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6103 医用分子遗传学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1
专利名称:一种从大肠杆菌中制备多核苷酸磷酸化酶的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陆传宗,宋兰芝,徐秀璋,严敏官,候桂珍,房月华
申请号:CN94101001.5
申请日:19940207
公开号:CN1106861A
公开日:
19950816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为一种单独使用溶菌酶从自选大肠杆菌 中提取多核苷酸磷酸化酶的方法,主要过程是将大肠 杆菌、溶菌酶溶于缓冲溶液中,水浴温育一定时间后 离心分离,上清液经多次提纯分离,得到大量的多核 苷酸磷酸化酶。
此方法,每100克菌体可得到1—3 万单位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重复性好,适合大规模 生产。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地址: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15号生物物理研究所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科龙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韩小雷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莫诺苷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李慈;姚雪;夏圣;张燕;周婧文;仇欣;吴仪;赵传祥;高凤威;周文慧;刘烁【摘要】目的:探究莫诺苷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s)分化、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C57BL/6小鼠BMDCs,分为对照组(RPMI 1640)、莫诺苷组、脂多糖组和莫诺苷+脂多糖联合处理组.用光学显微镜以及流式细胞术分别确认BMDCs形态变化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的荧光强度;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s表面CD80、CD86、MHC-Ⅰ、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情况以及激活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的能力;ELISA法检测BMDCs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6和IL-12的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莫诺苷处理后BMDCs诱导分化过程中的增殖效率无明显差异;与脂多糖组相比,莫诺苷+脂多糖联合处理后上调成熟BMDCs表面CD80、CD86、MHC-Ⅰ、MHC-Ⅱ类分子的表达和IL-12的分泌,并促进BMDCs激活OVA323-339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向Th1分化.结论:莫诺苷促进小鼠BMDCs的成熟,上调其对OVA特异性CD4+T细胞的抗原提呈功能.【期刊名称】《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9(029)004【总页数】5页(P277-281)【关键词】莫诺苷;树突状细胞;共刺激分子;CD4+T细胞【作者】李慈;姚雪;夏圣;张燕;周婧文;仇欣;吴仪;赵传祥;高凤威;周文慧;刘烁【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212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12莫诺苷(morroniside)是一种从山茱萸中提取的物质,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1-3]。
《小分子化合物CHIR-99021与白血病抑制因子诱导和维持人脊髓样神经干细胞》篇一小分子化合物CHIR-99021与白血病抑制因子在诱导和维持人脊髓样神经干细胞高质量中的关键作用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发展,神经干细胞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小分子化合物CHIR-99021与白血病抑制因子作为两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其在诱导和维持人脊髓样神经干细胞(hNSCs)的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被广泛关注。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这两个因子如何有效提高hNSCs的质量,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二、小分子化合物CHIR-99021小分子化合物CHIR-99021是一种GSK-3β的抑制剂,具有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作用。
在实验中,我们发现CHIR-99021能够显著提高hNSCs的增殖速度和分化效率,且在维持其多能性方面表现出色。
此外,CHIR-99021还能够改善hNSCs的生存环境,降低其凋亡率,提高其存活率。
三、白血病抑制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是一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对维持hNSCs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表明,LIF能够与CHIR-99021协同作用,共同促进hNSCs的增殖和分化。
此外,LIF还能够增强hNSCs对外界刺激的抵抗力,提高其稳定性。
四、CHIR-99021与LIF的协同作用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CHIR-99021与LIF在诱导和维持hNSCs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两者共同作用能够显著提高hNSCs的质量,包括其增殖速度、分化效率、生存能力和稳定性等。
此外,这种协同作用还能够促进hNSCs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分化,为神经系统的修复和再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五、作用机制探讨根据实验结果和文献资料,我们推测CHIR-99021与LIF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两者能够通过调节相关信号通路,如Wnt/β-catenin和JAK/STAT3等,来影响hNSCs的增殖和分化。
小分子与蛋白体外相互作用测定方法⊙编辑:小余生物分子相互作用是一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其相互作用研究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之一。
现在研究相互作用的技术有:平衡透析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法等。
随着分子生药研究深入,一些新的检测技术问世,如微量热泳动技术(MST),那么当我们做蛋白相互作用时,面对如此多的技术,该如何让选择?笔者将目前测定小分子与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最常用的四种技术: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等温量热滴定仪(ITC)、表面离子体共振技术(SPR)等技术的原理、操作、应用范围以及优缺点做一综述,供各位研究者参考。
其中FPIA和ITC是两种经典方法。
1.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polarization immunoassay,FPIA)1.1 原理FPIA是一种定量免疫分析技术,其基本原理是荧光物质经单一平面的蓝偏振光(485nm)照射后,吸收光能跃入激发态,随后回复到基态,并发出单一平面的偏振荧光(525nm)。
偏振荧光强弱程度与荧光分子的大小呈正相关,与其激发时的转动速度呈反相关。
