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4.1认识三角形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都是线段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C.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定交于同一点D.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都交于同一点2.如图,D、E分别是AC、BD的中点,△ABC的面积为12cm△2,则BCE的面积是()A.6cm2B.3cm2C.4cm2D.5cm23.如图,在△ABC中,AD交边BC于点△D.设ABC的重心为M,若点M在线段AD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BAD=∠CADB.AM=DMC.△ABD的周长等于△ACD的周长D.△ABD的面积等于△ACD的面积4.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3cm,5cm,10cmC.5cm,4cm,9cmB.5cm,4cm,8cmD.4cm,5cm,10cm5.如图,直线a∥b,△Rt ABC的直角顶点A落在直线a上,点B落在直线b上,若∠1=15°,∠2=25°,则∠ABC的大小为()A.40°B.45°C.50°D.55°6.如图,BP、CP是△ABC的外角角平分线,若∠P=60°,则∠A的大小为()A.30°B.60°C.90°D.120°7.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C=30°,∠DAC=45°,则∠B的度数为()A.60°B.65°C.70°D.75°8.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和高线,用等式表示∠DAE、∠B、∠C的关系正确的是()A.2∠DAE=∠B﹣∠CC.∠DAE=∠B﹣∠CB.2∠DAE=∠B+∠CD.3∠DAE=∠B+∠C9.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16,则BEF的面积是()A.2B.4C.6D.810.如图,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ABC(∠ACB=90°),沿线段CD折叠,使点B落在B′处,若∠ACB′=72°,则∠ACD的度数为()A.9°B.10°C.12°D.18°二.填空题(共5小题)△11.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21cm,AB=6cm,BC边上中线AD=5△cm,ABD的周长为15cm,则AC长为.12.如图所示,已知点E,F分别是△ABC的边AC,AB的中点,BE,CF相交于点G,FG =1,则CF的长为.13.如图,BP是△ABC中∠ABC的平分线,CP是∠ACB的外角的平分线,如果∠ABP=20°,∠ACP=50°,则∠P=°.14.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x,4,6,那么x的取值范围.15.如图,直线a∥b,在△Rt ABC中,点C在直线a上,若∠1=54°,∠2=24°,则∠B的度数为.三.解答题(共5小题)16.已知三角形ABC的最长边为8,且三条边的比为2:3:4,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17.如图,在ABC中,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若AE=2,AF=△3,且ABC 的周长为15,求BC的长.△18.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19.已知:如左图,线段AB、CD相交于点O,连接AD、CB,如右图,在左图的条件下,∠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试解答下列问题:(1)在左图中,请直接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2)在右图中,若∠D=50°,∠B=40°,试求∠P的度数;(写出解答过程)(3)如果右图中∠D和∠B为任意角,其他条件不变,试写出∠P与∠D、∠B之间数量关系.(直接写出结论)△20.在ABC中,点D为边BC上一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1,若∠DAC=∠△B,ABC的角平分线CE交AD于点F.试说明∠AEF=∠AFE;(2)在(1)的条件下,如图△2,ABC的外角∠ACQ的角平分线CP交BA的延长线于点P,∠P与∠CFD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3)如图3,点P在BA的延长线上,PD交AC于点F,且∠CFD=∠B,PE平分∠BPD,过点C作CE⊥PE,垂足为E,交PD于点G,试说明CE平分∠ACB.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10小题)1.D.2.B.3.D.4.B.5.C.6.B.7.A.8.A.9.B.10.A.二.填空题(共5小题)11.7cm.12.3.13.30°.14.2<x<1015.60°.三.解答题(共5小题)16.解:,答: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8.17.解:∵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AE=2,AF=3,∴AB=2AF=2×3=6,AC=2AE=2×2=4,∵△ABC的周长为15,∴BC=15﹣6﹣4=5.18.解:∵∠CAB=50°,∠C=60°∴∠ABC=180°﹣50°﹣60°=70°,又∵AD是高,∴∠ADC=90°,∴∠DAC=180°﹣90°﹣∠C=30°,∵AE、BF是角平分线,∴∠CBF=∠ABF=35°,∠EAF=25°,∴∠DAE=∠DAC﹣∠EAF=5°,∠AFB=∠C+∠CBF=60°+35°=95°,∴∠BOA=∠EAF+∠AFB=25°+95°=120°,∴∠DAC=30°,∠BOA=120°.故∠DAE=5°,∠BOA=120°.19.解:(1)∵∠A+∠D+∠AOD=∠B+∠C+∠BOC=180°,∠AOD=∠BOC,∴∠A+∠D=∠B+∠C,故答案为∠A+∠D=∠B+∠C.(2)由(1)得,∠1+∠D=∠3+∠P,∠2+∠P=∠4+∠B,∴∠1﹣∠3=∠P﹣∠D,∠2﹣∠4=∠B﹣∠P,又∵AP、CP分别平分∠DAB和∠BCD,∴∠1=∠2,∠3=∠4,∴∠P﹣∠D=∠B﹣∠P,即2∠P=∠B+∠D,∴∠P=(50°+40°)÷2=45°.(3)由(2)可知:2∠P=∠B+∠D.20.解:(1)如图1中,∵∠AEF=∠B+∠ECB,∠AFE=∠FAC+∠ACE,又∵∠B=∠FAC,∠ECB=∠ACE,∴∠AEF=∠AFE.(2)如图2中,∵∠ACE=∠ACB,∠ACP=∠ACQ,∴∠ECP=∠ACE+∠ACP=(∠ACB+∠ACQ)=90°,∴∠P+∠AEC=90°,∵∠AEF=∠AFE=∠CFD,∴∠P+∠CFD=90°.(3)如图3中,延长PE交BC于H,设PA交AC于K.∵∠EKC=∠KPF+∠PF A,∠EHC=∠B+∠BPK,又∵∠B=∠CFD=∠PF A,∠KPF=∠BPH,∴∠EKC=∠EHC,∵CE⊥KH,∴∠CEK=∠CEH=90°,∴∠EKC+∠ECK=90°,∠EHC+∠ECH=90°,∴∠ECK=∠ECH,∴EC平分∠ACB.。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x,13,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2B.3C.5D.132.如图,AD是△ABC的中线,CE是△ACD的中线,DF是△CDE的中线,若S=2,则S△ABC等于△DEF( )A.16B.14C.12D.103.如图,AD⊥BC于点D,GC⊥BC于点C,CF⊥AB于点F,下列关于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AGC中,CF是AG边上的高B.△GBC中,CF是BG边上的高C.△ABC中,GC是BC边上的高D.△GBC中,GC是BC边上的高4.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BC上两点,且BD=DE=EC,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A.4对B.5对C.6对D.7对5.现有3cm,4cm,7cm,9cm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以组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是()A.1个 B.2个C.3个 D.4个6.将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2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A.145°B.135°C.120°D.115°7.如图,在△ABC中,∠B=30°,∠C=70°,AD是△ABC一条角平分线,则∠CAD度数为( )A.40° B.45° C.50° D.55°8.如图,CD平分含30°角的三角板的∠ACB,则∠1等于( )A.110° B.105° C.100° D.95°9.如图三角形的顶点落在折叠后的四边形内部,则∠γ与∠α+∠β之间的关系是()A.∠γ=∠α+∠βB.2∠γ=∠α+∠βC.3∠γ=2∠α+∠βD.3∠γ=2(∠α+∠β)10.如图,△ABC面积为1,第一次操作:分别延长AB,BC,CA至点A,B1,C1,使A1B=AB,1B1C=BC,C1A=CA,顺次连接A1,B1,C1,得到△A1B1C1.第二次操作:分别延长A1B1,B1C1,C1A1至点A2,B2,C2,使A2B1=A1B1,B2C1=B1C1,C2A1=C1A1,顺次连接A2,B2,C2,得到△A2B2C2,那么△A2B2C2的面积是()A.7B.14C.49D.50二、填空题11.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4,第三边长为偶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2.若五条线段的长分别是1cm,2cm,3cm,4cm,5cm,则以其中三条线段为边可构成______个三角形.1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7cm,且它的周长大于16cm,则第三边长为_____.14.等腰三角形两边比为1∶2,周长为50,则腰长为 .15.一副三角形叠在一起如图放置,最小锐角的顶点D恰好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AB上,BC与DE交于点M.如果∠ADF=100°,那么∠BMD为度;16.如图,在△ABC中,∠A=80°,点D是BC延长线上一点,∠ACD=150°,则∠B= °.17.如图,P是△ABC的∠ABC和∠ACB的外角的平分线的交点,若∠A=90°,则∠P= .18.如图,BD、CE是△ABC角平分线,交于O,若∠BOC=1320,则∠A=三、解答题19.在△ABC中,AC=5,BC=2,且AB的长为奇数.(1)求△ABC的周长.(2)判定△ABC的形状.20.如图,已知△ABC的周长为21cm,AB=6cm,BC边上中线AD=5cm,△ABD周长为15cm,求AC 长.21.已知△ABC的周长是24cm,三边a、b、c满足c+a=2b,c-a=4cm,求a、b、c的长.22.如图,已知∠A=60°,∠B=30°,∠C=20°,求∠BDC的度数.23.如图,∠ABC=38°,∠ACB=100°,AD平分∠BAC,AE是BC边上的高,求∠DAE的度数.24.如图,△ABC中,∠A=30°,∠B=62°,CE平分∠ACB,CD⊥AB于D,DF⊥CE于F.求∠CDF的度数.25.Rt△ABC中,∠C=90°,D、E分别是△ABC边AC、BC上点,点P是动点.令∠PDA=∠1,∠PEB=∠2,∠DPE=∠ɑ.(1)若点P在线段AB上,如图(1)所示,且∠=50°,则∠1+∠2= °;(2)若点P在边AB上运动,如图(2)所示,则∠、∠1、∠2之间的关系为:;(3)若点P运动到边AB的延长线上,如图(3)所示,则∠ɑ、∠1、∠2之间有何关系?猜想并说明理由.(4)若点P运动到△ABC形外,如图(4)所示,则∠ɑ、∠1、∠2之间的关系为:.答案1.B2.A.3.C4.A.5.B6.B7.A8.B9.B10.B.11.答案为:10.12.答案为:313.答案为:7cm14.答案为:2015.答案为:85°16.答案为:70°;17.答案为:45°18.略19.20.721.a=6cm,b=8cm,c=10cm;22.23.24.解:∵∠A=40°,∠B=72°,∴∠ACB=180°﹣(∠A+∠B)=180°﹣(30°+62°)=180°﹣92°=88°,∵CE平分∠ACB,∴∠ECB=∠ACB=44°,∵CD⊥AB于D,∴∠CDB=90°,∴∠BCD=90°﹣∠B=90°﹣62°=28°,∴∠ECD=∠ECB﹣∠BCD=44°﹣28°=16°,∵DF⊥CE于F,∴∠CFD=90°,∴∠CDF=90°﹣∠ECD=90°﹣16°=74°.25.(1)140° ;(2)∠1+∠2=90°+α;(3)∠1=90°+∠2+α;(4)∠2=90°+∠1-α,。
七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北师大版)一、单选题 1.如图,ABC 的边BC 上的高是( )A .线段AFB .线段DBC .线段CFD .线段BE2.如图直线1l 2l ∥,线段AB 交1l ,2l 于D ,B 两点,过点A 作AC AB ⊥,交直线1l 于点C ,若120∠=︒则2∠=( )A .70°B .100°C .110°D .160°3.如图,将一副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COB ∠的度数是( )A .75︒B .105︒C .115︒D .100︒4.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A .2cm ,3cm ,5cmB .4cm ,4cm ,10cmC .3cm ,1cm ,3cmD .3cm ,4cm ,9cm 5.如图,,72,32AB CD B D ∠=︒∠=︒∥则F ∠的度数( )A .32︒B .36︒C .40︒D .76︒6.如图所示,一副三角板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为( )A .45︒B .50︒C .75︒D .80︒7.把两块三角板按如图所示那样拼在一起,DEC ∠的大小为( )A .60︒B .75︒C .80︒D .105︒8.某城市几条道路的位置如图所示,道路CD 与道路EF 平行,道路AB 与道路CD 的夹角()CDB ∠为50︒,城市规划部门想修一条新道路BF ,要求F B ∠=∠,则F ∠的大小为( )A .40︒B .35︒C .30︒D .25︒9.如图,AD 是中ABC 边上的中线,CE 是AB 边上的高,4AB = 6ADC S =△ CE =( )A .3B .4C .5D .610.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点E 在AD 上,2AE DE =若ABE 的面积是4,则ABC 的面积是( )A .16B .12C .10D .8二、填空题11.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已知0,,345F B ∠=∠=EF BC ∥,则AGD ∠的度数是________.12.将一把直尺与一块三角板如图放置,若1130∠=︒,则2∠的度数为 ________.13.如图,AB//CD 24A ∠=︒ 55C ∠=︒ 则E ∠=_______︒.14.如图,BD EF ∥,AE 与BD 交于点C ,25B ∠=︒ 75A ∠=︒则E ∠的度数为_____.15.将一副直角三角板()90A FDE ∠=∠=︒按如图所示位置摆放,点D 在边AB 上,两条斜边为EF 、BC 且EF BC ∥,则ADF ∠=______︒.三、解答题16.如图,在ABC 中B C ∠=∠,D ,E 分别是BC ,AC 上的点,连接DE ,12∠=∠ 40BAD ∠=︒求EDC ∠的度数.17.如图,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线段的交点称作格点,请按下列要求作图并填空(1)画出ABC 中,AC 边上的高BE ;(2)画出ABC 中,BC 边上的高AD ;(3)直接写出ABC 的面积是______.18.在ABC 中,BD 平分ABC ∠交AC 于点D ,点E 是线段AC 上的动点(不与点A 、D 、C 重合),过点E 作EF AB ∥交直线BD 于点F ,CEF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与射线BD 交于点G .(1)如图1,点E 在线段AD 上运动.①若40ABC ∠=︒,60A ∠=︒则DGE ∠=______°①若40C ∠=︒,则DGE ∠=______°①试探究DGE ∠与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点E 在线段DC 上运动,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并直接写出DGE ∠与C ∠之间的数量关系(不必说明理由).19.如图,ABC 的中线AD BE 、相交于点F(1)图中与ABE 面积相等是三角形有____个(不含ABE );(2)若ABF △的面积是24cm ,求四边形FDCE 的面积.20.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 x ⊥轴于点B ,点(),A a b 满足630a b -+-=,平移线段AB 使点A 与原点重合,点B 的对应点为点C .(1)=a _______,b =_______,点C 坐标为________;(2)如图1,点(),D m n 是线段CB 上一个动点.连接OD ,利用OBC △ OBD OCD 的面积关系,可以得到m 、n 满足一个固定的关系式,请求出这个关系式.(3)如图2,以OB 为边作BOG AOB ∠=∠,交线段BC 于点G ,E 是线段OB 上一动点,连接CE 交OG 于点F ,当点E 在线段OB 上运动过程中,OFC FCG OEC∠+∠∠的值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求出其值.。
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26小题)1.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用集合来表示,如图所示,图中小椭圆圈里的A表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2.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3个B.4个C.5个D.6个3.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4.给出下列说法:(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个.A.1B.2C.3D.05.如图所示,有一条线段是△ABC(AC>AB)的中线,该线段是()A.线段AD B.线段AE C.线段AF D.线段MN6.在△ABC中,∠A是钝角,下列图中画BC边上的高线正确的是()A.B.C.D.7.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D是△ABC的高的是()A.B.C.D.8.如图,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A.B.C.D.9.如图,在△ABC中,AD,BE是两条中线,则△EFD和△BF A的面积之比是()A.1:2B.1:4C.1:3D.2:310.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16,则△BEF的面积是()A.2B.4C.6D.811.下列各组数不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A.7,8,9B.5,6,7C.3,4,5D.1,2,312.已知线段a=6cm,b=8cm,则下列线段中,能与a、b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 B.12cm C.14cm D.16cm13.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3,则第三边长可以是()A.1B.3C.5D.71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9B.5,5,11C.1,2,3D.5,6,10 15.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 16.如图,在Rt△ABC中,∠C=90°,∠ABC和∠BAC的平分线交于一点O,∠ABO=30°,则∠AOB的度数是()A.100°B.125°C.135°D.130°17.如图,∠A=120°,且∠1=∠2=∠3和∠4=∠5=∠6,则∠BDC=()A.120°B.60°C.140°D.无法确定18.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且交AB于点E,∠A=60°,∠BDC =86°,则∠BDE的度数为()A.26°B.30°C.34°D.52°19.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20.如图,∠C=50°,∠B=30°,则∠CAD的度数是()A.80°B.90°C.100°D.110°21.如图,点D在△ABC边BC的延长线上,CE平分∠ACD,∠A=80°,∠B=40°,则∠ACE的大小是()A.30°B.40°C.50°D.60°22.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A.75°B.105°C.110°D.120°23.在△ABC中,∠A,∠C与∠B的外角度数如图所示,则x的值是()A.60B.65C.70D.8024.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E、F为直角边BC、AC的中点,且AE=3,BF=4,则AB=()A.2B.3C.2D.52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35°,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75°B.65°C.55°D.45°26.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二.填空题(共4小题)27.如图,△ABC中,点O是重心,过点O的两条线段BE⊥AD.若BD=10,BO=8,则AO的长为.28.如图,△ABC的中线BE、CD交于点G,则值为.29.已知△ABC中,∠ACB=90°,AC=6,BC=8,G为△ABC的重心,那么CG=.30.在Rt△ABC中,∠C=Rt∠,∠A=70°,则∠B=.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2019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6小题)1.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用集合来表示,如图所示,图中小椭圆圈里的A表示()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可直接得到答案.【解答】解:三角形根据边分类,∴图中小椭圆圈里的A表示等边三角形.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关键是掌握分类方法.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底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即等边三角形).2.图中三角形的个数是()A.3个B.4个C.5个D.6个【分析】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根据图示得出三角形个数即可.【解答】解:图中三角形由△ABC,△ABE,△BEC,△BDC,△DEC,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在数三角形的个数时,注意不要忽略一些大的三角形.3.如图,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共有()A.3个B.4个C.5个D.6个【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找出图中所有的三角形,数出其个数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图中是三角形的有:△AOC、△BOD、△AOB、△ABC、△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牢记三角形的定义是解题的关键.4.给出下列说法:(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2)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3)三角形按角的大小分类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其中,正确的有()个.A.1B.2C.3D.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判断.【解答】解:(1)等边三角形是一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正确;(2)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错误;(3)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结论2个.