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三册册第四单元 快乐的游戏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8
《打花巴掌》音乐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课程标准》小学音乐课程教材第三册第四章,详细内容为《打花巴掌》。
通过该曲目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简单的节奏打击,培养音乐节奏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打花巴掌》的歌词和旋律,并能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运用肢体动作表现音乐节奏的能力,提高音乐感知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集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打击动作的协调。
教学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以及打击动作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打击乐器(如小鼓、木鱼等)。
2. 学具:学生自备一张硬纸板,用于模拟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做简单的肢体活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学生感受节奏。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如钟表、走路等。
2. 歌曲学习(15分钟)教师播放《打花巴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分组学习歌词,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并进行练习。
3. 打击动作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打击动作,学生跟随学习。
学生分组练习,互相纠正动作,提高打击动作的准确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歌曲演唱和打击动作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表扬。
教师邀请学生进行歌曲演唱和打击动作的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打花巴掌》2. 歌曲旋律简谱3. 打击动作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人展示本节课学到的歌曲和打击动作。
2. 答案:学生需在家人面前完整演唱《打花巴掌》歌曲,并准确展示打击动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音乐社团,进一步培养音乐兴趣和特长。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提高学生的舞台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打击动作的协调。
快乐的游戏-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音乐教案4课时)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学要求(一)单元总要求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
2.继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
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
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
(二)具体要求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
2.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3.听赏《转圆圈》、《踢踺子》和《布老虎》,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
4.用人声和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为《士兵进行曲》设计动作。
三、教学准备(一)教具1.录音机、录音带《阿西里西》、《转圆圈》、《拔河》、《踢踺子》、《布老虎》、士兵进行曲》。
2.投影仪。
3.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
(二)文字图片材料1.图片、各种布老虎、彝族山寨的图片。
2.节奏卡片。
四、教材分析(一)编写意图本单元由《阿西里西》、《拔河》两首唱歌曲目、欣赏曲目《转圆圈》、《踢踺子》、《布老虎》及音乐活动《士兵进行曲》组成,其主题是儿童们快乐的游戏。
这一贴近儿童生活、易为儿童所接受和表现的题材,必将激起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多能歌善舞,这在儿童游戏歌曲中也充分地表现出来,《阿西里西》和《转圆圈》都是十分典型的游戏歌曲,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单元继续使学生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诸方面得到锻炼,特别在创造力的培养方面更是处处有空间和机会,例如探索堂鼓、小做木鱼的非常规演奏方法就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练习,学生们很可能想出一些连教师也想不到的演奏方法来。
例如《拔河》中的领唱和齐唱;音乐活动壮兵进行曲》,不仅要求学生的动作与音乐的节律吻合,而且还要求学生反应灵敏,动作协调,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很有利的。
(二)重点与难点本单元的重点: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小学音乐公开课《小酒窝》教案和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音乐乐园》第三册第四章《可爱的笑脸》,详细内容为学习歌曲《小酒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小酒窝》的旋律和歌词,能准确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节奏和音准问题。
