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完整版)
- 格式:pdf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47
1.古诗三首作者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
南宋诗人。
会认字yuān yang huìchóng tún jiǎn鸳鸯惠崇豚减会写字róng yàn yuān yāng huìchóng lúyá融燕鸳鸯惠崇芦芽duǎn meíxīfàn jiǎn短梅溪泛减重点词听写词语:燕子鸳鸯惠崇芦芽短梅子小溪重点句1.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诗意:春天来了,明媚的阳光的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
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
赏析:诗句中“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受。
)2.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意:溪边的泥土湿润了,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果。
在春光的映照下,成对的鸳鸯睡卧在沙子上,享受着春天的温暖。
赏析:这两句诗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诗意:林外三两枝桃花已悄然开放,最先察觉到春天江水变暖的肯定是鸭子。
赏析:“三两枝”说明桃花开放的数量很少,说明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体现了早春的特点。
“鸭先知”抓住鸭子对江水冷暖感受的典型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季节的变化和春天景物的特点,揭示了只有置身于事物之中,才会有深切感受的道理。
)4.萎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蒌蒿遍地芦苇也开始抽芽。
此时也正是河豚逆流而上游回大江的时候。
赏析: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
)5.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绝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
前两句描写了春天美丽的景色,后两句具体描写燕子和鸳鸯,一静一动,生动地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而又自然和谐的气氛。
《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为惠崇的画题的诗。
诗中既依画面所绘,又融进作者的想象,刻画了一派江南春天的景象。
《三衢道中》是诗人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写出了他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古诗教学,吟诵是重点,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
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从感觉、色彩、气味等方面想象景物特点并且在交流中使认识更加清晰。
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诗的韵味,理解诗意。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1.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鸳、鸯、惠”等6个生字,会写“融、燕、鸳”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绝句》。
3.理解古诗大意,能够边读边展开想象,融人到诗歌的意境中,感知诗歌所描绘的事物特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所营造的美好意境。
教学准备:搜集三首古诗作者的资料;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绝句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鸳、鸯”2个生字,会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同时能够默写。
3.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春景的美丽。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趣,引入学习1.谈话创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那好,这节课老师就带你们走进春天,一起去看看春天的美丽景色吧(播放舒缓的轻音乐,课件出示几幅春天美景图,学生观图感知春景之美)。
2.指名说说观图感受,教师适时引入:人们都喜爱春天,画家将春色绘进了美丽的图画中,音乐家为春光奏出了一支支优美的乐曲。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是一篇包含三首经典古诗的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歌文化,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一首古诗是《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
诗歌描写了春天的景象,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其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杜甫所描绘的美丽春景,进一步加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首古诗是《惠崇春江晚景》,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诗歌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苏轼所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以及他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感受苏轼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第三首古诗是《三衢道中》,作者是宋代诗人曾几。
诗歌描写了诗人行旅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解诗人所用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以及他通过诗歌所表达的对大自然的感激和热爱。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感受曾几所描绘的美丽
自然风光。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我们也可以通过想象和感受,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每一个词语和意境,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材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第1课《古诗三首》课后题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答:《绝句》一诗写了沐浴着春光的江山,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XXX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描绘出一幅绚丽的春景图。
《惠崇春江晚景》写了在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我们可以看到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三衢道中》写了XXX黄了的时候,作者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XXX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第2课《燕子》课后题答案:2、读一读,记一记,再说说几个如许的词语。
剪刀似的尾巴伶俐可爱的XXX光彩夺目的丹青旷亮无比的天空- 1 -例:(艳阳高照)的XXX(瓜果飘香)的秋天(冬风呼啸)的冬天(干净整洁)的校园(四通八达)的街道(鸟语花香)的花园柔软的尾巴剪刀似的竹叶湛蓝的天空鲜艳的花朵棉花糖似的白云柔顺的头发3、找出课文中精美生动的语句,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例:a、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b、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c、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第3课《荷花》课后题答案: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下面的词语。
背诵第2~4自然段。
朗读指导:本文语句精美,富有韵律,感情充分。
朗读时,在语调高低不同的变革中,要读好“花瓣儿”、“花骨朵儿”、“莲- 2 -蓬”、“衣裳”等词,体现荷花的姿态美,表现出对荷花的喜爱。
三年级语文下册素材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人教部编版第1课古诗三首《三衢道中》知识教学三衢道中【宋】曾几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熟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都是苍翠的树木,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之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叫声,比来时更增添了几分幽静。
赏析《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句写绿阴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勺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鸣叫声,为三衢山的道路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
曾几是一位旅游爱好者。
这首诗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诗词解析重点字词解析①三衢(qú)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②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③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④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⑤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⑥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⑦黄鹂(lí):黄莺。
诗词段落解析释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
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
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
“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简介三年级古诗三首绝句电子教材点击图片,查看大图▼▼▼▼课文朗读点击上方绿标收听音频知识点一、我会认鸳yuān(海鸳)海鸳是信天翁的别称。
鸯yāng(鸳鸯)惠huì(恩惠)崇chóng(崇尚)豚tún(海豚)减jiǎn(减少)二、我会写融(融化)(融合)(融通)燕(燕子)(乳燕)(燕窝)鸳(鸳鸯)(海鸳)(鸳凤)鸯(鸳鸯)(鸯锦)(鸯龟)惠(恩惠)(实惠)(优惠)崇(崇尚)(崇高)(崇拜)芦(芦苇)(芦柑)(芦荟)芽(发芽)(豆芽)(麦芽)梅(梅花)(杨梅)(腊梅)溪(小溪)(溪水)(溪谷)泛(广泛)(泛滥)(泛应)减(减少)(加减)(减肥)三、易错的字融:左下里面是“点、撇、横、竖”;崇:上下结构,下面是“宗”。
四、多音字行xíng(行走)háng(银行)得dé(得到)děi(我得)地dì(地球)de(高兴地)五、形近字芽(芦芽)牙(牙齿)庐(庐山)芦(芦芽)六、近义词融—溶暖—热满—遍欲—想尽—完添—增七、反义词迟—早香—臭暖—冷外—里(内)短—长晴—阴减—加晚—早八、诗意《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意思:春天来了,在明媚的阳光映照下,山河无比秀丽。
春风中飘散着花草的芳香。
溪边泥土湿软,小燕子翩翩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
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意: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三衢道中》诗意: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我)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投下的树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许幽趣。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着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情怀。
惠崇春江晚景【作者】苏轼【朝代】宋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三衢道中_作者:曾几【朝代】宋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朗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注释三衢道中: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小溪泛尽: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
小溪,小河沟。
泛,乘船。
尽,尽头。
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的意思。
绿阴:苍绿的树阴。
阴,树阴。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黄鹂:黄莺。
三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
1.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夜晚独自一人思念故乡的情景。
他看到床前的明月,感到疑惑它是否是地上的霜,这让他想起了乡下的夜晚。
他抬头仰望明月,又低头默想故乡的风景,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2.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爬上高楼,俯瞰远方的壮丽景色。
他看到白天的阳光逐渐消逝在山峰的尽头,黄河水流缓缓注入大海。
他一直向前超越,一直追寻,不断向更高处攀登。
3.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讲述了作者将要离开故乡,离别亲人和朋友的故事。
他意识到草原上的植物生命短暂,并经历了火灾等自然灾害,但即使这样,他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在聊城市边缘,他想着他即将告别的王孙,心中充实了满满的别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