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机联网工程建设意见》
- 格式:docx
- 大小:59.56 KB
- 文档页数:10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3.02.16•【文号】发改高技[2013]266号•【施行日期】2013.02.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子信息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和完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意见(发改高技〔2013〕266号)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直属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为贯彻落实《“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范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基础信息资源库、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重点业务信息系统、政府数据中心以及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建设的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
)的管理,促进政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投资效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思路和原则(一)电子政务建设思路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在建设目标上,要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转变;二是在建设方式上,要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在系统模式上,要从粗放离散的模式,向集约整合的模式转变,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原则,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内容的确定,要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公众为落脚点,加快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二是提升政务部门信息能力的原则,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务部门宏观调控、市场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切实发挥电子政务支撑政务部门履行职能的作用;三是注重顶层设计的原则,要推进部门间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发挥电子政务项目促进多部门协同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作用,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发挥投资效益。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B版)中国华电集团公司2015年6月北京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B版)编制单位:华电技术经济研究院批准部门: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前言《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A版)》(以下简称“导则(A 版)”)自2005年7月颁布后已执行十余年。
近年来随着国家火电项目产业政策的变化,新的《大中型火力发电厂设计规范》(GB50660-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等陆续印发,电力行业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发展,集团公司的火电工程建设目标也转变为建设“安全优质、高效环保、指标先进、竞争力强”的电厂,2015年又提出了更高的“三同领先”要求,为积极响应这些变化和要求,更好的指导火电项目开展初步设计及优化工作,在总结导则(A版)实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集团公司于2013年3月启动对导则(A版)进行修编。
2013年10月完成导则修编的征求意见稿,2013年11月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及二级机构进行了内部评审,2014年2月委托电力规划设计总院进行了全面的评审,至2015年5月全面完成了《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力发电工程设计导则(B版)》(以下简称“导则(B版)”)的修编工作。
本导则共分21章。
主要技术内容有:总则,厂址选择,总体规划,机组选型,主厂房区域布置,运煤系统,锅炉设备及系统,除灰渣系统,烟气脱硫系统,烟气脱硝系统,汽轮机设备及系统,水处理系统,信息系统,仪表与控制,电气设备及系统,水工设施及系统,辅助及附属设施,建筑与结构,采暖通风,环境保护,劳动安全职业卫生。
本导则由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火电产业部归口管理,由华电技术经济研究院负责具体内容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及时反馈华电技术经济研究院,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目录1 总则............................................................................................................................... - 1 -2 厂址选择................................................................................................................................. -3 -2.1 基本规定........................................................................................................................ - 3 -2.2 厂址自然条件................................................................................................................ - 4 -2.3 建厂资源条件................................................................................................................ - 7 -2.4 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政策.......................................................................................... - 10 -2.5 发电厂选址其他要求.................................................................................................. - 11 -3 总体规划............................................................................................................................... - 12 -3.1 基本规定...................................................................................................................... - 12 -3.2 厂区外部规划.............................................................................................................. - 13 -3.3 厂区规划及总平面布置.............................................................................................. - 13 -4 机组选型............................................................................................................................. - 16 -4.1 机组参数...................................................................................................................... - 16 -4.2 机组选型...................................................................................................................... - 18 -4.3 主机容量匹配.............................................................................................................. - 20 -5 主厂房区域布置................................................................................................................... - 21 -5.1 基本规定...................................................................................................................... - 21 -5.2 汽机房及除氧间布置.................................................................................................. - 21 -5.3 煤仓间布置.................................................................................................................. - 22 -5.4 锅炉布置...................................................................................................................... - 23 -5.5 集中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布置.................................................................................. - 23 -5.6 烟气脱硫设施布置...................................................................................................... - 24 -5.7 烟气脱硝设施布置...................................................................................................... - 24 -5.8 维护检修...................................................................................................................... - 25 -6 运煤系统............................................................................................................................... - 26 -6.1 