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1《伟大的历史转折》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入新课:幻灯1:封面师:这首歌曲中提到“有一位老人”,他是谁呢?(邓小平)。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怎样引领我们走进改革开放的呢?让我们通过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了解一下。
幻灯2:课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过程:一、确立目标幻灯3:学习目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浏览一下本课课文,这一课将主要学习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快速的的浏览课本,并集体回答)1、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往的窗口——沿海城市对外开放二、合作探究这次伟大的转折是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的,它犹如一声巨响的春雷,唤醒了祖国的复苏,让我们首先学习第一部分内容:(一)改革开放的春雷师:请同学们自学这部分内容。
幻灯4 自学导航:中共十一届三全会:背景:“左”的错误仍然存在、邓小平恢复工作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会议主要内容:指导思想、工作重点伟大历史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师: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我来检测一下。
师:让我们来认识几位历史功臣。
幻灯4:邓小平等参加会议的场景图。
师:通过以上学习,请同学们再明确一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幻灯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重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过渡: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雷一声巨响,改革的春风首先吹向了农村、吹绿了田野。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幻灯8:影视资料:小岗村改革师:影片中提到了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听说过这个地方?凤阳县可是个有名的地方,凤阳的花鼓词出名,另外凤阳还出了一个名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元璋,十年到有九年荒。
”师:一个字“穷”,穷不要紧,穷则思变。
幻灯9—10:安徽凤阳小岗村、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群众自行发动:1978年12月的一天夜里,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社员的代表聚集在村里一间屋里秘密写下了一张契约。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案例马渠初级中学常福鼎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在全国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b、掌握关于整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历史意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a、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联系遵义会议等历史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b、归纳“左”倾错误思想的危害,树立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正确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举邓小平理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三、教学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走进新时代》。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你知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伟人是谁吗?生:毛泽东师:那带领我们“改革开放富起来”的伟人又是谁?生:邓小平师:是。
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带领我国人民走进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从此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
这节课,我们就探究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板书: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讲授新课】师: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紧密相连,下面我们再回忆一下文革时期的那些事有人因为写文章,被关进了牛棚原因是他们“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他们的后代从此成了“反革命的后代”。
文革结束了,大快人心,可是大街的墙上依然课件刺眼的红色大字“凡是毛主席做出的决策我们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难道这就是真理吗?几年的造反、几年的上山下乡,作为祖国未来的年轻一代学到了什么?前途在何方……提问:结合课本知识,大家说一说作为“反革命的后代”,文革结束后,最期望什么?生:平反,像其他孩子一样,做根红苗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是,文革中冤假错案层出不穷,若不解决,社会很难向前发展。
因此,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的错误是大势所趋。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掌握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理解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二、教学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2、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3、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历史事件,自然引入本课的主题——伟大的历史转折。
2、新课内容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政策。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背景、意义以及改革开放的政策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4、课堂总结: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背景和目的。
同时,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5、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伟大的历史转折”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通过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框架和重要事件,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世界古代史”、“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和“当代世界史”。
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或引入新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案:伟大的历史转折一、教学内容:通过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历史的变革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历史转折的典型案例,并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
3. 分析历史转折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学生理解并确立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分析历史转折对各个方面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呈现一张历史事件时间轴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变迁和转折。
2. 概念讲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并讲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
3. 典型案例学习(25分钟):教师介绍几个典型的历史转折案例,例如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以及中国的新中国成立等。
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可以记下关键的事件和年份。
4. 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的讨论,分析该历史转折对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个人生活的影响,并记录下来。
5. 小组汇报(15分钟):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进行分享和讨论。
6. 总结和归纳(10分钟):教师对学生们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强调历史转折对社会的影响和重要性。
五、教学方法:1. 导入:通过直观的图片让学生对历史变革有感受。
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并举例说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典型案例学习:教师讲解案例,并帮助学生理解其背后的因果关系。
4. 学生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思考能力。
5. 小组汇报: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果,促进全班的学习和讨论。
六、教学资源:1. 历史事件时间轴的图片。
2. 伟大的历史转折典型案例介绍。
七、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汇报,可以评价学生对伟大的历史转折的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八、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深入探讨伟大历史转折的背后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历史转折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引入历史转折的定义和意义。
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什么是历史转折?你能想到哪些历史上的转折点?2. 教师讲解:历史转折的概念和重要性。
3.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历史转折点及其影响。
4. 引出本课程的主题和教学安排。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历史转折概念的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认知和兴趣。
第二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一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一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一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三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二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讨论: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看法。
