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公司计量装置检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115.00 KB
- 文档页数:13
计量标准化作业指导书一、前言。
计量标准化是指依据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对计量活动进行规范和管理的过程。
它是保证计量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的重要手段。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帮助相关人员了解计量标准化的重要性、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便更好地进行计量工作。
二、计量标准化的重要性。
1. 保障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
2. 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3. 促进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推动行业发展。
三、计量标准化的操作流程。
1. 制定计量标准,根据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制定适用于具体计量活动的标准。
2. 实施计量标准,按照标准要求,进行计量活动并记录相关数据。
3. 检验计量结果,对计量结果进行检验,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4. 审核和认证,由专业机构对计量活动进行审核和认证,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
5. 维护和更新,定期维护计量设备,更新计量标准,保持计量活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计量标准化的注意事项。
1. 严格遵守标准要求,不得随意更改或篡改计量数据。
2. 定期对计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检验,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3. 严格控制计量环境,避免外部因素对计量结果的影响。
4. 培训和管理计量人员,确保其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5. 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计量活动中的问题。
五、结语。
计量标准化是保证计量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和合作、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作业指导书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实施计量标准化,促进计量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编号: Q/×××
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校验作业指导书
(范本)
编写: 年月日
审核: 年月日
批准: 年月日
试验负责人:
试验日期年月日时至年月日时
×××供电公司×××
1适用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应于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中交流采样测量装置的校验。
2引用文件
GB/T 13729 - 《远动终端设备》
GB/T 13850 - 1998 《交流电量转换为模拟量或数字信号的电测量变送器》
GB/T 15153.1 - 1998 《远动设备和系统》第2部分: 工作条件第1篇电源和电磁兼容性JJG( 电力) 01 - 1994 《电测量变送器检定规程》
DL/T 630 - 1997 《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
JJG 124 - 1993 《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表及电阻表检定规程》
国家电网安监83号《国家电网公司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国家电网公司- 《交流采样测量装置校验规范》
3校验前准备工作安排
3.1准备工作安排
3.2人员要求
3.3仪器仪表和工具
3.4标准装置技术要求
3.5危险点分析。
电能表现场检验作业指导书一、总则1、适应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应于新装及运行中高供高计的电力用户和发、供电企业间用于电量交易的电能计量装置的现场检验。
2、引用的标准和规程a.JJG313-1994《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b.JJG314-1994《测量用电压互感器检定规程》c.JJG169-1993《互感器校验仪检定规程》d.JJG1027-1991《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e.DL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f.DL/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g.SD109-83《电能计量装置检验规程》h.DL/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i.DL/T725-2000《电力用电流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j.DL/T726-2000《电力用电压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k.JB/T5473-1991《仪用电压互感器》3、名词和术语3.1电能计量装置:直接与电网连接用于计量电能量的一套装置,包括了电能表、计量用电压、电流互感器以及连接它们的二次回路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
