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 格式:ppt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2
闻一多的诗和赏析闻一多的诗和赏析闻一多不光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接下来店铺搜集了闻一多的诗和赏析,欢迎查看。
1、一句话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
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闻先生曾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赤诚爱心转化为对现状的强烈不满和渴望改变旧中国的激情。
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反复咏叹,极力渲染烘托。
第一节先用排比,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
接着进一步用火山作比,它虽然沉默了千百年,一旦突发就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力量。
这一喻象表明诗人对人民反抗的力量充满信心。
第二节针对一些对中国前途悲观、不相信民众者发出警告,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来之不易但终会成事实。
通过“我”坚信与“你”不相信的对比,引发出不信者可能会产生的惊慌、反感等种种诧异的表现,从而进一步衬托出民众反抗的必然性和突发性,表明诗人对民众解放自己、改造旧中国的潜在力量坚信不疑,并衷心拥护。
他将民众的反抗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呼应“火”的意象,显示出无穷的威力,又是一种盛赞的口吻乙“爆一声:/‘咱们的中国!’”的两次反复,强烈地表达出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此诗语言平易,形式上整齐匀称,又自然天成,富于节奏感和音乐美。
2、也许(葬歌)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蔽护你睡。
闻一多的现代诗歌理论及其创作实践摘要现代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传承古典诗歌的艺术精华,更开启了当代诗歌的艺术之门。
在中国现代诗歌的初步发展时期,“诗体大解放”的口号领导着最初的一批白话诗人挣脱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
为了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进一步发展,饱含爱国主义情感的文学大师闻一多提出了自己的“三美主义”诗歌理论,并在前期的一些文艺评论中强调了现代诗歌的“地方色彩”和“时代精神”。
本文从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创作出发,就现代诗歌的形式、内容、精神三个方面,来探索根植于“中国本位文化”的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闻一多,现代诗歌,三美主义,地方色彩,时代精神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AbstractModern Poetry is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It not only inherited the essence of Ancient Poetry, but also opened the door of Contemporary Poetry. During the preliminary developing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slogan of "emancipation of verse" led the first batch of vernacular poets were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Ancient Poetry. However, this action led to some problem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the literature master Wen Yiduo put forward his own "Three Beauties" theory of poetry with patriotic emotion, and emphasized "Local Color" and "Time Spirit" of Modern Poetry in some early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the writer explores the artistic charm of Chinese Modern Poetry which rooted in the "Chinese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form, the content and the spirit) of Wen Yiduo’s theories about Modern Chinese Poetry and his poetry.Key Words: Wen Yiduo, Modern Poetry, "Three Beauties" Theory, Local Color, Time Spirit一、绪论早在晚清“诗界革命”时期,黄遵宪就发出了一份诗界革命“宣言”:“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1]P133,提出了反传统诗歌创作的主张。
由《忆菊》初探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潜质-大学语文论文由《忆菊》初探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潜质白玉摘要:《忆菊》一诗是闻一多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写于1922年重阳节前一天,当时作者正求学于遥远的美国。
