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生物入侵机制生物入侵是指一种物种(称为入侵物种)从其原来的分布范围扩展到新的地理区域,并对当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过程。
生物入侵机制涉及到入侵物种的扩散、适应性、竞争、生殖和生态位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阐述生物入侵的机制。
一、扩散机制生物入侵的首要步骤是入侵物种的扩散。
入侵物种利用不同的机制和途径来扩展其分布范围。
其主要机制包括人类介导的传播、被动传播和主动传播。
1. 人类介导的传播人类经济活动是促进生物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类通过交通运输、贸易活动以及引入外来物种等方式,加速了物种间的扩散速度。
例如,人类通过船只、飞机等工具跨越国界,无意中将入侵物种的种子、孢子或幼虫带入新地区。
2. 被动传播被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利用自然力或其他物种的运输来扩散自己。
例如,某些种子能够附着在动物的毛发或羽毛上进行传播;某些昆虫可以随风飘散到远处。
3. 主动传播主动传播是指入侵物种通过主动移动来达到扩散的目的。
例如,一些入侵植物通过生长茎、根茎或分枝的方式,不断向周围环境扩展自己的范围。
二、适应性机制适应性是入侵物种成功侵入新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新环境中存活并繁衍后代。
1. 快速繁殖相较于当地物种,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快的繁殖速度。
它们能够迅速占领资源,使自己的数量快速增加,并增加与当地物种的竞争。
2. 广泛的适应性入侵物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够忍受不同的环境条件和生态位。
它们能够适应不同的温度、湿度和土壤条件,从而在新环境中找到适合生存和繁衍的条件。
三、竞争机制生物入侵往往与当地物种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
入侵物种通过竞争资源、将当地物种挤出生态位等方式,获得相对优势,从而压制或消除当地物种。
1. 资源竞争入侵物种与当地物种之间会争夺有限的资源,如食物、栖息地和水源等。
入侵物种通常具有更高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其数量增加。
2. 功争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特定环境中的角色和功能。
什么是外来入侵物种
----------------------------------------------------------------------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自然界中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入侵物种。
在外来入侵物种中,一部分物种是因其用途,被人类有意地将其从一个地方引进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物种被称为引入种,需要在人为照管下才能生存。
外来入侵物种入侵途径:
外来入侵物种入侵途径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无意引入,一般是随国际贸易无意进入我国,比如随苗木和插条引进的杨树花叶病毒,随进口粮油、货物或行李裹挟偶然带入的长芒苋;还有一种是有意引进,包括尾穗苋、苋、茼蒿,加州蜜李、美国樱桃、野生大豆等,还有为改善环境而引入的大米草,刚开始用于防风护堤,但由于扩散速度极快、繁殖力极强,结果大面积、单一化、高密度地入侵我国沿海地区。
外来养殖品种造成的入侵,有的属于从养殖区域逃逸到自然生境、防护措施没有做好而形成,有的则是由人为弃养造成。
入侵种对一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的影响所引起的变化可发生在:
1.资源库或供应速率;
2.动植物对资源的获取率;
3.干扰体系。
入侵种也可以通过改变生境的物理特性而极大地改变生态系统功能。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途径和预防措施研究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在自然、半自然的生态系统和生境中建立的种群, 其可改变和危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我国已经成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的国家之一, 有些地区生态系统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然而, 我国对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现状并不完全了解, 相关防控措施并不健全。
外来物种一旦成功入侵, 对当地生境有较强的忍耐力和适应性, 能利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 建立优良种群, 争夺本土物种的生存空间, 严重影响当地生态系统平衡。
一、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途径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不合理的引种, 由人为有意引入, 通常是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物种;二是无意引入, 常为旅游者身上沾附、随交通工具等携带而来, 如美国白蛾和松材线虫就是通过包装材料, 将虫卵带进国内, 给农、林、牧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三是自然传播, 如借助昆虫、风、水体流动、鸟类等媒介, 使外来有害生物种子发生迁移, 从而造成生物入侵。
二、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特征1.繁殖、扩散、适应环境能力强能产生大量的后代, 不仅能提高后代存活的数量, 也加大了其传播的几率。
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据优势, 对逆境表现出极强的抗性, 一旦找到适宜的生存环境, 就能继续生长发育, 进行更大规模的传播扩散。
2.隐蔽性强一般随轮船、飞机、汽车等运输工具, 潜藏在运输的货物中, 由于有的货物属于非检疫对象, 有的货物被漏检, 有害生物便随之进入, 加之入侵的外来有害生物从开始在新环境里定居, 到种群快速增长和迅速扩大" 占领区";之间存在" 时滞";现象, 即潜伏期, 所以常常表现为暴发成灾。
3.表现缓慢有些有意引进的植物, 刚引进时未见异常, 若干年后才表现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特征。
4.受环境影响严重有些植物种类在人工控制范围内未造成危害, 而一旦逃逸到自然环境中, 就会酿成灾害。
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危害1.无害处理成本增加由于遭到入侵物种危害的农林产品的产值和品质下降, 须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无害处理, 不但增加了成本, 还影响了外贸出口和经济发展。
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是什么
大多数外来种的传入与人类活动有关.在对外交往中,人们有或无意将外来种引入了我国.但也有一些入侵种类属于自然传入,与人类活动无关或没有明显关联,那么外来物种的入侵途径是什么?