3.2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对电能计量装置在安装现场实际工作状态下实施的在线(电能表、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或离线(电流、电压互感器)检测。
3.3电压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压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的测量仪器以及二次电缆问及其与地线间电容组成的总导纳。
3.4电流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流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测量仪器的阻抗、二次电缆和接点电阻的总有效阻抗。
3.5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由于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缆的电阻、刀闸和接点电阻造成相对于电压互感器二次端子与接入电能表对应端子之间的电压差,它是一个交流向量。
3.6合成误差:计量用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比差和角差以及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的正交分量、同相分量在测量功率时的误差合成。
3.7综合误差:电能表误差和计量用互感器以及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合成误差的代数和。
二、安全工作的一般要求1、基本要求1.1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在现场试验中的人身安全和电力系统发、供、配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
1. 计量检修工劳动安全风险及卡控措施1.1 外出送取计量器具出现交通事故伤害。
【卡控措施】:外出送检搭载合法交通工具。
1.2 检定过程中防电击。
【卡控措施】:正确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标准器等设备。
1.3 工器具不良或不按规定使用工器具引发机械伤害。
【卡控措施】:正确选择、使用工器具;作业前检查工器具,工器具必须保持良好状态。
1.4 不了解作业环境引发物体打击、机械伤害、高空坠落等人身伤害。
【卡控措施】:了解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周围环境的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性措施。
1.5 氧气表、乙炔表等禁油压力表进油。
【卡控措施】:正确按照压力表校验装置的要求使用设备。
作业指导书 计量检修工2. 计量检修工作业基本要求2.1 计量检定按照《计量器具送检计划》分类,分成局检、市检、自检。
自检按照《计量检定规程》的检定流程及标准进行检定。
2.1.1 自检根据本月的计量检定计划中的自检项目,分别安排今日计量检定计划,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检查并准备好相应的标准器及工具。
2.1.2 自检作业⑴准备:待检器具、作业记录本、标准器、相关工具等准备。
⑵检定:根据检定规程规定检定方法进行检定。
⑶调整修理:检定不合格计量器具进行修理或报废处理,修理完毕后的需再次检定。
⑷记录:做好相关检定记录。
不合格做好报废记录,合格的出具合格证并记录。
做好计量台帐有效期的更新。
2.1.3 交付使用⑴将合格计量器具交于使用人或安装于设备上。
⑵不合格计量器具禁止发放。
2.2 计量送检根据本月的计量检定计划中的送检项目,收集待检计量器具,做好包装。
2.2.1 计量送检⑴局检量具送铁路局检定,市检量具送中测院检定。
⑵送检回段计量器具,合格的做好证书的存档,更新计量台帐有效期;不合格计量器具进行修理或报废,修理完毕后需再次送检。
2.2.2 交付使用⑴将合格计量器具交于使用人或安装于设备上。
⑵不合格计量器具禁止发放。
3. 压力表检定作业指导书 适用范围 计量检修工检修作业。
3.7. 测量范围——使计量器具的误差处于允许极限内的一组被测量值的范围。
3.8. 准确度等级——符合一定的计量要求,使其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计量器具的等别或级别。
3.9.最大允许误差——对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4.内容4.1职责4.1.1各部门计量管理员负责对本部门的计量检测仪器进行台账管理,对于新增仪器、或标定到期设备检测仪器,需及时的通知到质量部的计量工程师。
及时跟踪和检测直至检测设备可以合格使用。
4.1.2公司内部自校准的设备仪器,由相关部门专业人员进行自校准,自校准后粘贴合格证。
并留下校准记录。
4.1.3.计量工程师负责组织对检测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和计量监督工作,对各工序量值传递的正确性和统一性负责。
组织测量设备的内部校准及委外校准的联系及送校工作,并根据校准结果及预期的使用要求进行确认;4.1.4.计量工程师负责对检测设备进行分类,建立检测设备总台账,编制月度和检具标定计划并及时更新。
4.1.5.采购部负责检测设备的购买与委外维修,负责将供方提交的检测设备信息传递至计量工程师。
4.1.6.使用部门负责部门内检测设备的采购申请、维修、报废等手续的办理,并且负责对检测设备标识的维护以及对有效期到期需检定的检测设备的收集。
4.2.检测设备的配备4.2.1. 新购测量设备须经计量工程师组织计量检定或校准证明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对于C类检测器具可由公司内部设备管理人员与标准器具进行比对或者一次性校准后使用(标准器具按照规定时间委外校准)。
