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物理高考命题趋势分析报告及相关备考策略建议
- 格式:ppt
- 大小:4.40 MB
- 文档页数:4
专题05 机械能考点分类:考点分类见下表考点内容考点分析与常见题型非质点类机械能守恒问题 选择题 与生产、生活相了解的能量守恒问题 选择题、计算题 运用动能定理巧解往复运动问题 选择题、计算题与滑轮有关的功和功率的计算选择题考点一 非质点类机械能守恒问题像“液柱”“链条”“过山车”类物体,在其运动过程中将发生形变,其重心位置相对物体也发生变化,因此这类物体不能再视为质点来处理了.(2)设链条质量为m ,可以认为始、末状态的重力势能变化是由L -a 段下降引起的,高度减少量h =⎝ ⎛⎭⎪⎫a +L -a 2sinα=L +a 2sinα◆典例三:“过山车”类问题如图所示,露天娱乐场空中列车是由许多节完全相同的车厢组成,列车先沿光滑水平轨道行驶,然后滑上一固定的半径为R 的空中圆形光滑轨道,若列车全长为L(L>2πR),R 远大于一节车厢的长度和高度,那么列车在运行到圆形光滑轨道前的速度至少要多大,才能使整个列车安全通过固定的圆环轨道(车厢间的距离不计).【答案】gR ⎝⎛⎭⎪⎫1+4πR L★考点二:与生产、生活相了解的能量守恒问题◆典例一:列车车厢间的摩擦缓冲装置如图是安装在列车车厢之间的摩擦缓冲器结构图.图中①和②为楔块,③和④为垫板,楔块与弹簧盒、垫板间均有摩擦.在车厢相互撞击使弹簧压缩的过程中( )A.缓冲器的机械能守恒B.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C.垫板的动能全部转化为内能D.弹簧的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答案】B【解析】在车厢相互撞击使弹簧压缩过程中,由于要克服摩擦力做功,且缓冲器所受合外力做功不为零,因此机械能不守恒,A项错误;克服摩擦力做功消耗机械能,B项正确;撞击以后垫板和车厢有相同的速度,因此动能并不为零,C项错误;压缩弹簧过程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加,并没有减小,D项错误.★考点三:斜面上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典例一:往复次数可确定的情形1.如图所示,ABCD是一个盆式容器,盆内侧壁与盆底BC的连接处都是一段与BC相切的圆弧,BC 是水平的,其距离d=0.50 m.盆边缘的高度为h=0.30 m.在A处放一个质量为m的小物块并让其从静止开始下滑(图中小物块未画出).已知盆内侧壁是光滑的,而盆底BC面与小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0.小物块在盆内来回滑动,最后停下来,则停的地点到B的距离为( )A.0.50 m B.0.25 mC.0.10 m D.0【答案】D◆典例二:往复次数无法确定的情形2.如图所示,斜面的倾角为θ,质量为m的滑块距挡板P的距离为x0,滑块以初速度v0沿斜面上滑,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所受摩擦力小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若滑块每次与挡板相碰均无机械能损失,则滑块经过的总路程是( )A.1μ⎝⎛⎭⎪⎫v202gcosθ+x0tanθ B.1μ⎝⎛⎭⎪⎫v202gsinθ+x0tanθC.2μ⎝⎛⎭⎪⎫v202gcosθ+x0tanθ D.1μ⎝⎛⎭⎪⎫v202gcosθ+x0cotθ【答案】A◆典例三:往复运动永不停止的情形3.如图所示,竖直固定放置的斜面DE与一光滑的圆弧轨道ABC相连,C为切点,圆弧轨道的半径为R,斜面的倾角为θ.现有一质量为m的滑块从D点无初速下滑,滑块可在斜面和圆弧轨道之间做往复运动,已知圆弧轨道的圆心O与A、D在同一水平面上,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求:(1)滑块第一次滑至左侧弧上时距A 点的最小高度差h ; (2)滑块在斜面上能通过的最大路程s. 【答案】(1)μRcosθtanθ (2)Rμ【解析】(1)滑块从D 到达左侧最高点F 经历DC 、CB 、BF 三个过程,现以DF 整个过程为研究过程,运用动能定理得:mgh -μmgcosθ·R tanθ=0,解得h =μRcosθtanθ.(2)通过分析可知,滑块最终至C 点的速度为0时对应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最大,由动能定理得:mgRcosθ-μmgcosθ·s=0, 解得:s =Rμ.2.(2017·天津卷)“天津之眼”是一座跨河建设、桥轮合一的摩天轮,是天津市的地标之一。
物理实验题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作者:李献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9期广西玉林高中(537000)李献在近年高考物理试题中,实验题一直占有较大的比重,其考查的内容早已跳出单纯的学生实验范畴,从考查原理、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逐步过渡到要求考生用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解决新颖灵活的实验问题。
实验题的类别也在不断扩展,除了基本仪器的使用和验证性实验等传统考查内容外,还扩充了探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强化了对考生创新能力及探究能力的考查。
分析试题特点,对高考备考有重要意义。
一、实验题特点分析1.试题结构相对成熟,呈现“一小一大” 模式近三年的实验题基本由“一个电学”变为“一大电拖一小力”,或“一大力拖一小电”模式(如2012年安徽卷、海南卷、广东卷),基本体现“力电均衡”,各省市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变化。
小实验考查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注重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的考查;大实验考查探究的过程,关注对能力的考查,常常是大纲规定实验的适度迁移与创新。
从近几年实验题的命题趋势来看,实验题第2小题往往有较大的难度和较高的区分度。
2.信息量大,且题型多变,注重对步骤及仪器使用的考查近三年各个省市的实验题字数都在400字以上,且都配有表格或图像,呈现方式灵活,以选择、填空、作图或计算等形式出现,题型多变。
