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7]《计算机导论》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课考试科目计算机专业基础语言程序设计专
业课参考书目计算机导论
计算机专业基础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课是任何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
生都必须通过的一门课程,特别是面向大众及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作为对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深入研究,它主要涉及编
程语言的设计原理、编写技巧以及算法等方面。
因此,作为学习用书,《计算机导论》是基础语言程序设计专业课研究的最佳参考书籍。
《计算机导论》是由Adam Wayward斯出版,该书涵盖了基础语
言程序设计专业课所必需的所有核心知识。
在书中,作者将介绍用算
法描述计算机功能的最佳实践和设计方法,并介绍各种编程语言如C++、Java、Python等的不同特性。
书中还包括其他领域的知识,阐释了计
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细节,以及如何使用计算机对实际问题进行求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系统。
此外,,《计算机导论》提供了很多有用的习题,让学生在书本
的基础上加深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
由于书中有大量的示
例和图表,以及网页支持,读者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复习学习的内容。
因此,《计算机导论》不仅适用于课程的学习,而且也是研究学生和
从业人员的理想参考书籍。
总之,《计算机导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它全面系统
地介绍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基础语
言程序设计专业课的考试。
《计算机导论》课程标准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计算机导论课程类型: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代码:1013001 授课对象: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分:2.0 先修课:无学时:33 后续课: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等制定人:梁水英制定时间:2018年9月二、课程性质该课程是计算机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入门基础课程,对学生了解并掌握该专业基本知识及后续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该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对学生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三、课程设计1、课程目标设计(1)能力目标总体目标: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会用学到的知识理解并解决计算机操作中的问题。
具体目标:(2)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对计算机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系统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虚拟现实和计算机信息安全等知识。
2、课程内容设计(1)设计的整体思路:以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为重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两大关键能力,即从事计算机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
主要讲授内容见模块设计表。
(2)模块设计表: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4、进度表设计四、教材、资料教材:聂军编著,《计算机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9参考书:《计算机导论(第3版)》,王志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8《计算机导论与实践》,王志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09五、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1、教学评价与考核考核方式:闭卷笔试成绩计算:参照学院文件规定执行2、教学建议: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入门课程,课时不多而内容相当广泛,需要学生主动而自主的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达到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0037)《计算机科学导论》复习思考题一、选择题1.目前,计算机系统中处理的信息是 B 。
A、模拟信号B、数字信号C、无线电信号D、声音信号2.在下列叙述中,最能准确地反映计算机主要功能的是 C 。
A、计算机可以代替人的脑力劳动B、计算机可以实现高速度的运算C、计算机是一种能处理信息的机器D、计算机可以存储大量信息3.促使计算机技术发展极为迅速的根本原因是A 。
A、计算机自身的特点B、计算机的广泛应用C、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D、微机出现,计算机走向家庭4.微机的CPU由 C 组成。
A、运算器和存储器B、控制器和存储器C、运算器和控制器D、运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5.目前,通常称486、586、PII计算机,它们是针对该机的 C 而言。
A、CPU的速度B、内存容量C、CPU的型号D、总线标准类型6.分时操作系统不具备的特点是 B 。
A、A、同时性B、保密性B、C、独立性D、交互性7.Internet的域名结构中,顶级域名为Edu的代表 C 。
A、商业机构B、政府部门C、教育机构D、军事部门8.若需连接两个以上的同类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相同),应使用 B 作为网络连接器。
A、中继器B、网桥C、路由器D、网关9.线性表是一种( A )结构。
A.顺序B.层次C.网状D.树型10.操作系统是一种 B 。
A、编译程序系统B、系统软件C、用户操作规范D、高级语言工作环境11.与二进制数(1100001)2等价的八进制、十进制数分别为 C 。
A、(157)8(97)10B、(141)8(85)10C、(141)8(97)10D、(131)8(98)1012.批处理操作系统是一个 C 操作系统。
A、交互式B、分时C、非交互式D、网络式13.最早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是 C 。
A、INTERNETB、BITNETC、ARPANNETD、ETHERNET14.在Internet网中,一个IP地址由 C 位二进制数值组成,A、8B、16C、32D、6415.关于随机存储器RAM,不具备的特点是 D 。
引言:计算机导论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它介绍了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在先前的《计算机导论知识点总结(一)》中,我们已经讨论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的历史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计算机导论的其他重要知识点。
概述: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的入门课程,它涵盖了众多的主题,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算法等。
本文将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图形学等五个方面继续探讨计算机导论的知识点。
正文内容:一、计算机网络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作用2.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和常见的网络协议4.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的区别和联系5.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和网络攻击防范二、数据库1.数据库的定义、特点和作用2.数据库的基本组成和结构3.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分类和功能4.数据库查询语言和数据操作语言5.数据库的备份和恢复三、1.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的基本概念和应用3.机器学习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4.的伦理和社会影响5.的未来发展趋势四、计算机安全1.计算机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2.计算机系统的威胁和攻击类型3.计算机安全的防护措施和技术4.密码学和加密算法5.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管理五、计算机图形学1.计算机图形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2.图像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3.三维建模和渲染技术4.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5.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总结:计算机导论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入门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概述了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计算机安全和计算机图形学等五个重要方面的知识点。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计算机导论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学习的基石,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计算机导论》教案仅能存1分钟的原始电视数据。
