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水平露天煤矿采区过渡期间转向问题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煤矿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开采技术改进策略煤矿开采是煤炭工业的核心业务之一,是国家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然而,过度的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下面将介绍煤矿开采存在的问题及开采技术改进策略。
首先,煤矿开采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煤炭采取露天开采方式,常常导致大面积土地削平,掏空山体,破坏生态环境。
另外,煤炭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水,排放到周围的水源、土壤和大气中,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的质量。
2.煤炭资源浪费:传统的煤炭开采方式为顺槽开采,存在资源损失和浪费的问题。
由于煤炭层倾斜、覆盖厚度不均等原因,导致无法完全采取所有可用的煤炭资源。
3.安全事故频发:煤矿开采是一个高危行业,由于工作环境复杂、作业难度大、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这些事故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宁和稳定。
其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开采技术改进策略:1. 建立环保指导制度:加强环保意识,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炭开采规划,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 推广“石材柱支护”技术:该技术采用预制混凝土柱体作为支护材料,能够有效减少煤炭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
3. 采用智能化作业技术:通过采用智能化设备和技术,降低人工劳动率,在保障生产效率的同时,增强作业安全性和生产环保性。
4.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生产管理,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生产技能,严格执行工作流程和安全制度,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煤矿开采存在的问题和开采技术改进策略相互影响,只有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安全生产,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
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煤矿开采技术是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煤炭等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煤矿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下面我们将从技术发展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分析煤矿开采技术。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1.机械化与自动化:传统的煤矿开采方式主要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
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挖掘机械和设备被广泛使用,如隧道掘进机、矿山运输设备、自动化煤矿输送系统等,使得煤矿开采更快、更安全、更高效。
2.安全技术:煤矿开采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煤矿开采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国加强了煤矿安全管理,技术手段推动了安全条件的改善,如先进的透水、防火技术,智能化监控系统等,大大降低了煤矿事故发生率。
3.绿色环保:在过去的煤矿开采中,存在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煤尘、废水排放等。
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环保技术逐渐应用于煤矿开采中,如湿法制尘、尾矿处理等,有效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煤矿开采技术存在的问题:1.资源枯竭问题:由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开采量大,煤层资源呈现出规模大、矿藏丰富等特点,但随着矿井的深入开采,煤矿资源逐渐枯竭。
煤矿开采技术应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提高煤炭开采率,减少资源浪费。
2.煤层赋存条件复杂:我国煤矿分布广泛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导致煤层厚度、倾角、赋存规模等差异较大,煤矿开采技术应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进行优化设计,确保开采安全和高效。
3.能耗和排放问题:煤矿开采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同时也伴随着大量的煤气、煤尘等污染物的排放。
这对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压力。
煤矿开采技术应注重降低能耗和排放,发展清洁煤炭技术,促进绿色低碳矿山的建设。
4.安全问题:尽管煤矿安全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煤矿事故仍时有发生。
由于煤矿地质条件和开采工艺的差异性,对安全生产的要求也不同。
煤矿开采技术应加强对安全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安全预警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影响。
