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五年级上册《背篼 1》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4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背篼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使学生了解背篼的由来和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背篼的起源和制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和词语。
2.学生对背篼的情感认同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黑板、课件。
2.学生准备:教材、学习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背篼的图片,向学生介绍背篼的用途和作用,并向学生问题:- 背篼是用来背什么东西的? - 你们曾经见过背篼吗?你们有背篼吗?2. 学习(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段课文,要求学生组内合作阅读并理解课文的内容。
然后,教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分享和讨论。
3. 梳理(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较复杂的句子和词语。
教师可以适时使用图片、展示等辅助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4. 练习(2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课后习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评讲,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 背篼是什么? - 背篼的起源和制作方法是什么?六、课后作业1.小组合作,制作一张关于背篼起源和制作方法的海报,可以使用图片和文字。
2.阅读相关课外故事,了解其他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背篼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背篼的由来和制作方法。
- 能力目标: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 情感目标:传统手工艺品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背篼的用途和作用。
2. 学习:小组合作阅读和理解课文。
3. 梳理:辅助材料帮助理解。
五年级教案:《背篼》教学设计之一导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
什么是背篼呢?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三、检查自学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
(抽查读读写写、组词)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
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
(在书上做上记号)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本1—3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
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1)说说什么是重点词句?(2)怎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孩子什么样的好品质?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1、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山里孩子的“勤劳”的?(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2、讨论:(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药材……”(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说明路途遥远)(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背篼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领略篇章的主题和情感。
2.能够模仿篇章中的语言结构、语音语调和朗读节奏,达到准确流利的背诵效果。
3.在背诵过程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语言语感和完整的语音语调。
二、教学重难点1.能够准确理解和传递篇章中的情感和主题, 对篇章进行把握和理解。
2.能够模仿篇章的语言结构和语音语调, 达到准确流利的背诵效果。
三、教学方法1.导入全文, 清晰地介绍和梳理篇章的主题和情感, 激发学生爱好和背诵兴趣。
2.标点符号的特殊讲解, 让学生掌握完整的语音语调。
3.引入语篇, 搭建语境框架, 并对重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英语词汇和语言结构的分析和解释。
4.模拟性背诵训练, 使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语感, 培养语音语调的敏感性, 并且掌握正确的表达手段。
四、教学过程1.导入师生面对面, 学生先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
接着老师拿出本篇课文, 并清晰地梳理出该篇文章的主题, 为听众提前营造出情感氛围和基本知识层面。
2.标点符号的讲解介绍本篇文章中标点符号的基本作用, 面对同学进行教育讲解, 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疑虑。
3.引入语篇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本篇文章的底层结构, 并以关键字和高频单词为切入点进行介绍。
4.模拟性背诵训练通过先听后模仿, 学生和老师共同 recite 本文, 根据学生的背诵警觉性以及背诵效果, 老师进行重点纠正, 补充配音等细微处理。
五、教学效果通过多种教学模式, 学生掌握了背诵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实现了背篇文章的初步效果。
六、教学总结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路线入手, 根据学生的背景和情境, 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背诵的训练, 出发点是提高学生的语音纠正能力, 并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口语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背篼》教学设计之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教学难点: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
什么是背篼呢?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三、检查自学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
(抽查读读写写、组词)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
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
(在书上做上记号)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1、自由朗读课文2、作业本1 —3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
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1)说说什么是重点词句?(2)怎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孩子什么样的好品质?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1、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山里孩子的“勤劳”的?(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2、讨论:(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 “药材… …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3)“拐过… …绕过… …走过… …跨过… … ”(说明路途遥远)(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
背篼(浙教版教案3篇)第一篇教案:背篼的正确认识与起源一、教学目标1.了解背篼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了解背篼的起源、发展和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对背篼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背篼的定义、起源和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背篼在古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教师可通过展示一幅古代人背篼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背篼的兴趣,并发问学生对背篼的认识。
2. 学习背篼的定义和基本特征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背篼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例如:背篼是用来背东西的工具,由布料、带子和背带组成,可以方便人们携带物品等。
3. 探究背篼的起源和发展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探究背篼的起源和发展,了解背篼最早是由古人用来携带食物和生活用品,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品。
4. 了解背篼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背篼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例如:背篼可以方便携带物品,减轻肩膀的负担,也可以作为一种装饰品展示个人的品味和身份。