生物灾害安全小知识:
有意传入:从国外引入植物的主要目的是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植物引种为我国的农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人为引种也导致了一些严重的生态学后果.根据资料统计,
截止1970年,由原产世界各地引种到我国来的植物837种,隶属于267科,约占我国栽培植物的25%~33%.这些植物区系包括印度一马来西亚区,新热带区的中美洲(包括墨西哥),欧洲西伯利亚地区,非洲亚区,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区,地中海亚区,伊朗-土耳其地.另外近20年来,随着对外经济和科技交流的日益扩大,外来入境植物(包括杂草)数量也大为增加,但由于人力缺乏及工作难度大,再加上人们对一些植物引入后所产生的利弊看法不一,到目前为止很难得出有多少种类是人为引种所带来的有害植物的准确数据.这些植物引入后的主要途径有牧草、饲料、观赏植物、药用植物、蔬菜、草坪植物和环境保护植物等.
虽然我国在生物防治害虫和害草中,曾引进很多天敌昆虫,但目前并没有这些天敌昆虫带来危害的报道。
需要强调的是人们的一些不科学的思想意识往往加重了外来种的入侵.有的人认方“外来的就一定比本地的好”,不加分析地盲目引种.如目前草坪引种、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中,大量引入外来种,不注意充分利用本地种,很可能导致入侵种种类增加、危害加剧。
提醒您:外来物种的危害非常大,因此大家一定要多了解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有哪些相关的外来物种知识来保护自己。
另外大家想要了解更多生物灾害知识与自然灾害知识可关注本站。
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
外来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径如下:
一、生物入侵的原因
入侵种往往有强大的繁殖与传播能力,通常入侵种利用这种特性在低密度的情况下迅速扩大种群,在新栖息地建立新的种群。
1.侵入地的特性也为生物入侵创造条件
研究认为,具有相对较少本地种的生境(某一生物生活的环境空间)、干旱环境、盐沼和高山生境,沙地或高低不平的土壤生境、片断化生境、河岸生境易被入侵。
2.环境变化也是导致外来生物入侵的重要因素
如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延缓草原群落演替的过程,为外来种进入该群落提供了更多机会;降水量的增加将使外来物种能够侵入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等。
二、生物入侵的途径
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有自然入侵、人为引入,人为引入还可以分为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
1.自然入侵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2.无意引进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3.有意引进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今天。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枫默有爱a20 | 浏览 149 次 2015-06-11 17:39
2015-10-01 20:16 最佳答案
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
1.人为有意引种:
在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有害植物中,超过一半的种类是由于人为引种造成的。
作为经济物种、药物、牧草或饲料引入而成为入侵的例子如蓖麻、曼陀罗、紫苜蓿、河狸鼠等;作为
观赏花卉或树木的如紫茉莉、五色梅、荆豆等;作为改善环境植物种类的如大米草、微甘菊、凤眼莲等。
2.无意间带入:
随人类交通工具带入的如三裂叶豚草、豚草等;随进口农产品和货物带入的如毒麦、假高粱、松材线虫等;随人类的旅游、建设过程带入:如北美车前、湿地松粉蚧等;一些水生或海产种类可以随船只携带等。
3.自然扩散:
外来入侵植物种子或繁殖体凭借风或动物的力量实现自然传播;也可以先在周边国家归化,然后再通过风力、水流、气流及动物等因素实现自然扩散。
4.动、植物园逃逸、人造物种的释放:
外来植物入侵的途径有可能是多方面的或者是相互交叉的,有些植物可能是经过一种以上的途径侵入的,而且在时间上也可能是多次输入,最终完成入侵并得到迅猛发展。
知识点延伸:
外来物种入侵,是指外来的能在移居地的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的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它们会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
这些外来物种一旦适应了本地环境并大量繁衍,将对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外来物种入侵与栖息地丧失、传统化学污染和气候变化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当今全球4大环境问题。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王婴葳推荐。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过程外来种入侵是指一种物种在其原生地以外的区域中大量繁殖、扩散并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这些外来物种往往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竞争力强等特点,它们会占据当地物种的生境,争夺资源,甚至捕食当地物种,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崩溃,生物多样性下降。
外来种入侵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引进:外来种入侵最初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比如人类的交通运输、贸易、旅游等活动将一些物种带入新的地域。
这些物种可能是意外带来的,也可能是有意引入的。