浅谈国内煤矿开采中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方向作者:冯璇太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2期摘要:煤炭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能源,多年来,豫西地区的大量煤炭企业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机械化、大作业面开采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必须不断总结面临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才能不断提升开采的技术水平,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煤矿开采;问题;调整方向1国内煤矿开采面临的主要问题1.1资源保障问题首先,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
其次,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
再次,资源保证程度低。
最后,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
1.2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国内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部分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之外的小型、乡镇煤矿,他们普遍存在机械化水平低等现象。
其次,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现象严重。
这主要体现在进入新世纪以来煤炭企业的“黄金十年”,疯狂采掘“黑金”致使一些煤矿对于利益的追求到了不间断作业的地步。
再次,部分煤矿煤炭供给能力不足,但一些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却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
1.3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国内煤炭企业行业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低,其次,煤炭企业负担过重,除了较高的税负之外,不少煤炭企业由于所在地区社会承受能力弱,难以减人提效。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开采,部分煤矿资源枯竭,生产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富余人员、工伤抚恤人员多,转产困难。
与此同时,近几年煤炭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致使煤矿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低。
1.4煤矿安全与矿区环境治理问题首先,国内煤矿煤炭安全形势严峻,近年来矿难事故仍时有发生,我国矿难死亡率显著高于世界其它主要国家。
其次,我国煤矿矿区环境治理问题形势严峻,据不完全统计,现已累计堆存煤矸石数十亿吨,占地近20万亩。
煤矿安全现状与改进方向讨论煤矿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但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煤矿事故频发。
为了保障煤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必须对煤矿安全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改进方向。
本文将对煤矿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煤矿安全的方向。
目前,我国煤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煤矿事故频发,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但仍然难以完全杜绝事故发生。
其次,煤矿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再次,安全设备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许多煤矿仍然采用老旧的设备和技术,容易出现故障和事故。
为了改进煤矿安全状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对煤矿企业的巡查力度,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督促和指导,确保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生产经营。
其次,加强煤矿安全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推动煤矿安全设备和技术的创新。
在设备方面,应当采用更安全、更可靠的设备,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事故。
在技术方面,应当推动煤矿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无人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煤矿安全监测和预警方面的应用,可以提高事故的识别和预警能力。
再次,加强煤矿安全教育培训。
煤矿企业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安全生产培训不应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需要通过现场实践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将知识贯彻到每个员工的行为中。
同时,建立健全员工安全激励和惩罚机制,让员工真正意识到煤矿安全对其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
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煤矿事故的调查研究和信息共享。
通过对煤矿事故的深入调查,可以找出事故的原因和隐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同时,各煤矿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安全经验和教训分享给其他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和交流,共同提高煤矿安全水平。
