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腹腔镜手术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
- 格式:pdf
- 大小:1.83 MB
- 文档页数:6
开放疝与腔镜疝的手术操作规范一、腹股沟疝开放手术七步法手术护理保障流程开放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繁多,但基本手术步骤类似,笔者以腹股沟疝最经典的Lichtenstein手术为例介绍七步法手术护理保障流程。
(一)手术器械通常选择阑尾手术器械包,如考虑术中可能触及到腹腔内脏操作可改用剖腹器械包。
预备2块细纱布用于腹膜前间隙的钝性游离,备唐氏疝拉钩1把,便于组织暴露。
其他消毒铺巾及电刀、吸引装置的安装同其他普通外科手术,并无特殊。
术中注意病人的保温及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必要时可使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皮下注射。
(二)开放疝七步法手术流程1. 切开皮肤、皮下,显露外环:切开皮肤(斜切口)前,准备纱布放于切口左右处各1块,刀和电刀放置于主刀医师右手一侧。
用刀或电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同时传递血管钳给主刀医师、一助各1把,并将剪线剪刀和吸引器传递给二助。
如遇需要结扎的血管,给予可吸收线结扎血管。
用唐式疝拉钩牵开切口,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口。
2. 切开外环、腹外斜肌腱膜,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第一间隙):按医师手术习惯,传递组织剪或电刀,切开腹外斜肌腱膜;给予剥离子,游离腹外斜肌腱膜下间隙,或用电刀游离,这期间视情况保护或切断髂腹下神经,提供血管钳和可吸收缝线切除神经。
协助主刀医师重新安放唐式疝拉钩,同时将阑尾拉钩传递给二助,辅助主刀医师充分暴露腹股沟区域。
3. 游离精索找出疝囊:将无损伤长镊传递到主刀医师左手,电刀或剥离子给到其右手,在外环开口内上,电热或钝性游离精索,完全游离精索后,传递长血管钳给主刀医师,同时将橡胶牵引管和艾丽斯钳传给一助,由二助牵引提起精索。
将无损伤长镊传递到主刀医师左手,电刀传递到右手,切开部分提睾肌和精索内筋膜,并寻找疝囊,主刀医师继续使用无损伤镊和电刀高位游离疝囊,分离过程中团队给予密切配合。
如为直疝,当精索游离后即完成了疝囊游离,此时需要传递镊和血管钳协助探查是否存在斜疝疝囊,如同时存在斜疝疝囊,则同前描述步骤分离斜疝疝囊。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操作指南(最全版)介绍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区域的腹股沟环进入阴囊或区域的异常现象。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本指南将介绍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1. 患者准备- 麻醉在手术开始前,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麻醉方式。
- 体位将患者摆放在仰卧位,双下肢自然分开。
- 术区准备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和覆盖无菌巾。
2. 手术入路- 选择手术入路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疝修复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如经脐入路、经腹股沟入路等。
- 创建工作通道在选定的手术入路上建立工作通道,为器械和相机的进入提供便利。
3. 腹腔探查- 引入相机将相机导入腹腔,进行腹腔探查和评估疝的大小和类型。
- 处理肠管如有需要,对暴露的肠管进行处理,并将其移至适当位置。
4. 疝修复- 膝撑法或张力法根据疝的类型和大小,选择膝撑法或张力法进行疝修复。
在腹膜和腹股沟环之间植入网片,并固定在适当位置。
- 注意事项在进行疝修复时,需要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和脏器,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
5. 结束手术- 清点器械结束手术前,清点手术器械,确保无遗漏。
- 切口处理对手术切口进行处理和缝合。
注意事项- 术前评估患者的疝类型、大小和手术适应症。
- 手术中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和脏器,避免损伤。
- 术后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和指导。
以上是腹腔镜腹股沟疝修复手术操作指南的简要介绍,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请参考相关专业文献和指南。
(注意:本文档为指南性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
先天性膈疝修补术专家共识及腔镜手术操作指南(全文)先天性膈疝(congenital diaphragmatic hernia,CDH)是胚胎时期因膈肌发育停顿所致膈肌缺损,在胸腹腔压力差的作用下,腹腔内游动度较大脏器疝入胸腔引起的一种先天性疾病。
CDH出现缺氧、紫绀和呼吸困难症状越早,病情越重,预后也越差。
90%的CDH发生在膈肌后外侧(胸腹裂孔疝,Bochdaleck hernia),发病率在1/2 500~1/3 500之间[1],出生后6 h内出现缺氧、紫绀和呼吸困难症状者称为重症CDH,其肺发育不良较重,病死率达60%以上[2],因此,CDH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早期,有学者认为,在生后即出现症状的CDH是不能治愈的。
然而,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开展,新生儿重症监护的建立,总体生存率已有所提高[3,4]。
除围手术期的诊断、护理、重症监护和康复策略外,近年来随着腔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腔镜技术已引入到CDH治疗中,被证实具有良好的手术疗效,微创操作使CDH治疗不仅展现出疼痛轻、创口外观美观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术后快速康复的优点[5,6,7,8]。