基本规定...................................................................................................................... - 26 -6.2 卸煤设施...................................................................................................................... - 26 -6.3 贮煤场及其设备.......................................................................................................... - 28 -6.4 带式输送机系统.......................................................................................................... - 30 -6.5 筛碎设备...................................................................................................................... - 31 -6.6 混煤设施...................................................................................................................... - 32 -6.7 循环流化床锅炉运煤系统.......................................................................................... - 32 -6.8 运煤系统辅助设施...................................................................................................... - 32 -6.9 入厂煤入炉煤计量及采制化设施.............................................................................. - 33 -7 锅炉设备及系统..................................................................................................................... - 38 -7.1 锅炉设备...................................................................................................................... - 38 -7.2 煤粉制备...................................................................................................................... - 39 -7.3 烟风系统...................................................................................................................... - 42 -7.4 点火、助燃油系统及锅炉辅助系统.......................................................................... - 43 -7.5 启动锅炉...................................................................................................................... - 44 -7.6 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 - 44 -7.7 进口配套产品和阀门.................................................................................................. - 44 -8 除灰渣系统............................................................................................................................. - 46 -8.1 基本规定...................................................................................................................... - 46 -8.2 除渣系统...................................................................................................................... - 46 -8.3 除灰系统...................................................................................................................... - 48 -8.4 干灰分选系统.............................................................................................................. - 49 -8.5 石子煤处理系统.......................................................................................................... - 50 -8.6 循环流化床锅炉除灰渣系统...................................................................................... - 50 -8.7 厂外干灰渣输送系统.................................................................................................. - 50 -8.8 除灰渣系统辅助检修设施和防护设施...................................................................... - 51 -8.9 除尘设备...................................................................................................................... - 51 -9 烟气脱硫系统....................................................................................................................... - 54 -9.1 基本规定...................................................................................................................... - 54 -9.2 吸收剂制备系统.......................................................................................................... - 55 -9.3 二氧化硫吸收系统...................................................................................................... - 57 -9.4烟气系统....................................................................................................................... - 58 -9.5 脱硫副产品处置系统.................................................................................................. - 59 -9.6 脱硫系统设备进口范围.............................................................................................. - 60 -10 烟气脱硝系统....................................................................................................................... - 61 -10.1 基本规定.................................................................................................................... - 61 -10.2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SCR)工艺 ................................................................ - 62 -10.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烟气脱硝(SNCR)工艺.......................................................... - 66 -11 汽轮机设备及系统............................................................................................................... - 67 -11.1 汽轮机设备................................................................................................................ - 67 -11.2 主蒸汽、再热及旁路系统........................................................................................ - 67 -11.3 给水及除氧系统........................................................................................................ - 68 -11.4 凝结水系统................................................................................................................ - 71 -11.5 辅机冷却水系统........................................................................................................ - 71 -11.6 供热式机组的辅助系统和设备 ................................................................................ - 72 -11.7 进口配套产品和阀门................................................................................................ - 72 -12 水处理系统........................................................................................................................... - 74 -12.1 基本规定.................................................................................................................... - 74 -12.2 锅炉补给水处理........................................................................................................ - 75 -12.3 汽轮机组凝结水精处理............................................................................................ - 81 -12.4 热力系统的化学加药................................................................................................ - 82 -12.5 热力系统的水汽取样及监测.................................................................................... - 83 -12.6 冷却水处理................................................................................................................ - 83 -12.7 热网补给水及生产回水处理.................................................................................... - 84 -12.8 制氢和供氢................................................................................................................ - 85 -12.9 废水处理及回用........................................................................................................ - 86 -13 信息系统............................................................................................................................... - 88 -13.1 基本规定.................................................................................................................... - 88 -13.2 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 88 -13.3 厂级监控信息系统.................................................................................................... - 89 -13.4 管理信息系统............................................................................................................ - 89 -13.5 视频监视系统............................................................................................................ - 91 -13.6 视频会议系统.......................................................................................................... - 91 -13.7 门禁管理系统............................................................................................................ - 92 -13.8 培训仿真机................................................................................................................ - 92 -13.9 信息安全.................................................................................................................... - 92 -14 仪表与控制........................................................................................................................... - 94 -14.1 基本规定.................................................................................................................... - 94 -14.2 自动化水平................................................................................................................ - 94 -14.3 控制方式.................................................................................................................... - 95 -14.4 集中控制室和电子设备间...................................................................................... - 95 -14.5 检测与仪表.............................................................................................................. - 96 -14.6 报警............................................................................................................................ - 97 -14.7 机组保护.................................................................................................................... - 97 -14.8 开关量控制................................................................................................................ - 98 -14.9 模拟量控制................................................................................................................ - 99 -14.10 机组控制系统.......................................................................................................... - 99 -14.11 辅助车间控制系统................................................................................................ - 102 -14.12 仪表与控制系统选型............................................................................................ - 103 -14.13 控制电源和气源.................................................................................................... - 103 -14.14 仪表与控制系统进口范围.................................................................................... - 104 -15 电气设备及系统................................................................................................................. - 105 -15.1 发电机与主变压器.................................................................................................. - 105 -15.2 电气主接线.............................................................................................................. - 106 -15.3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108 -15.4 厂用电系统.............................................................................................................. - 110 -15.5 电气设备布置.......................................................................................................... - 113 -15.6 直流系统及交流不间断电源.................................................................................. - 115 -15.7 励磁系统................................................................................................................ - 116 -15.8 电气监控及继电保护系统...................................................................................... - 116 -15.9 照明系统................................................................................................................ - 117 -16 水工设施及系统................................................................................................................. - 119 -16.1 水务管理.................................................................................................................. - 119 -16.2 供水系统.................................................................................................................. - 121 -16.3 取排水建筑物.......................................................................................................... - 122 -16.4 空冷系统.................................................................................................................. - 124 -16.5 湿式冷却塔.............................................................................................................. - 126 -16.6 给水和废水排放...................................................................................................... - 126 -16.7 贮灰场...................................................................................................................... - 127 -16.8水工专业试验........................................................................................................... - 128 -17 辅助及附属设施................................................................................................................. - 130 -17.1 基本规定.................................................................................................................. - 