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100篇朱文君
- 格式:pptx
- 大小:9.00 MB
- 文档页数:2
372020.09(上)课程与教学Kechengyujiaoxue [摘 要]小古文是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内容,作为短小而浅显的文言文,因其内容精练、富有情趣,读来又朗朗上口,易于儿童学习和接受。
本文基于自身教学的经验,从说小古文、读小古文、演小古文、写小古文四个方面就小古文教学进行阐述,从而帮助学生叩开小古文学习之门,让小古文之花在班级盛开。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小古文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 教学策略全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吴忠豪曾说过,学小古文能让我们明白许多深刻的哲理和基本的为人处世的礼仪,还能懂得许多历史人物、史实、风俗、典故等文化知识。
这样,就能做到“知书达理”,言谈举止就会显得温文儒雅。
小古文是小学语文课本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由朱文君主编的《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更是成了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中重要的参考书目之一。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分上下两册,里面包含了100篇短短的、浅显的、读起来很有趣味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短文。
有描写四季、山川的,如《雨》《湖心亭看雪》;有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狐假虎威》《揠苗助长》;有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共工触山》,有英雄人物,如《祁黄羊举荐》《公仪休拒收鱼》等等,这些丰富的小古文资源让小古文课堂教学时更加生动,给小学生最纯正也最受用的文言启蒙。
一、说小古文小古文因其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白话文相比不易被学生理解,这让小古文学习初探——以《小学生小古文100课》为例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黄雯虹很多学生刚开始接触它时,难免会望而生畏。
为此,拉近学生与小古文的心理距离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让学生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特有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决定了他们喜欢听故事,《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这套书中的小古文大多都是讲述经典的、有趣的小故事,既有学生较为熟悉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和“小故事里的大智慧”,也有曾在语文教材或课外书中以白话文的形式读过看过的小短文。
我是一个什么人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
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
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
有的人很内向,总是闷闷不乐。
你看我像哪一种?生:外向的人。
师:为什么?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
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
这就能判断他是个怎样的人。
我不仅是个好人,是个开朗的人。
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
相信不相信?生:相信。
我也是。
(笑)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
(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感受,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
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
(师讲述故事)那天,我看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
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
”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商场。
到了商店,找了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有一个朋友,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
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钱?”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这个价格。
气死我了。
我掉头就回来了。
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
”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点评】幽默一种语言的艺术,用幽默的方式来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是教学的特殊需要。
说其特殊,要义在于教师的幽默要与文本内容相契合。
朱老师之所以要选择讲述做事冒失的“急性子”的幽默,那是因为教学内容是有关“慢性子”的幽默,一正一反,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这种幽默收到加倍的效果。
先发明个组词法师:那慢性子好不好?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
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出示)一人性缓。
师:(师先读此句)什么意思?生:一个人性子很慢。
师:句子里没有“慢”字,你怎么弄出个“慢”字?生:句子里有个“缓“字。
