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与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6
请论述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引起很多的思考,我们可能会认为语言会决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可能会认为语言只是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等等。
对于此,许多语言学家提出了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各种观点。
在这里,我简单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去论述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论述个人的观点看法。
在探究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前,先搞清楚语言是什么,什么是思维这两个本质性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至少都会有一种语言,如汉语、英语、俄语等,就语言结构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语言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另一方面,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语言对社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
对于语言是什么,大家多多少少都了解一些,我就不详细去介绍了。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是人脑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凡是正常的人,无论他属于哪个民族或国家,他的大脑都应当有这种机能。
比如说,当人们在观察过各种不同样式的杯子之后,人们就有可能认识所有这些杯子所共同具有的最重要的特点,因而把杯子这类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在例如,如果已经有“上弦月是不圆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又知道“今天是农历初八”,那么,人们就会自然地得出结论说:“今天晚上看不到圆的月亮。
”不论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的人们都有这种认识世界的能力。
所以说,思维是没有民族性的。
当然了,时代不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民族,他们思维发展的成熟程度是有所不同的,如古人和今人,成人和儿童,但是他们的思维能力却基本上是一致的。
那么萨皮尔和沃尔夫是如何去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的那?我们都知道萨皮尔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萨皮尔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语言。
萨丕尔试图找出语言中词汇的分类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他认为,物质环境中的事物在语言中被命名,一定是因为它们具有文化上的重要性。
语言学概论思考与练习1. ★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何本质区别?人类的语言和所谓动物的“语言”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类的语言和所谓动物的“语言”主要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差别:1.单位是否具有明晰性。
人类说出来的话是由界限清晰的单位按照交际的需要和语言的规则组合而成的句子。
动物的语言是用囫囵一团的叫喊或者舞蹈动作表示一个固定的意义,不能分析出单位,也谈不上单位的组合。
2.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是否具有任意性。
人类使用的语言符号,语音和意义之间具有任意性的联系,它是由人类社会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联系来的。
动物有表示暴怒、恐怖、警告等新信息的叫喊,是一种本能,谈不上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长臂猿的叫喊、蜜蜂的舞蹈虽然有一定的任意性,但局限于一个内容,不能和人类语言的任意性同日而语。
3.是否具有结构的层级性。
人类语言是一种两层的结构装置:音位层和符号层。
符号层又分若干个级:音位T语素→词→句子。
动物的“语言”不能分解成单位,谈不上有结构,更不用说有结构的二层性。
4.是否具有开放性。
人类语言的结构层级性的最重要的结果就是语言的开放性或创造性(生成性),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
动物的“语言”是一种封闭的系统,它所能传递的信息是固定的,是受刺激限定的。
它们的交际方式及其所表示的意义可以一一列举。
5.是否具有传授性。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
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
动物的“语言”是一种本能。
其它动物的交际模式是先天带来的,而人类的语言是后天学会的。
6.是否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人类能用语言说古道今,表达深邃的哲理。
人类语言的这种特点说明信息的传递不受当时当地环境的限制。
其他动物的交际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只能传递某种信息,既不能回顾过去,也不能设想未来。
2. ★人类的语言为什么构造如此灵巧?开放的功能要求语言有高度的运转能力,这要靠语言本身的构造来保证。
浅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或者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
长期以来,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一直被语言学界所关注,二者的关系从来就没有获得过一种圆满、充足的解释,因而成为不同语言学流派所关注的一个重点。
然而究竟是语言先于思维,还是思维先于语言;是语言决定思维,还是思维决定语言,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语言与思维的争论入手,通过对语言功能的反思及语言起源假说的再探讨来阐述语言与思维的同存共进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
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思维范围很广,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语言学界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先于思维,思维先于语言,语言决定思维和思维决定语言。
以下是我们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概括.1.语言先于思维以法国哲学家E.B。
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摘要: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经常被人们涉及,然而二者的关系,迄今为止,学界尚无定论。
本文拟从各主要流派争论的形成及其观点入手,通过思辨从而培养一种科学的学术观。
关键词: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思辨;学术观1.前言人类对语言和思维关系关注历时久远。