作者在描绘菊花的各类形态时,表现出非凡的驾驭文字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论者以此为起点,探究这首诗的艺术品质,这些品质影响了闻一多后来的诗论及诗歌创作。
关键词:闻一多《忆菊》创作潜质《忆菊》一诗是闻一多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写于1922年重阳节前一天,当时作者正在遥远的美国求学。
正值传统重阳节,他远眺祖国写下了这首《忆菊》。
那时他刚接触白话诗歌,刚开始对诗歌创作进行思考。
提及此诗,难免要提及这首诗的种种艺术长处,然而这只是其中要义之一,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此为起点,探究这首诗的艺术品质,因为这些品质影响了闻一多后来的诗论及其诗歌创作。
一、完成“诗画同质”说的传承闻一多诗歌理论的精华主要体现在《诗的格律》中,其中讲到诗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而这首《忆菊》作为他的早期诗歌代表作品,还没有充分体现他的“三美”理论,只充分体现了“绘画美”。
在古诗理论中,“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的“诗画同质”说提出时间很早,指诗与画在本质上相通,只是表现手段、表达技巧不同而已,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表达倾向、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精神。
诗画同源理论在新诗最初的实践中并没有过多涉及,闻一多是明确提及此理论的第一人。
1926年5月13日闻一多于《晨报》副刊《诗镌》第7号发表了《诗的格律》,这是诗人经过长期实践,思索新诗诗学缺失,根据新诗创作现实而提出的论断,目的在于纠正诗歌创作时弊,也在于指引当时诗歌创作的艺术趋向。
当然这一诗论的形成需要加以逐步推断,闻一多早在评论郭沫若的诗歌时,就提出了一个观点:要关注地方色彩和东方神韵,“真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只有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同时又贯以一种共同的时代精神,然后并而观之,各种色料虽互相差异,却又互相调和。
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点
1.严谨的艺术追求:闻一多追求艺术上的严谨,他的诗歌大多具有浪漫气息的
幻想,严谨奇特的构思,火山爆发式的激情,一咏三回环的语势,以及比喻、夸张、象征、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特点。
2.独特的风格:闻一多的诗歌风格独特,或激愤、或悲痛、或豪迈热烈,抒发
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意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3.新格律诗的倡导者:闻一多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歌要有严谨的形式和韵律,
以实现音乐美和视觉美的完美结合。
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注重对称和音韵的和谐,具有很强的音乐感。
4.强烈的爱国热情:闻一多的诗歌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追求。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也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探索和追求。
5.丰富的文化内涵:闻一多的诗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元素,具有丰富
的文化内涵。
他的诗歌中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诗词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6.实验性和创新性: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
他在创作过程中不断
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使得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略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思想艺术成就作者:陈振华学校:舞钢电大年级:06年秋学号:061124217指导老师:孟书明职称:中高答辩组成员:答辩日期:年月日略论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成就陈振华2008年5月摘要:在我国新诗史上,闻一多是一位绝对不可忽视的、占有着独特地位的重要诗人,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闻一多对新诗创作的贡献:闻一多是新诗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他在新诗的创作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善于吸取我国古典诗歌的格调韵律和西洋诗的音节,要求新诗格律具有三种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二)、闻一多诗歌创作的思想风格:他是一位优秀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抒发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的优秀诗篇,而且,这些诗篇比之同时代的另一些诗人的作品,带有更突出更炽热的爱国情感。
(三)、闻一多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艺术上的精雕细刻;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意境的绵远、幽深;构思灵巧、新颖。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思想;艺术成就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的名字已经铸刻在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凝成的天安门前的烈士纪念碑上。