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注意: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5.如图所示,有一条线段是△ABC(AC>AB)的中线,该线段是()A.线段AD B.线段AE C.线段AF D.线段MN【分析】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逐一判断各选项即可.【解答】解:由图可得,F是BC的中点,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可知线段AF是△ABC的中线,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线,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6.在△ABC中,∠A是钝角,下列图中画BC边上的高线正确的是()A.B.C.D.【分析】三角形的高即从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根据概念可知.【解答】解:过点A作直线BC的垂线段,即画BC边上的高,所以画法正确的是D.故选:D.【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能够正确作三角形一边上的高.7.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D是△ABC的高的是()A.B.C.D.【分析】根据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D是△ABC 的高.【解答】解:由图可得,线段BD是△ABC的高的图是D选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8.如图,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解答】解: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则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选项C.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在△ABC中,AD,BE是两条中线,则△EFD和△BF A的面积之比是()A.1:2B.1:4C.1:3D.2:3【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可得DE:AB=1:2,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CE=AE,CD=DB,∴ED∥AB,DE=AB,∴△DEF∽△ABF,∴=()2=,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0.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是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为16,则△BEF的面积是()A.2B.4C.6D.8【分析】因为点F是CE的中点,所以△BEF的底是△BEC的底的一半,△BEF高等于△BEC的高;同理,D、E、分别是BC、AD的中点,△EBC与△ABC同底,△EBC的高是△ABC高的一半;利用三角形的等积变换可解答.【解答】解:解:如图,点F是CE的中点,∴△BEF的底是EF,△BEC的底是EC,即EF=EC,高相等;∴S△BEF=S△BEC,同理得,S△EBC=S△ABC,∴S△BEF=S△ABC,且S△ABC=16,∴S△BEF=4,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4.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等积变换:若两个三角形的高(或底)相等,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底(或高)是另一三角形的几倍,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几倍.结合图形直观解答.11.下列各组数不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A.7,8,9B.5,6,7C.3,4,5D.1,2,3【分析】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解答】解:A、7+8>9,能构成三角形;B、5+6>7,能构成三角形;C、3+4>5,能构成三角形;D、1+2=3,不能构成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只要满足两短边的和大于最长的边,就可以构成三角形.12.已知线段a=6cm,b=8cm,则下列线段中,能与a、b组成三角形的是()A.2cm B.12cm C.14cm D.16cm【分析】根据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两边之差小于两边之和即可判断.【解答】解:设三角形的第三边为m.由题意:8﹣6<m<6+8,即2<m<14,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3.若三角形的两边长为2和3,则第三边长可以是()A.1B.3C.5D.7【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求出第三边的范围,即可解答.【解答】解:∵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和2,∴第三边x的长度范围是3﹣2<x<3+2,即1<x<5,观察选项,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1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4,5,9B.5,5,11C.1,2,3D.5,6,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得A中,4+5=9,不能组成三角形;B中,5+5=10<11,不能组成三角形;C中,1+2=3,不能够组成三角形;D中,5+6=11>8,能组成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能够组成三角形三边的条件:用两条较短的线段相加,如果大于最长的那条线段就能够组成三角形.15.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分析】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据此可得答案.【解答】解:A、4+6>8,能组成三角形;B、4+5=9,不能组成三角形;C、1+2<4,不能组成三角形;D、5+5<11,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16.如图,在Rt△ABC中,∠C=90°,∠ABC和∠BAC的平分线交于一点O,∠ABO=30°,则∠AOB的度数是()A.100°B.125°C.135°D.130°【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ABO和∠BAO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AOB的度数.【解答】解:∵BO平分∠ABC,∠ABO=30°,∴∠ABC=60°,又∵∠C=90°,∴∠BAC=30°,∵AO平分∠BAC,∴∠BAO=∠BAC=15°,∴△AOB中,∠AOB=180°﹣∠BAO﹣∠ABO=135°,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时注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7.如图,∠A=120°,且∠1=∠2=∠3和∠4=∠5=∠6,则∠BDC=()A.120°B.60°C.140°D.无法确定【分析】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ABC+∠ACB=180°﹣120°=60°,再根据∠1=∠2=∠3,∠4=∠5=∠6,即可得到∠DBC+∠DCB的度数,最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BDC的度数.【解答】解:在△ABC中,∵∠A=120°,∴∠ABC+∠ACB=180°﹣120°=60°,又∵∠1=∠2=∠3,∠4=∠5=∠6,∴∠DBC+∠DCB=×60°=40°,∴∠BDC=180°﹣40°=140°,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题时注意:三角形内角和是180°.18.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DE∥BC,且交AB于点E,∠A=60°,∠BDC =86°,则∠BDE的度数为()A.26°B.30°C.34°D.52°【分析】先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求出∠ABD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DBC的度数,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即可得解.【解答】解:∵∠BDC=∠A+∠ABD,∴∠ABD=∠BDC﹣∠A=86°﹣60°=26°,∵BD平分∠ABC,∴∠DBC=∠ABD=26°,又∵DE∥BC,∴∠BDE=∠DBC=26°.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以及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性质,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9.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分析】求出∠ABC+∠ACB的度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BDC=110°,∴∠DBC+∠DCB=70°,∵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ABC+∠ACB=2(∠DBC+∠DCB)=140°,∴∠A=180°﹣140°=4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0.如图,∠C=50°,∠B=30°,则∠CAD的度数是()A.80°B.90°C.100°D.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CAD=∠B+∠C,∠C=50°,∠B=30°,∴∠CAD=8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1.如图,点D在△ABC边BC的延长线上,CE平分∠ACD,∠A=80°,∠B=40°,则∠ACE的大小是()A.30°B.40°C.50°D.60°【分析】由∠A=80°,∠B=40°,根据三角形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得到∠ACD=∠B+∠A,然后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计算即可.【解答】解:∵∠ACD=∠B+∠A,而∠A=80°,∠B=40°,∴∠ACD=80°+40°=120°.∵CE平分∠ACD,∴∠ACE=60°,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定理,关键是根据三角形任意一个外角等于与之不相邻的两内角的和.22.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A.75°B.105°C.110°D.120°【分析】根据图形求出∠1,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计算,得到答案.【解答】解:如图,∠1=90°﹣45°=45°,则∠α=60°+45°=105°,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23.在△ABC中,∠A,∠C与∠B的外角度数如图所示,则x的值是()A.60B.65C.70D.8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与∠ABC相邻的外角=∠A+∠C,∴x+65=x﹣5+x,解得x=70.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熟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24.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E、F为直角边BC、AC的中点,且AE=3,BF=4,则AB=()A.2B.3C.2D.5【分析】设BE=EC=x,CF=F A=y,构建方程组求出x2,y2,再根据AB=计算即可.【解答】解:设BE=EC=x,CF=F A=y,∵∠C=90°,AE=3,BF=4,则有,解得x2=,y2=,∴AB===2,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组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5.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35°,则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A.75°B.65°C.55°D.45°【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进行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锐角等于35°,∴另一个锐角的度数是90°﹣35°=55°.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进行分析.【解答】解:∵∠BAC=90°,∴AB与AC互相垂直;故①正确;∵AD⊥BC,∴∠ADC=90°,故②正确;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C;故③错误;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④正确;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⑤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关键时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长度,而不是一个图形,也就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二.填空题(共4小题)27.如图,△ABC中,点O是重心,过点O的两条线段BE⊥AD.若BD=10,BO=8,则AO的长为12.【分析】先根据勾股定理得到OD的长,再根据重心的性质即可得到AO的长.【解答】解:∵BE⊥AD,BD=10,BO=8,∴OD==6,∵AC、BC上的中线交于点O,∴AO=2OD=12.故答案为:1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以及重心的性质,根据已知得出各边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出是解题关键.28.如图,△ABC的中线BE、CD交于点G,则值为.【分析】根据三角形重心的性质即可求解.【解答】解:∵△ABC的中线BE、CD交于点G,∴CG:DG=2:1,∴==.故答案为:.【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重心,重心的性质: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29.已知△ABC中,∠ACB=90°,AC=6,BC=8,G为△ABC的重心,那么CG=.【分析】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CD,根据三角形的重心的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ABC中,∠ACB=90°,AC=6,BC=8,∴AB==10,∵G为△ABC的重心,∴CD是△ABC的中线,∴CD=AB=5,∵G为△ABC的重心,∴CG =CD =,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重心的概念和性质,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重心是三角形三条中线的交点,且重心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的2倍.30.在Rt△ABC中,∠C=Rt∠,∠A=70°,则∠B=20°.【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C=Rt∠,∠A=70°,∴∠B=90°﹣∠A=90°﹣70°=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是基础题,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第21页(共21页)。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4.1认识三角形同步测试(原卷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三角形分类不正确的是(整个大方框表示全体三角形)()A.B.C.D.2.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5,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不可能是()A.3B.5C.7D.113.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A.都是锐角三角形B.都是直角三角形C.都是钝角三角形D.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4.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的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定5.若AD是△ABC的中线,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D△BC B.BD=CD C.△BAD=△CAD D.AD=BC 6.现有两根笔直的木棍,它们的长度是20cm和30cm,若不改变木棍的长度,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框,则第三根木棍的长度可能为()A.10cm B.20cm C.50cm D.60cm7.如图,已知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CE是△ADC的边AD上的中线,若△ABD的面积为16cm2,则△CDE的面积为()A.32 cm2B.16cm2C.8cm2D.4cm28.如图,在△ABC中,D为BC上一点,△1=△2,△3=△4,△BAC=105°,则△DAC的度数为()A.80°B.82°C.84°D.86°9.如图,△ABC中,△A=20°,沿BE将此三角形对折,又沿BA′再一次对折,点C落在BE上的C′处,此时△C′DB=74°,则原三角形的△C的度数为()A.27°B.59°C.69°D.79°10.如图,△ABC的角平分线CD、BE相交于F,△A=90°,EG△BC,且CG△EG于G,下列结论:△△CEG=2△DCB;△△ADC=△GCD;△CA平分△BCG;△△DFB=△CGE.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B.△△△C.△△△D.△△△△二.填空题11.如图,AB△CD,CE与AB交于点A,BE△CE,垂足为E.若△C=37°,则△B= .12.如图所示,第1个图中有1个三角形,第2个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第3个图中共有9个三角形,依此类推,则第6个图中共有三角形个.13.在三角形的三条高中,位于三角形外的可能条数是条.14.如图,△ABC的中线BD、CE相交于点O,OF△BC,且BC=4cm,OF=2cm,则四边形ADOE的面积是.15.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其中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2019,则满足上述条件的三角形有个.16.如图,在△ABC中,△A=m°,△ABC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和△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A2017BC和△A2017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018,则△A2018=度.三.解答题17.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10cm,AC=6cm,D是BC的中点,E点在边AB上,三角形BDE与四边形ACDE的周长相等.(1)求线段AE的长.(2)若图中所有线段长度的和是53cm,求BC+DE的值.18.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 =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19.在△ABC中,已知AB=3,AC=7,若第三边BC的长为偶数,求△ABC的周长.20.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21.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BAC=60°,∠BCE =40°,求∠ADB的度数.22.(1)如图1,则△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B=△C+△D.(2)如图2,AP、CP分别平分△BAD、△BCD.若△B=36°,△D=14°,求△P 的度数;(3)如图3,CP、AG分别平分△BCE、△F AD,AG反向延长线交CP于点P,请猜想△P、△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四章4.1认识三角形同步测试(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三角形分类不正确的是(整个大方框表示全体三角形)()A.B.C.D.【分析】给出知识树,分析其中的错误,这就要求平时学习扎实认真,概念掌握的准确.【解答】解:根据选项,可知根据角和边来对三角形分别进行分类.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问题,很基础的一道考查数学概念的题目,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一道好题.2.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5,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不可能是()A.3B.5C.7D.11【分析】设第三边的长为x,再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设第三边的长为x,△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3和5,△5﹣3<x<5+3,即2<x<8.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知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A.都是锐角三角形B.都是直角三角形C.都是钝角三角形D.是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即可得到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解答】解:如图,沿三角形一边上的高剪开即可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如图,钝角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即可得到两个钝角三角形.如图,锐角三角形沿虚线剪开即可得到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因为剪开的边上的两个角是邻补角,不可能都是锐角,故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综上所述,将一个三角形剪成两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都是锐角三角形.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分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中对所作图形的要求,结合对应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基本作图的方法作图.4.