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拔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溶解性1.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实验的分析和讨论,下列关于物质溶解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温度下,搅拌可增强物质的溶解性B.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D.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2.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有多种。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分析上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性质有关B.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剂的性质有关C.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温度有关D.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的质量有关3.在进行硝酸钾与氯化钠溶解性比较的实验时,下列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
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溶质质量④溶剂质量⑤溶剂种类A.①②B.②③④C.①④⑤D.①⑤4.溶液的特点是均一、稳定而且透明,许多溶液虽然透明却是有颜色的。
无水硫酸铜是一种色粉末状固体,而硫酸铜晶体和硫酸铜溶液则显色。
硫酸亚铁溶液是色的,而氯化铁溶液则显色。
5.请针对下列物质溶解性的结论,各举出一个合适的例子。
(1)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例子:。
(2)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例子:。
(3)同一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例子:。
6.为了探究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是有限的,小明向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
下列图像中,符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
A. B. C. D.(第7题)7.如图所示,当胶头滴管中的水滴入瓶中后,右侧玻璃管中的红色液体发生了明显的移动。
若使红色液体右移,则瓶中所装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B.蔗糖C.硝酸铵D.氯化钠8.在三只烧杯中盛有等量的水,然后依次加入30g、40g、50g蔗糖,用玻璃棒充分搅拌溶解,最后的情况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第8题)(1)三只烧杯中,一定不再溶解蔗糖的是烧杯。
(2)三只烧杯中,一定可以再溶解蔗糖的是烧杯。
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1.已知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为36g,求2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氯化钠质量。
选项A,36g正确。
2.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升高温度。
选项D正确。
3.图K13-1中的操作正确的是:先将粗盐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后用纯净水洗涤。
选项B正确。
4.答案为A。
过滤时用到的仪器为: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是错误的。
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钾。
5.选项B错误,应为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9.其他选项正确。
6.选项B不正确,应为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溶液不再饱和。
7.(1) t1℃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氯化钠。
(2) t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3) 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结晶分离。
8.氯化钠在35.7℃时的溶解度为13.3g,硝酸钾在13.3℃时的溶解度为35.7g。
4.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可以提取出多种物质,如氯化钠和镁。
图K13-5展示了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钠的过程。
在图中,①代表蒸发池。
析出晶体后的母液是饱和溶液。
实验室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步骤是:溶解、过滤和蒸发。
在这三个步骤中,使用的同一种玻璃仪器是漏斗,其作用是过滤固体杂质。
提取粗盐后的母液中含有较多氯化镁,从母液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大致如下:氢氧化钙加入试剂X,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镁,然后进行一系列反应最终得到金属镁。
反应Ⅰ属于酸碱反应,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 + MgCl2 → Mg(OH)2 + CaCl2.5.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连云港的海水资源也非常丰富。
晾晒海水可以得到粗盐,但其中含有多种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实验室中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的步骤是溶解、过滤、蒸发和计算产率等。
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末端要轻轻地斜靠在漏斗边缘,蒸发时为防止液滴飞溅,可以采取用玻璃棒搅拌或盖上玻璃板等操作。
最新精选鲁教版化学九年级全册3物质的溶解性拔高训练八十三第1题【单选题】甲、乙(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溶液中含有少量乙,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B、t1℃乙的饱和溶液(溶液中无晶体)升温到t2℃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C、t2℃分别将等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t2℃将由50g甲配制成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能得到130g甲的饱和溶液【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如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Cl的溶解度大于KNO3的溶解度B、t1℃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20%C、在温度高于t2℃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大于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t2℃时的NaCl溶液与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判断,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当甲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C、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加水溶解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甲<乙D、把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一定变小【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用氯化钠配制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现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称取氯化钠;③过滤;④量取水;⑤计算;⑥蒸发结晶.