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5
人教版初中8年级下册历史十二课说课稿
说课稿:《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内容是较少的,其实编者编书的目的也是通过简明而清晰地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授课完毕,导致个别教师因教科书信息过少而无法把握教学.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的教学,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容量大,集声,色,图,像等与一体,对本课很适合.教学实践证明是成功的.现把本课写成一个说课稿,向同行请教.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参考网上资料。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我说课的流程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五个内容。
第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主要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意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二.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上的巨大胜利,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国力日益强大。
中国在国际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
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掌握“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了什么?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史实知道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阅读、识图,观看视频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编演历史剧,感受香港澳门艰难的回归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在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从而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和历史意义难点:“一国两制”的基本含义。
第二:说教法1.媒体运用:多媒体教室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运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汇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
)3.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等。
第三.说学法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和表演历史短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
2.能力培养:⑴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教学目标课标: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知识与技能:了解、掌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含义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基本史实和历史意义,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的展示出示有关资料辅助教学,通过多种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体会香港、澳门回归的喜悦之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三、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四、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及其含义,港、澳回归的历程及意义,教材选取的材料比较典型对学生比较有感染力且非常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国两制”理论的提出及港澳回归的成功实践和海峡两岸的交往,既属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上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
尤其“一国两制”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两课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两课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理论,是指导思想;港澳回归,两岸交往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结果、应用。
五、学生分析: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及合作探究的能力,结合本课辅助资料的出示及课堂多种情景的创设和活动开展,应该能比较顺利的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方式:历史课堂情感化;课堂教学问题化;问题设置层次化。
八、教学策略:“对比”教学法。
本课内容既牵涉到历史遗留问题,也与时政有紧密联系。
对照历史,学生回忆并思考香港、澳门问题何时形成的?今天,我们成功收回港、澳主权说明了什么?联系社会有关香港、澳门的热点问题,加深理解。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
教后反思:这节课主要讲授的课题是香港和澳门回归,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分三个篇单实行。
从整体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较合理,教学思路清晰,知识重难点突出,师生互动较好,而且通过视频、老照片、材料及音乐的组合实行情景设置,实行了气氛的烘托和渲染,使学生始终沉浸在要让祖国强大起来的思绪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这节课知识资料、史料太多,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太短等。
所以,从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白了一个简单不过的道理:任何事情并不是像韩信点兵一样多多益善的,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教学内容要适当,要看实际情况去定夺,当然也不要太少。
新课标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
2.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香港、澳门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和澳门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及澳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教学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
【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方法】多媒体展示法、纵向联系法、讨论探究法、情境再现法。
【学法指导】1.通过多种途径查询相关资料、图片。
2.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并培养学生掌握运用地图,形成形象的历史概念,识记历史知识的基本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讨论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养成自己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初步的能力。
4.通过再现中英谈判、香港澳门回归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多媒体片断:“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教师:这首歌曲与什么事件有关?学生:澳门回归。
教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二、合作探究历史教师出示:香港、澳门区域图教师: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学生:由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和“新界”三个部分组成。
2019-2020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课程标准】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教材分析】本课位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下P60——64,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出台湾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的具体构想,完整地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概念。
也就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尊重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历史和现实,在统一祖国的前提下,允许存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
1984年底,中英正式签署联合声明,据此,1997年7月1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香港主权的仪式;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也签署了联合声明,据此,1999年12月20日江泽民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持恢复行使澳门主权的仪式。
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香港和澳门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学情分析】香港澳门回归,发生在学生4、5岁时,对此学生有些印象,在此后的学习中香港澳门回归也经常提到,但是其历史根源学生不是很清楚,对当时的激动人心的时刻由于年龄小也淡忘了。
因此,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多播放当时的历史录像。
学生在了解了回归的历史极其历史渊源后,再来理解“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行使香港、澳门主权,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听歌曲、看录像、读课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主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福州第十八中学张婧一、教学内容分析《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