2. 教学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歌词单、音乐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小酒窝,引导他们关注笑脸的可爱。
2. 歌曲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熟悉歌词内容。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唱。
(3)学生自主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4)分组练习,加强团队合作。
3. 例题讲解: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学生跟随音乐,独立演唱歌曲,教师给予反馈。
5.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上台表演,展示自己的小酒窝。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小酒窝》2. 歌词:附上歌词单,标注重点歌词。
3. 旋律:用五线谱或简谱表示。
4. 难点:用红色字体标出,提醒学生注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歌曲《小酒窝》,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
2. 答案:歌曲《小酒窝》表达了快乐、幸福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大部分学生能准确演唱歌曲,但仍有个别学生需要加强练习。
2. 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关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珍惜和分享快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问题。
2. 教学过程: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详细程度。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拓展延伸活动。
第一单元快乐的do re mi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快乐的do re mi》,识记do re mi 三个音。
教学目标:演唱歌曲《快乐的do re mi》,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认识和演唱音符do re mi。
教学重点:演唱歌曲《快乐的do re mi》教学难点:认识和演唱音符do re mi。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听唱歌曲《快乐的do re mi》1、听赏歌曲(1)听录音范唱《快乐的do re mi》(2)请你跟琴唱一唱这三个音。
(3)教师演唱《快乐的do re mi》,学生接唱歌曲中的do re mi。
2、听唱法演唱歌曲(1)轻声读歌词第一段(2)听教师慢速范唱第一段歌词,学生心里默唱一遍,轻声唱一遍。
(3)引导学生演唱歌曲第一段,教师仔细听学生演唱,加以指导。
“演唱”四分休止符时,可用手势动作代替(4)学习演唱二、三段歌词。
听录音范唱,跟琴直接演唱。
(5)全体演唱全曲二至三遍二、音乐游戏1、认识五线谱上的do re mi的唱名位置。
2、跳房子游戏三、演唱歌曲1、再演唱过程中可不断变换演唱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或领唱与齐唱,小组派出代表演唱等形式。
2、表演唱或小组表演唱、个人表演唱3、进行歌词创编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气氛。
2、引导学生用do re mi三个音进行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教学难点:用do re mi三个音进行音乐创编活动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一、我是小小主持人: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并和大家一起欣赏。
二、我是小小音乐家1、初听歌曲:你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是几拍子的?2、听歌曲:学生可以跟着小声唱一唱、动一动。
3、教师分句教唱歌曲。
要特别注意歌曲的弱起小节和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4、在涂颜色处拍手或用打击乐(铃鼓)伴奏并演唱。
小学音乐《摇太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四章《春之声》,详细内容为歌曲《摇太阳》。
该歌曲以欢快的旋律,活泼的节奏,描绘了春天阳光明媚的景象,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春天的气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摇太阳》的旋律和歌词,能正确、熟练地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 教学重点:掌握歌曲的旋律、歌词和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
2.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春天的图片和声音,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氛围,引导他们关注春天的美好。
2. 歌曲学习(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熟悉歌词内容。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让学生注意歌曲的节奏、旋律。
(3)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3.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并通过钢琴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歌曲展示(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摇太阳》2. 歌曲作者:佚名3. 歌曲旋律:以五线谱形式展示4. 歌曲节奏:以节奏谱形式展示5. 歌词:完整展示歌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歌曲《摇太阳》。
2. 答案:学生将演唱的视频或音频文件提交给教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其他春天的歌曲,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