古希腊的先哲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很早就曾做过有关论述。
到了20世纪,人们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最为著名的是语言相对论。
而60年代,由于受到皮亚杰发展心理学和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的挑战,人们对语言相对论失去了信心(蔡永良,2004:73)。
8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等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人类对语言与思维关系认识进一步加深。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关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四类:语言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语言,语言与思维等同论和语言与思维在相互联系中保持相对独立。
以下是对这四种观点的简要评析。
2.1语言决定思维这种观点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代表。
这一假说包含两大原则。
第一是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思维。
第二是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不同而不同。
后人又将该“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
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自从提出,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但也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质疑主要包括以下:首先,人们认为沃尔夫没有发表过对印第安语的系统调查研究,只是做过一些对个体语言实践的观察,对于语法结构缺乏深入分析故无法确定其研究方法是否可靠(肖少北,张文香,2000:3)。
其次,从宏观上看,人们的语言并不决定人们的文化观念及意识形态,比如宗教信仰。
最后,强式“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而事实上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影响思维的复杂程度,但它并不决定思维乃至人们的世界观。
2.2思维决定语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假说认为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认识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并不是来自语言,而是来自动作。
试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角下的语言与思维关系一、本文概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文化传承、思想表达和社会交际等多重功能。
而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内在过程,同样对语言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
在语言学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视角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分析该假说对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启示,并通过对该假说的深入解读,进一步理解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它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更是一种塑造和影响思维方式的力量。
该假说认为,语言的结构和用法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从该假说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不同语言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中。
本文还将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争议和批评进行讨论,探讨该假说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它在解释语言与思维关系时的适用性和限制。
通过对该假说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本文旨在提供一个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视角,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基本内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被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该假说由美国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提出,并在他们的著作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语言塑造思维,以及语言决定文化。
关于语言塑造思维。
萨丕尔和沃尔夫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世界的框架。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语言学概论思考题参考答案一、什么是语言?什么是言语?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
言语指人们交际中说出来的或写出来的话。
区别:1、语言是存在于全社团成员大脑里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具有全民性、非物质性和抽象性;言语是个人在特定的情景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具有个人性、物质性和具体性。
2、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语言是用有限的语音和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组成。
3、语言是无阶级性的,言语是有阶级性的,个人总是站在一定的阶级立场上说话。
二、什么是共同语?什么是方言?共同语是一个语言社团共同使用的语言,如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是某一个地区人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交际工具。
三、举例说明语言的符号性、系统性、生成性。
语言的符号性:语言是一种符号,具有约定性,是用什么样的符号代替什么样的事物,是由使用者共同约定的;又具有任意性,指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比如说,汉语普通话说shui,汉语的一些方言说sei、shei、sui、fei,英语说water。
这些读音与水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就本质上来说是任意的,是由各个语言社团约定的。
系统性。
语言由语音、语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又由更小的系统组成。
如语音系统就可分为音段系统和超音段系统,音段系统又可分为元音系统和辅音系统等。
这使语言形成了不同的层级。
语言的系统性也体现在任何语言单位都处在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中。
