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校内垃圾回收系统
- 格式:ppt
- 大小:24.07 MB
- 文档页数:46
垃圾收集与处置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的基本知识,掌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技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的基本知识;掌握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处理技术。
2.技能目标: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和减量化处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处理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和处理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垃圾的分类:介绍垃圾的分类标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2.垃圾的收集和运输:讲解垃圾收集和运输的方式、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3.垃圾的处理和处置:介绍垃圾处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如卫生填埋、焚烧、生化处理等。
4.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讲解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技术和方法。
5.环保意识培养: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的重要性,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垃圾处理的基本知识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就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和技术。
4.实验法:安排实地参观或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处理的过程。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安排实地参观或实验操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实训实训内容:学院校园内垃圾收集系统线路设计年级:2011级专业:城市水净化技术姓名:指导教师:谢伟雪成绩:目录前言 (2)第一章固体废物的收集和运输的基本知识 (3)1.1固体废物收集的原则 (3)1.2固体废物收集的方法 (3)第二章垃圾分类、服务人口及面积 (4)2.1校园垃圾分类 (4)2.2校园垃圾组成 (4)2.3校园垃圾的分类回收与资源化处理 (5)2.4垃圾收集服务人口及面积 (5)2.5固体废物的运输包容器的选择、运输方式和运输管理 (5)2.5.1 城市生活垃圾运输方式 (5)2.5.2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线路 (6)第三章校园垃圾收集路线设计 (6)3.1 收集劳动量的确定 (7)3.2 收集车辆的确定 (9)3.3 收集系统线路的确定 (9)3.3.1垃圾收集系统设计说明 (11)第四章垃圾收集设计小结及建议 (11)4.1该区域垃圾收集设计小结 (11)4.2结论和建议 (12)附录(参考文献)·前言目前,垃圾问题已成为一个污染环境,困扰人类的大问题。
全世界平均每天新增加垃圾490万t,高出其可再生资源的近6倍。
这些垃圾一方面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水,空气,影响环境卫生;另一方面本身又含多种有用物质,是一种资源,如果将这些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将是人类一笔可观的财富。
进行校园垃圾分类处理及回收利用的研究在节约资源方面意义重大。
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是校园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校园垃圾分类可大幅度地减少垃圾增加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有利于进行资源再利用。
在校园中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的活动,不但可以使资源循环再利用,节省资源,还可以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全面推广和落实完善的垃圾分类处理政策,建设一个和谐,美丽,节约型的社会。
我们研究校园垃圾收集路线是十分有必要的,提出有建设性的意义,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也让我们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
垃圾收集路线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垃圾收集的基本知识,理解垃圾收集路线的规划和管理。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垃圾收集路线的规划和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垃圾收集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垃圾收集的基本知识、垃圾收集路线的规划和设计、垃圾收集设备的选用和维护等。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1课时:垃圾收集的基本知识介绍垃圾的分类、垃圾的处理方法等基本知识。
第2课时:垃圾收集路线的规划讲解垃圾收集路线的规划方法和步骤,如何根据小区的人口密度、垃圾产生量等因素进行规划。
第3课时:垃圾收集设备的选用和维护介绍各种垃圾收集设备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及设备的维护保养方法。
第4课时: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成功的垃圾收集路线案例,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在讲解基本知识时,主要采用讲授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垃圾收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在讲解垃圾收集路线规划和设计时,采用讨论法,让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得出合理的规划方案。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到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四、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主要包括《城市垃圾收集与处理》等书籍。
参考书包括《垃圾收集技术手册》等。
多媒体资料包括垃圾收集路线规划软件、垃圾处理场视频等。
实验设备包括垃圾收集模拟设备等,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占总评的30%。
作业包括课后练习和项目设计,占总评的40%。
考试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占总评的30%。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如下:共8课时,每周1课时,共计4周完成。
南昌大学校园固废收集路线设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专业班级:环境工程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日期:1.前言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