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的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不确定【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通过具体作高.发现: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即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一条在内部;钝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一条在内部.【解答】解: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部的是钝角三角形.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注意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的高的位置.5.若AD是△ABC的中线,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D△BC B.BD=CD C.△BAD=△CAD D.AD=BC【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即可判断.【解答】解:△AD是△ABC的中线,△BD=DC,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中线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基础题.6.现有两根笔直的木棍,它们的长度是20cm和30cm,若不改变木棍的长度,要做一个三角形的木框,则第三根木棍的长度可能为()A.10cm B.20cm C.50cm D.60cm【分析】先设第三根木棒的长为lcm,再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出l的取值范围,找出符合条件的l的值即可.【解答】解:设第三根木棒的长为lcm,△两根笔直的木棍,它们的长度分别是20cm和30cm,△30cm﹣20cm<l<30cm+20cm,即10cm<l<50cm.△四个选项中只有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7.如图,已知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CE是△ADC的边AD上的中线,若△ABD的面积为16cm2,则△CDE的面积为()A.32 cm2B.16cm2C.8cm2D.4cm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进而解答即可.【解答】解:△AD是△ABC的边BC上的中线,△ABD的面积为16cm2,△△ADC的面积为16cm2,△CE是△ADC的边AD上的中线,△△CDE的面积为8cm2,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面积的求法和三角形的中线,掌握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如图,在△ABC中,D为BC上一点,△1=△2,△3=△4,△BAC=105°,则△DAC的度数为()A.80°B.82°C.84°D.86°【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解决.【解答】解:△△BAC=105°,△△2+△3=75°△,△△1=△2,△3=△4,△△4=△3=△1+△2=2△2△,把△代入△得:3△2=75°,△△2=25°,△△DAC=105°﹣25°=80°.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记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解题的关键.9.如图,△ABC中,△A=20°,沿BE将此三角形对折,又沿BA′再一次对折,点C落在BE上的C′处,此时△C′DB=74°,则原三角形的△C的度数为()A.27°B.59°C.69°D.79°【分析】先根据折叠的性质得△1=△2,△2=△3,△CDB=△C′DB=74°,则△1=△2=△3,即△ABC=3△3,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3+△C=106°,在△ABC 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ABC+△C=180°,则20°+2△3+106°=180°,可计算出△3=27°,即可得出结果.【解答】解如图,△△ABC沿BE将此三角形对折,又沿BA′再一次对折,点C 落在BE上的C′处,△△1=△2,△2=△3,△CDB=△C′DB=74°,△△1=△2=△3,△△ABC=3△3,在△BCD中,△3+△C+△CDB=180°,△△3+△C=180°﹣74°=106°,在△ABC中,△△A+△ABC+△C=180°,△20°+2△3+(△3+△C)=180°,即20°+2△3+106°=180°,△△3=27°,△△ABC=3△3=81°,△C=106°﹣27°=79°,故选:D.【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折叠变换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等知识;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得出△ABC和△CBD的倍数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0.如图,△ABC的角平分线CD、BE相交于F,△A=90°,EG△BC,且CG△EG于G,下列结论:△△CEG=2△DCB;△△ADC=△GCD;△CA平分△BCG;△△DFB=△CGE.其中正确的结论是()A.△△B.△△△C.△△△D.△△△△【分析】△正确.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即可.△正确.首先证明△ECG=△ABC,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即可.△错误.假设结论成立,推出不符合题意即可.△正确.证明△DFB=45°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EG△BC,△△CEG=△BCA,△CD平分△ACB,△△BCA=2△DCB,△△CEG=2△DCB,故△正确,△CG△EG,△△G=90°,△△GCE+△CEG=90°,△△A=90°,△△BCA+△ABC=90°,△△CEG=△ACB,△△ECG=△ABC,△△ADC=△ABC+△DCB,△GCD=△ECG+△ACD,△ACD=△DCB,△△ADC=△GCD,故△正确,假设AC平分△BCG,则△ECG=△ECB=△CEG,△△ECG=△CEG=45°,显然不符合题意,故△错误,△△DFB=△FCB+△FBC=(△ACB+△ABC)=45°,△CGE=45°,△△DFB=△CGE,故△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二.填空题11.如图,AB∥CD,CE与AB交于点A,BE⊥CE,垂足为E.若∠C=37°,则∠B= .11.答案:53°解析:【解答】△AB△CD,△△C=△BAE=37°,△BE△CE,△△BAE=90°,△△B=90°-△BAE=90°-37°=53°.【点评】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AE的度数,再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12.如图所示,第1个图中有1个三角形,第2个图中共有5个三角形,第3个图中共有9个三角形,依此类推,则第6个图中共有三角形21个.【分析】根据前边的具体数据,再结合图形,不难发现:后边的总比前边多4,即第n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1+4(n﹣1)=4n﹣3.所以当n=6时,原式=21.注意规律:后面的图形比前面的多4个.【解答】解:第n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是1+4(n﹣1)=4n﹣3.所以当n =6时,原式=21,故答案为:21.【点评】注意正确发现规律,根据规律进行计算.13.在三角形的三条高中,位于三角形外的可能条数是0或2条.【分析】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三角形的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一条在三角形内;当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时没有高在三角形外.由此即可确定三角形的三条高中,在三角形外部的最多有多少条.【解答】解:△当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时,没有高在三角形外;而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三角形的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一条在三角形内.△三角形的三条高中,在三角形外部的最多有2条.故答案为:0或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关键是掌握三角形高的定义和画法.14.如图,△ABC的中线BD、CE相交于点O,OF△BC,且BC=4cm,OF=2cm,则四边形ADOE的面积是4cm2.【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求出△BOC的面积是多少;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可得△BCD、△ACE的面积均是△ABC的面积的一半,据此判断出四边形ADOE的面积等于△BOC的面积,据此解答即可.【解答】解:△BD、CE均是△ABC的中线,△S△BCD=S△ACE=S△ABC,△S四边形ADOE+S△COD=S△BOC+S△COD,△S四边形ADOE=S△BOC=4×2÷2=4cm2.故答案为:4cm2.【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以及三角形的中线的性质,要熟练掌握,解答此题的关键要明确:(1)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2)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15.一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偶数,其中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2019,则满足上述条件的三角形有5个.【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根据三角形的周长是偶数,且已知的两边和是奇数,则三角形的第三边应该是奇数,从而求解.【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三角形的第三边大于2013而小于2025.根据题意,得三角形的第三边应该是奇数,则三角形的第三边可以为:2015,2017,2019,2021,2023共5个.故答案为:5.【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时能够根据周长和已知的边判断第三边应满足的条件.16.如图,在△ABC中,△A=m°,△ABC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得△A1,△A1BC和△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A2017BC和△A2017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018,则△A2018=度.【分析】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易证△A1=△A,进而可求△A1,由于△A1=△A,△A2=△A1=△A,…,以此类推可知△A2018即可求得.【解答】解:△A1B平分△ABC,A1C平分△ACD,△△A1BC=△ABC,△A1CA=△ACD,△△A1CD=△A1+△A1BC,即△ACD=△A1+△ABC,△△A1=(△ACD﹣△ABC),△△A+△ABC=△ACD,△△A=△ACD﹣△ABC,△△A1=△A,△A2=△A1=△A,…,以此类推可知△A2018=△A=()°,故答案为:.【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题的关键是推导出△A1=△A,并能找出规律.三.解答题17.如图,在三角形ABC中,AB=10cm,AC=6cm,D是BC的中点,E点在边AB上,三角形BDE与四边形ACDE的周长相等.(1)求线段AE的长.(2)若图中所有线段长度的和是53cm,求BC+DE的值.【分析】(1)设AE=xcm,根据三角形BDE与四边形ACDE的周长相等列方程,解方程即可;(2)找出图中所有的线段,再根据所有线段长度的和是53cm,求出2BC+DE,得到答案.【解答】解:(1)△三角形BDE与四边形ACDE的周长相等,△BD+DE+BE=AC+AE+CD+DE,△BD=DC,△BE=AE+AC,设AE=x cm,则BE=(10﹣x)cm,由题意得,10﹣x=x+6.解得,x=2,△AE=2cm;(2)图中共有8条线段,它们的和为:AE+EB+AB+AC+DE+BD+CD+BC=2AB+AC+2BC+DE,由题意得,2AB+AC+2BC+DE=53,△2BC+DE=53﹣(2AB+AC)=53﹣(2×10+6)=27,△BC+DE=(cm).【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周长、四边形的周长,正确作出图中所有线段是解题的关键.18.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 =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分析】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ABC,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易求△DAC;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求△CBF、△EAF,可得△DAE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先求△AFB,再次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容易求出△BOA.【解答】解:△△CAB=50°,△C=60°△△ABC=180°﹣50°﹣60°=70°,又△AD是高,△△ADC=90°,△△DAC=180°﹣90°﹣△C=30°,△AE、BF是角平分线,△△CBF=△ABF=35°,△EAF=25°,△△DAE=△DAC﹣△EAF=5°,△AFB=△C+△CBF=60°+35°=95°,△△BOA=△EAF+△AFB=25°+95°=120°,△△DAC=30°,△BOA=120°.故△DAE=5°,△BOA=12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外角性质.关键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出△EAF、△CBF,再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FB.19.在△ABC中,已知AB=3,AC=7,若第三边BC的长为偶数,求△ABC的周长.【分析】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先确定第三边的范围,进而解答即可.【解答】解:△在△ABC中,AB=3,AC=7,△第三边BC的取值范围是:4<BC<10,△符合条件的偶数是6或8,△当BC=6时,△ABC的周长为:3+6+7=16;当BC=8时,△ABC的周长为:3+7+8=18.△△ABC的周长为16或18.【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要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20.若a,b,c是△ABC的三边长,化简|a-b-c|+|b-c-a|+|c+a-b|20.答案:见解答过程.解析:【解答】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得a-b-c<0,b-c-a<0,c+a-b>0.△|a-b-c|+|b-c-a|+|c+a-b|=b+c-a+c+a-b +c+a-b=3c+a-b.【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来判定绝对值里的式子的正负,然后去绝对值符号进行计算.21.如图,已知AD是△ABC的角平分线,CE是△ABC的高,∠BAC=60°,∠BCE =40°,求∠ADB的度数.21.答案:100°.【解答】△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C=60°,△△DAC=△BAD=30°.△CE 解析:是△ABC的高,△BCE=40°,△△B=50°,△△ADB=180°-△B-△BAD=180°-30°-50°=100°.【分析】根据AD是△ABC的角平分线,△BAC=60°,得出△BAD=30°.再利用CE是△ABC 的高,△BCE=40°,得出△B的度数,进而得出△ADB的度数.22.(1)如图1,则△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为△A+△B=△C+△D.(2)如图2,AP、CP分别平分△BAD、△BCD.若△B=36°,△D=14°,求△P 的度数;(3)如图3,CP、AG分别平分△BCE、△F AD,AG反向延长线交CP于点P,请猜想△P、△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结合对顶角的性质可求解;(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BAP=△DAP,△BCP=△DCP,结合(1)的结论可得2△P=△B+△D,再代入计算可求解;(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ECP=△PCB,△F AG=△GAD,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P+△GAD=△B+△PCB,△P+(180°﹣△GAD)=△D+(180°﹣△ECP),进而可求解.【解答】解:(1)△△AOB+△A+△B=△COD+△C+△D=180°,△AOB=△COD,△△A+△B=△C+△D,故答案为△A+△B=△C+△D;(2)△AP、CP分别平分△BAD、△BCD,△△BAP=△DAP,△BCP=△DCP,由(1)可得:△BAP+△B=△BCP+△P,△DAP+△P=△DCP+△D,△△B﹣△P=△P﹣△D,即2△P=△B+△D,△△B=36°,△D=14°,△△P=25°;(3)2△P=△B+△D.理由:△CP、AG分别平分△BCE、△F AD,△△ECP=△PCB,△F AG=△GAD,△△P AB=△F AG,△△GAD=△P AB,△△P+△P AB=△B+△PCB,△△P+△GAD=△B+△PCB,△△P+△P AD=△D+△PCD,△△P+(180°﹣△GAD)=△D+(180°﹣△ECP),△2△P=△B+△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及角的计算,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角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4.1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一、选择题1.如图,共有三角形的个数是()A.3 B.4 C.5 D.62.如图所示,在ΔABC中,∠ACB是钝角,让点C在射线BD上向右移动,则( )A.ΔACB将变为锐角三角形,而不会再是钝角三角形B.ΔACB将先变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再变为锐角三角形,而不会再是钝角三角形C.ΔACB将先变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变为锐角三角形,接着又由锐角三角形变为钝角三角形D.ΔACB先由钝角三角形变为直角三角形,再变为锐角三角形,接着又变为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次变为钝角三角形3.如图5—18所示,在ΔABC中,AD平分∠BAC,且与BC相交于点D,∠B=40°,∠BAD=30°,则∠C的度数是 ( )A.70° B.80° C.100° D.1l0°4.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如下图形,则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5.如图,以BC为边的三角形有()个.A.3个 B.4个 C.5个 D.6个二、填空题6.如图,△ABC中,AB与BC的夹角是,∠A的对边是,∠A、∠C的公共边是.7.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若∠B=50º,∠C=70 º,则∠ADC=_________.8.如果△ABC中,∠A:∠B:∠C=2:3:5,则此三角形按角分类应为_________.9.如图,三角形共有________个.10.如图,在△ABC中,∠A=75°,直线DE分别与边AB,AC交于D,E两点,则∠1+∠2= .11.如图,在△ABC中,∠ABC=90°,∠C=50°,以A为圆心、AB为半径的弧与AC相交于点D,那么∠CBD= °.12.如果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那么∠1=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小题)1.D;2.D ;3.B;4.D;5.B;二、填空题(共7小题)6.∠B;CB;AC;7.80º;8.直角三角形;9.13;10.255°;11.20;12.105°;。
