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M网络移动终端干扰性能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89
GSM规范及移动通信《GSM 规范及移动通信》在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日常的沟通交流到商业活动的开展,从娱乐消遣到紧急救援,移动通信的身影无处不在。
而 GSM 规范作为移动通信领域的重要基石,为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讯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极大地促进了移动通信的发展和普及。
GSM 是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的缩写,也就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它是由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制定的一个数字移动通信标准。
GSM 规范的出现,解决了以往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频谱利用率低、通话质量不稳定、安全性差等。
GSM 规范的核心特点之一是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和更高的频谱利用率。
这意味着在相同的频谱资源下,GSM 系统能够支持更多的用户进行通信,同时保证了通话的清晰和稳定。
而且,数字信号还便于进行加密处理,提高了通信的安全性,保护了用户的隐私。
在网络架构方面,GSM 系统主要由移动台(MS)、基站子系统(BSS)和网络子系统(NSS)三大部分组成。
移动台就是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等终端设备,它负责与基站进行通信。
基站子系统则包括基站收发信机(BTS)和基站控制器(BSC),主要负责无线信号的收发和管理。
网络子系统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拜访位置寄存器(VLR)等,负责完成用户的呼叫控制、位置管理、鉴权认证等功能。
GSM 规范还定义了一系列的空中接口协议,用于规范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时分多址(TDMA)技术。
通过将时间划分为不同的时隙,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频率上分时复用,从而实现了频谱资源的高效利用。
此外,GSM 规范还规定了频率分配、调制方式、编码方式等一系列技术参数,确保了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能够相互兼容,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漫游。
GSM针对高铁场景的覆盖方案前言大规模的高铁建设,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移动通信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铁正逐步成为商务及旅游出行人士必选的交通工具,由于高铁行驶速率达到300km/h,传统的GSM组网方式已不能满足移动语音及数据业务需求,这就给GSM网络覆盖提出新的问题。
一、GSM高铁覆盖存在的主要问题1、GSM与GSM-R频点三阶互调干扰GSM-R930-935MHz为铁路专用频段,GSM任何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两个信号F1和F2经过该系统后都会有新的频率分量产生,所以为了减少互调对GSM-R的影响,就需要把互调产物尽量避免落入GSM-R带内,但考虑到互调阶数越高互调产物的电平就越小,且随着网络越来越复杂,要避免所有互调产物几乎不可能,所以实际操作中一定要避免三阶互调落入GSM-R带内。
由于GSM-R 在GSM低频段,频点在-25~0之间(含),则说明三阶互调落在了GSM-R频点内,这就需要在高铁小区频点规划时尽量规避三阶互调。
由于GSM频点有限,以及三阶互调限制,原有的GSM频点规划方案已不能应用于高铁频点规划。
2、高速移动下的多普勒频移多普勒频移是指接收到的信号波长因为信号源和接收机相对运动而产生附加频移。
频移大小和运动速度成正比,运动速度越快频偏越大。
当频偏移动过大时,会导致解调符号产生较大的相位偏差,从而导致数据的误码率升高,基站与移动台之间的频率同步出现问题。
多普勒频移的存在,导致基站和手机相干解调性能下降,300km/h运动速度下900M频段终端等效衰落1dB,2000M频段等效衰落4dB。
因为对于移动台是一倍的多普勒频移,而对于基站是二倍的频移。
故多普勒频移对移动台的影响小于对基站的影响。
移动台在靠近和远离基站时,合成频率会在中心频率上下偏移。
当移动台驶向基站方向时,频率增加,波长变短,频偏减小;当移动台远离基站方向时,频率降低,波长变长,频偏偏大。
列车在高速移动下,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频繁改变,这使得频移现象非常严重。
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同频干扰研究目前,对于地面蜂窝系统同频干扰的探讨已经相对成熟,但是针对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同频干扰的研究还很匮乏。