主要表现:1.产量迅速增加,统计结果表明,从1979年以来,我国的城市生活垃圾平均以每年的8%~10%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我国垃圾产量预测将达1.2~1.4亿吨;2.由于资金匮乏,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有效处置率仅为13%,而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5%左右;3.大量城市生活垃圾未经处理,任意堆置城郊,侵占大量土地,污染土壤,空气,水体,许多城市形成了“垃圾围城”的污染局面,污染事故发生。
本次设计是针对南昌大学整个校区校园垃圾进行及时收集及清运,通过校园垃圾的日产生量,合理布置垃圾分布点,及各个分布点垃圾桶数量,设计最省的垃圾清运路线,力求经济合理的收集每天校园垃圾,为生活创造美好的环境。
2.材料收集2.1基本概念固体废物指在生产、生活和其它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固体废物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和工业废渣。
一般来说,城市每人每天的增圾量为1~2公斤,其多寡及成分与居民物质生活水平、习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程度、市政建设情况等有关。
如国内的垃圾主要为厨房垃圾。
有的城市,炉灰占70%,以厨房增圾为主的有机物约20%,其余为玻璃、塑料、废纸等。
农业垃圾主要为粪便及植物秸杆类。
工业废渣指工业生产过程排出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冶炼及化工过程废渣等。
固体废物是环境的污染源,除了直接污染外,还经常以水、大气和土壤为媒介污染环境。
2.2学校概况南昌大学一所是“文理工渗透、理工医结合”的综合性大学,拥有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医、教育等学科的86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博士学位授予点25个(其中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74个(其中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材料科学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2个(材料物理与化学、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食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鄱阳湖湖泊生态与生物资源利用实验室),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发光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1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江西省重点学科37个、品牌专业36个,省级医学领先专业16个,各级各类附属医院10所。
1.校园垃圾产生量的预计按照规划年限,该校园各年的垃圾产生量如表1所示。
校园垃圾产生量的预计表1:2.校园垃圾收集工程规模根据表1的垃圾产量预测表,我们可以看出,现状垃圾日产量36.00吨,2008年年产量达1.31万吨。
近期以2012年看,年产量为1.43万吨,且从2008年计算,累计的垃圾产量已达到6.84万吨。
按照上述设计安排,估计校园年垃圾产量2012年达最大值,之后产量成下降趋势。
而本设计是校园每日的垃圾产量情况制定合理的垃圾清运路线,并根据2008-2022年15年年垃圾产量和总的垃圾产量,设计校园总的垃圾填埋规模。
3.垃圾收集系统(1)垃圾收集总体原则本设计坚持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三大原则,其中“资源化”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减量化”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一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利用,二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无害化”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同时还应结合坚持设计“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做到“垃圾收集的零污染”的要求。
(2)垃圾收集模式根据对校园的实际情况和现场调查,目前校园垃圾的收集方式主要是在产垃圾的建筑和单位定点放置垃圾桶,收集所在区域的垃圾,并在交通道路上也放置垃圾桶,然后垃圾车按照现制定的收集线路深入每个教学楼、宿舍楼和居民区进行收集清运。
最后再由垃圾车将所收集的垃圾运至垃圾堆场进行最后处置。
此收集模式是目前国内多采用的收集方式,因此本课程设计主要是从合理的收集线路着手,仍采用目前所使用的垃圾收集模式。
其收集模式如图2所示。
校园垃圾收运系统简图24.校园垃圾收运情况首先,对常用生活垃圾的五个收集阶段进行了解:第一阶段垃圾发生源到垃圾桶的过程,这里的收集又分为分类收集和混合收集两种。
第二阶段垃圾的清除,我国统一由环卫工人将垃圾箱内的垃圾装入垃圾车内。
校园垃圾分运路线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校园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意义,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校园垃圾分运路线的设计原则和步骤。
3. 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校园垃圾分运路线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出合理的校园垃圾分运路线。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GIS软件,进行简单的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养成合作、分享、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增强团队精神。
3. 学生通过实践,培养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风貌。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环保、数学等多学科知识。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动手能力,对环保问题有一定认识,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1. 垃圾分类知识:讲解垃圾分类的定义、分类方法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基本流程和我国垃圾分类政策。
2. 校园垃圾分运路线设计原则:介绍设计校园垃圾分运路线的基本原则,如减少运输距离、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环境污染等,引用课本中有关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知识点。
3. GIS应用:教授GIS的基本功能及其在校园垃圾分运路线设计中的应用,结合数学和地理知识,指导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分析和数据处理。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校园垃圾分运路线设计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原则,结合校园实际情况,运用GIS软件进行实际操作。
5. 教学大纲安排:(1)第一课时:垃圾分类知识学习,了解垃圾处理流程和分类政策。
(2)第二课时:学习校园垃圾分运路线设计原则,导入GIS相关知识。
项目实训
设计和评价一个物流系统
一、实训目的