矿山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几点个人思考摘要:一般而言,露天地下埋设的矿山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没有复盖厚层,其中大多数是高度倾斜、中等厚度和超厚的矿藏。
在露天开采阶段之后,这些矿山的特点是生产速度快,初始成本低,贫困和损失指标高。
在20世纪之前,这项工作通常采取露天采矿的形式。
但是,随着露天开采的深度增加,它变成了地下开采。
面对这种情况,向露天开采过渡需要对矿区进行细致的设计、统一的规划和实施。
在向地下开采过渡的后期阶段,需要考虑设计低交通线。
在过渡期间,地下采矿应充分利用露天采矿所使用的设备和安全措施,以促进从金属采矿到地下采矿的安全和稳定过渡,并确保在采矿安全方面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关键词:金属矿山;发展现状;露天转地下;安全实践分析;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矿产资源得到广泛利用,消费增加,总量减少。
因此,有必要加强开采,许多金属矿应遵循露天开采到地下开采的模式。
该模型广泛用于低延续性和结构广泛的金属矿山,在开采过程中很容易上升到地面以上,从而威胁到采矿工人的安全。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分析从露天开采到地下开采的金属矿山的现状,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进采矿技术,确保安全作业。
此处讨论的问题仅供参考。
一、国内露天转地下开采的技术发展现状1.现状分析我国没有太多的金属矿山被转移到露天开采。
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尽管我国露天铁矿的数量很少,但成功地将铁矿转化为经验教训,积累了技术专门知识,为采矿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中铜陵有色金属有限公司的两个铜矿是最具代表性的露天地下开采金属矿山。
对铜山铜矿而言,矿的主要输送线位于-40m煤层,实际开采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是:露天开采,但该技术可以利用多孔毫秒开采技术人工控制对地下煤层的影响,即粉尘量因此,在火药量的控制下,行车道顶板不能开裂和误差,未成年人的安全不受影响,爆炸产生的地震波将在安全限度内计算。
采矿结束后,尽可能进行计数,以确保人员的安全。
更重要的是,该矿在转入地下之前与有关科学机构进行了合作,以研究和分析在这一转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技术问题。
谈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在煤矿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煤矿开采技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支持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始于人工垦采时期,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外开始投入
大量资金,通过煤矿智能化开采的方式来提高煤矿开采效率。
从最初的井下开采技术,到
现在广泛应用的露天开采技术,煤矿开采技术的水平逐渐提高。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煤矿开采技术已经实现了全面智能化,如智能化采煤机、智能化输送机、智能化掘进机等,可实现自动化全流程作业,提高了煤炭生产的效率,节约了人力和物力。
现在正在开展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矿井安全和环保措施,能够对
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进行精准监控,高效解决问题。
但是,煤矿开采技术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煤矿开采成本高,尽管智能化开
采技术可以提高采煤效率,降低人力物力开支,但是由于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很高,因此仍
然需要投入很高的成本。
其次,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仍然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在自动化开
采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人员的安全问题,需要对设备进行严格的安全检测和管理。
最后,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也需要在环保和可持续性上进行严格的管理,需要将煤矿的环境破坏
降至最低程度。
综上所述,煤矿开采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在高科技的协助下,煤矿智能化开
采技术有望实现持续快速发展。
但是,我们还需要在保障人员安全,严格环保和可持续性
方面做好管理,用科技为煤矿工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煤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对策建议煤矿是我国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也是一个存在众多问题的行业。
本文将探讨煤矿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首先,煤矿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安全事故高发。
由于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由于生产环境恶劣、技术设备老化、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煤矿事故时有发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推广先进的安全技术和设备,并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
其次,煤矿的环境污染也是一个关注的问题。
煤矿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导致大气、水源和土壤的污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煤矿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加强科研力度,寻找高效处理煤矿废弃物的方法。