针对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⑤②④①③B、直接在量筒中溶解配制溶液可减小误差C、配制时用量筒量取80毫升蒸馏水D、该实验室温,氯化钠溶解度等于25克【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根据这一条件及溶解度的含义,判断下列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A、100g水溶解36g食盐恰好能配成饱和溶液B、20^°C时,100g食盐饱和溶液里含有36g食盐C、20^°C时,把136g食盐饱和溶液蒸干,可得到36g食盐D、饱和食盐水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为36:100:136【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某同学根据下图所示溶解度曲线获得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B、3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C、10℃时KNO3的溶解度大于NaCl的溶解度D、NaCl的溶解度与KNO3的溶解度不可能相等【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甲、乙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图。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2、3课时)(分层练习)知识清单:1.固体溶解度(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①一定温度下;②100g溶剂;③达到饱和状态;④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单位为g。
(3)影响因素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
a.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如NaCl;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4)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溶解度/g<0.010.01~11~10>10一般称为难溶微溶可溶易溶2.气体溶解度(1)定义:通常是指该气体的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内因:气体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因:温度、压强。
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3.固体溶解度曲线(1)意义图1图2内容意义曲线(如图1曲线甲)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曲线上方的点(如图1点C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解的固体曲线下方的点(如图1点A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点(如图1点B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交点(如图2点d )表示几种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相等(2)应用①判断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
④判断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⑤判断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⑥确定混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
4.结晶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1)对于所有固体溶质的溶液,都可用“蒸发溶剂法”;(2)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降温结晶法”;(3)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一般只采用“蒸发溶剂法”;(4)对于形如的溶质的溶液,还可用“升温结晶法”。
专题1 物质的溶解性夯实基础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A.36 g B.3.6 g C.7.2 g D.10 g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图K13-14.【龙东】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6.图K13-2【北京】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B.t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后,溶液仍饱和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
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图K13-3(1)t1℃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不易加快冰糖溶解的方法是()A.加水B.加热C.搅拌D.把冰糖粉碎2.如图所示,试管中盛有水,将气球中的某种固体小心的倒入试管中,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
则固体物质可能是()A.硝酸铵B.蔗糖C.氯化钠D.氢氧化钠3.下列各组物质能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当胶头滴管中的液体是水,把水滴入瓶中,U 型管中的液面发生了明显变化。
若 a 处液面上升,则符合此现象的物质的是()A.氢氧化钠B.蔗糖C.硝酸铵D.食盐4.某“天气瓶”通过樟脑在酒精溶液中的结晶情况反映气温变化。
如图为该“天气瓶”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的状况,则瓶内溶液一定为相应气温下樟脑饱和溶液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甲、乙、丙5.将ag食盐投入到bg水中,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A.等于(a+b)g B.小于(a+b)gC.小于或等于(a+b)g D.大于或等于(a+b)g6.t℃时,分别采取下列措施,一定能使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是()①降低温度②升高温度③加水④加足量溶质⑤恒温蒸发水.A.①有B.只有④⑤C.有②和④D.有①和③7.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B.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8.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氢氧化钙④增加氧化钙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⑥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⑥D.①③④⑥9.小华在复习阶段整理了以下概念关系图,其中正确的是()A.B.C.D.10.20℃时,100g 水中不断加入 NaCl 固体,充分搅拌后过滤,称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如表所示,其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选项①②③④加入 NaCl 质量(g) 5 15 36 40所得溶液质量(g)105 115 136 136 A.①②B.②③C.③④D.都是二.填空题1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等质量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的溶解能力与、、三个因素有关.12.如图,向烧杯中加入试剂 A,发现烧杯中水温明显升高。
3.2.1物质的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一、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雪碧汽水
B、医用盐水
C、葡萄糖水
D、碧纯蒸馏水
2、下列各组物质充分混合后,形成溶液的是()
A、硝酸钾和水
B、洗洁精和水
C、牛奶和水
D、水泥和水
3、一杯糖水中,各部分的性质是()
A、上面甜度小,下面甜度大
B、完全相同
C、上面甜度大,下面甜度小
D、略有不同
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水才可以作溶剂
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5、将少量的氧化钙放入水中形成溶液,其中的溶质是()
A、CaO
B、Ca(OH)2
C、H2CO3
D、H2O
6、在如图三个烧杯中,各倒入100毫升蒸馏水,然后依次加入硝酸钾固体,并充分搅拌。
