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 格式:docx
- 大小:29.76 KB
- 文档页数:17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项羽之死的背景和原因;2. 探讨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 分析项羽之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
二、导学内容1. 历史背景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也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
在秦朝灭亡后,他和刘邦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并联合七雄一起分封天下。
然而,项羽与刘邦的矛盾逐渐激化,最终导致了项羽的失败和死亡。
2. 项羽之死的原因a. 军事失利:项羽在与刘邦的战争中,频频遭遇重大失利。
刘邦的军队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对付项羽的大军,使项羽陷入被动局面。
b. 政治斗争:项羽在刘邦和项籍之间的权力斗争中,未能巧妙地处理内部矛盾,导致了自己的孤立,最终失去了大部分的盟友和支持者。
c. 心理困惑:在战败和政治困境的重压下,项羽的心理逐渐崩溃,使自己陷入了绝望和抑郁之中,最终选择自杀。
3. 项羽之死的影响a.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项羽之死标志着刘邦的胜利,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开启了西汉王朝的建立。
刘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规定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项羽的失败和死亡形象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被广泛传颂,他身上的英雄气概和悲壮命运成为后世人们思考的对象,对于中国古代英雄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c. 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的启示:项羽之死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主题,通过描绘和诠释项羽的生平和结局,作家们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性,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入人心。
三、导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项羽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兴趣;2. 探究:利用教材、多媒体等资源,让学生了解项羽之死的具体情况;3. 分析: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项羽之死的原因和后果,探讨其中的内在逻辑和影响;4. 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项羽之死对中国历史、人物形象和文学作品的影响;5. 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项羽之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四、导学方式1. 问题导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起学生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地展示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文学作品;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4.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思考的边界,总结出项羽之死的重要内容;5. 提问辨析: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辩证分析和独立判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项羽之死》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第一课时)2、结合课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课时)3、把握文章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二课时)二、重难点:1、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第一课时)2、通过情节评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三、教辅工具:多媒体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1、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导入项羽在垓下之围中由他自己作词、作曲并演唱了一首歌,叫——《垓下歌》请大家一起来朗诵这首歌。
从这一诗歌当中,大家感受了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勇武、柔情、悲壮)。
项羽这一位历史人物的形象是多面性的。
这首诗歌是他性格一个方面的展示。
下面我们就去体验这位悲剧英雄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
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就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就是创造人物形象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真研读课文,通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的形象。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主要记录了三件事: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鸿门宴: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垓下之围: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从文章情节和人物表现中分析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第一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表现项羽在“四面楚歌”时的动作行为的五个动词是:惊——起——饮——歌——泣1、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他多情善感。
男儿有泪不轻弹,何况男儿中的男儿,这里写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2、项羽悲歌泣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个场面说明了什么?(1)、众位勇士对项羽的畏惧和尊敬(2)、左右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到他哭泣,写出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以下主要由学生分析完成(预设)第二段(2、3自然段)东城快战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这个情节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第一次:项羽——大呼、驰下、斩将汉军——皆披靡(提问)遂斩汉一将”中的“遂”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意作用?明确:说明项羽“斩汉一将”轻而易举,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悲剧英雄——司马迁笔下项羽形象分析》导学案【学习目标】1、培养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赏析并评价项羽的形象,培养立足文本解读文章的能力,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思考其性格与命运对我们的启示。
【学习方法】自由品读文本,疏通文意,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学习重难点】分析鉴赏项羽的形象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复习必修一《鸿门宴》,熟读课文,梳理情节并简要概括《鸿门宴》中项羽的性格特点:2、熟读选修课文《项羽之死》并自己完成课文翻译,写在本子上。
