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在地下水动态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79.52 KB
- 文档页数:8
地下水脆弱,陡评价方法研究一、地下水脆弱性概念地下水脆弱性是1968年法国人Margat首次提出的。
地下水脆弱性是指地下水环境对自然条件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敏感程度,它反映了地下水环境的自我防护能力。
研究地下水脆弱性,区别不同地区地下水的脆弱程度,也就是定量评价地下水潜在的易污染程度,从而提醒人们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地下水脆弱性一般分为本质(天然)脆弱性和特殊(综合)脆弱性。
本质脆弱性是指在天然状态下含水层对污染所表现出的内部固有的敏感性,它不考虑污染源或污染物的性质和类型。
是静态、不可变和人为不可控制的。
特殊脆弱性是对特定的污染物或人类活动所表现的敏感性,它与污染源和人类活动有关,是动态、可变和人为控制的。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给定含水层,其本质脆弱性是恒定的,特殊脆弱性随污染源或污染物的不同而变化。
地下水脆弱性研究是保护地下水环境工作的基础。
通过地下水脆弱性研究,评价地下水脆弱的程度,可以帮助人们在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
二、地下水脆弱性的评价方法1迭置指数法迭置指数法是通过选取各评价参数的分指数进行迭加形成一个反映脆弱程度的综合指数,然后再由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
其又可分为水文地质背景参数法和参数系统法。
水文地质背景参数法是通过一个与研究区有类似条件的已知脆弱性标准的地区来比较确定研究区的脆弱性。
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多组地下水脆弱性标准模式,且多为定性或半定量评价,一般适用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大区域川。
参数系统法是将选择的评价参数建立一个参数系统,每个参数均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这个范围又可分为几个区间,每一区间给出相应的评分值或脆弱度(参数等级评分标准),把各参数的实际资料与此标准进行比较评分,最后根据参数所得到的评分值或相对脆弱度迭加即得到综合指数或脆弱度。
该方法又包括矩阵系统、标定系统、计点系统三种分类方法。
2过程数学模拟法过程数学模拟法是在水分和污染质运移模型基础上,使用确定性的物理、化学方程来模拟污染质的运移转化过程,将各评价因子定量化后放在同一个数学模型中求解,得到一个可评价脆弱性的综合指数。
BP神经网络在土壤水分预测中的应用
田芳明;周志胜;黄操军;孙红江
【期刊名称】《电子测试》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土壤水分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受土壤复杂结构和气象因子影响显著,很难建立一个理想的土壤水分预测数学模型.本文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土壤水分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报精度较高,其最大绝对误差为3.12 %,最小绝对误差为0.63 %,平均绝对误差为1.38 %.预测结果表明应用BP神经网络建立的土壤水分数学模型适用于土壤水分的预测,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土壤水分,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总页数】4页(P14-16,35)
【作者】田芳明;周志胜;黄操军;孙红江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大庆,163319;黑龙江省红星农场,北安,164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152.7
【相关文献】
1.组合预测方法及其土壤水分预测中的应用 [J], 徐梅;刘振忠
2.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在预测吨煤单耗中的应用 [J], 李忠飞;
3.GM(1,1)与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在田径成绩预测中的应用 [J], 郭维民
4.GM(1,1)与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在田径成绩预测中的应用 [J], 郭维民;
5.灰色预测和BP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在血液采集和临床供应中的应用 [J], 陈婷;肖明星;周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库水文变化趋势预测算法研究一、引言水库是人工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具有调节水量、灌溉、发电等重要作用。
而水文数据对水库管理和运行至关重要,它反映着水库的水位、流量等水文特征。
为了更好地管理水库,预测水位变化趋势,需要开发高效可靠的水文变化趋势预测算法。
本文针对此进行探讨。
二、水文变化趋势预测算法概述1.水文趋势预测的概念水文趋势预测是指通过对历史水文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一系列预测模型来预测未来水文变化的趋势。
水文趋势预测不仅有利于防范水灾、利用水资源,还有助于合理规划水库的管理和运行。
2.水文趋势预测的方法(1)时间序列分析法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可以将时间作为独立变量,来分析影响水文时间序列的因素。
时间序列预测模型通常包括自回归(AR)、移动平均(MA)等几种模型。
(2)灰色系统分析法灰色系统分析发源于中国,它适用于数据量较少、难以建立标准预测模型的情况。
灰色系统分析法主要包括GM(1,1)、GM (1,N)等模型。
(3)神经网络模型借助高度并行、自适应、非线性映射等特点,神经网络模型能够表达各种复杂的关系。
水文趋势预测中常用的神经网络模型有BP网络、RBF网络等。
(4)回归模型回归模型基于统计学方法,建立水文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回归模型常用的有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