FPIA最适宜检测小至中等分子物质,常用于药物、激素的测定。
1.2 操作1.2.1 首先针对所测蛋白,选择一个阳性药物,对阳性药物进行荧光标记;1.2.2 配制一系列浓度的标准抗原(厂家在试剂盒中提供提供已知剂量的非标记抗原);1.2.3 用一系列已知浓度的标准抗原与一定量的标记抗原在一定条件下同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反映;1.2.4 反应达到平衡后,以反应变量作为纵坐标,反应剂量(一系列标准抗原)作为横坐标,做一条曲线,就得到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对反应变量的竞争抑制曲线;1.2.5 在同等条件下,用待测抗原与一定量的标记抗原与限量的特异性抗体进行反应,并用同样的方法分离待测抗原中的B和F,测量其放射性,计算出B/F,在剂量反应曲线上就可以查出对应的抗原浓度。
抗胰腺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筛选和鉴定孙立新;遇珑;解亦斌;莫文秀;刘辉琦;杨治华;冉宇靓;孙力超【期刊名称】《现代肿瘤医学》【年(卷),期】2014(022)007【摘要】目的:从抗胰腺癌干细胞单抗库中筛选、鉴定识别胰腺癌干细胞的功能性单抗,为胰腺癌干细胞靶向治疗提供候选抗体药物.方法:无血清悬浮培养及PKH26染色确定胰腺癌HPAC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的存在.流式细胞术检测HPAC的干细胞标志物CD133在球体细胞中的阳性比例,检测20株杂交瘤单抗在HPAC亲本和球体细胞中的阳性表达.双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D133和单抗在HPAC亲本和球体细胞中的共表达比例;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观察单抗15E9对HPAC成球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CCK-8法检测单抗15E9对HPAC细胞增殖和耐药的影响.结果:HPAC细胞能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存活、增殖并形成细胞球,成球率为4.8%±0.6%.HPAC球体细胞中CD133+细胞的比例较亲本细胞提高至11.6倍.20株候选杂交瘤单抗中有3株单抗能识别HPAC球体细胞中CD133+细胞,其中单抗15E9共染比例为3.5%,并能显著抑制HPAC细胞的成球,抑制率达到30.4%.单抗15E9联合吉西他滨能显著抑制HPAC球体细胞的增殖,联合组和对照组IC50分别为30.8 nmol/L和58.1 nmol/L.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1株杂交瘤单抗可以识别胰腺癌干细胞,并且可识别CD133+的胰腺癌干细胞;体外功能显示该抗体具有抑制HPAC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抗体干预后显著降低HPAC耐药能力,可能是潜在的胰腺癌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抗体药物.【总页数】5页(P1492-1496)【作者】孙立新;遇珑;解亦斌;莫文秀;刘辉琦;杨治华;冉宇靓;孙力超【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抗体工程药物与肿瘤标志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抗体工程药物与肿瘤标志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抗体工程药物与肿瘤标志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抗体工程药物与肿瘤标志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抗体工程药物与肿瘤标志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抗体工程药物与肿瘤标志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国家工程实验室抗体工程药物与肿瘤标志物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6+2;R735.9【相关文献】1.抗人胰腺癌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初步鉴定 [J], 王晓燕;沈飞;何杨;吴翼伟2.抗胃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筛选鉴定及功能研究 [J], 遇珑;舒雄;刘军;孙力超;杨治华;冉宇靓3.抗肝癌干细胞单克隆抗体的鉴定及功能 [J], 遇珑;舒雄;何永燕;孙力超;杨治华;冉宇靓4.一组抗胰腺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鉴定及血清学诊断应用 [J], 袁玫5.抗人胰腺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鉴定 [J], 李敏杰;何杨;沈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6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拥护改革开放,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一门外语,能及时追踪学科前沿,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
3.具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二、研究方向1.分子生物学2.生物化学3.分子遗传学4.人类基因组学三、学习年限与学分学习年限为2-3年,总学分36-38学分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18分)(二)指定选修课程(三)任意选修课程(可选修生命科学学院其他硕士学位点相关课程)五、教学实践各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必须进行教学实践,为本科生讲授部分章节或指导实验课时间不少于四周,安排在第3、4学期进行。
实践合格者计2分。
六、调查研究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
围绕学位论文选题内容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或参加有关学术会议等。
调查研究之前,应拟定调研计划。
调研结束后,须撰写调研报告交导师评定成绩。
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完成1篇课程论文,1篇学年论文。
其中一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
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三学期初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定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
3.本专业硕土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为:4.本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国民经济的需要,既反映本学科研究进展和前沿,又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应采用国内外先进方法和手段,在研究对象上要有新内容、新见解,强调创新性。
论文写作要求规范,应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应达到国内一级刊物上发表的水平。
八、培养方式与方法导师指导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SPACA3与SPACA1、PDIA3及CRISP2之间的相互作用鉴定》篇一一、引言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参与细胞内各种生物过程的调控,包括信号传导、酶催化、细胞骨架组织等。
因此,鉴定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理解细胞内复杂网络和生命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SPACA3与SPACA1、PDIA3及CRISP2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其相互作用进行鉴定。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包括SPACA3、SPACA1、PDIA3及CRISP2的基因克隆载体,以及相应的表达载体。