130 -17.2 辅助生产系统.......................................................................................................... - 130 -17.3 辅助建筑.................................................................................................................. - 131 -17.4 附属建筑.................................................................................................................. - 132 -17.5 辅助及附属建筑物建筑装修标准.......................................................................... - 134 -18 建筑与结构....................................................................................................................... - 136 -18.1 基本规定.................................................................................................................. - 136 -18.2 建筑设计.................................................................................................................. - 137 -18.3 主厂房结构.............................................................................................................. - 139 -18.4 地基与基础.............................................................................................................. - 140 -18.5 直接空冷构筑物...................................................................................................... - 141 -18.6 烟囱及烟道结构...................................................................................................... - 142 -18.7 运煤建(构)筑物.................................................................................................. - 142 -18.8 主厂房及集中控制室建筑装修标准...................................................................... - 143 -19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 146 -19.1 基本规定.................................................................................................................. - 146 -19.2 主厂房采暖、通风.................................................................................................. - 146 -19.3 主厂房空气调节系统.............................................................................................. - 147 -19.4 制冷站...................................................................................................................... - 148 -19.5 采暖加热站.............................................................................................................. - 149 -19.6 厂区管道.................................................................................................................. - 149 -19.7 运煤系统采暖通风除尘.......................................................................................... - 149 -19.8 厂外取水和灰场建(构)筑物采暖通风空调 ...................................................... - 150 -19.9 脱硫、脱硝建筑通风空调除尘.............................................................................. - 150 -20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 - 152 -20.1 基本规定.................................................................................................................. - 152 -20.2 大气污染防治.......................................................................................................... - 152 -20.3废水利用及排放....................................................................................................... - 153 -20.4 厂区噪声污染防治.................................................................................................. - 154 -20.5 灰渣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 - 154 -20.6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 - 154 -20.7 水土保持.................................................................................................................. - 155 -20.8 环境保护管理和监测.............................................................................................. - 156 -21 消防、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 157 -21.1 消防...................................................................................................................... - 157 -21.2 劳动安全.................................................................................................................. - 157 -21.3 职业卫生.................................................................................................................. - 158 -1 总则1.0.1 本导则适用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系统(以下简称:集团公司)及其全资、控股公司投资新建或扩建的国内燃煤火力发电工程,由集团公司投资建设、采用中国设计标准的境外燃煤火电工程可参照执行。
建设部关于实施全国建设系统“政府上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正文:---------------------------------------------------------------------------------------------------------------------------------------------------- 建设部关于实施全国建设系统“政府上网工程”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1999]2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各计划单列市建委,各副省级城市建委: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总体部署,推动我国信息化进程,国家机关40多个部委(局)和中国电信共同发起了“政府上网工程”。
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对于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信息共享和提高工作效率,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以及改进工作作风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建设部决定在全国建设系统实施“政府上网工程”。
一、全国建设系统“政府上网工程”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一九九九年~二00一年,基本达到建设系统部、省、市三级政府机构80%以上实现“政府上网工程”。
(二)实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信息上网。
包括领导简介、机构职责、主要业务流程、政策法规和标准、统计数据、行业动态等政府信息服务网络化、电子化和社会化。
(三)实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业务上网”。
一九九九年~二000年的工作重点,是从建设部机关入手,抓好住宅与房地产业、建筑业、城乡规划和勘察设计等方面的主要业务上网,并逐步实现建设系统其他相关业务上网。
(四)在实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信息和业务上网的同时,要积极实现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公自动化建设,达到各级政府办公局域网与建设部机关信息网的有机结合。
近期工作重点是:住宅与房地产业、建设工程管理与质量以及城乡规划等各类政府办公应用系统的建设。
二、切实提高对政府上网工作的认识。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的通知建市[2014]159 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总后基建营房部工程管理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我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本标准自2015 年1 月1 日起施行。
原建设部印发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建建[2001]82 号)同时废止。