他那“昂头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1)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无数中国人民的心里。
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造诣,特别是在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
”(2)作为一个优秀的爱国诗人,他的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新诗史上矗立起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
从诗人、学者到英勇无畏的民主战士,闻一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思想发展道路,犹如长江大河,在千山万壑中横冲直闯,最后在共产党的引导和革命形势的推动下,才形成了一泻千里的壮阔波澜,扑向真理的大海。
一﹑闻一多对新诗创作的贡献作为一个诗人,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数量是并不多的,他只出版过两本完整的诗集:《红烛》和《死水》。
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篇章。
概述闻一多与徐志摩的诗歌创作1、闻一多的诗歌创作闻一多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1920-1922年秋为清华时期,1923-1925年为留学时期,1926-1928为成熟时期,前二个时期的新诗创作大多收在23年出版的《红烛》集中,第三时期创作多收在28年《死水》集中。
(1)思想内涵一方面,闻一多的诗歌内容有的歌颂自然美景,有的赞美爱情,有的表达思乡念国之情,在社会学的批评体系中,后者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和最具特色的作品,以爱国主义是贯串于他诗作中的一条红线来描述,并把描写自然和爱情之作,也归结为体现了作家的理想和爱国情绪。
另一方面,是新月派内在矛盾的集中体现,尖锐的东西方文化冲突。
《红烛》《死水》中西文化冲突引起的内心矛盾与痛苦。
东方主义文化观和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现代感受复杂地交织。
(2)个性风格矛盾的张力。
《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
《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
《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3)沉郁的风格。
《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同时繁丽的比喻、奇特的想象、唯美的倾向、刀斧之痕迹是其诗歌特点。
总体看,闻一多的诗作不多,在强调其作品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同时,人们更看重诗人在艺术形式上创造、实践和探索,从诗歌史的角度评价他对新诗发展所做的贡献。
2、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对徐志摩其人其诗可称之为“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活泼潇洒个性,不羁的才华,对爱、美与自由的热烈追求,诗歌中特有的飞动飘逸的风格,如《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
在诗的内容上:《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题材范围日趋狭窄,(“往瘦小里耗”)感情基调日趋低沉。
在诗的艺术上:《志》——《翡》——《猛》——《云》,日趋圆熟,达到了当时中国新诗的最高境界。
艺术成就上:(1)轻盈飘逸、潇洒灵动的诗歌风格。
(2)意象新奇、美妙。
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
用暗示,委婉含蓄地造成新颍,美妙的意象。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创作的一组诗歌,共七篇,分别是关于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旅顺和大连)的。
以下是七子之歌的全文:1.《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2.《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的孤儿,飘零在海外的荒岛。
守着那海角的夜色,遥望着大陆的灯火。
任那暴风雨来得更猛,我们紧紧抱着那信念的灯。
等待着,等待着母亲的召唤,我们要回来,回到母亲的怀抱。
3.《七子之歌香港》:香港,你被割让的那一天,是我离开了你的襁褓。
他们夺走了你美丽的躯体,你却依然留住了我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香港!母亲!我要回来,母亲!4.《七子之歌九龙》:九龙,你被割让的那一天,是我离开了你的襁褓。
他们夺走了你美丽的躯体,你却依然留住了我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九龙!母亲!我要回来,母亲!5.《七子之歌威海卫》:威海卫,你被割让的那一天,是我离开了你的襁褓。
他们夺走了你美丽的躯体,你却依然留住了我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威海卫!母亲!我要回来,母亲!6.《七子之歌广州湾》:广州湾,你被割让的那一天,是我离开了你的襁褓。
他们夺走了你美丽的躯体,你却依然留住了我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广州湾!母亲!我要回来,母亲!7.《七子之歌旅大》:旅大,你被割让的那一天,是我离开了你的襁褓。
他们夺走了你美丽的躯体,你却依然留住了我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旅大!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以上就是《七子之歌》的全文,这组诗歌通过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分裂之痛和对七个被割让和租借城市的思念之情。
