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知道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2.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3.理解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二战”全面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雅尔塔会议。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三国轴心是指哪三个国家?三国轴心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德国、日本、意大利三个法西斯国家结成侵略性的军事政治集团——轴心国集团以后,相互勾结,疯狂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和平再一次面临严重威胁,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越来越迫近了。
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间:1939年9月1日标志:德国突袭波兰2.德国进攻苏联时间:1941年6月地点: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1500多千米的战线上。
方式:分三路突袭苏联影响:“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结果:苏军连连失利,西部国土大片沦陷。
(讲述莫斯科保卫战的故事,指出:这次战役以苏军的胜利告终,它粉碎了法西斯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激发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击败法西斯军队的信心和决心。
)3.日本偷袭珍珠港①日本与英、美矛盾激化②日本偷袭珍珠港时间:1941年12月7日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联合国家宣言》发表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人民英勇抗敌,于次年2月大败德军。
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德国法西斯遭到致命打击,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3.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4.诺曼底登陆时间:1944年6月军队:以美、英为主的盟军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
第三单元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慕尼黑阴谋”是帝国主义大国牺牲小国达到祸水东引的一次大阴谋,体会法西斯的贪婪和残暴,增强学生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2)让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3)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
【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1.重点: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突出重点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二战爆发、扩大的图片、文字资料等,突出二战爆发和扩大的标志性事件。
2.难点:对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实质的理解突破难点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反映慕尼黑会议的图片(或漫画)、文字材料,并进行问题设计,帮助学生对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实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收集反映二战的图片、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可在学习本课之前观看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或音像资料,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含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幻灯二)问: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美国、德国和日本分别采取了什么对策?这些对策对世界有何影响?答案提示:(1)美国:罗斯福新政。
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避免了法西斯上台。
为今后领导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2)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
威胁世界和平,大战不可避免了。
(教师引入课题)面对法西斯的战争威胁,英法等国又是什么态度呢?下面就学习本课内容。
初中二战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2. 能够描述二战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3. 掌握二战的影响和教训。
教学重点:
1. 二战爆发的原因和过程
2. 二战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3. 二战的影响和教训
教学难点:
1. 描述二战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2. 分析二战的影响和教训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幻灯片
2. 二战相关视频资料
3. 二战历史书籍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一些二战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二战的兴趣。
2. 授课(30分钟)
(1)二战爆发的原因
教师讲解二战爆发的背景和原因,包括纳粹德国的崛起、慕尼黑协定和波兰战役等重要事件。
(2)二战中的重要战役和事件
教师介绍二战期间的重要战役和事件,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诺曼底登陆和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等。
(3)二战的影响和教训
教师分析二战对世界的影响和留下的教训,引导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和重要性。
3. 活动(15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二战的影响和教训,并将结论呈现给全班。
4. 总结(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二战的重要性和教训。
5.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二战的读后感,包括自己对二战的认识和想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二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对二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引起了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
未来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
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单元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学习主题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一、单元目标:1、知识与能力:(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3、过程与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相继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
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力量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但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也促使反法西斯国家更加广泛和紧密地联合起来。
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攻克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以法西斯国家失败而告终。
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2.了解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国家关系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3.培养学生发掘历史信息和进行历史分析的能力,以及应对现实挑战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貌和基本事件。
2.深入思考国际关系、战略指挥、武器装备、人民生活、后果和启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难点:1.如何系统全面地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并且掌握其中的重点事件?2.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进而反思和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世界大战期间的照片,要求学生描述照片中人物和事物的具体情境,以此引起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忆和兴趣。
2、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和重要事件。
