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理论试题(空中客车A380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1空中客车 A380 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一、填空题1、《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对重型机的相关尾流间隔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空中客车A380 机型是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最大的(民用载客航空器),起飞全重达(560)吨。
国际民航组织《空中导航服务程序--空中交通管理》(PANS-ATM, Doc 4444)中明确规定其机型种类属于(重型)航空器。
2、A380-800 机型产生的(尾流)远大于其它重型航空器所产生的尾流,为了避免A380 机型对其附近运行的航空器产生(尾流影响),规范和明确管制部门为其配备的尾流(间隔标准),保证飞行安全。
3、A380 机型尾流类型标识在飞行动态固定电报尾流等级用字母(“J”)表示,并应在其飞行动态固定电报第(9)项编组航空器(数目、机型和尾流等级)中进行标注。
4、对于 A380 机型,当机组与空中交通管制单位首次建立(陆空通话)联系时,飞行员必须在其航班呼号后增加(“SUPER”)内容。
5、进场航空器,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前机为 A380-800,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得少于(3)分钟;6、进场航空器,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前机为 A380-800,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得少于(4)分钟。
7、雷达尾流间隔最低标准(一) 前后起飞离场或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为:(1).前机为 A380-800 或者非 A380-800 的重型机,后机为A380-800 时,(不做)要求;(2).前机为A380-800,后机为非A380-800 的重型机时,不少于(12)千米;(3).前机为A380-800,后机为中型时,不少于(13)千米;(4).前机为A380-800,后机为轻型时,不少于(15)千米。
当尾流间隔不做要求时,按照规章规定的雷达间隔标准执行。
尾流间隔标准
尾流间隔标准是指在航空领域中,飞机在起飞、降落和巡航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间隔,以避免尾流对后续飞行器造成影响。
尾流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涡流现象,对紧随其后的其他飞机造成一定的危险。
因此,制定和遵守尾流间隔标准对于航空安全至关重要。
在起飞阶段,飞机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和距离间隔,以避免受到前一架飞机产生的尾流影响。
根据国际民航组织的规定,不同机型的飞机在起飞时需要保持不同的时间间隔,通常是2-3分钟。
这样可以确保后续起飞的飞机不会受到前一架飞机尾流的影响,保证了飞行安全。
在降落阶段,同样需要严格遵守尾流间隔标准。
飞机在降落时产生的尾流同样会对后续降落的飞机造成影响,因此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和距离间隔。
在降落航线上,空中交通管制会根据不同飞机的尺寸和性能,制定相应的尾流间隔标准,以确保降落过程中的安全。
在巡航阶段,飞机在空中飞行时同样需要考虑尾流间隔标准。
尤其是在高密度航线上,飞机之间的距离需要保持得更加充分,以避免尾流对后续飞行造成影响。
此外,空中交通管制会根据空域的情况和飞机的密度,对飞机之间的间隔进行调整,以确保空中交通的安全和顺畅。
总的来说,尾流间隔标准是航空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规定。
飞行员和空中交通管制人员都需要严格遵守这一标准,以确保飞行安全。
同时,航空公司和相关管理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尾流间隔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全行业对这一规定的重视程度。
只有做到了严格遵守尾流间隔标准,才能保证航空领域的安全和有序。
控制单跑道混合起降尾流间隔问题探究摘要:对于管制员而言,合理地安排航班混合起降,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加速流动,提高跑道起降的利用率,减少时间延误。
本文首先介绍了尾流的概念及形成原理和尾流的特性及对飞行的影响,然后介绍了尾流间隔标准和混合起降的尾流间隔分析,最后阐述了缩小尾流间隔标准的途径。
关键词:单跑道;混合起降;尾流间隔中图分类号:f5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目前,随着民航业的发展,各航空公司机队的规模不断扩张,各机场日起降架次也稳步上升,越来越多的机场将在高峰时段达到其极限起降能力。
面对这种形势,靠提高跑道数量来提高起降能力是不现实的,而提高跑道起降的利用率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对于管制员而言,合理地安排航班混合起降,在相同流量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加速流动,提高跑道起降的利用率,减少时间延误。
要做好这一点,就必须在遵守管制规则的前提下灵活应用航空器尾流间隔标准。
由于我国绝大多数机场都是单跑道机场,因此,下面笔者就如何控制单跑道混合起降尾流间隔问题进行分析。
1尾流的概念及形成原理尾流简而言之就是飞机尾后的气流。
它是由螺旋桨产生的滑流、放襟翼和机身产生的紊流、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喷流以及翼尖涡流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中翼尖涡流是尾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对民航而言,发动机喷流和翼尖涡流是影响飞行安全最大的两个因素。