生成性。
语言是由有限的语言单位及其规则构成的有限集合。
利用此,人们可以造出无限的句子,进而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我、你、知道这三个词,在理论上可以生成无数个句子。
A、我知道。
B、你知道。
C、我知道你知道。
民族性。
不同的语言,在语音、语汇、语法等子系统中,都有自己特色。
如:汉语在语法是缺少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词语在句内和句外,形式上没有什么变化,是以句法控制词法的语言单位;而法语、俄语等形态却非常发达,有时、体、格、位等形态变化,是以词法控制句法的语言单位。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学概论1. 你知道吗,语言就像思维的翅膀,带着我们在知识的天空翱翔。
比如说,当我们学习一门新语言时,是不是感觉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呀!2. 语言和思维那可是紧密相连的呀!就好比钥匙和锁,语言就是打开思维宝库的那把钥匙。
想想看,当我们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复杂的想法时,那感觉多棒啊!3. 嘿,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可太重要啦!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呀,就像船承载着货物一样。
比如我们用母语思考问题总是那么自然流畅,不是吗?4. 哎呀呀,语言和思维简直就是一对好伙伴呢!它们相互影响,就像朋友之间会互相改变一样。
你有没有过因为学会了一个新词汇而有了新的思考方式呢?5. 哇塞,语言对思维的作用可大了去了!它就像阳光照亮黑暗一样,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清晰。
你试试用不同的语言描述同一件事,是不是感觉很奇妙?6.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那可真是妙不可言啊!就如同画笔和画作,语言让我们的思维变得五彩斑斓。
当我们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故事时,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了呢!7. 嘿哟,语言可不就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嘛!这就像人的表情反映心情一样。
我们说出来的话,不就是我们脑子里在想什么的体现吗?8. 哇哦,语言和思维的联系太紧密啦!就像树根和树干,语言支撑着思维的成长。
你想想,没有语言,我们的思维能发展得这么丰富吗?9. 哎呀,语言和思维那是息息相关啊!如同铁轨和火车,语言引导着思维的方向。
当我们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时,思维也更有逻辑性了呢!10. 哼,可别小瞧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哟!它们就像影子和人,形影不离。
我们每天的思考和表达,不都在展示着它们之间的亲密吗?我的观点结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极其重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语言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让我们的认知更加广阔和深刻。
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与策略张丽丽 马 祥(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未来学生从事语言学领域以及为我国语言学科发展输送优秀人才起着重要作用。
但当下,语言学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语言学人才,本文针对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并针对如何培养更专业、合格的英语学科人才提出了相应策略。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言学;教学策略一、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而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高校英语专业以语言课程为代表的各级英语专业也面临着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了很多问题:(一)语言学课程设置不合理为适应各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增设了对外贸易、金融、对外汉语、工业、农业等复合型专业。
为了使复合型人才更具有实践能力,高校还增设了实践类课程,使得学生无暇顾及语言理论课程。
经调查显示,语言理论课程的未开设率高达20%,越来越少的语言学课程使得学生无法掌握专业的语言学知识。
但是,学生为了应对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以及英语专业研究生考试,对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又显得尤为重要,这使得高校对课程的设置不合理问题日渐凸显。
(二)高校教材选用不合理目前国内多数院校采用的是胡壮麟等一众学者主编的《语言学教程(第三版)》。
我国大多数重点院校将该本教材应用于高校英语语言学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指定参考书目。
但为了响应教育部门扩招要求,各高校扩大了对生源的招收,由于生源的英语基础和素质水平良莠不齐,以及学生语言水平的差异,高校仍选用该教材进行教学,使得基础薄弱的学生对教材理解吃力,因此如何能因材施教以及兼顾达成教学目标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三)传统教学理念对英语语言学科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在教授学生英语语言学科时依旧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
语言与思维关系再认识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解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读美国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尔夫的《论语言、思维和现实》一书,重新探讨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沃尔夫在该作中提出的假说,即语言对思维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挑战了传统语言学和心理学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看法。
本文将概述沃尔夫的主要观点,分析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影响,并探讨其假说在现代研究中的实证支持。
本文还将反思沃尔夫假说的局限性,并讨论未来研究方向,以期对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理解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二、沃尔夫的语言与思维观沃尔夫在他的《论语言、思维和现实》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即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塑造我们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重要媒介。
他认为,语言的结构、语法规则和词汇选择等都会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沃尔夫的这种观点被称为“沃尔夫假说”或“语言相对论”,它挑战了传统上认为语言和思维相互独立或仅通过翻译关联的观点。