二、导入三、赏析项羽形象(合作探究)以下是从课本《项羽之死》及《史记·项羽本纪》中节选的片段,请同学们细读文本,疏通文意,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探究,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及侧面烘托的分析,感知项羽的性格特点,并简要概括出项羽的形象特征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1、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项羽性格:手法:2、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性格:手法:3、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项羽之死》导学案编写者:[教师姓名]上课时间:[具体日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分析,感知项羽的性格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o了解创造形象在诗文中的不同表现方式。
2.过程与方法:o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合作探究人物形象。
o分析具体细节,如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深入理解项羽性格的多面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项羽作为末路英雄的悲壮情怀,思考英雄的定义与人性的光辉。
o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理性看待历史事件与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o分析项羽在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中的表现,理解其性格特征。
o掌握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难点:o理解项羽复杂性格的形成原因,探讨其在历史转折点上的决策与命运。
o区分诗文在创造形象方面的不同表现方式。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话题:o提问:同学们知道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o引导学生回顾项羽的生平,引出《项羽之死》的主题。
2.教学目标介绍:o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二、自读课文,概括情节1.自读要求:o学生自读课文,用三个短语概括《项羽之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2.板书:o垓下悲歌、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合作探究,人物形象赏析1.垓下悲歌o场景再现:▪项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慷慨悲歌,吟唱《垓下歌》。
o性格分析:▪慷慨悲歌展现了项羽的豪情与无奈,他对自己的失败感到痛心,但更多的是对虞姬和宝马的眷恋。
▪提问:项羽此时所心痛的只是女人和宝马吗?引导学生探讨项羽内心的复杂情感。
o细节描写:▪“泣数行下”表现项羽内心的悲伤与无奈,左右侍者皆泣,烘托出悲凉的气氛。
2.东城快战o场景再现:▪项羽在东城被围,决定快战突围,展现其勇猛与自负。
o性格分析:▪项羽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表现其对自身战斗能力的自信和对失败原因的误解。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学目标: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难点:分析文章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讨论教具:投影仪一、学习目标1、梳理情节,解读项羽的艺术形象2、合作学习,探究项羽之死的启示二、课前探究:讲述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也”。
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释义:排除别人或别人的事物而代替其位置。
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释义:先动手以制伏对方;先于对手采取行动以获得主动。
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破釜沉舟>注:与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注:楚霸王火烧阿房宫。
释义:一把火给烧了。
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注:灭秦后有人劝项羽都(建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于是衣锦还乡了。
释义:指富贵以后穿着华丽的衣服回到故乡。
也说衣锦荣归。
最不能忍受的一次挨骂----<沐猴而冠>注:韩生建议项羽都(建都)关中,未被采纳.这个书呆子认为项羽目光太短浅,骂了一通湖北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
”指猕猴戴帽,徒具人形。
比喻外表象人,实无人性。
《项羽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叙写]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
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
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
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
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项羽之死》导学设计作者:王敏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2年第02期【内容导航】本文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也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也最为精彩的一幕。
文章记述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多愁善感、勇猛自负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再现了项羽这一悲情英雄的悲壮谢幕。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了5册必修课,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鸿门宴》一文,对于项羽这一形象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学习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准确把握项羽的形象特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继续锻炼探究能力。
3.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
【学习难点】理解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用意。
【教学时数】一课时【导学流程】一.课前预习指导1.读准字音并熟读课文,复习《鸿门宴》。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
3.深度研读课文,能自主解决“自学导航”中的问题。
4.把预习中遇到的难点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课堂教学步骤1.导入课文2.预习检测(要求:重点字音和词义,3分钟之内完成)3.自学导航(要求:教师以提问形式,了解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情况)①面对四面楚歌,项羽的表现是怎样的?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莫能仰视。
”这一场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项羽的形象?③仔细思考“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体会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④为什么说“快战”,而不说“决战”?你认为项羽的“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4.合作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确定中心发言人)①钱钟书认为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心态是“认输而不服气”,你认为有没有道理?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