4.1 认识三角形一.选择题(共10小题)1.如图,△ABC中的边BC上的高是()A.AF B.DB C.CF D.BE2.如图所示,AC⊥BC于C,CD⊥AB于D,图中可以作为三角形“高”的线段有()A.1条B.2条C.3条D.5条3.如图,在△ABC中,已知点D,E,F分别为边BC,AD,CE的中点,且△ABC的面积是32,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等于()A.16B.8C.4D.24.如图,点O为△ABC的重心,连接BO并廷长AC交于点D,连接CO并延长交AB于E,则S△OCD:S四边形AEOD=()A.2:1B.1:2C.1:3D.4:45.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长x的范围是()A.3<x<4B.1<x<7C.1<x<5D.无法确定6.下列各组值代表线段的长度,其中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1,2,3.5B.20,15,8C.5,15,8D.4,5,97.如图,△ABC中,∠B=55°,∠C=63°,DE∥AB,则∠DEC等于()A.63°B.113°C.55°D.62°8.如图,已知△ABC中,∠B=α,∠C=β,(α>β)AD是BC边上的高,AE是∠BAC的平分线,则∠DAE的度数为()A.α﹣βB.2(α﹣β)C.α﹣2βD.(α﹣β)9.将一副三角板按图中的方式叠放,则∠1的度数为()A.105°B.100°C.95°D.110°10.小明同学把自己的一副三角板(两个直角三角形)按如图所示的位置将相等的边叠放在一起,则α的度数()A.135°B.120°C.105°D.75°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如图,在Rt△ABC中,∠B=90°,ED是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D,交BC于点E.已知∠BAE=18°,则∠C的度数为.12.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构成的锐角是度.13.如图,在△ABC中,最长的边是.14.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那么该三角形是三角形(填“锐角”“直角”或“钝角”)15.如图,在三角形ABC中,∠B=90°,AB=6cm,BC=8cm,点D是AB的中点,点P 从C点出发,先以每秒2cm的速度运动到B,然后以每秒1cm的速度从B运动到A.当点P运动时间t=秒时,三角形PCD的面积为6cm2.16.如图,M是△ABC的重心,过点M分别作DF∥AC,EG∥BC,DF分别交AB,BC于点D,F,EG分别交AB,AC于点E,C.若△ABC的面积是18,则四边形DEFG的面积为.17.设△ABC三边为a、b、c,其中a、b满足|a+b﹣6|+(a﹣b+4)2=0,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18.如图所示,∠ACD是△BC的外角,∠A=45°,BE平分∠ABC,CE平分∠ACD,且BE、CE交于点E.∠E=.19.如图,在△ABC中,EF∥BC,∠ACG是△ABC的外角,∠BAC的平分线交BC于点D,若∠1=150°,∠2=110°,则∠3=.20.如图,△ABC中,∠A=50°,∠ABC和∠ACB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于点D,则∠BDC =.三.解答题(共10小题)21.观察以下图形,回答问题:(1)图②有个三角形;图③有个三角形;图④有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个三角形.(2)按上面的方法继续下去,第n个图形中有个三角形(用n的代数式表示结论).22.如图所示,BD是△ABC的中线,AD=2,AB+BC=5,求△ABC的周长.23.如果a、b、c是△ABC的三边,满足(b﹣3)2+|c﹣4|=0,a为奇数,求△ABC的周长.24.(1)如图(a),BD平分∠ABC,CD平分∠ACB.①当∠A=60°时,求∠D的度数.②猜想∠A与∠D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如图(b),BD平分外角∠CBP,CD平分外角∠BCQ,(1)中②的猜想还正确吗?如果不正确,请你直接写出正确的结论(不用写出证明过程).25.如图,在△ABC中,∠B、∠C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1)∠ABC=40°,∠A=60°,求∠BFD的度数;(2)直接写出∠A与∠BFD的数量关系.26.如图,在△ABC中,CD是∠ACB的角平分线,CE是AB边上的高,若∠DCE=10°,∠B=60°,求∠A的度数.27.某校八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对“三角形内角或外角平分线的夹角与第三个内角的数量关系”进行了探究.(1)如图1,在△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P,∠A=64°,则∠BPC =;(2)如图2,△ABC的内角∠ACB的平分线与△ABC的外角∠ABD的平分线交于点E.其中∠A=α,求∠BEC.(用α表示∠BEC);(3)如图3,∠CBM、∠BCN为△ABC的外角,∠CBM、∠BCN的平分线交于点Q,请你写出∠BQC与∠A的数量关系,并证明.28.如图,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且CE交BA的延长线于点E.(1)若∠B=35°,∠E=25°,求∠BAC的度数;(2)请你写出∠BAC、∠B、∠E三个角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并写出证明过程.29.如图,AB∥CD,△EFG的顶点分别落在直线AB、CD上,GH平分∠EGF交EF于点H.若∠EFG=90°,∠EFC=40°,求∠EHG的度数.30.如图,在△ACB中,∠ACB=90゜,CD⊥AB于D.(1)求证:∠ACD=∠B;(2)若AF平分∠CAB分别交CD、BC于E、F,求证:∠CEF=∠CFE.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A.2.D.3.B.4.B.5.B.6.B.7.D.8.D.9.A.10.C.二.填空题(共10小题)11.36°.12.45.13.AB.14.锐角.15.2或5.5或8.5.16.8.17.4<c<6.18.22.5°19.70°.20.65°.三.解答题(共10小题)21.解:(1)图②有3个三角形;图③有5个三角形;图④有7个三角形;…猜测第七个图形中共有13个三角形.(2)∵图②有3个三角形,3=2×2﹣1;图③有5个三角形,5=2×3﹣1;图④有7个三角形,7=2×4﹣1;∴第n个图形中有(2n﹣1)个三角形.故答案为3,5,7,13,(2n﹣1).22.解:因为BD是△ABC的中线,所以点D是AC的中点,所以AC=2AD=4,所以△ABC的周长为AB+BC+AC=5+4=9.23.解:∵(b﹣3)2≥0,|c﹣4|≥0 且(b﹣3)2+|c﹣4|=0,∴(b﹣3)2=0|c﹣4|=0,∴b=3,c=4.∵4﹣3<a<4+3且a为奇数,∴a=3 或5.当a=3时,△ABC的周长是3+4+3=10;当a=5时,△ABC的周长是3+4+5=12.24.解:(1)①∵∠A=60°,∴∠ABC+∠ACB=180°﹣60°=120°,∵∠DBC=∠ABC,∠DCB=∠ACB,∴∠DBC+∠DCB=×120°=60°,∴∠D=180°﹣60°=120°.②结论:∠D=90°+∠A.理由:∵∠DBC=∠ABC,∠DCB=∠ACB,∴∠DBC+∠DCB=×(∠ABC+∠ACB)=(180°﹣∠A)=90°﹣∠A∴∠D=180°﹣(90°﹣∠A)=90°+∠A.(2)不正确.结论:∠D=90°﹣∠A.理由:∵∵∠DBC=∠PBC,∠DCB=∠ACB,∴∠DBC+∠DCB=×(∠PBC+∠QCB)=(∠A+∠ACB+∠A+∠ABC)=(180°+∠A)=90°+∠A,∴∠D=180°﹣(90°﹣+∠A)=90°﹣∠A.25.解:(1)∵∠ABC=40°,∠A=60°,∴∠ACB=180°﹣40°﹣60°=80°,∵∠B、∠C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BFD=∠FBC+∠FCB=∠ABC+∠ACB=20°+40°=60°.(2)∵∠B、∠C的平分线BE,CD相交于点F,∴∠BFD=∠FBC+∠FCB=∠ABC+∠ACB=(∠ABC+∠ACB)=(180°﹣∠A)=90°﹣∠A.26.解:∵CE是AB边上的高,∴∠A+∠ACE=90°,∠B+∠BCE=90°.∵CD是∠ACB的角平分线,∴∠ACD=∠BCD=∠ACB,又∵∠DCE=10°,∠B=60°,∴∠BCE=90°﹣∠B=30°,∠BCD=∠BCE+∠DCE=40°,∴∠ACE=∠ACD+∠DCE=∠BCD+∠DCE=50°,∴∠A=90°﹣∠ACE=40°.27.解:(1)∵BP、CP分别平分∠ABC和∠ACB,∴∠PBC=∠ABC,∠PCB=∠ACB,∴∠BPC=180°﹣(∠PBC+∠PCB)=180°﹣(∠ABC+∠ACB),=180°﹣(∠ABC+∠ACB),=180°﹣(180°﹣∠A),=180°﹣90°+∠A,=90°+32=122°,故答案为:122°;(2)∵CE和BE分别是∠ACB和∠ABD的角平分线,∴∠1=∠ACB,∠2=∠ABD,又∵∠ABD是△ABC的一外角,∴∠ABD=∠A+∠ACB,∴∠2=(∠A+∠ABC)=∠A+∠1,∵∠2是△BEC的一外角,∴∠BEC=∠2﹣∠1=∠A+∠1﹣∠1=∠A=;(3)∠QBC=(∠A+∠ACB),∠QCB=(∠A+∠ABC),∠BQC=180°﹣∠QBC﹣∠QCB,=180°﹣(∠A+∠ACB)﹣(∠A+∠ABC),=180°﹣∠A﹣(∠A+∠ABC+∠ACB),结论∠BQC=90°﹣∠A.28.解:(1)∵∠ECD=∠B+∠E,∠B=35°,∠E=25°,∴∠ECD=60°,∵EC平分∠ACD,∴∠ACE=∠ECD=60°,∴∠BAC=∠ACE+∠E=60°+25°=85°.(2)结论:∠BAC=∠B+2∠E.理由:∵∠BAC=∠ACE+∠E,∠ECD=∠ACE=∠B+∠E,∴∠BAC=∠B+∠E+∠E=∠B+2∠E.29.解:∵∠EFG=90°,∠EFC=40°,∴∠CFG=130°,∴∠GFD=50°,∵AB∥CD,∴∠EGF=∠GFD=50°,∠GEF=∠EFC=40°,∵GH平分∠EGF交EF于点H,∴∠HGF=EGF=25°,∴∠EHG=∠EFG+∠HGF=90°+25°=115°.30.证明:(1)∵∠ACB=90゜,CD⊥AB于D,∴∠ACD+∠BCD=90°,∠B+∠BCD=90°,∴∠ACD=∠B;(2)在Rt△AFC中,∠CF A=90°﹣∠CAF,同理在Rt△AED中,∠AED=90°﹣∠DAE.又∵AF平分∠CAB,∴∠CAF=∠DAE,∴∠AED=∠CFE,又∵∠CEF=∠AED,∴∠CEF=∠CFE.。
七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北师大版) 一、单选题1.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A.△1=12△BAC B.△1=12△ABC C.△1=△BAC D.△1=△ABC2.两根长度分别为2 10的木棒若想钉一个三角形木架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可以是()A.13B.10C.7D.63.如图给出的三角形有一部分被遮挡则这个三角形可能是()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4.如图从旗杆AB的顶端A向地面拉一条绳子绳子底端恰好在地面P处若旗杆的高度为13.2米则绳子AP的长度不可能是()A.13米B.13.3米C.14米D.15米5.利用直角三角板作△ABC的高线下列作法正确的是()A.B.C.D.6.若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锐角为40° 则该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锐角是()A.60°B.50°C.40°D.30°7.如图AD BE CF是△ABC的三条中线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BC=2AD B.AB=2AF C.AD=CD D.BE=CF8.如图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形状不限)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的距离依次为3 4 5 7 且相邻两木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意两个螺丝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A.9B.8C.7D.69.将一个三角形纸片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可能()A.都是直角三角形B.都是钝角三角形C.都是锐角三角形D.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10.如图若△ABC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相交于点I 过I作DE△AI分别交AB AC于点D E 则图中与△ICE一定相等的角(不包括它本身)有()个.A.1B.2C.3D.4二、填空题11.如图AD AE分别是△ABC的角平分线和高∠B=50°∠C=70°则∠BAD=度∠EAD=度.12.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2 x 13 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有个.13.已知△ABC中△A=12△B=13△C 则△ABC是三角形.14.同一平面内有A B C三点A 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5cm点C到直线AB 的距离为2cm且△ABC为直角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点C有个.三、作图题15.用圆规和直尺作图:已知△AOB(如图)求作:△AOB的平分线OC.(要求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过程).四解答题16.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CE是△ADC边AD上的高若△BAC=80° △ECD=25° 求△ACB的度数.17.已知a b c是△ABC的三边长若b=2a−1c=a+5且△ABC的周长不超过20cm 求a范围.18.如图在△ABC中AD△BC 垂直为D △1=△B △C=67° 求△BAC的度数19.如图所示图中共有多少个三角形?请写出这些三角形并指出所有以E为顶点的角.20.如图在△ABC中CE BF是两条高若△A=70° △BCE=30° 求△EBF与△FBC的度数.21.如图求△A+△B+△C+△D+△E的大小.22.如图1 AB与CD相交于点O 若△D=38° △B=28° △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 相交于点P 并且与CD AB分别相交于M N.试求:(1)△P 的度数;(2)设△D=α △B=β △DAP= 13 △DAB △DCP= 13 △DCB 其他条件不变 如图2 试问△P 与△D △B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用α β表示△P ) 直接写出结论.参考答案1.【答案】A【解析】【解答】解:∵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 ∴△1=12△BAC故答案为:A.【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解即可.2.【答案】B【解析】【解答】解:设第三边的长度为x则10−2<x <10+2 即8<x <12 则x =10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分析】设第三边的长度为x 根据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列出不等式组 求解可得x 的取值范围 从而一一判断即可得出答案.3.【答案】B【解析】【解答】解:由图形可得:该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故答案为:B.【分析】观察图形可知:图中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 且第三个角也小于90° 据此可判断出三角形的形状.4.【答案】A【解析】【解答】解:∵旗杆的高度为AB =13.2米又∵AP >AB∴绳子AP 的长度不可能是:13米. 故答案为:A.【分析】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斜边大于直角边 据此解答即可.5.【答案】C【解析】【解答】解:由三角形的高线的定义可知:A 作法不符合题意 不符合题意;B 作法不符合题意 不符合题意;C 作法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D 作法不符合题意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高线的定义逐项判断即可。
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卷一.选择题(共24小题)1.下面是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A.B.C.D.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C.不存在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D.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锐角,则一定是锐角三角形3.已知三角形ABC三边a、b、c满足(a﹣b)2+|b﹣c|=0,则△ABC的形状是()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都不对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A.2cm B.3cm C.4cm D.5cm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B.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C.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D.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6.在△ABC中,AD=4,BC=10,则第三边AC的长可能是()A.5B.7C.14D.167.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0,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1B.2C.3D.49.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是()A.B.C.D.10.如图,在△ABC中,∠1=∠2,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E.F为AB上一点,CF⊥AD于H,下面判断正确的有()①AD是△ABE的角平分线;②BE是△ABD边AD上的中线;③CH是△ACD边AD上的高;④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A.1个B.2个C.3个D.4个11.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12.如图,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AB=2BF B.∠ACE=∠ACBC.AE=BE D.CD⊥BE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③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分别交于一点.A.1B.2C.3D.414.如图,在△ABC中,∠C=90°,D,E是AC上两点,且AE=DE,BD平分∠EBC,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BE是△ABD的中线B.BD是△BCE的角平分线C.∠1=∠2=∠3D.BC是△ABE的高1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B.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C.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D.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16.已知AD,BE分别是△ABC的两条中线,若△ABD的面积为10,则△BCE的面积为()A.5B.10C.15D.2017.如图,O是△ABC的重心,则图中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为()A.3B.4C.5D.618.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19.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F,∠A=70°,∠ACD=20°,∠ABE=32°,则∠CFE的度数为()A.68°B.58°C.52°D.48°20.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则角α等于()A.165°B.135°C.105°D.75°21.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22.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A是另一个锐角∠B的3倍,那么∠B的度数是()A.22.5°B.45°C.67.5°D.135°23.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 B.∠A﹣∠B=∠CC.∠A:∠B:∠C=1:2:3D.∠A=∠B=3∠C24.如图,已知AB⊥BD,AC⊥CD,∠A=40°,则∠D的度数为()A.40°B.50°C.60°D.70°二.填空题(共5小题)25.一副学生用的三角板如图放置,则∠AOD的度数为.26.如图,将△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DE折叠,点A落到点A′,若∠C=125°,∠A=20°,则∠BDA′的度数为.27.如图,在△ABC中,∠B=60°,AD平分∠BAC,点E在AD延长线上,且EC⊥AC.若∠E=50°,则∠ADC的度数是.28.如图,△ABC中,∠A=90°,点D在AC边上,DE∥BC,若∠1=153°,则∠B的度数为.29.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边BC上的中线与高,AE=4,△ABC的面积为12,则CD的长为.三.解答题(共3小题)30.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31.如图,在△ABC中,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若AE=2,AF=3,且△ABC 的周长为15,求BC的长.32.如图,在△ABC中∠B=30°,∠ACB=110°,AD是BC边上高线,AE平分∠BAC,求∠DAE的度数.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2019年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4小题)1.下面是一位同学用三根木棒拼成的图形,其中符合三角形概念的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定义为: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成的图形解答,【解答】解:因为三角形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成的图形.故选:D.【点评】此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定义.解题的关键是熟练记住定义.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B.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C.不存在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D.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锐角,则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分析】根据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一一判断即可.【解答】解:A、错误.内角为30°,30°,120°的等腰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B、正确.等边三角形属于等腰三角形.C、错误.内角为30°,30°,120°的三角形既是钝角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的三角形.D、错误.内角为30°,30°,120°的三角形有两个锐角,是钝角三角形.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一个概念,解题的关键是搞清楚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属于基础题,中考常考题型.3.已知三角形ABC三边a、b、c满足(a﹣b)2+|b﹣c|=0,则△ABC的形状是()A.钝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都不对【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解得到a=b=c,然后选择答案即可.【解答】解:根据非负数的性质,a﹣b=0,b﹣c=0,解得a=b,b=c,所以,a=b=c,所以,△ABC是等边三角形.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形状判定,非负数的性质,根据几个非负数的和等于0,则每一个算式都等于0列式是解题的关键.4.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且周长为12cm,则它的最短边长为()A.2cm B.3cm C.4cm D.5cm【分析】设大小处于中间的边长是xcm,则最大的边是(x+1)cm,最小的边长是(x﹣1)cm,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即可求得x,进而求解.【解答】解:设大小处于中间的边长是xcm,则最大的边是(x+1)cm,最小的边长是(x ﹣1)cm.则(x+1)+x+(x﹣1)=12,解得:x=4,则最短的边长是:4﹣1=3cm.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周长,理解三边长的设法是关键.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B.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钝角C.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直角D.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一个钝角【分析】利用三角形的特征分析.【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可知:A、三角形的内角中至少有两个锐角,正确;B、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1个钝角,故不对;C、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一个直角,故不对;D、三角形的内角中最多有1个钝角.故不对;故选:A.【点评】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6.在△ABC中,AD=4,BC=10,则第三边AC的长可能是()A.5B.7C.14D.16【分析】根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列出不等式即可.【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0﹣4<AC<10+4,即6<AC<14,符合条件的只有7,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掌握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7.下列各组数可做为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是()A.4,6,8B.4,5,9C.1,2,4D.5,5,11【分析】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据此可得答案.