再次,煤矿行业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
煤矿生产中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导致资源的浪费严重。
同时,由于我国煤炭资源过多依赖传统的露天开采方式,导致煤矿资源在采掘过程中大量丢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推广煤炭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并且,加强煤矿规划和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煤炭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煤矿还存在人力资源的问题。
由于煤矿的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同时,煤矿本身的技术含量较低,导致员工技能水平不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并加大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
最后,煤矿行业还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
由于我国经济的下行压力和环保政策的要求,煤矿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加大对无效产能的淘汰力度,推进煤矿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对煤矿企业的引导和支持,鼓励企业转型升级,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综上所述,煤矿行业存在着安全事故高发、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人力资源和产能过剩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改善员工工作条件,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解决综采工作面转弯问题摘要:开滦集团东欢坨矿业公司水文地质情况复杂,使得工作面在掘进施工过程中,不得不去除其中难以回采的地段,进而造成回采施工过程中,进行大小面的对接工作。
本文主要谈谈解决大倾角综采工作面转弯问题。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转弯;对策一、工作面情况及问题2088下工作面位于中央下段采区8煤层中,工作面东南方向为同煤层2080泄水巷及2080采空区,西北方向为设计3086工作面,上下方均无采掘工程。
北侧为F2′断层保安煤柱,南侧为中央下段采区运输上山。
设计停采线距运道开口188.6m。
该工作面可采走向长1929m,平均倾斜长142.6m,总面积约为275075.4m2。
地面标高+20.33m。
工作面标高-460.5~-561.7m。
工作面使用MG200/500-AWD型电牵引采煤机,ZY4800-13/32型液压支架及SGZ730/400型中双链刮板输送机完成煤的“破、装、运、支、处”。
本区域地质条件复杂,其中,中型、小型断层发育,并且多以东西方向延伸,与该工作面走向方向大致相同。
在我队以往回采过的综采或轻放工作面中,曾经遇到过综采工作面转弯问题,但是在大倾角条件下综采工作面转弯还是第一次。
经过我们小组经反复细致地研究有关图纸资料,总结经验,提出以下影响工作面转弯成功的因素:综采工作面转弯时的割煤工艺问题,综采工作面大倾角问题,工作面支架状况,工作面顶板的稳定程度,工作面下顺槽运煤系统的改造及调试问题。
我们小组对以上存在问题进行了难度分析,并进行了统计。
根据调查统计,发现综采工作面转弯时的割煤工艺问题对综采工作面转弯成功的影响最大,只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能保证工作面生产能力的正常发挥。
二、影响工作面转弯成功的原因分析在现状分析调查的基础上,小组成员组织召开了研讨会,利用脑力风暴法对影响工作面转弯成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了从各种相关原因中确定主要原因,小组成员对各种原因进行了分析确认。
采面两顺槽落差大,易造成面溜下串上跳,根据以往回采经验,如果采面伪斜角度不合适,首先有动作的是刮板输送机,然后通过联结,液压支架也跟着向同一方向移动,从而造成面溜顶下邦、支架倒架的现象,影响工作面转弯的效果。
浅析采煤工作面转采调向、不规则面长、过老巷的应对措施摘要:受断层的影响,3411上、下顺槽分别在上7#导线点处向东南方向偏转41°,下顺槽在6#导线点处向东南方向偏转23°,因此工作面回采期间需要进行调向,而在转采调向期间工作面遇到了过老巷的顶板控制的难题和由于工作面长发生变化需要对接支架和溜子的问题。
该文主要针对转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介绍了在回采过程中的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综采工作面转采过老巷设备对接1、概况3411工作面位于里彦煤矿-235m水平四采区的东部,是四采区回收煤柱的一个综采工作面,该工作面整体方位呈310°。
西侧是3401工作面,东侧与物探断层相邻。
受断层的影响,3411上、下顺槽分别在上7#导线点处向东南方向偏转41°,下顺槽在6#导线点处向东南方向偏转23°,因此工作面回采期间需要进行调向。
在调向转采期间工作面遇到了过断层和老巷的顶板控制以及工作面长先短后长的问题。
2、转采期间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2.1.1开始转采时上顺槽的SGB620/40T刮板输送机(下称溜子)长度过短,无法正常运输3411上顺槽以7#点为拐点。
7#向里是采用SGB620/40T刮板输送机运输煤炭,7#点以外采用胶带输送机运输煤炭。
当工作面煤壁距离7#点4m时,工作面开始进行转采,以机头为圆心,面长为半径转采机尾25.2m,机头向前推进4.2m,直至溜头与上顺槽呈86°的角度为止,旋转47°。
2.1.2应对措施当工作面溜子机头回采至7#点约9m的位置时,将上顺槽胶带输送机缩短60,紧靠顺槽下帮安装1部40T溜子(2号溜子)。
当工作面继续向前回采时,不再缩短溜子的长度,而是采取调整1号溜子在顺槽内的位置以及与2号溜子搭接角度的办法既保证1号溜子正常工作又能确保工作面正常推进。
图1、2所示2.2.1下顺槽下帮扩帮调向段因工作面长度变窄,下顺槽下帮进行扩帮,直至工作面长度大于支架总长。
关于近水平露天煤矿采区过渡期间转向问题的思考
【摘要】大型近水平露天矿常常会采取分区开采的模式,这就带来了不同采区在转换时衔接过渡的技术问题。