5. 练习与巩固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背篼进行分析和评价,加深对背篼的理解。
6. 拓展延伸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背篼的种类和用途,激发学生对背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背篼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背篼的定义、起源和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对背篼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但是,教学时间安排上可能需要调整,因为学生对背篼的认识程度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指导。
背篼(浙教版教案3篇)2一、教学目标1.了解背篼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2.掌握背篼的基本技法,能够正确背篼;3.体验背篼的艺术美感,提高审美能力;4.发现、感知、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
二、教学重点1.背篼的基本技法;2.背篼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把握背篼的节奏、旋律、情感;2.能够在不同情境下表达歌曲的情感和主题。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老师播放属于背篼的音乐,让学生尽情感受节奏、旋律,并在班内选出几位学生在课前表演背篼,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输入1.讲解背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历史背景;2.展示背篼的具体技法,包括手指的动作、用力的强弱、拨动态度等;3.将学生分成小组或两人一组,并教给他们背篼的基本技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背篼,并在不同情境下变化技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3. 练习与巩固1.分组表演背篼,在班内进行比较,还可邀请其他班级学生进行评判;2.老师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和巩固情况提供反馈,并进行个别辅导。
4. 展示与分享1.让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表演;2.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分享自己对背篼的理解和学习经验。
五、教学评估学生展示、对分组表演进行评分和给予反馈、对课堂进行笔记评估。
六、教后反思背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背篼的基本技法,更能了解背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反馈,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在练习时过于关注技法而忽略了歌曲的情感和主题,在后续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些方面。
《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1、猜谜导入。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2)揭题(板书:背篼)后理解。
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
)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4)课题质疑。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2、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课文,想办法把文章读通顺、读正确。
能干的尝试读流利。
(2)反馈。
(选择性朗读,特别是课文第7自然段。
)重点读准“炊烟袅袅”、“揩去”、“积攒”。
机动板书:揩、攒、撩、蜿蜒等。
大家都很会读书。
你愿意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吗?我这里有配音乐的朗读,还有图,请你边听边看,想象一下描绘的画面。
(3)教师配音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4)谈谈听后的感想。
3、围绕“美”,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导入:美丽的夕阳下,这个勤劳的孩子回来了。
自由读课文1――4自然段,说一说、找一找,你从哪里感受到了“美”?随机点拨(板书):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2)句子比较,体会感情。
这里有这么一段话(出示小黑板):“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谁来读一读?再请你自己读读第2自然段,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
个别说。
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
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浙教义务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背篼一、基本信息•科目:语文•年级:五年级•版本:浙教义务版•内容:上册教案•主题:背篼二、教学目标1.理解背篼的概念,知道背篼的种类和用途。
2.了解背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能够正确辨认背篼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
4.部分学生通过练习,能够熟练地背诵《静夜思》等相关篇章,并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3.1 教学内容1.背篼的概念及分类2.背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背篼的结构及各部分名称和功能4.以《静夜思》为例,讲解背诵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2 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展示一些背篼的图片,让学生了解背篼的外观和用途;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背篼的认识和看法。
2.概念讲解:前置知识——古代文房四宝,介绍背篼的概念及其分类。
3.历史知识:通过讲解背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让学生了解背篼的文化价值,强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4.结构讲解:详细介绍背篼的内部结构、各部分的名称和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辨认背篼的不同部分。
5.练习:组织学生一起练习背诵《静夜思》等相关篇章,同时结合背篼相关的课文,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
6.总结:通过学生的回顾分享以及教师的点拨,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4.1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法: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展示演示法:演示背篼具体使用方法和背诵技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2 学法1.听讲法:学生应积极倾听教师授课内容,理解有关知识点,注意课堂笔记的整理及改善。
2.合作学习法: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和带动,增强学生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3.背诵法:在课堂指导下,通过背诵等实际操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对背篼的理解和记忆。
《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背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
2、读准“攒”、“撩”、“揩”、“抿”等生字,理解“炊烟袅袅”、“田埂”等词语,认清“蜿蜒”的字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尝试背诵有关段落。
4、初步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4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美和山里孩子的勤劳朴实美,抓住“美”来理解课文。
二、教学过程1、猜谜导入。
(1)昨天老师编了一个谜语,想请大家猜一猜:小小一个兜,宝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裤兜,你猜它是什么兜?(2)揭题(板书:背篼)后理解。
从字形上看,你认为背篼是什么做的?(竹、藤、柳条等做成,可以背在背上运送东西的篼。
)见过背篼吗?请同学板画。
(3)齐读课题。
喜欢哪一种?好好读读,体会一下或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拟人手法表现欢快、喜爱之情。
)反馈。
个别说。
你能用实践来证明吗?很会思考,一起来试试。
齐读。
(3)理解“炊烟袅袅”。
(4)感情朗读。
a、大家都很善于发现美,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吗?自由读——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交流——随机指导。
b、一个人就这么有感情,四人小组的力量就更大了。
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感情朗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朗读方式,如:分角色读、表演读……鼓励创新。
c、交流。
d、有感情地齐读。
取长补短,结合想象,配乐朗读。
4、小结。
用你明亮的双眼发现更多的美。
5、作业。
(1)、尝试背诵。
(2)划下你喜欢的句子,尝试背诵。
(3)反馈。
(4)《作业本》第4、6题。
板书:4、背篼(图)生字晚霞美山风、小溪、鸟炊烟。
背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学习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读课题。
什么是背篼呢?