已知加入的固体质量从①至③依次增加,那么从图中可以判断烧杯中的溶液肯定是不饱和溶
液的是()
A、①
B、①和②
C、②
D、②和③
二、填空题
1、要使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沪教版(全国)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培优练习一、选择题1.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操作是A.加热B.振荡C.搅拌D.加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B.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降低温度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C.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D.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一定减小3.降低温度使氯化钠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前后,不改变的是A.溶解度B.溶剂质量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4.关于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A.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22g/100g 水B.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C.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零D.溶解度可以定量的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5.下图为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说法正确的是A.T1℃时,KNO3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B.T3℃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T1℃,析出晶体30 克C.T2℃时,KNO3 和NaCl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可能相等D.T1℃时,20 克KNO3和20 克NaCl 的混合物放入100g 水中,恒温蒸发至析出晶体,晶体中一定有NaCl,可能有KNO36.某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白砂糖、柠檬酸和水等多种物质,打开汽水瓶盖,有大量气泡逸出,说法正确的是A.白砂糖的溶解度减小B.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减小C.气泡逸出后的溶液为二氧化碳的不饱和溶液D.汽水溶液质量不变7.一定温度下,在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继续投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会发生改变的是A.溶解度B.溶液质量C.溶液密度D.溶液质量分数8.20℃时KCl的溶解度是34g/100g水,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整个过程中无溶剂损失)。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和丙都是KCl的饱和溶液B.丁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4%C.溶液中溶质质量大小的关系是:甲>丙=丁D.若乙溶液恰好饱和,则40℃时KCl的溶解度为40g/100g水9.已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分析下列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A.溶液甲的质量分数为25%B.溶液丁的质量分数与溶液乙的质量分数相等C.溶液丙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溶液乙的质量为150克10.t1℃时,将a、b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各15g,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所示;降温到t2℃时,忽略水分蒸发,现象如图乙所示。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五节物质的溶解(一)【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为了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方案。
该实验无法探究的因素是()A.溶质种类B.溶剂种类C.溶液温度D.颗粒粗细2.许多科学知识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关于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包含浓溶液B.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并列关系C.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属于交叉关系D.不饱和溶液与稀溶液属于交叉关系3.20℃时,四个实验小组分别取不同质量的氯化钠,逐渐加入各盛有50g水的烧杯中,不断搅拌直到不再溶解为止,然后分别称量剩余氯化钠的质量。
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第三组所得溶液的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B.第四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第二组大C.20℃时,5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有18g溶质D.实验中只有第一组得到的是不饱和溶液4.碳酸钠易溶于水,其溶解度如下表。
在20℃时,将30克碳酸钠粉未加入100克水中,充分搅拌后,再逐渐升温到30℃,这一过程中()A.溶液从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一直是饱和溶液C.溶液从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D.溶渡一直是为不饱和溶液5.周末,感到有点饿的小邵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
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B.喝糖水时感到很甜C.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D.凉的糖水底部都有剩余的白糖6.图所示为一瓶喝剩的汽水,下列对剩余的汽水描述正确的是()A.瓶内上部没有二氧化碳气体存在B.打开瓶盖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剩余汽水一定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C.如果置于冰箱中一段时间,汽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将更少D.打开瓶盖有二氧化碳气体冒出,剩余汽水不是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7.如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种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A.氢氧化钠固体B.硝酸铵固体C.氯化钠固体D.生石灰固体8.对“2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解释正确的是()A.20℃时,100 g硝酸钾溶液中含有31.6 g硝酸钾B.在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C.20℃时,100 g水中溶解31.6 g硝酸钾就达到饱和状态D.20℃时,31.6 g硝酸钾被水溶解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B.相同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C.溶液中存在固体溶质时,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将饱和溶液中的水蒸发一部分,剩余溶液一定还是饱和溶液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B.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无论在什么温度下,一杯杯底有蔗糖固体不能再溶解的蔗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D.一杯杯底有食盐固体不能再溶解的食盐水在任何温度下都是饱和溶液11.某温度下,可以看到一杯硝酸钾溶液中容器底部有少许溶质,然后给该溶液加热,发现过了一会儿,容器底部的溶质消失了。
