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中华复兴之路史中求道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崛起的复兴之路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
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
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然而,为中华之崛起,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在这几十年中,创造出太多的奇迹,但是,奇迹出现的背后,那些血与泪,痛与悲,爱与恨是不是能够让我们产生些许的思考和认知?回顾历史不是为了给千篇一律的生活增添一些他味,亦非为久坏失修到麻木的灵魂丰富情感,铭记历史是为了明白昨天是什么,现在该做什么,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子。
我想,这是我们反复温习历史最起码要得到与明白的。
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为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中国未来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上,进行了有说服力的论说,这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很有益处。
现在中国正走在复兴的路上,正是回归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GDP跃居世界第三,世界500强中,中国也占了30个席位(大陆23家,台湾、香港7家)有人预测2020年中国GDP将超过日本,2050年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这不是狂吹,这是对中国成绩的肯定。
“嫦娥”的升天,也使中国稳居世界航天第三位,卫星发射次数占世界总数的17%,世界各国也越来越感觉到同中国交往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少国家也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汉语感兴趣。
现在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复兴将在我们这一代中一不一步靠近,面对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勇敢的担负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文化来武装自己,为国家的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道路是漫长的,前途是光明的,总有一天中国会再次登上世界领先的地位!新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
《大国崛起》读后感一、书籍简介为什么不断有一个又一个国家骤然兴盛,成为所向无敌的霸主?为何历史上的强国都只能维持一个世纪左右的霸权?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规律和共性,中国从中究竟应领悟到什么样的经验或教训?今天,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不争现实。
如何从历史上主要大国的兴衰历程中得到有益的借鉴,如何顺应世界发展大势寻求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已经成为十分重大的战略问题。
本书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试***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追踪和研究世界性大国兴起轨迹,总结大国崛起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探索新形势下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为中国的发展寻找镜鉴,以期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
-------------------------------------------------------------------------------------------------二、《大国崛起》读后感19篇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19篇,因为内容比较多,大家可以采用“Ctrl+F”查找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1篇:《大国崛起》读后感200字中国的崛起之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迅速老年化的人口、已经过度开发的资源和恶化的环境、思想观念落后教育程度不高的国民,如何能实现崛起?能否通过对外战争掠夺和殖民?如何应对分离主义势力的威胁?所谓和平崛起是否只是美好的梦想?很高兴《大国崛起》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9个全球性大国崛起和衰落的过程,为我们展现了大国地位变化的内因和外部环境。
让我有了直接通过别国历史得出经验分析本国问题的机会。
第2篇:《大国崛起》读后感500字看完了《大国崛起》这本书,思绪却难以平息。
今天,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方兴未艾。
我们中国也站在了新的起点,但读懂几百年来几个大国的兴衰起伏,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国崛起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启示第一篇:大国崛起对中华民族复兴的启示从 [大国崛起] 看中国发展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一些特定的时间段里,总是有着某个国家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在地理大发现之前,这个大国无疑是中国。
但是,从15世纪以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这九个国家先后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15世纪的葡萄牙拉开了人类航海的序幕,将海上探险和殖民贸易结合起来,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经济大国。
16世纪的西班牙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凭借殖民美洲与亚洲所获财富,很快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
17世纪的荷兰依靠金融创新、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迅速确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并替代了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大国地位。