沃尔夫认为,语言的结构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某些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能会强调事物的某一面,而其他语言则可能强调另一面。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人们在思考相同事物时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解。
沃尔夫进一步指出,语言不仅影响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看法,还影响我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沃尔夫还强调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动态关系。
他认为,语言不仅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且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也在不断地塑造语言。
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使得语言和思维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沃尔夫认为,要真正理解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就必须从动态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待它们。
虽然沃尔夫的观点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但他的研究为我们重新审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剖析沃尔夫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和表达我们的认知世界。
这种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再认识对于我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以及探索人类认知的边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2011102106 冯梓棋绪论: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更有利于我们学习语言学,本文主要根据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分析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关键词:索绪尔语言思维一、语言与言语活动在分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前,我们应该先来了解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语言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
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取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整个来看,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的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它还属于个人的领域和社会的领域。
我们无法把它归入任何一个人文事实是范畴,因为不知道怎样去理出它的统一体。
相反,语言本事就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
我们一旦在言语活动的事实中给以首要的地位,就在一个不容许其他任何分类的整体中引入一种自然的秩序。
“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
言语则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言语就是讲话(包括写作),是一种行为动作;其二,言语就是所讲的话(包括所写的话),是行为动作的结果。
概况起来,言语就是个人讲话(写作)的行为与结果。
①语言是言语活动事实的混杂的总体中一个十分确定的对象。
②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在于:一、语言系统是相对静止的,言语是运动的;二、言语具有个人因素,带有个人色彩,是异质的;语言则具有社会因素,所以人都可以使用,是均质的;三、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事实上,语言是有两层含义的。
言语活动属于“广义语言”,即语言1;言语活动的规则属于“狭义语言”,即语言2。
因此,在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前,应了解语言的两层含义。
二、思维离不开语言从语言的总体功能来看,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工具。
③人们估计80%的信息由语言负担。
④语言做为人类信息的载体有很多方面的功能:特定系统符号关系实现的社会功能和不同系统的符号差异形成的文化功能。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最为基本的交流工具,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接收来自他人的信息和意识形态。
而思维则是人类高级智能的体现,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它包括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归纳、演绎等多种活动。
那么,我们该如何认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呢?一、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语言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本质。
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是为了体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人的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语言的运用,进一步发掘和展现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实现更加精准的交流和表达。
二、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促进语言和思维之间的相互促进,是指我们用语言来表达思维,同时也是以语言为媒介来激发思维。
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与人们的思考方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密切相关。
当一个人具备更丰富的词汇表达能力、更深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时,他也会在更高层次上思考问题。
同时,通过语言的表现形式,我们也能发现别人的思维方式,判断其思维的深浅和广度,从而更好地理解别人的思想。
三、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保持着动态平衡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而这种影响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中。
这种平衡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人类的语言在不断的演化中,表达方式和思维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相互影响影响,不断调整和平衡。