4.2.2.委外加工检具由使用部门提出、设计,并由部长审核后加工;加工完成,由加工者连同检具图纸/检具测量报告送交计量室组织进行检定评审,经检定合格的发给合格证,加工者在检具上打印规格、编号,登记入检测设备总台账后方可投入使用,不合格的通知加工者维修或重新加工。
计量工程师组织检定合格后,由计量工程师登记入总台账.4.3.检测设备的日常管理4.3.1.计量管理人员负责建立公司《检测设备总台账》,详细记录检测设备名称、规格型号、精度等级、生产厂家、检测设备类别、检定周期、报废等内容。
工作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作业指导书一.概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实施细则》,参考有关工作计量器具检定规程,结合我公司工作计量器具的使用情况,编写了永兴钢铁公司工作计量器具检定(校准)作业指导书。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公司内工作计量器具非强制性检定(校准)的操作过程。
二.标准计量器具(企业标准计量器具)1.标准计量器具覆盖率≥80%(见标准器具传递表)。
2.建立标准计量器具档案、台账、履历表。
3.标准计量器具可溯源至国家标准计量器具。
4.标准计量器具集中存放于科技部计量检定室(一般只在检定室内使用)。
三.工作计量器具1.规范建立公司工作计量器具台账、档案。
2.依据检定(校准)周期,向公司二级单位按时下达检定(校准)计划,相关单位负责把被检器具送至检定室,由计量检定人员按编排计划完成周期检定(校准)任务。
3.按周期检定要求应做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因正常生产等客观原因不能拆卸的,应根据情况及时进行现场检定。
四.工作计量器具检定(校准)规范1.工作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必须由合格检定员实施。
2.工作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方法,应首选本公司制定的《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方法》。
3.检定(校准)过程中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检定(校准)记录应字体公正、清晰、准确,书写规范。
五.工作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操作程序1.被检工作计量器具进入检定场所(检定室),在新的环境中应停放30分钟后才能进行操作。
2.确认被检工作计量器具的名称、规格,熟知其工作性能和相关技术要求。
3.按照公司《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方法》,参考对应的产品使用说明书接线,检查无误后方能送电,预热15分钟后再进行下一步操作。
4.检定(校准)项目应根据公司所编《计量器具检定校准方法》逐一进行。
5.检定(校准)结果处理:填写校验记录、校准结果、证书或通知书,并对检定校准合格的器具粘贴合格证。
6.校准结束后,要把标准器具放置回原处,并认真填写履历表,做好校准收尾工作。
六.工作计量器具检定(校准)的技术要求1.标准计量器具选用原则1)标准计量器具的测量范围应满足被检工作计量器具的要求。
计量与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 (4)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 (4)1.1.1 计量的概念 (4)1.1.2 计量的分类 (4)1.2 检测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4)1.2.1 检测的基本原理 (4)1.2.2 检测的方法 (4)第2章计量单位与量值传递 (5)2.1 计量单位制 (5)2.1.1 国际单位制 (5)2.1.2 我国的计量单位制 (5)2.2 量值传递与溯源 (5)2.2.1 量值传递 (5)2.2.2 量值溯源 (5)2.3 计量检定与校准 (5)2.3.1 计量检定 (6)2.3.2 计量校准 (6)2.3.3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区别 (6)2.3.4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联系 (6)第3章计量器具及其使用 (6)3.1 计量器具的选用与维护 (6)3.1.1 计量器具的选用 (6)3.1.2 计量器具的维护 (6)3.2 常用计量器具的结构与原理 (7)3.2.1 电流表 (7)3.2.2 电压表 (7)3.2.3 万用表 (7)3.2.4 示波器 (7)3.3 计量器具的误差分析 (7)3.3.1 系统误差 (7)3.3.2 随机误差 (8)3.3.3 粗大误差 (8)第4章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8)4.1 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8)4.1.1 传感器概述 (8)4.1.2 传感器原理 (8)4.1.3 传感器应用 (8)4.2 检测信号的转换与处理 (9)4.2.1 信号转换 (9)4.2.2 信号处理 (9)4.3 检测系统的功能评价 (9)4.3.1 精度 (9)4.3.2 灵敏度 (9)4.3.3 稳定性和可靠性 (9)4.3.4 响应速度和频带宽度 (9)4.3.5 抗干扰能力 (9)4.3.6 量程和分辨率 (9)第5章长度计量与检测 (10)5.1 长度计量基本概念 (10)5.1.1 长度单位 (10)5.1.2 长度计量标准 (10)5.1.3 长度计量方法 (10)5.2 长度测量方法与仪器 (10)5.2.1 直接测量法 (10)5.2.2 间接测量法 (10)5.2.3 长度测量仪器 (10)5.3 长度测量误差分析 (10)5.3.1 系统误差 (10)5.3.2 随机误差 (11)5.3.3 减小误差的方法 (11)第6章力学计量与检测 (11)6.1 力学计量基本概念 (11)6.1.1 力学量 (11)6.1.2 力学计量 (11)6.1.3 力学计量单位 (11)6.2 力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1)6.2.1 测量方法 (11)6.2.2 测量仪器 (12)6.3 力学测量误差分析 (12)6.3.1 系统误差 (12)6.3.2 随机误差 (12)6.3.3 误差处理方法 (12)6.3.4 误差传递与合成 (12)第7章热工计量与检测 (12)7.1 热工计量基本概念 (12)7.1.1 热量 (12)7.1.2 温度 (13)7.1.3 热流 (13)7.2 热工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3)7.2.1 热量测量 (13)7.2.2 温度测量 (13)7.2.3 热流测量 (13)7.3 热工测量误差分析 (14)第8章电磁计量与检测 (14)8.1 电磁计量基本概念 (14)8.1.1 电磁量定义及单位制 (14)8.1.2 电磁计量的重要性 (14)8.2 电磁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4)8.2.1 电流测量 (15)8.2.2 电压测量 (15)8.2.3 电阻测量 (15)8.2.4 磁场测量 (15)8.3 电磁测量误差分析 (15)8.3.1 系统误差 (15)8.3.2 随机误差 (15)8.3.3 粗大误差 (15)8.3.4 电磁干扰误差 (15)第9章光学计量与检测 (15)9.1 光学计量基本概念 (16)9.1.1 光的传播 (16)9.1.2 反射与折射 (16)9.1.3 衍射与干涉 (16)9.1.4 偏振 (16)9.2 光学量测量方法与仪器 (16)9.2.1 几何量测量 (16)9.2.2 光学量测量 (16)9.2.3 光学子系统测量 (16)9.3 光学测量误差分析 (17)9.3.1 光源波动 (17)9.3.2 仪器误差 (17)9.3.3 环境因素 (17)9.3.4 人为因素 (17)9.3.5 光学系统误差 (17)第10章计量与检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17)10.1 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17)10.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17)10.1.2 数据表示与记录 (17)10.1.3 数据校验与审核 (18)10.2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18)10.2.1 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 (18)10.2.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 (18)10.2.3 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与报告 (18)10.3 计量与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应用 (18)10.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18)10.3.2 假设检验 (18)10.3.3 方差分析 (18)10.3.4 相关性分析 (18)10.3.5 回归分析 (18)10.3.6 数据可视化 (19)第1章计量与检测基础1.1 计量的概念与分类计量作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主要涉及对物理量的测定和量值传递。
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范围 (3)1.2 参考文献 (4)1.3 定义与术语 (4)第2章标准化基础知识 (4)2.1 标准化概念 (4)2.1.1 定义与内涵 (4)2.1.2 标准化分类 (5)2.2 标准化体系 (5)2.2.1 标准化体系概念 (5)2.2.2 标准化体系结构 (5)2.3 标准化制定与实施 (5)2.3.1 标准制定 (5)2.3.2 标准实施 (6)第3章计量检测基本原理 (6)3.1 计量概念 (6)3.2 计量单位制 (6)3.3 计量检测方法 (7)第4章计量检测设备管理 (7)4.1 设备选型与采购 (7)4.1.1 设备选型原则 (7)4.1.2 设备选型流程 (7)4.1.3 设备采购 (7)4.2 设备校准与验证 (7)4.2.1 校准概述 (7)4.2.2 校准周期 (7)4.2.3 校准方法 (8)4.2.4 校准结果判定 (8)4.2.5 设备验证 (8)4.3 设备维护与保养 (8)4.3.1 设备维护 (8)4.3.2 设备保养 (8)4.3.3 设备故障处理 (8)4.3.4 备品备件管理 (8)第5章计量检测误差分析 (8)5.1 误差来源与分类 (8)5.1.1 误差来源 (8)5.1.2 误差分类 (8)5.2 误差评价与处理 (9)5.2.1 误差评价 (9)5.2.2 误差处理 (9)5.3 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措施 (9)5.3.1 选用高精度设备 (9)5.3.2 改善检测环境 (9)5.3.3 提高操作者技能 (9)5.3.4 优化检测方法 (9)5.3.5 严格质量控制 (9)第6章计量检测数据处理 (9)6.1 数据收集与记录 (10)6.1.1 数据收集 (10)6.1.2 数据记录 (10)6.2 数据分析与处理 (10)6.2.1 数据分析 (10)6.2.2 数据处理 (10)6.3 数据报告与存储 (11)6.3.1 数据报告 (11)6.3.2 数据存储 (11)第7章计量检测质量保证 (11)7.1 质量控制体系 (11)7.1.1 质量控制原则 (11)7.1.2 质量控制组织结构 (11)7.1.3 质量控制流程 (11)7.1.4 质量控制文件 (11)7.2 质量控制方法 (11)7.2.1 检测设备校准 (11)7.2.2 检测方法验证 (12)7.2.3 检测过程监控 (12)7.