-----WORD格式--可编辑--专业资料-----一、溶解性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植物油难溶于水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量的冷水溶解的多。
请回答:⑴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三种因素有关,⑵请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事例(要求与上述所列事例不同)。
2.某同学欲配制一杯硝酸钾溶液,下列操作既能加快硝酸钾固体的溶解速率,以能改变硝酸钾的溶解度的()A研碎 B搅拌 C加热 D静置二、溶解度1.下列对“200”的解释正确的是()A.200 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B.200C100 硝酸钾D.2002.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达到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固体④减少硝酸钾固体⑤增加溶剂⑥减少溶剂下列方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⑥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饱和溶液都是稀溶液 B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一定的晶体析出C析出晶体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剩余溶液一定变稀4.某同学在一定温度下,向质量均为100g的四份溶液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钾固体,搅拌至充分溶解(如有不能溶解的硝酸钾则过滤除去),得到溶液,该学生在实验中记录数据如下:根据上述数据分析⑴实验4中,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吗?理由是⑵实验1——4中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是和⑶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⑷欲使未饱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在该温度下采取的措施为。
5.如图是ABC三种物质溶解度曲线⑴在0C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 S(gS A =S B>S C⑵随温度的升高,ABC三种物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物质的是 B⑶要将B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析出应用的方法是 C⑷B中混有少量的A,要分离提纯B应用方法--完整版学习资料分享----。
物质的溶解度计算练习题一、基础练习题1、在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
在此温度下,将 20g 氯化钠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多少?解题思路:首先,判断 20g 氯化钠在 50g 水中是否能完全溶解。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表示在 1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 36g 氯化钠。
50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36g÷2 = 18g\)因为 20g>18g,所以氯化钠不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解的)+溶剂质量= 18g + 50g = 68g2、已知硝酸钾在 30℃时的溶解度为 458g。
在 30℃时,将 30g 硝酸钾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解题步骤:30℃时,50g 水中最多能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458g÷2 = 229g\)因为 30g>229g,硝酸钾不能完全溶解。
溶质质量(溶解的)为 229g,溶液质量= 229g + 50g = 729g溶液的质量分数=\(\frac{229g}{729g}×100\%≈ 314\%\)3、 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 372g。
若将 70g 氯化铵放入 20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若使该溶液达到饱和,至少需要蒸发掉多少克水?分析:200g 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铵的质量为:\(372g×2 = 744g\)因为 70g<744g,所以溶液不饱和。
设蒸发掉 x g 水可使溶液饱和,则有:\(\frac{70g}{200g x} =\frac{372g}{100g}\)\(70g×100g = 372g×(200g x)\)\(7000g = 7440g 372x\)\(372x = 440g\)\(x ≈ 118g\)二、提高练习题1、某温度下,将 120g 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干,得到 20g 甲物质。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判断物质的溶解性质化学中,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是否能够完全溶解,以及溶解的程度如何。
溶解性与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密切相关,因此在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判断物质的溶解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通过一些练习题来提高对化学物质溶解性的判断。
练习题一:下列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质,按照以下格式进行回答:物质:溶解性质。
1. NaCl2. AgCl3. C6H12O64. CaCO35. CH3COOH解答:1. NaCl:易溶于水。
2. AgCl:不溶于水。
3. C6H12O6:易溶于水。
4. CaCO3:微溶于水。
5. CH3COOH:易溶于水。
练习题二:以下物质在酒精中的溶解性质,请判断是否能够溶解:物质:溶解性质。
1. C6H142. NaCl3. CH3COOH4. C10H22解答:1. C6H14:不溶于酒精。
2. NaCl:不溶于酒精。
3. CH3COOH:易溶于酒精。
4. C10H22:不溶于酒精。
练习题三:以下物质在醚中的溶解性质,请判断是否能够溶解:物质:溶解性质。
1. NaCl2. C6H143. CH3CH2OH4. C6H12O6解答:1. NaCl:不溶于醚。
2. C6H14:易溶于醚。
3. CH3CH2OH:不溶于醚。
4. C6H12O6:微溶于醚。
练习题四:石蜡是一种固体蜡状物质,判断以下溶剂中哪些可以溶解石蜡:溶剂:溶解性质。
1. 水2. 酒精3. 醚4. 苯解答:1. 水:不溶于水。
2. 酒精:不溶于酒精。
3. 醚:不溶于醚。
4. 苯:不溶于苯。
通过以上练习题的判断,可以得出一些结论:1. 大部分无机盐是易溶于水的,如NaCl。
2. 一些有机化合物,如醇类、羧酸类等,易溶于水。
3. 某些无机化合物,如AgCl和CaCO3,一般不溶于水。
4. 部分有机化合物,如烷烃类,常不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
5. 特定溶剂对物质的溶解性有重要影响,不同溶剂可能产生不同的溶解性质。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物质中,易溶于水的是()A 碳酸钙B 氯化钠C 氢氧化铜D 氯化银答案:B解析:碳酸钙(CaCO₃)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盐;氢氧化铜(Cu(OH)₂)是一种难溶性的碱;氯化银(AgCl)是一种难溶性的盐;而氯化钠(NaCl)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盐。
2、下列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A 硝酸钾B 氯化钠C 氢氧化钙D 蔗糖答案:C解析:硝酸钾(KNO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氯化钠(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氢氧化钙(Ca(OH)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3、在一定温度下,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 升高温度B 加入溶质C 加入溶剂D 降低温度答案:C解析:升高温度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可以使其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但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升高温度会使其析出晶体,反而成为饱和溶液;加入溶质会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会使其析出晶体,成为饱和溶液;而加入溶剂一定能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4、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