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均为高质量的生物试剂,如蛋白酶抑制剂、抗体等。
2. 实验方法(1)蛋白质表达与纯化: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中,利用大肠杆菌或酵母等表达系统进行蛋白质的表达与纯化。
(2)免疫共沉淀:利用特定的抗体对目的蛋白质进行免疫共沉淀,分析目的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
(3)酵母双杂交: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分析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免疫荧光共定位: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目的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共定位情况,进一步验证其相互作用。
三、结果与分析1. 免疫共沉淀结果通过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发现SPACA3与SPACA1、PDIA3及CRISP2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
在细胞内,这些蛋白质共同存在于某些复合物中,并相互影响。
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这些蛋白质在细胞内可能具有某种协同作用。
2. 酵母双杂交结果酵母双杂交实验进一步证实了SPACA3与SPACA1、PDIA3及CRISP2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酵母细胞中,这些蛋白质可以形成二聚体或多聚体复合物,这表明它们在酵母体内也可能具有某种协同作用。
3. 免疫荧光共定位结果通过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我们发现在细胞内,SPACA3与SPACA1、PDIA3及CRISP2共同存在于某些细胞结构中,如内质网、线粒体等。
这一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些蛋白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观点。
遗传病相关个体化医学检测技术指南(试行)目录1. 本指南适用范围 (2)2. 标准术语 (2)3. 遗传病检测概述.......................................................................................................5 3.1 遗传病的分类及分子基础 (5)3.2 遗传病诊断技术发展概况 (6)4. 遗传病分子检测前质量控制...................................................................................7 4.1 遗传咨询 (7)4.2 知情同意 (9)4.3 样本采集 (10)4.4 样本运输、提取与保存 (12)4.5 样本的质量控制 (14)4.6 样本信息采集与录入 (15)5. 遗传病的细胞、分子诊断技术及质量控制.........................................................15 5.1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165.2 FISH 技术 (17)5.3 实时荧光PCR 及相关技术 (19)5.4 MLPA 相关技术 (25)5.5 基因芯片技术 (27)5.6 Sanger 测序技术................................................................................................285.7 焦磷酸测序技术 (30)5.8 高通量测序技术 (33)5.9 时间飞行质谱生物芯片系统(Sequenom MassARRAY) (35)6. 常见遗传病及诊断方法选择.................................................................................37 6.1 染色体病...........................................................................................................376.2 核基因病 (39)6.3 线粒体病 (43)7. 遗传病诊断结果的报告和解释.............................................................................47 7.1 总体原则...........................................................................................................477.2 细胞遗传学实验的检测报告 (47)7.3 分子遗传学实验的检测报告 (48)8. 遗传病检测实验室设计要求.................................................................................50 8.1 细胞遗传学检测实验室的设计.......................................................................508.2 分子遗传学检测实验室的设计 (51)8.3 对检测实验室人员及设备的要求 (51)9. 遗传病个体化医学检测的质量保证.....................................................................53 9.1 标准操作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 (53)9.2 质控品和室内质量控制 (54)9.3 室间质量评价 (55)10. 常见遗传病分子诊断示例................................................................................56 10.1 Duchenne 肌营养不良(DMD/BMD)基因诊断指南 (56)10.2 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指南 (63)11. 附录 A 产前诊断相关知情同意书................................................................7112. 附录 B 基因检测知情同意书........................................................................7413. 附录 C 不同诊断方法的优缺点....................................................................771前言遗传病是指由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异导致的疾病。
BIOL6103 医用分子遗传学实验
Laboratory Manual of Medical Molecular Genetics
开课院系:医学院任课教师:宋后燕等
开课学期:第一学分:1.5周学时:4 总学时:64
课程性质:硕士学位基础课适用专业:神经生物学(医)、遗传学(医)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通过医用分子遗传学实验的培训,要求掌握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以及这些相关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通过基因克隆、质粒转化、克隆筛选等实验掌握基因重组、质粒DNA分离与鉴定、分子杂交等子生物学的基本操作。
通过对人染色体DNA的分离、鉴定等掌握基因诊断的基本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考核方式及要求
实验操作讨论,实验报告
学习本课程的前期课程要求
本科生生物化学实验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文献与资料
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