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教案设计1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5
送别诗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表达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2. 鉴赏和创作送别诗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抓住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到的诗歌类型。
2. 提问:“你们是否经历过离别的情感?”让学生谈一谈他们的离别经历和感受。
二、分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离别的主题(如毕业、分别的好朋友等)。
2. 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的离别故事和感受。
三、介绍送别诗(10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2. 分享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分组创作(15分钟)1.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员作为诗人,其他成员负责提供素材和意见。
2.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离别主题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五、小组合作(10分钟)1. 将小组内的诗人诗稿进行合并和修改,形成一首完整的送别诗。
2. 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朗读他们的送别诗,并与其他小组一同分享。
六、诗歌鉴赏(10分钟)1. 请学生听课上介绍的送别诗进行朗读和鉴赏。
2. 引导学生分析送别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并回顾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送别诗,并在下一节课分享。
八、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根据自己的离别经历和感受,创作一首送别诗。
送别诗教案送别诗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感受生活、反思自己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使学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教会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2.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引入】1. 授课开始,播放一段音乐,伴随着音乐播放,通过图片展示几幅描绘变化的画作。
让学生思考:在这些画中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人的一生中,有哪些变化是必然的?这些变化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讲授】1. 阅读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送别》或《登鹳雀楼》等,让学生尝试理解诗中的情感和主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形式美和内容美之间的关系。
2. 教师讲述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法,如描写自然景物,揭示情感表达等,通过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并辅以多媒体素材。
3. 指导学生分析一首送别诗的韵律和格律,并让学生通过诵读和分析诗歌的方式加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欣赏。
4.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进一步理解送别诗的表现手法。
5.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蕴涵的思想和情感,并对诗歌进行评价。
【练习】1.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练习,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朗读,并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自选一首送别诗进行背诵,并通过背诵的方式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1. 学生进行小结,总结送别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2. 学生观看一段视频,课堂上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这段视频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与这段视频有什么关联?或许视频中的某个情节或画面可以成为一首送别诗的灵感来源。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通过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作者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2. 难点:深入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群文阅读: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发现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2.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3. 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选取的送别诗作品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环节1】1.1 导入:简要介绍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2 学生自主阅读选定的送别诗作品,注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环节2】2.1 教师讲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鉴赏方法。
2.2 学生分享对选定诗作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讨论交流。
【教学环节3】3.1 学生分组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分析不同送别诗的特点和差异。
3.2 各组汇报阅读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学环节4】4.1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尝试创作送别诗。
4.2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教学环节5】5.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送别诗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阅读送别诗作品,并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环节六6.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送别诗的概念和特点进行巩固。
6.2 学生分享课后阅读的送别诗作品,交流读后感。
七、教学环节七7.1 教师选取几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进行深入讲解和分析。
7.2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鉴赏送别诗。
八、教学环节八8.1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送别诗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将诗中的情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8.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1.1 送别诗的概念解释送别诗的含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是一种表达离别情感的文学作品1.2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介绍送别诗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强调送别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表现形式第二章:送别诗的题材与情感2.1 送别诗的题材分析送别诗的常见题材,如离别亲人、朋友、爱人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题材的送别诗所表达的情感差异2.2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探讨送别诗中常见的情感元素,如思念、忧伤、祝福等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第三章: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与意象3.1 送别诗的诗歌形式介绍送别诗常见的诗歌形式,如五言诗、七言诗、律诗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形式对表达离别情感的影响3.2 送别诗的意象与意境分析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如长亭、孤帆、落日等指导学生通过意象的描绘和组合来感受诗歌所营造的意境第四章:经典送别诗解析与欣赏4.1 《别董大》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4.2 《江南逢李龟年》解析与欣赏对该诗进行逐句解析,解释诗意和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欣赏该诗的艺术特色和诗人的离别情感第五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5.1 创作指导提供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步骤和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诗歌形式、意象和情感表达方法来创作5.2 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送别诗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强调诗歌表达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第六章: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6.1 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分析唐代送别诗的独特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6.2 唐代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唐代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唐代送别诗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第七章:宋代送别诗的风格与著名诗人7.1 宋代送别诗的风格分析宋代送别诗的风格特点及其与唐代送别诗的区别引导学生了解宋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发展7.2 宋代送别诗著名诗人及其作品介绍一位宋代著名诗人的送别诗作品对该诗人的作品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领略其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八章: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与特点8.1 明清送别诗的新发展探讨明清时期送别诗的新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明清送别诗对前代送别诗的传承与创新8.2 明清送别诗代表作品解析与欣赏选取一位明清诗人的送别诗进行解析与欣赏引导学生欣赏明清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九章: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9.1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分析现代文学中送别诗对传统送别诗的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送别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2 送别诗在现代文学中的创新探讨现代送别诗在形式、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引导学生欣赏现代送别诗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第十章:送别诗鉴赏的综合练习与拓展10.1 送别诗鉴赏综合练习设计一份综合练习题,包括诗歌解析、情感表达、创作练习等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10.2 送别诗鉴赏拓展活动提出一些关于送别诗的拓展活动,如诗歌朗诵、写作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对送别诗的兴趣和热爱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唐代送别诗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补充和说明:唐代送别诗的特点包括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等。