附件: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 年11 月6 日1目录目录 (1)一、总则 (1)二、标准 (5)(一)施工总承包序列资质标准 (5)1 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6)1.1 一级资质标准 (6)1.2 二级资质标准 (7)1.3 三级资质标准 (9)1.4 承包工程范围 (9)2 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12)2.1 一级资质标准 (12)2.2 二级资质标准 (13)2.3 三级资质标准 (15)2.4 承包工程范围 (17)3 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18)3.1 一级资质标准 (18)3.2 二级资质标准 (19)3.3 三级资质标准 (20)3.4 承包工程范围 (21)4 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23)4.1 一级资质标准 (23)4.2 二级资质标准 (25)4.3 三级资质标准 (26)4.4 承包工程范围 (27)5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30)5.1 一级资质标准 (30)5.2 二级资质标准 (31)5.3 三级资质标准 (33)5.4 承包工程范围 (34)6 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36)6.1 一级资质标准 (36)6.2 二级资质标准 (37)6.3 三级资质标准 (38)6.4 承包工程范围 (38)7 矿山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40)7.1 一级资质标准 (40)7.2 二级资质标准 (41)7.3 三级资质标准 (42)7.4 承包工程范围 (43)8 冶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46)8.1 一级资质标准 (46)8.2 二级资质标准 (48)28.3 三级资质标准 (49)8.4 承包工程范围 (50)9 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53)9.1 一级资质标准 (53)9.2 二级资质标准 (54)9.3 三级资质标准 (55)9.4 承包工程范围 (56)10 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61)10.1 一级资质标准 (61)10.2 二级资质标准 (63)10.3 三级资质标准 (64)10.4 承包工程范围 (65)11 通信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68)11.1 一级资质标准 (68)11.2 二级资质标准 (69)11.3 三级资质标准 (71)11.4 承包工程范围 (72)12 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标准 (73)12.1 一级资质标准 (73)12.2 二级资质标准 (74)12.3 三级资质标准 (74)12.4 承包工程范围 (75)(二)专业承包序列资质标准 (77)13 地基基础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78)13.1 一级资质标准 (78)13.2 二级资质标准 (79)13.3 三级资质标准 (80)13.4 承包工程范围 (81)14 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83)14.1 一级资质标准 (83)14.3 三级资质标准 (84)14.4 承包工程范围 (85)15 预拌混凝土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86)15.1 资质标准 (86)15.2 承包工程范围 (86)16 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88)16.1 一级资质标准 (88)16.2 二级资质标准 (89)16.3 承包工程范围 (90)17 消防设施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92)17.1 一级资质标准 (92)17.2 二级资质标准 (93)17.3 承包工程范围 (93)318 防水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95)18.1 一级资质标准 (95)18.2 二级资质标准 (96)18.3 承包工程范围 (96)19 桥梁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98)19.1 一级资质标准 (98)19.2 二级资质标准 (99)19.3 三级资质标准 (100)19.4 承包工程范围 (101)20 隧道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02)20.1 一级资质标准 (102)20.2 二级资质标准 (103)20.3 三级资质标准 (104)20.4 承包工程范围 (105)21 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06)21.1 一级资质标准 (106)21.2 二级资质标准 (107)21.3 三级资质标准 (109)21.4 承包工程范围 (109)22 模板脚手架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12)22.1 一级资质标准 (112)22.2 二级资质标准 (112)22.3 承包工程范围 (112)23 建筑装修装饰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13)23.1 一级资质标准 (113)23.2 二级资质标准 (114)23.3 承包工程范围 (114)24 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16)24.1 一级资质标准 (116)24.3 三级资质标准 (117)24.4 承包工程范围 (118)25 建筑幕墙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20)25.1 一级资质标准 (120)25.2 二级资质标准 (121)25.3 承包工程范围 (121)26 古建筑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23)26.1 一级资质标准 (123)26.2 二级资质标准 (124)26.3 三级资质标准 (125)26.4 承包工程范围 (126)27 城市及道路照明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27)27.1 一级资质标准 (127)27.2 二级资质标准 (128)427.3 三级资质标准 (129)27.4 承包工程范围 (130)28 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32)28.1 一级资质标准 (132)28.2 二级资质标准 (133)28.3 三级资质标准 (134)28.4 承包工程范围 (136)29 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37)29.1 一级资质标准 (137)29.2 二级资质标准 (138)29.3 三级资质标准 (139)29.4 承包工程范围 (141)30 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42)30.1 一级资质标准(公路安全设施分项) (142)30.2 二级资质标准(公路安全设施分项) (143)30.3 一级资质标准(公路机电工程分项) (145)30.4 二级资质标准(公路机电工程分项) (146)30.5 承包工程范围 (148)31 铁路电务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50)31.1 一级资质标准 (150)31.2 二级资质标准 (151)31.3 三级资质标准 (152)31.4 承包工程范围 (153)32 铁路铺轨架梁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54)32.1 一级资质标准 (154)32.2 二级资质标准 (155)32.3 承包工程范围 (155)33 铁路电气化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57)33.2 二级资质标准 (158)33.3 三级资质标准 (158)33.4 承包工程范围 (159)34 机场场道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61)34.1 一级资质标准 (161)34.2 二级资质标准 (162)34.3 承包工程范围 (163)35 民航空管工程及机场弱电系统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64)35.1 一级资质标准 (164)35.2 二级资质标准 (165)35.3 承包工程范围 (166)36 机场目视助航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69)36.1 一级资质标准 (169)36.2 二级资质标准 (170)36.3 承包工程范围 (171)537 港口与海岸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72)37.1 一级资质标准 (172)37.2 二级资质标准 (173)37.3 三级资质标准 (174)37.4 承包工程范围 (175)38 航道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77)38.1 一级资质标准 (177)38.2 二级资质标准 (178)38.3 三级资质标准 (179)38.4 承包工程范围 (180)39 通航建筑物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82)39.1 一级资质标准 (182)39.2 二级资质标准 (183)39.3 三级资质标准 (184)39.4 承包工程范围 (184)40 港航设备安装及水上交管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86)40.1 一级资质标准 (186)40.2 二级资质标准 (187)40.3 承包工程范围 (188)41 水工金属结构制作与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90)41.1 一级资质标准 (190)41.2 二级资质标准 (191)41.3 三级资质标准 (193)41.4 承包工程范围 (194)42 水利水电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195)42.1 一级资质标准 (195)42.2 二级资质标准 (196)42.4 承包工程范围 (198)43 河湖整治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200)43.1 一级资质标准 (200)43.2 二级资质标准 (201)43.3 三级资质标准 (202)43.4 承包工程范围 (203)44 输变电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205)44.1 一级资质标准 (205)44.2 二级资质标准 (206)44.3 三级资质标准 (206)44.4 承包工程范围 (207)45 核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209)45.1 一级资质标准 (209)45.2 二级资质标准 (210)45.3 承包工程范围 (211)46 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212)646.1 一级资质标准 (212)46.2 二级资质标准 (213)46.3 承包工程范围 (214)47 环保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216)47.1 一级资质标准 (216)47.2 二级资质标准 (217)47.3 三级资质标准 (217)47.4 承包工程范围 (218)48 特种工程专业承包资质标准 (221)48.1 资质标准 (221)48.2 承包工程范围 (221)(三)施工劳务序列资质标准 (223)49 施工劳务企业资质标准 (224)49.1 资质标准 (224)49.2 承包业务范围 (224)1一、总则为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筑活动监管,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促进建筑业科学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资质标准。
☆☆☆☆☆☆☆☆☆☆☆☆☆☆☆☆☆☆☆☆☆☆☆☆☆☆☆☆☆☆☆☆山东省网通分公司用户光纤接入建设指导意见☆☆☆☆☆☆☆☆☆☆☆☆☆☆☆☆☆☆☆☆☆☆☆☆☆☆☆☆☆☆☆☆山东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二O O八年二月目录一、项目背景 (2)二、编制依据 (2)三、接入网现状 (2)1、接入方式 (2)2、光电缆 (2)3、接入设备 (2)4、接入速率 (2)5、面临的问题 (2)四、需求分析 (3)五、组网模式分析 (3)1、接入网发展趋势 (3)2、接入技术分析 (4)3、QoS (9)4、城域(承载)网 (11)5、光缆网组织 (16)6、语音业务接入方式 (17)六、实施策略 (18)1、总体策略 (18)2、建设目标 (18)3、城区建设模式 (19)4、农村建设模式 (20)5、接入设备性能要求 (21)一、项目背景目前世界电信业的技术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融合、调整、变革的新趋势。