主要内容是“一国两制”构想以及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和意义。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国现代史的大事。
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教材。
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对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对特别行政区也有浓厚兴趣,但是对于“一国两制构想内涵”、“特别行政区特别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要用一国两制来解决港澳台问题”等理论性强的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设计思想《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我充分利用了地图册以及音乐、视频资料,使学生学习用多种方式靠近了解历史;在教材处理上,我采用问题教学法,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逻辑推理,层层推进,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理解掌握课堂内容,提高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识与能力①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②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利用地图展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让学生形成直观形象,培养学生识记历史的基本能力。
②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养成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2、难点: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台问题六、教学过程设计向学生介绍爱国诗人闻一多的七子之歌,把近代史上被列强夺走的七个失地,比做被迫离开母亲的七个孩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原阳县官厂乡一中的郭丽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大事。
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同时也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学习本课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能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
因此,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目标,我采用了问题导学法——即问题+展示+指导。
三者相辅相成,师生共进,团结协作,完成课标所分配的任务。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设计理念。
(一)破题激思、导入新课每一节课都有他的关键词,本课的关键词是“回归”,如何围绕“回归”设计问题,形成问题链、思维链、知识链呢?那就是破题,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问题)1、“回归”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什么?2、“回归”和“收复”有什么区别?(展示)让全体学生动起来,集体展示思考结果,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不由自主的会在大脑中有这样一系列的问题:回归前香港什么样?如何回?回归后怎么样?就这样思维链就形成了。
(二)问题导学、合作共进这是本节课的精华部分,重难点集中于此为了便于梳理内容,突出重点,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序为线索,将本课内容整合为三个子目:(一)昨天骨肉分离――回忆百年屈辱(二)今天游子归来――探究回归奥秘(三)明天梦想远航――感悟回归意义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2、理解“一国两制”提出的背景和含义;3、知道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并会分析回归的意义和原因;4、了解香港、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含义【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回忆学过的知识,总结出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的历史归纳能力。
2、通过引导分析“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和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目标:掌握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引导学生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的内容,总结出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讨论,养成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香港和澳门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百年屈辱,也必将开创祖国内地和香港及澳门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未来。
教学重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教师播放多媒体片断:“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教师:这首歌曲与什么事件有关?学生:澳门回归。
教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就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一、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1、师:出示香港、澳门区域图2、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学过有关香港和澳门的有关知识。
生1: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生2:1856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签定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
生3:1898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地区99年,从而实现了对整个香港地区的占领。
师:澳门历来是中国领土。
1535年,葡萄牙人贿赂广东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门码头停靠船舶和进行贸易的权利。
1553年,葡人以曝晒水浸货物为由上岸居住,并于1557年起在澳门定居。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内容较少,简明而清晰地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
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
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
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通过中国共产党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中国才能顺利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4、重点、难点:(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推进祖国统一的正确方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中国国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上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国两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尊重历史,在统一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社会制度存在。
二、说教法1、媒体运用:多媒体电教室。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课题名称主备人备课时间组长签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归纳港澳问题的由来,培养历史归纳能力。
通过“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历史综合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国力强盛的具体表现,也体现了国家统一的世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教学方法及教具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多媒体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二次备课教学随记导入新课自主学习学生展示提纲总结教师点拨多媒体显示香港回归倒计时牌的图片,烘托全国人民期盼香港回归的迫切心情;出示香港人民欢庆回归的图片,烘托香港人民回归祖国的喜悦心情。
从而反映出血浓于水的同胞情结、爱国情结。
由此导入新课。
一.“一国两制”构想1.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1899年,强迫租借新界。
明朝末年,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
2.“一国两制”的含义及意义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
结合我国实际,谈谈“一国两制”的前提和重要意义。
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构想: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总结当堂检测与作业反馈 2.中英、中葡签署联合声明3.香港、澳门回归4.意义:香港、澳门回归历程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收回了香港和澳门的主权,这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在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为成功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
香港澳门指导方针谈判国家谈判时间声明内容回归时间意义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反思与重建。
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的背景、含义及深远影响,掌握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时间及港澳回归的意义。