18世纪的中后期,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随后,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紧紧跟上工业革命的浪潮,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与经济强国的目标。
15世纪前的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经济总量位居世界之首。
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创造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灿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中国的科技发明使欧洲望尘莫及,有许多项目比欧洲早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盛极必衰往往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永恒的繁荣,中国也不例外。
拥有着广袤的国土和丰富的物资,中国的领导者也渐渐变的自大起来,不关注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在历史发展最重要的15-17世纪。
那时,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找着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欧洲新生的资本主义。
欧洲人发现了许多当时在欧洲不为人知的国家与地区,史称“地理大发现”。
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之间的文化、贸易交流开始大量增加,殖民主义与自由贸易主义也开始出现。
欧洲这个时期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其超过亚洲繁荣的基础。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各大洲在数百年后的发展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密切的整体。
观《大国崛起》,展望中华复兴之路自从开始了党校的学习后,觉得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不自禁的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但是,中华的伟大复兴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我们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兴盛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失误与不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中华的伟大复兴所用。
央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虽然以前早已看过,但是只是当作一般历史知识来看,但是,现在经过党校的学习,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变化。
现在从头来看,觉得它所讲述的历史已不简简单单是单纯的历史,而是宝贵的前人经验和惨痛的历史教训。
自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原先相互隔绝的世界开始真正意义上地连成了一个整体,彼此隔膜的世界各国开始相互认识和了解,也展开了相互的竞争。
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舞台上,有九个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先后登场,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它们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
由于时间所限,现在我只看了前六集。
但就仅仅是这前六集所讲述的就让我感到收获颇丰,感悟深刻。
欧洲的伊比利亚半岛上,有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小小的伊比利亚半岛征服海洋、进而主宰世界长达一个多世纪呢?我查阅了关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历史,我惊奇的返现,原来“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
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达伽马、迪亚士、麦哲伦以及哥伦布这些为时人所敬仰的航海先驱们,凭着自己身体里所流淌的冒险的血液,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对新世界的探索与开辟的征途中,发现新大陆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时代的必然。
大国崛起寻道图强观后感近年来,全球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众多发展中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崛起为经济强国,向世界发出了响亮的挑战。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大国,中国在这场全球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逐渐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的崛起并非一夜之间的奇迹,而是经过了长期的努力和拼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从一个封闭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经济大国。
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其高效管理、透明的经济政策以及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还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通过吸纳和吸取各国的经验和技术,中国成功地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崛起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中国人民勇于接受挑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进取。
他们拥有强大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的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崛起也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影响。
首先,中国的崛起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鼓舞了许多国家的士气和信心。
