,内含黄金23K,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
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饰物不同。
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也各具风采。
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至1800人之间,其中男士要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严肃的夜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圣莫雷空运来,这意味着对知识的尊重。
评选标准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的影响,评选的唯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
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
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评选过程其评选过程为:——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爱因斯坦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的演讲:《我的信仰》我的信仰——爱因斯坦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的励志演讲稿我们这些人总有一死的。
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即使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能够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很多我们所不理解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的东西。
我强烈地向往着简朴的生活,我认为阶级的区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所凭借的是以暴力为根据。
我也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但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合内心的必然。
叔本华(Schopenhauer)说,“人能够做他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这句话从我青年时代起,就对我是一个非常真实的启示;在自己和别人生活面临困难的时候,它总是使我得到安慰,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
这种体会能够宽大为怀地减轻那种容易使人气馁的责任感,也能够防止我们过于严肃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它还导致一种特别给幽默以应有地位的人生观。
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
不过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他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持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科学与艺术工作领域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闲极无聊读杂书,读到一本《1901-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全》(Louise S. Sherby, "The Who’s Who of Nobel Prize Winners 1901–2000", Oryx Press, Westport, CT • London 2002)。
突然觉得手痒,量化癖发作,随手作了一个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宗教信仰统计。
此书编者,从公开文献中摘取物理学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包括宗教信仰。
当文献中明确提到获奖者的宗教信仰及其所属教派时,编者会尽可能列出细分的教派名。
当编者感觉相当肯定获奖者信仰某一宗教,但无法确认之时,就用“极可能信某教(如Most probably Christian)”标出。
有时候,获奖者的宗教信仰有改变,编者就以“来自某某教背景(如From Jewish background)”标明。
可以肯定获奖者没有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根据具体情况,标以“无神论Atheist”“疑神论Agnostic”“反教权论Anticlerical”或“无宗教归属 Noaffiliation”等等。
无法确定宗教信仰时,编者就标以“无资料记录”。
我个人统计,此书中提到1901-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共计161人。
其中有明确宗教信仰者116人,占72%;极可能或可能有宗教信仰者20人,占12.4%;本人信仰不明,但承认有宗教背景者8人,占5%;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者12人,占7.5%;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3.1%。
不信教的12个人中,包括居里夫妇,他们是“反教权论者”;包括杨振宁与李政道,他们被标为“无宗教归属”;标明为“无神论”的只有一个人,即晶体管之父威廉•肖克利(William Bradford Shockley),1956年获物理学奖。
另外几个华人获奖者的情况:1976年获奖的丁肇中,基督教;1997年获奖的朱棣文,无资料记录;1998年获奖的崔琦,属路德教派(Lutheran)。
爱因斯坦曾经表示,他不相信人格化上帝(即可以听人祷告并且奖赏人惩罚人的上帝),但他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
此书编者没有把他当做无宗教信仰者,仍把他归于信仰犹太教行列。
这个资料,可能有朋友会感兴趣。