在此温度下,将 20g 氯化钠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 265%B 286%C 36%D 40%答案:A解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 36g,意味着 100g 水中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
50g 水中最多溶解 18g 氯化钠,将 20g 氯化钠放入 50g 水中,只有 18g 氯化钠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50g + 18g = 68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8g ÷ 68g × 100% ≈ 265%。
5、下列有关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20℃时,20g 某物质溶解在 100g 水中,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0gB 20℃时,20g 某物质在 100g 溶液中达到饱和状态,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 20gC 20℃时,100g 水中溶解了 25g 某物质,所以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5gD 20℃时,某物质在 100g 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 20℃时的溶解度答案:D解析: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100g 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单元1 物质的溶解过程一、选择题1.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A.牛奶B.蔗糖水C.泥水D.花生油2.厨房中的下列物质:①食盐、②面粉、③植物油、④蔗糖、⑤食醋、⑥白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得到溶液的一组是()A.①③④⑤B.②③④C.①④⑤⑥D.③④⑤⑥3.关于溶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溶液中的溶剂是液体,溶质是固体C.溶液是无色、透明的D.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是溶液4.向如图小试管里的液体中加入某种固体物质后,U形管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降低,a端液面上升,则加入的一组物质可能是()固体液体A 生石灰水B 烧碱稀盐酸C 氯化钠水D 硝酸铵水5.向l00g10%NaOH溶液中加入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5% %6.农业上常用16%的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下列方法能配制出该选种溶液的是()氯化钠和16g水%的氯化钠溶液和5g水%的氯化钠溶液蒸发4g水%的氯化钠溶液和1g氯化钠参考答案:一、选择题解析: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正确故选B。
解析:面粉植物油都不能溶于水,面粉形成的是悬浊液,植物油形成的是乳浊液,故选C。
解析:A.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故选项A正确;B.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故B错误;C.有些溶液是有颜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故C错误;D.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是溶液也有可能是纯净物,故D错误。
故选A。
解析:A.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使瓶内气压增大,使b 端边的红墨水液面上升,a端液面下降,故A错;B.烧碱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使瓶内气压增大,使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上升,a端液面下降,故B错;C.氯化钠溶于水,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U形管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不变,故C错;D.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b端边的红墨水液面降低,a端液面上升,故D正确。
单元3 物质溶解性的改变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前者一定大于后者的是()℃时KNO3的溶解度,80℃时KNO3的溶解度℃时:NaCl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NaCl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10g铝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NH4NO3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含有甲和乙的两种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
现将温度由80℃降到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都减少B.杯中固体甲减少.固体乙增多C.溶液中甲.乙溶液都减少D.溶液中溶质甲减少.溶质乙增多3.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
则能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4.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用到各种洗涤剂,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不具有乳化功能的是()A.用汽油洗去机器零件上的油污B.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C.用液体皂洗衣服D.用沐浴露洗澡5.下列现象不可用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解释的是()A.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B.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C.给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加热,会变浑浊D.加热冷水,在沸腾前会有气泡冒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解析: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80℃它的溶解度比20℃的溶解度大;B.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故30℃时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小于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C.计算知同质量的镁铝与酸反应生成氢气量,铝比镁多,故10g镁生成的氢气比10g铝生成的氢气要少;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故前者温度大于后者温度。
故选D。
解析: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因此降温时,甲的溶液中会出现更多的晶体,乙的溶液中的固体会逐渐的减少,故选D。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C.t℃时,4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则该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一定为40g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2.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所示。