虽然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地面蜂窝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卫星系统的干扰情况与接收终端和波束中心到卫星天线方向夹角有关,而地面蜂窝系统只考虑了复用距离[1],显然照搬地面蜂窝系统同频干扰算法是不可行的。
同频干扰是由于系统采用同频复用引起的,所谓同频复用就是指在相隔一定物理距离的2个波束内使用相同的频率,这样做大大提高了频谱的使用率,极大地扩充了通信网的容量,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问题,相隔一定物理距离的波束内频率相同的载波相互干扰,给用户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本文结合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提出适用于该系统的同频干扰算法,提高了干扰计算的准确度和可信度。
1干扰分析模型在考虑同频干扰时,终端接收信号的下行载干比(C//)是一个重要的指标[3]。
下面通过建立干扰分析模型来计算终端接收信号的下行载干比。
构建干扰分析模型的主要功能是确定每个波束内的载波后,计算波束内每条载波的同频干扰值,并据此判断该波束内载波配置是否满足载干比要求。
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同频干扰分析方法与地面蜂窝系统同频干扰分析方法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①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同频干扰的大小不与距离的幂次方成正比,而与接收终端和波束中心到卫星天线方向夹角密切相关;②蜂邋信糸统与网珞技术窝系统每个小区有一个相同发射功率的基站作为中继[4-7],多波束卫星通信系统中使用卫星作为中继,所以蜂窝系统中信号的传播路径是从小区中心基站到移动台[8],而在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信号的传播路径是由卫星发射天线到终端,并不是从波束中心到终端。
下面将通过3步来建立多波束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同频干扰分析模型:第①步,求解任意两点卫星天线方向夹角;第②步,建立任意波束的卫星天线方向图;第③步,求解同频干扰功率和载波功率。
关于3G移动通信系统的⽹络安全分析(有⽤)1、引⾔移动通信的发展⼤致经历了三代。
第⼀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乎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移动台把其电⼦序列号(ESN)和⽹络分配的移动台识别号(MIN)以明⽂⽅式传送⾄⽹络,若⼆者相符,即可实现⽤户的接⼊,结果造成⼤量的克隆⼿机,使⽤户和运营商深受其害;第⼆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2G)主要有基于时分多址(TDMA)的GSM系统、DAMPS 系统及基于码分多址(CDMA)的CDMAone系统,这两类系统的安全机制的实现虽然有很⼤区别,但是,它们都是基于私钥密码体制,采⽤共享秘密数据(私钥)的安全协议,来实现对接⼊⽤户的认证和数据信息的保密,因⽽在⾝份认证及加密算法等⽅⾯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在2G的基础上进⾏了改进,继承了2G系统安全的优点,同时针对3G系统的新特性,定义了更加完善的安全特征与鉴权服务。
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语⾳、数据、多媒体业务外,还应当能⽀持电⼦商务、电⼦⽀付、股票交易、互联⽹业务等,个⼈智能终端将获得⼴泛使⽤,移动通信⽹络最终会演变成开放式的⽹络,能向⽤户提供开放式的应⽤程序接⼝,以满⾜⽤户的个性化需求。
因此,⽹络的开放性以及⽆线传输的特性,使安全问题将成为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核⼼问题之⼀。
2、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安全威胁产⽣的原因来⾃于⽹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攻击者可以利⽤⽹络协议和系统的弱点⾮授权访问和处理敏感数据,或是⼲扰、滥⽤⽹络服务,对⽤户和⽹络资源造成损失。
按照攻击的物理位置,对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线链路的威胁、对服务⽹络的威胁和对移动终端的威胁。
主要威胁⽅式有以下⼏种:(1)窃听,即在⽆线链路或服务⽹内窃听⽤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2)伪装,即伪装成⽹络单元截取⽤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伪终端欺骗⽹络获取服务;(3)流量分析,即主动或被动流量分析以获取信息的时间、速率、长度、来源及⽬的地;(4)破坏数据的完整性,即修改、插⼊、重放、删除⽤户数据或信令数据以破坏数据的完整性;(5)拒绝服务,即在物理上或协议上⼲扰⽤户数据、信令数据及控制数据在⽆线链路上的正确传输,以实现拒绝服务攻击;(6)否认,即⽤户否认业务费⽤、业务数据来源及发送或接收到的其他⽤户的数据,⽹络单元否认提供的⽹络服务;(7)⾮授权访问服务,即⽤户滥⽤权限获取对⾮授权服务的访问,服务⽹滥⽤权限获取对⾮授权服务的访问;(8)资源耗尽,即通过使⽹络服务过载耗尽⽹络资源,使合法⽤户⽆法访问。
