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0
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不管温度高低,分子都在无规则运动,只是运动的快慢不同。
扩散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宏观体现。
对比法判断分子热运动和物体的机械运动(1)从概念上判断,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而机械运动则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2)从微观与宏观上判断,微观世界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肉眼看不到的,而宏观世界中的物体的机械运动则是用肉眼能看到的;(3)从引起运动因素上判断,分子热运动是自发的,水不停息的,不受外界影响的,而物体的机械运动则要受到外力的影响。
分子动理论1.定义: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原子)的相互渗入。
2.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说明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3.影响扩散的因素: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即分子无规则运动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4. 扩散现象的认识和理解(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之间不能发生扩散现象,(2)不同物质只有相互接触时,才能发牛扩散现象,没有相互接触的物质,是不会发生扩散现象的。
(3)扩散现象足两种物质的分于彼此进入对方,而不是单一的某种物质的分子进入另一种物质。
(4)气体、液体和同体之间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不同状态的物质之间也可以发生。
5. 扩散现象的物理意义将装有两种不同气体的两个容器连通,经过一段时间,两种气体就在这两个容器中混合均匀,这种现象叫做扩散。
用密度不同的同种气体实验,扩散也会发生,其结果是整个容器中气体密度处处相同。
在液体间和固体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例如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过一段时间,水就都染上红色;又如把两块不同的金属紧压在一起,经过较长时间后,每块金属的接触面内部都可发现另一种金属的成份。
在扩散过程中,气体分子从密度较大的区域移向密度较小的区域,经过一段时间的掺和,密度分布趋向均匀。
《分子热运动》知识清单一、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1、物质的构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常见的物质,如氧气、水、酒精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分子的直径非常小,通常以 10^(-10) 米为单位来度量。
例如,水分子的直径约为 4×10^(-10) 米。
3、分子的运动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被称为分子热运动。
二、分子热运动的表现1、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例子:在房间里打开一瓶香水,很快整个房间都能闻到香味;将墨水滴入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会变黑。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
2、布朗运动(1)定义: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所做的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2)特点: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
(3)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但它反映了液体或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三、影响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运动速度加快。
例如,将冷水加热,水中的分子运动更加活跃。
2、物质的状态在相同温度下,气体分子的热运动比液体和固体分子更剧烈。
因为气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小,分子更容易自由运动。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1、引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当分子间距离较小时,引力表现明显。
例如,固体很难被拉伸,就是因为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2、斥力分子间也存在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很小时,斥力表现明显。
例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就是因为分子间斥力的作用。
3、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1)当分子间距离 r = r₀时(r₀约为 10^(-10) 米),引力和斥力相等,分子处于平衡状态。
(2)当 r < r₀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3)当 r > r₀时,引力大于斥力,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1.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
答:分子热运动是指温度高于0k(-273.15℃)的所有物质分子的不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强烈。
分子的热运动是微观的,肉眼看不到,只能通过一些表象来理解。
分子的热运动是指物体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组成(水由分子组成,铁由原子组成,盐由离子组成)。
所有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运动,这是不规则的运动。
分子的热运动与物体的温度有关(在0℃时也会发生热运动,内能是基于热运动的)。
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悬浮颗粒不规则运动的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例如,温度越高,运动越激烈。
1827年,植物学家R.brown首次发现了它。
粒子在液体周围的一种非常小的布朗运动,产生大约10纳米的布朗运动。
如果布朗粒子相互碰撞的几率很小,可以认为是由大分子组成的理想气体,那么在重力场中达到热平衡后,其数密度随高度的分布应遵循Boltzmann 分布。
J、这一点得到了B.Perrin实验的证实,阿伏伽德罗常数和一系列与粒子有关的数据都得到了相当精确的测定。
精灵般的分子运动认识化学分子的热运动精灵般的分子运动——认识化学分子的热运动化学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它们在空间中不断地热运动,这种热运动正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本文将从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分子的碰撞和能量转移等方面,详细介绍精灵般的分子运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分子的热现象。
一、分子的自由度与热运动速度分子的自由度指的是分子在空间中的运动方式,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三种形式。
这些自由度决定了分子的热运动速度。
1. 平动:分子的平动是指分子整体在空间中的移动,类似于一个人在空旷的地方行走。
平动自由度越大,分子的热运动速度越快。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的平动速度最快,液体次之,固体较慢。
2. 转动:分子的转动是指分子围绕自身的轴心旋转,类似于一个人原地打转。
转动自由度的增加会使分子热运动速度略有增加,但相比于平动速度,转动速度较慢。
3. 振动:分子的振动是指分子内原子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类似于一个人做踢腿动作。
振动自由度的增加会使分子的热运动速度稍有增加。