2. 例题讲解:针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的详细讲解。
3. 作业设计:演唱歌曲《摇太阳》的作业布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解析1. 节奏变化和旋律跳跃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童趣第一课时课题:快乐宝贝教学目标: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
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为歌曲创编律动。
教学过程:一、律动师生活动:跟着音乐做律动。
二、教唱歌曲1、范唱(师范唱)。
2、接龙游戏(师生接唱)。
3、学唱歌曲(学生跟着录音自己学唱歌曲。
)4、指导纠正。
重点指导:说的部分切忌大声喊叫;衬词“噜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第16小节的“宝贝”用气息支持,唱满四拍。
5、巩固新授。
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创编活动: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第二课时课题:《对鲜花》教学目标: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对唱的这种形式。
2、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观看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介绍这种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对歌”,大家通过对歌,比谁机智、谁的生活经验丰富,引入《对鲜花》。
二、教唱歌曲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重点指导:“什么”两字要加重语气,唱出一定要难倒对方的心情;“瞒不了我”一句要唱出得意之情;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四、创编活动1、创编歌词: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2、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对鲜花》。
第三课时课题:《在钟表店里》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在钟表店里》这首管弦乐曲,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以及对音乐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为乐曲命名一起欣赏一首管弦乐曲,听完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给乐曲起个名字(欣赏第一乐段),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主题欣赏1、在这首乐曲中有一段旋律反复出现多次,这就是乐曲的主题音乐(播放主题音乐)。
小学音乐教案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音乐教材第三册第四章《童谣与游戏》,详细内容为《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通过歌曲学唱,让学生了解简单的音乐节奏,培养音乐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旋律和歌词,能正确、熟练地演唱。
2. 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提高音乐表现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如附点音符、切分音等。
2.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歌词及节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电子琴、音响设备、黑板、粉笔、卡片等。
2. 学具:音乐课本、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洋娃娃和小熊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歌曲。
2. 歌曲学习:a.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
b. 分句教唱,重点讲解歌曲中的节奏变化。
c.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歌曲演唱:a. 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合作意识。
b. 邀请学生上台表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4. 随堂练习:a.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b. 学生自主设计动作,配合歌曲演唱。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洋娃娃和小熊跳舞》2. 歌曲旋律:五线谱及简谱3. 歌词:按节奏书写4. 节奏:重点节奏变化标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熟练演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b. 学生自主设计动作,配合歌曲演唱,录制视频。
2. 答案:a.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演唱无误。
b. 视频中动作与歌曲节奏相符,表现力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节奏变化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a. 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欣赏学生的表演。
b. 开展音乐主题活动,如“洋娃娃和小熊的音乐会”,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c.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如动画片、电视剧中的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士兵进行曲》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音乐活动《士兵进行曲》。