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同时也鼓励我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四、探索语言与思维的未知领域我们在探索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时,无论是从语言的本质还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出发,都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然而,未知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通过情感分析技术、机器学习技术、语言模型等手段,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包括语言词汇的语义、情感、人类语言能力的模拟等问题。
《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内容的几点思考》路崴崴(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2)作者简介:路崴崴,吉林白城人,长春理工大学文学院讲师。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随着新理论新方法的出现,在新的研究形式下我们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
一、“语言学概论”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国内高校“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基本上以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
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及对现有语言学研究的认识,这样的框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目前语言学流派大致分为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和功能主义等,结构主义语言学只是语言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流派,在解决具体语言问题是也常常有力所不及的现象。
索绪尔虽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但其理论并非诸理论的领导者。
其次,与现代汉语课程有相互重叠的内容。
一般的高校都先讲授现代汉语课程,后讲授语言学概论课程。
内容的重复减弱了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内容陈旧,鲜有更新,跟不上语言研究的发展步伐。
(张丽)近年来,“语言学概论”类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势头十分强劲,教材数量比较多,有一定影响的也有数十本。
但是,这些教材存在诸多不足。
据池昌海的归类,“语言学概论”类教材大致分为语言导论、语言学导论和复合型三类[5]。
这些教材均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
以语言学基本概念为例,这些教材在“一些基本的术语的表示和理解上,如果与前贤或时修相比,并没有实际性的修正或进步”[5]。
再者,这些教材很少有及时吸收学界最新成果的,“比较中国大陆的语言学教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吸收是很慢的,有的方面甚至在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的条件下可仍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面貌”[5]。
可想而知,这些理论和知识陈旧的教材,肯定会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也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原则(结合本学科特点及实际情况)叶蜚声、徐通锵两位先生的《语言学纲要》(1981)是目前影响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教材,其序言中提到:“有些章节的内容偏深、偏难(如第三章第二节"音质的音响分析"),教学中可酌情安排。
语言学概论练习与思考题一、填空题1、超语言的剩余成分是指()中扣除语言成分后剩下的成分。
2、语言是人类社会的()工具,而且也是()的工具,这是语言的两大社会功能。
3、任何符号,都是由()和()两个方面构成的。
4、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言符号的内容是()。
5、语言的底层是一套(),上层是符号和符号的序列,可以分为若干级,第一级是(),第二级是(),第三级是(),第四级是()。
6、语言体系中的一切成分都以关系为基础,语言系统中的所有符号既可以同别的符号组合,又可以被别的符号替换,这两种关系就是()和()。
7、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就是信息的()()()()和()的过程。
8、人类之所以具有语言,最重要的是人类具有()能力和()能力。
9、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为()、()和()三种类型。
10、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突出表现在它具有()特点,没有阶级性。
11、依照语言间亲属关系的亲疏程度可以把语言分为()()()和()。
其中,()是最大的类,相互间的亲属关系最疏远。
12、语言的亲属关系是用()来确定的,如汉语和藏语是具有共同历史来源的亲属语言,它们都属于原始()。
二、名词解释1、语言2、语余成分3、符号4、组合关系5、聚合关系6、思维7、动作思维8、形象思维9、抽象思维10、亲属语言11、社会方言12、地域方言13、谱系分类14、皮钦语15、克里奥耳语三、思考题1、汉人说的就是汉语,英国人说的就是英语,对吗?为什么?2、语言与言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来?3、为什么说语言也是一种符号?4、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不同?5、语言符号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既然语言符号有任意性的特点,为什么对于使用语言的人又具有强制性?7、谈谈你对语言符号组合的线条性和层次性的认识。
8、促使语言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为什么说语言符号既是难变的又是可变的?9、怎样理解语言没有阶级性?10、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11、怎样理解语言的全民性特点?12、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3、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学会掌握语言呢?14、为什么说组合关系和类聚关系是语言体系中两种最基本的关系?15、语言和思维相互联系的主要表现?16、语言和思维是一回事吗?为什么?17、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8、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题:1、人类语言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学会的?为什么?2、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怎样的?3、聋哑人能否进行思维?4、智能机器人有没有思维?5、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语言有没有关系?6、鹦鹉学舌,海豚学话,猩猩学会使用手势语能说明动物也有语言吗?为什么?参考答案(解题要点):一、填空题1、言语2、交际工具、思维3、形式、内容4、语音、语义5、音位、形位、词位、词组、句子6、组合关系、聚合关系7、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8、抽象思维、发音9、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概念(或抽象、逻辑)思维10、全民性11、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系12、历史比较法、汉藏语系二、名词解释1、语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它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语言学反思报告范文一、引言语言学是一门关于语言的科学研究领域,它探讨和研究语言的结构、历史、演化和使用。