总体来说,分子的热运动速度由分子的质量和分子的自由度共同决定,同时也受到温度的影响。
二、分子间的碰撞与热运动在空间中,分子不断地相互碰撞,这种碰撞是分子热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
分子间的碰撞不仅使分子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还会引发能量的转移。
1. 弹性碰撞:分子间的碰撞通常是弹性碰撞,即碰撞前后分子之间的动能总和守恒。
在碰撞过程中,分子之间会交换动能,速度较快的分子可能会传递动能给速度较慢的分子。
2. 碰撞频率:分子的碰撞频率取决于分子的浓度和速度。
浓度越高、速度越快,分子的碰撞频率就越高。
3. Coulomb力:在分子间的碰撞中,还存在着Coulomb力的影响。
Coulomb力是带电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力,它会在分子碰撞过程中产生引力或斥力,影响分子碰撞的后续运动。
通过分子间的碰撞,能量可以从一个分子传递到另一个分子,使物质的温度发生变化。
三、能量转移与分子热运动分子的热运动与能量密切相关,能量的转移是支撑分子热运动的重要基础。
分子热运动引言分子热运动是指分子在物质内部以及物质之间以高速无规则的方式运动的现象。
分子的热运动是所有物质在宏观上呈现出的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
本文将从分子运动的原理、特性和影响等方面介绍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
1. 分子运动的原理分子热运动的原理可以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来解释。
根据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大量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又由更小的原子组成。
这些分子具有质量和速度,它们通过碰撞相互作用。
在没有外部作用力的情况下,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和随机的。
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是由能量的分配和碰撞的影响所决定的。
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弹性碰撞,能量会从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导致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因此,分子的热运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2. 分子热运动的特性分子热运动具有以下几个特性:2.1 高速运动分子在热运动过程中具有较高的速度,其速度范围从数百米/秒到数千米/秒不等,这取决于物质的性质和温度。
高速运动和碰撞导致了物质的扩散和混合。
2.2 无规则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随机的,没有特定的方向。
由于分子之间的碰撞和运动方向的变化,物质在宏观上呈现出的性质是统计平均的,而不是具体的。
2.3 碰撞效应分子之间的碰撞是分子热运动的重要特性之一。
分子之间的碰撞会导致能量的转移和速度的变化。
碰撞效应决定了物质的热传导、扩散和与外界环境的交互等过程。
2.4 热平衡分子热运动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在物质的热平衡状态下,分子的平均能量保持不变,并且处于稳定的温度。
3. 分子热运动的影响分子热运动对物质的性质和现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温度分子热运动的表现之一是温度。
温度是分子运动速度和能量的度量,与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增加会导致温度的升高,而能量的减少则会导致温度的降低。
3.2 热容量热容量是物质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的度量。
分子的热运动与物质的热容量密切相关。
在分子热运动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分子速度和碰撞有关。
高中物理: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点的认识】一、分子热运动定义: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1)扩散现象相互接触的不同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
(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二、布朗运动与分子热运动布朗运动分子热运动研究对象悬浮在液(气)体中的固体小颗粒分子是分子本身的特征形成原因由分子无规则运动撞击力的不平衡引起的,是分子运动的反映运动条件固体小颗粒在液体(或气体)中的运动一切状态(固、液、气)的物体中的分子都做热运动共同特点都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绝对零度情况下除外),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得更加激烈【命题方向】常考题型是与其他知识点结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布朗运动就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B.当气体分子热运动变剧烈时,气体的压强一定变大C.当分子力表现为引力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分析:布朗运动是液体中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量度,即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只与温度有关。
分子表现为引力时,距离增大,要克服引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加。
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
解答:A、布朗运动是液体中固体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反映的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故A错。
B、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而与压强无关,故B错。
C、分子表现为引力时,距离增大,要克服引力做功,所以分子势能增加,故C对。
D、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是因为它违反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故D错。
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基本知识点,只要记住即可。
1.液体中的扩散:分子在液体中不断运动、碰撞和互相交换位置。
2.蒸发:液体表面的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跃出液体成为气体。
3.水的沸腾:在高温下液体内部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液体变为气体并产生气泡。
4.固体的熔化:固体中分子的热运动增加,使得间隙增大,固体变为液体。
5.气体的扩散:气体分子以高速和无规律的方式在容器内扩散。
6.气体的压力:气体中分子不停运动并撞击容器壁,产生压力。
7.气体的扩散:气体中的分子以高速和无规律方式在空气中扩散。
8.气体的膨胀:加热气体中分子热运动增加,分子间的作用力减弱,使气体体积膨胀。
9.液体的融化:液体中分子热运动增加,分子间的作用力弱,使固体变为体。
10. 固体的振动:低温下,分子的热运动仅限于固体内原子间的微小振动。
第1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点精析1.分子热运动(1)分子动理论: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
(2)热运动: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间作用力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当固体被压缩时,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固体被拉伸时,分子间距离变大,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间距离很大,作用力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气体具有流动性,也容易被压缩。