通过让学生设计和评价物流系统,使学生了解物流系统基本组成要素和结构,初步掌握设计和优化的思想和方法,达到检验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目的。
二、实训步骤
1、每个同学在课后进行实地调查,并以我院为研究对象,设计一
个校园垃圾清理物流系统。
2、做成PPT进行陈述和展示
三、实训要求
1、独立完成
2、所设计的物流系统至少包括:物流网络的构建、设施与设备的选
择、人员和工具等物资基础的配备过程的管理与监控等方面。
垃圾收运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垃圾收运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运作方式,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垃圾收运系统的组成部分,解释其工作原理,了解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垃圾处理问题,如垃圾分类、减少垃圾产生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培养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养成正确的垃圾处理习惯,自觉参与垃圾分类和减量行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垃圾收运系统的组成:介绍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和回收利用等环节,让学生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流程。
2.垃圾处理方法:讲解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方法,如填埋、焚烧、生化处理等,以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3.垃圾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垃圾分类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4.环保意识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垃圾处理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垃圾收运系统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就垃圾分类、环保等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垃圾处理问题的现状和解决途径。
4.实验法:安排学生参观垃圾处理设施,亲身体验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与垃圾收运系统相关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关于垃圾处理和环保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垃圾收运系统的运作过程。
4.实验设备:联系相关部门,安排学生参观垃圾处理设施,亲身体验垃圾收运和处理过程。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和成果,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垃圾回收校本课程项目活动设计方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垃圾回收”校本课程项目活动设计方案一、项目学习课题垃圾回收。
二、项目学习课时2课时。
三、项目学习要求1.按小组开展项目活动,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2.及时记录活动过程(包括文字记录和照片拍摄),形成阶段性成果。
3.完成项目作品并展示。
4.活动过程中做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及时反馈信息。
四、项目学习背景1.新闻报道:韩国老人在宁波街头俯身捡垃圾感动网友昨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在中兴路富邦体育馆附近。
他戴着白手套,拿着清洁钳和塑料袋。
路上的一张废纸、一只香烟盒、一个易拉罐,他都弯腰钳起,装进袋子。
老人穿的T恤衫背后还写着:“地球上最清洁的地方――宁波大学”。
(宁波晚报记者张寅 2012年10月07日)2.新闻报道:垃圾分类狂人张峰屹的中国梦:为了绿色转型新华网昆明12月2日电(记者王文吉哲鹏)在云南省昆明市,一份当地政府与企业联手推动的计划――试图规范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包括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网点,对“拾荒者”统一着装、管理,以减少治安和火灾隐患。
把垃圾分类视为“爱人”的张峰屹是这项计划的倡导者,43岁的他是昆明最大的一家再生资源产业公司的负责人,从事垃圾分类回收已有11年。
3.相关材料:细致到“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日本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对垃圾分类处理进行规范,如《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
其中,《废弃物处理法》第25条14款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3万元);如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00万元)。
法律还要求公民如发现胡乱丢弃废弃物者请立即举报。
4.相关材料:中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之一。
一、垃圾回收物流系统仿真设计1.课程设计内容垃圾回收物流系统介绍城市某一区域,共有7 个居民小区,每个小区有一个固定垃圾投放处,两个垃圾箱分别投放完全废弃垃圾和可回收利用垃圾;每天有专门公司(垃圾处理公司)派运输车收集垃圾,将垃圾从居民区运送之中转站,再由中转站运至目的地—垃圾处理中心。
信息如下:数据信息仿真系统涉及的数据信息由以下各部分的信息构成:(1)地理及需求信息各个收集点所有的人口数、距离垃圾转运站、公司停车场的距离信息如表1 所示。
各收集点之间以及停车场和转运站之间的距离信息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收集点信息表 2 点间距离(2)与收集车辆有关的信息涉及到车辆的各项数据如表3和表4所示:表 3 涉及到车辆的相关参数表4 各车辆的信息说明:车1 用来收集不可回收垃圾;车2 用来收集可回收利用垃圾;X1,X2 为现有两种车的吨位数,X1 取值:3,4 或 5 吨;X2 取值:1.5,2,2.5吨; y 为每次收集的垃圾量,单位:吨;P1,P2 为两种车可配备的随车工作人员数(可以是1,2,3)。
(3)与垃圾相关的信息表 5 与垃圾相关的参数假设人均垃圾量服从均值为1.2kg/ 天的埃尔郎分布,垃圾成分分为两类:一类为可重复利用资源,一类为无用需销毁垃圾,两者比例为1:2。
收集垃圾的成本函数现在假设仿真一年365 天的垃圾回收工作,决定两种型号的车配置何种吨位以及随车工作人员数,垃圾回收物流成本(Total Logistic Cost,TLC)最低。
其中:TLC=车1成本+车2成本车i所耗成本=i的固定成本+i的可变成本+i的服务时间成本+i的人员成本即:TLC=CC[1]+CC[2]CC[i]=X[i]+V[i]+S[i]+P[i]*365*60S[i]=(runtime[i]-240)*mS[i]为垃圾回收的服务时间成本,m为收集时间对服务时间成本的惩罚因子。
垃圾回收公司在十二点之前收集完毕,社会效应好,给予奖励;在十二点后完成,社会满意度低,影响公司信誉,成本增加。
垃圾收运课程设计任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基本知识,掌握垃圾收运系统的运作流程,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参与垃圾处理公共事务的热情。
1.掌握垃圾的分类标准和方法。
2.了解垃圾处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3.明白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和途径。
