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九章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1.25 MB
- 文档页数:83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第一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是继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之后,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是以客观主义知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则试图超越客观主义知识观和主观主义知识观的二元对立,强调知识学习的内在生成及主动建构活动,寻求知识学习新路径。
一、建构主义形成的背景建构主义在世纪之交诞生不是偶然的,有着比较深厚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科学技术背景。
科学技术背景:建构主义产生的科学背景是在自然科学技术针对自然科学中心主义问题下,提出要以一种有机整体观、生态科学观和互助论,代替现在流行的机械论、还原论、竞争进化论,试图再现“科学的魅力”,进而建构起一种具有内生性的后现代世界观与科学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是发明的,而不是发现的。
自然科学技术也是社会关系建构的产物,他们反对脱离实际的理科中心教育模式。
社会思想根源:从哲学基础而言,受到康德的哲学观点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
这些哲学观点反对理性知识绝对论,主张相对主义,认为一切客观知识、概念、理论完全是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一切知识、真理均不是必然的、普遍的,而是特定的、情境性的;知识永远是某种角度的知识,知识的情境性远远甚于普遍性;科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是多元,而不是唯一的;知识发展的根本目标不是效率,而是保证人类的公平正义。
从心理学的起源看,建构主义融合了皮亚杰“自我建构”观点、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建构”思想,同时对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表征观点和知识结构观点提出了质疑。
建构主义者格根等人提出,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对其而言,毫无意义,一切外在知识信息的输入,只有经过个体的主动加工、转换、建构,才有意义。
建构主义者斯皮罗批评了美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中长期盛行的布鲁纳等人的知识结构观点,认为其“混淆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及其教学活动内容”,不利于年轻一代对新的高级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二、建构主义的不同取向有多少个建构主义者就有多少个建构主义。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问题解决是高级形式的学习活动。
加涅认为:“教育课程的重要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问题的解决者。
人类的文明史,从火的发明到宇宙飞船上天,就是一部问题解决史。
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显然是课堂学习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内容。
一、问题解决的含义(一)问题1.什么是问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随时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不断地去解决它们。
要详细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首先应了解到底什么是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们把问题定义为: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其实就是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处理当前所遇到的疑难情境。
也就是难题。
事实上,任何问题都必然含有四个基本的成分。
一是目的,即在某种情境下想要干什么。
一种情境可能有许多目的,也可能只有一种目的;目的可能很明确,也可能很模糊。
教学情境中的大多数问题目的是相当明确的。
二是个体已有的知识,这是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一开始就已具备的知识技能。
三是存在的障碍,即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需解决的因素。
四是解决的方法,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方法常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能力、知识、工具等。
另外,某一情境或事件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个体主观的认知与感受,对缺乏某种知识经验的人可能是问题,而对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则未必是问题;对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人是问题,对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者则未必是问题。
2.问题的分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研究者倾向于把问题分为两类。
(1)有结构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非常明确,个体只要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就呵获得问题的答案。
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多属于有结构的问题。
(2)结构不良的问题。
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目的都比较模糊,问题情境不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不易找出解答线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