三、水文趋势预测算法的应用1.建立合理的预测模型在开展预测之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预测需求,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
对于已知预测需求的情况,应选择能够满足需求的模型,对于未知需求的情况,则应使用多种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最佳的模型。
2.收集水文数据,并进行预处理在预测之前,需要准备足够的水文数据。
在水文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3.建立预测模型根据选择的预测模型,使用数据进行模型训练,并调整模型参数。
通常需要利用部分数据进行训练,再使用另一部分数据进行验证,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
4.执行预测一旦建立了预测模型,就可以开始对未来的水文变量进行预测了。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模式预测模型蒲万芬;靳星;唐晓东;白园园;王遨宇
【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天然气》
【年(卷),期】2024(20)2
【摘要】注水开发使得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模式更加复杂,需要进一步明确及预测油井见水模式来针对性地指导水淹治理措施。
神经网络模型具备处理多元回归问题和计算速度快等优势,可被用于分析地质工程多因素参数与油井见水模式的内在关系,构建见水模式预测模型。
在油井见水模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理论和神经网络算法对BCL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模式的主控因素和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
发现水层厚度、隔夹层数、隔夹层长度和避水高度是该类油藏注水开发下影响油井见水模式的主控因素。
基于主控因素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油井见水模式预测模型。
通过对18组测试数据进行验证,平均预测误差1.4%,获得了较好的预测精度。
通过易于获取的主控因素快速预测注水开发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的见水模式,为该类油藏的高含水针对性治理提供基础依据。
【总页数】11页(P37-47)
【作者】蒲万芬;靳星;唐晓东;白园园;王遨宇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
【相关文献】
1.低渗透带半渗透隔板的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预测
2.低渗透带隔板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预测
3.低渗透带半渗透隔板的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预测
4.改进的低渗透带隔板底水油藏油井见水时间的预报式
5.低渗透底水油藏油井见水类型及影响因素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引言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种非统计性的系统分析与预测方法,具有应用广泛、数据要求低、适用于小样本与非线性系统等优点。
然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灰色系统理论在某些场景下的应用面临一定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神经网络作为一种强大的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工具,其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展,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探讨灰色系统与神经网络在分析和预测方面的方法,并且介绍了它们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灰色系统分析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是由我国学者黄东南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不完全信息转化为完全信息,并通过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和预测。
常用的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包括灰色关联分析、灰色预测模型、灰色关联预测模型等。
1. 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的基本方法之一,它主要用于确定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通过计算得到的灰色关联系数,可以评估不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联程度,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
2. 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目的是根据已知的历史数据,对未来变量进行预测。
其中,最常用的模型是GM(1,1)模型,它是一阶线性微分方程模型,适用于短期时间序列数据的预测。
3. 灰色关联预测模型灰色关联预测模型是将灰色关联分析与灰色预测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得到的灰色关联系数和预测值,进行综合预测。
它可以综合考虑不同变量之间的关联程度,并得出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二、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计算模型,具有良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和自适应学习能力。
在数据分析和预测方面,神经网络通常通过训练的方式从大量样本数据中学习,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用于未知数据的预测。
1. 前馈神经网络前馈神经网络是最常用的神经网络类型之一,其结构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信息在网络中单向传递,不具备反馈机制。