【解答】解:A、4+6>8,能组成三角形;B、4+5=9,不能组成三角形;C、1+2<4,不能组成三角形;D、5+5<11,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判定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时,只要两条较短的线段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即可判定这三条线段能构成一个三角形.8.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0,若x为正整数,则这样的三角形个数为()A.1B.2C.3D.4【分析】先根据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x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若x为正整数,即可选择答案.【解答】解:∵10﹣2=8,10+2=12,∴8<x<12,∵若x为正整数,∴x的可能取值是9,10,11,故这样的三角形共有3个.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x的取值范围是解题的关键.9.下列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是()A.B.C.D.【分析】根据三角形高的画法知,过点B作AC边上的高,垂足为E,其中线段BE是△ABC的高,再结合图形进行判断.【解答】解: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选项C.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是指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连接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熟记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在△ABC中,∠1=∠2,G为AD的中点,延长BG交AC于E.F为AB上一点,CF⊥AD于H,下面判断正确的有()①AD是△ABE的角平分线;②BE是△ABD边AD上的中线;③CH是△ACD边AD上的高;④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A.1个B.2个C.3个D.4个【分析】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的概念进行判断.连接三角形的顶点和对边中点的线段即为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对边相交,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三角形的高.【解答】解:①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概念,知AG是△ABE的角平分线,故此说法错误;②根据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知BG是△ABD的边AD上的中线,故此说法错误;③根据三角形的高的概念,知CH为△ACD的边AD上的高,故此说法正确;④根据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的概念,知AH是△ACF的角平分线和高线,故此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的高的概念,注意: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且都是顶点和三角形的某条边相交的交点之间的线段.透彻理解定义是解题的关键.11.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A.形状相同的三角形B.面积相等的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周长相等的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以及三角形的中线定义,知三角形的一边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了等底同高的两个三角形,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解答】解: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故选:B.【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中线的概念.构造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时,注意考虑三角形的中线.12.如图,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AB=2BF B.∠ACE=∠ACBC.AE=BE D.CD⊥BE【分析】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垂线,垂足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内角的对边交于一点,则这个内角的顶点与所交的点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此边所对顶点的连线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依此即可求解.【解答】解:∵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CD⊥BE,∠ACE=∠ACB,AB=2BF,无法确定AE=BE.故选:C.【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根据是熟悉它们的定义和性质.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①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②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部;③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三条高分别交于一点.A.1B.2C.3D.4【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部;三角形三条高可以在内部,也可以在外部,直角三角形有两条高在边上.【解答】解:①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都是线段,故正确;②钝角三角形的高有两条在三角形外部,故错误;③直角三角形有两条直角边和直角到对边的垂线段共三条高,故错误;④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分别交于一点是正确的,三条高线所在的直线一定交于一点,高线指的是线段,故错误.所以正确的有1个.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的正确理解.14.如图,在△ABC中,∠C=90°,D,E是AC上两点,且AE=DE,BD平分∠EBC,那么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BE是△ABD的中线B.BD是△BCE的角平分线C.∠1=∠2=∠3D.BC是△ABE的高【分析】根据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对各选项分析判断后利用排除法求解.【解答】解:A、∵AE=DE,∴BE是△ABD的中线,正确;B、∵BD平分∠EBC,∴BD是△EBC的角平分线,正确;C、∵BD是△EBC的角平分线,∴∠EBD=∠CBD,∵BE是中线,∴∠EBD≠∠ABE,∴∠1=∠2=∠3不正确,符合题意;D、∵∠C=90°,∴BC是△ABE的高,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线,中线的定义,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15.下面说法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B.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C.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D.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分析】根据三角形角平分线、高的性质及平行线的其性质求解可得.【解答】解:A、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此选项正确;B、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此选项正确;C、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选项错误;D、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相交,则它与另一条也相交,此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的高和平行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16.已知AD,BE分别是△ABC的两条中线,若△ABD的面积为10,则△BCE的面积为()A.5B.10C.15D.20【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性质列出等式,得出答案.【解答】解:如图,∵AD和BE是△ABC的两条中线,∴△ABD面积=△ACD面积,△BCE面积=△ABE面积,即S1+S4=S2+S3①,S2+S4=S1+S3②,①﹣②得:S1﹣S2=S2﹣S1,∴S1=S2.∵△ABD的面积为10,∴△BCE的面积=10,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线的性质,难度适中,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O是△ABC的重心,则图中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为()A.3B.4C.5D.6【分析】根据题干条件D、E、F为△ABC三边的中点,故得BD=CD,又知△ABD与△ADC的高相等,于是得到△ABD与△ACD的面积相等并且为△ABC面积的一半,同理可得△CBE与△ABE,△ACF与△BCF面积相等,并且都为△ABC面积的一半,即可求出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解答】解:∵O是△ABC的重心,∴BD=CD,又∵△ABD与△ADC的高相等,∴△ABD与△ACD的面积相等=S△ABC,同理可知:△CBE与△ABE,△ACF与△BCF面积相等,并且都为△ABC面积的一半,∴图中与△ABD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个数为5个,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形面积、重心的性质及等积变换的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底×高,此题难度一般.18.如图,在△ABC中,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若∠BDC=110°,那么∠A=()A.40°B.50°C.60°D.70°【分析】求出∠ABC+∠ACB的度数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BDC=110°,∴∠DBC+∠DCB=70°,∵点D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ABC+∠ACB=2(∠DBC+∠DCB)=140°,∴∠A=180°﹣140°=4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定义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9.如图在△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BE,CD相交于点F,∠A=70°,∠ACD=20°,∠ABE=32°,则∠CFE的度数为()A.68°B.58°C.52°D.48°【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BDF=∠A+∠ACD,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FD,然后根据对顶角相等解答.【解答】解:∵∠A=70°,∠ACD=20°,∴∠BDF=∠A+∠ACD=70°+20°=90°,在△BDF中,∠BFD=180°﹣∠BDF﹣∠ABE=180°﹣90°﹣32°=58°,∴∠CFE=∠BFD=58°.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方式叠放,则角α等于()A.165°B.135°C.105°D.75°【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1,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出∠2,根据邻补角的概念计算即可.【解答】解:∠1=90°﹣30°﹣60°,∴∠2=∠1﹣45°=15°,∴∠α=180°﹣15°=165°,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解题的关键.21.如图,在△ABC中,∠BAC=90°,AD⊥BC,垂足点为D,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个数为()①AB与AC互相垂直;②∠ADC=90°;③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④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⑤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A.5B.4C.3D.2【分析】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进行分析.【解答】解:∵∠BAC=90°,∴AB与AC互相垂直;故①正确;∵AD⊥BC,∴∠ADC=90°,故②正确;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C;故③错误;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④正确;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故⑤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点到直线的距离,关键时注意点到直线的距离是一个长度,而不是一个图形,也就是垂线段的长度,而不是垂线段.22.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A是另一个锐角∠B的3倍,那么∠B的度数是()A.22.5°B.45°C.67.5°D.135°【分析】设∠B=x°,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结合条件可得到关于x的方程,可求得答案.【解答】解:设∠B=x°,则∠A=3x°,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90°,∴x+3x=90,解得x=22.5,∴∠B=22.5°,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是解题的关键.23.具备下列条件的△ABC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A+∠B=∠C B.∠A﹣∠B=∠CC.∠A:∠B:∠C=1:2:3D.∠A=∠B=3∠C【分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再判断形状.【解答】解:A中∠A+∠B=∠C,即2∠C=180°,∠C=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C均为直角三角形,D选项中∠A=∠B=3∠C,即7∠C=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点评】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24.如图,已知AB⊥BD,AC⊥CD,∠A=40°,则∠D的度数为()A.40°B.50°C.60°D.70°【分析】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EB的度数,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DE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计算即可.【解答】解:∵AB⊥BD,∠A=40°,∴∠AEB=50°,∴∠DEC=50°,又AC⊥CD,∴∠D=40°,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是解题的关键.二.填空题(共5小题)25.一副学生用的三角板如图放置,则∠AOD的度数为105°.【分析】依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到∠BOC=105°,再根据对顶角相等,即可得出∠AOD的度数.【解答】解:由题可得,∠ACB=45°,∠DBC=30°,∴△BCO中,∠BOC=180°﹣45°﹣30°=105°,∴∠AOD=∠BOC=105°,故答案为:105°.【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对顶角的性质,利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是关键.26.如图,将△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DE折叠,点A落到点A′,若∠C=125°,∠A=20°,则∠BDA′的度数为11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B,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ADE=∠B,再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A′DE=∠ADE,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C=125°,∠A=20°,∴∠B=180°﹣∠A﹣∠C=180°﹣20°﹣125°=35°,∵△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折叠,点A落到点A′,∴∠ADE=∠B=35°,∴∠A′DE=∠ADE=35°,∴∠A′DB=180°﹣35°﹣35°=110°.故答案为:110°.【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翻折变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在△ABC中,∠B=60°,AD平分∠BAC,点E在AD延长线上,且EC⊥AC.若∠E=50°,则∠ADC的度数是10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即可.【解答】解:∵EC⊥AC.∠E=50°,∴∠DAC=40°,∵AD平分∠BAC,∴∠BAD=40°,∵∠B=60°,∴∠ADC=40°+60°=100°,故答案为:100°.【点评】此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关键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答.28.如图,△ABC中,∠A=90°,点D在AC边上,DE∥BC,若∠1=153°,则∠B的度数为63°.【分析】利用平行线的性质求出∠C,再根据∠B=90°﹣∠C计算即可.【解答】解:∵∠1+∠EDC=180°,∠1=153°,∴∠EDC=27°,∵DE∥BC,∴∠EDC=∠C=27°,∵∠A=90°,∴∠B=90°﹣∠C=63°,故答案为63°.【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9.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边BC上的中线与高,AE=4,△ABC的面积为12,则CD的长为3.【分析】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BC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AE⊥BC,AE=4,△ABC的面积为12,∴×BC×AE=12,∴×BC×4=12,∴BC=6,∵AD是△ABC的中线,∴CD=BC=3,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中线与高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基础题.三.解答题(共3小题)30.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AB=50°,∠C=60°,求∠DAE和∠BOA的度数.【分析】先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ABC,在直角三角形ACD中,易求∠DAC;再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可求∠CBF、∠EAF,可得∠DAE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可先求∠AFB,再次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容易求出∠BOA.【解答】解:∵∠CAB=50°,∠C=60°∴∠ABC=180°﹣50°﹣60°=70°,又∵AD是高,∴∠ADC=90°,∴∠DAC=180°﹣90°﹣∠C=30°,∵AE、BF是角平分线,∴∠CBF=∠ABF=35°,∠EAF=25°,∴∠DAE=∠DAC﹣∠EAF=5°,∠AFB=∠C+∠CBF=60°+35°=95°,∴∠BOA=∠EAF+∠AFB=25°+95°=120°,∴∠DAC=30°,∠BOA=120°.故∠DAE=5°,∠BOA=12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外角性质.关键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出∠EAF、∠CBF,再运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出∠AFB.31.如图,在△ABC中,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若AE=2,AF=3,且△ABC 的周长为15,求BC的长.【分析】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求出AB、AC,再利用三角形的周长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CF、BE分别是AB、AC边上的中线,AE=2,AF=3,∴AB=2AF=2×3=6,AC=2AE=2×2=4,∵△ABC的周长为15,∴BC=15﹣6﹣4=5.【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32.如图,在△ABC中∠B=30°,∠ACB=110°,AD是BC边上高线,AE平分∠BAC,求∠DAE的度数.【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列式求出∠BAC,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BAE,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BAD,然后根据∠DAE=∠BAD﹣∠BAE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B=30°,∠ACB=110°,∴∠BAC=180°﹣30°﹣110°=40°,∵AE平分∠BAC,∴∠BAE=∠BAC=×40°=20°,∵∠B=30°,AD是BC边上高线,∴∠BAD=90°﹣30°=60°,∴∠DAE=∠BAD﹣∠BAE=60°﹣20°=4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熟记概念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1.4 认识三角形【自主操练】1.一个三角形最多可以画---------------条高。
2.钝角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外的数目是----------------------3.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比为1:2,则它的两锐角度数为________.4.△ABC中,AD BC于D,△ABC的面积为10厘米2,BC的长为4厘米,则AD的长为-------------------------厘米。