这些国家开始关注中国的成功经验,并积极学习和借鉴。
其次,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大国,其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国的崛起也为全球贸易和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然而,中国的崛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仍然依赖于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这种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崛起也引发了一些国际社会的担忧。
一些国家对中国在政治和军事领域的影响力感到担忧,并抱有一定的警惕性。
因此,中国需要在崛起的过程中保持战略定力,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社会的信任。
总的来说,中国的崛起是世界发生剧变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还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800字(通用12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篇1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就像一个美丽的火焰,是否能够产生巨大的能量还要看有没有所需要的干柴。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主要的“干柴”就是国民的素质和教育。
依法国为例:受文艺复兴影响的16世纪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教派与旧教分庭抗礼,他们争夺儿童和群众的手段就是教育。
通过这场争夺战,各方在教育方法上重视数学、地理、历史,注意采用实物教学和进行练习,着意发展学生的智力。
这使得法国新一代的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创办于1684年的训练初等学校教师的讲习所是欧洲最早出现的师范教育设施,对确保教师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9世纪以前,法国高等教育享有桂冠的荣誉,其学术水平在西欧是很高的。
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著名思想家,他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10岁时,父亲因受人陷害逃离瑞士。
卢梭13岁即开始自谋生计。
他当过学徒、杂役,为人抄写过乐谱,做过家庭教师。
寄人篱下所遭受的屈辱和冷遇,长期漂泊不定的贫困生活,培育了卢梭对于"残暴和不正义"的反抗意识。
1762年,卢梭的长篇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问世。
卢梭在这部构思20年,撰写3年,精思熟虑的杰作中,对当时法国腐朽的政治、宗教特别是教育进行了猛烈抨击。
他提出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的构想,描绘了一幅培养新人的蓝图。
这部长篇檄文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
法国政府下令逮捕卢梭,焚毁《爱弥儿》。
卢梭被迫逃到瑞士,翌年又出走英国。
1767年,卢梭返回法国,避居于巴黎市郊。
1772年完成了自我评传性的最后一部著作——《忏悔录》。
1778年与世长辞。
卢梭的教育方法被他的同胞,瑞士人裴斯塔洛齐所继承。
瑞士政府首先他的按年龄分组来发展儿童的不同能力的教育方法实行教育。
大国崛起之中国的复兴之路晨曦中,当五星红旗伴着音乐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阳光中,当我们伴着郎朗读书声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时;夕阳中,当斜阳伴着我们的背影一起回家时。
你是否想过,这一切的美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曾经宇内一统曾经四分五裂,曾经雄霸天下曾经被列强瓜分,曾经天朝上国曾经屠杀四起,曾经辉煌无比曾经被贬为东亚病夫。
历经沧桑岁月,历经时事变迁;有过盛唐的自豪,也有过清末的感伤;有过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有过圆明园被烧的耻辱……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饱经风雨沧桑的中华大地,终于在今天迎来了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
我们祖国的一步步走来是曲折而光明的,是艰辛而辉煌的,是痛苦而坚强的。
我国的复兴之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屈辱的历史,更多的是走向强国之路的启示。
当国门被迫打开,遭受列强的烧杀抢掠,无数中国人民惨死屠刀枪炮之下,我们甚至没有时间为死者哀伤,就面临了国破家忙的境地……终于大清朝“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摧毁了。
在列强的武力威胁,打击之下,当时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是的,我们是失败了,那是因为我们的落后。
因为“落后就要挨打”。
正是因为我们的落后与腐败,才遭此劫难。
这样大的屈辱,这种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中国人必须强大起来,必须开始向西方学习,必须进行革命,必须打开国人的强国意识,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强国之路。
1931年日本加紧侵华,最终掀起了抗日战争大潮,在这次战争中全国共同抗战,国共两党在民族大义面前,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取得了彻底的空前绝后的胜利。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
这次抗战的胜利值得我们深思啊,面对敌国的侵略,我们中国人没有像一盘散沙任其宰割,而是紧紧的团结起来,将全部力量凝聚在一起,尤其是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大敌当前,形成了统一战线,这就让我们看到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是多么的伟大,它让一个民族真正的显示了它的威力。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国崛起》的读后感范文(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崛起》的读后感1“中国是个大国”。
欧洲这样说,美国这样说,我们自己也这样说。
“中国已经崛起了”。
欧洲这样说,美国这么说,我们自己也这么说。
怎么说呢?总而言之,在神秘的东方,一颗曾经坠落但敢于拼搏的明珠正在升起,那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中国又重新焕发了活力。