为提高和普及先天性膈疝腔镜手术治疗效果,2014年国家卫计委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小儿腔镜诊断治疗先天畸形技术规范、标准及新技术评价"课题组(201402007)将CDH纳入腔镜新技术诊治评价及操作规范制定,2017年7月15日在大连召开"先天性膈疝修补术著名专家学术沙龙"普胸俱乐部会议,与会专家针对CDH手术时机选择、腔镜手术适应证及操作原则达成共识。
鉴于目前国内CDH腔镜手术开展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手术时机的选择、初学者的培训、不同中心的手术技术操作参差不齐等;此外,CDH修补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经腹和经胸腔镜手术操作也无统一的标准。
因此,为使腔镜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发展,也为使新开展的中心顺利地渡过学习曲线,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内镜外科学组与心胸外科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制定本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供小儿外科同道规范化地开展CDH腔镜手术的临床实践,亦为指导新开展CDH腔镜手术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以及为规范化地开展国内CDH手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专家共识•腹股沟疝日间手术规范化流程专家共识(2019版)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会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疝和腹壁外科产业及临床研究分会一、前言日间手术(day surgery或ambulatory surgery)在全世界有多种定义,国际日间手术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mbulatory Surgery,IAAS)推荐的日间手术定义是:“患者在同一个工作日完成手术或操作并出院的,不包括那些在诊所或门诊进行的手术或操作。
”另外一组重要的人群是那些需要过夜观察的患者,我们建议将其称之为“日间手术一延期恢复患者”,其定义是“在日间手术中心/单元(独立或在医院内)治疗的患者,需要延期恢复(在医院过夜),次日出院”。
2015年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支持和指导发起成立的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China Ambulatory Surgery Alliance, CASA)正式推出中国日间手术定义:“日间手术指患者在1d(24h)内入、出院完成的手术或操作。
”有两点补充说明:一是日间手术是对患者有计划进行的手术和操作,不含门诊手术;二是关于日间手术住院延期患者,指特殊病例由于病情需要延期住院的患者,住院最长时间不超过48申1。
当前成人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主要指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LIHR)及开放式腹股沟疝修补术,儿童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主要指腹腔镜下及开放式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
日间手术具有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加速患者康复的优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囚。
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因此,开展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具有可观的社会经济价值。
以日间手术的方式实施腹股沟疝修补手术,对手术、麻醉及围手术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国内外均缺乏规范、统一的流程,不利于日间手术的效果评价、质量控制和进一步推广。
2022腹腔内补片修补术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腹腔内补片修补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现已成为治疗腹壁疝的主流术式之一。
但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指南中,对IPOM的认识仅限于从修补层次角度理解,并未详细介绍其定义、适应证以及手术操作等内容,而且在发生并发症原因方面也存在诸多争议,缺乏相关的总结性证据和建议。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组织国内部分专家撰写并制定本共识。
本共识的制定以问题为导向,在广泛查阅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参考专家意见,并权衡相关治疗策略的预期效益和潜在危害,经反复多次讨论和投票,最终达成一致结论。
每个问题均严格按照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标准给出推荐意见及证据等级。
经专家讨论,IPOM的中文全称确定为“腹腔内补片修补术”,定义为通过开放和(或)腹腔镜等手术方式,将补片植入腹腔内,完成腹壁疝修补的一类手术。
IPOM分为腹腔镜IPOM(包括杂交IPOM)和开放IPOM(本共识中指通过桥接修补的IPOM)。
问题1:对于中央区腹壁缺损修复,IPOM是否更具优势推荐意见:IPOM治疗中央区腹壁切口疝更具优势。
证据等级:2a,推荐等级:B。
专家赞同率94.7%。
评论:前腹壁中央区的腱性结构对维持腹壁力学结构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1]。
前腹壁传导的各方向力交汇于此,导致其承受的张力最强[2]。
因此,在修补中央区腹壁缺损时需要考虑腹壁重建后的强度问题,以提供足够的力学强度。
同时,还需要尽可能保护中央区腹壁的腱性结构。
IPOM可以同时满足这些要求。
首先,补片修补可以提供足够的强度。
