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小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性发展
- 格式:pptx
- 大小:845.57 KB
- 文档页数:54
第十一讲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成熟。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既有上升时期(一至三年级和五至六年级),也有平衡发展时期(三至五年级)。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的特点自我概念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包括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的认识。
其发展的趋势是:(1)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的描述(低、中年级)到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高年级);(2)由个人的和才能的简单抽象到社会自我、学术自我、身体自我的形成;(3)随年龄增长,男性的自我接纳高于女性的自我接纳;(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份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发展趋势是:(1)从顺从他人的评价到独立地评价自己;(2)从笼统的评价到对各个方面的评价;(3)小学儿童出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并由具体到抽象,由外显行为到内心世界地发展着;但进行抽象评价和内心世界的评价仍然不多;(4)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稳定性增强。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有高度的一致性,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自我体验也越来越深刻;(2)自我体验包括对自己所产生各种情绪情感的体验,愉快感与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羞愧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二、小学儿童的社会认知的发展所谓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的认识。
包括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识。
它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社会认知的发展总趋势是:(1)从表面到内部,从对外部特征的注意到深刻品质的注意;(2)从简单到复杂,从对问题个别方面的到多个方面、多个维度地看待问题;(3)从呆板到灵活;(4)从对个人及眼前利益的关心到关心他人和长远利益;(5)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6)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简介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
凡是有人群的地,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
人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
你跟别人打交道的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的场合。
(一)社会性的产生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大多数学者实质上都是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即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
动物也有这类需要,所以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
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
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
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
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
沙赫特也曾做实验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
学前心理学之第十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首先,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开始显著提高。
孩子们开始理解并感知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他们能够观察到他人的行为并从中推测别人的感受和意图。
同时,他们也能够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言语来学习和理解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技巧。
这种社会认知的发展为儿童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基础。
其次,情感及人格发展在学前阶段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经验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能够体会别人的情感。
这样的情感发展为儿童在与他人交往中建立积极关系提供了基础。
接下来,同伴关系也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更愿意与同龄人进行交往,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需求和意见。
同伴关系的发展对于儿童的社会技能和社交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合作、分享和解决冲突。
此外,学前儿童的性别认同也开始在这个阶段形成。
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身份,并开始培养相应的性别角色和特征。
这个过程主要通过模仿和源于家庭和社会的性别角色期望来实现。
性别认同的发展为儿童在与同性和异性交往中产生适当的行为和期望提供了指导。
最后,儿童在学前阶段的道德发展也值得关注。
他们逐渐理解和接受社会规范,并开始从内心生成道德判断。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主要受到家庭和学校的影响。
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并逐渐发展出合作、公平和友善的行为。
总之,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认知、情感及人格发展、同伴关系、性别认同和道德发展。
这些方面互相关联和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技能、社交能力和道德意识的发展。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