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12)7.3 质量改进措施 (12)7.3.1 不合格品控制 (12)7.3.2 内部审核与纠正措施 (12)7.3.3 持续改进 (12)7.3.4 培训与技能提升 (12)第8章计量检测实验室管理 (12)8.1 实验室组织与人员 (12)8.1.1 组织结构 (12)8.1.2 人员配置 (12)8.1.3 岗位职责 (12)8.2 实验室环境与设施 (13)8.2.1 实验室环境 (13)8.2.2 设施与设备 (13)8.2.3 检测方法与标准 (13)8.3 实验室安全管理 (13)8.3.1 安全制度 (13)8.3.2 危险源识别与评估 (13)8.3.3 安全防护 (13)8.3.4 消防安全 (13)8.3.5 药品与试剂管理 (13)第9章计量检测标准方法 (13)9.1 标准制定与修订 (13)9.1.1 标准制定 (13)9.1.2 标准修订 (14)9.2 标准内容与结构 (14)9.2.1 标准内容 (14)9.2.2 标准结构 (14)9.3 标准应用与实施 (14)9.3.1 标准应用 (14)9.3.2 标准实施 (14)第10章计量检测发展趋势与展望 (14)10.1 国际计量检测发展趋势 (14)10.1.1 国际计量体系演变 (14)10.1.2 新型计量技术发展动态 (15)10.1.3 国际计量检测标准化进程 (15)10.1.4 国际计量检测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15)10.2 我国计量检测现状与挑战 (15)10.2.1 我国计量检测体系概述 (15)10.2.2 我国计量检测行业现状分析 (15)10.2.3 我国计量检测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15)10.2.4 提高我国计量检测能力的策略与措施 (15)10.3 计量检测技术展望与应用前景 (15)10.3.1 计量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15)10.3.1.1 量子计量技术 (15)10.3.1.2 非接触式测量技术 (15)10.3.1.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计量检测中的应用 (15)10.3.2 计量检测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前景 (15)10.3.2.1 高精度测量技术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应用 (15)10.3.2.2 在能源、环保等领域的计量检测应用 (15)10.3.2.3 新兴领域计量检测技术需求与发展方向 (15)10.3.3 计量检测技术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 (15)10.3.3.1 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 (15)10.3.3.2 服务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计量检测需求 (15)10.3.3.3 计量检测在国家安全、贸易、民生等方面的应用 (15)第1章引言1.1 范围本章主要阐述标题标准化与计量检测作业指导书的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内容概述。
国网公司计量装置检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总1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电能表现场检验作业指导书一、总则1、适应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应于新装及运行中高供高计的电力用户和发、供电企业间用于电量交易的电能计量装置的现场检验。
2、引用的标准和规程《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测量用电压互感器检定规程》《互感器校验仪检定规程》《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电业安全工作规程》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电能计量装置检验规程》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T725-2000《电力用电流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T726-2000《电力用电压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T5473-1991《仪用电压互感器》3、名词和术语电能计量装置:直接与电网连接用于计量电能量的一套装置,包括了电能表、计量用电压、电流互感器以及连接它们的二次回路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
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对电能计量装置在安装现场实际工作状态下实施的在线(电能表、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或离线(电流、电压互感器)检测。
电压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压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的测量仪器以及二次电缆问及其与地线间电容组成的总导纳。
电流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流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测量仪器的阻抗、二次电缆和接点电阻的总有效阻抗。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由于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缆的电阻、刀闸和接点电阻造成相对于电压互感器二次端子与接入电能表对应端子之间的电压差,它是一个交流向量。
合成误差:计量用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比差和角差以及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的正交分量、同相分量在测量功率时的误差合成。
综合误差:电能表误差和计量用互感器以及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合成误差的代数和。