5、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一定在()A.三角形内部B.三角形外部C.三角形的内部或外部D.以上答案都不对。
6、设AD、AE、AF分别是△ABC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且其中有一条在三角形的外部,则此三角形为()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D.都有可能。
7、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中()A.每一条都是线段。
B.角平分线是射线,其余是线段。
C.高线是直线,其余为线段。
D.高线是直线,角平分线是射线,中线是线段。
8、一定在三角形内部的线段是()A.任意三角形的一条中线、两条角平分线和三条高。
B.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
C.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
D.钝角三角形的高的三条高、三条角平分线和一条中线。
9.如图5,在△ABC中,AB=10,AC=15,BD、CE分别是△ABC的高,且BD=8,求CE的长.【每课一测】1.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平分线所夹的钝角为_______度.2.等腰三角形的高线、角平分线、中线的总条数为________.3.在△ABC中,∠B=80°,∠C=40°,AD,AE分别是△ABC的高线和角平分线, 则∠DAE的度数为_________.4.三角形的三条高线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在_____.5.如图9,△ ABC中,∠A = 40°,∠B = 72°,CE平分∠ACB,CD⊥AB于D,DF⊥CE,则∠CDF =度.6.如图,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ABC的高的图是()7.如图3,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AB,AD是斜边上的高,DE⊥AC,DF⊥AB,垂足分别为E、F,则图中与∠C(∠C除外)相等的角的个数是()A、3个B、4个C、5个D、6个8.. 如图1,∠ACB=90º,CD⊥AB,垂足为D,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图中有三个直角三角形B.∠1=∠2C.∠1和∠B都是∠A的余角D.∠2=∠A9.在△ABC,∠A=90°,角平分线AE、中线AD、高AH的大小关系为( )A.AH<AE<ADB.AH<AD<AEC.AH≤AD≤AED.AH≤AE≤AD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三角形的三条高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B.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C.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一定在三角形内部交于一点21DCBA图111.已知AD 是△ABC 的高,∠BAD=70°,∠CAD=20°,求∠BAC 的度数.12.锐角△ABC 中,BD 和CE 是两条高,相交于点M ,BF 和CG 是两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N ,如果∠BMC=100°,求∠BNC 的度数.参考答案:【自主操练】1.32.23.︒30,︒604.55.D6.B7.A8.C9. 分析:本题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以及一边上的高,求另一边上的高,可从三角形的面积出发进行计算.解:因为△ABC 的面积为21AB ·CE ,也等于21AC ·BD ,所以21AB ·CE=21AC ·BD ,把AB=10,AC=15,BD=8代入,得10CE=15×8,所以CE=12.【每课一测】1.1352.3条或7条3.20°4.三角形内部 三角形内部 三角形内部、 边上或外部 5。
4.1认识三角形第二课时一、选择题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4,则第三边的长不可能的是()A.2 B.3 C.4 D.12.小李有2根木棒,长度分别为10cm和15cm,要组成一个三角形(木棒的首尾分别相连接),还需在下列4根木棒中选取()A.4cm长的木棒 B.5cm长的木棒 C.20cm长的木棒 D.25cm长的木棒3.下列长度的三根小木棒能构成三角形的是()A.2cm,3cm,5cm B.7cm,4cm,2cm C.3cm,4cm,8cm D.3cm,3cm,4cm 4.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是4和10,则此三角形第三边的长可能是()A.5 B.6 C.11 D.165.如图,用四个螺丝将四条不可弯曲的木条围成一个木框(形状不限),不计螺丝大小,其中相邻两螺丝的距离依次为3、4、5、7,且相邻两木条的夹角均可调整.若调整木条的夹角时不破坏此木框,则任意两个螺丝间的距离的最大值为()A.6 B.7 C.8 D.9二、填空题6.若三角形三条边长分别是1,a,5(其中a为整数),则a的取值为.7.己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3,则三角形周长y的取值范围是.8.在△ABC中,三边长分别为4、7、x,则x的取值范围是.三、解答题9.如图,已知△ABC.(1)若AB=4,AC=5,则BC边的取值范围是;(2)点D为BC延长线上一点,过点D作DE∥AC,交BA的延长线于点E,若∠E=55°,∠ACD=125°,求∠B的度数.10.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为a+4,a+5,a+6,求a的取值范围.11.a,b,c分别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b=3c﹣2,a﹣b=2c﹣6.(1)求c的取值范围;(2)若△ABC的周长为18,求c的值.12.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的边长都是整数,且周长是12,这样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5小题)1.D;2.C;3.D;4.C;5.D;二、填空题(共3小题)6.5;7.6<y<10;8.3<x<11;三、解答题(共4小题)9.【解答】(1)1<BC<9;(2)∵∠ACD=125°,∴∠ACB=180°﹣∠ACD=55°,∵DE∥AC,∴∠BDE=∠ACB=55°.∵∠E=55°,∴∠B=180°﹣∠E﹣∠BDE=180°﹣55°﹣55°=70°.10.【解答】解:由题意得:,解得:a>﹣3。
4.1.2 认识三角形 北师大版一、单选题1.下列长度(单位:cm )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2,3,5 B .2,5,8 C .5,5,2 D .5,5,10 2.在△ABC 中,已知AB =3,BC =4,则AC 的长可能是( )A .1B .4C .7D .9 3.若三角形的两边a 、b 的长分别为3和4,则其第三边c 的取值范围是( ) A .3<c <4 B .2≤c ≤6 C .1<c <7 D .1≤c ≤7 4.若三条线段中a =3,b =5,c 为奇数,那么以a 、b 、c 为边组成的三角形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5.如图,△1、△2、△3是△ABC 的外角,若△1:△2:△3=4:3:2,则△ABC 的度数为( )A .60°B .80°C .90°D .100°6.如图,为了估计一池塘岸边两点A ,B 之间的距离,小颖同学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P ,测得100m,90m PA PB ==,那么点A 与点B 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A .20mB .120mC .180mD .200m 7.已知三角形三边为a 、b 、c ,其中a 、b 两边满足|a ﹣3|+(b ﹣7)2=0,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边c 的取值范围是( )A .c >7B .7<c <10C .3<c <7D .4<c <108.如图所示,由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可得到的结论是( )A .AB AD BC +>B .PD CD BP +>C .AB AC BC +>D .BP CP AC +>9.已知△ABC 的三条边分别为a ,b ,c ,化简|a +b ﹣c |﹣|b ﹣a ﹣c |+|a ﹣b +c |( ) A .3a ﹣b +c B .a +b ﹣c C .a ﹣b ﹣c D .﹣a +3b ﹣3c二、填空题10.不等边三角形的最长边是9,最短边是4,第三边的边长是奇数,则第三边的长度是___.11.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化简:|a +b -c |+|b -a -c |=________.12.一个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它相邻内角的2倍,是不相邻某个内角的4倍,则这个三角形的各内角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13.在ABC 中,AM 是BC 边上的中线,已知AB ﹣AC =5,且AMC 的周长是20,则ABM 的周长是________.14.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7,且第三边长为整数,这样的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是_________.三、解答题15.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其中a ,b 满足(a ﹣8)2+|b ﹣6|=0,求这个三角形的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16.已知a ,b ,c 分别为ABC 的三边,且满足32a b c +=-,26a b c -=-.(1)求c 的取值范围;(2)若ABC 的周长为12,求c 的值.17.如图所示,OE 是△AOB 的平分线,OD 是△BOC 的平分线,△AOB=90º, △EOD=60º,求△BOC 的度数18.如图,已知AB△CD,△DAE=△CAB,△ACB=△EFC,请说明AD△BC.参考答案:1.C【解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A .2+3=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B .2+5=7<8,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C .5+5=10>2,5-5=0<2,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D .5+5=10,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解析】△AB =3,BC =4,△4−3<AC <4+3,即1<AC <7 .观察选项,只有选项B 符合题意.故选:B .3.C【解析】解:△三角形的两边a 、b 的长分别为3和4,△其第三边c 的取值范围是4334c -<<+ ,即17c << .故选:C4.C【解析】解:c 的范围是:5﹣3<c <5+3,即2<c <8.△c 是奇数,△c =3或5或7,有3个值.则对应的三角形有3个.故选:C .5.A【解析】解:设1∠、2∠、3∠的度数分别为4x 、3x 、2x ,则432360x x x ++=︒,解得,40x =︒,23120x ∴∠==︒,18012060∴∠=︒-︒=︒,ABC故选:A.6.D【解析】解:△P A=100m,PB=90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到:PA PB AB PA PB-<<+,△10m190m<<,AB△点A与点B之间的距离不可能是20m,故选A.7.B【解析】解:根据题意得:a﹣3=0,b﹣7=0,解得a=3,b=7,因为c是最大边,所以7<c<7+3,即7<c<10.故选:B.8.C【解析】解:A、在△ABD中,AB AD BD+>,原结论不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原结论不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B、在△PCD中,PD CD CP+>,正确,故该选项符合题意;C、在△ABC中,AB AC BC+>,原结论不正确,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D、在△PBC中,BP CP BC故选:C.9.B【解析】解:△a、b、c分别为△ABC的三边长,△a+b−c>0,b−a−c<0,a−b+c>0,△|a+b−c|−|b−a−c|+|a−b+c|=a+b−c−(a+c−b)+a−b+c=a+b−c−a−c+b+a−b+c=a+b−c.故选:B.10.7【解析】解:设第三边长是c ,则9﹣4<c <9+4,即5<c <13,又∵第三边的长是奇数,不等边三角形的最长边为9,最短边为4, ∴c =7.故答案为:7.11.2a【解析】解:△,,a b c 是ABC ∆的三条边,△00a b c b a c +->--<,, △||()()a a b c b a c b a c b c =+-+-+--+++-=2a b c b a c a +--++=. 故答案为:2a .12.30°,60°,90°【解析】解:设和它相邻的内角为x °,则x °+2x °=180°,解得x =60°,2x =120°,可求出与它不相邻的某个内角是3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知,另一个角为90°.则这个三角形的各内角度数为30°,60°,90°.故答案为:30°,60°,90°.13.25.【解析】解:△AMC 的周长是20,△AM+MC +AC =20,△AM 是BC 边上的中线,△BM =MC ,又△AB ﹣AC =5,△AB =5+AC , △ABM 的周长=AB +BM +AM =5+AC +MC +AM =5+20=25, 故答案为25.14.15【解析】解:设三角形的第三边为x ,则4<x <10, 又第三边x 为整数,则x 可以取5,6,7,8,9,所以三角形的周长最小值为3+7+5=15. 故答案为:15.15.214c <<【解析】△()2860a b -+-=,△80a -=,60b -=,△8a =,6b =,△a b c a b -<<+,△214c <<.故三角形第三边长c 的取值范围为:214c << 16.(1)2<c <6(2)3.5【解析】(1)△a ,b ,c 分别为△ABC 的三边,a +b =3c -2,a -b =2c -6, △3226c c c c ->⎧⎨-<⎩, 解得:2<c <6.故c 的取值范围为2<c <6;(2)△△ABC 的周长为12,a +b =3c -2, △a +b +c =4c -2=12,解得c =3.5.故c 的值是3.5.17.30°【解析】解:△OE平分△AOB,△AOB=90°,△1452BOE AOB∠=∠=︒,△OD是△BOC的平分线,△△BOC=2△BOD,△△EOD=60°,△15 BOD EOD BOE∠=∠-∠=︒,△△BOC=30°.18.见解析【解析】解:△△BCD=△ACD+△ACB,又△△BCD=△E+△EFC,△△ACD+△ACB=△E+△EFC,△△ACB=△EFC,△△ACD=△E,△AB△CD,△△CAB=△ACD,△△CAB=△DAE,△△E=△DAE,△AD△BC.。
5.1.2 认识三角形【自主操练】1.一个三角形中最小角不能大于( )A.50°B.60°C.80°D.90°2. 4.如果△ABC 中,∠A :∠B :∠C=2:3:5,则此三角形按角分类应为(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线3. 在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中,说法正确的是( )A.至少有一个直角B.至少有一个钝角C.至多有两个锐角D.至少有两个锐角4. 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个内角之和必大于( )A.120°B.100°C.90°D.60°5.在△ABC 中:(1)∠C=90°,∠A=30°,则∠B=_______;6.∠A=50°,∠B=∠C,则∠B=_____;7.三角形中,最大角等于最小角的2倍,最大角又比另一个角大20°, 则此三角形的最小角________.8.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比是2:2:1,这个三角形是_________三角形.9.如图所示,在△ABC 中,CD ⊥AB ,∠ACB =86°,∠B=20°,求∠ACD A B CD【每课一测】1.如图6,∠A=48°,∠BDC=86°,∠ABC=90°,则∠ABD=______,∠ACB=____.CB D A EFC BD A GEF C B D A(6) (7) (8)2.如图7,AF ⊥CE 于点E,∠F=30°,∠C=20°,则∠DBC=_____.3.如图8,AB ∥CD,EG 、FG 分别平分∠BEF 、∠DFE,则∠EGF 的度数为_____.4.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为 .5.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差为40°,则这两个锐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6.在△ABC 中,∠A =31∠B =51∠C ,则△ABC 是( )A.锐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以上都不对7.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9度,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 锐角三角形B 、钝角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 钝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8. 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000,则它的底角为( )A 、 1000B 、800C 、 40 0D 、2009.如下图三角形的个数是( )A 、6B 、7C 、8D 、 910.三角形中最大的内角不能小于( )A.30ºB.45ºC.60ºD.90º11. 如图,一艘轮船按箭头所示方向行驶,C 处有一灯塔,请你根据图中所标数据求∠ACB 的大小,当轮船距离灯塔C 最近时,∠ACB 是多少度?12.已知∠ACB=90°,CD ⊥AB ,垂足为D.⑴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是哪几个?分别说出它们的直角边和斜边。
2019-2020北师大七下4.1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以下列各组线段为边,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 3cm.4cm.8cmB. 8cm,7cm,15cmC. 5cm,5cm,11cmD. 11cm,12cm,13crn2.如图,AE⊥BC于E,BF⊥AC于F,CD⊥AB于D,△ABC中AC边上的高是线段()A. BFB. CDC. AED. AF3.一个缺角的三角形ABC残片如图所示,量得∠A = 60°,∠B = 75°,则这个三角形残缺前的∠C的度数为()A. 75°B. 60°C. 45°D. 40°4.如图,在△ABC巾,∠B=44°,∠C=56°,AD平分∠BAC交BC于点D,过点D作DE∥AC交AB于点E,则∠ADE的大小是()A. 40°B. 44°C. 50°D. 56°5.如图所示,若△ABC的周长为20,则AB的长可能为()A. 8B. 10C. 12D. 146.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和9,则此三角形的第三边长可以是()A. 4B. 5C. 9D. 137.在△ABC中,∠A是钝角,下列图中画BC边上的高线正确的是( )A. B.C. D.8.如图,CD,CE,CF分别是△ABC的高、角平分线、中线,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A. AB=2BFB. ∠ACE= ∠ACBC. AE=BED. CD⊥BE9.已知a、b、c是△ABC的三条边长,化简|a+b−c|−|c−a−b|的结果为()A. 2a+2b-2cB. 2a+2bC. 0D. 2c10.如图,某同学在课桌上无意中将一块三角板叠放在直尺上,则∠1+∠2等于( )A. 60°B. 75°C. 90°D. 105°11.如图,AB//CD,AD=CD,∠1=65∘,则∠2的度数是()A. 50∘B. 60∘C. 65∘D. 70∘12.在△ABC 中,∠A= 12∠B= 13∠ C,则此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二、填空题13.已知在△ABC中,∠C=∠A+∠B,则△ABC的形状是________.14.在Rt△ABC中,锐角∠A=25°,则另一个锐角∠B=________.15.三角形两边长分别为3和6,第三边的长是方程x2﹣13x+36=0的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16.如图,直线L1∥L2,且分别与△ABC的两边AB、AC相交,若∠A=40°,∠1=45°,则∠2的度数为________.17.如图,在△ABC中,∠A=40°,∠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则∠BPC的度数为________.18.如图, BD和DE分别是△ABC和△ABD的中线,若△ABC的面积为16cm2,则△EBD 的面积为________ cm2.三、解答题19.如图,请按下列要求用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但要保留痕迹:(1)作出△ABC的角平分线CD;(2)作出△ABC的高AE.20.如图,△ABC是某村一遍若干亩土地的示意图,在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为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某村决定把这块土地平均分给四位“花农”种植,请你帮他们分一分,提供两种分法.要求:画出图形,并简要说明分法.21.a,b,c分别为△ABC的三边,且满足a+b=3c﹣2,a﹣b=2c﹣6.(1)求c的取值范围;(2)若△ABC的周长为18,求c的值.22. (1)数轴上有A、B两点,若A点对应的数是﹣2,且A、B两点间的距离为3,则点B对应的数是________;(2)已知线段AB=12cm,直线AB上有一点C,且BC=4cm,M是AC的中点,AM的长为________;(3)已知∠AOB=3∠BOC,∠BOC=30°,则∠AOC=________;(4)已知等腰三角形两边长为17、8,求三角形的周长.23.如图,在△ABC中,AD⊥BC,AE平分∠BAC,∠B=70°,∠C=30°.求:(1)∠BAE的度数;(2)∠DAE的度数;24.△ABC的三个内角∠A、∠B、∠C满足以下条件:3∠A>5∠B,3∠C≤2∠ B.(1)试找出两组符合条件的∠A、∠B、∠C的度数;(2)满足条件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25.如图(1)如图(1),已知,在△ABC中,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若∠B=30°,∠C=50°.求∠DAE的度数;(2)如图(2),已知AF平分∠BAC,交边BC于点E,过F作FD⊥BC,若∠B=x°,∠C=(x+36)°,①∠CAE=________(含x的代数式表示)②求∠F的度数._______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 D2.A3. C4. A5. A6. C7. D8. C9. C 10. C 11. A 12. B二、填空题13. 直角三角形14. 65°15. 13 16. 95°17.110∘18. 4三、解答题19.(1)解:作△ABC的角平分线CD如下图:(2)解:作△ABC的高AE如下图:20.解:根据题意,就是要将△ABC分为四等份,即面积相等的四份,一种是取三边的中点,两两相连,并与三角形的另一个顶点和其对边上的中点相连,所得的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互相相等;另一种,在一边上取四等分点,分别连接这条边对应的顶点和这三个点,可以知道四个三角形等底同高,故面积相等.第一种是取各边的中点,分别取,AB.BC,AC的中点D,E,Y,连接DE,EY和AE,所形成的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如下图).第二种,在BC边上取四等分点D,E,F,分别连接AD,AE,AF,所形成的四个三角形面积相等(如下图).21.(1)解:∵a,b,c分别为△ABC的三边,a+b=3c﹣2,a﹣b=2c﹣6,∴{3c−2>c2c−6<c,解得:1<c<6(2)解:∵△ABC的周长为18,a+b=3c﹣2,∴a+b+c=4c﹣2=18,解得c=522. (1)-5或1(2)8cm或4cm(3)120°或60°(4)解:由题意可知若三边长为17、17、8,此时8+17>17,周长为42;若三边长为17、8、8,此时8+8<17,无法围成三角形,此情况舍去;故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42.23.(1)解:∵∠B+∠C+∠BAC=180°,∴∠BAC=180°-∠B-∠C=180°-70°-30°=80°,∵AE 平分∠BAC ,∴∠BAE=1/2∠BAC=40°(2)解:∵AD ⊥BC ,∴∠ADE=90°,而∠ADE=∠B+∠BAD ,∴∠BAD=90°-∠B=90°-70°=20°,∴∠DAE=∠BAE-∠BAD=40°-20°=20°24.(1)解:设3∠A=5∠B ,3∠C=2∠B ,∴∠A=53∠B ,∠C=23∠B , ∵∠A+∠B+∠C=180°,∴53∠B+∠B+23∠B=180°,∴∠B=54°,∵3∠A >5∠B ,3∠C≤2∠B ,∴∠A >90°,∠C≤36°,∴两组符合条件的 ∠A 、 ∠B 、 ∠C 的度数为:100°,50°,30°;120°,40°,20°. (2)解:∵3∠A >5∠B ,3∠C≤2∠B ,∴∠B <35∠A ,①∠C≤23∠B ,②即23∠B <25∠A ,∴∠C <25∠A ,③①+③得:∠B+∠C <∠A ,∵∠A+∠B+∠C=180°,∴2(∠B+∠C )<180°,即∠B+∠C <90°,∴2∠A >180°,∴∠A >90°,∴△ABC 为钝角三角形.25.(1)解:∵∠B=30°,∠C=50°,∴∠CAB=180°-∠B-∠C=100°,∵AD是△ABC角平分线,∴∠CAE= 1∠CAB=50°,2∵AE分别是△ABC的高,∴∠ADC=90°,∴∠CAD=90°-∠C=40°,∴∠DAE=∠CAE-∠CAD=50°-40°=10°(2)解:72°-x°;∠AEC=∠BAE+∠B=72°,∵FD⊥BC,∴∠F=18°。