询问学生对这场战争有哪些了解和理解,以此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感受。
二、学习活动1、历史大事追踪:要求学生在材料中查找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人物、事件、国家和武器装备等信息,追踪和记录重要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2、图表分析:让学生分析二战期间各国的实力、战争损失和战争后的重建情况等,形成图表和条形图,多角度呈现战争的规模和影响。
3、讨论和评价:教师分别以国际关系、战略指挥、武器装备、人民生活和和平后遗症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讨论,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战争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反思。
三、课堂练习1.问答环节。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回答,以及就所提问题进行讨论,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答题技能。
2.文章分析。
教师提供一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分析文章内容,学生需要理解并总结文章的要点,并在活动结束后展开讨论。
四、教学总结1.温故知新。
让学生总结本课所讲的内容,回顾所学知识点,建立知识链条。
2.思考总结。
让学生思考战争的教育意义、和平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应如何保护和平。
五、教学反思通过探讨二战的起因、发展、结局、影响以及启示等方面,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和平观,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十怎么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
2.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眼股的胜利的3.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二.教学重点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原因)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与转折点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三.教学步骤1.导入: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始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带来了世界性的灾难,让我们通过几张珍贵的老照片来回顾一下当时的惨况。
图片为1929年10月的一天,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急剧下跌,引发全国银行倒闭,金融业者齐聚华尔街,史称黑色星期四。
这场经济危机也无可避免的波及到德国等国家。
如图,通货膨胀使得德国银行的储蓄状况迅速陷入恶化。
受此危机影响,德国的银行纷纷倒闭,对外贸易额锐减。
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组织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各阶层对政府的不满,趁势发展壮大。
2.纳粹政权的建立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契机,在整个德国陷入绝望时,他们不失时机的展开欺骗宣传活动,以美好的许诺,赢得很多中下层人民的信任,获得了垄断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大力支持。
在政治危机十分严重的情况下,1933年希特勒上台,逐渐集总统与总理大权于一身,成为国家元首。
希特勒一上台,就着手建立法西斯恐怖独裁统治,并积极扩军备战,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纳粹党还解散取缔了除自身之外的所有政党,强化专政,镇压并迫害革命者和反法西斯战士。
1933年五月的一个夜晚,德国柏林火光冲天,人声鼎沸,好像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篝火晚会,但是人们定睛一看就会发现,往火堆中抛去的不是什么柴草等燃料,而是成千上万册精美的书籍,而指挥这次焚书的德国领导人居然欢呼:火光照亮了新时代!思考一下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小组讨论。
中华书局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学设计呢?今天就让我们去探究吧!讲授新课师:德意日法西斯建立后,是怎样勾结在一起的呢?他们又是怎样进行侵略扩张的呢?让我们先学习第一篇章。
一、慕尼黑协定和绥靖政策的实质师:我们先学习轴心国集团是怎样建立的呢?1.轴心国集团的形成:(1)时间:(2)国家:(3)影响:师:我们去看看三国轴心国集团建立的有关图片。
课件展示图片: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国建立,见第5张PPT。
师:德、意、日结成侵略轴心后,他们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外进行扩张,德国制造了什么样的阴谋呢?2.慕尼黑阴谋:齐读第一篇章名称。
生:1937年11月。
生:德、意、日正式结成“柏林—罗马—东京”的侵略轴心。
生:三国肆无忌惮地扩军备战,局部战争烽烟四起。
学生观看图片。
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感知。
培养从教材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轴心国的位置有所了解。
教师组织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以下问题。
课件播放视频:慕尼黑阴谋,见第7张PPT。
教师明确:(1)背景:①1938年春,吞并奥地利。
接着,要求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遭拒绝。
②英、法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满足德国的要求。
(2)时间:1938年9月。
(3)参与国家:德、意、英、法。
(4)内容:签订《慕尼黑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区和捷克斯洛伐克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捷方必须在十日内交出上述地区。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慕尼黑阴谋的有关图片吧!课件展示图片:慕尼黑阴谋,见第张PPT。
师: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情呢?课件展示图片:捷克边境小镇海布的居民流着眼泪“欢迎”德军,见第10张PPT。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捷克斯洛伐克本来是英、法的盟国,为什么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呢?教师组织学生读一读:什么是绥靖政策呢?课件补充: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的统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观看图片。
学生朗读资料。
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对慕尼黑阴谋有所了解。
《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复习知识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法西斯上台(4)二战爆发、扩大、转折、结束的标志(5)四次国际会议(6)二战的性质2、能力训练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归纳、概括等综合能力,从而提高知识迁移的能力,也就是应考的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们的启示: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多行不义必自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团结起来力量大等。
(2)《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都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是反击“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的权威性国际文件。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4)在二战(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请大家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5)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这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
学法引导: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背景、爆发、扩大、转折、结束)感知二战、了解二战、熟悉二战。
2、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小跨度的归纳。
重点、难点:重点: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罗斯福新政3、法西斯上台4、二战爆发、扩大、转折、结束的标志5、四次国际会议6、二战的性质7、德育渗透难点:1、二战性质的转变2、二战对中国的影响。
教具:1、多媒体课件2、“爱我中华、抵制日货”资料教学流程:导入:(2分钟)假如你要参加下期的“幸运52”节目,李咏将给你出这样一道题:2005年,俄罗斯为庆祝这一历史事件将竖立三座斯大林雕像,并邀请58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参加这一活动。
中国为庆祝这一历史事件将在北京建设一个世界和平广场。
请问:这一历史事件是指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
它既是重点,又是热点,特别是今年——2005年,二战胜利60周年。