我们这些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裂开嘴笑了。
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中国人的命换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惜牺牲一切为代价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不求质量只求速度发展起来的……如果中国的崛起是以泪水和苦恨交织而成的……如果、如果,那么多的如果,如果是这样,我们裂开的嘴是该笑还是该哭呢?赵启正说:中国是有几件华丽的外衣,但如果看看里面的衬衣,可能是旧的,甚至已经需要更换了。
吕凤鼎说:当人们将中国捧到“异乎寻常的高度”时,我们自己应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要看清自己的位置。
孙振宇说: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我们要防止被捧杀。
这么多的良言,中国,你听到了吗?作为中国人,我的中国,我的家兴旺发达,我的家繁荣昌盛,我当然自豪,我当然骄傲。
但当中国的崛起充斥着谩骂,当中国的崛起被一些激愤所遮掩,我怎么还能忍得住?我爱中国,可我的爱并不无知,我想要的中国,我心目中美好夺目的中国,永远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时代的更迭、世事的乱象、人心的浮躁、道德的下滑、自然的灾害。
我的中国,我是多么不想让你经历这一切!我无能为力,可当这些东西侵袭了你,我的中国,我是多么希望你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啊!我的中国,你曾经信仰的“人命关天”终究还是抵不住时光的碾转吗?凌厉的时光终究还是将理想与现实分割两岸吗?“人命关天”还是最终变成中国回忆里永久的图腾了么?站在崎岖不平的地平线上,我的中国,我我最终还是忍不住哭了。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有感于《复兴之路》“复兴之路”,顾名思义,就是从衰落到再次兴盛的过程中所探索走过的道路。
而国人,或辛酸或愤苦或彷惶或坚定地在这条充满坎坷的路上已走了一百六十多年。
每一步都流着苦涩的泪水;每一脚都能踩出浓艳的鲜血。
这段时期,不仅是中国的近代史、血泪史和屈辱史,更是我们付出了太多代价之后换来的沉痛的教育史;它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使我们认清了身上的担子之重大,付予了我们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法国的大革命使西方一些国家相继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
此时,国人还沉醉在康乾盛世的迷梦中,落后的制度与经济,毫无底气的浮夸和自大,使旧中国危机四伏。
鸦片战争伊始,中国——这个得了太多富贵病的雄狮被深深刺痛了。
自此,它身上燃起了太多的战火,遭受了太多的屈辱:小到一个家庭的衰败,亲人被蹂躏和戕害;大到国家的道歉、赔款、割地。
短短几十年,签定的各种不平条约就有百条之多。
在这一时期,很多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重振国威,或上书或改革或革命,都在华夏民族的复兴道路上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编纂《海国图志》的魏源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洋务运动风生水起,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以军事工业为主的近代企业出现了;孙中山请愿于朝廷,提出新政的主张,以及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千余名举人共同发起了“公车上书”,提出变法主张,更是表现了知识分子为了国家存亡所做的贡献,“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气壮山河的诗句,至今仍激励着无数热血志士投身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去;20世纪的中国,起义的声音越来越响亮,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等的爆发,使大清王朝最终土崩瓦解。
然而这一切都未能彻底挽救中国。
随着十月革命炮声的响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中华儿女在国家危亡之际,在民族救亡的艰难探索之中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
大国崛起——中华复兴之路史中求道
首播即创造平均每集收视量400万人次纪录的《大国崛起》,使观众发现了世界的坐标,又在与坐标的比照中思索中国的位置,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共振,所引发的关注、热议、思考从2006年末一直延续至2007年初。
其间,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一般被认为是持不同思想观点的一批学者,以及网络上持截然不同立场的许多网友,都表现出某种兴奋的情绪,积极地肯定了《大国崛起》对历史的梳理和分析。
国家兴衰的变量有五个,一是科技,二是制度,三是文教,四是军事,五是外交。
每个大国的崛起都有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大国崛起的道路也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仍有很多共同点:第一,大国崛起都经历了思想解放的历史过程,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第二,大国崛起都是以体制创新为条件;第三,大国崛起都是抓住了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第四,大国崛起都是以经济的强盛为基础;第五,大国崛起与文化复兴和软实力的增强也是分不开的。
一个真正的大国绝不会被外界的力量灭掉,最大的威胁一定是来自内部的体制。
国家内部的制度若不健全,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当前,中国对内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外倡导构建和谐世界,尤其是中国在新时期提出的“和谐世界”外交理念更具有能动性,更富有智慧。
中国的发展已经不仅是一个国内变革的命题,而且已具有世界属性。
中国的发展也开始被郑重地放在历史纵向和全球化的横向这一综合维度来看待。
这和《大国崛起》中所展现的9个国家的历史兴衰具有共同的特点。
时代条件为一切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平等的机遇。
当然,时代背景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比较多,中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
为此,中国要从根本上维护自身的安全,实现国家和平发展的目标,应当率先倡导在安全战略的选择上实现“两个超越”:以互利共赢的安全模式超越利益冲突的模式,以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模式超越资本的盲目扩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