3. 案例分析:第二个历史转折点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4. 小组分享:各自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的了解程度。
评估学生对第二个历史转折点重要性的认识。
第四章:伟大的历史转折案例三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2. 学生理解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内容:介绍第三个历史转折点的背景和事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堂实录6月7日,周一,下午第三节历史课,八年级(3)班的老师在教室里开展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课程。
下面是一份课堂实录:一、引入1.1 资料展示老师一开始就展示了一张图片:此前主讲过的三个阶段——工业革命、政治革命和殖民控制,结束时的世界格局,意识形态冲突——其中一个阶段的大事件,引起了同学的好奇心。
接着,老师告诉我们,这个事件是法国大革命。
1.2 问题探究接下来的问题探究中,老师带着大家思考了“法国大革命是怎么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有哪些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
二、知识讲解2.1 起源老师从法国大革命的起源谈起,告诉我们一系列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这些因素不断积累导致了贫富对立、贵族奢侈、人民穷苦、税负高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的人民开始起义,最终引爆了法国大革命。
2.2 经过接着,老师对法国大革命的经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三个阶段:议会革命、雅各宾独裁和热月政变,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领袖和事件,而且也有明显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冲突。
这些文字和图片的呈现,使得同学们非常好奇。
2.3 影响在详细讲解了法国大革命经过的历史基础之上,老师解答了同学疑惑——在法国大革命推动下,深刻地改变了法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也间接地影响了世界范围的革命浪潮,使得民主、人权、平等、自由等政治文化理念得到广泛传播,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思考问题在讲解了法国大革命的相关知识之后,老师提出了一些思考问题:3.1 为什么会有法国大革命?3.2 法国大革命对于人类社会和世界的影响是什么?3.3 在今天,我们需要怎样对待历史?三个思考问题逐一地引发了同学们不同的思考和讨论,同学们互相交流,呈现出长远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四、点评课堂上,老师特别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诉我们不仅要热爱历史,而且必须珍视历史、探索历史,并以正确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对待历史。
【教学方案】伟大的历史转折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许多重大事件所构成的。
2. 通过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和它的衰落原因。
2. 教学内容:a. 封建社会的特点:土地私有制,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科举制度等。
b. 封建社会的衰落: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农民起义等。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封建社会的特点和衰落原因。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封建社会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辛亥革命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 教学内容:a. 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清朝的衰落,民族危机的加深。
b. 辛亥革命的过程:武昌起义,各省响应,中华民国的成立。
c. 辛亥革命的影响: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相关资料,了解其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b.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新文化运动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2. 教学内容:a.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民主、科学、民生、国家的复兴。
b.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c.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的: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
3. 教学活动:a. 引导学生阅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了解其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六、教学活动1. 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如陈独秀、鲁迅等,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主张。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与反思
达州粟敏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腾飞情况,根据史实分析、归纳经济特区建立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分组收集和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录像、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
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指导学生读《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了解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地理笵围,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
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
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重难点分析】
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现。
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摘要)
新课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好年头、好兆头》。
教师提问:此歌歌唱的是我国什么时期取得的成就?我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于什么时候?以什么事件为开端?教师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口述史料。
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的事例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
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新闻资料片断,要求学生归纳会议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1、思想路线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前提)
2、政治路线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关健)
3、组织路线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保证)
教师展示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帮助学生感性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请学生上台交流收集到的材料。
教师提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解放前的“单干”有没有区别?
教师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强调和让学生认识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土地公有制,并不是分田到户了,这与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相符合的。
教师用当今农村的巨大变化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提高。
2、农业生产得到很大的发展,农村经济好转,农民开始走上富裕。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歌词中的“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由此导入第三子目。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对外开放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是从哪些城市开始的?
2、经济特区为什么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3、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教师归纳总结,展现未填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与学生共同填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以此使学生形象、生动的了解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课堂小结:略
教师点拨,提示。
巩固练习:略
【教学反思】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
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
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
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
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
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
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
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
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改进措施】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
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
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
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
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二是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