高二历史人教版《两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 掌握相关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关键人物;3.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4.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2.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局势- 通过课件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的混乱局势;- 分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限制和伤害。
2.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掩饰《凡尔赛和约》的影响;- 分析希特勒的崛起,纳粹党的兴起和对外扩张的行动。
3.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战争的场景;- 分析主要战役、战略和战术。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探讨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分析联合国的建立和欧洲一体化的推进。
5. 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研究两次世界大战对各国实力和地位的影响;- 探讨战后国际关系的重构和变化。
四、教学方法1. 板书教学: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关键词进行整理和梳理;2.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课件、图片和视频展示历史事件和战争场景;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 教师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总结。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和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主题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练习;3. 知识点测验:通过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关键人物的掌握程度。
六、课后拓展1. 参观相关历史场馆或博物馆,深入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 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和专业书籍,进一步研究和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将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逻辑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3篇人教版初中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教案3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北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国家,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日本偷袭珍珠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能力: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影视资料《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
这段资料介绍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一、自主学习通过刚才的阅读和之前的学习谁能告诉大家希特勒上台后吞并的第一个国家是哪个?德国吞并奥地利实际上就是向哪一条约的挑战啊?也是对当时存在的被英法所控制的所谓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哪一机构的挑战啊?师:德国兵不血刃的吞并了奥地利,各国政府态度如何呢?咱们一起来读一下下面的材料:(展示材料)材料一英国首相A.N.张伯伦宣称,当德国占领奥地利时,奥无法指望其他大国的援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目标:慕尼黑会议;德吞并捷克;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德攻占丹、挪、卢、荷、比;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和戴高乐的自由法国运动;不列颠之战;德军侵入巴尔干;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思想教育目标: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题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慕尼黑阴谋,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2.难点:二战初期性质的复杂性。
(三)教学时数:4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谈话法,投影,录像(五)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德、意、日三国勾结,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导入新课]由于德、意、日三国勾结,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加速了发动侵略战争的步伐,终于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讲授新课]一、xx会议(板)(挂93页图)1936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将军队开进菜茵非武装地区。
1938.3希特勒出兵吞并了奥地利,这两次行动都是违反巴黎和约的规定的,但都没有得到英、法的抵制和制裁,这使希特勒的野心越来越大,他的下一个目标,便对准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西北部的苏台德区居民大部分是德意志人,他们在捷克属于少数民族,希特勒唆使当地的纳粹党羽提出苏台德区“自治”的要求,接着又提出苏台德区与德国合并,捷政府拒绝了合并要求。
希特勒便在德捷边境集结军队,进行战争威胁,而对德国的侵略行为,捷、英、法分别是什么态度呢?(P92小一)英法政府既害怕战争,又妄想祸水东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把希特勒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使其两败俱伤坐受渔翁之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1.了解德军突袭波兰、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等知识;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反法西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掌握雅尔塔会议,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与影响。
2.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合作交流、探索新知的能力;利用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生参与讲述战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的变化,提高学生综合、深入分析问题及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正是因为各国共同协作、相互联系,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才了取得重大胜利。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树立和平发展的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1.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珍珠港事件。
2.雅尔塔会议,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教学难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形式的复杂性。
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安倍参拜靖国神社》新闻视频教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周边很多国家的不满和愤怒。
靖国神社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引起很多国家的愤怒和不满呢?学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新闻导入,对于这个新闻一直是很多人注意的事情,作为学生情绪可能更好调动,从而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二、讲授新课(一)战争的爆发与逐步扩大1.二战的全面爆发播放:视频《二战的爆发》教师:二战爆发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学生:在亚洲,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欧洲,1939年9月1日,德军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于9月3日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教师: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德军进攻波兰,华沙陷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一、教案背景和目标:本教案主要针对中学历史课程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参战国家及其立场、战争爆发的具体经过,以及该战争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本教案,学生将能够加深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培养其历史分析和思辨能力,全面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参战国家及其立场的了解。