尤其是3G、NGN和宽带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全球发展热点。
在电信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固网运营商机遇与挑战并存,网络转型已成为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
为此,中国网通(集团)有限公司确定了“宽带通信和多媒体服务提供商”的转型目标及“宽带战略、奥运战略、国际化战略”的战略方针。
网络的发展演进是为业务服务的,业务的推陈出新是为满足用户需求的,而网络最靠近用户的部分是接入网,接入网建设的成败将直接决定上层网络业务的实现与否。
目前,作为固网运营商现有用户接入介质的铜缆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建设成本高、速率瓶颈、距离受限,用价格低廉、高带宽、低损耗、高稳定性的光缆逐步取代电缆已是必然的选择,但作为电信网“最后一公里”的接入网络是整个电信网中技术种类最多、组网最为灵活、投资最大的部分,在具体实施工程中会有多种模式、多种技术需要选择,为保证接入网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定本指导意见。
由于接入网的建设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不仅需要考虑网络组织还需要考虑业务实现等,本文将接入网的范围做了一定程度的扩展,含盖城域网接入控制层以下的部分。
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的八方面意见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是我国电子政务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02]17号)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18号)文件确定的重大建设任务。
根据中办发[2002]17号文件和[2006]18号文件提出的“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促进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总体要求,国家电子政务外网自2005年起正式启动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一期工程取得显著进展,初步具备了承载部门业务应用的能力,一些部门和地方的业务应用已在政务外网上运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总体看来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中央政务部门利用政务外网开展的业务应用还较少,二是各地政务外网建设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不够,特别是有些地方政务外网尚未开始建设,直接影响了中央政务部门的业务开展,影响了国家政务外网整体效益的发挥,影响了中办发[2006]18号文件提出的用3年左右时间,建成政务外网目标的实现。
为了加快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推进部门应用在政务外网上的部署,充分发挥国家电子政务公共设施的作用和效能,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设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988号)(以下简称“988号文”),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政务外网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并就推动政务外网的工程建设、业务应用、安全保障和运维服务等提出了相关要求。
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研究加快国家电子政务外网的建设和应用,请国家信息中心、国家安监总局、国家审计署、湖南省对国家政务外网建设、运维和应用情况作一介绍,对下一步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今天主席台就座的有财政部国库司的李大伟处长、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王长胜同志,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央有关政务部门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同志,各省市政务外网的建设管理单位的有关同志,以及各地方发改委的同志。
2024年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第一条为了加强电力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发电机组并网安全性评价(以下简称并网安评)行为,保障发电机组安全可靠并网运行,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根据《电力监管条例》、《电网运行规则(试行))),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并网运行的单机容量50兆瓦及以上的水电机组(含抽水蓄能机组)、燃气一蒸汽联合循环机组,100兆瓦及以上的火电机组,核电机组,500千瓦及以上的风力发电机组。
其它并网运行的发电机组参照执行。
第三条新建、改建和扩建发电机组在进入商业运营前应当通过并网安评。
已投入运行的并网发电机组应当定期进行并网安评,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
第四条并网安评工作的主要程序如下:(一)电力监管机构编制辖区内并网安评工作计划;(二)发电企业在自查、自评满足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并网安评申请;(三)发电企业自主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并符合规定要求的安全评价中介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四)电力监管机构审核中介机构派出的并网安评人员资格;(五)并网安评人员进行现场查评,中介机构提出并网安评报告;(六)电力监管机构组织评审并网安评报告,公布并网安评结论。
第五条并网安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一)涉网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二)电气主接线系统及厂、站用电系统;(三)发电机组励磁、调速系统;(四)发电机组自动发电控制、自动电压控制、一次调频功育琶;(五)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电力通信、直流系统;(六)二次系统安全防护;(七)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有直接影响的电厂其它设备及系统。
第六条并网安评应当坚持谁评价、谁负责、谁评、公审、谁负责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到科学正、客观。
第七条电力监管机构按照并网发电机组的电力调度关系,监督负责组织辖区内并网发电机组的并网安评工作,并履行以下管理职责(一)组织制定并网安评的相关管理办法和标准;(二)审查并公布符合并网安评要求的中介机构名单;(三)监督中介机构的并网安评工作,协调解决并网安评中的问题;(四)监督、检查发电企业的并网安评工作。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黄冈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31•【字号】黄政发[2012]31号•【施行日期】2012.07.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黄政发〔2012〕3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感湖管理区、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为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黄冈新型工业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现结合我市实际,就加快推进我市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为突破口,以推动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深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黄冈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统筹规划全市企业信息化工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
根据各地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结合实际,有重点、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
(二)政府引导,市场驱动。
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力度,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合力推进、成果共享的企业信息化推进机制。
(三)示范带动,推广普及。
以市区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为重点,大力实施一批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培育一批试点企业和示范项目。
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树立标杆企业,充分发挥标杆企业示范作用,引导各行各业应用信息技术,鼓励企业加强自主创新。
工程机网络建设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工程机械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网络建设方案是将这些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信息共享和统一管理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工程机械的网络建设方案进行研究和实施,将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和运营产生重要影响。
二、现状分析1.网络建设面临的问题目前,工程机械的网络建设面临着以下问题:a)网络结构不完善,导致信息共享不便;b)网络设备老化,带宽和速度无法满足需求;c)安全性差,容易受到外部攻击;d)缺乏管理手段,无法实现对设备的统一管理。
2.行业需求目前,工程机械行业对网络建设的需求主要包括:a)信息共享和协同作业;b)远程监控和管理设备;c)保障设备数据安全;d)提高网络性能,提高生产效率。
三、目标和原则1.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程机械的网络化管理和运营,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和管理效果。
2.设计原则a)网络安全:优先保障网络的安全;b)性能优化:提高网络性能和带宽,确保信息的快速传输;c)管理便捷:实现对网络设备的统一管理和监控;d)兼容性:确保网络设备和系统的兼容性,方便后续的扩展和更新。
四、网络设计方案1.网络结构设计根据工程机械的布局和需求,设计如下的网络结构:a)核心层:部署核心交换机和防火墙,负责整个网络的安全和路由;b)汇聚层:连接核心层和接入层的交换机,实现网络信息的聚合和分发;c)接入层:连接终端设备的交换机,为终端设备提供网络连接;d)终端设备:包括各种工程机械设备和终端用户设备,连接接入层交换机。
2.网络设备选型根据网络结构和需求,选用以下网络设备:a)核心交换机:华为S12700系列;b)汇聚交换机:华为S6720系列;c)接入交换机:华为S5720系列;d)防火墙:迪普思D5000系列;e)无线AP:华为AP6050DN。