液体间分子之间距离比气体小,比固体大,液体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比固体小,没有固定的形状,具有流动性。
考点概览1.考点解析分子热运动是本章基础,也是物质分子了解物质分子运动规律的基础。
分子热运动可以从许多生活中的现象中提现出来,如扩散现象、物质三态的物理性质等。
本节主要知识点有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考点主要集中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两个方面;主要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并以选择题居多。
从历年中考来看,从现象解释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物质三态和分子热运动的关系等。
2.中考题型分析纵观各地中考考纲和近三年考卷来看,对本节知识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分子热运动上,对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考查也不容忽视;常见考查方式是用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对分子热运动进行判断等。
此部分考题不多,一般在一个题目或者和其他知识点结合组成一个题目,分值在1-3分之间,平均分值在1.5分左右。
本节考点在2019年中考物理试卷中出现概率还会很高,也会延续以前的考查方式和规律,不会有很大变化。
考查思路主要分为三个方面:(1)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2)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现象;(3)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现象等。
3.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分类考点内容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常考热点分子无规则热运动选择题或填空题较多,用分子热运动解释现象一般考点分子之间作用力选择题和填空题较多,用规律解释现象冷门考点对组成物质的分子理解选择题和填空题,考查对物质结构的理解典例精析★考点一:分子热运动◆典例一:(2018·东营)水煎包是东营特色名吃,其特色在于兼得水煮油煎之妙,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皮薄馅大,香而不腻。
初二物理《分子的热运动》知识点一、分子热运动1、分子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的热运动: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二、分子间的作用力1、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引力;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
3、当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即分子力等于零。
4、固体很难被拉断和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5、气体容易被压缩,但又不能无限地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既存在引力又存在斥力。
6、当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7、当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三、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3、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平衡距离的关系1、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两个分子间表现为引力;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两个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两个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2、当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两个分子间表现为引力;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两个分子间表现为斥力;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两个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
物理学史研究光、声、热、力、电等形形色色的物理现象,是自然学科的基础。
观察、实验是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在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对力学的发展和人们的认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声音的发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振动物体发出的声音,可以通过不同的介质向外传播,并能被人或其它动物所听到。
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发了了了乱了。
第十六章热和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是本节的难点.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
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
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
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1)分子和分子运动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
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
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
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
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
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2梍1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
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
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
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
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
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
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
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
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
(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扩散现象需要较长的时间。
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几天前我就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大家看几天前的实验。
(出示提前二天、四天、六天做的实验样本)这些实验告诉我们,静放的时间越长,界面变得越模糊不清,彼此进入对方越深。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将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分开,可以看到它们相渗入约1毫米。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观察到过固体的扩散。
煤矸石有的原来就是石炭岩,由于长期地跟煤挤压在一起,它的内部也变黑了。
