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检查法.讲解学习
- 格式:ppt
- 大小:1.77 MB
- 文档页数:46
第三节耳部检查法一、耳的一般检查法(一)外耳的检查法:观察耳廓大小、位置是否对称,有无畸形、瘘管、红肿、压痛,耳周淋巴结有无肿大,然后牵拉耳廓,并压耳屏有无疼痛。
乳突部有无肿胀、瘢痕、鼓窦区、乳突尖和乳突导血管等处有无压痛。
(二)耳镜检查法(otoscopy):受检者侧坐,受检耳朝向检查者。
将额镜反光焦点对准外耳道口,一手将耳廓向外后上方牵拉(婴幼儿向后下方牵拉),一手食指向前推压耳屏,以使外耳道变直。
若有耳毛阻挡看不清楚时,可选用大小适宜的耳镜轻轻旋转置入,并向上、下、左、右各方向转动,以观察外耳道并看清整个鼓膜形态。
置入的耳镜不宜超过软骨部,以免受压迫骨部引起疼痛。
亦可利用鼓气耳镜(Siegleˊs penumatic otoscope)观察鼓膜细微病变,如微小穿孔、粘连、液面等,并可挤压橡皮球向外耳道加压、减压,观察鼓膜活动度,吸出鼓室分泌物或试验有无迷路瘘管。
(三)鼓膜所见:正常鼓膜为半透明、灰白色、有光泽的薄膜,边缘近鼓环处较厚,前下方有一三角形反光区即光锥,尖向后上,止于脐部与锤骨柄末端相连。
锤内柄呈黄白色棒状,由前上向后下至鼓膜脐部,锤骨柄上端有一向前突出的白点即锤骨短突,由短突向前、向后分别伸出前、后皱襞,前、后皱襞上方三角形区为松弛部,与外耳道皮肤相同,色淡红,无光泽。
为了便于描写病变部位,将鼓膜沿锤骨柄向后下方作一延长线,再通过脐部作一与此延长线垂直的线,而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四个象限。
检查时应注意鼓膜的色泽及正常标志,有无充血、膨隆、内陷、混浊、增厚、瘢痕、钙斑、液面(发线)、穿孔与分泌物等病变现象(耳部彩图)。
充血:轻度充血仅见于锤骨柄处有条纹状充血,或自脐部向四周放射状充血。
重度充血呈弥漫性鲜红色,常为外耳道或中耳急性炎症所致。
内陷:表现为光锥缩短、分散或消失,锤骨短突明显突出,锤骨柄向后上方移位,似缩短变横、多由于咽鼓管阻塞或鼓室内粘连所致。
混浊:鼓膜增厚失去光泽,表面标志不清,呈局部或广泛的白色混浊或局限性发白增厚的瘢痕,有时可见界限分明的黄白色钙化斑,为中耳炎症后遗所致。
耳的检查法
进行耳部检查时,如为一般体格检查,应按先右后左进行检查;如为病人,应先检查健耳或病情较轻之耳,然后检查病耳或情较重之耳,以免漏检或发生交叉感染。
一、外耳检查法
病人侧坐,观察耳廓有否畸形,两侧耳廓位置是否对称,继而观察耳廓、乳突及其周围皮肤有否充血、肿胀、皮疹、渗液、瘘管、疤痕及冻伤等。
牵引耳廓、触压耳屏及叩、触乳突部有疼痛。
二、耳镜检查法
病人侧坐,被检查侧对检查者,如为右耳则以左手中及无名指夹持耳廓,成人将耳廓向后、上、外方牵引,婴幼儿应向后下外方牵引,以将外耳道展平直。
选一大小合适的耳镜,以右手拇、食指夹耳镜并以旋转的方式由外耳道轻轻插入,并将耳镜移交给左手拇、食指夹持,使稳定于外耳道内凤便空出右手进行治疗操作。
如检查左耳,则以左手拇、食指夹持耳镜,中指支撑于耳廓舟状窝内,将耳廓向后、外方撑起。
电耳镜上附有放大镜,有的电耳镜并附有鼓气装置,可以放大观察外耳道及鼓膜,并利用鼓气装置观察鼓膜活动情况。
外耳道内如有耵聍或异物,则应清除,以免影响观察外耳道及鼓膜情况。
应注意外耳道口有无肿胀、充血、脓点,有无肉芽,有无肿物,触之有否出血;鼓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穿孔、穿孔的部位,有无内陷、粘连、疤痕及钙质沉着,有无分泌物,分泌物的性状,有无臭味、量的多少及其来源。
听力检查(音叉检查法)音叉检查法是一种常用的听力检查方法,通过敲击音叉产生声音,观察被检查者对声音的反应来判断其听力情况。
下面将详细介绍音叉检查法的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优缺点和应用范围。
一、原理1.1 音叉产生的声音频率稳定,能够准确地刺激被检查者的听觉系统。
1.2 被检查者通过听觉系统接收音叉产生的声音,反应出对声音的感知能力。
1.3 根据被检查者对声音的反应,可以初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
二、操作方法2.1 准备一支音叉,敲击音叉使其产生声音。
2.2 将音叉放置在被检查者的头部不同位置,观察其对声音的反应。
2.3 根据被检查者的反应,可以初步判断其听力情况。
三、注意事项3.1 音叉的频率要稳定,以确保被检查者能够准确地接收到声音。
3.2 操作时要注意不要过分刺激被检查者的听觉系统,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3.3 需要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检查,以确保能够准确观察被检查者的反应。
四、优缺点4.1 优点:音叉检查法简单易行,无需复杂的设备,可以初步判断听力情况。
4.2 缺点:音叉检查法只能初步判断听力情况,不能提供详细的听力信息。
4.3 音叉检查法对被检查者的合作度要求较高,不适用于一些特殊人群。