翼尖涡流的形成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在飞行中,当机翼产生正升力时,下翼面的压强高于上翼面的压强,在上下翼面压强差的作用下,下表面气流绕过翼尖流向上表面。
这样使下翼面的流线由机翼的对称面向翼尖偏斜,而使上翼面的流线由翼尖偏向对称面。
由于上下翼面的气流在后缘处具有不同的流向,所以在机翼后缘形成自由涡。
由机翼后缘每一点拖出的自由涡,形成一个涡而叫自由涡面。
自由涡面在机翼后面将卷成两个集中的大涡,叫翼尖涡,它沿飞行轨迹拖在飞机后部很远的地方.这就是翼尖涡流,即通常意义上讲的尾流。
发动机的喷流是指发动机向后喷出的废气流,它有高速高温的特点,会导致后续跟进航空器的发动机工作异常甚至停车。
尾流间隔标准尾流间隔标准是指飞机在空中飞行时,为了避免尾流对后续飞机造成影响,制定的一系列飞行间隔规定。
尾流是指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气流涡旋,对其后方飞行的飞机产生影响,可能导致危险情况发生。
因此,尾流间隔标准的制定对于航空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尾流间隔标准的制定是基于飞机的机型和重量来进行的。
不同机型的飞机产生的尾流强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飞机之间的安全间隔。
一般来说,大型飞机产生的尾流效应更为明显,因此需要更长的间隔来确保后续飞机的安全。
其次,尾流间隔标准还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气象条件对于尾流的传播和消散具有重要影响,风速、风向、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尾流的影响产生影响。
在恶劣的气象条件下,飞机间的安全间隔需要相应地进行调整,以确保飞行安全。
另外,飞行阶段也是确定尾流间隔标准的重要因素。
起飞、降落和飞行中的不同阶段,飞机产生的尾流强度和影响范围都有所不同。
因此,针对不同飞行阶段,制定相应的尾流间隔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飞行员的经验和技能也会对尾流间隔标准产生影响。
飞行员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来判断飞机的飞行状态,以及周围飞机的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飞行决策。
飞行员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对于保障尾流间隔标准的执行至关重要。
总之,尾流间隔标准的制定是一个综合考量飞机机型、气象条件、飞行阶段和飞行员技能的过程。
只有合理制定并严格执行尾流间隔标准,才能确保飞机在空中飞行时的安全,避免尾流对飞机造成的危险影响。
航空公司和民航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尾流间隔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飞行员和地面人员的安全意识,共同维护航空安全。
1、塔台,进近,区域管制值班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连续执勤的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直接从事雷达管制的管制员,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两次工作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0分钟。
2、航空器驾驶员或其代理人应当不迟于起飞前45分钟向起飞机场的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提交飞行计划。
3、仪表飞行空域的边界距离航路、空中走廊以及其他空域的边界均不得小于10公里。
4、航路分为国际(地区)航路和国内航路。
航路的宽度为20公里;如受限制可以减小宽度,但不得小于8公里。
空中走廊的宽度通常为10公里,受条件限制的,其宽度不得小于8公里。
5、所有飞行必须预先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转场航空器超过预定起飞时间一小时仍未起飞,又未申请延期的,其原飞行申请失效。
6、主导能见度或跑道视程低于1500米时,空中交通管制单位应当向航空器通告跑道视程数值。
7、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指挥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经过专门培训、考核,取得执照、证书后,方可上岗工作。
8、根据尾流间隔要求,运七飞机起飞后,需要间隔分钟,C172飞机才能起飞。
(没找到答案)9、前后起飞离场或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应当按照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6公里。
、10、航空器的飞行时间超过预计飞越位置报告的时间3分钟,空中管制单位尚未收到位置报告时,管制员应当立即查问情况并设法取得位置报告。
11、C172飞机的五边进近速度65KTPA44飞机的五边进近速度85KT后面的就查不到了二、选择题1、B2、B3、A4、A5、C6、A7、C8、C9、B C10、 A11、??12、 B13、 A14、 A15、好像是A16、1、起飞许可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风向、风速、能见度、云高、高度表拨正值;(二)起飞后的转弯方向;(三)离港程序;(四)飞行高度;(五)其他事项。
遇有下列情况,禁止发出起飞许可:(一)跑道上有其他航空器或者障碍物;(二)有航空器复飞,高度在100米以下;(三)先起飞的航空器高度在100米(夜间为150米)以下,或者还没有开始第一转弯。
