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歌唱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试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内容摘要】桂西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拥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但这些文化资源有不少已经面临传承危机。
地方学校应该积极将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本土课程引入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学校对少数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还比较淡薄。
因此,作为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水平,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音乐特色课程资源开发,创建具有桂西北地区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课程,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音乐课程开发利用桂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广西河池市的宜州市、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兰县、凤山县、天峨县、南丹县及都安、大化以及巴马三个瑶族自治县,有着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
但由于这里教育观念仍比较落后,音乐师资比较缺乏,音乐课程内容比较单一,严重制约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发展。
作为桂西北地区的音乐教师,应高度重视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认真分析当前影响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问题,探索创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课程,为桂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各级各类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一、桂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文化资源概述桂西北地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活在这里的壮、瑶、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器乐等。
(一)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桂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主要有壮族民间歌曲、瑶族民间歌曲、仫佬族民间歌曲、毛南族民间歌曲等。
壮族民间歌曲按体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叙事长歌,其中流行最广的是山歌,主要集中在宜州、都安、大化、东兰、凤山、巴马等县,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和音乐传统。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音乐是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本文将对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进行探究,探讨其特点、历史渊源以及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拥有壮族、布依族、瑶族、苗族、侗族、独龙族、仡佬族、毛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合唱音乐形式,但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广西少数民族的民间合唱音乐通常是集体性的表现形式。
在农闲时节或是节日庆典中,民族群众会组织成队伍,进行集体的合唱表演。
这种形式具有凝聚民族团结力量的意义,也是一种展现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的方式。
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不同民族的合唱音乐在旋律、曲调以及歌词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区别,反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惯。
比如壮族的山歌、布依族的竹竽歌、瑶族的芦笙歌等,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民间合唱音乐形式。
广西少数民族的合唱音乐有着独特的表演方式。
音乐表演通常结合舞蹈和器乐演奏,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还会配合烟火、戏剧等元素,增添了音乐表演的戏剧性和视觉效果,使其成为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历史渊源广西是中国的南大门,古代丝绸之路出海口之一,地处南宁、梧州、柳州、桂林等中国西南部交通要道的枢纽地带。
这里的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民间合唱音乐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同样源远流长。
据史料记载,广西的合唱音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壮族的《柳子闹征东》、《龙蛟歌》等都是饱含了当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音乐作品。
瑶族的芦笙歌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古老的音乐宝库”。
在长期的民族交往和文化碰撞中,广西各民族的合唱音乐形式得到了相互影响和交融,使得这一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近年来,广西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日益加大力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以此激发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促进广大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团结,打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桂西北山歌运用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探究一、桂西北山歌当下境况桂西北山歌有着无限的艺术魅力,这与它鲜明的艺术特征是分不开的。
从内容和题材上看,桂西北山歌涉及到礼仪、劳动、山水风光、时政、爱情家庭等桂西北劳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里是歌的海洋,是刘三姐的故乡。
进入21世纪的中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和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审美、思维也随之在变,桂西北山歌也在经济发展的环境中发生着变化,其中就包括桂西北山歌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危机。
首先,十万大山里人们祖辈农耕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之前桂西北山歌所具有的民俗礼仪、情趣娱乐、情感传达媒介等功能从客观上弱化或消失。
其次,现代多元文明的立体冲击,造成桂西北人民的审美情趣发生转变,桂西北山歌不再是他们精神娱乐的主要选择。
往昔的山歌经典只有在中老年人的回忆中寻找,今天的青年人多钟情于快餐文化。
二、桂西北山歌运用于教学的途径(一)培养师生学习桂西北山歌的兴趣。
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对桂西北山歌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地丰富自己,避免因教师个人喜好的局限而在教学过程中缺失相应的内容。
我们作为桂西北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桂西北山歌的学习和研究,并运用于实际声乐教学之中。