《移动通信》期中论文论文题目GSM蜂窝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的管理姓名学号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移动通信网络中移动性管理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陈山枝1, 时岩2 , 胡博3(1.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83; 2. 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北京 100876;3.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6)摘要:针对未来的多种接入网络共存、大量移动性终端接入需求的情况下,分析了移动性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指出将其作为信息通信网中的单独一门技术进行研究的必要性,阐述了移动性管理的定义和分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动性管理的网络参考模型和协议参考模型,对指导4G和未来的移动性管理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而,按此模型分析和比较了国内外已有的各种移动性管理技术。
最后,指出了未来泛在、异构网络环境下移动性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新课题。
关键词:移动性管理;参考模型;注册管理;位置管理;切换控制;异构接入1 引言未来的信息社会中,移动性的目标就是要实现“5W”通信,即任何人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与任何人以及相关的物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这就需要移动性管理技术来实现。
当今正从PC向移动计算(如笔记本电脑、PDA、智能手机等)和网络嵌入式设备(如无线传感器、无线远程遥控和遥测设备等)的历史性转型中。
2005年,全球约有超过20亿部手机(其中有4亿部有上网功能,且还在快速增长)、5亿台与互联网相连的PC/服务器;估计到2010年,全球与互联网相连的有超过10亿部笔记本电脑、PDA、智能手机和传感器等以及7.5亿台PC/服务器;到2015年,互联网上的传感器将达到50~100亿个[1],而其中的大量终端都有潜在的移动性需求,因此,移动性管理技术是未来无线移动通信和移动计算中最重要也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之一。
ITU-T、IETF、3GPP、ETSI、MWIF、IST等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都将移动性管理作为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进行研究。
lte干扰极限值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技术)已经成为当前移动通信网络的主流技术。
在LTE网络运营过程中,干扰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网络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因此,了解LTE干扰极限值对于优化网络质量和提高用户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一、LTE干扰极限值的概念与意义LTE干扰极限值是指在保证LTE网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最大干扰水平。
干扰极限值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网络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
掌握LTE 干扰极限值,有助于网络运营商合理规划网络资源,提高网络性能,降低运营成本。
二、LTE干扰极限值的影响因素1.频段分配:频段分配对LTE干扰极限值有直接影响。
频段越靠近,干扰越大;频段越远离,干扰越小。
2.信号传输特性:信号传输特性包括信号强度、信号传播方式和多径衰落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LTE干扰极限值的大小。
3.抗干扰技术:网络设备和终端采用的抗干扰技术会影响LTE干扰极限值。
例如,小区间干扰协调技术、功率控制技术等。
4.网络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基站布局、小区覆盖范围等。
合理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助于降低干扰,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三、测量LTE干扰极限值的方法1.实验室测量:通过专业的实验室设备,模拟实际网络环境,对LTE干扰极限值进行测量。
2.现场测量:在实际网络环境中,利用测试设备采集数据,分析得出LTE 干扰极限值。
3.仿真计算:基于网络规划参数和信号传播模型,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LTE干扰极限值。
四、提高LTE干扰极限值的策略1.优化频段分配:合理规划频段资源,降低邻区干扰,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2.采用抗干扰技术:在网络设备和终端上应用抗干扰技术,提高抗干扰能力。