4.认识垃圾收运系统的组成和运作流程。
5.能正确进行垃圾分类。
6.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实际问题。
7.能设计简单的垃圾收运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形成环保意识,珍视资源,减少浪费。
2.培养社会责任感,关注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的活动。
3.认识科技创新对改善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重要性,支持绿色科技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垃圾的分类与处理、垃圾收运系统的运作、垃圾回收利用技术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
1.垃圾的分类与处理:介绍垃圾的分类标准和方法,解析各类垃圾的处理方式。
2.垃圾收运系统的运作:讲解垃圾收运系统的组成、运作流程及其优化。
3.垃圾回收利用技术:介绍垃圾回收利用的方法和技术,分析其优缺点。
4.环保知识:讲解环保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实践操作。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垃圾回收”校本课程项目活动设计方案一、项目学习课题垃圾回收。
二、项目学习课时2课时。
三、项目学习要求1.按小组开展项目活动,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活动,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2.及时记录活动过程(包括文字记录和照片拍摄),形成阶段性成果。
3.完成项目作品并展示。
4.活动过程中做好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及时反馈信息。
四、项目学习背景1.新闻报道:韩国老人在宁波街头俯身捡垃圾感动网友昨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在中兴路富邦体育馆附近。
他戴着白手套,拿着清洁钳和塑料袋。
路上的一张废纸、一只香烟盒、一个易拉罐,他都弯腰钳起,装进袋子。
老人穿的T恤衫背后还写着:“地球上最清洁的地方――宁波大学”。
(宁波晚报记者张寅2012年10月07日)2.新闻报道:垃圾分类狂人张峰屹的中国梦:为了绿色转型新华网昆明12月2日电(记者王文吉哲鹏)在云南省昆明市,一份当地政府与企业联手推动的计划――试图规范垃圾分类回收行业,包括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网点,对“拾荒者”统一着装、管理,以减少治安和火灾隐患。
把垃圾分类视为“爱人”的张峰屹是这项计划的倡导者,43岁的他是昆明最大的一家再生资源产业公司的负责人,从事垃圾分类回收已有11年。
3.相关材料:细致到“严苛”的日本垃圾分类日本制定并实施相关法律对垃圾分类处理进行规范,如《废弃物处理法》《关于包装容器分类回收与促进再商品化的法律》《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
其中,《废弃物处理法》第25条14款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83万元);如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00万元)。
法律还要求公民如发现胡乱丢弃废弃物者请立即举报。
4.相关材料:中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国城市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亿吨,而且产生量每年以约%的速度递增。
垃圾堆放量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约折合75万亩耕地。
学校垃圾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垃圾的分类标准,掌握学校常见垃圾的分类方法。
2. 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基本流程,知道不同类型垃圾的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学生掌握减少垃圾产生和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学校内的垃圾进行正确分类。
2. 学生具备初步的垃圾处理和资源回收利用的实际操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学校垃圾减量及分类的宣传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环保意识,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垃圾处理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在参与垃圾处理活动中,学会合作、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环保教育类课程,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垃圾处理的认知,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行动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课程设计应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的案例和互动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环保行动中。
二、教学内容1. 垃圾的分类标准与分类方法- 介绍垃圾的四大类别: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厨余垃圾)、干垃圾(其他垃圾)- 分析学校常见垃圾的种类及对应的分类方法2. 垃圾处理流程及对环境的影响- 阐述垃圾处理的步骤:收集、运输、处理、处置- 讲解不同类型垃圾处理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 垃圾减量与资源回收利用- 探讨减少垃圾产生的措施,如源头减量、重复利用等- 介绍资源回收利用的方法和意义,如废纸、塑料、玻璃等回收利用4. 学校垃圾处理实践- 设计并实施学校垃圾减量和分类的实践活动- 分析活动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5. 环保意识培养与宣传活动设计- 传达环保意识,强调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组织学生设计并实施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提高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和学科要求,选取与环保、垃圾处理相关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知识。
资源回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资源回收的概念,掌握至少三种常见的回收材料及其回收方法。
2. 学生能够描述资源回收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要性。
3. 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可回收标志及其含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设计并实施一个简单的资源回收计划。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家庭或学校的废弃物进行分类,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资源回收的现状和趋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环保意识,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积极倡导资源回收的理念,并影响他人参与。