另一方面,老师要带领学生经常参加当地歌圩和节庆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桂西北山歌的艺术特征和其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他们懂得继承悠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二)用科学的歌唱方法传承创新桂西北山歌。
当下,怎样才能在高校中良好地传承和创新桂西北山歌艺术?它的前提是必须保留其原有的民族性,并科学合理地借鉴现代西方声乐唱法,使民歌的研究教学科学化,系统化。
第一,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系统理论;第二,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关于声区的理论,以达到桂西北山歌演唱扩展音域,声音连贯统一的目的;第三,借鉴西方美声唱法共鸣腔体的理论,以达到以科学为基础更突出民族性特征的目的。
(四)强化桂西北山歌舞台表演实践能力。
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试探广西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艺术与民族特色张冬琦(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摘要】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历史,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诞生了丰富的民歌艺术。
民歌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能够表达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精神情感。
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既展现了本民族的艺术风格,又展现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本文对广西地区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技巧、民族特色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歌;演唱;民族特色【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广西地区生活着壮族、瑶族、侗族、苗族、毛南族、仫佬族、回族、水族、京族、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有源远流长的民族声乐发展历史。
民歌是各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如山歌、小调等民歌都是广西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少数民族民歌也促进了中国民歌艺术的发展。
一、广西少数民族民歌概况千百年来,广西各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如骆越王节、瑶族的达努节和盘王节等活动,围绕这些活动形成了盛大的歌舞,衍生出本民族的民歌。
广西少数民族群众在农业生产、婚丧嫁娶、谈情说爱时,都以民歌方式表达个人情感。
情歌是广西少数民族民歌中的重要主题,青年男女老少往往在重要节日互唱情歌,通过对歌传达爱意,演唱民歌早已成为广西地区各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
广西各少数民族民歌在唱腔、音高、音色、节奏、力度、调式等音乐元素上富有特点。
民歌是各民族在生产劳动过程形成的,如壮族、瑶族等民歌,歌曲大多源于田间劳作,人们把生活融入歌词中,甚至以民歌方式代替日常对话、吵架。
民歌是广西少数民族展现生活的重要渠道,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腔调、特点,并祖祖辈辈地传唱下去。
广阔的八桂之乡,优美动听的民歌陶冶出善良淳朴的民风,涌现出刘三姐、黄三弟这样的壮族“歌仙”“歌王”,其传奇的故事为后人传颂。
根据少数民族民歌改编,诞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如《三月三、九月九》《山歌好比春江水》《红水河、太阳河》等,这些歌曲较好地保存了原民歌的特点,被广大声乐爱好者传唱。
论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广西民族声乐作品作为传承和表达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在当地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广西民族声乐作品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声乐传统的流失、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下降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广西民族声乐作品,提高青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参与度,有必要进行一系列教学实践研究。
通过对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实践研究,可以探讨如何有效地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爱,提升声乐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本研究旨在对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为声乐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传承和发展,推动民族声乐教学走向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和现代化。
1.2 研究意义广西民族声乐作品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
对广西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声乐表演技巧,增强音乐审美能力。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教学实践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他们对传统音乐的喜爱和保护意识。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和根基,通过对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传承和发扬,可以使学生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广西民族声乐作品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广西民族声乐作品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2. 正文2.1 广西民族声乐作品概述广西民族声乐作品是广西地区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广西民族声乐作品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传承着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
广西民族声乐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独具特色,旋律婉转动听,歌词富含深意,表现形式多样,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运用桂西北丰富的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作者:丁杰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24期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桂西北民族民歌,推动与促进地方高校声乐特色教学,积极将桂西北民族民歌资源运用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此,本文首先分析与讨论了桂西北民族民歌的歌唱表现特点及将其引进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的必然性,进而提出了运用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资源提升地方高校声乐特色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桂西北民歌资源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桂西北位于广西西北部,有壮、汉、瑶、苗、侗、水、毛南、仫佬、京等12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