2.读第一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结合插图说说背篼是什么?
为什么课文要用背篼做题目呢?
3.学写“篼”字。
二、自学课文。
按五步学习法预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
1.同桌互查生字词读音。
(抽查读读写写、组词)
提出不懂的词语全班讨论。
2.把难写的生字词写一分钟。
考考同桌。
3.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四、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回答课后第一题。
(在书上做上记号)
2.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五、巩固练习
1.自由朗读课文
2.作业本1—3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提示”,找出重点词句。
1.学习“自学提示”。
划出重要句子。
2.讨论
(1)说说什么是重点词句?
(2)怎样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3.粗读课文,找出重点句。
这句话赞扬了山里孩子什么样的好品质?
二、精读全文,理解内容
1.说说课文是怎样写出山里孩子的“勤劳”的?
(在书上找出相应的词句,做上记号)
2.讨论:
(1)“他背着满满一背篼柴禾,他背着五彩的晚霞归来了”。
(说明柴禾“多”、时间晚)
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书上又是怎样写的?
讨论课后题3(找、比、想)背诵1.2自然段。
(2)“他放下沉甸甸的背篼,轻轻吁了一口气,掏出一捧红红的山柿子,笑着给了围上来的邻家小弟弟。
”“药材……”
(说明采的东西多、善良热情、好学)
(3)“拐过……绕过……走过……跨过……”
(说明路途遥远)
(4)“小脸上的汗水和泥渍。
抿着小嘴微笑。
”
(劳动不怕苦,不怕累)
3.有感情地朗读表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句子。
根据叙述想象出一幅幅图画。
4.围绕重点,读读议议
(1)选取2.3.4.7自然段自由读。
(2)讨论:
①山风、小溪、鸟儿为什么对打柴的孩子这么亲热?
②“炊烟”为什么说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③从“拐过”、“绕过”、“走过”、“跨过”这些动作,你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④从妈妈细微的动作,你看出了什么?
三、朗读全文。
四、课堂作业
作业题4—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山村孩子勤劳朴实的美好形象。
教学重点:深化重点句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句子: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2.提问:这两句话都是写什么?它们的表达方法与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深化重点
1.齐读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
2.出示句子:
(1)背篼里盛着满满的柴禾。
(2)比较异同:
相同点:都是说背篼里盛着东西
不同点:前一句写了作者看到的事实,是平实的记叙,后一句写了作者的联想从“一次”联想到“许多次”,是指整个童年辛勤地背柴禾,点出背柴禾的象征意义。
(3)体会感情。
从“领悟”到“赞扬”。
(4)感情朗读。
三、朗读训练
1.要求:
第一段要用亲切、轻快的语调来读。
第二段要用亲热、欢乐的语调来读。
第三段用领悟、赞美的语气来读。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评议。
四、分段练习,指导背诵。
(用“首词引背法”指导背诵)
五、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我们抓住重点句“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来读读,想想,这样,一个可爱的山村孩子的形象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他那勤劳、朴实、忠厚的美德,让人喜欢,受到人们的赞扬。
六、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