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原理电子教案06
- 格式:ppt
- 大小:653.00 KB
- 文档页数:37
《操作系统原理》授课教案-《操作系统原理》操作系统原理授课教案 - 操作系统原理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操作系统的常见功能和特性;3. 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4.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涵盖以下几个模块:1. 操作系统概述-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操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2. 进程管理- 进程和线程的概念- 进程调度算法和实现- 进程同步和互斥3. 存储管理- 内存管理的基本原理- 内存分配和回收算法- 虚拟内存的实现和管理4. 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文件的存储和访问方式- 文件系统的管理和维护5. 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设备驱动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设备的分配和调度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实际应用的讲解。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和编程练,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和解决操作系统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堂表现:考察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参与讨论的主动性。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践操作和编程练中的实际能力和成果。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操作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材:选用经典的操作系统教材作为参考书。
2. 讲义:提供详细的课堂讲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
3. 实验环境:提供适合操作系统实验的计算机环境和工具。
六、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七、参考资料1. 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操作系统原理教学课程手册。
2. 郁才根,操作系统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附件1:《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修订)人: 李灿平、郭亚莎制定(修订)时间: 2006年 7 月所在单位: 信息工程学院一、课程基本信息三、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本章简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分类以及发展历史。
同时讨论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1.1 操作系统的概念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操作系统以及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重点: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本节要求学生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掌握操作系统与硬件软件的关系。
§1.2 操作系统的历史本节按器件工艺介绍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本节重点:多道程序系统的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理解多道程序系统概念。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本节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的类型、特点及适用的对象。
本节重点: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上述三大操作系统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1.4 操作系统功能本节简单介绍操作系统的五个功能。
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管理(文件系统管理)和用户接口。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功能。
§1.5 计算机硬件简介本节简单介绍计算机硬件系统。
本节要求学生自修。
§1.6 算法的描述本节介绍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有关过程所用的描述算法。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本书所采用的描述算法。
§1.7 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本节介绍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系统管理的观点,用户界面观点和进程管理观点。
本节要求学生了解上述三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本章主要讨论操作系统的两个用户接口,并以UNIX系统为例,简单介绍用户接口的使用操作方法。
§2.1 作业的基本概念本节介绍作业的基本概念,什么是作业及作业组织(结构)。
本节重点:作业的基本概念。
本节要求学生掌握作业的基本概念,了解作业的组织。
§2.2 作业的建立本节介绍作业的几种输入方式和作业的建立过程。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操作系统原理的基本概念、核心机制和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掌握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问题和设计简单操作系统的能力。
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
2.掌握进程的基本原理和管理方法。
3.理解内存管理的技术和策略。
4.熟悉文件系统的结构和管理方法。
5.掌握输入/输出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6.能够运用操作系统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7.具备设计和实现简单操作系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操作系统概述:操作系统的概念、作用、发展历程和分类。
2.进程管理:进程的基本概念、进程管理的基本方法、进程同步与互斥、死锁与饥饿问题。
3.内存管理: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内存保护、虚拟内存、页面置换算法。
4.文件系统:文件和目录结构、文件存储管理、文件访问控制、磁盘空间分配策略。
5.输入/输出管理:输入/输出设备管理、中断处理、缓冲区管理、设备分配与回收。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原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操作系统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
4.实验法:通过操作系统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操作系统原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教材和论文,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演示文稿等,以直观展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实例。
操作系统原理I课程教案(Principle of Operating System I)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14134414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学分:3.5学分总学时:56学时,其中理论学时:56学时, 实验学时:0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后继课程:数据库系统原理,Linux程序设计,嵌入式系统课程简介:本课程系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处理器管理、存储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和用户接口。
通过介绍操作系统对各类计算机资源的管理,使学生理解用户提交的任务在计算机系统中的处理流程以及提高系统性能、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系统的方法。
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多媒体课件结合黑板板书。
选用教材:汤小丹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第四版)[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必读书目:[1] 孟静.操作系统教程---原理和实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陈博.LINUX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选读书目:[1] Andrew S. Tanenbaum & Albert S. Woodhull .Operating System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Second Edition) [M] . Publish House of Prentice Hall.2002;[2] William Stallings.操作系统:精髓与设计原理(原书第6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二、课程总目标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熟悉现代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系统软件——操作系统的运行过程和设计原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方法、运行机制,从而建立起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认识。
课程培养学生对大型软件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底层系统开发或上层软件开发工作提供基础理论知识。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611101205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学时/学分:82/5先修课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开课教研室:嵌入式系统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操作系统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任务:理解、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解常见操作系统的结构原理并能熟练使用;进一步熟悉、学习Linux操作系统,提高自己的应用技能;学习Linux C编程,为下一步深入学习Linux 内核做准备;阅读分析Linux 0.11 内核源代码,提升自己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水平,对操作系统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认知。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学环境要求:多媒体教室。
实验环境要求:安装有Linux系统的计算机。