在学习语言学的过程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还对人类语言的运作机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旨在对自己学习语言学的过程进行反思,并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二、学习体会1. 语言的功能和特点首先,学习语言学让我明白语言不仅是人类沟通的工具,还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
语言具有交际、表达、反思和塑造思维等多种功能,通过语言的运用我们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情感、思辨问题等。
同时,语言具有符号性、社会性、动态性和创造性等特点,也就是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是社会共同遗传的,会随着时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展。
2. 语言的结构和层次其次,学习语言学深入了解了语言的结构和层次。
例如,语音学研究语音和音素的产生和运用,语法学探讨句子和词组的结构和功能,语义学关注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和解释,语用学研究语言使用的背景和目的等等。
不同的学科领域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体系。
3.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同时,学习语言学让我认识到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每种语言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们通过语言的运用来体现和传承。
通过学习语言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更加重视语言学习与文化的交融。
三、学习收获1. 方法论的提升通过学习语言学,我的认知能力和研究方法有了明显提升。
语言学要求我们具备系统性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能够将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培养了我探索问题的能力,并且在语言学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逻辑和推理能力。
2. 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语言学的学习也对我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更加了解了其他文化的背景和特点,培养了尊重和欣赏他人文化的态度。
同时,通过语言学的知识,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3. 形成自己的批判思维学习语言学让我形成了批判思维的习惯。
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摘要:“语言学概论”自开设以来就存在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从学科体系来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其教学效果不理想。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语言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其内容和方法提出尖锐批评。
本文对这些观点进行反思,并提出不同的见解。
关键词:语言学教学;内容;方法;思考“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自开设以来就存在着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从学科体系来看,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语言学(代码为740)与文学(代码为750)是并列的一级学科。
即使在现行中国语言文学合为一级学科中,其实质也是一样,包括文学和语言两大块,文学有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文学理论,语言也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这些课程构成了这一学科的基础,是该专业最基本的课程,缺一不可。
而另一方面,“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却很不理想,老师厌教,学生厌学。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成为语言学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几十年发表了不少有关的论文,对“语言学概论”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也提出了各种改进的方法。
可结果还是一样,至少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存在的问题照样存在,教学效果照样难以令人满意。
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我们批评的东西是否存在?提出的方法是否科学、到位?能不能从另外角度去思考?本文带着这一思路,反思学界讨论的问题。
一讨论者首先把“语言学概论”课效果不好归结为内容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尤其是与现代汉语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存在着重复现象。
这一问题是学界一直来批评最多的问题,因为按目前通行的教材,现代汉语是以语言结构要素来编排的,除绪论外,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或语用)”等五章,而语言学概论也有语音、文字、语义、语法、语用等内容。
近年来,更有编者考虑到大学生在中学时已学过语音、词汇、语法等基本知识,为避免重复,扩大知识面,于是在现代汉语教材中又增加了音位学、语义学等内容。
语言学读后感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它涉及到语言的起源、结构、发展、变化和使用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学的学习,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的语言能力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首先,语言学让我对语言的起源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我们了解到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早期社会,它是人类适应环境、交流思想的产物。