BP神经网络和灰色系统在地下水动态中的应用1于国强1,李占斌1,李鹏1,张霞21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48)2 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陕西西安(710061)E-mail: yuguoqiang23@摘要:以陕西洛惠渠灌区实测数据为例,首先引用3层前馈型BP网络建模方法,对灌区自然——人工——生物条件下地下水动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附加动量法和学习速率自适应调整策略对反向传播算法进行改造。
运用缺省因子检验法分析了输入层各因子对地下水埋深影响的敏感性;其次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各因子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并运用灰色动态模型进行灾变预测。
结果表明,蒸发量是影响该灌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子,而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形成了复杂条件下的耦合关系;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很好的定量描述地下水动态与各影响因子之间响应关系,灰色关联法验证了各因子的敏感程度,而灰色动态模型的灾变预测精度较高,从而完善模型系统。
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运用到灌区地下水动态评价中是切实可行的,是对传统地下水动态研究方法的补充与完善。
关键词: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动态;人工神经网络;敏感性因子;灰色关联分析;灰色动态模型灌区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由于灌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中还存在不尽完善的方面,灌区农业生态环境出现了土壤次生盐渍化、水质退化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不良生态环境问题。
如何加强灌区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减轻或者避免灌区土地退化成为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地下水动态模拟是干旱内陆灌区水资源优化管理与调控的基础。
对大型灌区而言,传统的地下水动态研究主要是基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参数率定、建立模型、数值模拟[1],由于地下水流类型、边界条件等难以准确确定,水文地质参数的优选过程复杂等[2-6],若以灌域为基本单位,自然——人工——生物条件下的地下水系统时空变异性极为显著,其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因果关系存在很强的非线性。
在地下水调控决策前有必要知道各个影响因子与地下水系统动态之间的定量关系,建立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条件下地下水动态的量化模型,这对于干旱内陆灌区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调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在陆地水文——尤其是地下水系统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13],大多是针对田间小块区域或某段时间序列的简单条件下进行的,虽有些研究[14]同时考虑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等条件,但是对各敏感因子的讨论以及敏感程度如何目前还很少有涉及。
本文不仅利用改进的BP网络技术建立了大型灌区的地下水动态模型,描述了自然——人工——生物复合因素对灌区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运用缺省因子检验法分析了各因子对灌区地下水动态影响的敏感性,同时还采用灰色关联法定量分析了地下水动态变化对各因子敏感程度,根据其关联系数进行了综合排序,以对BP神经网络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之上运用灰色动态模型对影响地下水位较为强烈的敏感因子进行灾害年份和灾害量预测,从而完善模型系统,为改善灌区地表生态环境提供了更精确的科学依据。
1. BP网络及其改进的BP学习算法BP网络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及自学习能力,可以广泛应用于函数逼近、模式识别、分类和数据压缩。
其构造是一单向传播的多层前向网络,学习算法包括正向计算和误差反向1本课题得到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9B0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中日合作项目(SBS—379)“沙漠化防治规划研究”的资助。
传播两个过程。
由非线性变换单元组成的BP 网络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具有很好的非线性映射能力[7],但这种调节权值的方法存在收敛速度慢和容易陷入局部极小点等缺点。
地下水文模拟及预测实际上是函数映射或拟合问题,3层BP 网络能够满足需要[9]。
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很多诸如模拟退火算法、单纯形法、Tabusearch 算法及遗传算法等的改进算法。
本研究采用应用最广的增加冲量(动量)项的改进BP 算法,该法采用附加动量法和自适应学习率两种策略,从而避免了陷入局部极小值并加快了网络的训练速度。
动量法降低了网络对于误差曲面局部细节的敏感性,有效地抑制了网络陷于局部极小;自适应调整学习速率有利于缩短学习时间。
该方法是在反向传播的基础上,在每一个权值的变化上加上一项正比于前次权值变化量的值,并根据反向传播法来产生新的权值变化。
带有附加动量因子的权值调节公式为:()()()k mcΔV b ηdmc 11k ΔV jt j t jt +−=+, (j=1,2,…,l ;t=1,2,…,n); (1) ()()()k mcΔV1ηdmc 11k ΔV1t t t +−=+, (t=1,2,…,n); (2) 式中,∆为增量,V jt 表示输入层到隐含层(隐含层到输出层)的连接权值,k 为训练次数,mc 为动量因子,η为学习速率,d t 为输出层(隐含层)第t 神经元的一般化误差曲面斜率,b j 为第j 神经元输出,V1t 表示隐含层、输出层神经元的阈值。