2.欣赏管弦乐曲《布老虎》。
教学目标1.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布老虎的民俗。
2.在熟悉《士兵进行曲》音乐的基础上,能按节拍敏捷地作出种种动作。
教学过程1.出示布老虎的图片或实物后,初听管弦乐曲《布老虎》。
2.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
布老虎是儿童的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手中拿着布老虎,睡觉时还有老虎枕……有一首民谣唱道:“小猴孩,你别哭,你别闹,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黑夜吓麻胡”。
“麻胡”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残害儿童的恶鬼,让孩子穿虎鞋、戴虎帽、玩布老虎是表示驱恶除魔保佑平安的意思。
布老虎身上的图案色彩鲜明,眼睛很大,额头还有一个”王”字,但并没有过于凶猛的样子,相反,它能使孩子们爱不释手。
3.复听《布老虎》,引导学生分辩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一个是貌似凶猛的,一个是比较温和的。
4.初听《士兵进行曲》,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
5.请学生仔细观赏课本上的图示,知道一共要做拍手、拍腿、踏左脚、打枪、立正、敬礼等六个动作。
同时要念qi、cha、peng、pa、ka等象声词。
6.教师随音乐作示范。
7.这个练习的难点是既要做动作,又要念出声音,两者要密切配合,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因此可带领学生先随音乐学做动作,再同时念出声音。
这段音乐一共有八个乐句,每句四小节,如只做一遍动作,可用第1、2、7、8乐句,即:如连续做两遍动作,可用整首曲子。
8.可以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做得最整齐。
9.教师弹琴,部分学生做动作,部分学生列队行进(模仿木偶兵的形象),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
10.学生自己设计动作,自由表演。
2021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全册小学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七、教学进度表周起止时间次 1 2 3 4 5 6 9.2-9.5 9.9-9.12 教学内容课时备注 9月2日正式上课《快乐的do re mi》《哆来咪》 2 《你唱歌我来和》《快乐宝贝》 2 2 2 2 2 2 2 9.15-9.19 《放马山歌》《老爷爷赶鹅》 9.22-9.26 《森林水车》《大枣》 9.29-9.30 10.8-10.10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小号手之》歌《土耳其进行曲》《出旗》 7 10.13-10.17 《法国号》《我是小小音乐家》 8 10.20-10.24 9 10 10.27-10.31 11.3-11.7 《儿童圆舞曲》《阿细跳月》《年轻的朋友》《白鸽》《鸟店》《大树桩你有几岁》《对鲜花》《捉泥鳅》《秧歌舞》 2 2 2 2 2 2 2 2 11 11.10-11.14 12 11.17-11.21 13 11.24-11.28 14 12.1-12.5 15 12.8-12.12 16 12.15-12.19 17 12.22-12.26 12.29-1.2 18 19 20 1.12-1.161.5-1.9 选唱《阿维翁大桥上》 2 学习测评期末考试期末考试 2 22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歌曲《快乐的do re mi》教学目标:1.通过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并体会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演唱歌曲,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认识和演唱音符do re mi。
3.正确掌握附点八分节奏、切分节奏。
教学重、难点:1.学唱歌曲《快乐的do re mi》,用欢快、轻巧的声音演唱。
2.认识do re mi唱名。
教材分析:《快乐的do re mi》是一首欢快活泼、极富儿童情趣的歌曲。
2/4拍,1=G,六声宫调式,一段体结构。
匀称的节奏使歌曲颇具进行曲的风格。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音乐,给我一个快乐的开始主题:音乐的魅力教学目标- 认识音乐的概念和作用- 了解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情感表达教学内容1. 通过音乐游戏的方式介绍音乐的概念2. 听取学生对音乐带来的快乐的感受和体验3. 听取学生对音乐情感表达的看法教学活动1. 游戏:通过模仿各种乐器的声音,学生猜测是哪种乐器,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2. 分享:学生分享他们最喜欢的音乐,讨论音乐为他们带来的快乐3. 音乐表演: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通过舞蹈或合唱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游戏和分享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音乐表演,包括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对歌曲情感的传达程度第二单元:节奏乐园主题:音乐的节奏教学目标- 理解音乐的节奏概念- 能够感受和模仿不同的节奏教学内容1. 通过击打节奏器、拍手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节奏2. 研究使用简单的乐器或身体动作模仿各种节奏教学活动1. 节奏游戏:老师鼓掌出不同的节奏,学生模仿鼓掌的节奏,增强对节奏的感知2. 身体乐园: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使用身体动作模仿一种节奏,并互相猜测是哪种乐器3. 制作简单乐器:学生利用废物材料制作简单的打击乐器,体验击打节奏的乐趣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鼓掌和身体动作中对节奏的理解和模仿能力- 评价学生制作的乐器的实用性和发出的节奏是否准确第三单元:音乐之声,让我们更美丽主题:声音和音调教学目标- 理解声音和音调的概念- 能够模仿和区分不同音调的声音教学内容1. 通过唱歌和听音乐,学生感受不同音调的声音2. 研究使用声音模拟各种自然和人工声音教学活动1. 声音比赛:学生分组进行唱歌比赛,以体验不同音调的声音之美2. 声音模仿:学生模仿各种声音,如风声、雨声、汽车声等3. 