引入的物种可能是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等,它们可以通过种子、孢子、卵或幼虫等途径进入新的地域。
2.定居:一旦外来物种进入新的地域,它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才能在当地生存下去。
适应新环境的过程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外来物种需要逐渐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水源、光照等条件。
在适应过程中,它们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等变异,从而形成新的亚种或变种。
3.扩散:当外来物种适应了新环境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时,它们就会开始向周围的地域扩散。
扩散的途径可能是种子、孢子、幼虫或成体等,它们可以通过水流、风力、动物等运输途径传播。
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取决于外来物种的繁殖力、适应性和生态位等因素。
4.占领:当外来物种扩散到一定范围后,它们往往会占领当地的生态位,即占领当地物种原本的生存空间和资源。
这些外来物种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捕食当地物种、破坏当地植被、污染当地水源等。
5.影响: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们可能会改变当地物种的种群结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丧失。
外来物种还可能会对人类的健康、经济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传播疾病、破坏农作物、影响渔业等。
6.控制:为了减少外来物种入侵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通常包括物理控制、化学控制、生物控制和综合控制等。
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
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主要分为人为引进以及自然入侵两种,其中人为的引进还可以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
1.有意引进是指引入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和恢
复景观美化等目的的物种之后演变为入侵物种。
50年前我国从南美洲引进水葫芦,广泛放养于南方乡村河塘用作饲料和有机肥源。
近10年来,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农民不再打涝水葫芦,同时工业化使江河湖泊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水葫芦因此迅速蔓延,甚至从乡村间的内河内湖“杀入”大江大河中去,泛滥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社会经济的重人损失。
2.无意传入因贸易、运愉、旅游等活动而无意识地传人。
我国大陆于1982年在江苏南京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湖北、山东等部分县(市)发生;在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也有分布。
目前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松材线虫病寄主种类较多,其中以松属树种为主。
松材线虫病具有发病速度快、症状类型多、防治困难、传播蔓延迅速等特点,被称为“松树的癌症”,对我国松林的威胁极大。
松材线虫病的远距离传播主要是人为运输感病木材及其制品所致。
目前疫情面积已扩大到约8.7万公顷,累计致死松树4000万株,造成经济损失达250
多亿元。
3.自然人侵靠自身的扩散传播或借助自然力量传入。
如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今天。
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
小编希望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本文概述:外来生物成功入侵后,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难以控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形成生物污染。
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有哪些呢?下面带您了解一下。
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主要分为人为引进以及自然入侵两种,其中人为的引进还可以分为有意引进和无意引进。
1.有意引进是指引入用于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态环境改造和恢复景观美化等目的的物种之后演变为入侵物种。
50年前我国从南美洲引进水葫芦,广泛放养于南方乡村河塘用作饲料和有机肥源。
近10年来,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农民不再打涝水葫芦,同时工业化使江河湖泊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提高,水葫芦因此迅速蔓延,甚至从乡村间的内河内湖“杀入”大江大河中去,泛滥成灾,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社会经济的重人损失。
2.无意传入因贸易、运愉、旅游等活动而无意识地传人。
我国大陆于1982年在江苏南京黑松上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湖北、山东等部分县(市)发生;在台湾省和香港地区也有分布。
目前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松材线虫病寄主种类较多,其中以松属树种为主。
松材线虫病具有发病速度快、症状类型多、防治困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