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基本仪器使用的考查3次,力学部分实验考查7次,电学部分实验考查了10次。
全国14套试题几乎覆盖了考试说明中的所有学生实验及重要规律的演示实验。
注重对实验操作步骤、基本仪器的使用考查。
命题者试图创设一种真实的实验情境,通过纸笔型的考试,考查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深入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仪器与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如2012年江苏卷对“多用电表”操作的考查独具特色。
2012年的14套试题中对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均有涉及,如弹簧秤、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2019年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策略高考物理一般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目的各有侧重。
现阶段高三就要进行第一轮复习,这一轮复习是以章、节为单元进行单元复习。
在这一阶段里,要驾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要全面阅读教材,彻底扫除学问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
要重视对物理状态、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的分析,提高阅读理解实力和分析问题的实力。
夯实基础学问、留意主干学问尽管近几年来教材在变,大纲在变,高考也在变,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思路不会变,它们是高考物理考查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内容,而主干学问又是物理学问体系中的最重要的学问,学好主干学问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是提高实力的基础。
在备考复习中,不仅要求记住这些学问的内容,而且还要加强理解,娴熟运用,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
要立足于本学科学问,把握好要求驾驭的学问点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学问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的学问网络。
新课程学问应用性较强,与素养教化的教改目标更加接近,简洁成为命题点。
留意学科思想方法的驾驭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要在驾驭学问的同时,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育独立思索和细致审题的习惯和实力。
为什么感到物理课听起来简洁,做起来难。
问题就在于没有驾驭物理学科科学的探讨方法,而是死套公式。
为此,在物理复习过程中要适时地、有机地将科学方法如:志向化、模型法、整体法、隔离法、图象法、逆向思维法、演绎法、归纳法、假设法、解除法、对称法、极端思维法、等效法、类比和迁移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使之有利于消化汲取,领悟其精髓,从而提高解题实力和解题技巧。
探讨题型,分类归档,留意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和归纳高考把实力考查放在首位,就必需对学问点考查的实力要求上不断翻新变更。
许多试题对同一学问点的考查,有时是考查理解实力,有时却考查推理实力或分析综合实力,或以新奇的情景或新的设问角度考查同一学问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科学的、有效的角度上,探讨考试,分析题型,精选例题,组合习题留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提高以不变应万变的实力。
高考物理失分原因分析及解决策略考生在高考试卷中写出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生的应试心理状态、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度和质量。
在高考阅卷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心理紧张、基本功不扎实、审题不严谨、思维不缜密、解答不规范等原因,产生了失误或者错误,这些失误或者错误必然会造成失分。
一、高考物理试卷中常见的失分原因1.常见物理规律不清楚或相混淆例如:初速度为零的电子经电压为U的电场加速后速度达到v,考生仅在利用动能定理列表达式就有如下错误:EU=mv2/2 qE=mv2/2 q B= mv2/2 qe=mv2/2 qU=mv/22.表达不严密,书写不规范表达严谨,符合科学性,书写规范,要能反映考生的思维过程,这是解题的一项基本功。
有的考生物理符号乱写乱套,如:U、不分,g、a不分,r、不分,q、9不分,e、不分等不规范的书写屡见不鲜。
同一字母的大小写有时表示的物理量是不同的,应加以区分,如:电子电量用e表示,电场强度用E表示,这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互换。
本应是:eU=m /2却写成EU=m /2,因此不能得分。
有的考生没有在解题过程中对题文中未出的字母进行假设说明;有的考生用未知量表示结果;有的考生不写出方程的原始公式,而是直接写出推导式、变形式或结果计算式,失去了得分点。
如不写,而是直接写出结果计算式;有的考生不说明解题中所列各式运用的物理规律和依据,没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3.数学基础薄弱,计算不准确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有的考生不能从图中的几何关系求出轨道半径,涉及到三角函数的计算时错误率很高。
计算不准确目前已经成为同学们解题中的突出问题了,大家在平时学习中主观上排斥复杂的运算,认为解题有思路就可以了,或由于平时用计算器,造成大型考试中计算的准确率很低,计算失误多,从成绩上看“做不对”与“不会做”没有区别。