通过语言学的学习,我了解到语言的起源与人类的生活、文化密切相关,这让我对语言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语言学让我对语言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通过对语言结构的学习,我了解到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
语言学的研究让我对语言的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语言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此外,语言学还让我对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多的思考。
语言是一个活生生的系统,它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通过语言学的学习,我了解到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
语言学的研究让我对语言的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语言的未来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最后,语言学让我对语言的使用有了更多的思考。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它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语言学的学习,我了解到语言的使用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语言学的研究让我对语言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语言的沟通功能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总之,通过对语言学的学习,我对语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的语言能力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语言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它让我对语言有了更多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类的语言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也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
语言学包括菲姆斯基革命在内都是一种猜测,而无法用生理学研究DNA研究获得。
发条橙,领导思考,这不就是我吗涉性情节初接触到恶心是什么反应,仅仅自己?这是否违背弗洛伊德理论,性幼年性则何来恶心,是否存在习得,or后天性先天,如恐惧心理的后天必然性是否真如自己所想,用恶心控制过激行为,建立条件反射,理同中医感情过度而伤本。
那就是说,我们无法知道或我需要想什么才是人正常心理,各方都有矛盾,如何综合平衡,社会个人本身就是矛盾,不同而矛,立场不同,视角角度不同,然则怎么样才是解决之道,抑或是无解法,只有矛盾。
易经,八面玲珑,看来真的是势所必然????!!精神与肉体关系,精神控制肉体,指导肉体,但精神分裂。
综合到自我,可控制的两个自我,理性的感性的我历史告诉你合理性在那里研究先后与命名之间的矛盾。
先研究先命名,认识不可能充足,故今人看来不符其名称。
本我自我超我本身就是种精神分裂胡言乱语,致命ID,惊魂记。
精神病态。
思考中的自问自答,思考的分裂化,过于严重形成病态。
我妈呀,,,,,思想本身就是一种病!!!!!提出与应用的关系,,,,弗氏的三我理念原来可以联想到这么多,其实提出时我完全可以理解,太形象了,可却无限发散。
我需要提高思维能力呀。
莫里斯和卡纳普认为:句法、语义、语用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方面。
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句法学回答的问题是: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语义学回答的问题是: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语用学回答的问题是:语言的使用在一定的上下文里产生了什么影响和效果?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三者的不同。
句法学追求的是规则,语用学要弄明白的是功能。
语义学问:X是什么意思?语用学问:你对某人说X是什么意思? 20世纪中叶以后成为美国语言学界主流学派的N.乔姆斯基语言学,以独立于上下文的句子为对象,探索句子的生成规则;在此以后兴起的语用学,以上下文里的句子为对象,探索句子的不同的语用功能。
语用学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正象社会语言学在研究社会与语言的相互关系中开拓了新的领域一样语言的定义: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并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
语言的特性有:创造性、结构性、意义性、指代性和社会性与个体性。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语言是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
它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载体和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
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
语言符号是由音、义的结合构成的。
“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以书写符号文字形态出现的书面语;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颜色、光亮、音乐和人的体语等等。
语言符号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的工具,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人们借助语言符号来使思想得以表达、感情得以传达、知识得以交流。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思想是通过语言表达的。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符号自身有许多特性,主要是:1、语言的有声性。
它有一些语音是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为表达的符号系统。
2、语言中语义和声音结合的偶然性。
或者约定俗成性、任意性。
3、语言结构的层次性。
语言结构是生成的,而且有一定的模式。
句子有三个平面,即句法平面、语义平面、语用平面。
在句法平面可抽象出句型(根据句子句法结构特征抽象出来的句子类型);在语义平面可抽象出句模(根据句子语义结构特征抽象出来的句子类型);在语用平面可抽象出句类(根据句子语用表达特征抽象出来的句子类型)。
一个具体的句子可称之为句例,任何句例都有句法、语义和语用,都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类指称对象的关系下、交叉等关系,剖析整个句子或其中某些成分的意义,这是语义学。
研究文字的形状、体系、起源、演变和发展的学科是文字学。
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
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
《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由于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所具有的一般性和深刻性,书中的思想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索绪尔对现代语言学造成的两个重大影响是尽人皆知的:首先,他提出了语言学的一个基本研究方向,阐明了语言学的任务。
