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活动课--北师大版
- 格式:pdf
- 大小:262.25 KB
- 文档页数:13
【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报纸的故事》《母亲的纯净水》二. 学习目标1. 基础知识目标生字:钧jūn古代重量单位,今三十斤粜tiào卖裱biǎo髦máo菲fěi菲礼叩kîu叩门多音字:形似字:正音字:即jí即位,不读jì啧zé形容咂嘴或说话声,不读zā词语:幻想:对没有实现或不能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
本文是形容订报的难度。
沉吟: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头自语。
裱糊:用纸糊房间的顶棚或墙壁等。
不屑一顾:不值得一看。
形容对某一事物极端轻视。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离奇,不切实际。
无微不至:形容待人非常细心周到。
这里是反语,指出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全面侵略中国。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它事物入时。
莫名:没能说出。
大名鼎鼎:鼎鼎:盛大的样子。
形容名声很大。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2. 文学常识目标孙犁:河北人,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短篇小说《荷花淀》。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朴实、清新、如诗如画。
他是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荷花淀派”的领袖人物。
3. 篇章知识目标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
记叙文中小事的深度开掘。
4. 思想情感目标1)通过对《报纸的故事》一文的学习,自觉培养渴求知识、渴求文化的意识和心态,进而促进自己学习的内动力。
2)通过对《母亲的纯净水》一文的学习,培养自己从小事做起,纯洁思想,涤荡污垢,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健康成长。
三. 重点、难点重点:理清文章的线索,准确理解作者的情感。
设置悬念和对事件思想深度的挖掘。
难点:两种描写方法。
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四. 课文分析《报纸的故事》:文题中的“故事”二字已经明确地告诉了读者:本文的事件的发展变化是比较曲折的。
但是全文线索很清晰,这也反映出大家小文的精致。
本文以报纸为线索,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就转身骑上车走了),写了“想订报纸”。
师恩难忘【教材分析】《师恩难忘》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园丁之歌”这个主题单元的首篇,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
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全文共十二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到九自然段写“我”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以及学校的概况;第二部分是第十到十一自然段,写开学头一天,田老师根据一首小诗编了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后来每讲一课都是如此。
第三部分是第十二自然段,写“我”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并终生难忘。
学习全文受到的情感熏陶以及获得思想启迪。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能“悟”出一些语文的规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中学生能通过自读自悟、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逐步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接近作品本身传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另外他们已初步学会记摘录笔记,能独立识字、学词学句,但对一些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本文分一个课时来授课。
本设计从理解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紧扣“师恩”这一中心,读、思、议、悟,正确理解,细心品味,感情朗读。
在此基础上,学生随堂完成摘录笔记,意图通过本文教学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并大胆实践。
【教学目标】1、认会写会13个生字,学习“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等成语。
2、理解课文内容,从“师恩”一词中体会到田老师对“我”的巨大影响以及“我”对老师的理解、敬佩和感激。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会在自读课文时画出自己的问题,初步学习做批注笔记。
【教学重点】1、教学过程中能互动交流,乐于表达,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灵动表达活色生香——记叙文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学目标:了解记叙文的5种表达方式,尝试运用三种以上表达方式写片段。
教学重点:理解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掌握抒情议论的4种常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比较片段,引入课题1、赏析片段,比较哪个写得好?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片段二: 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如梦!2、学生交流。
3、小结:片段二之所以比片段一好,就在于作者在叙事之外运用了一种表达方式使文字充满感情和张力,这种表达方式叫抒情。
4、你还知道记叙文有哪些表达方式?5、齐读课题。
二、了解5种表达方式定义及其运用。
1、出示PPT——读一读,记一记。
(五种表达方式的定义)。
2、出示PPT——辨一辨,说一说。
(以下句子用了哪一种表达方式?(1)、是金子,总会发光。
(2)、周总理在第一次文代会上作了报告。
(3)它是黑色的,笔身粗大,外观笨拙。
(4)白鹤梁是一个长约1600米、宽约15米的袖珍小岛。
(5)童年啊!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3、出示PPT——忆一忆,想一想。
(《荷塘旧事》、《一夜的工作》中作者怎样综合运用了这些表达方式?)(1)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三、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1、出示PPT——抒情议论的含义。
(学生齐读)。
2、出示PPT,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PPT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PPT2:啊!当年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
北师大版十二册综合活动与作文综合活动一活动目的: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课时安排:1课时。
活动过程:一、理解快乐: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
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
这不,昨天早上,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老师摔倒了,腿摔破了皮。
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
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
老师扶起摔倒的自行车,揉着摔疼的腿,心里很不愉快。
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二、寻找快乐: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三、体会快乐: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我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3、我画了画还录了音。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四、分享快乐: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他们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步骤。
北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不仅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课文内容,还有很多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老师应该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学生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等,以及学科的要求。