五、应用范围5.1 音叉检查法适用于儿童、老年人等听力检查对象。
5.2 可以作为听力筛查的一种简便方法,用于初步判断听力是否正常。
5.3 在医疗机构、学校等场所广泛应用,为听力保健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音叉检查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听力检查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初步判断听力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十四讲耳的解剖、生理及检查方法一、耳的应用解剖一、耳的生理(听觉、平衡觉)骨传导通路:声波→颅骨→内淋巴液来回移动→两窗(前庭窗、圆窗)相间外凸→螺旋器→听神经→听觉中枢(听觉)2.平衡觉耳的平衡生理主要靠前庭器。
3.外耳的生理收集并传导声波,并稍有扩音作用;辨别声源的方向。
4.中耳的生理鼓膜提高声音17倍;听骨链的杠杆作用可将振动加强1.3倍。
咽鼓管维持中耳与外界的气压平衡和具有排液功能。
5.耳蜗的生理具有传音和感音功能。
感音的机理有几种学说:a.共振学说(又称钢琴或部位学说);既低音引起较长纤维振动、反之则反。
b.行波学说;c.电话学说;d.巴浦洛夫学说二、耳与听力检查耳的常规检查:1.耳廓、乳突部检查2.外耳道、鼓膜检查3.咽鼓管检查4.常用听力检查⑴.表试验:听距为1米记录:50/100(cm )接触/1000/100⑶.音叉试验(重点部分)a.骨、气导比较试验(RT)记录:正常:气导﹥骨导相似:气导=骨导缩短:气导﹤骨导b.骨导偏向试验(WT)记录:正常“=”无偏向异常“→”有偏向若偏向患耳,患耳为传导性聋;若偏向健耳,患耳为感音性聋。
c.骨导对比试验(ST)记录:正常“±”感音性聋缩短“-”传导性聋延长“+”耳的特殊检查1.听力计检查(电测听)2.语言测听法(放录音带)3.声阻抗(查中耳传导功能)4.前庭功能检查(查平衡功能)5.耳蜗电生理检查(客观听觉检查)二、婴幼儿、儿童的听力检查可给突然的声响,如拍手、铃声,观察患儿有无反应,如身体惊动、啼哭、眨眼等动作;3—6个月的婴儿,可将头转向声音方向;1岁的幼儿,听到声音后,对简单的语言会有所反应。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耳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今天致力于为医疗卫生应聘考生提供最重点的考试信息及考试资料,其中医学影像学也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常考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耳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耳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嵌于蝶骨、顶骨及枕骨之间,参与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五个部分组成。
由外向内为外耳、中耳及内耳。
外耳道长约2.5cm~3.0cm,外1/3 为软骨部,内2/3 为骨部。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窦)、咽鼓管、乳突组成。
鼓室为不规则含气腔,分为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室内有听小骨,包括锤、砧、蹬骨,咽鼓管为鼓室与鼻咽腔的通道,内耳位于岩部内,又称迷路,由致密骨构成,包括前庭、前庭窗、前庭水管、半规管、耳蜗、耳蜗水管。
面神经管走行于颈骨内,总长平均30mm,两个弯曲即膝状神经节(第一膝)和锥曲处(第二膝),分三段即迷路段、水平段、垂直段。
颧骨内或周边还有乙状窦、颈静脉窝、颈动脉管等结构。
HRCT 可以清楚地显示上述诸结构。
MRI 检查骨质及气体均为低信号强度,T2WI 可见膜迷路及内耳道内脑脊液呈高信号,听神经、面神经呈条状中等信号;T1WI 膜迷路及内耳道内脑脊液呈低信号,神经呈中等信号。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解剖变异:乙状窦前位、颈静脉窝高位及憩室、颈动脉管异位、中颅窝底低位、面神经管鼓室段低位、乳突段前位等也可明确诊断。
(二)基本病变表现1.形态异常见于先天发育畸形,如外耳道闭锁,鼓室狭小,耳蜗畸形等。
2.骨质破坏见于肿瘤及炎性病变。
3.骨质增生硬化见于炎性病变、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性骨炎。
4.骨质结构不连续见于骨折。
5.异常软组织密度影见于炎症、肿瘤等。
(三)比较影像学耳部影像学检查有多种检查技术。
平片目前已趋向淘汰,好成绩辨力CT 检查为颧骨及其病变的常规检查技术,病变累及颅内或膜迷路时应行MRI 检查,肿瘤性病变及炎性病变还需要增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