3.网络安全设计为了保障网络的安全,本方案将采取以下安全措施:a)防火墙策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防火墙策略,保障网络的安全;b)身份认证:对终端设备进行身份认证,确保设备的合法性;c)流量监控: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分析,查找和阻止恶意攻击;d)数据加密:对重要数据进行加密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国发〔2011〕40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党和政府形象和声誉。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全发展,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大意义(一)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对安全生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多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安全发展,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十一五”期间,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全国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年均减少约1万人,反映安全生产状况的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实践表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对新时期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处于生产安全事故易发多发的高峰期,安全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重特大事故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屡禁不止,安全责任不落实、防范和监督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还比较突出。
安全生产工作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又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要把这一重要思想和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成为衡量各行业领域、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标准,自觉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三)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期待不断提高,广大从业人员“体面劳动”意识不断增强,对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改善作业环境、保障职业安全健康权益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 ××××—2020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应用标准(征求意见稿)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standard for remote video monitoring system of construction site2020—××—××发布 2020年—××—××实施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应用标准(征求意见稿)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standard for remote video monitoringsystem of construction site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 ×××—20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XXX—2020主编单位:XXXXXXXX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实施日期:2020年月2020 福州前言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XXX的文件要求,编制组经过深入调查研宄,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相关标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有: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系统设计要求、5施工现场部署与设备要求、6监控设备安装与维护、7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要求。
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主编单位XXX公司、XXX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将有关意见或建议反馈给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或XXX公司(地址:XXX,邮编:XXX)本标准主编单位:XXXXXX本标准参编单位: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主要审查人员:目录1 总则 (1)2 术语 (2)3 基本规定 (3)4 系统设计要求 (4)4.1 一般规定 (4)4.2 总体架构 (4)4.3 数据采集与存储要求 (5)4.4 数据传输与接口要求 (5)4.5 企业视频监控平台要求 (6)5 施工现场部署与设备要求 (8)5.1监控设备布设要求 (8)5.2主要设备的技术指标 (9)6 监控设备安装与维护 (12)7 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要求 (13)1 总则1.0.1 为加强福建省建设工程重大危险源管控,规范施工现场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应用,提高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水平,特制定本标准。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正文:----------------------------------------------------------------------------------------------------------------------------------------------------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工信部通〔2012〕293号2012年6月27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
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
加强对电信领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资源共享”的要求,促进电信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电信行业特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鼓励电信业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
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电信业,积极拓宽民间资本的投资渠道和参与范围。
加快推进电信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为民间资本参与电信业竞争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鼓励和引导的重点领域(一)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提升和资费水平下降,为用户提供更便捷、优惠和多样化的移动通信服务。
(二)鼓励民间资本开展接入网业务试点和用户驻地网业务,促进宽带发展。
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手段,保障企业实现平等接入,用户实现自由选择,推动提高宽带接入性价比。
(三)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网络托管业务。
引导电信企业将自有或租用的国内的网络、网络元素或设备,委托民营企业第三方进行管理和维护服务,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服务水平。
(四)鼓励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
支持民间资本在互联网领域投资,进一步明确对民间资本开放因特网数据中心(IDC)和因特网接入服务(ISP)业务的相关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IDC和ISP业务的经营活动。
企业机联网工程建设意见为深入推进实施推广应用现代化生产制造方式,决定在全省开展企业机器设备联#(“)工程建设。
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重要意义近些年,我省制造业快速发展,一线劳动用工缺口持续扩大,加快机器设备联#成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实施“机联#”工程,推进企业生产制造从单机控制向多机控制,从“一人负责一机”向“一人负责多机”,甚至“一人负责一个车间”、“无人车间”方向发展,大幅减少生产一线尤其是脏活、累活、污染岗位、危险岗位的劳动用工。
要清醒认识当前推进“机联#”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统筹协调,勇于创新,务实推进,提升全省生产制造机器设备联#水平,努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取得新的成效。
二、总体要求与建设目标(一)总体要求围绕干好,全面推进;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支撑,以重点行业为主体,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引导企业开展机器设备联#改造,形成现代化智能制造模式,加强智能制造联#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督查、考核、评价为手段,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机器设备联#的长效机制,提高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二)建设目标今后三年,全省“机联#”示范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企业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大型机器设备、工厂配套设施等联#率达到40%以上,与管理系统集成率50%以上。
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比202X年下降25%以上,40%以上的脏活、累活、污染岗位、危险岗位实现“机器换人”,产品平均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产品平均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等品率明显提高。
“机联#”技术创新取得积极成果,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模式成熟的信息服务与实施咨询机构,标准体系与安全保障得到同步加强。
三、提升“机联#”实施水平实施“机联#”工程,要注重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注重实际成效,重视技术创新,同步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精品文档企业机联网工程建设意见为深入推进实施推广应用现代化生产制造方式,决定在全省开展企业机器设备联网(“)工程建设。
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重要意义近些年,我省制造业快速发展,一线劳动用工缺口持续扩大,加快机器设备联网成为企业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实施“机联网”工程,推进企业生产制造从单机控制向多机控制,从“一人负责一机”向“一人负责多机”,甚至“一人负责一个车间”、“无人车间”方向发展,大幅减少生产一线尤其是脏活、累活、污染岗位、危险岗位的劳动用工。