缓就是慢。
师:聪明,由“缓”想到“缓慢”,就理解的意思。
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母语的微笑——《明清笑话集·一人性缓》课堂实录执教:《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朱文君班级:无锡市坊前实验小学四(5)班整理与点评:无锡新区小学语文工作室曹丽芳毕小伟(一)师:人跟人不一样,就比方说有好人和坏人。
看看我像好人还是坏人?生:好人。
师:凭什么说我是好人?生:凭直觉。
师:你的直觉不错!人还有内向和外向之分。
有的人很开朗,整天乐呵呵的。
有的人很内向,总是闷闷不乐。
你看我像哪一种?生:外向的人。
师:为什么?生:因为你非常爱笑。
师:对。
这就叫察言观色,看他的表情,听他说话。
这就能判断他是个怎样的人。
我不仅是个好人,是个开朗的人。
我还是个急性子的人。
相信不相信?生:相信。
我也是。
(笑)师:跟我一样啊,那我们握握手。
(握手)你说急性子好不好啊?生:不好。
师:我也深有感受,急性子经常会把好好的事弄糟。
前段时间,我就出了这么个事儿。
(师讲述故事)那天,我看见我的一个朋友穿了一双新鞋子,非常漂亮。
就问她:“给我看看你的鞋,多少钱呀?”她拿起一只鞋子给我看,说:“五十……”“哎呀,这么便宜这么好看的鞋子,我也去买。
”我放下鞋,拔腿就去了商场。
到了商店,找了那双鞋,一看价格,一百!我急了,对售货员说:“你们有没有搞错?我有一个朋友,昨天刚在你这里买的,才五十块钱。
这么今天就涨到一百块钱?”可那个售货员坚持说,这鞋一直就是这个价格。
气死我了。
我掉头就回来了。
朋友见到我说:“你怎么那么性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
”她拿起另一只鞋:“我这一只也是五十!”(众大笑)点评:幽默一种语言的艺术,用幽默的方式来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是教学的特殊需要。
说其特殊,要义在于教师的幽默要与文本内容相契合。
朱老师之所以要选择讲述做事冒失的“急性子”的幽默,那是因为教学内容是有关“慢性子”的幽默,一正一反,恰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使得这种幽默收到加倍的效果。
(二)师:那慢性子好不好?生:也不好。
师:不要轻易下定论。
我们来看一个慢性子的故事。
朱文君小古文100课《松》《桂》《莲》《杨柳》《朱文君:小古文100课》——探索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一、引言朱文君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很有名气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其中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便是《小古文100课》。
本文将以《松》、《桂》、《莲》、《杨柳》四篇文章为切入点,深入探讨这些瑰宝背后的内涵和价值。
二、对《松》、《桂》、《莲》、《杨柳》的评析1. 《松》朱文君在《松》一文中,通过对松树的描写,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用“不临风而易代,不览辰而常青”这样的词句,展现了松树的坚韧不拔和长青不败的品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朱文君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和对生命的赞美之情。
2. 《桂》《桂》一文中,朱文君通过对桂树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优美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他用“桂有青塘一树,塘内有路,真成佛赴九疑”这样的形象描写,展现了桂树的高洁和卓越。
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朱文君对美好的向往和对高尚品格的推崇。
3. 《莲》在《莲》一文中,朱文君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他对纯洁和高雅的追求。
他用“子阘之风,荷翻翠船,清露湿看人。
”这样的形象描写,展现了莲花清新脱俗的气质。
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朱文君对纯洁高雅之美的向往和追求。
4. 《杨柳》《杨柳》一文中,朱文君通过对杨柳的赞美,表达了他对活力和柔韧的推崇和赞美。
他用“长短交叠,庭前或引鱼之舞,庭后或引雁之行”这样的形象描写,展现了杨柳活力盎然的生命力。
这篇文章让人感受到了朱文君对活力与柔韧之美的赞美和推崇。
三、总结与回顾通过对《松》、《桂》、《莲》、《杨柳》这四篇经典小古文的深入探讨,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朱文君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领略了他对不同品格与特质的推崇与向往。
这些文章之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精妙意境,都反映了朱文君作为一位文学大师的深邃修养和卓越才华。
四、个人观点朱文君的《小古文100课》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也让我们领略到了古人对品质的追求和向往。
小学生小古文和小散文100篇读后感文章“小古文”概念最早是由朱文君提出的,是全国科学规划办“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经典诵读实验”的子课题。
认为“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读起来和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
”朱文君老师《生小古文100课微讲堂》一书用一种贴近的方式来教文言,书中用丰富多彩的读代替枯燥的讲,用绘声绘色的演代替生硬的解,用文白交互的表达代替机械的练习。
融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文言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学习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朗读”这一学习方法得到解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学语文课程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语言教学越来越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然而,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来得快,去的也快,需要通过创新方法,让学生每一次读都不一样,都有新鲜感。