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卷一.填空题(共60小题)1.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2a﹣1,4.则a的取值范围是.2.如图,在△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若∠BOC=110°,则∠A=.3.一副透明的三角板,如图叠放,直角三角板的斜边AB、CE相交于点D,则∠BDC=.4.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a,b满足|a﹣7|+(b﹣1)2=0,c为奇数,则c=.5.在△ABC中,若∠A=30°,∠B=50°,则∠C=.6.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1、5,第三边长为整数,则第三边的长为.7.在长度为2,5,6,8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线段,可构成个不同的三角形.8.如图,△ABC的面积为S.点P1,P2,P3,…,P n﹣1是边BC的n等分点(n≥3,且n为整数),点M,N分别在边AB,AC上,且==,连接MP1,MP2,MP3,…,MP n﹣1,连接NB,NP1,NP2,…,NP n﹣1,线段MP1与NB相交于点D1,线段MP2与NP1相交于点D2,线段MP3与NP2相交于点D3,…,线段MP n﹣1与NP n﹣2相交于点D n﹣1,则△ND1P1,△ND2P2,△ND3P3,…,△ND n﹣1P n﹣1的面积和是.(用含有S与n的式子表示)9.在“三角尺拼角”实验中,小明同学把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则∠1=°.10.如图示在△ABC中∠B=.11.将一副三角板如图叠放,则图中∠α的度数为.12.在△ABC中,∠A:∠B:∠C=2:3:4,则∠A的度数为.13.如图,在△ABC中,AD,BE是两条中线,则S△EDC:S△ABC=.14.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D,若∠A=50°,则∠BDC=度.15.如图,已知∠AOB=7°,一条光线从点A出发后射向OB边.若光线与OB边垂直,则光线沿原路返回到点A,此时∠A=90°﹣7°=83°.当∠A<83°时,光线射到OB边上的点A1后,经OB反射到线段AO上的点A2,易知∠1=∠2.若A1A2⊥AO,光线又会沿A2→A1→A原路返回到点A,此时∠A=°.…若光线从A点出发后,经若干次反射能沿原路返回到点A,则锐角∠A的最小值=°.16.如图,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2,6,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17.如图,在△ABC中,∠A=40°,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则∠BDC=.18.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3,若它的第三边长为奇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9.如图,平面上直线a,b分别经过线段OK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b相交所成的锐角是.20.如图,在△ABC中,∠A=63°,直线MN∥BC,且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若∠AEN=133°,则∠B的度数为.21.如图,△ABC的面积是12,点D,E,F,G分别是BC,AD,BE,CE的中点,则△AFG的面积是.22.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DCE=∠DEC,点F在AC、点G在DE的延长线上,∠DFG=∠DGF.若∠EFG=35°,则∠CDF的度数为.23.如图,△ABC的两条中线AM、BN相交于点O,已知△ABO的面积为6,则四边形MCNO的面积为.24.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cm和7cm,则第三边的长是cm.25.已知a、b、c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则代数式(a﹣b)2﹣c2的值一定为(选填“正数”、“负数”、“零”).26.如图,将△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折叠,点A落到点A′,若∠C=135°,∠A=15°,则∠A′DB的度数为.27.如图,△ABC中,点D、E、F分别在三边上,E是AC的中点,AD,BE,CF=8,S△AGE=3,则△ABC的面积是.交于一点G,BD=2DC,S△BGD28.如图,在△ABC中,已知∠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是BE和CF的交点,∠EHF的度数是.29.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1,a+2,a+3,则a的取值范围是.30.如图所示,△ABC中,点D,E分别是AC,BD上的点,且∠A=65°,∠ABD=∠DCE=30°,则∠BEC的度数是.31.如图,在△ABC中,∠ABC=100°,∠ACB的平分线交AB边于点E,在AC边取点D,使∠CBD=20°,连接DE,则∠CED的大小=(度).32.定义: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8°,那么这个“特征角”α的度数为.33.如图,在△ABC中,∠C=46°,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34.如图,在△ABC中,∠BAC=90°,AD是高,BE是中线,CF是角平分线,CF 交AD于点G,交BE于点H,下面说法中正确的序号是.①△ABE的面积等于△BCE的面积;②∠AFG=∠AGF;③∠FAG=2∠ACF;④BH=CH.35.如图,在△ABC中,AD是高,AE平分∠BAC,∠B=50°,∠C=80°,则∠DAE=.36.如图,在△ABC中,点M、N是∠ABC与∠ACB三等分线的交点,若∠A=60°,则∠BMN的度数是.37.如图,在△ABC中,AD⊥BC于D,AE平分∠DAC,∠BAC=80°,∠B=60°,则∠AEC=.38.已知△ABC中,∠A=80°,∠B、∠C的平分线的夹角是.39.如图,在所示零件中,∠A=90°,∠D=∠B=25°,则∠BCD的大小为.40.如图,∠1,∠2,∠3的大小关系是.41.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3、x,且x为整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42.如图,△ABC中,CD平分∠ACB,若∠A=70°,∠B=50°,∠ACD=.43.如图,△ABC中,AD是BC边中线,若△ABC面积为10,则△ABD的面积为.44.如图,BD是△ABC的AC边上的高,若∠A=55°,则∠ABD=.45.如图,在△ABC中,BD平分∠ABC,CE平分∠ACB,BD与CE交于点M.若MN⊥BC于N,∠A=60°,则∠1﹣∠2=度.46.如图所示:在△AEC中,AE边上的高是.47.如图,在Rt△ABC中,∠C=90°,∠A=40°,BD是∠ABC的平分线,则∠ADB=度.48.如图,点O为△ABC的重心,S△OBC=2,则S△ABC=.49.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BC、AD的中点,△ABC的面积为8cm2,则△BDE的面积为.50.如图,共有个三角形.51.如图,在△ABC中,CD,BE分别是AB,AC边上的高,且CD,BE相交于点P,若∠A=70°,则∠BPC=°.52.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E为AD上一点,且EF⊥BC于点F,若∠C=35°,∠DEF=15°,则∠B的度数为.53.如图,在△ABC中,BO平分∠ABC,CO平分∠ACB,若∠A=70°,则∠BOC=.54.在△ABC中,若AB=4,BC=2,且AC的长为偶数,则AC=.55.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另一个锐角的4倍,则较小锐角的度数为度.56.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5:3:1,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57.如图,△ABC的角平分线AD交BC于点D,∠1=∠B,∠C=60°,则∠BAC的度数是°.58.如图,在△ABC中,D、E分别是边AB、AC上一点,将△ABC沿DE折叠,使点A落在边BC上.若∠A=55°,则∠1+∠2+∠3+∠4=度.59.如图,已知∠BDC=142°,∠B=34°,∠C=28°,则∠A=.60.从3cm、5cm、7cm、9cm的四根小棒中任取三根,能围成个三角形.北师大新版七年级下学期《4.1 认识三角形》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共60小题)1.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3,2a﹣1,4.则a的取值范围是1<a<4.【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列出不等式即可求出a的取值范围.【解答】解:∵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2a﹣1,4,∴4﹣3<2a﹣1<4+3,即1<a<4.故答案为:1<a<4.【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2.如图,在△ABC中,BO、CO分别平分∠ABC、∠ACB.若∠BOC=110°,则∠A=40°.【分析】先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OBC=∠ABC,∠OCB=∠ACB,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BOC+∠OBC+∠OCB=180°,则∠BOC=180°﹣(∠ABC+∠ACB),由于∠ABC+∠ACB=180°﹣∠A,所以∠BOC=90°+∠A,然后把∠BOC=110°代入计算可得到∠A的度数.【解答】解:∵BO、CO分别平分∠ABC、∠ACB,∴∠OBC=∠ABC,∠OCB=∠ACB,而∠BOC+∠OBC+∠OCB=180°,∴∠BOC=180°﹣(∠OBC+∠OCB)=180°﹣(∠ABC+∠ACB),∵∠A+∠ABC+∠ACB=180°,∴∠ABC+∠ACB=180°﹣∠A,∴∠BOC=180°﹣(180°﹣∠A)=90°+∠A,而∠BOC=110°,∴90°+∠A=110°∴∠A=40°.故答案为4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3.一副透明的三角板,如图叠放,直角三角板的斜边AB、CE相交于点D,则∠BDC=75°.【分析】根据三角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解答】解:∵∠CEA=60°,∠BAE=45°,∴∠ADE=180°﹣∠CEA﹣∠BAE=75°,∴∠BDC=∠ADE=75°,故答案为75°.【点评】本题考查三角板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基础题.4.已知a,b,c是△ABC的三边长,a,b满足|a﹣7|+(b﹣1)2=0,c为奇数,则c=7.【分析】根据非负数的性质列式求出a、b的值,再根据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求出c的取值范围,再根据c是奇数求出c 的值.【解答】解:∵a,b满足|a﹣7|+(b﹣1)2=0,∴a﹣7=0,b﹣1=0,解得a=7,b=1,∵7﹣1=6,7+1=8,∴6<c<8,又∵c为奇数,∴c=7,故答案是:7.【点评】本题考查非负数的性质:偶次方,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5.在△ABC中,若∠A=30°,∠B=50°,则∠C=100°.【分析】直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在△ABC中,∠A=30°,∠B=50°,∴∠C=180°﹣30°﹣50°=100°.故答案为:10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6.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1、5,第三边长为整数,则第三边的长为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求得第三边的取值范围,再进一步根据第三边是整数求解.【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第三边>4,而<6.又第三条边长为整数,则第三边是5.【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同时注意整数这一条件.7.在长度为2,5,6,8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线段,可构成2个不同的三角形.【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得到能组成三角形的个数.【解答】解:∵从长度分别为2,5,6,8的四条线段中任取三条,能组成三角形的有:2、5、6;5、6、8;故答案为2.【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解题的关键.8.如图,△ABC的面积为S.点P1,P2,P3,…,P n﹣1是边BC的n等分点(n≥3,且n为整数),点M,N分别在边AB,AC上,且==,连接MP1,MP2,MP3,…,MP n﹣1,连接NB,NP1,NP2,…,NP n﹣1,线段MP1与NB相交于点D1,线段MP2与NP1相交于点D2,线段MP3与NP2相交于点D3,…,线段MP n﹣1与NP n﹣2相交于点D n﹣1,则△ND1P1,△ND2P2,△ND3P3,…,△ND n﹣1P n﹣1的面积和是•S.(用含有S与n的式子表示)【分析】连接MN,设BN交MP1于O1,MP2交NP1于O2,MP3交NP2于O3.由==,推出MN∥BC,推出==,由点P1,P2,P3,…,P n﹣1是边BC的n等分点,推出MN=BP1=P1P2=P2P3,推出四边形MNP1B,四边形MNP2P1,四边形MNP3P2都是平行四边形,易知S△ABN=•S,S△BCN=•S,S△MNB=•S,推出===•S,根据S 阴=S△NBC﹣(n﹣1)•﹣计算即可;【解答】解:连接MN,设BN交MP1于O1,MP2交NP1于O2,MP3交NP2于O3.∵==,∴MN∥BC,∴==,∵点P1,P2,P3,…,P n﹣1是边BC的n等分点,∴MN=BP1=P1P2=P2P3,∴四边形MNP1B,四边形MNP2P1,四边形MNP3P2都是平行四边形,易知S△ABN=•S,S△BCN=•S,S△MNB=•S,∴===•S,∴S阴=S△NBC﹣(n﹣1)•﹣=•S﹣(n﹣1)••S﹣S=•S,故答案为•S.【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的面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压轴题.9.在“三角尺拼角”实验中,小明同学把一副三角尺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置,则∠1=12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1=90°+30°=120°,故答案为:12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10.如图示在△ABC中∠B=25°.【分析】由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C=90°,∴∠B=90°﹣∠A=90°﹣65°=25°;故答案为:25°.【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熟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1.将一副三角板如图叠放,则图中∠α的度数为1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可知,∠α=60°﹣45°=15°,故答案为:15°.【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是解题的关键.12.在△ABC中,∠A:∠B:∠C=2:3:4,则∠A的度数为40°.【分析】直接用一个未知数表示出∠A,∠B,∠C的度数,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出答案.【解答】解:∵∠A:∠B:∠C=2:3:4,∴设∠A=2x,∠B=3x,∠C=4x,∵∠A+∠B+∠C=180°,∴2x+3x+4x=180°,解得:x=20°,∴∠A的度数为:40°.故答案为:4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表示出各角度数是解题关键.13.如图,在△ABC中,AD,BE是两条中线,则S△EDC:S△ABC=1:4.【分析】利用三角中位线的性质得出DE AB,进而求出即可.【解答】解:∵在△ABC中,AD,BE是两条中线,∴DE AB,∴=,故答案为:1:4.【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DE AB是解题关键.14.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D,若∠A=50°,则∠BDC= 115度.【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解答】解:∵∠A=50°,∴∠ABC+∠ACB=130°.∵∠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D,∴∠DBC+∠DCB=65°,∴∠BDC=115°.【点评】本题主要利用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15.如图,已知∠AOB=7°,一条光线从点A出发后射向OB边.若光线与OB边垂直,则光线沿原路返回到点A,此时∠A=90°﹣7°=83°.当∠A<83°时,光线射到OB边上的点A1后,经OB反射到线段AO上的点A2,易知∠1=∠2.若A1A2⊥AO,光线又会沿A2→A1→A原路返回到点A,此时∠A=76°.…若光线从A点出发后,经若干次反射能沿原路返回到点A,则锐角∠A的最小值=6°.【分析】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得出∠1=∠2=90°﹣7°=83°,再由∠1是△AA1O 的外角即可得∠A度数;如图,当MN⊥OA时,光线沿原路返回,分别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和外角性质求出∠5、∠9的度数,从而得出与∠A具有相同位置的角的度数变化规律,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A1A2⊥AO,∠AOB=7°,∴∠1=∠2=90°﹣7°=83°,∴∠A=∠1﹣∠AOB=76°,如图:当MN⊥OA时,光线沿原路返回,∴∠4=∠3=90°﹣7°=83°,∴∠6=∠5=∠4﹣∠AOB=83°﹣7°=76°=90°﹣2×7°,∴∠8=∠7=∠6﹣∠AOB=76°﹣7°=90°﹣3×7°,∴∠9=∠8﹣∠AOB=69°﹣7°=62°=90°﹣4×7°,由以上规律可知,∠A=90°﹣n•7°,当n=12时,∠A取得最小值,最小度数为6°,故答案为:76,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得出与∠A具有相同位置的角的度数变化规律是解题的关键.16.如图,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2,6,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1.【分析】根据正方形的性质来判定△ABE∽△ADG,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成比例求得BE的值;同理,求得△ACF∽△ADG,AC:AD=CF:DG,即CF=5;然后再来求梯形的面积即可.【解答】解:如图,根据题意,知△ABE∽△ADG,∴AB:AD=BE:DG,又∵AB=2,AD=2+6+8=16,GD=8,∴BE=1,∴HE=6﹣1=5;同理得,△ACF∽△ADG,∴AC:AD=CF:DG,∵AC=2+6=8,AD=16,DG=8,∴CF=4,∴IF=6﹣4=2;∴S=(IF+HE)•HI梯形IHEF=×(2+5)×6=21;所以,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1.【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以及梯形面积的计算,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利用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17.如图,在△ABC中,∠A=40°,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则∠BDC=110°.【分析】由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可推出∠DBC+∠DCB=70°,再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DC的度数.【解答】解:∵D点是∠ABC和∠ACB角平分线的交点,∴∠CBD=∠ABD=∠ABC,∠BCD=∠ACD=∠ACB,∴∠ABC+∠ACB=180°﹣40°=140°,∴∠DBC+∠DCB=70°,∴∠BDC=180°﹣70°=110°,故答案为:11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角平分线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8.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2和3,若它的第三边长为奇数,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8.【分析】首先设第三边长为x,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3﹣2<x<3+2,然后再确定x的值,进而可得周长.【解答】解:设第三边长为x,∵两边长分别是2和3,∴3﹣2<x<3+2,即:1<x<5,∵第三边长为奇数,∴x=3,∴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3+3=8,故答案为:8.【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两边差小于第三边.19.如图,平面上直线a,b分别经过线段OK两端点(数据如图),则a,b相交所成的锐角是3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得,a,b相交所成的锐角的度数是100°﹣70°=30°.故答案为:3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在△ABC中,∠A=63°,直线MN∥BC,且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D,E,若∠AEN=133°,则∠B的度数为70°.【分析】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只要求出∠ADE,由∠AEN=∠A+∠ADE计算即可.【解答】解:∵∠AEN=∠A+∠ADE,∠AEN=133°,∠A=63°,∴∠ADE=70°,∵MN∥BC,∴∠B=∠ADE=70°,故答案为70°.【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属于基础题,中考常考题型.21.