在他看来,语言是由单位和关系构成的系统。
语言学家的任务是分析这个系统,确定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单位之间的组合规则。
这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公理,语言学界由此派生了描写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
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以及索绪尔以后发展起来的各种语言学支流,从根本上说,是对系统内部单位和关系的进一步研究与拓展。
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索绪尔被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
其次,索绪尔明确界定了语言学的基本观念,如共时观与历时观、语言与言语以及系统中的横向组合与关联聚合关系,等等。
1876年索绪尔转入德国莱比锡大学学语言学。
适逢“新语法学派”成立,索绪尔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他们的观点,但似乎并不属于学派的核心。
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重视结构间的关系,美国结构主义则着重结构形式的描写。
从以往历史看,传统的语法研究是规范性的,长时期处于其他学科特别是哲学的附属地位,难于就语言而研究语言,因此对语言本体的把握难以全面深入,一直缺乏一套独立的语言学研究方法。
十九世纪的历史语言学开始真正就语言自身做规律性的探究,总结出许多语言历史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但由于其理论落脚点是语言成分历时变化的语言事实,因此不可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成分间的结构关系。
洪堡特的研究虽然具有普通语言学的意义,思想也颇为深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他的研究范围非常宽泛,思辩性较强,提出了有关语言的性质的一系列观念,但却没有拿出把握语言的明确的方法。
索绪尔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对语言整体的性质加以探讨。
如何把握这个整体,确定这个整体的性质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索绪尔以其社会心理主义的语言观念为基础,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指出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次明确地提出语言学研究的确定的对象。
继而,索绪尔又进行了共时和历时的区分,指出,对说话者来说,唯一存在的现实是语言共时的一面,而语言事实“在时间上的连续是不存在的”。
这就是说,要确定某个语言成分的价值,并不需要考虑它的历史来源。
从而最终确定了语言共时系统的符号性质。
索绪尔的理论把语言研究引入新的轨道,为后人开辟一条新的可行的研究道路。
在理论方法上,他为语言研究确定了一个相对封闭,静止,具有结构系统性的研究对象,使研究得以大大深入。
二十世纪语言研究的成就证明了索绪尔语言理论历史价值,索绪尔的理论思想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捷克的布拉格学派出现,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欧洲迅速发展。
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发展了索绪尔有关形式与实质的思想,创立了“语符学”。
即使具有相对独立发展过程的美国结构主义学派,也在许多方面与索绪尔有一致之处。
到五、六十年代,生成理论逐渐取代了早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成为左右语言学潮流的主导学派。
虽然生成学派在研究目标与方法上不同以往,但其语言观念与索绪尔仍有一致之处,作为语言学研究对象的“语言”始终是从复杂的言语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套单纯的体系。
索绪尔语言研究的基本思想至今仍是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存在前提。
布拉格学派又称"结构-功能学派"或"功能学派"。
其先驱者是马泰修斯,成员主要有雅科布逊、特鲁别茨柯伊、哈弗阿奈克等。
1926年10月,由马泰修斯和雅克布逊等6人发起,建立了布拉格语言学会。
该学会在第一届国际语言学会议上第一次把音位学的观点公诸于世,引起很大反响。
1929年出版了会刊《布拉格语言学会论丛》。
布拉格学派集体观点的全面论述见于他们在第一届国际斯拉夫学会议上所提出的《论纲》,《论纲》中强调语言是一个功能体系,对语言现象的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功能。
特鲁贝茨科依的《音位学原理》是这一学派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布拉格学派的主要成员散居于世界各地,影响衰落。
1956年,布拉格语言学会与斯拉夫语言学会等团体合并,成立了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会,何拉莱克担任第一任会长。
这个新的学会继承了布拉格语言学会的传统,因此其成员被称为"当代布拉格学派"。
布拉格学派接受了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系统的思想,特别致力于音位系统的研究,建立了音位学说。
它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研究内部语言学,对广义的语言学问题也很感兴趣,运用语言学理论研究文学作品及外部语言学的其它各领域。
美国结构语言学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是结构语言学中发展最完善、最重要的一个学派。
它是本世纪美国的一些学者在对美洲印第安语的调查和研究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先驱者是鲍厄斯和萨丕尔,分别著有《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和《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二人都强调要对语言作客观的共时描写。
这个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是布龙菲尔德,1924年他和鲍厄斯、萨丕尔等人一起创立了"美国语言学会",1925年出版会刊《语言》。
1933年布龙菲尔德的《语言论》出版,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这一学派的奠基性著作,使它进入"布龙菲尔德时期"。
50年代,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进入"后布龙菲尔德时期",哈里斯和霍盖特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
霍凯特1958年出版的《现代语言学教程》是美国结构语言学集大成的理论著作,对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发展进行了一次科学的总结。
1951年,哈里斯的《结构语言学的方法》出版,被人视为后布龙菲尔德时期的象征和转折点。
美国结构语言学派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这不同于欧洲结构主义学派注重书面语的传统。
他们的主要贡献在于制定了一套对语言结构进行形式分析和描写的技术。
这一学派对汉语研究影响很大。
哥本哈根学派又称丹麦学派。
代表人物有叶尔姆斯列夫、布龙达尔、乌尔达尔等。
1931年,叶尔姆斯列夫和布龙达尔共同创建了"哥本哈根语言学会",该学会成为当时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中心。
1938年创办会刊《语言学学报》,1939年的创刊号布龙达尔发表了他的论文《结构语言学》,遂成为这个学派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