音乐欣赏:学生欣赏一些著名音乐作品,通过对音乐的感受来理解音调的表达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在唱歌比赛中的声音准确度和音调区分能力- 评价学生模仿声音的质量和准确度第四单元:音乐旅程,探索美丽的乐园主题:音乐的分类和乐器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类型的音乐和常见的乐器- 能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简单的分类和辨认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类型的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民族音乐等2. 介绍常见的乐器,如钢琴、吉他、小提琴等教学活动1. 音乐展示:老师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学生尝试辨认音乐的类型2. 乐器展示:老师介绍和演示不同乐器的演奏方式,学生尝试模仿3. 乐器制作:学生利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乐器,展示给同学们教学评价- 观察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辨认能力和对乐器演奏方式的模仿程度- 评价学生制作的乐器的外观和发出的声音是否符合预期...(继续撰写教案)。
人教版小学音乐第三册册教案第四单元快乐的游戏教案教学内容:1、唱歌《阿西里西》2、欣赏《转圆圈》3、唱歌《拔河》4、器乐堂鼓,小钹和木鱼5、欣赏踢毽子、布老虎6、活动士兵进行曲单元目标:1、继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作出评价2、继续引导学生经常注意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用自己的声音或打击乐器进行模仿3、随音乐做动作时能与音乐协调一致4、继续培养学生表现音乐时的自信心具体目标:1、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拔河》,并能随歌声作表演2、认识堂鼓,小钹,木鱼,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并为歌曲作伴奏。
3、听赏《转圆圈》,《踢毽子》和《布老虎》,能随音乐作出相应的反应4、用人声和打击乐器为《拔河》制造气氛,为《士兵进行曲》设计动作教材分析:1、《阿西里西》《阿西里西》是一首贵州的彝族儿童游戏歌曲,“阿西里西”为“我们是好朋友”的意思,“丘都拉迪嗡啊”是表示欢乐情绪的衬词。
2、《转圆圈》这是云南少数民族撒尼人的童谣,表现了撒尼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欢歌跳舞转圆圈的生动情景。
全曲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但结构完整,表现力丰富,表达了热烈,质朴,欢快的情绪,而且曲调的进行又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有别于外国大调歌曲中主和弦的分解进行。
3、《踢毽子》这是一首通俗易懂的管弦乐曲,全曲取名《中国儿童玩具》,由《踢毽子》、《抖空竹》、《放风筝》、《布老虎》四首短小的管弦乐曲组成。
4、《布老虎》这是管弦乐曲《中国儿童玩具》的第四乐章,描绘了民间玩具布老虎的生动形象,布老虎既有威严的一面,也有温柔动人的一面,音乐很好地描绘了布老虎的双重形象。
5、《拔河》这是一首富有民族风格的儿童游戏歌曲,一领众和演唱形式犹如民歌中的号子,数板“一、二、三,一、二、三”和“加油,加油,加油”的运用更增添了身临其境的生活气息。
6、《士兵进行曲》这是德国作曲家舒曼的名作,选自《儿童曲集》。
乐曲用“XX XO∣XO XOXO XO ∣XO XO∣”节奏型多次重复,表现了一群木偶兵神气地操练的情景。
教学重点:1、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3、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难点:1、《拔河》中领唱与齐唱的相互衔接与配合。
2、同时学习堂鼓、小钹、木鱼三种打击乐器,少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3、《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且要合拍,容易发生手忙脚乱的情况。
4、《踢毽子》和《布老虎》这两首管弦乐小品虽然都比较形象,但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欣赏时仍然有一定困难,主要是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尚没有较多的感性积累。
教学准备:教具1、录音机,教学录音带2、投影仪3、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文字图片材料1、图片,各种布老虎,彝族山寨的图片2、节奏卡片课时安排:五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歌《阿西里西》教学目的:初步学会歌曲《阿西里西》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教学过程:一、组织学习:师生问好!二、律动:“快乐的音乐课文到了,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动起来”1、新疆舞蹈《掀起你的盖头来》。
2、自己律动,彝族民歌《阿西里西》。
三、学唱歌曲:1、师简介律动《阿西里西》及彝族并伴随着教师的讲解出示课件2、唱《阿西里西》3、提问:“歌中都唱了什么?讲解:“阿西里西”是“好朋友”丘都拉迪是指愉快的心情4、共同读题目5、学读(1)师跟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2)引导生跟师有节奏地朗读歌词一段(3)个别难点处多读几遍(4)集体跟节奏朗读二段(5)师生接龙朗读6、学唱(1)师生分句学唱一段(2)丘都拉迪,嗡啊,啊呀拍小朋友,愉快的心情,用愉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一段。
(3)整演唱一段(4)分句学唱二段(5)演唱二段(6)师生接龙演唱一、二段(7)生跟伴奏带有感情地演唱一、二段7、导小朋友欣赏范唱8、生跟师随《阿西里西》伴奏律动9、师生共同歌舞四、拓展:1、提问:你们平实最喜欢什么游戏?2、分组讨论3、分组回答(钻山洞、拍巴掌、跳短绳)4、随《阿西里西》伴奏,请个别组同节奏来游戏(其余同学伴唱)5、其余同学评价五、师生再见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复习歌曲《阿西里西》2、欣赏《转圆圈》教学目标:1、为熟练地,有表情地演唱《阿西里西》2、受《转圆圈》所描绘的儿童月下欢乐歌舞的情景,跟着录音哼唱部分词句并随音乐,即兴表演动作。