根据附加动量因子的设计原则,当修正的权值在误差中导致太大的增长结果时,新的权值应被取消而不被采用,并使动量作用停下来,以使网络不进入较大误差曲面;当新的误差变化率对其旧值超过一个事先设定的最大误差变化率时,也应取消所计算的权值变化。
其最大误差变化率可以是任何大于或等于1的值,典型的值取1.04[9]。
训练程序中采用动量法的判断条件为:0, SSE(k)>SSE(k-1)·1.04;mc= 0.95,SSE(k)<SSE(k-1); (3)mc , 其他。
式中,SSE 为误差平方和。
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要选择适当的学习速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问题。
通常要凭经验或试验获得,但即使这样,对训练初期功效较好的学习速率,不一定对后来的训练合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训练过程中自动调整学习速率。
自适应学习速率的调整公式为:1.05η(k),SSE(k+1)<SSE(k);η(k+1)= 0.7η(k), SSE(k+1)>1.04·SSE(k); (4)η(k), 其他。
2. 地下水动态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2.1 研究区概况洛惠渠灌区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渭洛河阶地,属渭南市大荔县,东接黄河滩,西至卤泊滩钟家寨,北临韦庄、蒲城二塬,南隔洛河,面积约750km 2,海拔高度为329~533.5m 。
灌区因地层北升南降,河流迁移,曲化、淘深,以及降水冲蚀,形成了塬梁的沟壑和河谷阶地堆积地貌。
灌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3.5℃,年平均降雨量为480mm ,年平均蒸发量约1690mm 。
灌区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是降雨和引水灌溉,其次是塬区潜水和微承压水,地面40~50m 以下的古湖沉积物中富集了大量的可溶盐类,在水循环作用下,古湖沉积物中富集的可溶盐上升,致使潜水矿化度偏高,有些地区水味咸苦,不能引灌。
因此,对于干旱的内陆灌区来说,农业生产会更多地依赖于地下水的开采。
本研究将对洛惠渠灌区进行地下水动态模拟与验证。
2.2 输入、输出因子选取及训练样本预处理针对灌区实际情况,建立了地下水动态BP网络模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取降雨量、蒸发量、灌溉面积、灌溉引水量、地下水消耗量和作物水分盈亏量作为输入因子,地下水埋深作为输出变量,综合体现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
样本数据来源于覆盖全灌区的78个观测井1971~2002年的观测资料,所有相关样本均参与网络的训练、检验。
神经网络学习前的数据预处理,对网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前述各影响因子在数值上变化相差较大,且量纲也不尽相同,若使用实际数据会严重影响网络学习速度和精度,故不能直接用于训练;又由于输入因子的预处理是在过去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考虑到在未来阶段地下水埋深下降会低于历史水平[7],故将输入、输出数据规范化,留有一定的预报空间,因此在训练时采用标准的归一法将实际数据处理到[0,1]区间。
2.3 模型的训练及检验本研究涉及1971年1月~2002年12月共384组地下水动态输入、输出样本。
由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为使所建模型有一定的泛化能力,选取1971年1月~1990年12月的240组样本作为月地下水动态的训练样本。
研究表明,3层BP网络可以逼近任何有理函数,本文选取3层BP网络,隐含层采取双曲正切S型函数f(x)=1/(1+e-x)作为BP神经网络的传递函数,输出层采取线性函数,应用MATLAB 神经网络工具箱编写程序,建立地下水动态模型,对输入、输出样本进行训练。
经过反复调整隐含层结点数,最终确定网络拓扑结构为6:8:1,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误差收敛性能。
采用未参与训练的144组输入、输出样本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图1)。
结果表明,该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洛惠渠灌区地下水埋深平均检验误差为0.0276m,能有效表征自然——人工——生物条件下地下水动态变化情况。
图1 地下水埋深神经网络模型检验Fig.1 The validation of the groundwater depth neural network model3. 地下水动态模型的敏感性分析3.1 缺省因子检验法在地下水动态模型建立中考虑了包括自然——人工——生物条件各方面对地下水动态可能的影响因素,但在实际地下水动态调控中,许多因素往往很难同时考虑,这就需要确定影响地下水动态较为强烈的因素。
本文对影响因素进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缺省因子检验,即通过对各输入因子的缺省进行网络模型的建立、检验,根据其检验误差与全因子模型检验误差的比值R i大小来确定输出因子对缺省因子的响应大小程度。
R i = RMSE i /RMSE(5)式中:R i为敏感性指数,RMSE i为缺省第i个因子时模型检验误差,RMSE为全因子模型检验误差;若RMSE i大于RMSE j,地下水动态对i个因子较第j个因子敏感。
3.2 敏感性因子分析结果将已建立地下水动态模型的6个输入因子逐一进行缺省,建立5因子地下水动态模型。
为使5因子模型与6因子模型具有可比性,在建模过程中所采用的训练样本、检验样本等同于6因子模型,同样采用改进的BP网络学习算法。
表1 地下水动态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缺省因子检验结果Tab.1 The validation results of default factors about groundwater dynamic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因子全因子蒸发量降雨量灌溉面积灌溉引水量地下水消耗量作物水分盈亏量最大误差/m0.147 2.080 0.242 0.159 0.527 0.605 0.369 平均误差/m 0.0276 0.254 0.052 0.040 0.092 0.095 0.119 R — 7.65 1.89 1.37 2.44 2.46 2.50 敏感因子排序 — 1 5 6 4 3 2通过缺省因子检验法对不同6因子模型分析表明(表1):5因子模型的检验误差与6因子模型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R>1),说明模型输入因子对地下水动态都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