3.优化网络拓扑结构:合理布局基站,减小小区间干扰,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4.网络优化与调整:根据实际网络运行状况,及时进行网络优化和调整,提高LTE干扰极限值。
五、总结与展望LTE干扰极限值对于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GSM网络质量分析报告一、引言GSM 网络作为全球应用广泛的移动通信技术之一,其网络质量直接影响着用户的通信体验。
为了深入了解 GSM 网络的运行状况,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特进行本次 GSM 网络质量分析。
二、GSM 网络概述GSM 网络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的简称,它是一种基于时分多址技术的数字蜂窝移动通信标准。
GSM 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通话质量稳定、支持漫游等优点,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GSM 网络质量评估指标1、信号强度信号强度是衡量 GSM 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使用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RSSI)来表示。
信号强度越强,通信质量越稳定。
2、信号质量信号质量主要通过误码率(Bit Error Rate,BER)和帧擦除率(Frame Erasure Rate,FER)来评估。
误码率和帧擦除率越低,信号质量越好。
3、通话清晰度通话清晰度是用户直接感受网络质量的重要方面,包括语音清晰度、杂音和回声等。
4、掉话率掉话率是指通话过程中非正常中断的比例。
掉话率越低,网络稳定性越高。
5、切换成功率切换是指移动终端在移动过程中从一个基站切换到另一个基站的过程。
切换成功率越高,用户在移动中的通信连续性越好。
四、GSM 网络质量问题分析1、覆盖盲区在一些偏远地区、建筑物内部或地下室等场所,可能存在 GSM 网络信号覆盖不足的情况,导致无法正常通信。
2、干扰问题来自其他无线通信系统或电子设备的干扰可能会影响 GSM 网络的信号质量,导致通话中断、杂音等问题。
3、容量不足在人员密集的区域,如商业区、学校等,由于用户数量众多,可能会出现网络容量不足的情况,导致通话拥堵、数据传输速度慢等问题。
4、设备老化GSM 网络中的基站设备和传输设备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可能会出现老化、性能下降等问题,影响网络质量。
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GSM网络移动终端干扰性能研究作者: 学号:学院(系):电子工程系专业: 通信工程指导教师:评阅人: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学院(系):电子工程系专业:学生姓名:学号: 6设计(论文)题目:GSM网络移动终端干扰性能研究起迄日期: 200设计(论文)地点:电子工程系指导教师:专业负责人:发任务书日期: 2日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1.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任务和要求:1、学习相关原理知识;2、GSM网络移动终端技术研究;3、GSM网络干扰性能研究;3、查询10篇以上文献,其中至少1-2篇外文资料;2.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原始数据、技术要求、工作要求等):1、学习相关原理知识;2、GSM网络移动终端技术研究;3、GSM网络干扰性能研究;4、完成论文撰写;5、外文资料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3.对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成果的要求〔包括毕业设计(论文)、图纸、实物样品等):1、毕业论文一份;2、英文文献一份,相应的中文译文一份。
4.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工作进度计划:起迄日期工作内容2005年1月15日~3月31日 4月1日~ 5月31日6月1日~ 6月20日6月21日~ 6月25日系统学习,查阅资料,作开题报告;GSM网络移动终端技术研究;GSM网络干扰性能研究;撰写毕业论文;论文答辩;所在专业审查意见:负责人:年月日学院(系)意见:院(系)领导:年月日中北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学号:学院(系):专业:设计(论文)题目:指导教师:20**年 3 月 20 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移动通信按其更新换代的顺序进行分类,可分为;第一代移动通信(即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即GSM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系统)。
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从标准台到全面商业化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目前国际上各大通信公司都忙于开发2.5G的无线系统,该系统为向3G标准过度的中间系统。