教学重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组织学习:师生问好!二、复习歌曲1、引导学生随节奏朗读歌词2、自由背诵歌词3、师生接龙背诵歌词4、分组接龙读5、师生接龙演唱6、分组赛唱7、集体歌表演8、出示“X.XX”与“XX.X”两张卡片,让学生能清楚地区别两者的不同,再请学生找一找在《阿西里西》的歌谱中“X.XX”和“XX.X”各使用了几次,“XX.XX”用了几次。
9、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能更有表情地唱好《阿西里西》10、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伴奏带全体学生富有表情地歌表演《阿西里西》三、音乐欣赏1、提问导入“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在皎洁的月光下你们喜欢玩什么游戏?”2、初步欣赏《转圆圈》“你们听一听彝族小朋友在月光下是怎样玩游戏的?”3、师介绍合唱歌曲《转圆圈》的相关资料,并与已欣赏过的《阿细跳月》作比较4、师总结两者相同的是都是彝族的音乐且都是在月光下的歌舞,不同的是《阿细跳月》是青年人的舞蹈,《转圆圈》是儿童们的游戏歌曲。
5、示《转圆圈》的歌词,听赏《转圆圈》6、赏几遍后,引导学生跟看录音哼唱以下两个片断:7、部分学生用已学会的彝族舞蹈动作随音乐即兴表演,不求动作统一,只求与音乐合拍,表演自信大方,师应启发,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表演,掀起本课的第二高潮。
四、师生再见!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打击乐器:堂鼓、小钹、木鱼2、唱歌:《拔河》教学目标:1、学会堂鼓、小钹、木鱼的基本演奏方法。
2、能积极探索堂鼓等乐器的其它演奏方法。
3、能用堂鼓等打击乐器为《阿西里西》作伴奏。
4、能用富有力度和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拔河》。
5、能用人声和打击乐器表现拔河的情景,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拔河》伴奏教学重点: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能力2、在各项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学难点:1、《拔河》中领唱与齐唱的相互衔接与配合2、同时学习堂鼓、小钹、木鱼三咱打击乐器,少数学生会感到困难。
改进措施:1、在领、齐唱前,先练两遍领、齐读。
2、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玩打击乐器教学过程:一、组织学习:师生问好!二、玩打击乐器:1、展示堂鼓、小钹、木鱼等打击乐器,请学生说出名字2、师介绍并示范三种打击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3、学生分三组学习堂鼓“X X XX X”左右左右齐小钹“X XX X X”木鱼“X X X X”4、各组分别探索其它演奏方法三、配伴奏1、请学生分组设计为《阿西里西》配伴奏2、师生共同比较,归纳,综合,作出几套方案3、部分学生演唱,部分演奏4、相互交换演唱,演奏四、学唱歌曲:1、用拔河的图片导入,请学生用语言描绘拔河时的气氛2、听赏歌曲《拔河》3、师生共同朗读歌词4、师领读生齐读5、学唱歌曲a)跟师分句学唱二遍b)集体轻声跟琴演唱c)教师领唱,学生齐唱d)生领唱,其余生齐唱e)按课本上的要求,用打击乐器(或小嗽叭,喊声,跺脚等)表现歌曲《拔河》热烈,紧张,欢快的气氛,再将这些声音录下来。
f)边演唱歌曲,边放渲染气氛的录音,师生共同评论。
五、师生再见!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欣赏《踢毽子》欣赏《布老虎》教学目标:1、能随着乐曲《踢毽子》的韵律,即兴表演踢毽子的动作2、能随着《布老虎》的音乐展开想象,初步理解音乐表现的内容,并初步了解布考虑的民俗教学重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踢毽子》和《布老虎》这两首管弦乐小品虽都比较形象,但对二年级来说,欣赏时,仍然有一定的困难,主要是他们对音乐的表现要素尚没有较多的感情积累。
改进措施:引导学生在“玩”中欣赏感受音乐《踢毽子》和《布老虎》教学过程:一、组织学习师生问好!二、欣赏《踢毽子》1、提问导入“你闪喜欢玩哪些游戏?”2、赏管弦乐曲《踢毽子》,引导学生注意由木琴奏出的主题3、师表演踢毽子动作,开始时两拍踢一下,后可变为一拍踢一下,可用右脚踢,也可用左脚踢,可以站着踢,也可以跳着踢,还可以右脚交叉到左脚后面踢等。
4、生随音乐即兴地做踢毽子的动作,不要要求整齐划一,只要求能否合拍,达到“用动作来理解音乐,表演音乐”的目的。
5、听一遍《踢毽子》以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能合拍,能在以后播放这段音乐时立即说出曲名。
三、欣赏《布老虎》1、出示布老虎的图片和实物导入2、初听乐曲《布老虎》3、介绍有关布老虎的民俗布老虎是儿童的玩具,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中,人们都喜欢用老虎的造型来打扮小孩,头戴老虎帽,脚穿老虎鞋,手中拿着布老虎,睡觉时还有老虎枕……,有一首民谣唱道:“小猴孩,你别哭,你别闹,给你买个布老虎,白天拿着玩,默认吓麻胡。
”“麻胡”是民间传说中专门残害儿童的恶鬼,让孩子穿虎鞋,戴虎帽,玩布虎,是表示驱恶除魔,保佑平安的意思。
布老虎身上的图案色彩鲜明,眼睛很大,额头上还有一个“王”字,但并没有过于凶猛的样子,相反,它能使孩子们爱不释手。
4、复听《布老虎》5、引导学生分辨两个不同的“老虎”主题,一个是貌似凶猛,一个是比较温和的。
四、师生再见!第五课时教学内容:音乐活动《士兵进行曲》教学目标:在熟悉《士兵进行曲》音乐的基础上,能按节拍敏捷地作出种种动作教学重点:进一步引导学生勇于参加各项音乐活动,继续培养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和与同学们友好相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士兵进行曲》的动作变化较多,且要合拍,容易发生手忙脚乱的情况。
改进措施:先分步练习各段动作,师喊拍,在熟悉的基础上加入音乐。
教学过程:一、组织学习:师生问好!二、音乐活动:1、模仿导入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士兵的动作2、安听《士兵进行曲》,感受其进行曲的律动3、请学生仔细观赏课本上的图示,知道一共要做拍手、拍腿、踏左脚、打枪、立正、敬礼等六个动作,同时要念qi,cha,peng,pa,ka等象声词。
4、分组练习5、引导学生随师的口立练习6、教师随音乐作示范7、这个练习的难点是即要做动作,又要念出声音,两者都要密切配合,生要感到困难,因此可带领学生先随音乐学做动作,再同时念出声音。
8、这段音乐一共有八个乐句,每句四小节,如只做一遍动作,可用第1,2,7,8乐句。
如连续做两遍动作,可用整首曲子。
9、可以分组比赛,看哪一组做得最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