如图,△ABC的面积是12,点D,E,F,G分别是BC,AD,BE,CE的中点,则△AFG的面积是.【分析】根据中线的性质,可得△AEF的面积=×△ABE的面积=×△ABD的面积=×△ABC的面积=,△AEG的面积=,根据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可得△EFG的面积=×△BCE的面积=,进而得到△AFG的面积.【解答】解:∵点D,E,F,G分别是BC,AD,BE,CE的中点,∴AD是△ABC的中线,BE是△ABD的中线,CF是△ACD的中线,AF是△ABE 的中线,AG是△ACE的中线,∴△AEF的面积=×△ABE的面积=×△ABD的面积=×△ABC的面积=,同理可得△AEG的面积=,△BCE的面积=×△ABC的面积=6,又∵FG是△BCE的中位线,∴△EFG的面积=×△BCE的面积=,∴△AFG的面积是×3=,故答案为.【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22.如图,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DCE=∠DEC,点F在AC、点G在DE的延长线上,∠DFG=∠DGF.若∠EFG=35°,则∠CDF的度数为7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x+y=145,在△FDC中,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即可.【解答】解:∵∠DCE=∠DEC,∠DFG=∠DGF,∴设∠DCE=∠DEC=x°,∠DFG=∠DGF=y°,则∠FEG=∠DEC=x°,∵在△GFE中,∠EFG=35°,∴∠FEG+∠DGF=x°+y°=180°﹣35°=145°,即x+y=145,在△FDC中,∠CDF=180°﹣∠DCE﹣∠DFC=180°﹣x°﹣(y°﹣35°)=215°﹣(x°+y°)=70°,故答案为:7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能求出x+y=145是解此题的关键.23.如图,△ABC的两条中线AM、BN相交于点O,已知△ABO的面积为6,则四边形MCNO的面积为6.【分析】应用三角形中线平分三角形面积的性质,即可得到四边形MCNO 的面积.【解答】解:∵AM 和BN 是中线,∴S △BNC =S △ABC =S △ABM ,即S △ABO +S △BOM =S △BOM +S 四边形MCNO ,∴S △ABO =S 四边形MCNO ,∵△ABO 的面积为6,∴四边形MCNO 的面积为6,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解题的关键是利用中线找出三角形面积关系.24.若等腰三角形两边的长分别为3cm 和7cm ,则第三边的长是 7 cm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答.【解答】解:当3cm 为腰时,3+3<7,不合题意,舍去.所以只有7cm 为腰,故答案是:7.【点评】考查三角形的边时,要注意三角形形成的条件: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当题目指代不明时,一定要分情况讨论,把符合条件的保留下来,不符合的舍去.25.已知a 、b 、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则代数式(a ﹣b )2﹣c 2的值一定为 负数 (选填“正数”、“负数”、“零”).【分析】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到a ﹣b +c >0,a ﹣b ﹣c <0,把(a ﹣b )2﹣c 2因式分解,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判断即可.【解答】解:∵a 、b 、c 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a +c >b ,b +c >a ,∴a﹣b+c>0,a﹣b﹣c<0,∴(a﹣b)2﹣c2=(a﹣b+c)(a﹣b﹣c)<0,故答案为:负数.【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和因式分解,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解题的关键.26.如图,将△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折叠,点A落到点A′,若∠C=135°,∠A=15°,则∠A′DB的度数为12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求出∠B,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得∠ADE=∠B,再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可得∠A′DE=∠ADE,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C=135°,∠A=15°,∴∠B=180°﹣∠A﹣∠C=180°﹣15°﹣135°=30°,∵△ABC沿着平行于BC的直线折叠,点A落到点A′,∴∠ADE=∠B=30°,∠A′DE=∠ADE=30°,∴∠A′DB=180°﹣30°﹣30°=120°.故答案为120°.【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翻折变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熟记性质并准确识图理清图中各角度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27.如图,△ABC中,点D、E、F分别在三边上,E是AC的中点,AD,BE,CF 交于一点G,BD=2DC,S=8,S△AGE=3,则△ABC的面积是30.△BGD,【分析】根据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时,面积的比等于它们的底边的比,求出S△CGD S△CGE的大小,进而求出S△BCE的大小;然后根据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用S的面积乘以2,求出△ABC的面积即可.△BCE【解答】解:∵BD=2DC,∴S=S△BGD=×8=4;△CGD∵E是AC的中点,∴S=S△BGE=3,△CGE=S△BGD+S△CGD+S△CGE∴S△BCE=8+4+3=15,∵BE是△ABC的中线,∴△ABC的面积是:15×2=30.故答案为:3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的求法,以及三角形的中线的特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三角形的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时,面积的比等于它们的底边的比.28.如图,在△ABC中,已知∠ABC=66°,∠ACB=54°,BE是AC上的高,CF是AB上的高,H是BE和CF的交点,∠EHF的度数是120°.【分析】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的度数,再根据CF是AB上的高得出∠ACF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解:∵∠ABC=66°,∠ACB=54°,∴∠A=60°,∵CF是AB上的高,∴在△ACF中,∠ACF=180°﹣∠AFC﹣∠A=30°,在△CEH中,∠ACF=30°,∠CEH=90°,∴∠EHF=∠ACF+∠CEH=30°+90°=120°.故答案为12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高线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9.已知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a+1,a+2,a+3,则a的取值范围是a>0.【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即只需保证较小的两边和大于第三边就可.【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a+1+a+2>a+3,解得a>0.故答案为:a>0【点评】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够熟练解不等式,是综合题型,但难度不大.30.如图所示,△ABC中,点D,E分别是AC,BD上的点,且∠A=65°,∠ABD=∠DCE=30°,则∠BEC的度数是125°.【分析】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BDC=∠A+∠ABD=65°+30°=95°,∠BEC=∠BDC+∠DCE=95°+30°=125°,故答案为125°.【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属于中考常考题型.31.如图,在△ABC中,∠ABC=100°,∠ACB的平分线交AB边于点E,在AC边取点D,使∠CBD=20°,连接DE,则∠CED的大小=10(度).【分析】根据题意和图象,通过作辅助线,可以求得∠CED的度数,本题得以解决.【解答】解:延长CB到F,∵在△ABC中,∠ABC=100°,∠CBD=20°,∴∠ABF=80°,∠ABD=80°,∴AB平分∠FBD,又∵∠ACB的平分线交AB边于点E,∴点E到边BF,BD,AC的距离相等,∴点E在∠ADB的平分线上,即DE平分∠ADB,∵∠DBC=∠ADB﹣∠ACB,∠DBC=20°,∴,∴10°=,∵∠DEC=∠ADE﹣∠ACE=,∴∠DEC=10°,故答案为:10.【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32.定义:当三角形中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8°,那么这个“特征角”α的度数为48°或96°或88°.【分析】讨论:当“特征角”为48°时,即α=48°;当β=48°,利用新定义得到“特征角”α=96°;当第三个角为48°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得到α+α+48°=180°,解关于α的方程即可.【解答】解:当“特征角”为48°时,即α=48°;当β=48°,则“特征角”α=2×48°=96°;当第三个角为48°时,α+α+48°=180°,即得α=88°,综上所述,这个“特征角”α的度数为48°或96°或88°.故答案为48°或96°或88°.【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会运用分类讨论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33.如图,在△ABC中,∠C=46°,将△ABC沿着直线l折叠,点C落在点D的位置,则∠1﹣∠2的度数是92°.【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得到∠C'=∠C,再利用外角性质即可求出所求角的度数.【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得:∠C'=∠C=46°,根据外角性质得:∠1=∠3+∠C,∠3=∠2+∠C',则∠1=∠2+∠C+∠C'=∠2+2∠C=∠2+92°,则∠1﹣∠2=92°.故答案为:92°.【点评】此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以及三角形外角性质,熟练掌握折叠的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34.如图,在△ABC中,∠BAC=90°,AD是高,BE是中线,CF是角平分线,CF 交AD于点G,交BE于点H,下面说法中正确的序号是①②③.①△ABE的面积等于△BCE的面积;②∠AFG=∠AGF;③∠FAG=2∠ACF;④BH=CH.【分析】根据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即可判断①;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CAD,根据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即可推出②;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FAG=∠ACD,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即可判断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判断④即可.【解答】解:∵BE是中线,∴AE=CE,∴△ABE的面积=△BCE的面积(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故①正确;∵CF是角平分线,∴∠ACF=∠BCF,∵AD为高,∴∠ADC=90°,∵∠BAC=90°,∴∠ABC+∠ACB=90°,∠ACB+∠CAD=90°,∴∠ABC=∠CAD,∵∠AFG=∠ABC+∠BCF,∠AGF=∠CAD+∠ACF,∴∠AFG=∠AGF,故②正确;∵AD为高,∴∠ADB=90°,∵∠BAC=90°,∴∠ABC+∠ACB=90°,∠ABC+∠BAD=90°,∴∠ACB=∠BAD,∵CF是∠ACB的平分线,∴∠ACB=2∠ACF,∴∠BAD=2∠ACF,即∠FAG=2∠ACF,故③正确;根据已知条件不能推出∠HBC=∠HCB,即不能推出BH=CH,故④错误;故答案为:①②③.【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能综合运用定理进行推理是解此题的关键.35.如图,在△ABC中,AD是高,AE平分∠BAC,∠B=50°,∠C=80°,则∠DAE= 15°.【分析】根据题意和图形,可以求得∠CAE和∠CAD的度数,从而可以求得∠DAE 的度数.【解答】解:∵在△ABC中,AD是高,∠B=50°,∠C=80°,∴∠ADC=90°,∠BAC=180°﹣∠B﹣∠C=50°,∴∠CAD=10°,∵AE平分∠BAC,∴∠CAE=25°,∴∠DAE=∠CAE﹣∠CAD=15°,故答案为:15°.【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36.如图,在△ABC中,点M、N是∠ABC与∠ACB三等分线的交点,若∠A=60°,则∠BMN的度数是50°.【分析】过点N作NG⊥BC于G,NE⊥BM于E,NF⊥CM于F,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NE=NG=NF,再根据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判断出MN平分∠BMC,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求出∠ABC+∠ACB,再根据角的三等分求出∠MBC+∠MCB的度数,然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MC的度数,从而得解.【解答】解:如图,过点N作NG⊥BC于G,NE⊥BM于E,NF⊥CM于F,∵∠ABC的三等分线与∠ACB的三等分线分别交于点M、N,∴BN平分∠MBC,CN平分∠MCB,∴NE=NG,NF=NG,∴NE=NF,∴MN平分∠BMC,∴∠BMN=∠BMC,∵∠A=60°,∴∠ABC+∠ACB=180°﹣∠A=180°﹣60°=120°,根据三等分,∠MBC+∠MCB=(∠ABC+∠ACB)=×120°=80°,在△BMC中,∠BMC=180°﹣(∠MBC+∠MCB)=180°﹣80°=100°,∴∠BMN=×100°=50°,故答案为:5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作辅助线,判断出MN平分∠BMC是解题的关键,注意整体思想的利用.37.如图,在△ABC中,AD⊥BC于D,AE平分∠DAC,∠BAC=80°,∠B=60°,则∠AEC=115°.【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C,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出∠DAC,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DAE,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列式计算即可得解.【解答】解:∵∠BAC=80°,∠B=60°,∴∠C=180°﹣∠BAC﹣∠B=180°﹣80°﹣60°=40°,∵AD⊥BC,∴∠DAC=90°﹣∠C=90°﹣40°=50°,∵AE平分∠DAC,∴∠DAE=∠DAC=×50°=25°,∴∠AEC=∠DAE+∠ADE=25°+90°=115°故答案为:115°【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高线的定义,熟练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是本题关键.38.已知△ABC中,∠A=80°,∠B、∠C的平分线的夹角是130°或50°.【分析】作出图形,设两角平分线相交于点O,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OBC+∠OCB的度数,然后在△BOC中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解即可得到∠BOC的度数,再分夹角为钝角与锐角两种情况解答.【解答】解:如图,∵∠A=80°,∴∠ABC+∠ACB=180°﹣∠A=180°﹣80°=100°,∵BD、CE分别为∠ABC、∠ACB的平分线,∴∠OBC=∠ABC,∠OCB=∠ACB,∴∠OBC+∠OCB=(∠ABC+∠ACB)=×100°=50°,在△BOC中,∠BOC=180°﹣(∠OBC+∠OCB)=180°﹣50°=130°,又∵180°﹣130°=50°,∴角平分线的夹角是130°或50°.故答案为:130°或50°.【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整体思想的利用比较关键,要注意夹角有钝角与锐角两种情况.39.如图,在所示零件中,∠A=90°,∠D=∠B=25°,则∠BCD的大小为140°.【分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DCE=∠D+∠CAD,∠BCE=∠B+∠CAB,进而求出∠BCD的度数;【解答】解:如图,连接AC,延长AC到E.∵∠DCE是△ADC的外角,∠BCE是△ABC的外角,∵∠DCE=∠D+∠CAD,∠BCE=∠B+∠CAB∴∠BCD=∠DCE+∠BCE=∠D+∠CAD+∠B+∠CAB,即∠BDC=∠B+∠D+∠DAB=25°+25°+90°=140°.故答案为14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外角性质,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40.如图,∠1,∠2,∠3的大小关系是∠1<∠2<∠3.【分析】如图可知∠2是三角形的外角,∠3是三角形的外角,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到∠1,∠2,∠3的大小关系.【解答】解:∵∠2是外角,∠1是内角,∴∠1<∠2,∵∠3是外角,∠2是内角,∴∠2<∠3,∴∠1<∠2<∠3,故答案为:∠1<∠2<∠3.【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外角的性质,掌握外角大于不相邻的每一个内角是解题的关键.41.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1、3、x,且x为整数,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7.【分析】首先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确定x的范围,进而得出x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3﹣1<x<3+1,即2<x<4,∵x为整数,∴x=3,∴三角形的周为:1+3+3=7,故答案为:7.【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关键是掌握第三边的范围是:大于已知的两边的差,而小于两边的和.42.如图,△ABC中,CD平分∠ACB,若∠A=70°,∠B=50°,∠ACD=30°.。
5.1.3认识三角形1. 任意一个三角形被一条中线分成两个三角形,则这两个三角形:①形状相同;②面积相同;③全等;上述说法正确的有( )A .0个B .1个C .2个D .3个2.给出下列结论: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是线段.②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线.③三角形的中线可能在三角形的外部.④三角形的高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并且相交于一点.其中正确的共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 )A .每一条都是线段B .角平分线是射线,其余是线段C .高线是直线,其余为线段D .高线是直线,角平分线是射线,中线是线段4. 如图1,三角形ABC 中,D 为BC 上的一点,且ADC ABD S S ∆∆=,则AD 为( ).A.高B.角平分线C.中线D.不能确定5. 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平分线所构成的钝角等于_____ 度.6. 如图,在ABC ∆中,AE 是中线,AD 是角平分线,填空:(1)1________2BE ==;(2)1________2BAD ∠==; 7.等腰三角线的底边长是7厘米,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的周长分为两部分,其差为3厘米,则腰长为 .8. 如图,AB ∥CD ,∠BMN 与∠DNM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G ,(1)完成下面的证明:∵ MG 平分∠BMN ( ),∴ ∠GMN =21∠BMN ( ), 同理∠GNM =21∠DNM . ∵ AB ∥CD ( ),∴ ∠BMN +∠DNM =________( ).∴ ∠GMN +∠GNM =________.∵ ∠GMN +∠GNM +∠G =________( ),∴ ∠G = ________.∴ MG 与NG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9. 如图所示,在△ABC 中,∠B=44°,∠C=72°,AD 是△ABC 的角分线,(1)求∠BAC 的度数;(2)求∠ADC 的度数.参考答案:1.B2.A3.A4.C5.135°6. (1)CE BC (2) ∠CAD ∠BAC7.10厘米或4厘米8. 已知 角平分线定义 已知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90° 180° 三角形内角和180° 90° 垂直9. (1)64°,(2)76°;C A B D。
三角形
1.口算
(1)70×101 (2)0.85×10
(3)90+9.9 (4)0÷1
(5)24×25 (6)2.2+2.5
(7)4.5-2 (8)9-0.01
2.填空
(1)由( )条( )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三角形具有( )性。
(2)三角形按角可分为( )、( )和( )。
(3)( )都是(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
(4)有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中,有两个角的和是90°这个三角形既是( ),也是( )。
(5)有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中,有两个角分别是40°和55°,另一个角是( )。
3.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哪些不是三角形。
4.下面的说法对吗?
(1)是直角三角形 ( )
(2)是钝角三角形 ( )
(3)是锐角三角形 ( )
(4)是等腰三角形 ( )
5.画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高
6.根据下面给出的条件画三角形
(1)两条边分别长3厘米和6厘米,它们的夹角是60°。
(2)两条边长各是5.5厘米,夹角是90°。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1)84.67-(14.67+15.3)
(2)4.02-3.5+0.98
(3)7.28-4.8-2.2+6.72
(4)(6.6-2.91)+(3.4-1.09)
8.下图是由等腰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组成的,等腰三角形中AB=BC,填上适当的度数。
∠ACB=( )
∠ABD=( )
∠ADC=( )
∠ACD=( )
答案
1.(1)7070 (2)8.5 (3)99.9 (4)0 (5)600 (6)5 (7)2.2 (8)8.99
2.(1)三;线段;稳定 (2)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三个角;锐角;等腰三角形 (4)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5)85°3.(1)× (2)× (3)× (4)× (5)√
4.(1)× (2)× (3)× (4)√
5.略
6.略
7.(1)54.7 (2)1.5 (3)7 (4)6
8.78°;24°;73°;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