其中,模拟手机属于第一代移动通信终端,GSM手机属于第二代移动通信终端,CDMA 和GPRS手机则属于2.5G移动通信终端。
目前,我国正在研发一种双模手机,即在成熟的GSM网络基础上推出了同时支持GSM网络和CDMA网络的手机。
使用GSM/CDMA双模手机,可以实现在GSM网络和CDMA网络之间的自由切换,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断线,通话难和音质差等问题。
GSM网络通信过程中的干扰主要包括同频道干扰、时隙干扰、邻频道干扰、码间干扰、互调干扰。
1.同频道干扰在GSM系统中降低同频道干扰是网络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可考虑的方法有:(1)增加两个同频道小区的间距(2)消除玻璃幕墙反射引起的同频道干扰(3)降低发射功率电平(4)不连续发射(DTX)(5)使用跳频技术(6)降低基站天线高度(7)更改天线安装位置(8)天线方向偏移(9)天线向下倾斜(10)分集接收2.邻频道干扰邻频道干扰是指干扰台邻频道功率落入接收邻频道接收机通带内造成的干扰。
在GSM移动通信蜂窝系统中,关于邻频道干扰保护比,规定载干比C/I>-9dB,工程设计时需另加3dB余量。
3.互调干扰当两个以上不同频率信号作用于一非线性电路时,将互相调制产生新频率信号输出,如果该频率正好落在接收机公用信道带宽内,则构成对该接收机的干扰。
4.时隙干扰时隙干扰指使用同一载频不同时隙的呼叫之间的干扰。
5.码间干扰移动通信中的多径传播对接收信号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会造成接收信号包络的多径衰落现象,另一方面在时域上会使数字信号传输时产生时延扩展。
由于时延扩展接收信号中一个码元的波形会扩展到其他码元周期中,造成码间干扰。
造成码间干扰的另一个原因是频率选择性衰落。
当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频率选择性衰落而使各频率分量的变化不一致而造成信号失真,引起码间干扰。
在GSM系统中采用带均衡的解调技术来解决码间干扰。
GSM系统发展历史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就由美国贝尔实验室及其他一些公司提了出来,但其复杂的控制系统,尤其是实现移动台的控制直到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城市、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和微处理技术的发展及表面贴装工业的广泛应用,才为蜂窝移动通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1979年美国在芝加哥开通了第一个AMPS(现金的移动电话业务)模拟蜂窝系统,而北欧也于1981年9月在瑞典开通了NMT(北欧移动电话)系统,接着欧洲先后在英国开通TACS系统(全接入通信系统),德国开通C-450系统。
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可以说是移动通信的一次革命。
其频率再用大大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统容量,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了越区切换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户的服务范围,但上述模拟系统有4大缺点:(1)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
(2)很难开展数据承载业务。
(3)频谱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需求。
(4)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窃听,易做假机。
尤其是在欧洲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这些系统都只是国内系统,手机不可能在国外使用,相互间不能漫游,给用户造成很大的不便。
为了方便全欧洲统一使用移动电话,1982年北欧国家向欧洲邮政电信会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公共欧洲电信业务规范。
在这次大会上就成立了一个在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技术委员会下的“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由该小组来制定有关的标准和协议书。
1987年5月GSM成员国就数字系统采用窄带时分多址(TDMA)、规则买冲击力线性预测RPE-LTP语音编码和高斯滤波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方式达成一致建议。
同年欧洲17个国家的运营者和管理者签署了谅解备忘录,相互达成履行规范的协议。
与此同时还成立了MoU组织,致力于GSM标准的发展。
1990年完成了GSM900的规范制定,共产生大约130项的全面建议书。
1991年在欧洲开通了第一个系统,同时MoU组织为该系统设计和注册了市场商标,将GSM更名为“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从此移动通信跨入了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同年,移动通信特别小组根据英国的建议,完成了制定1800MHz频段的公共欧洲电信业务的规范,名为DCS1800系统。