送别诗鉴赏教案完美版第一章:送别诗的定义与背景一、教学目标1. 了解送别诗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送别诗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能够分析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二、教学内容1. 送别诗的定义:介绍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解释送别诗是诗歌中的一种题材,用以表达诗人对离别对象的思念、祝福和感慨。
2. 送别诗的历史背景:讲解送别诗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包括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送别诗。
3. 送别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分析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友情、亲情、爱情、离别之情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送别诗的定义、历史背景和主题。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送别诗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送别诗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古代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主题。
2. 掌握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3. 能够分析和欣赏古代送别诗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送别诗的特点:介绍古代送别诗的文学特点,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古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讲解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主题,如友情、离别之情等。
3. 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介绍如何鉴赏古代送别诗,包括理解诗意、分析诗structure 和欣赏艺术魅力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送别诗的特点、常见主题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古代送别诗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古代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2. 作业评估:布置相关的古代送别诗鉴赏作业,评估学生对古代送别诗的鉴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近现代送别诗鉴赏一、教学目标1. 了解近现代送别诗的特点和常见主题。
2. 掌握近现代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送别古诗的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送别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送别古诗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学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送别古诗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理解送别古诗的意义和价值。
2.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中的抒情意境,领会古诗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内容。
让学生阅读送别古诗的原文,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分析古诗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的意境、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 教师点拨。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美和价值。
5. 学习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
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6. 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
让学生学习古诗的韵律和语言表达,指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音韵美和形象表达,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审美能力。
7. 课堂练习。
设计相关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8. 总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播放视频和图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小组讨论。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理解诗意。
2、通过对比古诗的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3、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养成积累运用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2、对比五首古诗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三、教学难点对比古诗异同之处,感受依依不舍之情。
四、学法指导读中感悟、小组合作五、教学课时:第2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出示图片。
2、出示现代诗——人生。
在古时候,人与人之间离别时没有礼物相送,于是大家就赋诗相送,表达自已依依不舍之情,因此就有了《送别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送别时的情怀。
3、理解什么是群文阅读?在语文课堂上围绕一个议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议题展开立体式的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并进行多方面的言语实践。
二、探究学习(一)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大家齐读课题。
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解诗题)2、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凑。
(读诗文)3、自学古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送别诗,并利用注释、工具书弄清楚每句诗的意思。
(明诗意)(2)想想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的? (在诗中圈出来并完成表格。
)(悟诗情)3、全班交流(齐读古诗——交流完成表格)(二)自学四首送别诗1、学习提示:(1)利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解诗题一读诗文一明诗意一悟诗情,自主学习以上四首送别诗。
(2)重点学习提示:诗人是以什么方式送别友人的?你从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的?在诗中圈出来。
(3)组内五人每人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重点学习并完成表格。
2、组内交流组长组织组员进行交流,交流自已重点学习的那一首送别诗,其他组员补充或修正。
3、全班交流你重点学习哪首古诗,就交流哪首。
其他小组学习相同古诗的同学作补充或评价。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三、教学目标: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
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读诗题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
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这也让老师想到了李白的另一句诗,“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举例说明送别诗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问:“你们曾经送别过朋友或亲人吗?有没有用诗歌来表达你们的情感?”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送别经历和感受。
教师展示一些著名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和《别董大》等,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其中的情感。
第二章:诗歌欣赏与分析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送别诗中的情感和意象。
2.2 教学内容:选取几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
分析每首诗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教师朗读每首诗,学生跟读并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每首诗的主题和意象,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他们对每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创作与表达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帮助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送别情感。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送别诗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自己对朋友或亲人的情感。
3.3 教学活动:教师提供一些诗歌创作的指导和示例。
学生自由创作,可以选择写一首完整的送别诗或者写一段表达送别情感的诗句。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彼此反馈和鼓励。
第四章:诗歌表演与展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诗歌表达能力和表演技巧。