塑室堕窒堕盔奎堂堡主堂焦笙苎——摘要本课题对置鲨笪型条件下的星尘星煎闷堕握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首先对尾流的形成和消散机理以及尾流对飞行安全的影响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就目前实行的几种不同的最小尾流间隔标准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几条准则和一种改进的机型尾流分类标准;在这之后,采用理论分析和统计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尾流危险遭遇基本模型和尾涡消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民用航空不同机型的尾流分类的合理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估,为最小尾流间隔标准的确定和改进提供了初步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空中交通管制,飞行间隔,尾涡消散,飞行安全空中交通中的尾流安全间隔研究AbstractW酞evortexseparationstandardsareusedtopreventhazardouswakevortexencounterswhichmainlyfoundinthefinalapproachcoursewithintheairportterminationzone.Firstly,thispaperanalysisthemechanismofthevortexdecayandresearchtheinfluenceonthesafetyoftheflight;then,severaldifferentradarwakevortexseparationstandardsarecomparedandsomebasicguidelinesaredevelopedtoestablishthefuturevortexstandards.Inaddition,onekindofadvancevortexclassificationforthecivilairplaneisproposed.Secondly,anencounterhazardmodelwhichestablishedformefollowingaircraftandasimplevortexdecaymodelwhichmostlyconcemwiththeproceedingonearedeveloped;andasafeseparationmodelcanbederivedfromtheboth.Finally,throughthesimulationcalculation,thecorrectnessofthevortexclassificationofdifferenttypesofaimraftsaretestedandproved.Keywords:airtrafficcontrol,flightseparation,wakevortexseparation,vortexdecay,flights嘶I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课题研究背景自从二十世纪初期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航空运输以其他运输方式无可比拟的快速和安全迅速成为二十世纪中后期最为人们青睐的交通方式。
中国航空器尾流重新分类标准(RECAT-CN)!一、RECAT-CN分类及间隔标准之前也有文章提到过,航空器尾流分类标准开始变化了,在ICAO4444文件中对于尾流等级根据认证的最大起飞重量划分为4类:1、超重型/SUPER(J):ICAO Doc 8643认定的机型;2、重型/HEAVY(H):MTOW ≥ 136T,除了SUPER外;3、中型/MEDIUM(M):7T≤ MTOW < 136T;4、轻型/LIGHT(L):MTOW < 7T。
国内在去年于广州、深圳机场进行了试运行,国内的super级别的航空器运行较少,根据中国繁忙机场的交通流特点,RECAT-CN 将航空器尾流等级分为五类,其中根据飞机最大起飞重量和翼展大小将现有重型机(H)重新分为重型机(B)和一般重型机(C)两类,其他与ICAO现行标准保持一致。
仿真实验数据表明,RECAT-CN 预期效果与美国的 RECAT-I 和欧洲的 RECAT-EU基本一致。
与ICAO Doc 4444 的尾流分类和间隔标准相比,由于RECAT-CN 对重型机进行了细分(RECAT-CN分类方法见 3.),1尾流间隔标准根据机型种类而定,在RECAT-CN 中航空器机型种类按航空器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和翼展分为五类。
2超级重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大于 136000kg,翼展等于或大于 75m 的航空器,尾流类型标识符为 J;3重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大于 136000kg,翼展等于或大于 54m、小于 75m 的航空器,尾流类型标识符为 B;4一般重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大于 136000kg,翼展小于 54m 的航空器,尾流类型标识符为 C;5中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大于 7000kg,小于 136000kg 的航空器,尾流类型标识符为M。
其中B757 飞机(包含B757-200、B757-300 等)属于中型机;6轻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小于 7000kg 的航空器,尾流类型标识符为 L。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中国民用航空局空中交通管理局编 号:AC-93-TM-2008-03部门代号:TM日 期:2008年9月1日关于下发《空中客车A380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规定》的通知各地区管理局,各监管办,各地区空管局、各空管分局(站),各运输航空公司、各运输机场:根据《飞行间隔规定》、《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的有关规定,按照国际民航组织的相关要求,为了规范和明确管制部门为空中客车A380机型配备的尾流间隔标准,保证飞行安全,现将《空中客车A380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的规定》下发你们。
请各单位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学习,及时补充完善相关的运行规范和工作程序,做好管制、飞行、签派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确保运行安全。