大量事实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有扩散现象,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能找到许多事例。
例如,某同学擦点清凉油,周围同学就能闻到清凉油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只有分子不停地运动才能相互进入对方。
同时也说明分子不是紧密地挤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存有间隙。
(2)分子间的作用力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引导学生猜想,这可能是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这个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实。
演示实验:分子引力实验出示演示分子引力的两个铅圆柱。
随意将它们对在一起,这时两铅块并没有表现出吸引力。
实验似乎得到分子间没有引力的结果,但是我们不要轻易地放弃我们的猜想,应再进一步分析原因。
大家都知道磁铁能够吸引铁钉,(边讲边演示)但把铁钉远离磁铁,这时磁铁不能吸起铁钉(演示),这是为什么?(距离太远)。
刚才两铅块没有表现出吸引力,是不是也是因为分子间的距离不够近呢?那么我们想法让两铅块靠的更近些。
(再做实验时,用小刀将两铅块表面刮光亮,然后用力将两铅块挤压在一起)实验结果两铅块能吸引在一起,并能负重达500克以上。
这表明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只有在分子靠得很近时,才能表现出来。
一般分子距离要小于10-9米时才能表现出引力。
在实际生产中,人们早就利用分子间有吸引力,来进行金属焊接了。
一般焊接是靠溶化金属,从而使分子间的距离足够近,金属冷却后就焊接到一起。
近代还有爆破焊接技术,它是将金属表面清洁后靠在一起,然后靠爆炸产生的巨大压力,将两金属压接在一起。
液体分子之间也存在吸引力。
课本图2梍18的小实验就说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
实验证实了我们关于分子引力的猜想。
我们再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新的矛盾: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之间又有引力,这两者是矛盾的,分子想互吸引最终应该相互靠紧,而不应该有间隙。
既然分子间有间隙,物体应该很容易压缩,但事实却是固体、液体极难压缩。
我们只有根据事实,深化我们的认识,事实表明我们对分子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有没认识到的方面。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
当分子距离小于r时,斥力和引力都增大,但斥力增大得快,分子间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增大时,斥力和引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分子间表现为引力。
当分子距离再增大,分子引力继续减小,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
有了对分子间存在斥力的认识,前面所说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小结: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
2.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3.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之间存在作用力,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第二节内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分子动理论告诉我们,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那么公司也同一切运动物体具有动能一样,也具有动能。
分子动理论还告诉我们: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这又使分子具有势能。
新课教学(1)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物体内部的每一个分子都在运动,都受分子作用力,但每单个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不是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指物体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内能也不同于机械能。
物体的动能跟物体的速度有关,物体的重力势能跟物体被举起的高度有关。
一个钢球是否运动,是否被举高,这只能影响钢球的机械能,并不是能改变钢球内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
那么物体的内能跟什么有关呢?(2)内能的变化:物体内能既然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那么当分子运动加剧时,物体的内能也就增大。
上节课我们曾进过:物体的温度升高,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加剧。
科学的论断,必须要有证据,在物理学中,通常是用实验来证实论断的。
今天我们同样用实验来证实上面的论断。
实验演示:取三只烧杯,分别倒入冷水、温水和热水,然后分别向三只杯内缓慢地滴入几滴墨汁,观察比较三只杯内墨扩散的快慢。
实验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扩散过程越快。
扩散得快,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大,即分子无规则运动激烈。
因此: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
温度升高时,物体的内能增加。
温度降低时,物体的内能减小。
正是由于内能跟温度有关,人们常常把物体的内能叫做热能,把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3)一切物体都有内能。
这是因为物体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
炽热的铁水,温度很高,分子运动激烈,它具有内能。
冰冷的冰块,温度虽低,其内部分子仍在做无规则运动,它也具有内能。
(4)内能和机械能通过机械能和内能的对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内能概念。
分析在水平光滑桌上滑动的木块具有什么能。
首先木块有势能,也有动能棗统称为机械能。
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
木块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有作用力,木块有内能。
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势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小结(1)内能不是单个分子具有的,而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2)内能所指的动能是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的总和。
这种无规则的热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分子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
物体作为整体运动所具有的动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3)内能所指的分子势能是分子间相互作用使分子具有的势能。
作为物体整体跟地球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机械能,不是内能。
所以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板书设计第二节内能一、物体的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1.内能不同于机械能2.一切(运动、静止、高温、低温)物体都有内能3.内能与温度的关系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1.热传递热量:传递内能的多少2.做功第三节比热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并了解一下“热岛效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前面的“?”,在学生理解“水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