《项羽之死》导学案5项羽之死一、学习目标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3.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美人和之( ) ②骑能属者( )③田父绐曰( )④自度不得脱( )⑤被十余创( )⑥麾下( )⑦瞋目( )2.辨形组词。
①垓赅②阕阙③麾魔④靡糜3.词语释义。
(1)四面楚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斩将搴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学文化知识。
《史记》又名________________,全书____________篇,包括____________本纪、____________书、____________表、____________世家、____________列传。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通史,被鲁迅先生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5.通假字。
(1)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江亭长6.解释古义异义。
2/ 2。
《项羽之死》导学案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龙争虎斗,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人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 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 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
”定约后,刘邦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迫使项羽在乌江自刎。
2.背景解读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
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
在巨鹿之战中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与之同时,刘邦乘虚从黄河以南攻入关中,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派军据守函谷关。
项羽破关而人,与刘邦在鸿门相见。
不久,双方展开军事斗争,项羽逐渐由优势转为劣势。
本文记叙的是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由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被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3.文化常识【阴陵】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西北。
例如: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给曰“左”。
【东城】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
例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赤泉侯】指汉将杨喜,因破项羽有功,后封赤泉侯。
例如: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江东】长江在芜湖到南京一段,为自西南向东北流向,秦汉以后习惯称自此以下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①美人和.之( ) ②骑能属.者( ) ③田父绐.曰( ) ④自度.不得脱( )⑤被十余创.( ) ⑥麾.下( ) ⑦瞋.目( )2.辨形组词垓阕( ) 阕( ) 麾( ) 靡( )赅阙( ) 阙( ) 魔( ) 糜( )3. 通假字(1)骑皆伏.曰( ) (2)乌江亭长杈.船待( )4.一词多义(1)乃项王乃.大惊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汉军乃.觉之( )乃.有二十八骑( )(2)亡此天之亡.我( )此亡.秦之续耳( )亡.去不义( )唇亡.齿寒( )(3)且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臣死且.不避(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吾今且.报府( )(4)泣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 )5.词类活用(1)项王军壁.垓下( )(2)田父给曰“左.”( )(3)项王则夜.起( )(4)直夜溃围南.出(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6.古今异义(1)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古义:今义:认为。
《项羽之死》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巩固所学的文言基础知识(落实文言实词)。
2、分析项羽形象,学习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
3、议论文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评论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学法指导: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知人论世、时代、环境、性格。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背景音乐;我们已经在《鸿门宴》中见过项羽,今天我们再扩展阅读:项羽之死(屏幕)这篇《鸿门宴》的续集。
二、作家作品1、司马迁和《史记》司马迁,字子长。
西汉(朝代)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是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对许多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
2、下列诗句,哪一句是评价司马迁的?(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3)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4)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 3、《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即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A、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B、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C、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D、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E、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三、时代背景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在张良、陈平、韩信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项羽突围至乌江自刎。
四、预习检查:1、课前预习时熟读课文,要求:预习时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各学习小组在堂上展示自己在“要求1”中找出的重点、疑难字词句;3、设疑、解疑:课前预习时将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通过堂上提问、小组间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4、疑难字词句提点:(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籍独不愧于心乎;治军至,无以渡问一田父,田父绐曰;项王身亦被十余创;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2)、词类活用项王军壁垓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项王则夜起吾为若德马童面之令诸君知天亡我:(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乌江亭长木义船待: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4)、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A此项王也B项王军壁垓下C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D籍独不愧于心乎E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F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G麾下壮士骑者八百余人。