其次,将补片放置于前腹壁所有力学结构的最深层,更符合力学原理,并可进一步提升修补后的腹壁强度。
另外,相比于其他修补方式,IPOM对腹壁力学结构的破坏及血管、神经影响最小,能够保护中央区的组织。
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开放肌后补片修补(Sublay)、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eTEP)和微小切口开放Sublay(Emilos)等术式,在治疗中央区腹壁切口疝时,IPOM在预防复发、血清肿和慢性疼痛方面具有优势[3]。
2021版:儿童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手术操作专家共识(全文)食管裂孔疝是由于包绕食管的膈肌发育不良导致食管裂孔扩大,腹腔段食管、胃底甚至全胃及部分腹腔脏器疝入纵隔,使正常解剖结构中的抗反流机制丧失,导致胃食管反流,并因胃食管反流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本病在儿童各年龄组包括新生儿期均可发生,除症状不明显的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外,多数患儿需手术治疗以恢复食管、胃的解剖位置,修复裂孔并建立抗反流结构,防止因胃疝入纵隔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
自1993年Lobe等[1]将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应用到儿童胃食管反流和食管裂孔疝病例后,其微创的优点被迅速认同并得到推广。
近年来已基本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成为该疾病的首选手术途径。
吴晔明等[2]在2003年报道了包括食管裂孔疝的腹腔镜下儿童胃底折叠术。
经过近20年的发展,虽然在手术途径的选择上已无异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认识上仍有争议。
在以上背景的基础上,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微创外科学组和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胸心外科学组共同制定儿童腹腔镜食管裂孔疝手术操作专家共识,希望规范我国儿童食管裂孔疝在腹腔镜下的操作,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3,4]。
一、食管裂孔疝的分型食管裂孔疝的Berrott分型[5]根据裂孔缺损位置及疝入组织的多少分为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Ⅰ型)、食管裂孔旁疝(Ⅱ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Ⅲ型);也有将裂孔缺损过大导致全胃和肠道、大网膜疝入纵隔的分为巨大型食管裂孔疝(Ⅳ型)[5,6。
新生儿期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Ⅰ型)最为常见(约占70%)[7]。
根据分型不同,腹腔段食管、贲门、胃进入胸腔的多少存在差异,其病理生理改变也不相同。
图1食管裂孔疝分型示意图a A.Ⅰ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图示食管下段、贲门上移至膈上;B.Ⅱ型,食管裂孔旁疝,图示胃底及胃体可移至膈上,但贲门仍然居原位;C.Ⅲ型,混合型食管裂孔疝,图示贲门与胃体均移至膈上;D.Ⅳ型b,巨大型食管裂孔疝,全胃均进入纵隔,部分肠管、左肝叶等腹腔组织也可进入纵隔(一)滑动型食管裂孔疝(Ⅰ型)膈食管韧带、膈肌脚、胃悬韧带发育不良松弛时,食管裂孔变大,当卧位或腹压增加时,腹腔段食管和贲门被推压疝入纵隔。
·专家共识·切口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关键词】切口疝;腹腔内补片植入术;腹腔镜【Key words】Incisional hernia;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Laparoscopes2012年6月29日,在重庆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年会上,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共同合作,成立了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
成立学院的目的是推广最新的腔镜疝修补理念,培训相关技术、规范操作流程、推动学术学科发展。
近两年,学院根据各位专家的经验、结合最新的国内外文献,制定了《切口疝腹腔镜手术的规范化操作专家共识》,经过反复的论证和讨论,于2015年3月7日在青岛召开的2015年度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工作会议上完成全面修订,现公布如下。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并发症之一。
本专家共识以腹部中央部位切口疝(补片的固定不涉及边缘区域的骨性、结肠、膀胱等组织结构)为例,阐明腔镜技术下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操作步骤。
腔镜下切口疝修补术中,补片大多经腹腔、紧贴腹膜放置,即腹腔内补片平铺术(intraperitoneal onlay mesh,IPOM)。
一、术前准备原则与开放手术相同。
应用预防性广谱抗生素(B级推荐)[本文的证据和推荐级别来源于国际腔镜疝协会(IEHS)于2014年公布的《腹腔镜腹壁切口疝治疗指南》[1]以下同(表1)]。
建议手术区域使用防护透明贴膜[2]。
二、麻醉和体位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采取仰卧位,根据术中情况调整至头高/头低位或左/右侧位。
三、套管的穿刺部位套管的穿刺部位取决于疝缺损的位置,原则是远离缺损和补片的修复区域(D级推荐)。
通常选择DOI:10.3877/cma.j.issn.1674-392X.2016.01.001作者单位: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大中华腔镜疝外科学院通讯作者:李健文,Email:ljw5@yeah.net;唐健雄,Email:johnxiong@china.com 3个套管:1个10 12mm的套管置放30ʎ或45ʎ腹腔镜头(D级推荐),管径大的套管更利于将补片置入腹腔;2个5mm的套管置放操作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