难点:如何分析和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1. 课前准备(5分钟):学生预习相关教材,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和基本概念。
2. 导入(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了解该战争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3. 授课和讲解(30分钟):a. 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如希特勒的侵略政策、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世界经济危机等。
b. 分析和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具体经过,如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日本袭击珍珠港等事件。
c. 介绍参战国家及其立场,包括英国、苏联、法国、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参战原因和战争目标。
d. 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役和决定性事件,如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等。
4. 学生讨论和合作(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重要性,并形成小组合作,针对一个特定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5.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互动和讨论。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并解答疑惑。
四、教学评价和反思: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研究的方式,本教案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拓宽了他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认识。
同时,学生通过小组展示和互动讨论,培养了合作和沟通能力。
针对教学反思,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案一、教学分析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九年级历史第四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主要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三部分内容的学习,描绘了波澜壮阔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
本课内容还与中国抗日战争有密切的联系,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课标要求是: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进程、《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理解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艰巨性和胜利原因。
本课子目的呈现方式以知识呈现为主,并且图文并茂,线索明确。
本课的三个子目的呈现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既有相关史事,又有历史地图,材料丰富,史料详细。
呈现的内容生动、严谨,符合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大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场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接着到各战场的相继出现,最后到战争结束。
主要是按照事件的时间发展顺序逻辑进行的。
最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影响则体现了因果逻辑的机构。
二、教学目标1.通过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正义必将战争邪恶、认识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认识关键历史人物对历史事件发展的重大影响。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2.通过地图并构建时间轴,锻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构建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正确认识和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的关键事件。
(时空观念)3.通过文字记载、图片、文物等史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原因、发展进程和深刻影响。
(史料实证)4.通过对史料的解读,正确认识历史叙述,并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进而认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感受世界人民为战胜法西斯付出的巨大努力,尤其是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战胜法西斯的伟大牺牲和贡献(家国情怀、史料实证)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及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慕尼黑会议及其后果;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奇怪的战争;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溃败;不列颠之战;德军突袭苏联,二战扩大;莫斯科保卫战。
2.思想教育:①通过讲述,使学生认识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不光彩行为。
②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
3.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二战初期战争的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慕尼黑会议;法国的溃败;莫斯科保卫战。
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战争性质的复杂性。
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了哪些侵略活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是怎样对待这些侵略行为的?(学生回答略)由于法西斯国家的疯狂侵略和英、法、美的纵容政策,致使局部战争演变为全面的世界性大战。
从第15课起,我们将用三节课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
(板书课题)(讲授新课)一、慕尼黑会议(板书)1938年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乌云笼罩着欧洲。
在没有受到抵制和制裁的情况下,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
(贴图:把地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初期阶段(板书)1.德军“闪击”波兰(板书)德国吞并捷后,又向波兰提出了领土要求。
它同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后,于1939年9月1日“闪击”波兰。
英、法走投无路,对德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
英、法虽已对德宣战,但仍然企图怂恿德国在灭亡波兰后,进攻社会主义苏联。
因此在西线出现了面对德国23个师的兵力,英法联军110个师躲在马奇诺防线背后按兵不动的“静坐战争”。
波兰军队孤军苦战,终因弹尽援绝,20多天后华沙陷落,几天后波兰覆亡。
(贴图:在挂图上把波兰变成与德国一样的颜色)2.德国占领西欧(板书)(提问、引导讨论:德国侵占波兰后的战略目标是向东还是向西?为什么?)德国侵占波兰后,集中力量对付英法集团。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主要战场、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波茨坦公告》和二战的影响等知识点。
通过对史料的研读,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和分析历史事物原因、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教学及讨论,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及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复杂情况下分析战争性质的能力。
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二战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和平对于世界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认识到反法西斯的胜利,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斗争、浴血奋战的结果,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树立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莫斯科保卫战,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及二战的影响等。