采区转向方式的优劣与否对整个露天矿山的影响是巨大的,一种适合露天矿山的切实可行的采区转向方式会极大地降低露天矿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本文分析了常见的几种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以及露天矿选取合适的采区转向方式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现场实例对采区转向方式的选择思路及方法予以分析思考并得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关键词】露天矿;近水平;分区开采;转向方式
0.引言
露天开采因其作业事故率低、资源回收率高,因而一直是全球采矿方式的主流,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所以,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露天矿,尤其露天煤矿在最近的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大批新的露天煤矿在我国内蒙、新疆等地区正在进行基建或是已经投产。
但是,由于露天矿的投资很大,无论是开采程序还是开采工艺甚至一个细小的设计的选择都会极大地影响着整个露天矿的效益,所有需要慎重对待任何一个问题,做到基于现实条件的最优化设计[1]。
本文着重对露天矿采区过渡时期的转向问题进行基本的总结与探讨。
1.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的常见类型
分区开采一般是针对近水平露天矿而言的,由于资源赋存平缓,采取分区开采可以极大地减少外排土场占地。
另外,分区开采条件下,内排运距无疑得到了缩短。
但是,采区过渡过程中,如何实现转向以及采取什么形式的转向方式对露天矿过渡期间的外排量大小、产量、开拓运输系统的安排以及剥离运距都会有较大的影响,因而采区转向问题是这类矿山常遇到且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一般来说,采区转向方式可分为连续式与转向式两大类,下面就具体情况分别加以论述。
1.1连续式转向
连续式转向充分利用原有采场空间对新的采区进行建设发展, 采掘工作连续性好,无需重新拉沟。
连续式转向方式又可按照新采区工作面的形成位置划分为扇形推进式和留沟缓帮式两种。
1.1.1扇形推进连续式
扇形是工作面绕某一转轴进行扇形转向过程,内外工作面不等幅开采,工作面围着某一转轴进行扇形推进。
推进时,工作台阶外侧推进强度将大于内侧推进强度。
1.1.2留沟缓帮式
留沟缓帮转向方式是将开采方向改变90°,利用旧采区端帮恢复成新采区的工作帮。
在Ⅰ采区开结束前,在要转向的一侧留沟内排,当Ⅰ采区最上部台阶到界后,将采矿设备设到留沟的端帮上进行缓帮剥离。
当Ⅰ采区全部到界时,Ⅱ采区已全部将原端帮缓帮成了新采区的工作帮,从而实现了采区的90°转向。
如果新旧采区间是180°的转向过渡,可以按照以上过程再重复一次即可完成。
1.2间断式转向
间断式转向方式是指在原采区结束前,在境界内其它地方重新拉沟来形成新采区的工作线,原采区靠帮作业与新采区的拉沟作业互不干扰。
2.采区转向方式的选择
2.1采区转向方式的选取原则
(1)划分采区时尽量做到规则划分。
采区划分方式的优劣与否,决定着不同采区的过渡难度与复杂性的大小.良好的采区划分方式可以为日后的采区过渡打好基础,创造良好的先决条件。
(2)优先采用扇形转向方式。
此种方式可以避免重新拉沟、免除基建,节约成本。
另外,该方式下,内排土场会同时跟进, 不会造成转向时期相邻采区间的留沟、压帮、运距突然变大、设备能力不足,大面积重复剥离等问题.也无须在过渡期间大量征地来建立外排土场,从而可以保持转向期间的平稳过渡。
(3)无法应用扇形式转向方式时,可以考虑采用反向重新拉沟.反向重新拉沟的方式优点在于其利用先前的采空区进行内排,同样可以设法避免外排征地的情况。
2.2依据现场实际条件进行优化选取
通过全面分析过渡区煤层赋存状况、过渡区上覆剥离物状况以及过渡区的实际开采条件与工艺状况,对采区过渡期间各种转向方式下的工作线长度、设备能力、推进强度、产量接续、剥采比等方面的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对比分析,从而确定最佳的转向方式。
以伊敏一号露天矿为例进行实例分析,伊敏露天矿共划分为三个采区,在其由二采区向三采区过渡时,通过对伊敏露天矿生产现状的全方位分析,包括煤层覆存状况,上覆剥离物状况,开采条件,开采工艺等,否定了平行推进(重新拉沟)的转向过渡方式[2]。
原因在于此种转向方式会导致推进强度大,胶带移设频繁,难以保证过渡期间21.00Mta设计生产能力.另外,即便采用双采场式的开采方式用以弥补产能的不足,也会同时造成新的问题,即两个采场向前推进到相交位置时,会相互干扰,无法实现连续内排,从而导致必须占用耕地来开辟新的外排土场,这在经济上是极不可取的.所以,尽管其在工艺上存在一定的可行性,但最终因为其他经济技术指标不符合现实情况而予以否定。
2.3利用AHP(层次分析评价法)确定最优方案
依据近水平煤层露天矿采区转向方式的特点和现场实践的经验,结合层次分析评价法的理论原理建立采区转向方式的层次分析模型。
利用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将采区转向方式选择的层次模型分为目标层,指标层,方案层,然后建立评价模型矩阵,再依据评价矩阵去比较各项指标的重要性并进行评价指标的权值计算以及评价矩(下转第100页)(上接第71页)阵的一致性检验,最后依据层次总排序的结果确定最佳转向方案[3]。
AHP理论的模型尤其适用于大型露天矿山,因其影响因素很多,这种评价方法为复杂条件下的露天矿转向过渡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经过现场的实际检验证明,此评价体系科学可靠,具有良好与广泛的应用前景。
3.小结
近水平露天矿山由于煤田覆存面积较大,必然要采取分区开采,而随之带来的采区转向过渡方式对整个露天矿影响巨大,一种优秀的适合矿山现场经济技术条件的方案会给矿山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必须予以慎重考虑.在进行方案选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本矿的实际情况深入分析, 既不能局限于现实模式,又不能脱离实际,无视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可以在方案的选取过程中创新地利用一些先进的理论模型来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方案.基于层次分析评价法的理论模型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得到了现场实际的检验与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骆中洲.露天采矿学(下册).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2]付廷胜,姚志勇,范正祥.伊敏一号露天矿采区转向过渡的分析[J].露天采矿技术,2006.
[3]赵焕臣,许树柏,和金生.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