增强学生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4.2 教学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动作、表情和语调等方式展示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送别诗进行准备。
学生通过朗读、表演和展示等方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达给其他同学。
教师和同学对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学习和诗歌表达的收获。
送别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
2. 培养学生欣赏送别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写作送别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 分析名家送别诗,学习欣赏和仿写。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讲义和多个名家的送别诗作品资料。
2. 学生准备纸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给学生朗读一首送别诗,如杜甫的《赠别二首》或陆游的《送友人》。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独特魅力。
2. 了解送别诗(15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
讲解送别诗的定义、特点和传统写作方式。
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欣赏名家送别诗(20分钟)教师提供多个名家的送别诗作品,如杜甫、白居易、辛弃疾等人的作品。
通过朗读和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名家送别诗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表达的情感和表达手法等。
4. 学习写作送别诗(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送别诗的结构和写作技巧,并与学生一起合作创作一首送别诗。
首先,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简单的写作模板,包括引子、事由、感情表达、寄托等部分。
然后,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发挥,各自写下自己的送别诗。
5. 分享和评价(10分钟)学生可以将自己写好的送别诗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教师和同学可以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对送别诗的见解和感受。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课后任务,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或情感,尝试写一首送别诗。
2. 提供更多名家送别诗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欣赏和学习。
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什么是送别诗,培养欣赏和写作送别诗的能力。
通过欣赏名家的送别诗,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写作送别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送别时的情感和意义,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
幼儿园古诗《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2.培养幼儿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材:《小学文学名篇赏析》
2.教具:课件、琴韵麦克风
3.环境:音乐室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欣赏(10分钟)
播放童声版《送别》音乐,引导幼儿聆听和感受歌曲的情感和形式,并随音乐手势引导幼儿做出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
3. 阅读(15分钟)
教师朗读《送别》,让幼儿聆听文学之美,引导幼儿通过听、读、看的方式感受古诗的情感内涵。
4. 朗诵(20分钟)
分组让幼儿们朗读古诗,在发音、语调等方面做出正确的指导和修正。
5. 模仿(15分钟)
领唱老师鼓励幼儿尝试模仿歌曲的唱腔和表现方式,再次演唱童声版《送别》音乐。
6. 创作(15分钟)
引导幼儿们根据古诗的情感表达,自由发挥创作,画出属于自己心目中的“送别”图画。
7. 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幼儿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评价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幼儿们了解了《送别》这首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培养了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
同时,教师采取了多种方式,如欣赏、阅读、朗诵、创作等,让幼儿们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和互动,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进行表达,并且让幼儿们在有趣而有意义的学习中更有信心和热情。
初中送别诗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别董大》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积极向上的品质。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情感态度的培养。
教学难点:1. 诗句中重点字词的理解;2. 诗文背景的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送别诗,如《登鹳雀楼》、《秋浦歌》等,让学生初步感受送别诗的情感;2. 提问:送别诗一般表达哪些情感?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诗人高适及《别董大》的背景;2. 朗读《别董大》,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3. 解读诗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
三、深入解析(15分钟)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2. 讨论:诗中的“董大”是谁?为什么诗人要送别他?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让学生分组朗读诗文,感受诗中的情感;2. 分享自己身边的友情故事,体会友情的珍贵。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与背诵;2.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故事,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故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别董大》这首诗,体会了诗人珍惜友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质。
送别诗创作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2. 掌握创作送别诗的基本技巧和要点。
3. 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和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
一、导入(5分钟)
1. 通过朗读经典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赠汪伦》,引导学生感受送别诗的情感和意境。
2. 简要介绍送别诗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新课导入(10分钟)
1. 讲解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如离别之情、思念之苦、勉励与祝福等。
2. 分析经典送别诗的创作技巧和要点,如意象运用、意境营造、语言锤炼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对于送别诗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三、创作实践(30分钟)
1. 学生分组,每组同学共同创作一首送别诗。
2. 提示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运用所学技巧和要点进行创作。
3. 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和点评,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5分钟)
1.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朗读自己创作的送别诗。
2.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从情感表达、创作技巧、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点评。
3. 总结本次创作实践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送别诗作品。
2. 布置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送别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大量阅读送别诗的前提下总结归纳这一类型诗歌的特征,包括常见意象、意境特点,把握送别诗的主要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课前记诵,拓展诗歌阅读面,增加古诗词的积累,培养古诗阅读语感;讨论归纳,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命题,提高学生学生综合解题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歌尤其是送别诗的幽深之美,珍惜人与人之间的相聚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送别诗特征归纳,思想情感的理解;常见命题形式与答题形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课前诵读内容(一)送别诗集锦1、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2、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3、临江仙送王缄苏轼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
凭(2)将清泪洒江阳。
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殷勤且更尽离觞(3)。
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4、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6、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7、送沈子福归江东王维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8、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9、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二)送别诗名句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别诗优秀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设计针对高中语文课堂,主要教授《送别》这首古文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同时,通过深入研读和分析这首古文诗,让学生在感悟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同时,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本教案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交流,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送别》这首古文诗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能够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感悟《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提高其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4.方法目标: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阅读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点1.《送别》的文学意义和诗歌形式的理解;2.《送别》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的感悟;3.学会运用一些鉴赏手法和技巧,对诗歌进行深入研读和分析。