二、安全工作的一般要求1、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在现场试验中的人身安全和电力系统发、供、配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
计量工作业指导书计量工作是指根据法定计量单位和计量法规进行各类物理量的测量、检测和校准工作,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计量结果,保障产品质量和贸易公平,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计量工作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等各个领域。
为了保证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一份详细的工作指导书对计量工作进行规范是非常必要的。
一、工作目标和原则1. 目标:准确、可靠、规范地完成计量工作,为各个领域提供准确的计量结果,保障产品质量和贸易公平。
2. 原则:依法进行计量工作,遵守计量法规,保证计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采取合理的计量方法和仪器设备,确保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严格遵守计量工作的操作规程,不得随意篡改数据和记录;保障计量仪器设备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保养。
二、工作流程和内容1. 计划与准备:确定计量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时间和工作人员等。
根据工作计划准备所需的计量仪器设备和标准样品,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2. 采样与准备:根据计量要求进行采样,并对样品进行相关处理和准备工作,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可测性。
3. 测量与检测:根据计量要求和标准方法,采用合适的仪器设备对样品进行测量和检测工作。
注意操作规程和方法的准确性,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整理和记录,计量结果的统计和分析,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 结果报告和评估:根据测量结果,编制详细的测量报告,包括测量方法、测量结果和评估结论等,确保报告的准确、可靠和透明。
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三、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1.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设立计量工作的质量目标和指标,制定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措施,对计量工作进行评估和审核,及时纠正和改进计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计量工作的质量和可靠性。
计量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第1章引言 (3)1.1 范围 (3)1.2 目的 (3)1.3 适用对象 (4)第2章计量基础知识 (4)2.1 计量概念 (4)2.2 计量单位制 (4)2.3 计量器具与设备 (5)第3章标准化基本概念 (5)3.1 标准化定义 (5)3.2 标准化分类 (5)3.3 标准化过程 (6)第4章计量管理体系 (6)4.1 计量管理体系概述 (6)4.1.1 计量管理体系的概念 (6)4.1.2 计量管理体系的目的与作用 (6)4.1.3 计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素 (6)4.2 计量管理体系建立 (6)4.2.1 制定计量政策 (6)4.2.2 建立计量组织结构 (7)4.2.3 制定计量程序 (7)4.2.4 配置计量设备 (7)4.2.5 培训与能力提升 (7)4.2.6 计量管理体系文件化 (7)4.3 计量管理体系运行与维护 (7)4.3.1 计量设备管理 (7)4.3.2 计量过程控制 (7)4.3.3 计量结果追溯 (7)4.3.4 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7)4.3.5 持续改进 (7)4.3.6 外部沟通与交流 (8)第5章计量检测设备管理 (8)5.1 计量检测设备选择 (8)5.1.1 设备选型原则 (8)5.1.2 设备选型流程 (8)5.2 计量检测设备校准 (8)5.2.1 校准目的 (8)5.2.2 校准周期 (8)5.2.3 校准方法 (8)5.2.4 校准实施 (9)5.3 计量检测设备期间核查 (9)5.3.2 核查周期 (9)5.3.3 核查方法 (9)5.3.4 核查实施 (9)第6章计量数据处理 (9)6.1 数据采集与记录 (9)6.1.1 采集方法 (9)6.1.2 采集设备 (9)6.1.3 记录要求 (10)6.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0)6.2.1 数据整理 (10)6.2.2 数据分析 (10)6.2.3 数据可视化 (10)6.3 数据有效性判断 (10)6.3.1 数据准确性判断 (10)6.3.2 数据一致性判断 (10)6.3.3 数据完整性判断 (10)6.3.4 数据合理性判断 (10)第7章计量不确定度评定 (10)7.1 不确定度基本概念 (10)7.1.1 不确定度的定义 (10)7.1.2 不确定度的分类 (11)7.1.3 不确定度的表示方法 (11)7.2 计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1)7.2.1 A类评定方法 (11)7.2.2 B类评定方法 (11)7.2.3 合成不确定度 (11)7.3 计量不确定度报告 (12)7.3.1 报告内容 (12)7.3.2 报告格式 (12)7.3.3 报告编制要求 (12)第8章标准化文件编制 (12)8.1 