(2)通过学生回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培养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3)通过探讨“一国两制”的含义、港澳回归的意义及原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并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2)结合视频、图片文字等资料,探究“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和澳回归的意义和原因,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盛况,感受祖国的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深刻体会香港、澳门与祖国大家庭的血缘关系所筑就的爱国情感;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地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台湾的回归。
【重点难点】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一国两制”;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为什么要采用“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港澳问题【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创设情景【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共同探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大家是否知道明珠似的香港和澳门曾经离开过祖国母亲的怀抱?那他们是经过哪些不平凡的历程,又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的呢?今天,我们重温历史,共同学习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2、讲授新课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一)、香港和澳门坎坷的过去教师提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政府先后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在这之前,香港和澳门分别被哪两个国家控制?这些国家是如何占领香港和澳门的呢?学生活动:“一国两制”(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活动:新闻发布会。
教师出示问题:1、“一国”和“两制”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一国两制” 实行后,中国还是社会主义性质吗?2、为何要以“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香港澳门问题?3、香港记者:香港回归后我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4、“一国两制”的提出有什么深远影响?学生活动:先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回答记者的问题。
八年级历史学科《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课稿望奎县第六中学吴永学尊敬的各位评委和同仁,大家好。
我是来自第六中学的历史教师吴永学。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中国统一大业进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香港、澳门回归,不仅洗雪了中国百年耻辱,而且论证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也为解决世界遗留问题做出了贡献。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已初步具备了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认知水平的差异,因而在问题设置尽量照顾到各个层面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对“一国两制”含义等问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将理论问题具体化理解,全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记忆和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三、教学目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回归的时间,认识“一国两制”的内涵;理解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歌曲、观看视频资料等形式,感受香港、澳门艰难的回归历程,加深对港澳回归意义和“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建设祖国、促进祖国统一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针对我校倡导的“有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本课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以问题为引领,通过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掌握基本史实和历史线索,增强情感体验,通过历史现象把握历史规律,形成本质性认识。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课我采用创设情景导入法,为了切合本节课的学习特色,播放《七子之歌》。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教学内容较少,简明而清晰地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特征。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的是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介绍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等问题。
2、本节教材所在地位和作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现代中国的大事。
顺利回归说明,中国开始强大起来,能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尤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奋发进取。
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佳教材。
港澳回归,为最终实现祖国的统一,实现台湾的回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的含义;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及意义。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教会学生新旧知识联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香港澳门被割占的历史,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通过中国共产党顺利解决港澳历史遗留问题,让学生认识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也说明了只有共产党中国才能
顺利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本课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的很好素材。
4、重点、难点:
(1)重点:"一国两制"的内容;港澳回归的时间和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发展,说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从中国的现实状况出发,推进祖国统一的正确方针。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说明中国国力的壮大,国际地位的上升,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一国两制同样可以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2)难点:对"一国两制"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国两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尊重历史,在统一的前提下允许不同社会制度存在。
二、说教法
1、媒体运用:多媒体电教室。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把要授课的重要知识点、难点等一一讲清楚。
3、教学方法:直观法、问题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三、说学法
1、学习方法:学生要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
2、能力培养:
(1)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影像资料、史料和图片,
训练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通过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协作解决问题等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新中国建立以来,祖国大陆各民族大团结的情况怎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电脑显示问题)自然过渡到"一国两制"。
(2)、关于"一国两制"的内容。
教师展开"一国两制"的教学,讲授与提问结合。
1.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
2. 邓小平为什么要提出“一国两制”构想?3、我们的“一国两制”是用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反之,如果采取非和平方式解决港澳问题会怎么样?4、实行“一国两制”对国家的发展有何益处?
(3)出示香港、澳门区域图
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4)香港和澳门回归
香港和澳门分别在哪一年回归祖国?(1997年、1999年。
)
教师出示:中英香港、中葡澳门政权交接仪式图
1、播放《香港回归》影视片断
2、播放《澳门回归》影视片断
教师多媒体演示关于港澳回归相关的众多图片,加以解说。
(5)播放《七子之歌》的《澳门》这首歌的旋律,从诗歌中体会到
那时那刻的祖国正在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6)组织学生根据“自由阅读卡”识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区徽,并说出它们的含义。
(多媒体演示答案)
(7)从港澳回归的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出示:有关香港、澳门资料图片。
(8)、总结巩固: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个知识点,一是"一国两制",二是港澳回归祖国的时间和意义。
中国还没有完成最终的统一,台湾问题还没有解决,但党和政府一直致力推进祖国统一的大业。
"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我们希望最终看到中国的完全统一。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一国两制”的提出者:邓小平
2、“两制”的含义
3、“一国两制”的影响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时间(1997、1999)
3、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过程
4、香港和澳门的区旗、区徽及含义
三、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