H我何渡为(宾语前置句)“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I乃谓其骑曰:“何如?”五、课文分析1、情节梳理: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文中叙写的几个主要场面吗?请简单概括每段的主要情节。
场面一:(第1段)垓下之围;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霸王别姬)人物性格:优柔寡断、多愁善感、儿女情长场面二:(第2、3段东城快战);第2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到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人物性格:勇武豪爽、极度自负第3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
主要情节:三次行动。
(在课本中画出三次行动中项羽和敌方各自不同的表现)人物性格:勇猛善战、气概豪爽、缺乏谋略、极度自负场面三:(第4段)乌江自刎:主要情节:拒渡、赠马、赐头人物性格:知耻重义、心地仁善、视死如归课题:《项羽之死》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结合课后习题,分析项羽形象。
一、课后习题一:(注意学习规范答题)1、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
有人说项羽失天下的最后时刻所心疼的只有女人和宝马,你同意这种看法吗?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性格?参考答案:不同意。
项羽失天下的时候所心疼的不仅仅是女人和宝马,还有和他一起过江战死疆场的八千江东子弟。
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正是因为心疼那些追随自己征战如今有去无回的江东子弟,他才觉得有愧于江东父老,他才放弃了活下去的机会,最终不肯过江东。
项羽慷慨悲歌表现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
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
歌词悲壮哀婉,哀叹时运不济,诀别名骓美女,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里还写到项羽“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
“慷慨悲歌”一段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侧面。
)2、从项羽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你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参考答案:从项羽主演的“溃围、斩将、刈旗”的快战中可以看到,项羽是一个勇猛无敌的人,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自负。
这一场东城溃围的快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项王的威风勇猛。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中,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孰是追兵,孰为逃将,难以辨别。
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声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中,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仅仅损失了两人而已,通过这一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
在身当绝境的情况下,项羽每战都能给敌军以有效的打击,丝毫没有兵败的萎靡和绝望,确实表现了他的骁勇善战。
难怪他充满自豪地问属下战果何如,这一问表现了他的自负。
3、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哪些性格特点?参考答案: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赠马、赐头,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
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
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二、课后习题三:联系必修课中学过的《鸿门宴》,思考下列问题。
设题意图:《鸿门宴》和《项羽之死》皆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把前后两个部分联系起来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对项羽这个形象有一个整体认识,并可以通过前后比较,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1、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的哪些方面已经显现?还有哪些没有写到的方面在本篇中作了充分的表现?参考答案:在《鸿门宴》中,项羽性格中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已经显现出来了,项羽的多情善感、勇猛刚强和知耻重义在《鸿门宴》中没有写到,在《项羽之死》中作了充分的表现。
2.司马迁写人物,有时是一场写多人,有时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
请从这一角度,分析《鸿门宴》和《项羽之死》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鸿门宴》是一场写多人,刘邦的能屈能伸和狡诈,项羽的刚愎自用和脆弱,樊哙的智谋果敢和粗犷忠勇,张良的多谋善断,项伯的简单糊涂,范增的机谋善变,都通过一场宴会塑造出来了。
《鸿门宴》是把项羽放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之中和紧张的局势之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项羽的形象。
《项羽之死》是连续集中地写一人,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和自刎乌江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形象,垓下之围表现项羽的多情善感,东城决战表现项羽的勇猛自负,乌江自刎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三、结合课后习题四:司马迁非常善于用简练生动的语言表现情境和人物的性格与心理,请细读下面几处,并进行分析。
(设题意图:本题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文章的细节处揣摩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1、《项羽本纪》“钜鹿之战”一节,写项羽大破秦军,召见诸侯,诸侯“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本篇写项羽悲歌泣下时,“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参考答案:“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
“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2、选文中项羽面临败亡时,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项羽怎样的复杂心理?参考答案:“天亡我,非战之罪”---执迷不悟(谬)。
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
)3、“愿为诸君快战”。
联系当时的军事形势和项羽心理,此处用“快战”比用“决战”等词好在哪里?参考答案:项羽带领的楚军已经面临绝境,项羽也知道自己必死无疑。
“愿为诸君快战”,表明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地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住一世英名。
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
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将荡然无存。
课题:《项羽之死》第三课时一、复习前面所学内容:1、按要求填表。
故事人物形象(项羽)语言写法垓下之围多情善感惊:……歌:……动作、语言神态、映衬东城快战勇猛自负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动作、语言对比、场面乌江自刎知耻重义笑答“吾为若德”……神态、动作语言、对比二、如何评价历史人物:A、要有理有据;B、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C、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到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