闻一多《红烛》红烛(序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红烛啊!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红烛啊!流罢!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这首《红烛》是闻一多诗集《红烛》的开卷“序诗”,而1923年9月出版的这个集子又系诗人公开刊行的第一部诗集,由此可知该诗在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涯中的奠基性地位。
解读《红烛》,也就为我们破析诗人的内心世界、心理结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须知,闻一多正是从《红烛》时代起步,走上了一位现代诗人的创作道路。
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思维模式中,诗人的抒情达志通常都不是无所顾忌的自我喷发,它大多需要假托一定的物象形式,而且这一物象形式又还不是诗人别出心裁的创造,而是千百年来中国诗人的历史遗产。
这些诗的“有意味的形式”在中国诗歌长河的波涛里浮动闪熠,赋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以激情、以灵感。
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学的感情更为深厚,在接受西方诗学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最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其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
闻一多的诗歌理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与实践绪论从1920年的新诗《西岸》开始,闻一多(1899-1946),便开始了他神圣而又传奇的诗歌理论道路的探索和爱国主义斗争的旅程。
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似乎被有意无意地忽略。
尽管我们不能忽视他历史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用文学史的观点去看待这一历程,仍需重新认知其新诗理论建构的缘起、价值和影响。
重新梳理闻一多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颠覆之间的关系,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透过“幻象说”、“格律说”的面具而形成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对于闻一多本人来说,其理论构建的过程也值得玩味,正因如此,郭沫若叹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五四”时代,如闻一多之熟悉西方文学者少之又少。
他13岁考上留美预备清华学院(清华大学前身),22岁留美,并先后入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艺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学习。
三年的绘画生涯让其找到了诗人之笔。
__时期,他积极倡导民主革命运动。
1946年7月因李公朴案,“怒虎”发出最嘹亮的声音——《最后一次的讲演》。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暗杀,时年47岁。
一生便如一篇“诗的史”,一首“史的诗”。
诗歌创作的分期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时期包括1925年5月留学美国之前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在美国留学期间的诗歌创作。
第二个时期则是1925年5月留学归来。
单从时间上来看,这样的划分未免有些仓促,但是从闻一多诗歌内容和风格上,却能看出些许合理之处。
从发表于1920年9月24日的《清华周刊》上的《西岸》,到1923年《红烛》出版,包括未发表的诗人自己的手抄本《真我集》以及《集外集》里的一些诗篇,按相近的诗风,都可以归入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红烛?时期”。
诗集共62篇,分为红烛(即叙诗)、李白、雨夜、青春、孤雁、红豆六篇。
诗集贯穿着爱国主义思想,例如同名诗《红烛》,诗人以红烛自喻,烧掉自己、创造光明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
死水闻一多创作诗歌
《死水》是现代诗人闻一多创作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通过对“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对当时统治环境的愤懑之情和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死水》每节押韵,读起来节奏分明,音韵铿锵;外形方正整齐,形成均衡美、对称美;注意挖掘语作品原文。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死水》诗歌原文获取更多信息。
闻一多《也许──葬歌》赏析《闻一多名作欣赏》也许2005年7月15日来源:网友提供作者:未知字体:[大中小]也许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不许阳光拨你的眼帘,不许清风刷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一伞松荫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细草的根儿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儿缓缓的飞。
《也许──葬歌》是诗人用来掉念自己早夭的女儿立瑛的,最早发表在1925年7月2日的《京报副刊》上,原诗题为《也许(为一个苦命的夭折的少女而作)》。
原诗共六节,在收入《死水》时,删成四段,变得更加精炼、紧凑。