3.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教育领域的实践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紧密结合。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设计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好奇心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践活动提升综合能力。
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行为。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评估,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课程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安排以下教学大纲:1. 引言部分:介绍资源回收的定义、意义及其在环保和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性。
-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2. 基本知识模块:- 回收材料的分类与特点:讲解纸张、塑料、玻璃等常见回收材料的分类及回收利用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可回收物利用3. 实践操作模块:- 废弃物分类与回收:指导学生进行废弃物分类操作,掌握回收流程。
-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4. 案例分析与讨论:- 资源回收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资源回收的成功案例,总结经验与启示。
- 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保案例分析5. 小组活动与展示:- 设计并实施资源回收计划:学生分组设计适合学校或家庭的资源回收计划,并进行展示。
“垃圾回收”校本课程项目活动设计方案嘿,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垃圾回收”的校本课程项目活动设计方案。
这个方案可是我积累了10年方案写作经验的心血结晶,希望你们喜欢!一、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量逐年增加,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垃圾分类、回收的能力,我们决定开展这个“垃圾回收”校本课程项目。
二、项目目标1.提高学生对垃圾回收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垃圾分类、回收的基本技能。
三、项目内容1.垃圾分类知识普及(1)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
2.垃圾回收实践(1)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回收站,了解垃圾回收的过程。
(2)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竞赛,让学生亲身体验垃圾分类、回收的乐趣。
3.环保公益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绿化环境等。
(2)开展环保宣传,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项目实施步骤1.开设垃圾分类知识讲座(1)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讲解垃圾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组织学生观看环保视频,了解垃圾回收的重要性。
2.开展垃圾分类、回收竞赛(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垃圾回收主题。
(2)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操作等方式,完成垃圾分类、回收任务。
(3)评选出优秀小组,给予表彰和奖励。
3.参观垃圾回收站(1)组织学生参观垃圾回收站,了解垃圾回收的过程。
(2)邀请回收站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垃圾回收的相关知识。
4.开展环保公益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保活动,如捡拾垃圾、绿化环境等。
(2)开展环保宣传,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等形式,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五、项目评估与反馈1.学生参与度: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参与项目的情况。
2.学生环保意识: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自觉地进行垃圾分类、回收。
3.项目效果:评估项目对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的影响。
资源回收与利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资源回收与利用的基本概念,掌握回收的类别、方法和过程。
2. 学生能掌握我国资源现状及资源回收利用的重要性,了解相关环保政策。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解释资源回收利用中的科学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资源回收利用方案,具备初步的问题解决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资源回收利用的实践操作,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数据分析、图表展示等方法,评估资源回收利用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资源回收与利用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自觉参与资源回收利用活动。
2. 学生能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小学五年级《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以实践性、探究性为主要特点。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深度有限,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和具体案例进行引导。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强调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大纲:a. 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意义及类别b. 我国资源现状与环保政策c. 资源回收利用的科学原理d. 资源回收利用实践操作e. 资源回收利用效果评估2.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a. 第一节课:介绍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意义及类别,让学生了解课程背景和目标。
b. 第二节课:讲解我国资源现状与环保政策,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c. 第三节课:学习资源回收利用的科学原理,联系所学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
d. 第四节课:进行资源回收利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