要清醒认识当前推进“机联网”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统筹协调,勇于创新,务实推进,提升全省生产制造机器设备联网水平,努力推进“机器换人”工程取得新的成效。
二、总体要求与建设目标(一)总体要求围绕干好,全面推进;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支撑,以重点行业为主体,以示范试点为抓手,引导企业开展机器设备联网改造,形成现代化智能制造模式,加强智能制造联网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督查、考核、评价为手段,建立健全推进企业机器设备联网的长效机制,提高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二)建设目标今后三年,全省“机联网”示范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企业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大型机器设备、工厂配套设施等联网率达到40%以上,与管理系统集成率50%以上。
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从业人员比20xx年下降25%以上,40%以上的脏活、累活、污染岗位、危险岗位实现“机器换人”,产品平均生产周期缩短20%以上,产品平均综合成本降低10%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优等品率明显提高。
“机联网”技术创新取得积极成果,培育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应用模式成熟的信息服务与实施咨询机构,标准体系与安全保障得到同步加强。
三、提升“机联网”实施水平实施“机联网”工程,要注重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注重实际成效,重视技术创新,同步加强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
综合企业现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长远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企业制造设备联网;处理好企业信息化局部与全局、单项应用与多业务集成应用的关系,结合管理提升活动,逐步建立微型物联网工厂,推进企业信息化应用的集成与协同;统筹考虑地区尤其是属地工业园区信息化发展总体规划,加强企业“机联网”与园区网络、城市网络的应用衔接。
(二)推进机器联网。
重点推进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大型机器设备、工厂辅助设备等的数字化改造和联网管理,建立覆盖数据采集、设备监控、运维诊断、流程优化、节能环保和安全监控的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形成企业专用物联网络。
大力推广应用CAM(计算机辅助制造)、MES(制造执行系统)、FMS(计算机柔性制造)、自动控制等成熟制造技术,积极支持工业机器人、RFID(射频识别)、无线传感、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信息系统整合和业务协同,实现重点行业生产装备和制造过程的网络化和智能化。
(三)加强系统集成。
加强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和机器设备网络的互联互通集成能力,实现企业生产过程中人、机、料等的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鼓励建设和应用企业专有云平台,推广应用“云计算”及“云制造”,创新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研发应用与业务紧密结合的企业级操作系统平台软件,构建管理控制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鼓励建立形成“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专用网络”的微型物联网工厂,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
(四)加强技术创新。
加强装备电子(软件)技术研发与引进,建设一批装备电子(软件)产业基地,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加强智能化传感器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智能终端、专有云平台、与业务结合的操作系统平台软件、数据传输接口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
引导促进商业模式创新,鼓励建立“机联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机联网”应用服务外包,培育新兴业态。
扶持“机联网”技术支撑以及第三方咨询、培训和服务机构发展,推进“机联网”领域的产学研合作。
(五)提升标准化水平。
鼓励制定“机联网”相关标准,包括设备数据接口、传输协议、数据交换、存储格式标准,以及云计算、服务外包等应用标准,构建“机联网”标准体系。
建立“机联网”接口标准库,将国内外主流生产装备数据接口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接口标准纳入标准库。
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鼓励与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加强合作,承担国家、行业、地方和企业相关标准的研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六)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按照《关于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的通知》(工信部协[20xx]451号)要求,落实控制系统网络与公共网的连接管理等要求,做好涉及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机联网”工程的安全测评、安全检查、应急预案等保障工作,做好网络边界、基础设施、应用系统和桌面终端信息安全状态的监测预警和加固防护,构建“可管、可控、可信”的“机联网”安全体系架构。
加强对“机联网”数据安全技术的研究,强化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检测和认证。
四、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今后三年,我省重点在数控机床、行业专用设备、工厂大型机器设备、工厂配套设施等领域推进实施“机联网”工程,深化实施“机器换人”。
(一)数控机床联网。
以汽车、钢铁、建材、机械、电子等行业为重点,推进铸锻造车间的液压机、操作机、铸锻吊车联网,实现铸锻压机与操作机数控联动;推进实施工厂成型、切削、磨工等数控机床联网管理,推广应用敏捷制造等先进的管理制造模式;引导企业建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制造物联平台,建立设计、加工、生产全流程无图纸数字工厂。
通过三年时间,大中型企业数控机床联网率超过45%,铸锻工序产品质量提升20%以上,数控机床生产总效率提升15%以上,机床劳动用工减少20%以上。
(二)行业专用设备联网。
以我省纺织、服装、塑料、化工、建材、船舶、汽车、光电等行业为重点,推进实施行业专用设备联网应用。
建立自动化生产线,应用工业机器人,形成设备物联专用网络,提升自动化水平;优先推进特殊岗位设备联网管理,加强能耗、污染物排放和安全因素在线监控;加强高能耗设备变频、节电、物联网技术应用,促进节能减排和管理效率提升;建立中央数据监控中心,加强设备运行状况实时监视,统一管理生产工艺,并与上层企业管理系统(ERP)数据交换集成。
通过三年时间努力,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数控设备联网率超过40%。
(三)工厂大型生产机器设备联网。
以工厂大型生产设备、工程建筑机械设备等为重点,开展大型机器设备联机改造,实现远程监测与维护。
鼓励设备提供商建立大型机器设备智慧管控平台,对设备和产品的性能状态进行异地远程的全天候监测、预测和评估,提高设备作业率,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创新大型设备市场销售模式和商业应用模式,提升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深化实施杭州智慧安监示范试点建设,推进电梯普遍联网监测与管理。
通过三年时间努力,实现重点行业大型设备50%以上联机管控,重点企业大型机器设备维修成本降低50%以上,突发故障率大幅下降。
(四)工厂辅助配套设备设施联网。
逐步推进工厂水电气管理系统、照明系统、空调系统、仓储物流系统、门禁系统等辅助配套设施联网应用和管理,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控体系。
推进企业仓储物流与生产制造系统的联网,提升“机联网”应用成效;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推进供应链企业间系统联网,加强产供销数据资源衔接,提升生产经营水平;加强工厂空压机、风机、空调系统、照明系统等主要耗能设备的联网,对水、电、油、气消耗自动记录,建立智能化管控体系,促进企业总体节能;推进全省智慧能源监测体系建设,实现重点耗能企业能耗实时监测。
通过三年时间,重点企业工厂辅助设备与企业信息系统联网率超过30%,大型空压机组联网率超过70%,重点企业辅助设备综合能耗下降10%以上。
五、工作要求和保障措施(一)强化政策规划引导。
建立健全部门、行业、区域之间的“机联网”工程实施协调机制,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
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和领域“机联网”实施指南,发布年度重点导向计划,加强“机联网”与“机器换人”等重点工作的衔接协调,合理布局重大应用示范项目,强化产业链配套和分工合作。
(二)加大资金政策扶持。
扩大省两化融合资金投入,重点用于支持“机联网”工程建设,各市、县(市)要设立两化融合专项资金,为“机联网”工程提供配套资金支持。
强化信贷支持,国开行支持我省智慧城市和两化融合工作的信贷资金,可以优先支持重大“机联网”项目的信贷需求。
鼓励企业采用分期付款、设备租赁、技术服务投资等新融资模式推进项目建设。
(三)开展示范试点。
组织开展省两化深度融合“双百”工程,每年重点扶持100项“机联网”示范试点项目,三年时间培育100项(个)两化深度融合优秀解决方案和第三方服务机构。
开展总部型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引导建立设备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建立智慧工厂。
以省级装备高新区为重点,实施装备电子(软件)产业技术创新试点,引导开展“机联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及相关软硬件技术引进。
(四)完善考核机制。
各地经信部门负责本区域“机联网”工作的组织推动,鼓励将“机联网”工程建设纳入政府工作综合考核体系,确保任务落实。
省经信委加强各地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经验与做法,加大工作考核力度,考核结果向全省通报,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在有条件的地方鼓励开展省级“机联网”区域试点,鼓励各地开展市级示范试点。
组织开展区域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把“机联网”水平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不断提高企业机器联网实施质量与水平。
(五)加强培训、宣传与服务。
举办“机联网”建设专题研讨班和科普宣传等活动,提高领导干部推进“机联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组织开展“机联网”进企业专项活动,引导企业开展示范建设。
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培育和扶持“机联网”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提高“机联网”服务支撑能力。
鼓励科研院所积极参与“机联网”工程建设,支持企业和高校联合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机联网”国际化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