4.物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不能运用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即理想化,要求我们在运用物理规律分析问题时应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从而使问题简化。
高考物理备考复习的得与失2019年的高考已经结束,但是对在这一年中所经历的高三物理备考过程的得与失的思考还没有停止。
历届的高三教学都要围绕高考进行,从第一轮复习到最后冲刺都要扣紧高考的考查内容和命题形式进行复习与练习。
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组经过充分酝酿,反复讨论,确立的总体复习思路是:立足课本,狠抓基础,紧扣大纲,对不同类别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学法指导,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决不搞题海战术。
而现在回忆今年的高三复习真是得失并存,感受颇深。
首先,是有所得的部分。
第一轮复习是跟着书本,步步为营。
我们降低起点,紧扣大纲,立足书本,对概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使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特别是高一力学部分,就像上新课一样把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重新梳理一遍。
我们计划通过第一轮复习,既要按照高考要求复习到位,又要让高一、高二没有学好物理的学生能重新学习。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在会考复习结束后,不再进入光学和近代物理的新课的学习,而是趁热打铁直接进入高三一轮复习,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学生可以在已有的会考复习中知识的巩固上得到提升和加强,所以我们在会考复习时就有意识的埋下一些伏笔,然后采用“滚雪球”法滚动复习,既可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前后连贯起来,又可降低前面知识的遗忘速度。
对不同类别班级,我们采取不同教学目标,因材施教进行复习,一方面提高要求,强化训练,另一方面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建立信心,循序渐进地学好物理,从而使整体成绩大面积提高。
对少量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开点“小灶”,让他们吃饱吃好。
不在《大纲》以外的部分花时间和精力,集中精力突破基础的掌握,指导学生考到哪学到哪,考多深学多深,集中精力提高复习效率。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训练,走出教材。
我们分“力和运动”、“电与磁”、“热与能”、“光与原子”、“物理实验”五大块进行专题复习。
每大块按不同角度设计多个专题,既全方位立体化整理各大块知识体系,又合并、类比、归纳总结各大类问题的研究方法。
名师指导Famousteacherguidance11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高中物理高考试题的分析文/张振华摘要:2019年高考物理命题严格依据考试大纲,延续了2018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稳定性和创新性,以基础知识的考察为主要内容,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设计考题,突出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与创新性等特点,考查了学生的关键能力,彰显了素养导向,为实现高中物理教、学、考的有机统一指明了方向,也为2020年物理高考备考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关键词:高中物理;高考试题;研究原创物理试题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不仅可以拓展学生视野,发展其智育,更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学生德育的养成。
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科学编制原创物理试题,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多做贡献。
1 以基础知识为根本,着力培育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对高中生物理学科素养的培育皆是以课本基础知识为着手点,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对实际问题地分析能力。
纵观2019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考点就是新课改教学要求和理念的有力体现。
命题者以基础知识为考点,突出了学生物理学科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指明了方向,促使教师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为其物理学科素养的提升奠定稳固的基础。
例如,有这样一道高考真题,试题内容是让学生判断两个带电小球的电场平衡状态。
这就对应了教材中的电荷正负关系问题,需要学生运用课本所学的库伦定律去分析。
这也是考察学生对静电场中物体的受力情况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检测学生物理水平的高低。
再如,理科综合全国B卷第15题是这样的情境,“太阳内部核反应主要模式之一的‘质子一质子循环’过程”。
这道题是从核反应及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相关知识中提炼而来的,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 以情境设计为依托,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关于高考真题中情境问题的设置也是较为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