由于地域、生活习惯、劳动方式的不同,尤其是语言及各民族音调的区别,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及演唱形式。
例如:环江毛南族民歌、罗城仫佬族民歌、白裤瑶的细话歌、都安、大化、巴马的瑶族民歌、京族、苗族、壮族、回族民歌等。
桂西北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的家庭,这些民族的人们能歌善唱,在千百年的发展历史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民歌资源,展现了桂西北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桂西北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将桂西北民歌资源运用于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中,一方面提升地方高校的声乐特色教育,一方面为保护与传承桂西北民族音乐文化建立主要的高校基地。
一、桂西北民歌歌唱表现的特点桂西北各民族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歌唱风格与特点,从声乐视角来分析可以发现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歌唱表现主要呈现两大特点,即结构与形式。
(一)表现结构一般来说,桂西北民歌的歌唱表现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包括气息、振动声带、唇齿舌和口腔的联合发声点、声音在腔体形成共鸣的位置。
歌唱表现结构的不同,歌唱的风格、特点也会存在差异性,如布努瑶的酒歌,歌唱的表现结构与歌唱语言息息相关,歌唱的发声点主要利用下颚来实现,共鸣位置由口腔、喉部、胸腔联合形成,表现出较为深厚的歌唱气息,因而具有横向“宽嗓”的歌声特点。
又如白裤瑶的“瑶老庚”情歌,浓重的鼻音是歌唱时的主要特点,歌唱时多伴有哭腔,给人如泣如诉、呢喃细语的感受,歌声中体现了细腻的情感。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探究广西地处中国南部,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分布于全区,广西少数民族多样性和文化传统丰富。
广西壮族、侗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而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进行探究,以了解其特点、历史渊源及其对当地文化传承的影响。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性:广西地处南方,民族众多而种类丰富,不同民族的合唱音乐形式各异。
壮族的合唱音乐多为男女混声合唱,歌词多为赞美大自然、神话传说等;而瑶族的合唱音乐则多为女子清唱,歌谣以歌颂美好生活、赞美爱情为主题。
2. 声腔独特: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的声腔多为柔和、悠扬,并伴有独特的装饰音和变化。
壮族的合唱音乐中常有吹奏器乐与歌唱相伴,歌声多为高亢激昂,鼓舞人心;而苗族的合唱音乐则以竹笛和芦笙为主要伴奏乐器,歌声多为婉转动听,富有吸引力。
3. 丰富的表现形式:广西少数民族合唱音乐表现形式多样,有舞蹈伴唱、竞唱、对唱等形式,富有朝气与活力。
在过去的生产生活中,少数民族合唱音乐更是贯穿于各种仪式、节庆活动之中,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历史渊源广西地处中国西南偏南,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传统悠久。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合唱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历史、地理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1. 历史传承:广西处于丝绸之路的南端,自古以来就是南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广西民间音乐受到了多种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在历史上,广西曾是南海交通要道,各种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合,少数民族合唱音乐也受到各种音乐文化的熏陶。
2. 地理环境: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偏西,地理环境多样,有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这种多样的地理环境,使得不同民族在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并在合唱音乐中得到了体现。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歌唱研究
作者:丁杰樊洁汶
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1期
【摘要】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具有其独特的意境之美和天然之意,表现出的是人们最平常、最朴实的生活,传达出的却是最真实的情绪情感,带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已经超越了民歌音乐自身的价值。
本文对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民歌歌唱的演唱形式和特征做了深入地探究和阐释。
【关键词】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歌唱
引言:桂西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共有12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片生机的土地,在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特性的影响下,形成了独具特色,并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文化艺术,而民歌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民歌具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种类更是各式各样,风格独特,已经逐渐成长为了桂西北少数民族的一种经典文化。
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民歌主要体现地是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精神依托,能够传达他们的快乐和哀伤,并展现地十分透彻。
而民歌歌唱则逐渐成为了一种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一、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概述
(一)壮族民歌
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喜欢通过歌唱来表达自己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情绪情感,以歌唱传达情愫。
壮族人民从小就生活在歌声中,儿时的摇篮曲到情歌、嫁歌、丧歌等等始终伴随着壮族人民。
壮族民族来源于生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人们经常使用歌唱的形式来娱乐。
壮族人民还擅长使用民歌来赞美英雄、款待贵客、传播知识、教导后人等等,尤其是在情感表达方面,壮族人民经常会通过民歌歌唱的形式,传达浓浓的情深惬意,令人感动非常。
(二)瑶族民歌
在桂西北有三个瑶族自治县,瑶族民歌会由于地域性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民歌主要体现地是人民淳朴、开朗、善良、奔放的性格特点,以及人民对生活深深的热爱之情,民歌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特色,注重抒情,节奏自由洒脱,音调高亢,大多是假声演唱。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民歌则是主要体现了都安人民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人民对劳作生活的热爱。
都安瑶族民歌的主要特色是音调激昂、旋律和节奏变化非常大,大多是以呼喊性
的歌腔结尾。
还有就是大化瑶族自治县的民歌由于受当地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主要呈现出细腻、温和、优雅的特点。
(三)毛南族民歌