【教学难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原因和影响。
一、新课导入1937年,德、意、日三国结成了邪恶的轴心国集团,严重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对于法西斯势力的猖獗活动,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它们的态度造成什么后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爆发和扩大的?带着这些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课程。
二、课堂活动目标导学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教师提问: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后,第一个被德国吞并的国家是哪一个?学生:奥地利。
教师:对于德国的侵略野心,英法等国的态度怎样呢?多媒体呈现慕尼黑会议相关图片,讲解绥靖政策。
在英、法等国绥靖政策的纵容下,法西斯国家更加猖狂,一场新的世界大战在所难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事件?学生: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
2.多媒体呈现二战战场示意图,教师讲解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等主要战场。
历史教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起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与起因一、背景介绍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1.战后的国际秩序2.英法对德国的惩罚三、纳粹兴起与希特勒的崛起1.德国的经济危机2.希特勒的崛起四、纳粹德国的扩张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1.德国的领土要求2.日本对亚洲的侵略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1.德国入侵波兰2.日本对美国的袭击六、结语背景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
它于1939年至1945年间爆发,涉及全球大部分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重建和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国家陷入了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困境。
这场战争消耗了大量资源和人力,导致了战后的恶性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此外,巴黎和会制定了对德国的严苛和羞辱性的条约,引发了德国人民的不满和愤怒。
英法对德国的惩罚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等国对德国提出了严苛的赔款要求和领土割让要求。
这使得德国陷入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德国人民普遍认为这些惩罚过于严厉,从而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
纳粹兴起与希特勒的崛起德国的经济危机为纳粹党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纳粹党的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利用德国人民对割让和赔款的不满,以及对政治和民主制度的不信任,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在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并逐渐建立起独裁统治。
纳粹德国的扩张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希特勒迅速开始了对德国领土的要求。
他宣称要恢复德国的边疆,并实行了多次对邻国的侵略行动。
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始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
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目标是为了获取资源和市场,并将自己打造成亚洲的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源于德国对波兰的侵略和日本对美国的袭击。
德国入侵波兰1939年9月,德国突然入侵了波兰。
这次侵略行动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端。
英法等国对德国的侵略行动感到震惊,并向德国宣战。
《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教案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1.解释慕尼黑阴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记住二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3.概述战争初期进程。
能力与方法
1.通过对绥靖政策实质的评价及“奇怪战争”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查看《德国法西斯的扩张》、《二战初期欧洲形势》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3.通过探讨波兰和法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历史教训、以史为鉴的能力;
4.通过讨论二战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慕尼黑会议是英法为苟安一时,不惜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纵容侵略的大阴谋,英法长期实行绥靖政策,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通过学习二战爆发的原因,认识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3.通过了解大战初期德国连连得手、英法节节败退的史实,认识这是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从中吸取历史教训。
教学重点
慕尼黑阴谋与德国突袭波兰
教学难点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方法
贯穿启发式进行讲述、讨论分析、人机交互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略
复习导入:略
授新课
一、英法采取绥靖政策
1.含义(实质)
2.背景
3.目的(原因)
4.典型表现——慕尼黑会议
⑴会议时间和地点:德国慕尼黑
⑵参加会议的国家和人物:
英国:张伯伦;法国:达拉第;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
⑶结果:签定《慕尼黑协定》
⑷影响:①对绥靖政策而言②对德国而言③对捷克斯洛伐克、对波兰而言
战争催化剂对德国好处?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二战”爆发
1.1939.9.1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
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2.德波战争
3.波兰战败亡国和原因分析
启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三、西欧沦陷(了解)
1.德国占领西欧诸国
2.张伯伦下台,丘吉尔上台
3.敦刻尔克大撤退
4.1940.6法国溃败投降
5.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
6.德英“不列颠之战”
——使德军直接入侵英国或迫使英国屈服的企图未能得逞。
小结:略
课堂巩固
一、精彩四选一(朋友,小心炸弹!)
1.英法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的表现是()
A、慕尼黑会议
B、国会纵火案
C、进行“奇怪战争”
D、“光荣孤立”政策
2.谈到慕尼黑阴谋,大家义愤填膺,指责出卖弱小国家利益换取自己的和平,
参与这次阴谋的主要国家有()
A、德、意、英、日
B、德、意、英、法
C、英、法、日、美
D、英、法、俄、美
3.下列属于1938年《慕尼黑协定》内容的是()
A、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B、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三国瓜分
C、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D、德国承认奥地利独立
4.“我不知道你们的国家是否从慕尼黑做出的决定中得到好处,但肯定无疑的
是,我们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在我们之后,其他人也将遭受同样的命运。
”这段话中的“我”是下列哪国人()
A、德国
B、捷克斯洛伐克
C、英国
D、法国
5.凡尔赛和约签订后,协约国联军司令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
果然,20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其标志是()
A、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B、1939年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C、1939.9.1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德国吞并苏台德区
二、大家一起来!
英法等国采取的对法西斯侵略弱小国家民族姑息、纵容的政策叫做()
课后实践探究
1.绥靖政策的恶劣影响有哪些?
2.巩固本堂内容,理解记忆。
3.预习“二战”的扩大和转折。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第一课,重点是“慕尼黑阴谋与德国突袭波兰”,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和时间的侧重较好地予以了突出,而作为难点的“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和师生交流很好地突破了,后边的“战后初期的西欧”有待课堂继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