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进行有机组合和合理安排,以便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口头教学、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阅读指导与训练阅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阅读策略,包括快速浏览、精读、注重细节、分析思考、总结理解等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阅读练习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比如速度、理解、记忆力、分析和推理能力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来检测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口头测试、笔试、听力测试等。
三、写作指导与训练写作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一些写作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写日记、写文章、写小作文等等。
老师还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写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思维、规划、构思、组织、表达等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评估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写作能力,比如作文的数量、内容、语法、结构、逻辑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写作表现,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提高方案,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有成效。
总结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需要学生的不断努力和坚持。
北师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提供了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教师: 学生: 日期: 星期: 时段:使用说明:本教案可针对六年级学生或基础较好的五年级学生进行阅读专题指导,为学生树立读懂一篇阅读题所需要弄清的五大标准。
此教案的关键,是要在今后的阅读训练中将这五大标准贯穿始终,阅读训练方能见效,否则仅靠一堂课的理论指导,学生不可能把五大标准变成一种阅读的思考习惯。
本堂课练习只有一篇,但是为了让孩子体会五大标准的好处,可以拿语文书里的课文当例子讲授五大标准的使用方法,孩子比较好接受。
一般,在上过这堂课之后,每次做阅读题除完成题目,我会要求学生在一张纸上回答这五个问题。
练习答案:1、划去:咨询赠送2、天堂的保护神硕大的蒲公英明亮的神灯赞美3、老人对树林和对鸟的一片深情4、人鸟同乐的和谐场面5、死了不忍心直接说出这件令人悲痛的事,是一种委婉的说法6、(1)①(2)②课题阅读专题思路点拨与技能培训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考点分析1、能分清文章的写作体裁;2、准确指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或主人公),能用词简单概括写作对象(或主人公)的特点;3、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说明的道理;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
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含义,概括段落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思想以及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等。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什么叫“读懂文章”,我们可以这样界定:(1)要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
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等奖说课稿1、《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
“历尽艰辛读大地,锲而不舍著奇书。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单元“我们去旅行”的一篇主题课文。
这是篇写人的记叙文。
文章主要记叙了明末奇人徐霞客为了考察祖国山川地貌,不避艰险,徒步走遍了半个中国大陆,并将其游历、观察和研究记录下来,形成了不朽杰作《徐霞客游记》,歌颂了徐霞客淡薄名利、不畏艰险,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赞扬了他为祖国旅行考察事业奉献一生的功绩。
文章语言简洁、质朴,全文紧扣一个“奇”字,写出了徐霞客这位“奇人”卓尔不群的一生。
二、说学情。
徐霞客所处年代距今天久远,课前应要求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简要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徐霞客生平,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五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学本课可以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开始,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寻求答案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徐霞客的品质。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为指导,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基础性目标:1、通过反复阅读,知道徐霞客“奇”在哪里,领悟课题中“阅读大地”的含义。
2、品词析句,体会徐霞客淡泊名利、不畏艰难、锲而不舍、求真求实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发展性目标:1、品词析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的阅读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这一理念,我将采用“在创设情境中感悟”“在诵读体验中感悟”“在激活想象中感悟”“在移情体验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感悟”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采用自主质疑法,合作解疑法,朗读感悟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型(一)记叙文阅读理解(1课时)相关课程标准: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复习目标:1.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一般形式。
2.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3.提高课内外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复习过程:一、导入: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考题形式,“阅读理解”占三分之一分值的重要地位。
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和文学常识;二是现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内加课外;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主观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而且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因此,现代文阅读已成为初中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
目前来看,我们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阅读理解上。
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记叙文阅读理解”的出题规律和典型题型,研究答题技巧。
二、记叙文阅读试题形式:1.注音、写字、解释词语、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题。
2.划分结构层次: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3.写出文章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找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及作用:抓题眼,首段或末段的议论、抒情句为主旨句,句首或句尾为关键句,中间为过渡句。
抒情议论句起烘托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5.概括文章中心或给文段拟小标题: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力求简洁。
概括文章中心格式:文章记叙了……,表现了……。
小标题一般是主谓句、动宾句、偏正短语句。
6.叙事线索及作用: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人物线索、事物线索、事件线索等。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