在一个大烧杯中装着含有甲和乙的两种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乙的固体存在。
现将温度由80℃降到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杯中固体甲和固体乙都减少B.杯中固体甲减少、固体乙增多C.溶液中甲、乙溶液都减少D.溶液中溶质甲减少、溶质乙增多3.现有a、b两种物质在t1℃的饱和溶液,将它们的温度分别升高到t2℃,a溶液有晶体析出而b溶液还可以继续溶解一些b晶体。
则能表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是()4.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5℃。
现烧杯中析出m1g KNO3晶体,乙烧杯中析出m2g KNO3晶体。
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A.m1=m2B.m1>m2C.m1<m2D.m1=2m25.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1)t2℃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2)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6.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20℃时,A、B、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2)35℃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 g,均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最少的是,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3)30℃时,a点表示100g水中溶解A物质的质量,要使其变为30℃的饱和溶液,需要加入A物质的质量是。
参考答案:1.D2.D3.B 提示:A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B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物质的溶解性(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在30℃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5 g,在60℃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B 物质10 g,则( )A.A的溶解度比B大B.B的溶解度比A大C.二者的溶解度相等D.无法比较二者的溶解度大小【解析】选D。
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知,30℃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10 g,60℃时,B物质的溶解度是50 g,由于它们的温度不相同,物质也不相同,它们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也未知,故无法比较它们的溶解度的大小。
2.已知下列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其中属于可溶物质的是( )A.碳酸钙为0.001 3 gB.食盐为36 gC.熟石灰为0.17 gD.氯酸钾为7.4 g【解析】选D。
2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为7.4 g,大于1 g而小于10 g,属于可溶性物质,D正确。
3.某温度时,将KCl的饱和溶液11.2 g,蒸干后得到3.2 g KCl固体,则该温度时KCl的溶解度为( )A.8.0 gB.28.6 gC.40.0 gD.71.4 g【解析】选C。
由题目信息可知,11.2 g饱和溶液中含3.2 g KCl固体,即8.0 g溶剂中可溶解3.2 g溶质,由此可以确定该温度时KCl的溶解度为40.0 g。
4.(2012·淄博中考)如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小峰同学从中获取了以下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A.N物质的溶解度小于M物质的溶解度B.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t1℃时,M、N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t2℃时,M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N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比较溶解度的大小应指明温度,A错误;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M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正确;未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C、D错误。
单元2 物质的溶解性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一定是均一、稳定的无色透明液体
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t℃时,40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则该温度时硝酸钾溶解度一定为40g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25℃时,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200g和100g,然后分别都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5℃。
现甲烧杯中析出m1g KNO3晶体,乙烧杯中析出m2 g KNO3晶体。
则m1与m2的大小关系是()
A.m1=m2
B.m1>m2
C.m1<m2
D.m1=2m2
3.t ℃时,将一定量KNO3的不饱和溶液平均分为三份,分别恒温蒸发出水的质量为5 g、10 g、15 g,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依次为a g、b g、c g,则a、b、c 三者的关系为()
A.c = a + b
B.c = 2 b-a
C.c = a + 2 b
D.c = 2 a-b
4.已知下列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其中属于可溶物质的是()
A.CaCO3为0.0013g
B.食盐为36g
C.熟石灰为0.17g
D.KClO3为7.4g
5.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A.4g
B.6g
C.10g
D.15g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解析:A.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溶解度即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由于未指明是否达到饱和状态,故无法确定该温度时溶解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D.温度一定时,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物质,故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2.A解析:根据题意,两烧杯中所析出晶体的质量均为25℃时10g水所溶解硝酸钾的最大质量,因此两个烧杯中析出晶体质量相等,即m1=m2。
故选A。
3.B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因所给三份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质量相等,若各自恒温蒸发5 g水后均析出a g KNO3晶体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若在此饱和溶液基础上再蒸发5 g水析出硝酸钾固体为(b-a)g,进而推知再蒸发10 g水析出KNO3晶体为2(b-a)g,则该份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共蒸发15 g水析出硝酸钾晶体c=a g+2(b-a)g,整理得,c=2b-a。
故选B。
4.D 解析:了解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分类,可溶物的溶解度是1-10g。
故选D。
5.B解析: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由此可知6g晶体溶解在1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也就是说10g水中最多溶解6g该物质,由于析出晶体后的溶液是饱和溶液,所以将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应为6g。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