由于意象新颖,节奏明晰,感情深挚,这首诗在当时曾轰动一时,直到今天也还得到许多读者的钟爱,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也许》共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九个字,每一、二、四句押韵,诗行整饬,韵律匀整,琅琅上口。
尤其特别的是,作者只在全诗结尾用了一个句号,中间没有一个句号或任何起句号作用的其它符号,这在《死水》中是绝无仅有的。
它突出强调了诗作的整体性。
在激烈的情感冲击下,诗人一气呵成,写就了这首深沉悲愤的悼亡之作。
在《也许》中,诗人的情感是悲切激壮的,它象地下的岩浆,奔突流走,时刻准备喷薄而出。
然而,在思想上日趋深刻、在艺术上反复锤炼的诗人,却巧妙地控制了这种激情,使它深深包蕴在每一个词句里、每一组意象中,成为诗作内在的核心动力。
在语言上,诗人采用冷处理的方式,使情感得到巨大压缩,变得更加坚实,更加沉雄。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压抑着的悲愤之情和着轻柔冲淡的问句,显得那样催人心碎。
充满生机的大自然与不幸早夭的少女形成强烈反差,一股巨大的情感冲击波从平静的字面下飞身而出,撞击着读者。
在第二节中,诗人进一步以深挚的爱心,为不幸的少女呼唤着彼岸的宁静。
八十年代以来闻一多诗歌创作研究述评葛南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苏南京210097)摘要: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对闻一多诗歌的研究为对象,从对它的艺术特色、意象、形式等的分析:从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现代文学对闻一多创作的影响以及他对中西文化的态度:从闻一多的爱国诗和爱情诗的思想内涵:从闻一多与郭沫若、徐志摩等重要诗人的比较等四个方面.对这近30年来的闻诗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和总结。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艺术特色文化影响思想内涵作家比较闻一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战士。
作为一名诗人.他是一个不仅有理论。
而且肯实践的身体力行的新格律诗的倡导者。
“对闻一多的研究最早可以上溯到1922年”①;从20年代初到30年代中期,出现了不少评价闻一多新诗创作的文章;在闻一多逝世之后,人们对他的研究日趋丰富和深刻起来。
到80年代之前,人们对闻一多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和广度。
可以说.80年代以来对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研究都离不开此前的学术积累。
本文拟就从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中西文化对其创作的影响研究、与其他同时代诗人的比较研究等若干研究热点人手,对近30年的研究状况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概括。
一、闻一多诗歌的艺术特色研究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闻一多诗歌创作研究。
对其艺术特色的探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无论是宏观上对其艺术风貌的整体把握,还是微观上对其诗歌所呈现出的“三美”以及其它方面特色的剖析;无论是运用形式主义文论对其诗歌创作手法的探讨,还是从结构主义诗学的角度对闻一多的诗歌文本进行分析.都出现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佳作。
关于闻诗的美学特色,郭沫若、朱自清、臧克家、田间等老艺术家都对此有过较为准确的评价。
可以说80年代之后的评价基本无出其右者。
这也促使新的研究者们将研究的视角从宏观转向微观。
这其中最为集中的研究方向无疑是对闻一多诗歌的“三美”研究。
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中闻一多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旬的均齐、。
《所见》是著名现代诗人、文史学者闻一多所作的一首诗。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所见。
《所见》是著名现代诗人。
文史学者闻一多所作的一首诗。
作品名称,所见。
文学体裁,诗文。
作者,闻一多。
作者简介,著名现代诗人。
文史学者。
声音虽不大。
却还带点瀑布底意味。
在他身上横卧着。
是一株老柳。
从他的干上直竖地射出无数的小枝;他仍想找点阳光。
却被头上的密荫拦住了。
所以那一丛绿叶。
都变了死白的颜色。
所见野藤在这一架天然的木桥下。
挂起了一束蓬松的鬓丝。
被瀑布底呼吸吹得悠悠摇动。
谁家洗衣的女儿。
穿着绯红的衫子。
蹲在绿阴深处。
打得砰訇砰訇的响?。
作品赏析。
略微熟悉一点闻一多生平的人都知道。
闻一多对于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与过人的天赋。
他到美国留学。
一开始进的便是芝加哥美术学院。
学习的课目主要就是绘画。
只是到了后来。
绘画的兴趣才为做诗所取代。
这种较长时间的绘画经历。
对于闻一多的诗歌创作不无影响。
例如。
他曾提倡诗的创作中的绘画的美。
便是发人之所未发的。
更值得我们注意的。
是闻一多的绘画经历对于他的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说。
这种影响成为《所见》一诗创作中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宗白华先生指出过“西洋透视法的三个主要画法”:几何学的透视法。
画有利用与画面成直角诸线悉集合于一视点。
与画面成任何角诸线悉集于一焦点。
物体前后交错互掩。
形线按距离缩短。
以衬出远近……光影的透视法。
由于物体受光。
显出明暗阴阳。
圆浑带光的体积。
衬托烘染出立体空间。
远近距离因明暗的层次而显露……空气的透视法。
人与物的中间不是绝对的空虚。
这中间的空气含着水分和尘埃。
地面山川因空气的浓淡阴晴。
色调变化。
显出远近距离……《所见》一诗。
可以说比较直接地移植了“几何学的透视法”。
而其它表现手法的运用。
则使我们看到中西艺术中的审美意识和表现形式的异趣同工或异工同趣之妙。
不防作一下具体的分析。
《所见》对于自然风景的描绘。
当然不能如西洋绘画那样。
做到“画中透视的视点与视线皆集合于画面的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