本课程共计82学时。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实验、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述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及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了解操作系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的特点;掌握从资源管理角度来讲操作系统的四大功能。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操作系统的定义,3个基本操作系统的特点和操作系统的四大功能。
教学难点是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和分类。
4.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概念主要知识点: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定义;操作系统的目标。
(2)操作系统的形成及发展主要知识点:操作系统的形成;操作系统的发展;操作系统的分类;基本操作系统的类型的特点;操作系统的发展动力。
(3)研究操作系统的观点主要知识点:软件的观点;资源管理的观点;进程的观点;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接口的观点。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教学大纲(Princip1esofOperatingSystems)学时数:72学时其中:实验学时:12学时课外学时:0学时学分数:4.5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性质:本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是必修课。
目的:通过操作系统原理的学习,了解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及种类,掌握操作系统设计中的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在操作系统的设计与构造中涉及的资源共享、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等各方面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操作系统在发展过程及将来引入的新技术与方法。
任务:阐述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软件——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现技术。
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等,其中资源管理还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网络与安全等方面内容,并将操作系统的一般原理与实际操作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有机地结合。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概念及主要功能(-)掌握进程概念、进程的同步与互斥、思索的预防与检测(H)掌握处理机的调度层次划分与调度、调度方法评价以及调度基本策略(四)掌握存储管理目标与几种存储管理策略(五)掌握设备与处理之间的数据传送方式、缓冲技术以及设备管理基本手段(六)掌握文件系统的物理及逻辑设备的空间组织与管理、多级目录结构、文件东共享实现以及文件系统的安全与防护(七)了解并掌握操作系统的安全与防护基本知识,了解一些病毒与黑客的常用手段以及一些基本应对措施(八)了解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了解网络操作系统必须实现的一些基本技术(九)通过实验环节具备一定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技能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4学时)一、基本内容(一)操作系统概观(二)操作系统的形成与发展(H)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与用户接口(四)流行操作系统简介二、基本要求(一)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操作系统原理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的基础概念,包括进程、线程、内存管理等;2. 掌握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模块及其作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操作系统的运行原理;3. 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掌握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特点及其适用场景。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进程调度、内存分配等;2. 学会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和工具进行程序设计和系统管理;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培养他们在操作系统领域的沟通与协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激发他们深入学习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热情;2. 引导学生认识到操作系统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尊重知识产权,遵循开源协议,积极参与开源社区。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结合操作系统原理的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既符合教学实际,又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预期成果。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操作系统概述: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功能模块等,关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进程管理:讲解进程与线程的概念、进程调度算法、进程同步与互斥等,关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存储管理:阐述内存分配策略、虚拟内存技术、页面置换算法等,关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文件系统:介绍文件和目录结构、文件存储与访问控制、磁盘空间分配策略等,关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设备管理:讲解设备驱动程序、I/O调度策略、中断处理等,关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操作系统实例分析:以Linux操作系统为例,分析其内核架构、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等,关联教材第六章内容。
7. 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探讨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包括微内核、宏内核等架构,以及简单操作系统实例的实现,关联教材第七章内容。
《操作系统原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学时与学分:课程总学时:64课程总学分:4理论教学学时:54实验教学学时:10一、大纲说明本大纲根据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
(一)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操作系统原理》旨在讲述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即进程管理、处理机管理、存储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分布式操作系统。
培养学生分析、开发、维护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该课程主要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用户和操作系统的接口、作业管理和进程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等有关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主要功能、工作原理和实现技术;具有使用操作系统和分析操作系统的能力。
通过实践,理解和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为以后在操作系统平台上开发各种应用软件或系统软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
后续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系统结构。
二、教学内容、要求及教学重点和难点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概念;操作系统的发展史;操作系统的基本类型;操作系统的功能;计算机硬件简介;算法的描述;研究操作系统的几种观点。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软件的层次与虚拟机的概念、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及引入的目的;了解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的特点;掌握操作系统五个方面的功能;掌握研究操作系统常见的几种观点。
【教学重点】操作系统的功能。
【教学难点】研究操作系统常见的几种观点。
第二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教学内容】作业的基本概念;作业的建立;命令控制界面接口;系统调用;UNIX用户界面。
操作系统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组成部分;3. 理解进程管理、文件管理和内存管理等核心概念;4. 能够分析和解决常见的操作系统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操作系统概述1.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分类1.2 操作系统的历史发展1.3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2. 进程管理2.1 进程的概念和特征2.2 进程的状态转换和调度算法2.3 进程同步与互斥2.4 进程通信和线程3. 文件管理3.1 文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2 文件的存储和访问方式3.3 文件目录和文件操作3.4 文件保护和安全性4. 内存管理4.1 内存的基本组成和层次结构4.2 内存分配和回收4.3 内存保护和地址转换4.4 虚拟内存的实现和管理5. 设备管理5.1 设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2 设备驱动程序和设备控制5.3 设备中断和中断处理6. 基本概念的实例分析6.1 磁盘调度算法的比较和优化6.2 内存分配算法的比较和选择6.3 进程调度算法的性能评估和改进三、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操作系统的实际应用和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实践操作:利用模拟实验软件或者实际操作系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对操作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3. 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交流关于操作系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提供学习资料:向学生提供相关的教材、论文和实验指导,供其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价其对实际操作系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3. 平时作业:布置与实际操作系统问题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的综合应用和推理能力。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操作系统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包括概念、原理、算法以及应用。