对于毛南族人民而言,唱歌是他们最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歌曲的形式随意,并且毛南族人民的歌唱才能更是无法比拟。
毛南族民歌的主要特色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有描述宇宙和民族的歌曲,也有歌颂劳动人民的歌曲,还有传达情感、表达爱意的歌曲等等,内容各式各样,丰富异常。
但是毛南族民歌主要表达的是毛南族人民的劳动生活、民俗文化以及思想情感等,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仫佬族民歌
仫佬族本身是没有民族文字的,这就使得民歌成为了记录他们生活的主要载体。
可以说仫佬族的民歌是他们在经历了漫长岁月之后,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文化。
仫佬族的民歌主要分为三大类,口风、古条、随口答。
口风的歌词却十分严肃,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但是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古条主要是用来记录历史,叙述民间故事的,随口答则是仫佬族人民随意歌唱编曲的,随性不拘一格。
二、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文化特性
不同的民族民歌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整个过程都与社会文化的特性息息相关,民族文化特性是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产物,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具有较强的固定性。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发源于少数民族的审美观念,是人民在不断的生活积淀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和民族色彩。
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民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存和心理需求,是少数民族人民所特有的历史记忆,也是体现民族精神、民族认同的关键。
歌唱对于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而言是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世界,他们可以通过歌唱传达内心的情感,也可以利用歌唱传承民族文化。
在民歌中,有他们生活的全部,快乐和忧伤,都能够从歌唱中体现出来。
桂西北少数民族的人民具有属于他们自身的特性,淳朴善良、宽容豁达、乐观热情,这些特征在民歌中也体现地淋漓尽致。
不仅如此,在长期的沉淀下,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形成了其特有的文化特性和民族精神,同时这也是桂西北明个盛行的主要原因。
三、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形式
(一)独唱
桂西北少数民族独唱一般主要采用的是人声清唱,个人演唱,场合大多是在山上、乡野之间,歌曲的内容无论是表达情感,还是传达情愫,都是为了抒发演唱内心的真实情感,以此给
自己带来安慰。
这样的演唱形式直接、高亢、豁达,却是直抒胸臆,真实动人。
很多时候是演唱者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自发性地演唱,以演唱民歌的形式宣泄情绪情感,聊以慰藉。
(二)对唱
在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民歌中还有很多演唱形式,最常见的是对唱,其形式则是各式各样,男女对唱、尾对尾对唱、猜迹式对唱。
男女对唱是各自唱各自的,只有内容相关,情感相联就可以,两者之间不能有偏差。
所谓尾对尾对唱通常是在擂台斗唱的状况下,前者先唱,后者以前者的末尾作曲联唱,以此循环,这样的演唱形式灵活多变,倍受欢迎。
猜迹式对唱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演唱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神秘感和新颖感,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三)表演唱
桂西北少数民族能歌擅唱,还热爱舞蹈,而表演唱则是一种将舞蹈和歌唱结合在一起的演唱形式。
表演唱就是指在作者的专业创作下,将歌曲内涵的故事和情感通过歌唱和表演综合的形式传达出来,一般都是在带领人的引导下,进行分组合唱,这样的演唱过程中,都会带有一定的表演动作,既是为了进一步渲染歌曲演唱的氛围,也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最终实现良好的民歌演唱效果。
四、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特征
(一)自然的发声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中,较少使用假声演唱。
民歌演唱大多是用来传达情感的,桂西北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属于自然发声,声音没有经过修饰,共鸣相对较弱,在音色上也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在语言的通俗化和情绪情感的真实化方面却十分严格。
在一些相对轻松搞笑的场合进行演唱,演唱者通常都会对笑点部分进行着重发声,这样既能使声音清晰,又能达到渲染氛围的最终效果。
然而,当在一些相对严肃、艰辛的环境下演唱时,演唱者唱到情深之处,经常会带有一定的哭腔,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进而还能够提升演唱效果。
演唱发声的自然性不仅能够竟歌曲内容明确展现出来,还能够反映出桂西北少数民族人民的质朴和真诚的特性。
(二)演唱的即兴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演唱具有较强的即兴性和即时性,其中很多歌曲都是即兴创作和演唱的。
大多数情况下,是演唱者在经历一些事情时,有感而发,通过歌唱将自己内心的情绪情感体现出来。
有时候也有可能是在遇到一些触动心灵的景致,即景生情,即兴创作,这样的演唱虽然很随意,但是却很直接,能够直抒胸臆,将演唱者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这也是民歌演唱的主要特性,即直接、淳朴、鲜明。
(三)无伴奏演唱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场合相对灵活,实际上几乎所有民歌演唱场合都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
最常见的是劳作之时,乡间野外,有时是独唱,有时是对唱,还有合唱,即兴演唱等等,这样的状况下,是没有任何伴奏的,而是纯粹的人声演唱形式,没有乐器伴奏,但是依旧能够将民歌所传达的内容和情感体现地淋漓尽致,给人一种舒畅、轻闲的听觉体验。
(四)丰富的衬托修饰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的演唱中也会出现一些衬托词句,衬托词大多是出现在实词中间,在演唱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润色作用,还有一些衬词会出现在句子的结尾,所占据的时间相对较长,这能够为演唱者的后续演唱提供缓和实践。
而衬句一般会出现在实词的前面,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是却具有独特的重要标志性。
因此衬托词句的存在,不仅能够使民歌演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还能够为演唱者提供有利的帮助。
结语:综上所述,桂西北少数民族在地域环境的影响下,其民族民歌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丰富多彩,已经成为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歌歌唱则渐渐演变成了最具安慰效果的方式。
桂西北少数民族民歌在继承和发扬的氛围下,成长为了桂西北的文化艺术,不仅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还成为了人们良好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杨春林.广西马山壮族山歌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7).
[2]平锋.壮族山歌当下的生境与传承现状——以桂西那贯屯的田野调查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2014(01).
[3]赵琳.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特质透视[J].学术论坛.2010(09).
[4]楚卓,徐寒梅.广西民族民间音乐音像出版情况调查报告[J].歌海.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