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明清史)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71
历史旧人教一轮复习明清(1):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统治的确立1、时间:1368年;2、国君:朱元璋,明太祖;3、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4、方式:利用农民战争瓦解元朝统治之机;二、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1、调整官制,加强皇权;2、加强中央军事统帅制度;3、加强立法规范,制定《大明律》;4、加强特务统治;(1)目的: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巩固专制统治;(2)内容:①命题范围:儒家的四书五经,不许发挥个人见解;②答卷文体:严格规定为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3)评价①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实质上是思想专制;②八股取士,导致文风日下,为封建国家培养出顺从皇帝奴仆;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导致近代中国科技落后;※链接:顾炎武评语“代古人语气为之”,生气全无。
※点拨:专制强化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无法维护地主对农民的统治,而只得依靠强权政治,所以说“明朝专制强化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二、靖难之役1、诱因:建文帝削藩,严重威胁藩王的利益;2、概况:北平燕王朱棣起兵,挥师南下,1402年攻破京师(今南京),建文下落不明;3、结局: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4、性质:明朝皇族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三、营建、迁都北京1、朱棣改元:1403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2、营建北京(1)时间:1406年至1421年;(2)杰出工匠:木工蒯祥,人称“蒯鲁班”;(3)特点:北京城布局突出了皇权,充分体现了皇帝的威严;3、迁都北京(1)时间: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称为“京师”;(2)原因①北京是朱棣的发起地;②加强对北方边防的控制,防止蒙古势力南进;(主要原因)※点拨:明成祖开始,明朝都城建在边疆地区,俗称“天子戍边”。
四、明朝的灭亡1、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1)政治腐败(2)经济危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2、明末农民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2)客观原因:明朝末年,天灾不断;(3)直接原因:明朝政府加派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农民十室九空;3、历史意义(1)推翻了腐败的明王朝,给封建统治以沉重打击;(2)“均田免粮”的提出,反映了农民群众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3)“均田免粮”的提出,标志着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点拨:说明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已经开始触及到阶级斗争深刻的经济根源。
中国古代史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知识回顾二.知识落实1.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全国性统一政权中,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是:元、清。
3.明朝强化皇权措施:(1)改革行政机构:①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②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2)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3)思想上:八股取士。
4.朱元璋改革行政机构的突出特点: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加强。
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
5.皇帝专权的弊端: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统治埋下了危机。
6.丞相的设立与废除分别是:秦朝与明朝7.明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郑和下西洋8.郑和下西洋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9.郑和下西洋意义:①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②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③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0.明朝对外关系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
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民族英雄。
11.明朝的主要科技成就: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光启《农政全书》: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12.明朝建筑的主要成就:明长城、北京城13.推翻明朝的是:李自成农民起义14.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对外: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打败沙俄,取得雅克萨之战胜利,签订《尼布楚条约》。
对内:台湾地区的管辖: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藏地区的管辖:册封达赖、班禅。
设驻藏大臣。
金瓶掣签,西北地区的管辖: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伊犁将军。
驻扎军队,设置哨所。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5.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治理,对统一多民族的巩固和发展的作用: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保持了西藏、新疆秩序稳定,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明清时期一、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设内阁①设立: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②职责: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③影响: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4)宦官专权: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①时间:15世纪前期。
②规模: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③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④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东南沿海形势①元朝末年: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
②明朝前期: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③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3.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北部:蒙古族鞑靼、瓦剌①明朝措施:重新修筑长城,加强军事防御。
②结果: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2)西南:藏族措施:授封号,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东北:女真族①措施:设立奴儿干都司,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②女真族发展历程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4)明清易代: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
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1)总体特点: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①形成: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
明清时期讲义–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一、明朝时期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开国五代之后最长的朝代,共经历了17个皇帝,历时276年(1368-1644年)。
明朝建国时,中国经历了一段混乱的时期,人民生活状况十分困难,而哀牢山之战,则是建立明朝的一个重要契机。
1. 建朝初期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明朝。
他强调士人刻苦读书,推行科举制度,发展造纸、冶炼、制瓷等经济产业,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同时,对于蒙古势力、藩镇割据等问题,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国家逐渐稳定下来。
2. 中叶时期明朝中叶是一个较为繁荣的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十分发达,文化思想也十分繁荣。
朱权即位后,他推行了许多新政,包括增设钦差大臣、设立九卿等,都推动了政治机构的完善。
同时,明朝还建立了许多新的军事防线,包括修建了万里长城、采取“海禁”政策等,大大地巩固了国家的疆土安全。
3. 末期灭亡明朝的末期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内乱外患,经济凋敝,而满族的崛起,则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明朝内部出现了宦官专权、白莲教、农民起义等问题,社会动荡不安。
而在满族的推动下,他们逐渐从北方攻入中国境内,最终在1644年攻入北京,建立起了清朝。
二、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满族人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时间跨度约268年(1644-1912年)。
清朝时期主要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时期。
1. 早期清朝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国家统一,建立稳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
清太祖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建立中央政治权力。
同时,他还推行了“攻辽稳边”、“封建土地所有制”等政策,不断巩固国家政治和经济实力。
顺治帝即位后,就开始对汉族进行殖民统治,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2. 中期清朝中期主要任务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雍正帝即位后,倡导勤俭持家、限制贵族奢侈享受等理念,有力地促进了民生与经济的发展。
同时,乾隆帝时期,中国的商业经济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许多旅欧贸易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兴起。
第12讲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标要求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考点定位 1.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2.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原因、代表人物、内容。
3.明清小说与戏曲、科技取得重要成就的原因、表现。
主题一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经济的发展领域表现意义农业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引进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出现多种经营,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推动手工业、商业发展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增加收入,推动手工业发展手工业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生产新的经营方式,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白银大量流入长途和大额贸易得到发展,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出现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思维点拨商帮的形成明朝中期后,由于商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商人为壮大队伍、扩大资本、增强竞争实力,便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
他们凭借群体的力量,操纵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商业贸易,从而赢得高额利润。
2.局限(1)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
(2)政治: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视角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材料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
……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米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
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
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摘编自戴逸《简明清史》根据材料,指出该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有何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长三角地区商业发展的表现。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农业:粮食作物种植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加。
明清知识点总结复习一、历史背景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的中国文明达到了高峰。
而清朝(1644年-1912年)则是明朝的继承者,这一时期的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和科技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多个边疆省份开化,也为中国的疆域边界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在政治方面,明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将官员选拔与学问能力挂钩,对提升社会的人才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明朝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清朝则是在明朝灭亡后由满族建立的,因此其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有很大的满族烙印。
清朝在政治上,继续采用了明朝的科举制度,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提升了统治力度。
在经济方面,清朝进行了重视农业,同时也加强了对外贸易。
此外,清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扩大了国土疆域。
但由于历经战乱,清朝晚期出现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二、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分为国家机构和地方官员两个方面。
国家机构包括内阁、三公九卿等。
内阁设有东厂、西厂两所秘密情报机构,分别负责侦查东南以及西北的动态,是明朝的情报机构。
地方官员则包括巡抚、总督等。
这一制度在将官员选拔与学问能力挂钩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国家。
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其政治制度中的重要部分。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人才的作用,提高了社会的人才素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清朝的政治制度清朝在政治制度上继承了明朝的一些制度,但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清朝的政治结构主要包括皇帝、内阁、军机处、六部等部门。
在地方政治上,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强化,通过设置省级政府并改革地方官员制度,实现了对地方的更为集中和高效的管理。
四、社会文化明朝时期的社会文化发展非常快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
《水浒传》、《西游记》等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