民航局空管办民航局空管局二ΟΟ八年九月一日空中客车A380机型尾流类型及尾流间隔标准的规定一、 目的《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对重型机的相关尾流间隔标准作了明确规定。
空中客车A380机型是目前投入商业运营的最大的民用载客航空器,起飞全重达560吨。
国际民航组织《空中导航服务程序--空中交通管理》(PANS-ATM, Doc 4444)中明确规定其机型种类属于重型航空器。
然而,A380-800机型产生的尾流远大于其它重型航空器所产生的尾流,为了避免A380机型对其附近运行的航空器产生尾流影响,规范和明确管制部门为其配备的尾流间隔标准,保证飞行安全,制定本规定。
二、 编制依据依据《飞行间隔规定》,《中国民用航空空中交通管理规则》(CCAR-93TM),国际民航组织《空中导航服务程序--空中交通管理》(PANS-ATM, Doc 4444),国际民航组织国家级信件 T3/4.4-AP099/06(ATM)的相关内容,编写本规定。
三、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空中交通管制单位为A380-800机型配备最低的尾流间隔标准,通告中未作说明的其它尾流间隔标准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第九节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四十一条为避免尾流影响,航空器之间应当按照本节规定配备尾流间隔最低标准。
第四十二条尾流间隔最低标准根据机型种类而定,本规则中航空器机型种类按航空器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分为下列三类:(一)重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大于136000千克的航空器;
(二)中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大于7000千克,小于136000千克的航空器;
(三)轻型机:最大允许起飞全重等于或小于7000千克的航空器。
第四十三条当前后起飞离场的航空器为重型机和中型机、重型机和轻型机、中型机和轻型机,且使用下述跑道时,前后航空器间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隔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
(一)同一跑道;
(二)跑道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
(三)交叉跑道,且后机将在同一高度或在前机之下不大于300米的高度穿越前机的飞行航迹;
(四)跑道中心线间隔大于760米的平行跑道,且后机与前机同高度或在前机之下不大于300米的高度穿越前机的飞行航迹。
本条第(一)、(二)款所述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的一部分起飞或在跑道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的中部起飞时,前后航空器间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本条第(一)款所述航空器在进行训(熟)练飞行连续起飞时,除后方航空器驾驶员能保证在高于前方航空器航径的高度以上飞行外,其尾流间隔时间应当在现行标准基础上加1分钟。
第四十四条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为重型机和中型机时,其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2分钟。
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分别为重型机和轻型机、中型机和轻型机时,其非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当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在起落航线上且处于同一高度或者后方航空器低于前方航空器时,若进行高度差小于300米的尾随飞行或航迹交叉飞行,则前后航空器的尾流间隔时间应当按照本条上述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五条在正侧风风速大于3/秒时,起飞和着陆航空器之间的尾流间隔时间不得少于1分30秒,但是仍应当遵守本规则第四十四条在起落航线上尾随飞行和交叉飞行的有关规定。
第四十六条前后起飞离场或前后进近着陆的航空器,其雷达间隔的尾流间隔最低标准应当按照下列规定:
(一)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8千米;
(二)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10千米;
(三)前机为重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12千米;
(四)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五)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六)前机为中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10千米;
(七)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重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八)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中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九)前机为轻型机,后机为轻型机时,不少于6千米。
前款规定的尾流间隔距离适用于使用下述跑道:
(一)同一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以后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飞行;
(二)两架航空器使用同一跑道或中心线间隔小于760米的平行跑道;
(三)交叉跑道,一架航空器在另一架航空器后以同高度或在其下300米内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