标准化文件概述 (12)8.2 编制程序与要求 (13)8.2.1 编制程序 (13)8.2.2 编制要求 (13)8.3 标准化文件审查与发布 (13)8.3.1 审查 (13)8.3.2 发布 (13)第9章标准化实施与监督 (14)9.1 标准化实施 (14)9.1.1 标准化实施原则 (14)9.1.2 标准化实施流程 (14)9.1.3 标准化实施要点 (14)9.2.1 监督检查机制 (14)9.2.2 监督检查内容 (14)9.2.3 监督检查方法 (14)9.2.4 监督检查结果处理 (14)9.3 标准化改进 (14)9.3.1 改进原则 (14)9.3.2 改进流程 (15)9.3.3 改进措施 (15)9.3.4 改进效果评价 (15)第10章计量与标准化持续改进 (15)10.1 改进策略与目标 (15)10.1.1 确立改进方向:依据现有计量与标准化管理体系,识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持续改进的方向。
电能表现场检验作业指导书一、总则1、适应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应于新装及运行中高供高计的电力用户和发、供电企业间用于电量交易的电能计量装置的现场检验。
2、引用的标准和规程a.JJG313-1994《测量用电流互感器检定规程》b.JJG314-1994《测量用电压互感器检定规程》c.JJG169-1993《互感器校验仪检定规程》d.JJG1027-1991《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e.DL409-1991《电业安全工作规程》f.DL/T448-2000《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g.SD109-83《电能计量装置检验规程》h.DL/T614-1997《多功能电能表》i.DL/T725-2000《电力用电流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j.DL/T726-2000《电力用电压互感器订货技术条件》k.JB/T5473-1991《仪用电压互感器》3、名词和术语3.1电能计量装置:直接与电网连接用于计量电能量的一套装置,包括了电能表、计量用电压、电流互感器以及连接它们的二次回路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
3.2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对电能计量装置在安装现场实际工作状态下实施的在线(电能表、电压互感器二次压降)或离线(电流、电压互感器)检测。
3.3电压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压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的测量仪器以及二次电缆问及其与地线间电容组成的总导纳。
3.4电流互感器二次实际负荷:电流互感器在实际运行中,二次所接测量仪器的阻抗、二次电缆和接点电阻的总有效阻抗。
3.5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由于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电缆的电阻、刀闸和接点电阻造成相对于电压互感器二次端子与接入电能表对应端子之间的电压差,它是一个交流向量。
3.6合成误差:计量用电流、电压互感器的比差和角差以及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的正交分量、同相分量在测量功率时的误差合成。
3.7综合误差:电能表误差和计量用互感器以及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合成误差的代数和。
二、安全工作的一般要求1、基本要求1.1为了保证工作人员在现场试验中的人身安全和电力系统发、供、配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
1.2电气设备分为高压和低压两种:高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1000V及以上者:低压电气设备:电压等级在1000V以下者。
1.3工作人员工作中正常活动范围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电压等级(kV〉安全距离(m)10及以下 0.3520一35 0.6060-110 1.50220 3.00330 4.00500 5.00750 7.002.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2.1在电气设备上工作,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2.1.1工作票制度:2.1.2工作许可制度:2.1.3工作监护制度:2.1.4工作间断、转移和终结制度。
2.2在不停电的情况下,进行电能表现场检验、计量用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导线压降的测试及电压互感器实际二次负荷测定时,应填用第二种工作票。
2.3在停电的情况下,进行计量用电压、电流互感器现场误差测试工作时,应填用第一种工作票。
2.4必须由有经验的运行维护单位的实际操作人员现场拆、接线,并进行安全监督。
三、电能表现场实负荷(在线)检验1 安全工作要求1.1办理第二种工作票。
1.2至少有两人一起工作,其中一人进行监护。
1.3应在工作区范围设立标示牌或护栏。
1.4工作时应站在绝缘垫上,操作工具绝缘良好。
1.5在接通和断开电流端子时,必须用仪表进行监视。
1.6电压互感器二次严禁短路,电流互感器二次严禁开路。
2 检验项目运行中电能表应检验以下项目:2.l外观检查2.2测量实际负荷下电能表的误差:2.3多费率电能表内部时钟校准:2.4电池检查:2.5失压记录检查:2.6多功能电能表检测项目(如果主站端具有远方功能,则该项目不需要):2.6.1检查各费率电量之和与总电量是否相等(多费率电能表的组合误差〉:2.6.2检查费率时段设置是否正确:2.6.3检查电能表访问权限设置及最近编程次数及最近一次编程时间:2.6.4检查多费率(多功能)电能表的负荷曲线((若电能表具有此项功能):2.6.5检查最大需量寄存器设置是否正确:2.6.6检查多费率(多功能)电能表的结算(冻结时间)日是否正确。