该系统与GSM900具有同样的基本功能特性,因而该规范只占GSM规范的很小一部分,仅将GSM900和DCS1800之间的差别加以描述,绝大部分是通用的。
1992年大多数欧洲GSM运营者开始商用业务。
1993年欧洲第一个DCS1800系统投入运营。
此后GSM系统在全球迅速发展,全球绝大多数移动运营商都采用GSM制式。
到2003年3月GSM网络已经覆盖近200个国家,450家运营商经营GSM网络,总用户数已超过8亿。
GSM网络已成为最成熟的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随着GPRS的开通和发展,GSM网络已经平滑过渡到2.5G移动通信系统,目前有好多运营商选择GSM-GPRS-3G 的发展之路。
根据欧洲的计划,GSM将近一步过渡到WCDMA,这是今后主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1].张威编著. GSM网络优化-原理与工程.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4 416-418[2].郭梯云等编著. 移动通信. 修订版.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0.5231-261[3].李延廷等编著. 移动通信设备原理与维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104-106[4].王建新等编著. 手机维修技能速培教程.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7 4-14[5].杨小牛等.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11 36-42[6].樊昌信等. 通信原理. 第四版.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5.10[7]. 王俊林等.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干扰分析方法. 电子对抗技术. 2003.5 第18卷[8].林迎春. GSM无线公话产品的干扰研究.无线通信技术. 2004. 第一期[9].王明元等. GSM无线网络干扰成因.测试及解决方案. 移动通信. 2004. 第五期[10].鲍威. 手机干扰设备介绍与分析 . 移动通信. 2003.1.2[11].李兆宏.移动通信中的电磁干扰分析. 移动通信. 2004.6[12].李一兵等. 自适应跳频通信系统抗干扰性能分析. 信息技术. 2004.5 第28卷[13].李俊等.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手机干扰器设计. 移动通信. 2004.1 .2[14].杨清爽等. GSM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及网络构成. 现代通信. 1996. 6[15].Parsons J D, Gardiner J 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NewYork:John Wiley and Sons, Inc. ,1993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2.本课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GSM手机的结构GSM手机的结构可分为射频电路部分、逻辑音频部分与输入输出接口部分,如下图1所示。
射频电路大致分为射频发送电路、射频接收电路与频率合成器三部分。
逻辑音频电路可分为两部分:音频信号处理部分和系统逻辑控制部分。
输入输出接口部分包括模拟语言接口、数字接口和人机接口三部分。
模拟语言接口包括A/D、D/A转换器;数字接口主要是数字终端适配器;人机接口有显示器、键盘、听筒、话筒、振铃器、振动器、背景灯和状态指示灯等。
图 1 GSM手机结构图手机的接收电路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超外差一次变频接收电路,第二种是超外差二次变频接收电路,第三种是直接变频的线性接收电路。
不管是哪一种接收电路,均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电路:天线接收电路、低噪声放大电路混频电路、频率合成电路、中频放大电路、解调电路和音频处理电路。
手机的发射电路有三种:一种是带发射变换功能的发射电路;一种是带上变频功能的发射电路;还有一种是直接调制的发射电路。
不管是哪种发射电路,都包括:音频处理电路、调制电路、发射变换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和功率控制等电路。
干扰的分类移动通信系统的干扰是影响无线网络掉话率、接通率等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不仅影响了网络的正常运行,而且影响了用户的通话质量,是用户申告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号质量很好而话音质量不好时,一般是由于干扰引起的,解决干扰问题一直是网络优化,提高通信质量的重点。
解决方案:合理地分配频率资源,发射机与发射机之间拉开距离,是解决互调干扰最有力的方法。
但是,由于频率资源紧张,可安放基站的有利制高点也有限,从而使许多发射机拥挤在一块,谁都不愿撤开,势必产生空间污染。
为此,国家无委[1998]101号文件规定了寻呼发射机应加装单向器或单向器与滤波器的组合器件,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技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