四、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送别文化和诗歌创作背景,把握《送别》的文化内涵;2.深入剖析《送别》中的情感和思想,并进行个人思考和多角度分析。
五、教学方法1.合作学习法: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诗意和艺术特点。
2.示范引导法:老师给出示范性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3.启发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讨论教学法: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促使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放映古代送别画面,引起学生对古代送别文化的好奇和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学习诗歌内容:学生自主朗读《送别》这首古文诗,理解诗歌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诗》课前互动教案教案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背景和主题;2.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3. 通过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送别诗》朗读录音或者课件;2. 课堂白板或黑板;3. 分组参与互动活动的学生名单;4. 课件或投影仪(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发学生对于《送别诗》话题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有没有经历过离别的经历?当你离别时,你会有什么感受?”b. 让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选择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感受。
2. 课前导读:(10分钟)a. 播放《送别诗》的朗读录音或者展示课件,让学生先听一遍。
b. 询问学生对于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鼓励学生描述他们所听到的诗句或声音。
3. 互动讨论:(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2-3人。
教师提供课文的几个关键词(如“离别”、“思念”、“温暖”等),让学生讨论并思考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内容。
b. 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并邀请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理解诗歌主题:(15分钟)a.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和重复朗读方式,感受《送别诗》的抒情情感和诗歌语言的节奏感。
b. 在白板或黑板上列出几个与主题相关的词汇,例如“告别”、“感慨”、“怀念”。
让学生解释这些词汇与诗歌主题的联系。
5. 思维拓展:(15分钟)a. 将学生分成新的小组,并请他们围绕《送别诗》的主题展开讨论。
例如,“在自己的生活中,你们是否有经历过类似的主题?”b. 鼓励学生表达他们的想法,并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
6. 总结和评估:(5分钟)a. 教师进行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程度的评估,给予鼓励和正面反馈。
b. 简要总结今天的课堂讨论,并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思考并准备回答。
教育延伸:1. 建议学生在课后通过阅读和借阅相关书籍来进一步探索《送别诗》的主题。
2. 相关的创作活动可以进行,例如写一首类似的诗歌,或者绘制一幅表达类似主题的画作。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送别诗的定义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送别诗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1.2 教学内容介绍送别诗的概念和背景。
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出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1.3 教学活动向学生展示送别诗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对送别场景的联想。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送别诗的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讨论送别诗的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第二章:经典送别诗欣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经典送别诗的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经典的送别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经典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现代送别诗欣赏3.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现代送别诗的欣赏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现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
3.2 教学内容选择一首现代的送别诗,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3.3 教学活动向学生介绍所选的现代送别诗的背景和作者。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情感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和情感。
第四章:创作自己的送别诗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情感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经历的离别场景或人物。
指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离别情感。
4.3 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一些离别场景或人物的图片或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并给予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本次群文阅读《送别诗》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送别诗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学习的送别诗内容和主题。
送别诗
一、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三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三、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送别》。
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
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
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
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读诗题(板书)
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
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2.明诗意(板书)
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
请你说,嗯。
你呢?看来,同学们读懂了诗意。
3.悟诗情(板书)
师:那望着远去的孤帆、滚滚的江水,你觉得李白的心情如何?
师: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哦,最后一句,能具体说说吗?是啊!诗人望着江水久久不肯离去,在他眼里,流水是有情的,诗人对好友的情谊如同那滔滔
江水,追随好友而去,真是一场富有诗意的离别啊!
4.诵古诗
相聚时难别亦难。
诗人站在岸边,久久不忍离去,谁能读出你的感受。
(指导朗读)友人分别就是这样难舍难分,让我们一起吟诵这首诗。
(三)介绍古诗学习五个步骤运用学法学习另两首古诗
1.师:接下来,我们运用刚才的学法,走进《送元二使安西》
请看学习要求(大屏幕出示):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句
2.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是王维送元二、送别地点在渭城客舍,抓住朝雨、客舍、柳色表达对友人的依恋和牵挂。
师:谁来补充?恩,你的知识面真广,是啊,诗人王维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王维一路西送,走到渭河以北,住在渭城客舍通宵喝酒聊天,一直不忍别。
所以这首诗也叫《渭城曲》。
古人也有折柳相送的习俗。
“柳”和“留”是谐音,也有不忍离别的象征。
师:其实啊,诗中还有一个地名——阳关。
因此此诗又叫《阳关曲》,分别在即,千言万语化成一杯酒。
3.学习《别董大》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 .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板书:景)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3.自由读。
4.提名赛读。
5.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
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预设,作以下回应:)
──你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你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凄凄惨惨,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6.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7.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8.“愁”。
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
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
样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画出“莫愁”)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介绍董庭兰)
生:董大的琴艺高超,一定会有人赏识他的。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他是一代琴师,当朝宰相都非常赏识他。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
生:充满了自信。
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拓展延伸
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
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
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