2.7电能表带电接线检查:2.8检查计量差错和不合理的计量方式。
3 检验条件3.1在现场检验时,工作条件应满足下列要求:3.1.1环境温度:(O~35)℃之间:3.1.2电压对额定值的偏差不应超过士10%:3.1.3频率对额定值的偏差不应超过±2%:3.1.4现场检验时。
当负荷电流低于被检电能表标定电流的10%,对于S级的电能表为5%,或功率因数低于0.5时,不宜进行误差测定:3*1.5(6),二次电流至少在1.5*5%=0.075A功率因数:3.1.5负荷相对稳定。
3.2检验标准现场实负荷测定电能表误差时,采用标准表法。
所用的标准电能表应满足下列要求:3.2.1必须具备运输和保管中的防尘、防潮和嘻措施:3.2.2标准表必须按固定相序使用,表上有明显的相别标志:3.2.3标准表接入电路的通电预热时间,应严格遵照使用说明中的要求。
如无明确要求,通电时间不得少于15分钟。
3.2.4标准表和试验端子之间的连接导线应有良好的绝缘,中间不允许有接头,并应有明显的极性和相别标志。
其中,标准表的电流连接端子应具有自锁功能:3.2.5连接标准表与试验端子之间的导线及连接点接触电阻造成的标准表与被试表对应电压端子之间的电位差,相对于额定电压比值百分数,应不大于被试表等级指数的1/10。
4 检验方法4.1外观检查4.1.1检查外观是否完好正确。
4.1.2检查封印是否完好。
4.2在实际负荷下测量电能表的误差:4.2.1现场检验电能表误差时,标准电能表应通过专用试验端子接入和被检电能表相同的电流、电压回路,且连接必须可靠:4.2.2严禁在检验过程中使电流回路开路,电压回路短路:4.2.3在标准电能表达到热稳定后,且在负荷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测定误差。
测定次数一般不得少于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实际误差。
但对有明显错误的读数应该舍去。
当实际误差在最大允许值的80%~120%时,至少应再增加2次测量,取多次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实际误差:4.2.4读取标准表在被检表转动n圈或输出n个低频脉冲的同时输出的高频脉冲数m,作为实测脉冲和算定脉冲相比较,算得被检电能表相对误差:各级标准电能表累计数字在标准表和被检表都在连续运行的情况下,计读标准表在被检表输出N个低频脉冲时输出的高频脉冲数m,作为实测高频脉冲数,再与算定(或预置)的高频脉冲数相比较,用(13)式计算被检表的相对误差) r o (%)。
例:某110kV 专线客户,采用三相四线计量,电能表为0.5S 级,3×1.5(6)A, 3×100/57.7 V ,常数为6400imp/KWh ;用0.05级的现场校验仪进行投运后的首次检验,校验仪的常数为8102.1⨯ imp/KWh ,测得数据Ua=58.8V ,Ub=62.1 V ,Uc=61.9 V ,Uab=102.6v ,Ucb=101.3v ,Uac=102.6v ,Ia=1.23A,Ib=1.21A,Ic=1.23A ,校验仪正确置入参数,预置被检电能表的圈数为2圈后进行检验,校验仪的输出脉冲分别为37599 ,37605,请计算算定脉冲,并计算被检电能表的相对误差后判定相对误差是否合格(不考虑标准表的误差)?解:由于是0.05级的标准现场校验仪,算定脉冲不得低于20000,因此算定脉冲3750064002102.1800=⨯⨯==L H C N C m 计算电能表的相对误差%271.0%2279.0263.0221-=--=+=r r r 化整后误差为-0.25%,化整后相对误差在0.5S 级的准确度内,因此误差合格。
4.2.5现场检验时,推荐用光电转换器采集被试表的信号,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用手动定圈比较法,但应适当增加检验圈数;4.2.6现场检验三相三线两元件电能表时,应选用B 相接地与否对测量误差没有影响的标准电能表。
4.3电能表内部时钟校准4.3.1电能表内部时钟校准的范围及周期现场运行的电能表内部时钟与北京时间相差原则上每年不得大于5分钟;校准周期每年不得少于1次或酌情缩短其校准周期。
%279.0(%)0100376053760537500(%)1002%263.0(%)0100375993759937500(%)10010000-=+⨯-=+⨯-=-=+⨯-=+⨯-=r m m m r r m m m r4.3.2电能表内部时钟校准的步骤a.检查电能表内部日历时钟是否正确检查被试电能表内的日历时钟,与北京时间相差在5分钟及以内,现场调整时间;与北京时间误差在5分钟以上,分析原因,必要时更换表计。
b.采用GPS 法校对电能表内部时钟将GPS 的通讯接口(串口)接至便携式电脑的一个通讯接口,电能表通讯接口接便携式电脑的另一个通讯接口,时钟校对前,首先使GPS 处于有效接收状态〈工作现场注意GPS 接收天线摆放位置和接收电缆的屏蔽),校准便携式电脑的时钟后,再用便携式电脑中的电表校时软件对电能表时钟。
注:GPS 与便携式电脑间采用专用校时软件,校时误差不确定度小于50mS 。
便携式电脑与电能表间可采用厂家提供编程软件或自制软件。
若现场不具各GPS 法校时条件,可在试验室先将便携式电脑时钟校准,再在工作现场对电能表内部时钟进行校准,注意时间不得超过1周。
c.采用北京时间校对法校准电能表内部时钟将便携式电脑与北京时间校准后,再用便携式电脑中的电表校时软件对电能表内部时钟进行校准,校准前记录电表时差,校准后检查电表时钟。
当电表具备硬件校时功能时,可采用手动方式。
4.4电池检查检查电能表内部用电池的使用时间或使用情况的记录,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更换并作相应的记录。
4.5失压记录检查检查多功能电能表事件记录寄存器,并记录所计的失压次数和起止时间。
4.6如果主站端不具备多功能电能表的远方功能,尚需进行以下检测项目:4.6.1检查各费率电量之和与总电量是否相等(多费率电能表的组合误差)对多费率表(或多功能表),应检查各费率电量之和与总电量是否相等,其相对误差如果大于0.2%,应检查原因。
%100)(00⨯-+++=E E E E E E r g p f j4.6.2检查多费率表费率时段设置是否正确检查运行表计的费率时段结构是符合本部门规定,如有疑问,可进一步检查电表费率时段的设置是否正确,分析原因,必要时更换表计。
4.6.3当多用户访问电能表时,应检查电能表访问权限设置是否正确,并记录下编程总次数及最近一次编程时间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