读罢本书会发现,书中读的环节特别多。
猜读、演读、跟老师读,想象不同心情读,打拍子读……《义务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然而,这一要求在整个九年义务教育中都没有任何变化,这样空泛的规定,没有可操作性,使无法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
笔者认为,朗读的要求应根据年级的不同而不同,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加深。
另外,提出的目标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区分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吟诵,便是现在所说的朗读。
叶圣陶先生在吟诵与朗读之间画了一个等号,进一步肯定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在吟诵时,吟诵者应该理性地理解,热忱地体验,把内容和理解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朗”是声音清晰响亮,“读”即说、念,是一种出声方式。
就语言学习而言,朗读是完成阅读起点的基本技能。
《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解释是清晰响亮地念出文章。
笔者认为“念”说的是一种机械行为,与真正意义上的朗读不同。
朗读应该是一种创造性,是视觉语言转化为听觉语言的过程。
小古文诵读杨柳(100-17)
风靡全国的“小古文”课程系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小古文教学第一人朱文君老师首创的,适合小学教师教、小学学生读的文言文课程。
目前,已出版国内第一本小古文教材——《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让小学生轻轻松松获得最纯正的文言启蒙,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的底子。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精选浅显、有趣的文言篇目,并精心设计诵读小博士、互动小课堂等栏目,已惠及百万小学生。
“跟我学小古文”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发布其中的篇目,以供小学生更好地诵读小古文,爱上中国文化。
杨柳✕✕
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
春初发叶,旋(xuán)开黄花。
及春末,叶渐多。
花中结实,细而黑。
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色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本文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本文朗读系《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特约朗诵嘉宾团杨荔涵提供。
朗诵音频版权所有,解释权归《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跟我学小古文”公众微信编辑部所有。
✕✕。
朱老师教古文:文白对写:将《观潮》一课“潮来前”一段改写成古文。
《观潮》古文课下作业。
这是原文: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八月十八,乃钱塘江潮之日也。
吾早至海宁盐官,此为观潮最佳之地也。
登堤,见钱塘横卧,浪静风平,至东逾宽,雨后阳光笼罩薄雾。
镇海古塔,观潮台屹立江边。
远处,小山若隐若现。
江潮未来之,但堤上已人山人海,东望,等之,盼之。
——惠和华八月十八,观潮之日。
盐官,乃最佳观潮之处也。
余随人流登上江堤。
开阔钱江口,一览无余。
远处江面,风平浪静。
越东越宽,雨后阳光,笼罩薄雾。
镇海古塔,屹立江边。
远处,小山云雾,若隐若现。
江潮未及,堤上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午时刚过,远处隆隆作响,似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或曰:“潮以近之!”既而,响声越来越大,吾踮脚朝东望,但见东边江面出一白线,人又沸腾也!——叶杭栋八月十八,观潮之日。
早上之时,吾前往海宁盐官,听闻此处乃观潮极佳之处。
及至,随人群,登江堤。
江卧眼前,平静无波,向东越宽。
雨后初晴,薄雾笼罩。
远处,山在雾中,若隐若现,江潮未至,堤上已人山人海,皆昂首东望,翘盼久之。
——邵易勤全班35人,只有2个同学没写,3个同学写的比较凌乱,语句不通回复八月十八,观潮之日,是日清晨,吾至海宁盐官珍,此乃观潮之胜地也。
随人群登大堤。
但见江横眼前,往东渐宽。
雨霁,薄雾罩之于江面。
镇海之古塔,中山亭,观潮台屹立于江边,堤上人山人海,翘首东望,望眼欲穿。
——李泰甫四年级的去年我的整个学期教学的标题是《读小古文一点也不难》这学期,我的标题是《结识小古文》回复回复第一课:好玩的四字句,第二课:平平仄仄念起来。
小古文诵读荷(100-4)
风靡全国的“小古文”课程系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小古文教学第一人朱文君老师首创的,适合小学教师教、小学学生读的文言文课程。
目前,已出版国内第一本小古文教材——《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让小学生轻轻松松获得最纯正的文言启蒙,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的底子。
《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精选浅显、有趣的文言篇目,并精心设计诵读小博士、互动小课堂等栏目,已惠及百万小学生。
“跟我学小古文”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发布其中的篇目,以供小学生更好地诵读小古文,爱上中国文化。
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
荷梗直立。
荷叶形圆。
茎横泥中,其名曰藕。
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本文选自《小学生小古文100课》,本文朗读系《小学生小古文100课》特约朗诵嘉宾团杨荔涵提供。
朗诵音频版权所有,解释权归《小学生小古文100课》、“跟我学小古文”公众微信编辑部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