所以我把详细统计结果列在下面:广义基督教,76人,占 47.2%Anglican 8Catholic 10Christian 26Christian/Protestant 1Congregationalist 2Dutch Mennonite 1Lutheran 8Methodist 3Presbyterian 4Protestant 12Quaker 1犹太教(Jewish),34人,占 21.1%其他宗教, 6人,占 3.7%Buddhist 2Hindu 2Muslim 1Spiritualist 1极可能有宗教信仰者,15人,占 9.3%Most probably Buddhist 1Most probably Christian 6Most probably Christian/Eastern Orthodox 1Most probably Christian/Protestant 5Most probably Eastern Orthodox 2可能信基督教者(Probably Christian),5人,占 3.1%本人信仰不明,但有宗教背景者,8人,占 5.0%Congregationalist background 1From Anglican background 1From Jewish background 3From Jewish/Lutheran background 1From Presbyterian background 1From Quaker background 1无神论或无宗教信仰者,12人,占 7.5%Hardly any 1Agnostic 2Anticlerical 2Atheist 1No affiliation 4No religion 1Nonbeliever 1无资料记录(No record found),5人,占3.1%--------------------------------------------------------------------------------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宗教情况昨儿小左的文章,让我想了想如何区分宗教(religion)和宗教信仰(religious beliefs)的问题。
我们习惯于对这两者不加区分,但它们之间可能有些细微的差别。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作者是犹太人,他声称自己为无神论者,但是倘若别人问起他宗教门派,他有时会说自己属于犹太教,因为他遵循犹太教仪式,做礼拜,念经书。
他把这看作一种民族传统,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自己身份认同的表达。
他不相信上帝在六天内创造了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参加赞美上帝的宗教仪式。
一些针对杰出科学家的访谈表明,其中许多人会说自己属于某个教派,会带全家上教堂,然而谈到传统的宗教基本教义,如是否存在一个可以听人祈祷的上帝等等,他们却并不表示笃信。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有宗教(religion),却不见得完全认同其宗教性的信仰(religious beliefs)。
《诺奖得主大全》一书,统计的是获奖者所属的宗教门派(religion),这不一定就是该人的宗教性信仰(religious beliefs)的准确反映。
我觉得,我们在解读下面统计结果的时候,应当把这点区别牢记在心。
闲话少叙,言归正传。
根据《诺奖得主大全》一书,1901-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共计134人,其中有明确宗教门派者75人,占56%;极可能或可能有宗教者34人,占25%;本人信仰不明,有宗教背景者4人,占3%;无神论和无宗教者17人,占13%;无资料记录者4人,占3%。
华人科学家李远哲,1986年获奖,他被归于无宗教者。
详细情况如下:广义基督教,52人,占38.8%Anglican 1Calvinist 2Catholic 8Christian 17Lutheran 8Methodist 2Protestant 14犹太教(Jewish),21人,占15.7%其他宗教(Unitarian),2人,占1.5%极可能有宗教者,28人,占20.9%Most probably Christian 13Most probably Christian/Protestant 14Most probably Eastern Orthox 1可能为基督徒者(Probably Christian),6人,占 4.5%本人信仰不明,来自宗教背景者,4人,占 3.0%From Catholic background 1From Methodist background 1From Protestant background 2无神论和无宗教者,17人,占 12.7%Agnostic 5Anticlerical 1Atheist 6Freethinker 1No organized religion 1No religious practice 1None 2无资料记录者(No record found),4人,占 3.0%--------------------------------------------------------------------------------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得主的宗教情况一直以为,由于进化论的缘故,从事医学和生物学方面研究的人,有明确宗教的人应当显著少于其他学科。
下面的统计有些出乎意料。
根据《诺奖得主大全》一书,1901-2000年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得主共计172人,其中有明确宗教者129人,占75%;极可能有宗教者10人,占5.8%;本人宗教不明,但有宗教背景者9人,占5.2%;无神论和无宗教者19人,占11%;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2.9%。
详细情况如下:广义基督教,89人,占51.7%Anglican 4Baptist 1Catholic 15Christian 23Christian/Protestant 3Congregationalist 6Episcopalian 2Evangelical 2Greek Orthodox 1Lutheran 7Methodist 3Presbyterian 6Protestant 12Unitarian 4犹太教(Jewish),39人,占22.7%其他宗教(Hindu),1人,占 0.6%极可能有宗教者,10人,占5.8%Most probably Christian 5Most probably Christian/Protestant 5本人宗教不明,但有宗教背景者9人,占5.2%Baptist/Episcopalian background 1From Baptist background 1From Calvinist background 1From Episcopalian/Catholic background 1From Jewish background 1From Methodist/Episcopal background 1From Protestant background 1From Quaker background 1Presbyterian background 1无神论和无宗教者,19人,占11%Agnostic 9Atheist 1Atheist, from Anglican background 1Belonged to no organized church 1No organized religion 1No religious affiliation 1Non-practicing 1None 3Nonpracticing Protestant 1无资料记录者,5人,占2.9%。
好了,以后准备研究文学奖与和平奖得主的宗教情况,他们的宗教信仰比较好肯定,统计起来应当相对容易些。
--------------------------------------------------------------------------------诺奖科学家的宗教归属继续研究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的宗教归属问题。
前几贴我分别统计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和生理奖得主的宗教状况,本贴讨论它们的地区分布与时间变动。
根据《1901-2000诺奖得主大全》所载资料,1901-2000年期间获得前述三个科学奖以及经济学奖的科学家,共计512人,按第一国籍划分,来自40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