超人数据量给存储器的存储容量、带宽及计算机的处理速度都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需要通过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来解决数据存储少信息传输的问题。
压缩技术一直是多媒体技术的热点之一,多媒体中数据的压缩主要指图像(视频)和音频的压缩,它的潜在价值相当大,是计算机处理图像和视频以及网络传输的重要基础。
数字化示的多媒体信息的图像、视频信号和咅频信号数据中存在的很大冗余(空间冗余、时间冗余、结构冗余、知识冗余、视觉冗余、图像区域相同性冗余、纹理统计冗余等)使数据压缩成为可能。
数据压缩的实质是在满足还原信息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采用代码转换或消除信息兀余量的方法來实现对采样数据量的大幅缩减。
与数据压缩相对应的处理称为解压缩,又称数据还原。
它是将压缩数据通过一定的解码算法还原到原始信息的过程。
通常,人们把包括压缩与解压缩内容的技术统称为数据压缩技术。
根据质量有无损失,压缩编码可分为有损失编码和无损失编码两类。
前者指压缩后的数据经解压后还原得到的数据与原始数据相同,没有误差;后者则存在一定的谋差。
压缩编码的方法非常多,编码过程一燉都涉及较深的数学理论基础问题。
在众多的压缩编码方法中,衡量-•种压缩编码方法优劣的重要指标有:压缩比要高,压缩与解压缩速度要快,算法要简单,硬件实现要容易,解压缩质量要好。
在选川编码方法时还应考虑信源本身的统计特征、多媒体软硬件系统的适应能力、应用环境及技术标准等。
(2)大容量的存储技术多媒体数据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数据表现有多种形式,且数据量很大,尤其対动态的声音和视频图像更为明显;其二是多媒体数据传输貝-有实时性,声音和视频必须严格地同步。
这就要求存储设备的存储容量必须足够人,存取速度快,以便高速传输数据,使得多媒体数据能够实时地传输和显示。
多媒体信息存储技术主要研究多媒体信息的逻辑组织,存储体的物理特性,逻辑组织到物理组织的映射关系,多媒体信息的存取访问方法、访问速度、存储可靠性等问题,具体技术包括磁盘存储技术、光存储技术以及其他存储技术。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普本、应本)专业教学学时:50~60学时一、课程概况《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
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将后学习《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3、了解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技术4、了解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5、了解计算机网络与通信6、了解新一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软件方法学7、了解数据管理的进展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知识主要内容: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数制与编码,数制运算,逻辑代数及逻辑电路;重点:数制与编码;难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理解数制与编码,掌握数制运算,了解逻辑代数及逻辑电路;(二)、计算机系统的硬件主要内容:中央处理器(CPU)及结构,半导体储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辅助存储器的种类,输入/输出系统,计算机的整机结构,计算机的系统结构。
重点: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计算机的系统结构难点: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存储器基本要求:了解中央处理器(CPU)及结构,了解半导体储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了解辅助存储器的种类,了解输入/输出系统,了解计算机的整机结构,了解计算机的系统结构。
(三)计算机系统的软件主要内容: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分类,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功能,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程序编译的基本原理,操作系统的功能,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重点:程序设计语言分类、操作系统的功能难点:操作系统的功能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分类,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和功能,了解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了解程序编译的基本原理,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了解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四)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应用,虚拟现实的原理,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与管控一体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应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计算机学科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入门性导引类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教学的目标是认知与导学,其主要任务是全面地简要地介绍该学科的主要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硬件和软件的核心及其发展趋势、学科研究和应用中所采用的数学与系统科学方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以及在学科教育中所涉及的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要求等等。
目的在于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对计算机学科所含概的知识领域有个系统化、逻辑化的概括性了解,明确各主领域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各主领域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求解这些基本问题的方式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科学的认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统领整个课程的教学,采取高级科普的深度定位和通俗流畅的语言,向学生介绍整个学科的概貌,对学生进行整个学科正确的认知与导学,为学生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提供必要的专业认识基础,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留下大量的疑问和问题,为后续课程的教学留下“伏笔”,真正使导论课程的教学起到初步认知与正确导学的作用,能够引导和帮助学生按照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来开展学习,顺利完成学业。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与应用操作相结合的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但着重讲解的是基本概念而不是数学模型和技术细节,要求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
课程侧重点在于勾画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奠定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础,为今后深入学习信息专业各专业理论课程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实验学习将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术,提高感性认识,为今后在各自的专业中对计算机的使用打下厚实的基础。
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2.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3.了解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技术4.了解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5.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6. 了解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7.了解新一代计算机体系结构与软件方法学8.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及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9.了解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10.了解职业道德与择业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重点与难点1.计算机的基本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